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管仲關於法治的名言

管仲關於法治的名言

發布時間: 2022-05-18 09:53:27

法治主題的名言

1、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2、警察是法庭的僕人。——英美法諺

3、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吳兢

4、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諺

5、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

6、懲罰是對正義的伸張。——英國奧古斯丁

7、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盧梭

8、極端的法規,就是極端的不公。——西塞羅

9、戰鼓一響,法律無聲。——英國

10、法小弛則是非駁。――劉禹錫

11、懲罰是對正義的伸張。——奧古斯丁

12、帶來安定的是兩種力量:法律和禮貌。——歌德

13、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盧梭《社會契約論》

14、法律的基本意圖是讓公民盡可能的幸福。――柏拉圖

15、法是一套權威性的審判指南或者基礎。——龐德

16、國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貴。——日蓮《立正安國論》

17、法律是社會習俗和思想的結晶。——美國總統威爾遜w

18、帶來安定的是兩種力量:法律和禮貌。――歌德

19、弱者比強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威·厄爾

20、一個國家如果綱紀不正,其國風必須頹敗。——塞內加

21、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

22、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吳兢《貞觀政要·公平》

23、若是沒有公眾輿論的支持,法律是絲毫沒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24、陛下雖在萬人之上,卻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英國法諺

25、法律解釋者都期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拉倫茨

❷ 守法文言文歸類

1、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
[注釋](1)和民:使民眾和諧一致。(2)一眾:統管民眾。(3)變俗易教:移風易俗。(4)化:德化,政治教化。
[譯文]要使民眾和諧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風易俗,搞好社會風氣,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書傳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國相。管仲力主以法治國,但並不放棄德化,而是二者相互為用,這對我們頗有啟發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八觀》
〔譯文〕徇私舞弊之風盛行,國家的法律就會被破壞。
〔提示〕法律不容私情,執法必須秉公辦事
3、凡將舉事,令必先行。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
〔注釋〕(1)舉事:辦重大的事情。事,指國家大事。(2)數:道理。
〔譯文〕凡是要舉辦重大事情,政令必須先行。辦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確賞罰的尺度。
〔提示〕沒有獎賞就不能激勵人,沒有處罰就不能威懾人。光有賞罰還不行,必須做到賞罰分明。這是為政的經驗之談。
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釋]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譯文]國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國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絕,國家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實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信實、堅定是執法的關鍵。
5、舉事不私 聽獄不阿。——《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注釋](1)聽獄:審判案件。聽,斷決。(2)阿:偏袒。
[譯文]辦事不能偏私,審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齊景公問晏嬰,怎樣才能像齊桓公用管仲那樣以成就霸業。晏嬰在答話中說出了這兩句。這里強調的是執法者必須公正廉明。
6、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論語·子路》
[注釋](1)中:合理。措:採取措施,做。
[譯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會手足失措。
[提示]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對話中的句子,是從「治國先正名(糾正混亂的名稱)」引起的。強調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馬虎的。
7、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慎到《慎子·佚文》
[譯文]有秤在手,人們就不能在輕重上作欺騙;手中有尺子,人們就不會在長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們就不能夠耍弄花招,弄虛作假。
[提示]強調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慎到《慎子·威德》
[注釋](1)欲:慾望。(2)干時:干擾時政。(3)愛:在此指所愛的人,即親友。(4)逾:超越。
[譯文]不能為了個人的慾望而干擾國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親友犯法,對地位高的人不能過度偏愛,俸祿不能超過職位標准。
[提示]這話是指賢明國君治國理政所應該做到的。總的說來,就是嚴格要求,要以身作則,秉公執法,不要感情用事。
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李悝《法經》
[譯文](對犯法的人)不分關系親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來決斷。
[提示]李悝(kui)是戰國時魏國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國相,主持變法。理不護親,法不阿貴,親疏貴賤,一視同仁。只有像李悝這樣執法,才談得上公正。
10、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君臣》
[注釋](1)中:合。(2)高:推崇。
[譯文]言論不合法度,就不聽從;行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辦。
[提示]這是商鞅提出的賢明國君治國的重要原則。他認為,如能這樣做就必然會「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這不失為真知灼見。
11、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戰國策·趙策》
[注釋](1)制國:管理國家。(2)常:規律。下文的「經」也是這個意思。
[譯文]管理國家自有其規律,那就是以有利於人民為根本;從政也有其規律,那就是以執行法令為最高原則。
[提示]《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歷史的國別體史書。趙武靈王(趙雍)執政後,發奮圖強,積極進行軍事改革,當時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對,他在回答大臣們的講話中有這幾句。這種見解,對我們今天很有借鑒意義。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船楫也。——商鞅《商君書·弱民》
[譯文]違背法律來治理國家,好比要把很重的東西運送到很遠的地方去而沒有車馬,也好比要渡過大江大河而沒有船隻。
[提示]強調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 ——屍佼《屍子·卷上·貴言》
[譯文]統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屍佼,戰國時期魯國人。
14、賞必加於有功 刑必斷於有罪。——《戰國策·秦策》
[注釋]刑:用刑,懲罰。
[譯文]獎賞必須落實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罰必須施加給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國,游說秦昭王,指出秦國朝廷大權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憑他的國舅身份和四朝為相的權威,專橫跋扈,朝廷勢必內亂。秦昭王採納了他的意見,任命他為國相,鏟除了穰侯的勢力,鞏固了政權。這兩句話是他向昭王的進言中說的,指出執法必須穩而准。
15、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況《荀子·富國》
[注釋]不肖:「賢」的反義,即不賢。
[譯文]如果不進行獎賞,賢能的人得不到提拔;如果不進行懲罰,無才無德之輩就不會被罷免。
[提示]《荀子》是荀況的著作。荀況是戰國後期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家,又兼有法家的思想。他主張把「禮」提高到「法」的高度,納法入儒。大法家韓非就是他的學生。這段話體現了他的法治思想,他不同意墨子的「非樂」「節用」的觀點,而主張用賞罰來進行抑制或鼓勵。
16、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韓非子·有度》
[注釋](1)一:統一,使之一致。(2)軌:法度,法則。
[譯文]統管百姓的法則,沒有什麼比法更好的了。
[提示]韓非是戰國韓國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這里他把法治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17、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韓非子·問辨》
[注釋]不軌:不符合。
[譯文]凡是不符合法令的言行,一定要禁止。
[提示]法律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導向性,把人們向好的方面引導,而強制人們不能做壞事。
18、家有常業,雖飢不餓 國有常法,雖危不亡。——韓非《韓非子·飾邪》
[注釋]常業:固定的產業。飢:飢荒。
[譯文]家庭有固定的產業,即使鬧飢荒,也不會挨餓;國家有健全的法制,即使遇到危難也不會滅亡。
[提示]這是韓非所引的諺語。韓非指出燕國、趙國有「常法」的時候很強盛,後來法制廢弛了,國家也就隨之衰弱。也像「常業」是立家之本一樣,「常法」是立國之本。比喻精當,而道理顯明。
19、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韓非《韓非子·有度》
[注釋](1)去:除掉。(2)私曲:私心,不正直。(3)就:靠近。
[譯文]能夠除掉私心,依法辦事,就會國泰民安。
[提示]只有依法治國,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古來如此。
20、政令必行,憲禁必從而國不治者,未嘗有也。——王符《潛夫論·衰制》
〔注釋〕(1)憲禁:法禁。(2)不治:不安定太平。
〔譯文〕所有政令都能執行,所有法禁都能服從,但國家不安定太平,這樣的事情是從來都不曾有過的。
〔提示〕王符是東漢末年的學者。他所著的《潛夫論》是譏議當世得失的哲學著作。這里所說的當然是以正確的「政令」和「法禁」為前提的,如果正確的法禁制度都得到真正推行,國家必然會太平安定。
21、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王符《潛夫論·班祿》
〔注釋〕馳:廢馳,不健全。
〔譯文〕國家沒有永久的太平,也不會有永久的動亂。法令得到很好的施行,國家就太平,法令廢馳,國家就衰亂。
〔提示〕漢明帝時,荊州從事不能嚴格執法,州中盜賊橫行。明帝免了他的官,並責成荊州十日之內捕盡盜賊。作者依據這一情況,說明法令貫徹與否,直接關繫到國家的治亂。

