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之謂教

道德經之謂教

發布時間: 2022-05-18 13:16:43

㈠ 讀道德經有什麼好處

讀道德經的好處:

1、修身養性:當人遇到煩惱事,或者有什麼委屈想不通的時候,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讀一下《道德經》,老子的智慧言語會讓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葯。

2、全身放鬆,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緊張,這里不疼那裡疼,難受得很。靜下來背誦《道德經》一段時間後,身體放鬆了,該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體自然健康了,紅光滿面,人越活越仙見。

3、增強記憶力:搞學習的學生(其他人也是這樣),有時候記憶力不夠用,數學公式背不得,外語單詞記不清。這樣的人如果堅持背誦《道德經》,思想一靜下來,大腦清醒了,記憶力就增強。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為人處事很繁雜,天天要與人接觸,要人家做事,別人不聽話,就與別人爭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亂如麻,理不出頭緒。如果靜下來背誦《道德經》,心裡就明白了遇事要處下、不爭、順其自然。

5、鍛煉大腦:在反復讀《道德經》的過程中,有一天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著要背裡面的好句子,我就是這樣。年輕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經》是很好的腦力運動,對提高記憶、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處。

(1)道德經之謂教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㈡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

老祖宗那幫人,都是學問高、內心強大的牛人,到後代一蟹不如一蟹,心虛了,不要說慎獨不欺暗室了,就是大庭廣眾之中也壓不住伸手的沖動,又怕遭到報應,就把自己的心給神靈了

㈢ 怎樣理解老子所說「天之道」,「人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以奉有餘。
「天之道」就是天的運行規律,即自然規律,在總體上是平衡的。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應當做到社會公道,同情和幫助弱者,抑制豪強;
「人之道」則指當時損人利己、弱肉強食的社會現實和政治秩序。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種朦朧的、模糊的平等與均衡思想。這是老子的社會思想。他以「天之道」來與「人之道」作對比,主張「人之道」應該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現象歸之於「損有餘而補不足」,因此他要求人類社會也應當改變「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效法自然界的「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有餘以奉天下」,體現了他的社會財富平均化和人類平等的觀念。表達了老子對統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對老百姓生活艱難困苦的同情。所以,這是《道德經》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老子出於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觀察,認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對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老子崇尚的「道」,是至高無上的絕對平衡的規律或准則。但他忽略了這個平衡只是相對的、暫時的、動態的規律;事物雙方之間的轉化是需要條件的,轉化就是動態的不平衡。一切「順其自然」,不去創造條件使不合理的現象發生轉化,期望的平衡是無法出現的。

㈣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究竟是想表達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老子天命觀和治國哲學的出發點。

儒家的天命觀是人格化的,即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老子的天命觀則是非人格化的,即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不是老子想簡單而比喻論證,也不是宋明想復雜而各種抽象,主要看語言的支持與不支持。因此,你不能指望老子也玩屬加種差的下定義來論述他的治國理念。語言在老子的那個階段,他只能玩比喻論證。

但是,現代人已經足夠復雜了。所以,可以透過那些比喻論證而用復雜一點兒的表述來理解老子的意思。但是,我們在理解的過程中,切忌兩點:一個是別被比喻論證給繞進去;一個是不要忽略目的而只在意手段。

㈤ 哪裡有道德經,中庸,大學,三字經譯文下載,謝謝

《中庸》全文和譯文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解: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聖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於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白話解: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解: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生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麼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解: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後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於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6.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白話解: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所謂的『強』呢?用寬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無理的欺侮而不報復,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安然處之。至於披鎧甲,卧枕刀槍,死也不後悔,這是北方人之強。好勇鬥狠的人安於此道。因此君子與人和平相處,而不隨流俗移轉,這是真正的強啊!

