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資料
㈠ 分析當前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產生的原因
分析當前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是因為金錢利益為上丟失道德的現象,媒體應該加大道德力度宣傳
㈡ 道德冷漠作為一種善的缺乏或一種「平庸的惡」 思想哲學論文
道德與哲學,兩者本就是兩個概念,南轅北轍......。
揚子曾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好好想想這個意思吧,從這個點切入,大有題材可寫。
㈢ 請幫我搜集這兩年發生的比較熱的社會道德冷漠的事件
1.職場冷漠 2.感恩缺失3..助人為樂意識的淡漠 4.英雄缺失5.災難性捐款冷漠.6.鄰里冷漠
㈣ 道德冷漠產生的原因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出現社會公德缺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關系決定了人們的道德關系。我國正處於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過渡時期,這種經濟制度改革改變了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經濟關系,也必然影響到人們之間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產生了「拜金主義」,推崇金錢至上,把金錢作為衡量人們行為的唯一標准,淡漠了親情、友情在人際之間的重要性,把人們之間的關系理解為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另外,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 競爭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前人們的收入也基本在同一水平上,但是,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競爭在激發起人們的本身潛能的同時,也帶來了人們收入水平的高低不同,這樣人的心態就產生了新的不平衡。市場經濟使得人們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使得人們的心理距離進一步拉大,感情逐漸淡漠。在現今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會為了職位、機會等利益而勾心鬥角,會為了金錢而產生爭執,會出現攀比的心理和行為,從而使得人們的感情逐漸淡漠,助人為樂品質以及感恩之情的缺失也就很普遍了。中國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許多管理環節上方方面面,並沒有同步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許多道德問題還與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密切相關的。
㈤ 如何看待道德冷漠現象
原主要三點:首先政府宣傳陣丟失;其民總體水平提高貧富差距拉太;第三價值內觀缺失 由於政府容丟失宣傳陣本應華民族傳統美德主流文化能占據主要宣傳陸讓些非主流文化紛紛占據宣傳陣值加民總體水平斷提高貧富差距拉太;物質富裕精神釋放非主流文化必乘虛入占據民精神全部作主流文化華民族傳統美德再沒擠身空間二者相加導致價值觀缺失致使民知道美、丑善惡明、非富知道吃、喝、遠、樂看起窮;窮仇富理愈加強烈政府信任越越強明顯形兩陣營兩陣營富政府用錢;窮政府使橫使政府刻接受雙重考驗 骨架肉自填吧
㈥ 如何看待到道德冷漠和道德失范的問題
道德失范指在社會生活中,作為存在意義、生活規范的道德價值及其倫理原則體系或版者缺權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對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個人生活發揮正常的調節和引導作用,從而表現為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亂。道德失范表徵出社會精神層面的某種危機和劇烈沖突,它常常是社會急劇變革或轉型時期的產物。
㈦ 什麼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的定義是什麼
違背社會常理,違背人性善念而作出的行為
㈧ 近年社會道德缺失事件有哪些
——小悅悅遭碾壓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上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
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拾荒阿姨陳姨救人的過程,恰好被事發地旁邊一間勞保店的視頻監控記錄,這段視頻還包括在陳姨之前路過的18個人。陳姨並不知道,她是第19個路人,前18個,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看兩眼然後離開。
第一個人:一名白衣深色褲男子,左右張望後,徑直從小悅悅腳邊經過; 第二個人:摩托車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悅悅,一拐彎繞過離開; 第三個人:淺色長袖衣服男,一直盯著小悅悅,然後像躲著走,越來越遠。
第四個人:開著藍色後尾箱三輪車男, 從店鋪門口兩次橫向經過, 對2 米外的小悅悅視若無睹。
第五個人: 踩著三輪車的藍衣男子;
第六個人:另一摩托車男經過;
第七個人:黑衣男子開摩托車經過,不斷回望小悅悅;
第八個人:一名中年女子帶著黃衣小女孩經過,看了幾眼沒有停步; 第九個人:一個穿雨衣的摩托車男子經過;
第十個人:穿著藍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悅悅身邊來回兩次,除了驚異的目光外再無動作。??