❸ 遵紀守法名言

以規矩,不成方圓。——孟子

2.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韓非子

3.不為重寶虧其命,故曰令貴於寶;不為愛人而枉其法,故曰法愛於人。 ——管仲

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劉備

5.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6.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7.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8.誰把法律當兒戲,誰就必然亡於法律。——拜倫(英)

9.執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傑弗遜(美)

10.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亞里士多德

遵紀守法的名言

1. 正義勝似法律。希臘詩人 米南德

2. 意志就是法律。 約·威爾遜

3. 習俗支配法律。英國政治家 伯克

4. 需要面前無法律。古羅馬時期基督教思想家 聖·奧古斯丁

5. 愛情是不講法律的。聖哲羅姆

6. 法律有權打破平靜。 馬·格林

7. 自然是真正的法律。弗洛里奧

8. 人人皆受制於法律。比克斯塔夫

9.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有度》

10. 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北宋文學家 蘇轍 《河南府進士策問三首》

11. 法有明文,情無可恕。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論韓綱棄城乞依法札子》

12. 法施於人,雖小必慎。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春秋論下》

13. 法之不行,自干貴戚。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秦本紀》

14. 法者,天下之准繩也。春秋時期老子弟子 文子 《文子》

15. 法律一多,公正就少。 英國歷史學家 托·富勒

16. 禮貌比法律更強有力。蘇格蘭作家、歷史學家 托·卡萊爾

17. 法律是最保險的頭盔。愛·科克

18. 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 商鞅 《商君書·賞刑》

19. 法律不管我早打死他了。相聲和影視劇演員、電視脫口秀主持人 郭德綱

20. 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 美國法學家,律師 英格索爾

21. 好的習慣比法律還正確。希臘悲劇作家 歐里庇德斯

22.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麥克萊

23. 法明剛人信,法一則主尊。北宋大臣 王溥 《唐會要》

24.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楚元王世家贊》

25. 法律一失效,暴政會開始。英國首相 威·皮特

26. 法律裡面自有麵包和黃油。佩持羅尼烏斯

27. 我相信法律,卻懷疑法官。台灣作家,評論家 李敖

28. 一個好的習俗比法律更可靠。希臘悲劇作家 歐里庇得斯

29. 善良之心,就是最好的法律。 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家 麥考萊

30. 那些尊重法律的人,早上好。伊拉克第五任總統 薩達姆

31. 有多少罪孽就會有多少法律。英國詩人 彌爾頓

32. 臨凝結而能斷,操繩墨而無私。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朴子·行品》

33. 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34. 榮耀所禁止的法律卻往往應允。威·索林

繼續閱讀
雜志就來雜志100折扣雜志訂閱商城,
雜志一站式雜志訂閱平台,全場雜志滿299減40元,滿499減60元,買的越多減的越多,企業訂閱更優惠。歡迎選購
廣告查看詳情
開通VIP,免費獲得本文
本文立即免費保存 贈網路閱讀VIP精品版 100W文檔免費下載 5100W文檔VIP專享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並上傳,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分享收藏下載轉存
打開文庫App,查看更多同類文檔
活動圖片
立即領取
VIP教育大禮包

熱門小說免費讀

精品課程
部編本五年級下冊 名人名言、俗語 必背必考點
¥5
王小兵

1課節
【原創精品】基礎泰語教學 第一章 問候
免費
布魯斯英語

1課節
艾莫:贏在系統
¥210
德魯克管理課堂

7課節
相關推薦文檔
五階五魔方-層先法精選 立即查看
小學生遵紀守法演講稿(精選3篇) 用App查看
中學生遵紀守法演講稿(精選3篇) 用App查看
小學生遵紀守法演講稿(精選3篇)
小學生遵紀守法演講稿(精選3篇) 好評
【演講稿】中學生遵紀守法演講稿(精選3篇)
遵紀守法從我做起徵文精選1000字 熱門
守法名言和警句
遵紀守法名言 推薦
遵紀守法的名言警句
關於誠信守法的名言
查看

網路文庫官方
網路文庫,讓每個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❹ 急求:關於法律方面的古文諺語!!!

1.子產:「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語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譯文 : 子產: 「比如烈火,民眾望見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眾親近並和它嬉戲,就很多死(在其中)的。

2.子產相鄭,病將死,謂游吉曰:「我死後,子必用鄭,必以嚴蒞人。夫火形嚴,故人獻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嚴子之形,無令溺子之懦。」《韓非子·內儲說上》

譯文:子產作鄭國的丞相,病得很重快要死了.他對游吉說:"我死後,你一定會得到鄭國的重用,你一定要實行嚴厲的制度.火的樣子很可怕,所以人們很少被燒傷.水的樣子看起來很弱,可很多人卻淹死在水裡.你一定要嚴厲執行你的刑法,不要讓老百姓看到你的懦弱而觸犯刑法。」

(4)管仲關於法治的名言擴展閱讀:

子產簡介 : 子產(?~前522年)又稱為稱公孫僑,鄭氏姬姓,名僑,字子產,春秋時期鄭國(河南新鄭)人,鄭國貴族,鄭穆公之孫,鄭公子發(字子國)之子。子產是第一個將刑法公布於眾的人,曾鑄刑書於鼎,史稱「鑄刑書」,是法家的先驅者,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子產曾擔任春秋時期鄭國執政,在他執政期間鄭國小有中興之勢。

