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與從政

道德經與從政

發布時間: 2022-05-19 15:05:23

『壹』 從政的話,背誦道德經或孫子兵法有用嗎

你書讀的再多,不會運用也沒得用,道德經不論你干什麼事業對你來說是大有裨益的,人生,事業,等等一切,悟

『貳』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們現在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和啟示

1.首先體現在認知觀方面。
認知是指通過心理活動獲取知識。習慣上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道德經》提供了大量的樸素的辯證認知方式與內容,例如《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義稱「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意義上可以說任何東西不能阻礙認知的寬闊性。如「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道德經》可以以究其意義給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些思考。至於《道德經》中以辯證方式說明處世認知也很多,例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葆;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貴富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等。《道德經》所提供的認知方式不僅在形式上有益,而且內容都關聯於人生社會,的確應值得大學生們思考與借鑒。
2.其次體現在價值觀方面。
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准則。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經》上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今天社會對個人利益的強調與關注,固有其合理之處,但自私心會不會因此而助長,實在難以預料。大學生應該根據其意義調節自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說: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也寓意了人至高的善就是利大眾而不爭。「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就是告誡世人要保持本色;不謀私利,就可以萬事無憂「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適可而止,就能避免災難。道德經在涉及人生價值提出了無私、簡朴、知足等等多種觀念應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
3.再次體現在人際觀方面。
人際是人一生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又稱為為人處世。而這個能力的獲得恰恰不取決於你不喜歡的、不舒服的,喜歡和舒服的。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驗你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能力才是人際關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愛惜這方面的知識,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識再淵博,從「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極大的迷惑。所以重視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是人生極其重要的。《道德經》上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要做一個成功人,首要的要學會愛別人,學會關注別人身上的優點,而少看別人的缺點。你學會了愛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愛,這樣你的人生之路就會變得無限寬闊。「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謂聖人,以無為來處理一切事情,以身體上好的德行來教人。「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認為不錯,這是不明智的。自以為是的實際是糊塗,過分關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讓自己的注意力離開別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就是《道德經》教導我們的處世關鍵之所在.

『叄』 老子的道德經好在哪裡

剛剛回答了一個朋友問的《道德經》在講什麼的問題。復制一下:
包羅萬象,他包括宇宙及萬物的起源於歸宿——生於無而又歸於無;治國修身之道(這個裡面講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為官從政之道。我曾經說過,君子用《道德經》無為之用,小人用《道德經》害人害己之用。可以說,真正讀懂了《道德經》,上可得屠龍之術,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會得到無限的自由與灑脫,當然還可能成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議研究一下,不過慎為小人之用。

『肆』 《道德經》描述的是什麼樣的社會和政治制度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 該書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原文

1、小國寡民:小,使……變小,寡,使……變少。此句意為,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意為極多,多種多樣。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輕易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事。

5、徙:遷移、遠走。

6、輿:車子。

7、甲兵:武器裝備。

8、陳:陳列。此句引申為布陣打仗。

9、結繩:文字產生以前,人們以繩記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習慣。

注釋

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大意

『伍』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

包羅萬象,他包來括宇宙及萬物的起自源於歸宿--生於無而又歸於無;治國修身之道(這個裡面講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

為官從政之道。我曾經說過,君子用《道德經》無為之用,小人用《道德經》害人害己之用

可以說,真正讀懂了《道德經》,上可得屠龍之術,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會得到無限的自由與灑脫,當然還可能成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議研究一下,不過慎為小人之用。

『陸』 道德經第八章註解

一、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二、原文:
1、上善若水。
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3、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4、夫唯不爭,故無尤。
簡譯:
1、尚善者的寫照若水。
2、水在善念的作用下,就會呈現出利萬物而不爭的特性,成為去除眾人之所惡的處方,所以說水幾乎能反映道者的道行。
3、居家之善顯靈地,心智之善顯博淵,賜予之善顯慈仁,言語之善顯誠信,品正之善顯大治,處事之善顯潛能,行動之善顯吉時。
4、唯有具備利萬物而不爭之品質,才能在生命的長河中高枕無憂。