記錄這一切的視頻,來自廣佛五金城20座N63-N64的新華勞保經營部,事發地點恰好就是該店鋪的門前。這間勞保店位於兩條巷道的交叉口,與多數商家一樣,其兩邊的門口上方均安裝了視頻監控。不料,其中一邊的視頻監控,剛好拍下悅悅兩度被碾壓的全過程。
㈨ 請問在座的各位大哥大姐,叔叔阿姨,老師同學們,你們是如何看待所謂的"道德冷漠"現象的
蘆柑的卡車在高速公路上修車時,被從後面駛來的一輛大卡車撞出公路。更為不幸的是,百餘村民將25噸蘆柑哄搶去一多半。第一批民警趕來無法制止村民哄搶,第二批民警增援,雖然暫時控制事態,但現場還有許多村民虎視眈眈。「簡直就沒有人性,三分之二的蘆柑被搶去!」目睹了整個哄搶過程的貨主李富成含淚說(據《華商報》1月24日報道)。
在海量的網路新聞信息中,這也許不是一起最醒目的新聞,但它背後暴露出來的「草根道德」群體腐爛的問題,值得引起人們的憂思。
這是一起車禍,車禍中一女子不幸身亡,另2人受傷。但讓人更加「受傷」的是,車禍現場,人們能夠看到的並非是那種大家齊心協力緊張救護死傷者的場景,而是一幅趁火打劫的「百丑圖」。為了搶奪蘆柑,這些人不僅漠視死傷者的不幸,而且彼此之間相互毆打,連警察都無法阻止,幾近瘋狂。當地一個鄉村的村主任承認,當時哄搶的村民比較多,都是附近5個村裡的村民。而這些村民,非富非貴,都是平頭百姓,也就是俗謂的「草根群體」。
事實上,在一個社會里,偶爾有幾個出身「草根階層」的人由於種種原因而墮落,這並不奇怪,因為草原上很難做到沒有一根病草。但是,當幾個村的村民都暴露出了如此丑態,這就表明喪失起碼的公德心和良知、發生「道德腐爛」的不是一個兩個人,而是一群一群的草根階層,表現為一種「草根道德」的群體腐爛。
而值得警惕的是,當前這種「草根道德」群體腐爛的現象,也不僅僅是這樣一個地方。譬如,媒體曾經報道,在中部某省,也出現過一個鄉鎮的許多村子百姓都靠製作假證件或其他假冒偽劣產品賺錢的事情。一些產煤的地方,附近的百姓無視國家禁令瘋狂地開掘小煤窯。一些大型工業企業的附近,當地的百姓往往成為依靠偷盜企業資源維持生計的寄生蟲,等等。而且,「草根道德」群體腐爛的現象當然也不僅僅在農村才有,在都市裡,「一人遇險萬人圍觀無人伸援」的道德冷漠事件,不也是時常見諸於媒體的報道嗎?
孔子曾經說過:「禮失求諸野。」意思是說,在上層社會禮樂崩壞的時候,還可以到郊外、到民間去尋求禮樂文化,民間有著豐厚的道德積淀,所謂「衣冠簡朴古風存」就是指這種現象。但現在民間的精神文明建設疲軟、一些傳統美德正在逐步淪喪的事實,卻客觀存在。不少地方發生這種「草根道德」群體腐爛的現象,不僅是這一事實的表徵,而且暴露了事態的嚴重性,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禮失求諸野。」但現在我們甚至已經無法「求諸野」,道德環境的污染已經到了不能再繼續的地步,這難道還不值得憂思嗎?
在許多地方,我們的經濟有所發展,但付出的環境成本、資源成本和道德成本,都實在是太高,僅僅幾十年的商品化、市場化的經濟潮流,就使拜金主義、見利忘義、惟利是圖的觀念占據了人們的頭腦,沖走了我們幾百年幾千年的道德積淀。當然,這並非是說我們不要經濟建設、不要走建設市場經濟的道路,而是表明在許多地方,「一手軟一手硬」、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抓精神文明乏力的現象客觀存在。如果我們還不警惕,還不切實採取措施,後果又怎堪設想?
㈩ 急!!!!!!!