他對內政的改革從整頓田制入手,首先「作封洫」重新劃分土地界限,確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權,以制止貴族對土地的肆意侵佔和爭奪;又把農戶按五家為伍的方式編制起來,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以加強對農民的控制。子產執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其後改革成效顯著,人們又普遍歌頌他的政績,甚至擔心後繼乏人。

春秋初年,鄭國的武公和庄公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特別是鄭庄公打敗北方的山戎,成為中原各諸侯國的主心骨,被後人稱為「春秋初霸」。庄公治理鄭國43年, 使鄭國達到極盛,疆域南到櫟邑(今禹州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跨黃河與衛、晉交錯,西控虎牢關。但庄公死後,鄭國很快陷入內亂,先是權臣祭仲趕走太子忽,立公子突為國君,是為鄭厲公。

不過厲公不甘心做傀儡,奮起抗爭,失敗後逃往國外,從此尋求國外勢力幫助連年對鄭用兵。此後,祭仲又扶太子忽重新登位,兩年後太子忽卻又被另一權臣殺害。祭仲先後又立了兩位國君,而流亡的鄭厲公最後終於打了回來,殺死國君復辟成功。這樣,二十年的時間內,鄭國六易其主,國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而此後鄭國的權力,仍被一些大家族執掌。

此時,齊、晉、秦、楚諸國逐漸強大起來,地處各國之間的鄭國就處在了火力交叉點上。各國爭霸,使鄭國兵連禍結,災難深重。

而在這樣風雨飄搖的日子裡,鄭國的大家族為了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愈演愈烈,鬧得鄭國雞犬不寧。「食指大動」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發生的,這一事件,也標志著鄭國已經陷入內亂的深淵,難以解困。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鄭國經歷150多年的停滯和衰敗後,子產應運而生,挺身支撐危局。

人物經歷:

子產青年時即表現出遠見卓識。鄭簡公元年(前565),其父公子發率軍攻蔡,大勝,鄭人皆喜。他卻指出這將導致楚國來攻和晉國反擊,而使夾在中間的鄭國飽受戰禍。兩年後,公子發在貴族內訌導致的政變中被殺,鄭簡公亦被劫持到北宮。子產沉著機智,部署周密後始率家兵攻打北宮,遂在國人支援下平息變亂。新任執政公子嘉制訂盟書,強調維護個人特權,引起貴族大臣反對。公子嘉打算強制推行,子產又力勸他焚毀盟書,平息眾怒,以穩定政局。

鄭簡公十二年,公子嘉終因專權被殺,子產得立為卿,任少正。在同霸主晉國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據理力爭,不卑不亢,盡量維護鄭國的權益。簡公十八年,他隨執政公孫舍之攻打陳國,也能注意軍紀,遵守傳統禮制。事後在向晉國獻捷時,又有理有據地駁回了晉人的責難,迫使其承認鄭國的戰績。為此鄭簡公給予子產重賞,他卻只接受了與其地位相稱的部分。

次年,楚康王為慰撫許國率軍伐鄭,子產主張堅守不戰,讓楚軍獲取小利後滿意而歸,以換取較長期的和平。鄭人照此辦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簡公二十三年,鄭國大臣內訌,執政伯有被殺。子產嚴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數人的尊重,遂在顯貴首領罕虎的支持下,出任執政。

子產治國特別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顧大貴族的利益,團結依靠多數;一方面對個別貪暴過度的貴族斷然給以懲處,以維護政府威信。他不毀鄉校,允許國人議論政事,並願從中吸取有益建議。而對自認為有利於國家的改革,卻不顧輿論反對,強制推行。對於晉、楚兩霸,他既遵照傳統禮制謹慎奉事,不給對方尋釁的借口,又在有條件時大膽抗爭,駁斥其無理苛求。

他宣稱「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對迷信鬼神星象,卻又承認貴族橫死能為厲鬼,而要將其子孫立為大夫加以安撫。他被孔子稱為仁人、惠人,是守舊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卻又「鑄刑書」,公布成文法典,執行嚴格統制人民的「猛政」,創立加重剝削的「田洫」、「丘賦」等新制以「救世」。這說明子產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他雖然力圖維護傳統的舊制,卻不能不適應形勢的變化而從事必要的改革。

子產曾指出:「眾怒難犯,專欲難成」,「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就是說,治國必須照顧多數人的願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則不能成功。他又說:「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即遇事應胸有成竹,執行中要堅持既定規劃而不輕易越軌。他還注意搜羅人才,用其所長,並能廣泛聽取建議,擇善而從。

子產執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其後改革成效顯著,人們又普遍歌頌他的政績,甚至擔心後繼乏人。

❺ 一句法律道德的名言

犯罪總是以懲罰相補償;只有處罰才能使犯罪得到償還。——英國作家達雷爾 我不版同意你說的話,但是我願意權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法國作家伏爾泰賞善而不罰惡則亂,罰惡而不賞善亦亂。---元結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孟子有法不行,與無法同---蘇軾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不行。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鄧小平紀律是勝利之母---蘇沃洛夫公正的法官立場是冷酷的中立---伯格不遵守規章制度的人,不能自由---卡萊爾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洛克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東西也都不再有力量----盧梭

❻ 中國古代法學家經典名言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明法解》)
釋義:法是治國的標尺,是社會的客觀准則,如果沒有法,國家就將混亂不堪,人們的行為將沒有規矩約束,法之所以這么重要其根據在於法本身是公平正義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管子•任法》
釋義:這是對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級」制度的巨大挑戰,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適用法律上要「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因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義是代表國家的整體利益的,是統一天下的最高標准。管仲將法律稱為「公法」,認為法具有最高權威,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功能,任何社會成員都不能置於法外,凌駕於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於意欲,君主也應帶頭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隨意更改法律,也應有悟守法律的義務,並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樣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管子•法禁》
釋義: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樣應當遵從法律。
4、「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管子•任法》
釋義: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准,在法律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5、「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以法治國」《管子明法解》
釋義:作為法家先驅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稱,他反對西周把「禮治」作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則,主張治理國家應當以法為依據,任法而國治,舍法而國亂。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於民之所好,而禁於民之所惡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故上令於生利人,則令行;禁於殺害人,則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樂其政也」《管子.形勢解》
釋義: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為民所樂,才能「令行禁止」,可謂從心理上把握住了「治民」的要害。