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

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樣,水潤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所以水總是按照自然規律行事,水是萬物之靈,水能從高處流往低處,也在表述一個做人的道理,這里讓我想到了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靜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詩,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么?為什麼要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有一定的道理,做人應該有進有退。才能更長遠有的時候表面上是吃虧了,實踐中咱們是佔了一個便宜。在社會中做人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吃虧是福」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於選擇自己的居住的環境(好環境培養好的人才),他們心懷博大、深藏不露,他們與人為善,樂善好施,他們言必行,行必果,他們治理國家有條不紊,做事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吧事情辦理得最好,總是選擇最合時宜的時候行動,由於做事都不違背自然規律,所以也不會帶來煩惱。(為人處事應該順從天意,順其自然。不要與人相爭往往退步是像前。)
老子用無形的水,來表達人的心境應該像水一樣。它柔和得可以始終從高處往低處流;可以隨著各種器物改變自己的形狀;可以變成甘露潤萬物而無聲。它剛強得可以滴水穿石、無堅不摧、無孔不入。它強大得可以推動巨石、掀翻巨輪。人的思維也要像水一樣沖破有形的禁錮,達到無形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致陰致陽,致柔致剛」的道理。

『柒』 道德經在說什麼

一.《道德經》原本寫的是什麼?

這里我們不去研究《道德經》是如何出土,有幾個版本之類的「史話」,那是考古歷史學家的研究方向,這種文字說明你可以在市面隨處找到。

《道德經》是闡述「宇宙生命整體」的生命特徵的經文。通俗地說,就是寫一切的一切的「本來」,也是追溯一切一切的「根」。

何謂「宇宙生命整體」?
一朵花是一個「生命的個體」,我們一個人是一個「生命的個體」,一個星球也是一個「生命的個體」,匯集所有「生命的個體」的「整體」就是「宇宙生命整體」。

我們現在通過「科學」認識到,這個「宇宙生命整體」除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外,還有無數個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星球」組成,當然星球與星球之間還有無邊浩渺的「虛空」。
這些「浩瀚漫舞」的星球,這些「虛無縹緲」的虛空又是如何形成?它的終極根源是什麼?

可以想像,「一個人」在這個「宇宙生命整體」中實在是微乎其微,就連人類生存的「地球」在其中也不過是個「微塵」。如果把「宇宙生命整體」比作沙灘,「地球」就好比沙灘上的「一粒沙」,而我們數以億萬的人類就生活在「這粒沙」當中。

相對宇宙生命整體,人類只是「一粒沙」中的部分。
但我們往往把人類自身看成是宇宙生命的主宰,可以主宰一切的「全部」,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人類「服務」的,這顯然是一個很值得「反思」的一個「念頭」。試想,即便是人類可以自由征服一切,那又是什麼在背後「令」人類具有這個「自由的能力」呢?

老子自然也是人類的一份子,老子知道自己的渺小,可是他的「心」卻通融了這個「宇宙生命整體」,與其融合為「一」(這些論點我們會在經文的具體註解中逐漸展開)。在經文中,老子通過借喻「吾」、「聖人」、「侯王」、「太上」的生命行為向我們闡述,根本上是「宇宙生命整體」的生命能量在支配「個體」的生命活動。

如何來描述「宇宙生命整體」?
老子把這個「宇宙生命整體」以及這個生命整體的生命特徵勉強取個「字」叫「道」,取個「名」叫「大」,這便是「大道」的由來。另外,老子將這個「道」的能量所展現開來的「表現特徵」取名為「德」。通俗地說,只要歸順「道」的特徵的「表現」就是「德」。老子指出,一切都是「道生之、徳蓄之」。

但是,這個「道」實在太大,「大曰逝」,大到「至大無外」;又實在太小,「搏之不得,名曰微」,小到每個生命內核,小到「至小無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既沒有顏色、也沒有聲音、又沒有形狀,實在難以用文字加以「描述」。為此,一方面老子勉強應用「恍惚、淵兮、湛兮、繩繩兮……」等文字加以形容這個「道」;另一方面,老子藉助「道」這個大「母體」中的「子」亦即天、地、人的存在表現對照來闡述。

這正是老子區別於佛經和其他經典的地方。
其他的經典往往是在萬物的生命活動的基礎之外,「另立」一個「超級的神或者上帝」來區別個體生命,唯有老子是直指本來,是把個體和整體「合一」闡述。可能這種定義的說法比較籠統,或許有些讀者也不以為然。我們換一種說法,無論是老子的「道德經」、釋迦摩尼的「佛經」、以及耶穌的「聖經」,這三家所闡述的是同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宇宙生命的根本。