從1986年1月至1993年年底, 僅全國各新聞媒介披露的各種麻木不仁、見死不救的事情,就有1300多起。〔1〕近來, 見義勇為的報道雖然有所增加,但比之見困不助,見義不為的報道而言,不見其多。
緊急情況下眾人的冷漠行為在社會學中稱為集體性坐視不救,亦稱旁觀者的冷漠。這是一種與利他性行為相對立的行為,反映了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中的消極性方面,是社會道德風尚的負指標,也是社會頹風發展到較為嚴重狀態的信號。這一非道德行為對社會成員的道德信仰具有較大的傷害力,對此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情感的義憤上,有必要從理論上對這一嚴重的非道德現象進行分析。
一、社會心理學的分析
「集體性坐視不救」從內容上看有兩類,一類是突發性災難,常見的有落水、車禍等,有旁觀者而無舍已救人者;另一類是受犯罪分子攻擊,如被侮辱、被搶劫等,有圍觀者而無見義勇為者,或見義勇為者得不到聲援、幫助。「旁觀者」主要是指緊急事件發生時現場臨時聚集起的眾多圍觀者,他們與事件本身並無聯系,但從社會的倫理角度看,他們具有某種不可推卸的道德義務、責任,因而具有某種精神聯系。旁觀者的特點是:在現場圍觀;人數眾多;沒有援助行為或有意迴避。「旁觀者的冷漠」實際上是一種集體行為,主體是准群體中的群眾,按美國社會學家赫伯特·布盧默對群眾的分類,它屬於群眾中結構最鬆散的一種即「臨時人群」。因而,「集體性坐視不救」具有許多集體行為的特徵。社會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他人在場與救援行為的
確有一定關系,凍結住救援行為的主要社會心理原因在於:
(1)情況不明、判斷模糊。在突發事件中,情況緊急, 人們無法從容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因而在知覺判斷上產生模糊,舉棋不定,行動上則猶豫不決,不知該怎麼辦,或怕做出不當舉動而受人嘲笑。 (2)期待暗示,相互誤解。在場人群在這種特殊場合下行為謹慎,期望從他人的行為中得到暗示,這種集體性觀望導致相互誤解產生,即人們都等待著從別人那裡看到榜樣,都誤以為別人的猶豫不決是不肯援助,於是自己也不便輕舉妄動。集體性誤解阻止了一些有救援動機的人的行動。(3)屈從壓力、盲目從眾。在特定的小環境下發生的突發事件, 具有特殊的場效應,由事件本身引發的緊張、危急、焦躁等氣氛不斷向在場者輻射某種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通過情緒相互感染著、傳遞著……。這時,如果有些不道德者在旁邊冷嘲熱諷,更會加重不良壓力,人們(對大多數人而言,並非是道德情感的高尚者、道德意志的堅定者
)往往會選擇一種保全自己的、合法逃避壓力的消極方式——從眾。 (4)責任分擔,相互推諉。在場的人對需要援助者雖然素不相識,但存在一種不可推卸的道義,即見死不救、有難不幫,良知難安。這種情況下,由於臨時聚集的人們沒有明顯的個人標志,在互不熟識的人群中具有匿名效應,容易產生責任分擔的的感覺,主觀上把要求自己承擔的道德責任分解到他人身上,似乎自己的責任便輕了。他們往往這樣自我安慰,別人的條件比我好,身體比我好,什麼一定要我上前?這種心理上道德責任的推卸,帶來了行為上集體性逃避現象的產生。(5 )怕惹麻煩、危及自身。在突發事件中,人們雖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對眼前感性的強刺激的意義作出十分周密的判斷和深刻的理解,會產生行為選擇上的搖擺,但是,個體的知覺判斷畢竟是依據其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經驗作出的。人生觀是極端自私的,對他人的危難便會無動於衷,甚至冷嘲熱諷、幸災樂禍;人生觀是利他和利己兼有的,便會既產生救人的沖動,也會產生怕諷刺、怕麻煩、怕誤解、怕吃力不討好、怕被纏住等種種顧慮,在患得患失
中徘徊猶豫,做不出實質性的救助行動;人生觀是利他的,無論人多人少,都會挺身
而出,見弱相助,見義勇為,把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因此
,人生觀和道德素質,才是人們是否做出救援行為的決定性因素。集體性良知麻痹,
折射出社會結構轉型時期人們特具的復雜心態和道德狀況。
二、倫理學的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突發事件,是人們道德品質的試金石,它把人拋入一個特定的狹小
空間,它把人凝固在一個特殊的短暫時間,在沒有結構性、強制性的情境中,個人處