❼ 管仲有哪些名言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管子·心術下》 —— 管仲名言
春秋·管仲《管子·心術下》。這幾句大意是和顏悅色,善意待人,就會親如兄弟;惡聲惡氣,粗暴待人,比使用兵器更加傷人。管子的這些話對當今的社交活動、公共關系和人際交往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作售貨員、售票員、服務員、接待員的同志們,也不妨把它書之座右,付諸行動,對提高服務質量,改善經營將大有好處。
志毋虛邪,行必正直。
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
儉則傷事,侈則傷貨。
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智者善謀,不如當時。 《管子·霸言》 —— 管仲經典語錄
《管子·霸言》輔時:適應時勢行事。違時:違背時勢行事。
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害霸也。
春秋戰國·齊國·管仲霸是指稱霸天下。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能知道人才,不能稱霸;知道人才又不能用,不能稱霸;用了又不信任,不能稱霸;信任了又由小人參奏,不能稱霸。春秋戰國·齊國·管仲
不言之言,聞於雷鼓。
春秋·管仲不用言語的實際行動,就能像擂鼓一樣震撼人心。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萬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義立之謂賢。 《管子》
春秋·管仲《管子》長達千里的道路,不可能用繩墨來撥直;大到萬家的城市,不可能用准具來取平。這是說偉大人物的行動,不必拘守先例與常規,能立義就可以稱賢。
務為不久,蓋虛不長。 《管子·小稱》 —— 管仲名言
春秋·管仲《管子·小稱》。為:同。「偽」。「務為」即作假。蓋:遮蓋。虛:虛假。這兩句大意是:弄虛作假.時間不會太久;遮蓋虛假的事情,時間也不會太長。常言說:「紙包不住火」,「雪裡藏不住死人」,假的就是假,隱瞞不能持久。誰若玩弄小聰明,以為自已可以瞞天過海,自己作的假誰也不知道,那他就錯了。可用以告誡那些弄虛作假的人不要自以為得計。
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 《管子·形勢》
春秋·管仲《管子·形勢》。伐矜(jīn今):自大自誇。舉事:辦事.這兩句大意是:自大自誇,喜歡獨斷專行。是辦事情的禍根。驕傲自滿的人,只相信自已正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遇事往往獨斷專行,盲目蠻干,這就必然帶來挫折和失敗,因此管子稱「伐矜好專」為「舉事之禍」,這在現實生活中不乏先例。~的古訓,可以給我們鼓響警鍾,引為鑒戒。
微邪,大邪之所生也。 《管子·權修》
春秋·管仲《管子·權修》。微:小。邪:邪惡,壞事。這兩句大意是:小的壞事,是大壞事產生的根源。量的漸變必然導致質的突變。小事不注意,必鑄成大錯。可用於對謀事及修身的勸說。
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 《管子·權修》
春秋·管仲《管子·權修》。
邪氣襲內,正色乃衰。 《管子·形勢》
春秋·管仲《管子·形勢》。襲內:侵入體內。正色:健康的膚色。這兩句大意是:不正之氣侵入體內,健康的膚色就會衰褪。一切致病的不正之氣,如寒、暑、風、霜、燥、濕等等,浸染了人的身體,人就會得病,而原先健康紅潤的膚色就會變為病容。要不得病,就要預防一切不正之氣浸染人的身體。《管子·形勢》雲:「~。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是用這兩句來比喻說明位高者如果作風不正,位低者也會不安分守己;要得下正,先得上正。這兩句可用以說明人要不病,就須預防邪氣的侵襲,也可用以喻指要使下級作風正派,首先要上級作風正派;要使國家的政事清明,首先不可使不正派的人掌權得勢等等。
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 《管子·形勢解》
春秋·管仲《管子·形勢解》。時:按時。適:相適應。這幾句大意是:日常生活按時,吃喝有節制,穿衣和天的冷熱相適應,就會有利於身體健康,有益於長壽。這幾句從起居、飲食、寒暖三個方面談養生:起居定時,勞逸結合,生活規律;節料飲食,不暴吃暴喝,以免有損腸胃;適應時令的變化,使身體寒暖適度,保持舒坦。這樣就有益於身體健康,有益於長壽。這幾句可用於論養生,指導身體的保養。
福不擇家,禍不索人。 《管子·禁藏》 —— 管仲名言
春秋·管仲《管子·禁藏》。索:找尋。這兩句大意是:福氣不會自己選擇人家,災禍也不會自己尋人而降。無論是福氣還是災禍,都不會自動上門,而是由人的所作所為導致的。所以要獲取幸福就要自己去努力爭取,要避免災禍就要自己去注意預防。
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 《管子·禁藏》
春秋·管仲《管子·禁藏》。補:補益。這兩句大意是:不要搞沒有補益的工作,不要干沒有益處的事情。《禁藏》篇是講君主應當自我剋制的。~兩句是說聖明君主行事應講究實效,不要搞沒有意義的工作。現在可用以說明做事應該講求效益,無益之事不可做,無補之功不可作,不能枉費精力,毫無所得。這個普通的道理,告訴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工作效益,凡是無益處的事,應該堅決停辦。
小謹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體。 《管子·形勢》
春秋·管仲《管子·形勢》。小謹:拘謹於小節。大立:成大事。訾(zǐ紫):據《管子集校》應為「飺」(cí詞),嫌食,挑揀吃的。這兩句大意是:拘謹於小節的人成不了大事,嫌食的人身體不會肥胖。謹小慎微的人胸懷不開闊,把眼界局限在小范圍之內,不敢放開手腳大幹,所以成不了大事。嫌食的人對食物挑挑揀揀,這也不吃,那也不喝,所以不會胖起來。這兩句可用於勸人處事應從大處著眼,不要謹小慎微。
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管子·形勢》
春秋·管仲《管子·形勢》。這兩句大意是:早晨忘掉了他的事業,晚上就會失去他已取得的成就。此二句說明驕傲自滿是事業的大敵。作者以「朝」、「夕」的對比,極言時間之短,失敗之速。由於驕傲自滿,多年努力獲得的成功,毀於一旦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希望干一番大事業的人,必須兢兢業業,克勤克儉,決不能有一絲一毫寐痹松勁、驕傲自滿的情緒。此句可以作人們的座右銘,引人警惕。
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管子·乘馬》 —— 管仲經典語錄
春秋·管仲《管子·乘馬》。務:致力。這幾句大意是:各種事業總是產生於謀慮,成功於實干,失敗於驕傲。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會憑空得來,而是產生於深思熟慮和周密計劃之中,憑借靈機一動,是勾勒不出宏偉的藍圖的。有了計劃,還須鍥而不舍地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才能獲得成功,獲得成功之後,還須進一步努力,才能更上一層樓,若是踏步不前;事業不會有發展;若是驕傲自滿,沉溺於聲色,則事業一定會失敗。~幾句發人深省。