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白話解:孔子說:「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白話解:說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白話解:君子只求就現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該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就做患難時所應該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10.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白話解:君子對上不怨恨天,對下不歸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處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卻是冒險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則修身見於世。)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白話解:孔子說:「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過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好,功夫夠不夠。

※(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

12.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白話解: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好比走遠路,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好比登高處,一定要從低處開始。

13.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白話解:魯哀公問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說:「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都記載在竹簡和木牘上面。當他們在位的時候,他們的教化就能施行,他們死了,他們的教化也就滅亡了。以人來施政的法則,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而利用土地種樹的法則,在使樹木快速生長,施政的道理,是希望如同蒲盧一般快速滋長。」

14.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白話解:所以為政之道,在於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於領導者能修養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須依據天下共遵的法則(道),修道要依據仁慈博愛。所謂仁,就是人性,以愛自己的親人為最重要。所謂義,就是事事合宜,以尊敬賢德的人最為重要。親人之愛有親疏等差之別,賢能之士也有等級,禮節就是因此而產生的。

15.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白話解: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種,當其力行實踐時則分為三種。我們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姊妹、朋友之間的關系,這五種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倫常大道。而智能、仁愛、勇氣這三種是人人所須具備的德行,當他實行時就是一個『誠』字。

16.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白話解:五倫與智仁勇以及誠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經過教育學習才知道的,有些人則是經過勤勉苦學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後,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實行,有些人是因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則需要勉強才會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結果都是一樣的。

17.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白話解:孔子說:「喜歡研究學問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夠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麼是羞恥就接近勇了。」

※(知恥者,能拒絕羞恥事,不做羞恥事,諸惡莫作,故近乎勇;如果能再接再勵,為所當為,眾善奉行,即是真『勇』者也!)

18.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白話解:豫者預也,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1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白話解: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2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白話解:別人學一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學習,不斷地學習,可以改變任何習性,甚至改變任何人!)

21.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白話解:只有至誠懇切的人,才能盡力發揮他天賦的本性到達極致,能盡他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能盡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盡知萬物的本性;能盡知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萬物的化育;能贊助天地萬物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三才者天、地、人)

22.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白話解:『誠』,是自然的道理,萬事萬物的本末終始都離不開它,沒有『誠』,就沒有萬事萬物了。所以,君子把『誠』看得特別寶貴,『誠』,並不僅僅是為了成就自己而已,而是要拿他來成就萬事萬物。

23.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白話解: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時好問勤學以致知,使德行和學問到達廣大精微的境界,雖然極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溫習已知以增進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禮節。所以在上位時不會驕傲,處於卑賤的地位也不會背叛作亂。當國家政治上軌道時,他的言論可以幫助國家振興,當國家政治紊亂無道時,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詩經上說:「既明理又有智能,以保全其身。」明哲保身就是這個意思吧!※倍者:背也。

24.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白話解:孔子說:「愚笨的人偏要自以為是,卑賤的人偏愛一意孤行;生在現今的時代,偏要恢復古代的作法,這樣的人,災害將會降臨到他的身上。※災者災也。

25.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白話解: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彼此不相違背。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葉茂,無窮無盡。這就是天地之所以偉大的道理。

26.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白話解:君子做人的道理,看來平淡卻不會使人討厭,看來簡單平易卻有文采,雖然溫和卻不失條理;見彼而知此,見外而知內,見微而知著,能明白這樣的道理,就可以一起進入道德之門了。

27.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白話解:君子只求內省時沒有過失,無愧於心。君子之所以讓人佩服,覺得趕不上,正是在這種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28.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白話解:詩經上說:「君子獨居在屋內深處,也要無愧於心。」所以君子不待有所行動,人人都尊敬他,不必開口說話,人人都相信他。

㈥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語出自《老子》。 全句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以上資料出自: http://my.265.com/archive/244/84662/366689.asp 還有你所謂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語出《中庸》。其實這不是道家思想,是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中庸之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善良的天性辦事情。「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 關於人性,何為人性?習慣上我們把它分2類。一、先天之天性。二、後天之習性 先天天性又被稱為生物與生俱來的純粹自然性。這種純粹自然性不獨為人所獨有,而為所有生物所共享。因而它又可被稱為生物性。並且這種純粹自然性是生物之所以是生物的根本。 後天之習性。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主要在其後天之習性;而所謂後天之習性,應該是指人類在先天之天性的自然存在基點上,通過不同程度的主動學習,並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經過特定的條件激發而能動的產生自願式的一系列習慣的總和。 那些說人性本善的人是因為比別人看到了更多的善;相對的,那些認為人性本惡的人是因為比別人看到了更多的惡;當然,人性善惡論的創始人及傳播者也可能有其特殊的政治目的或動機 事實上,我本人認為人的先天之天性是沒有善惡的。新聞中說三個月大的嬰兒已經會嫉妒和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我不敢也無法相信。試想一個三個月大的嬰兒確實知道什麼是嫉妒,知道什麼對自己有利嗎?而在這個嬰兒確實不知道嫉妒是什麼的情況下 憑什麼說這個嬰兒在嫉妒呢?憑這個嬰兒的行為嗎?笑話!全世界的法律都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犯罪必須區別於成人人犯罪。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未成年人還不清楚自己的行為具備怎樣的意義。所以個人認為這也只是那些試驗觀察者對於嬰兒表象行為的主觀論斷罷了。 當然,平日里,我們也曾聽到或看到一些作家寫文著書常題名:。。。人性骯臟、卑劣等等。這些也都只是說人之後天習性而已。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75164956.html