於匿名性的狀況下,完全依據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素質作出行為抉擇。它猶
如一面聚光鏡,一剎那間把人格的偉大與渺小照得十分清晰:挺身而出者——高尚;
袖手旁觀者——平庸;冷潮熱諷者——卑微。
萬俊人先生從倫理學的角度對此作過十分精闢的分析:「道德冷漠」(moral in
difference)是一個道德心理學概念。它是指一種人際道德關繫上的隔膜和孤獨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關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如同存
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所描述的「他人即是地獄」。道德冷漠不同於一般的感情淡薄,它
是人與人之間道德意識溝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或同情的喪失;
以及道德行為上的互不
關心。其結果是使人在人際之間和社會公共生活領域里變形為
一個冷漠無情的道德「局外人」、「陌生者」。表面看來,道德冷漠具有某種道德中
立的意味,也不是一種反道德的惡行為。但是,它表面上的非道德性其實包含著對他
人和社會的拒斥,只不過是以一種消極的方式來否定他人和社會的存在而已。同時,
它也是一種人性的自我放棄和對人格完善的逃避,因而,也是對自我道德主體性的消
極否定。「視他人善舉為怪誕;置他人危難而不顧;對不義之惡缺少起碼的正義感和
義務感;對他人之難失卻同情,甚至反唇相譏;這一切都是道德冷漠心態的暴露。正
因為如此,它的社會後果又與其它不道德行為別無二致。」〔2〕
互助性是人類的群體性特性,互助自人類社會產生時,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產生
,人們正是通過群體內部的互助來實現個體的自衛。現代社會中,人們仍然會遇到各
種困難,自然災害、社會問題都危脅著人們,人們通過組織的形式來彌補個體能力的
不足。盡管如此,人們還會遇到許多臨時性的突發事件,一時無法依賴組織的幫助,
這就需要社會成員的相互幫助來解決臨時的困難,以擺脫困境。因此,幫助別人是任
何社會都需要和期望的,是任何社會都倡導的道德價值,助人是道德的內核。見義勇
為幾乎在任何社會中都是被高度提倡的,不過,倡導的方式各有不同。改革前的社會
,較多地強調為了社會的利益應該去幫助、救助人,這種傾向導致了多數人只看到自
己的助人行為對於別人的意義,而看不到對於個人的自身的價值。實際上,在現實社
會中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行為向社會證明著自己是怎樣的人。幫助別人的行動不只在
效果上有益於他人與社會,而且在心理上向自身證明,自己是一個善良的、富於同情
心的、能助人的、具有崇高品格的人。這種自我意識將是個人在道德上自我立足的基
礎和感到自己生命有價值的立足點。只有當人們找到了存在於自身的理由,助人行為
才產生一種不依賴於外在力量支持的行為動因。助人不只有利於別人和社會,更幫助
自己提高做人的境界和養成崇高的品格。助人行為對於自我的積極意義,是從對於社
會的積極意義中派生出來的。在社會生活中,互助是人類生存的需要,只有互助才能
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而當自己置身於其中也必將受益。
正義觀也是道德最重要的價值觀。它作為道德感的基石,不論社會如何發生變化
,但它的基本價值是永恆的,它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是推動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
。放棄正義,意味著放棄人現有的行為准則和文明成果,還意味著放棄進步、放棄安
全、放棄榮譽、放棄信任、放棄許多精神價值。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採取一種行
為無涉的態度,防止干涉他人的隱私權。但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特別是道德生活領
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就成了一個社會成員逃避應承擔的起碼的社會責任感
和道德感的遁詞。在突發事件這一特殊的道德考場上,面對正義這道考題,許多人回
答不了,失敗了。眾多的道德麻木者失去了人所具有的最起碼的惻隱之心和互助心。
當他們選擇了對危險的規避,選擇了袖手旁觀的不作為的同時,也放棄了自身的德行
。他們自以為是從當前生活中提煉出的「真締」,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真理的辯證