譽不直出,而患不獨生。 《管子·禁藏》
春秋·管仲《管子·禁藏》。虛出:憑空得到。獨生:無故產生。這兩句天意是:榮譽不會憑空得到,禍患也不會無故產生。聲譽的獲得,必須有善行而且為大家所承認,所以說「譽不虛出」;而禍患的發生,可能是自已作惡的結果,即所謂「惡有惡報」,也可能出於疏忽大意,未能「防患於未然」。可見「譽」﹑「患」的產生,都是事出有因的。這兩句可提示人們多行善,戒作惡;勤於事功,慎於防患。
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管子·重令》
春秋·管仲《管子·重令》。天道:此指自然規律。至:極點,盡頭。這幾句大意是: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發展到盡頭,就會走向反面;發展到極盛之後,就會趨於衰落。管子認為:「天道之數」和「人心之變」是一樣的,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在一定條件下就會各向其相反的方面發展變化。他說國家強大,人民富有了,國君就會驕傲,驕傲就會鬆懈怠惰,在國外脫離各諸侯國,在國內造成人民叛亂,國家就走到危亡時刻。管子注意到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其思想是很可貴的。這幾句也可用以告誡人們辦事要適可而止,不可搞過頭,走極端。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勢解》
春秋·管仲《管子·形勢解》。辭:推辭,拒絕。下同。厭:厭惡。下同。這幾句大意是:海洋不拒絕點滴之水,所以能形成這么大;山不拒絕些許土石,所以能形成這么高;聖明的君主不厭惡人多,所以能統治眾民;讀書人不厭惡學習,所以能為聖人。這幾句話給人的啟示是:只有從點滴的積累開始,從平凡的小事做起,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也就是說,只有量的積累才會帶來質的變化。說理透闢,發人深省。
草茅弗去,擇害禾穀;盜賦弗誅,則仿良民。 《管子·明法解》 —— 管仲名言
春秋·管仲《管子·明法解》。這兩句大意是: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可作這幾句的註解。有雜草梯稗。一定會影響禾穀的生長;有姦宄盜賊,人民又怎能安居樂業?水火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鏟除盜賊以保護人民。可以此幾句說明邪惡必除、除惡務盡的道理。
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 《管子·立政》
春秋·管仲《管子·立政》。為(wei圍):做。明:講清楚。這兩句大意是:將要辦什麼事情.必須先明示獎懲條件,講精楚辦好了如何獎賞,辦壞了怎樣懲罰。《管子·立政》是講君主臨政應當注意與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的。~是說君主欲舉事,事前就要發布具體辦事的法令。用現在的話說,上級下選達任務時.應先將獎懲條例公布出來,以激威人們去立功受獎,鞭策後進努力向前。因賞罰之數事先公布於眾,事後照章辦事,得獎的人心安理得,受罰之人也無怨言。在實行承包,簽訂合同,明確責任制度,此名句可資參考。
凡將舉事,令必先出。 《管子·立政》
春秋·管仲《管子·立政》。舉:辦。這兩句大意是:凡是要辦大事,必須先制定、頒布法令。常言道:「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要辦理大事,不先制定、頒布法令,人們將無所適從。辦事的意義、目的,怎樣辦事,辦成了有什麼獎賞,不成功有什麼處罰等等,都應在法令上明確指出,使人們一目瞭然;事情完成之後,要依法給予獎懲,使人們知道以後應怎樣做。可以此二句說明制定法令的重要性。
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管子·立政》
春秋·管仲《管子·立政》。憲:根本法令。俗:風俗。被:同「披」,指影響。百體:謂人體的四肢百骸各個部位。這幾句大意是命令下達就立即執行,禁令頒布就即刻停止,凡是根本法令所及和風俗影響到的地方,就像人的四肢百骸服從於意志一樣,這是為政所期望的結果。管子的《立政》篇,是講述君主臨政時應當注意並需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要樹立國家和君主的權威,就必須嚴明法紀,令行禁止,執行不苟。若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地方各自為政,各行其事,拿就國將不國,君將不君了。個中道理,對建設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有借鑒意義,「令行禁止」的成語至今仍有生命力。
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刑殺不赦,則民不偷於為善;爵祿毋假,則下不亂其上。 《管子·法禁》 —— 管仲經典語錄
春秋·管仲《管子·法禁》。法制:法律制度。議:非議。偷:苟且,馬虎,這里為「忽視」的意思。假:借。這幾句大意是:法令制度不容非議,民眾就不敢相互營私;刑罪不容寬赦,民眾就不敢忽視為善;授爵賜祿的大權不藉以送人,臣下就不會叛君犯上。《法禁》是講立法行禁的。管子認為為了維護法制的嚴肅性和君主的權威性,法令一經頒布,就不允許說三道四私下非議;實行嚴刑峻法,不容寬貸,就使人不敢輕易干壞事。這些雖然都是為維護君權服務的,但對今天以法治國,進行法冶建沒,仍有可借鑒之處。
令重於寶,社稷先於親戚;法重於民,威權貴干爵祿。 《管子·法法》
春秋·管仲《管子·法法》。令:政令。寶:財物。威權:威望權力。爵祿:爵位俸祿。這幾句大意是:國家的政令重於物質財富,國家的利益要重於親戚的利益;法令比個人重要,威望權力要比貴族的爵位、俸祿更值得珍貴。這幾句明確指出:法律是國家的根本,國家的利益高於權貴的利益,法律的尊嚴要高於貴族勛爵的地位權勢,法令的價值要超出珍寶財物。也就是說,要使國家文明進步,必須實行法治。這個法,不受權貴的干擾,不為物質所收買,不為民眾所脅迫,它凌駕於社會之上。管仲的「法治」主張,是針對儒家的「德治」提出的。有其歷史進步意義。對近代人們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個人與法律相比,法律都具有更高的權威,不無借鑒意義。
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 《管子·立政》
春秋·管仲《管子·立政》。這兩句大意是:在執法時心慈手軟,或偏私袒護不敢處理自己的近親好友,或畏懼權勢不敢懲罰達官權貴,這種人不能作三軍統帥。作為統領軍隊的將領,必須做到執法如一,才能獲得部下的擁護;得到部下的擁護,才能使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凡是統兵的將領,必須作到信賞必罰,尤其是親朋好友、達官貴人觸犯了刑律,肯不肯、敢不敢依法行事,是能否執法如一的試金石。可見以「罰避親貴」與否作為擇將主兵的條件之一,是十分恰當的。
量力而知攻。 《管子·霸言》