㈦ 「知其進,守其退,是為天下溪;知其雄,守其雌,是為天下谷」是什麼意思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內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容,守其辱,為天下谷.
【譯解】:深知本性雄強,卻守持雌柔,(將成為)天下所歸的溝溪.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昏黑的態勢,(將成為)天下的範式.深知身份榮耀,卻安守卑辱的位置,(將成為)天下歸附的川穀.
鑒賞
道德經主要是樸素的辯證法,不凌強,守弱,不榮耀,守卑辱;就會和平崛起,就會天下歸心。這叫做不戰而屈人之兵。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㈧ 求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之對道家思想的概述和解釋

老子《道德經》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釋者逾七百餘種,然釋意離題萬里者自不必說,想找到能用現代人思維來詮釋,而拋卻「道」、「規律」、「奧妙」之類語言者,卻是難事.
本人對《道德經》並無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論的指導下,十餘年實修有一定的心得.由於自己學醫出身,為探索佛、道原理,在醫學、哲學、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中涉獵多年(著有《心理與衰老——生命的三位一體結構及其調控機制》一書,04年5月北京中醫出版社出版),自信對佛學「佛性」、道家「道」、「無」、「內丹」的內在含義,以及「道」與「德」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做到明了無誤,也因此一直想翻譯《道德經》以及用現代科學解釋佛理,但一來時間關系,二來對世人會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著.
這次召開國際道家學術大會,善音大姐讓我寫一寫《道德經》方面的文章,雖然自己對《道德經》涉獵不深,寫的文章也不象論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無量」,自己也應該為《道德經》的推廣盡一份綿薄之力,並衷心地希望《道德經》能給現代人帶來福慧,同時也為大會推一點波,助一絲瀾.
一、《道德經》總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對於這一段,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道」解釋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卻沒有與「德」聯系起來.事實上,《道德經》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並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個體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現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是由於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並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德」.歷代人們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終明了「道」為何物的人極少.《道德經》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難於理解它,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於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與「德」合二為一,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實已把全文的內容都概括無遺.
故前人有把經文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實是很有見地.對於沒有實修過或尚未修持到練虛合道的人來說,道經的內容很難理解,或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往往只是從字意上理解為某種規律的東西,但具體這個規律是什麼,誰都說不上來,所以千百年來,《道德經》的譯本越來越多,但是經中說些什麼人們卻越來越爭執不下.
同樣,德經的內容就被人們說成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等等,這倒是沒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一整套個體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一個人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幾人能解也,竟被人認為甘守柔弱、與世無爭、甘居人下,是空談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現代唯我的人們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卻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東西.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親身去修道體驗過,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東西.
二、《道德經》的道經部分
除總論部分外,《道德經》中論道的還包括:第四章中關鍵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塵」;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載營魄抱一,有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第十四章是對修道者色、聲、觸、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等等.
三、有關《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理解了這一點,我想對《道德經》的內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所以也沒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釋,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見解,很多地方在當今社會里可能也應修改,但無論如何,一定要通過實修,才能體會到修德與修道的內在聯系,因此,這篇文章也就寫這些吧.
《道德經》有很多人想從他裡面學習到什麼修真的方法什麼的,其實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經》其實是一本修心的一個材料,讓你保持心態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㈨ 對於大道與自然的理解,莊子與孔子有孑然不同的看法,到底孰是孰非我們又應該如何理解儒家與道家的不同