我們把這個「根本」比作一座山的頂,三家從不同方向登頂,彼此路徑的沿途風景角度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就是他們的「區別」所在。但是這三家所「指向」又無非是同一個山頂,這便是三家「同」的所指。
值得說明的是,老子的揭示「道」直接立山頂,就在山頂。基督闡述從半山腰切入,而佛家則是從山底起步,因為佛家講求從基礎切入。這也便是坊間佛家信眾以平民百姓居眾多,就是因為可以從很基本的東西切入。但是,必須強調的是,道與道教、佛與佛教、基督與基督教,彼此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常無欲以觀其妙」,行無為法則;後者含「教」者,均為世間人為信仰教派,是屬於「常有欲以觀其繳」,行有為法則。
當然,以上的說法是筆者勉強的「一個比喻」,旨在形象理解三家的異同,並無對三家刻意作區別,敬請諸位大德閱讀參諒。

老子的「道」直接就在山頂,這只是一個比喻。根本意思是說,老子是直接切入宇宙生命這個「根本」來論述本來,直接說「道」。那麼,「道」在哪裡?答案是,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如此說來,「道」就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老子把「個體」生命融入這個「整體」來闡述,並且只在描寫「當下」,當下就是「道」,當下的一切「個體」生命的表現就是「德」,只不過是這些「德」表現「千姿百態」,老子正是描述這些「千姿百態」的背後是何種能量使然。

《道德經》正是描述這個「道」和「德」的經文。

因此,「道」是天地萬物一切一切的總根,是「整體」,是「母」。天、地、萬物、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這個整體生命之中的「個體」,是「子」。老子是借「道」這個「母」中的「子」,又大部分用「人」這個「子」作為萬物的代表來襯托闡述「道」這個「母」本身,就是為了民眾容易體悟,容易明白。

但或許是「多易必多難」,最容易看明白,卻往往反而也最難看明白。這便是知「道」、體「道」、行「道」者為眾不多的一個方面。我們從千百年來眾多的註解不一,所著呈現千姿百態就可窺一斑。

其中,有的註解把這個《道德經》解成了政治謀略;有的解成了哲學理論;有的解成了生命醫學;有的解成了修心養生;有的解成了兵法策略……
我們若試著拋開這些各方主觀區分,回歸原點,匯集一道,老子不就是在描述宇宙生命整體的這個「本來」么。很顯然,把老子的《道德經》注成不同的經「解」只是註解了一種經「用」而已。因為,本來就是一個本來,是「一」,一個整體的不可雕琢「朴」,一經區分來解,只能得出不同的「器」用。況且老子所處的時代,也沒有如此這般「分科之名」的區分。

但或許也是一切的一切都無非是在這個「道」的母體中蘊育,花樣繁多的「理解」體現多角度的「應用」之經學,也不足為奇。

『捌』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意思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出自《老子》。
居善地:居住要選擇好的地方,可止則止;
心善淵:心態深沉大度,中常湛靜;
與善仁:與人交往仁慈愛護,稱物平施;
言善信:言語平實又有信用,聲不妄發;
政善治:從政管理柔和有序,德惟無私;
事善能:行事根據能力而為,貴其能力;
動善時:擇機而行不妄動,可行則行。
基本介紹: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玖』 《道德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9)道德經與從政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自考試題 發布:2024-11-02 02:15:37 瀏覽:97
婚姻法解釋二24條新增 發布:2024-11-02 02:05:46 瀏覽:309
淘寶銷售部門規章 發布:2024-11-02 01:42:06 瀏覽:281
鳳山縣律師 發布:2024-11-02 01:25:32 瀏覽:631
張馳法學 發布:2024-11-02 01:24:56 瀏覽:633
北京法官累死 發布:2024-11-02 01:08:06 瀏覽:782
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有 發布:2024-11-02 01:00:46 瀏覽:903
沈陽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02 00:42:40 瀏覽:42
公司法制信訪科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0:27:26 瀏覽:228
國有企業違反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4-11-02 00:12:33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