春秋·管仲《管子·霸言》。料:估計。本句大意是:正確地估計自己的力量,才能知道什麼時候向敵人進攻最好。《管子》認為:「善攻者料眾以攻眾,料食以攻食,料備以攻備」,也就是說,一個好的將領,應在充分分析敵我力最對比,肯定自己的力量具有壓倒優勢以後,再發動進攻,對自己的部隊一無所知,對敵人情況了解不明,就隨意發動進攻,此乃兵家之大忌。《孫子》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又說:「用兵之法,十則國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可見要根據敵情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戰術,才能百戰不殆。這幾句可用以說明知己知彼為兵戰的一項重要原則。
凡用兵者,攻堅則軔,乘瑕則神。 《管子·制分》 —— 管仲名言
春秋·管仲《管子·制分》。堅:指敵軍防備森嚴的地方。軔(ren任):阻礙車輪轉動的木頭,引申為阻礙。瑕(xia俠):指敵軍防備薄弱的環節。這幾句大意是:用兵打仗時,進攻敵人守備森嚴的地方速度就慢,進攻勢必受到敵人的阻擋;而對敵人守備薄弱的地方乘機發起進攻,則收效神奇,可大獲全勝。常言說:「兵貴神速」(陳壽《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要想取得神速的效果,必須向敵人的薄弱環節迅猛發起進攻,否剛進攻速度受阻,攻勢緩慢,慢則生變(如敵人增援部隊趕來,加強守備力量等)。這幾句說明應迅速攻擊敵人的薄弱環節,速戰速勝。
善用兵著無溝壘而有耳目。 《管子·制分》
春秋·管仲《管子·制分》。淘壘:指用於抵禦敵人進攻的戰壕和堡壘。這兩句大意是: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寧可沒有堅固的工事,也必須有了解敵情的諜報人員。《史記·李將軍列傳》載:「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然亦遠斥侯,未嘗遇害。」可見古來善戰者,寧可取消防禦工事的修築,也必須要有部隊的耳目——債察兵。當然,有條件時,二者應都有才好。可以此說明作戰中偵察人員的重要性。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
春秋·管仲《管子·牧民》。倉廩(1in懍):貯藏穀米的倉庫。實:充實,滿滿地。這兩句大意是:人們只有倉庫充實了,才懂得禮節;只有衣食富足了,才懂得榮辱。這兩句又作「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見《史記·管仲列傳》引)。溫飽是人生第一需要,只有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才能建立起一定的道德觀念,懂禮節,知榮辱。否則,為了生存,是什麼都不顧的。本名句可供論述只有保證人民最起碼的生存條件,才能穩定社會秩序時引用,還可供論述物質基礎和倫理道德之間的關系時引用。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治國》
春秋·管仲《管子·治國》。這兩句大意是:凡是治理得比較好的國家,都遵循了同一原則,那就是必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只有廣大人民都富足了,國家才能繁榮昌盛,這是被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了的道理。因此,這條兩千多年前提出的論斷,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可供論述黨的富民政策時引用。
積於不涸之倉者,務五穀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 《管子·牧民》 —— 管仲經典語錄
春秋·管仲《管子·牧民》。不涸(he和):不枯竭,引申為取之不盡。這幾句大意是:所謂把糧食積存在取之不盡的糧倉里,就是要努力從事糧食生產;所謂把財富貯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庫里,就是要種植桑麻,飼養六畜。管仲認為國家要安定穩固,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展生產。在古代就是要發展農業、牧業生產,因為「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恩格斯語)。人們都努力從事農業、牧業生產,那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倉庫。有了豐厚的積貯,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國家就會安定穩固。管仲這種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重視積貯的思想,無疑是正確的。
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民乃知時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飢寒之至於身也。 《管子·乘馬》
春秋·管仲《管子·乘馬》。蚤晏:早晚。蚤,同「早」。這幾句大意是:把土地分下去,實行分戶經營,使人民自身抓緊農時。他們知道季節的早晚,光陰的緊迫和飢寒的威脅。管子很懂得農事的重要。要大力發展農業,蕕得充分利用地利,充分發揮人力,即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管子主張「~」,把發生產和農民切身利益聯系起來,「是故夜寢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為而不倦,民不憚勞苦。」意即:「這樣,他們就能夠晚睡早起,父子兄弟金家關心勞動,不知疲倦、不辭勞苦地細心經營。」管子的農業思想和他採取的把土地分給農民.實行分戶經營的措施,不僅當時是進步的,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也不失其借鑒價值。
金與粟爭貴,鄉與朝爭治。 《管子·權修》
春秋·管仲《管子·權修》。金:貨幣。粟:糧食。爭貴:爭比貴重。鄉:地方。朝:朝廷,即中央。爭冶:爭奪治理許可權。這兩句大意是:貨幣與糧食互爭貴重,地方與中央互爭治理許可權。市場商業發達了,貨幣的地位就重要,即所謂「金貴」;自然經濟發達了,糧食的地位就重要,即所謂「粟貴」。地方作用大了.中央的作用就受影響;中央的許可權大了,地方的許可權就受限制。作者認為應當限制商業,不應使市場店鋪成行,使農民棄農經商;認為朝廷應分權與鄉,藏富於民。管仲這種強本抑末,把農業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藏富於民的經濟思想是可取的。但把發展自然經濟與發展商業對立起來.只強調地方分冶的思想,從今天的角度看來是有片面性的。此名句啟示我們要注意及時調整經濟政策,發揮兩個積極性,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與繁榮。
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人焉。 《管子·禁藏》
春秋·管仲《管子·禁藏》。仞:古代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一說八尺。千仞之山:極高之山。探源:極深之水。這幾句大意是:凡是有利的地方,雖然是極高的山,沒有不可以上去的;即令有極深的水,沒有不可以下去的。這幾句以生動的比喻說明人們為了獲得某些利益,往往表現出不畏艱難、不避危險的勇氣和毅力。現在可供引用論述在各種經濟話動中,應想方設法追求利潤,盡力增加經濟效益。也可反用其義,諷刺某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所不用其極。