法是,越是向邪惡讓步,邪惡越是得寸進尺,不要以為自己保全了性命,躲避了一時
而沾沾自喜,但只要邪惡勢力存在,任何人的生命就永遠沒有保障,只要有突發情況
出現,人們永遠會面臨著靈魂的選擇。如當你自身面臨困境,而別人也成為看客時,
你將體驗到這種「聰明」選擇的苦澀。有人放棄見義勇為是因為看到了相反的景象,
有道德的人吃虧,無道德的人得利,見義勇為者利刃加身,見義不為者安然保命。這
種顛倒的現象說明這種冷漠蔓延到全社會,與冷漠的旁觀者有著莫大的關系。試圖通
過逃避道德義務而逃避危險,只能是增大危險。在人們對相互命運漠不關心的地方,
不會有任何信任,不會有真誠,不會有安寧的社會秩序。反之,社會成員通過承擔道
德義務,會共同創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因此,見義勇為不僅是道德的選擇,也是
理性的選擇。道德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社會契約,是每一個人的義務,當每一個人奮
勇爭先時,在互助中,人類才有安全的生活。少數人的拚死相爭、見義勇為,甚至犧
牲,會使邪惡勢力得到有力的遏制,會有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社會學的分析
種種「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是畸型社會風氣,是一種道德的異化和扭曲。「
旁觀者的冷漠」現象的實質是圍觀者怕危及個人利益而採取的一種自保行為,它反映
了相當部分的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狀況,這類行為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
社會原因。
人際關系磨損。(1)政治斗爭磨損。 社會主義社會理想的人際關系應該是社會
成員在人格上相互平等,在心理上相互信任,在行動上相互幫助。然而,國家指導方
針上的偏頗,致使政治運動不斷,階級斗爭擴大化,一些極端形式如大字報的相互攻
擊,文攻武衛的相互殘殺,嚴重傷害了正常的人際關系。雖然非正常的歲月已經過去
許久,但人際關系的基礎,即相互信任感已被磨損,裂痕難以在短時間內徹底消彌。
「文革」對經濟的摧毀是顯現的、暫時的,對人際關系和社會風氣的傷害則是潛在的
、持久的,這是「文革」最大的後遺症。(2 )經濟競爭磨損。隨著市場經濟的鋪展
,競爭已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展開,競爭機制開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人們
在生活中發展方向的選擇出現重大變化,由期望政治發展到轉向經濟收益,人們交往
中利益性關系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工具性行為大量增多,感情性關系逐步下降,非物
質的感情性交往被冷落,市場中和社會生活中的劇烈競爭在激發出人們潛能的同時,
經濟交換的原則在滲入社會各個領域的同時,也滲入了人們的觀念深處,也使人將所
有的行為都視為一種社會的交換行為,任何行為都需要回報,要有代價。使人與人之
間的心理距離拉大,互助性行為減少。社會的發展肯定了社會成員對正當物質利益的
的需求,由於長期的貧困使社會成員的這種需要格外強烈,一旦社會條件允許,許多
人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強烈沖動,乃至發展到「一切向錢看」的地步,唯利是圖的行為
泛化,問路要咨詢費,幫人要辛苦費,服務要小費,助人為樂也要與經濟效益掛鉤。
許多人已經變成了只認金錢、物質,不講道德、精神的「單面人」。當一個社會出現
物質凸現而精神凹現的不平衡狀況時,必然是利己性行為增多,利他性行為匱乏。更
何況我國的物質水平遠未達到富裕的程度,而人們的道德水準確如此快速下降,這不
能不令人擔擾。
消極文化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倫理型文化,重視人倫關系
,其基本道德范疇如仁、義、禮、忠、孝、信等,均強調了利他性。但這些范疇都有
一個顯著的特徵,即強調在約束自己的前提下的一種間接的、消極的利他。傳統倫理
強調忍、順從、守成求安的思想,諸如「不為最先,不恥最後」,「木秀於林,風必
摧之」,「槍打出頭鳥」等等格言在民間十分流行,要人們自律、自保,不主動關心
他人,明顯地反映了一種怯弱無立,逆來順受的消極性道德品格,新文化運動的先驅