莊子所說,是指大道之「體」,它本來不生不滅,超離言思,不著兩邊,是萬物同稟的如是之性。而孔子論述的,是大道之「用」,是大道普及於社會人心而生起的妙用。一個是縱向的、理上的,一個是橫向的、事上的,同一本體,不同側面。沒有孰是孰非,只是趣入真理之不同門徑罷了。我想孔子對真理的認知絕非泛泛,但有老子在前,他沒必要再採取同樣的模式,所以從用入手,另闢蹊徑,以啟發不同資質的學人。

㈩ 范光陵的孔子中庸101字 老子道德經101字

范光陵 Kenneth Kuanling Fan主席為東方文藝復興人,中國電腦之父,中國當代十大畫家。他於年2月26日代表世界詩人大會,世界藝術大會,世界文化大會, 世界和平大會,與世界藝術文化導演艾文,世界文化小姐執行主席黃文俊,美國代表 Dr. Yiling F. Chiang, 范融,Alisha,台灣代表邱綉陵,黃燈火,林玉山,解曉風, Daisy T. Fan,德國 Peggy P. Fan 等通過電話,網視,電腦等與世界各地聯絡,以把中華文化哲學思想推上世界, 獲得熱烈支持。范光陵為普及中華傳統文化及美德於全國及世界,將與世界各地有仁愛及和平思想人士,把孔子述作,范光陵編注的 「孝經101字」,「中庸101字」,以及老子作,范光陵編注的 「老子道德經101字」,以中英文版推上世界。范光說:「我走遍世界八十國,首至帝王將相,再至名人雅士,又至販夫走卒,閱人處事無數,乃知勝敗存亡之理,幸福不幸之分,在孔子,老子思想中可以找到最深荅案。只是他們的言論多為後人傳錄,太長,太重復,文義難懂,為了普及教育,使多數人先懂起來其精華,並能加以應用,特把1500字的孝經重點編成「孝經101字」,5000字的中庸,編成 「孔子中庸101字」,8000字的道德經編成 「老子道德經101字」,以使人人能懂愛讀孔子,老子,使世界大同。
2016年1月11日在黃山市唐模國家風景區,繼名校安徽潛山野寨中學,浙江寧波慈溪香格里渡假荘園,舉行了孔子述作,范光陵編之 」孝經101字碑 」破土典禮.
孔子中庸101字
孔子述作,范光陵編注 (2015)
天命(天賦)之謂性,率性(本性而行)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育)。 君子中庸,(中和, 平常心),小人反中庸(不平和)。 大德(道德 ) 必得其位,必得其祿(福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大德者必受天命(佑)。 成(成就)自己,仁(仁愛)也;成(成就)萬物,智(慧)也。既明且哲(賢明),以保其身(身心及影響力)。愚而自以為是,賤(力不足)而獨斷專行。災禍及其身。知遠之近,知風之來,知微之顯,可入德(大德)矣。
老子道德經101字
老子作 范光陵編注 (2016)
道(大道)可道(說),非(通)常道(理)。名可(定)名,非常名. 上善(完美)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富貴而驕,自遺(找)其(罪)咎。兵(戰)者不祥之器。知足者富。天下之至柔,馳騁(壓過)天下之至堅(強)。故知足不(受)辱,知止(步)不殆(敗)。為學日益(增智),為道日損(減錯)。我無(不多)事,而民自富;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魚,無須太多調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走出第一步)。聖人之道,(作)為而不爭。

熱點內容
部隊婚姻法上戶口 發布:2024-12-26 01:35:56 瀏覽:882
民法上的民事權利有 發布:2024-12-26 01:21:35 瀏覽:52
掛靠不給注冊章有法律責任么 發布:2024-12-26 01:10:09 瀏覽:573
司法姜明 發布:2024-12-26 01:09:24 瀏覽:81
勞動法是否規定要加押金 發布:2024-12-26 00:46:50 瀏覽:780
法治精神與創新 發布:2024-12-26 00:11:43 瀏覽:973
財務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4-12-26 00:07:12 瀏覽:60
管理者道德的重要性 發布:2024-12-25 23:45:51 瀏覽:267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復試分數線 發布:2024-12-25 23:41:05 瀏覽:700
屬於衛生行政法規的是 發布:2024-12-25 23:35:18 瀏覽: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