黃金者用之量也,辨於黃金之理則知侈儉,知岱侈儉則百用節矣。 《管子·乘馬》 —— 管仲名言
春秋·管仲《管子·乘馬》。用:財用。量:計量。侈儉:奢侈與儉省。百用:各項用度。這幾句大意是:黃金是計量財用的工具,懂得黃金的道理,就懂礙什麼是奢侈和儉省;懂得奢侈和儉省,就能調節各項用度。《乘馬》是一篇關於計算籌劃國家一些重大經濟,政治問題的專題論文,表現了管仲的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管仲說,黃金是國家用來計量財用的工具,可以用它調節國家各項用度。國家用度過於儉省,黃金價格就低,各項事業不好辦,對事業發展不利;國家用度過於奢侈,黃金價格就高,金價高則商品賤,對資源c不利。所以要掌握它的規律。「辨於黃金之理則知侈儉,知侈儉則百用節矣。」在現代社會里,各國都要有自己的黃金儲備,用它來作為國際支付的儲備金,並作為保證貨幣穩定的手段之一,這與管仲說的「黃金之理」雖不相同,但重視黃金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古今有相通之處。
聞賢而不舉,殆;聞善而不索,殆;見健而不使,殆。 《管子·法法》
春秋·管仲《管子·法法》。舉:選拔。殆(dài代):危險。索:尋求。能:能乾的人。使:使用。這幾句大意是:聞知有道德的人不予薦舉,聽說有善良豹人不去尋求,見到有才能的人不予使用,那是很危險的。治理國家需要人才,人才是國家最寶貴的財富。如對涌現出來的人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禮賢,不重才,麻木不仁,渾渾噩噩,長此以往,國家就危險了。這幾句用於說明對有德有才的人應該敏感,聞而選援,見而使用。
獨王之國,勞而多禍。 《管子·形勢》
春秋·管仲《管子·形勢》。這兩句大意是:君王獨斷專橫的國家,人民疲於奔命而國家禍端不斷。君王獨斷專橫,就聽不進臣民的意見,許多政策、法令、措施憑個人主觀臆斷,就難免出現錯誤,內政和外交就會措置失當;人民被任意驅使,疲於奔命,不得安居樂業。其結果,會造成社會混亂,釀出禍端。這兩句可用來譴責和批判封建的專制統治。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管子·形勢》
春秋·管仲《管子·形勢》。這兩句大意是:上級和下級不和諧,政令就不能貫徹執行下去。上下相和,息息相通,政令就能通行。如果上下不和,心存芥蒂,各懷疑心,執行政令時就會遭到搪塞,敷衍了事。這兩句多用於要求上級注意與下級的關系。
治國常富,而亂國必貧。 《管子·治國》 —— 管仲經典語錄
春秋·管仲《管子·治國》。治國:治理得好的國家。亂國:不太平的國家。這兩句大意是:治理得好的國家常常是富裕的,而不太平的國家一定是貧窮的。國家大治,百姓安心生產,民富國亦富;國家動亂,田園荒蕪,國庫耗散,民窮國亦窮。這兩句用於表示要使國家富裕,必須使國家穩定而有秩序。
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 《管子·正世》
春秋·管仲《管子·正世》。這兩句大意:國家得利最大莫過於社會大治,禍害最大莫過於社會動亂。國家大治,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生產發展,經濟持續繁榮,這是國家所得到的最大的利。而國家動亂,人心惶惶,人民不能從事生產,經濟衰敗,這是國家最大的禍害。所以治國者應千方百計維護大治的局面。這兩句用於明示要制治防亂,以維護國家最大的利益。
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 《管子·心術上》
春秋·管仲《管子·心術上》。過:超過。延:謀求。這兩句大意是:言語不得超過所述事物的實際,也不得以實際去謀求過分的名聲。言談要實事求是,所談之言,所求之名,要與所論事物的實際相符。誇誇其談,言過其實,妄得虛名,最終都會自食其惡果。這兩句可用於強調言談要實事求是,名實要相符。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春秋·管仲《管子·牧民》。廢:敗壞。逆:背。這兩句大意是:國家政事之所以興旺,在於順乎民心;國家政事之所以敗壞,在於背乎民心。人民是組成國家的基礎,國家的政事只有順乎民心,符合人民的願望,才能行得通,若背逆民心,不符合人民的願望,就行不通。民心,決定著國家政事的興廢。這兩句可用於論述國家施政不能違背凡民的願望。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 —— 管仲名言
春秋·管仲《管子》善於治國理政的人,通過制定有效制度來管理國家,以達到眾民皆服的目的。
憂郁生疾,疾困乃死。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管子·形勢》
春秋·管仲《管子·形勢》對當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對未來不了解則 可以考察過去.萬事的本性,途徑方式雖有不同,但總是同歸一理,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來:未來.往:以往,往古.生:讀作"性",本性,屬性. 趣:同"趨",趨向,引申為途徑,方式.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 《管子》
春秋·管仲《管子》接待客人時衣帽不整齊,客人的態度也就不恭敬。在行動上如果不講禮節,政令就不可能施行。儀表和禮節絕非小事,而是關繫到待人接物態度的大問題。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 管仲經典語錄
信不足,安有信。
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 《管子·牧民篇》
春秋·管仲《管子·牧民篇》不要擔心天下沒有財富,關鍵是擔心沒有人經營管理(而使得財富在無形中流失)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 《治國》
春秋·管仲《治國》增產糧食乃是成王業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眾的途徑和治國的道路。
聖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 管仲名言
聖人若天然,無私覆,若地然,無私載也。
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 —— 管仲經典語錄
今日不為,明日亡貨。昔之日已往而不來矣。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多言而不當,不如其寡也。 —— 管仲名言
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
釣名之士,無賢士焉。
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 —— 管仲經典語錄
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
兵者外以除暴,內以禁邪。
眾寡同力,則戰可以必勝,而守可以必固。 《管子·重令》
軍隊不論人數多少,只要同心協力,就能戰必勝,守必固。