們無不對這種懦弱的國民性格作過深刻的鞭撻,「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至今,這
種消極性的道德品格對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仍有很大的影響,許多社會成員是遵
紀守法的老實人、老好人,但性格十分軟弱,也怕惹事生非,面臨突發事件往往怯而
止步。傳統文化中盡管也存在劫富濟貧、扶危救困的英雄主義和俠義精神,但這種積
極的文化品格沒有被發揚光大,而被消極的文化品格所淹沒。俠義精神反倒被社會越
軌群體所接納,演化為江湖義氣,畸變為無視法紀意識,助長了為非作歹的囂張氣焰
。這種消極的文化特質是利它性行為的凝固劑。
社會支持不足。(1)輿論支持不夠。 社會輿論是一種社會的氣候,健康強大的
社會輿論會產生一股精神效應場,對見義勇為具有強大的社會助長作用。捨己救人,
見義勇為者是一個國家和平時期的英雄,是社會為廣大成員倡導的學習楷模,宣傳鼓
勵他們,就是維護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倡導主文化的道德規范,為社會成員提供正確
的行為模式,具有深遠的價值導向意義。現在我們對他們的宣傳報道,無論是從數量
還是力度都嫌不足,對作壁上觀者的見死不救行徑,抨擊、鞭達的也不夠。相反,不
少傳媒關注的是娛樂界的歌星、影星,對他們的生活頊事津津樂道,不惜拿出巨大版
面和黃金時間,冠之以諸如「天王巨星」等種種美名,每周還要推出「排行榜」,對
明星的捧場遠勝於對英雄的贊揚,這種倒錯,表明傳媒還未承擔起應負的責任和發揮
出應有的功能。當前,傳媒的不足在於,一是過分追求名人效應,以期獲得更多的經
濟效益;二是誤把名人當作英雄,其實,英雄是對民族、對社會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是名人中的出類拔萃之輩,其社會價值和精神鼓舞力遠高於一般的明星。 (2)社會
保障不夠。捨己救人、見義勇為者往往會付出受傷、殘廢、犧牲的代價,而我國目前
還沒有專門的法規來保護這些英雄和其家屬應享有的權利,以至各地無從遵循,保護
措施不盡相同。有的地方保護不力,善後處理出現各種令英雄尷尬的境況,使英雄流
血又流淚,也使後繼者望而怯步。1995年5月, 有關部門開展了一次對於英雄的調查
,這次調查的對象是解放軍、公安、武警一、二級英模和三屆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
,調查反饋的信息令人擔憂。因為在605 名被調查對象中,有201名表明他們的生活水
平處於溫飽線以下。〔3〕現在有些城市建立了「見義勇為基金會」,政府有支持,民
間有捐款,對見義勇為者作一些善後處理,但保障的程度還遠遠不夠。對見義勇為者
的制度化保障措施必須提到議事日程,這對於弘揚社會正氣,打擊邪惡氣焰,具有物
質保障和精神支持的雙重意義。(3)規范支持不力。 由於缺乏必要的法律界定和約
束,全國各地每年有許多見義勇為的行為得不到確認。不少因見義勇為而致殘者的生
活陷入了困境,一度被社會贊譽的勇士及家屬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現實的尷尬。
據透露,全國見義勇為基金會每月要接待全國各地為數不少的上訪者,他們有的是自
身的見義勇為行為得不到確認,有的是對有關部門發給的補助金額持有異義,有的則
是見義勇為者若干年後又出現了新的困難和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掛靠公安部的民間
組織,基金會自身的作用畢竟有限,許多問題的解決還要依靠各地方政府的配合,但
缺乏相應的行政、法律約束,有的地方政府根本不予理睬,極大制約了基金會作用的
發揮。加上資金有限,基金會所提供的補助、獎勵金額最終還是救急救不了本。〔4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和擁戴的民族
是一個沒有民族精神的民族。這種英雄一陣子,痛苦一輩子,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境
況,全社會都有責任,不解決這一問題,見義勇為的英雄有後顧之憂,更多的人在遭
遇到危急情況時,會忘而怯步,成為弘揚社會正氣的一個實際障礙。所以,對見義勇
為者的穩妥安置,不是一個一般的對傷殘人的安置問題,而關繫到是否鼓勵廣大社會
成員前往援救,是否能用正氣壓倒邪氣的大問題。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001.com/misc.php?xname=PPDDMV0&dname=I26T501&xpos=6&op=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