❽ 關於「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名人名言

  1. 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列寧

  2. 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康德

  3. 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4.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霍姆斯《普通法》

  5. 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6. 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7. 法律所傳達的是一種超越暴力,超越權利的聲音,它所劃定的權利邊界雖然無形,卻深深地刻畫在人們的心靈之中。——著名的法律學者

  8. 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9. 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諺

  10. 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11. 舉證責任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法諺

  12. 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馬克思

  13.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滋賀秀蘭

  14.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阿奎那

  15.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亞里士多德

❾ 法律格言

一、管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制、國家轉型的關鍵時期,諸侯各國的思想家進行著激烈的思想大論戰。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學派在治國方略的選擇和運用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核心的是法家的「德治」與「法治」之爭,而最早提出「法治」主張的思想家是時任齊國國相的管仲。管仲推行了一系列社會變革措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治國理論,即以法治國的主張。作為法家的重要代表之一,管子的思想豐富而有影響力。《管子》主張以法治國,執法公正,同時,也非常重視「德」對民眾的教化功能,充分認識到人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管子》治國理民的思想方略。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明法解》)
釋義:法是治國的標尺,是社會的客觀准則,如果沒有法,國家就將混亂不堪,人們的行為將沒有規矩約束,法之所以這么重要其根據在於法本身是公平正義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管子•任法》
釋義:這是對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級」制度的巨大挑戰,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適用法律上要「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因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義是代表國家的整體利益的,是統一天下的最高標准。管仲將法律稱為「公法」,認為法具有最高權威,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功能,任何社會成員都不能置於法外,凌駕於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於意欲,君主也應帶頭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隨意更改法律,也應有悟守法律的義務,並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樣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管子•法禁》
釋義: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樣應當遵從法律。
4、「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管子•任法》
釋義: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准,在法律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5、「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以法治國」《管子•明法解》
釋義:作為法家先驅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稱,他反對西周把「禮治」作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則,主張治理國家應當以法為依據,任法而國治,舍法而國亂。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於民之所好,而禁於民之所惡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故上令於生利人,則令行;禁於殺害人,則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樂其政也」《管子.形勢解》
釋義: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為民所樂,才能「令行禁止」,可謂從心理上把握住了「治民」的要害。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
釋義:在國家的管理過程中,法是一種十分具體的工具。如何正確地使用法,直接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危。要執法必嚴,執法公正。
8、法者,定分止爭也。
釋義:典出《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定分:確定名分。止爭:止息紛爭。法律中常用這個詞語表示確定物的權屬。
二、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1、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 《離樓上》!
釋義:只有善德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只有法令不能夠使之自己發生效力。意謂治理國家必須把行善政與行法令結合起來。
2、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釋義: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三、 韓非子是法家創始人,主張依法治國人人平等的原則。後來法家發展成霸道思想,與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變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於社會治理之道。韓非子生活於公元前3世紀,是戰國後期韓國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辭卻善著書。
韓非子生活的時代,韓國國勢日益削弱,他出於愛國心,屢次上書韓國國王,建議變法,主張統治者應當以富國強兵為重要任務;但國王並沒有採納。於是,他根據歷史上治國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社會狀況,寫出了《五蠹》、《孤憤》、《內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政治論文,輯為《韓非子》一書。他的這些論文在韓國不受重視,卻傳到當時的強國秦國,很受秦始皇的喜歡。秦始皇舉兵攻韓國,韓國國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備重用,當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是韓非子的同學,深知韓非子的才能高過於他,出於嫉妒,於是向秦始皇進讒言誣陷他。秦始皇聽信讒言,將韓非子投入監獄並毒死了他。
韓非子的主要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子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

1、言無二貴,法不兩適。
釋義:除了君主的命令,沒有第二尊貴的言論,國家的法令不能同時迎合公私雙方。
2:一民之軌,莫如法;厲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若刑。刑重,則不敢以賤易貴;法審,則上尊而不侵
釋義:統一人們的行為規范,沒有比法律更好的;整飭官吏,威懾民眾,消除荒淫怠惰的行為,禁止欺詐虛偽的風氣,沒有比用刑更好的。刑罰重,低賤的人就不敢侵犯高貴的人;法律嚴,君主就受人尊重而不被侵凌。

3、「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
釋義: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
4、「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釋義: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5、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
釋義:沒有制度、規則、法治的約束,沒有人民的主權、治權,上下一日百戰的戲會沒完沒了地上演
6、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釋義:明確地行賞),則民勸功(釋義:勸勉立功);嚴刑,則民親法(釋義:重視刑罰)韓非子主張實行嚴刑峻法。
7、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釋義:治理臣民沒有永恆不變的常規,只有用法律。法律隨時代而變化則社會穩定,治國的措施適應社會現實,就會發揮作用。(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張變法)
8、行義示則主威分,慈仁聽則法制毀
釋義:表彰個人品行,就分去了君主的威勢;聽信於仁義說教,就敗壞了法制
9、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義成榮,不得以家利為功,功名所生,必出於官法。
釋義:英明君主的治國之道是,臣民不得因給私家謀利而得到功名,功名的取得,必須根據國家的法律。
10、峻法,所以禁過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
釋義:峻法是用來禁止過失、排除私心的,嚴刑是用來執行命令、懲罰臣下的
11、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釋義:法律不會奉迎顯貴臣子,就像墨繩不會避繞木頭的彎曲之處一樣。
四、法家另一代表人物商鞅: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
1、名言: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
釋義: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2、 禁奸止過,莫如重刑,刑重而必得,則民不敢試,故國無刑民,國無刑民,故曰明刑不戮。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所至矣,此謂治之於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輕其輕者,輕者不止,則重者無從止矣,此謂治之其亂也
——《商君書·賞刑篇》

其他:
1、『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清.紀昀《四庫全書·政法類·法令之屬按語》
2、有此上士,則必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東漢.虞延
3、懲其未犯,防其未然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
4、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5、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貴良吏者,貴其絕惡於未萌,使之不為非,非貴其拘之囹圄而刑殺之也 —— 西漢.桓寬《鹽鐵論》
6、 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上下5000年,中國的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歷朝歷代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歷史事件。在法律思想上也是百家爭鳴。法律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思想家也是法的大家,也是政治家。中國古代法律思想有很多,如:墨家的兼愛、非攻;儒家的德主刑輔等,至今仍對對中國政治思想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中國法律思想的變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精神文明的自然承續。對中國古代法律格言的理解要去粗存精,有些內容已和現代的法治理念不相適應,要辯證分析。我提供的上述內容僅僅滄海一粟、掛一漏萬。建議 laoyang707可以讀一讀中國法制史和中國法律思想史這一類的書籍,那裡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一般在法學本科的課程中都有這兩門課程的。
以上內容謹供參考。

❿ 遵紀守法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一、遵守法律,是謂正義;正直者的良心贊成正義,譴責非正義。

出自:〔荷〕格老秀斯《戰爭與和平法》

介紹:胡果·格勞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近代西方思想先驅,國際法學創始人,被人們同時尊稱為「國際法之父」與「自然法之父」,亨利四世贊其為「荷蘭的奇跡」。

二、公民能服從國家的法令,他才被認為值得享受國家的權益。

出自:〔荷〕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

介紹:巴魯赫·德·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猶太人,近代西方哲學公認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

三、只有在社會狀態下,善與惡皆為公共的契約所決定,每一個人皆受法律的約束,必須服從政府。

出自:〔荷〕斯賓諾莎《倫理學》

四、在一個法制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金科玉律是什麼呢?那就是「嚴正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出自:〔英〕邊沁《政府片論》

介紹:傑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公元1748年2月15日—公元1832年6月6日)是英國的法理學家、功利主義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改革者。

五、如果有很多雙眼睛在敏銳地監視的話,大家就會為維護和平而遵守法律。

出自:〔英〕溫斯坦萊《溫斯坦萊文選》

介紹:傑臘德·溫斯坦萊(約1609—1652)是十七世紀英國掘地派運動的著名領袖和傑出思想家。

熱點內容
他人代簽合同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6 13:19:42 瀏覽:487
醉駕撞死人同車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6 12:28:10 瀏覽:193
和平法治公正 發布:2024-12-26 12:05:35 瀏覽:841
新源公司法人 發布:2024-12-26 12:02:41 瀏覽:561
電子版offer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6 11:56:54 瀏覽:593
有關於經濟法搜題的公眾號 發布:2024-12-26 11:47:20 瀏覽:386
自治區教育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6:02 瀏覽:19
湖南水務行業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3:39 瀏覽:731
公司解僱懷孕員工最新勞動法如何賠償 發布:2024-12-26 11:13:28 瀏覽:376
援額法官 發布:2024-12-26 10:31:27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