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孔子道德思想

孔子道德思想

發布時間: 2022-05-19 15:54:59

『壹』 孔子提出了哪些道德規范

孔子生前抄的言論由門徒記錄整襲理,後編成《論語》一書。孔子的思想以仁學為主,他所講的仁,可以說是一種政治思想、一種道德標准,或是培養人的最終宗旨。孔子首次把仁作為一種哲學范疇提出來。在他看來,仁就是仁愛之心,仁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仁為核心,他還提出了孝、悌、忠、恕、寬、信、惠、敏、恭、直、溫、良、儉、讓等道德規范。

孔廟杏壇

『貳』 簡述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養性和實現發展的核心理念,這些理念不僅在思想方面引領著人們正確的實現為人處世之道,同時在實踐中也體現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愛、禮義、忠恕、明智和誠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內容。

1、仁愛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種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學的開創者;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愛是其核心的價值理念,而禮則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則,是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把仁愛的思想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的行為規范。

2、「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修養和道德,才能夠實現道德的標准,才能夠為實現最高境界的仁愛奠定基礎。

3、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養,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認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決於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斷的積累和道德的培養,小人和君子的區別就在於其道德思想的培養,同時,仁愛雖然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准則,但卻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就會達到仁愛的境界。

(2)孔子道德思想擴展閱讀: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標是通過禮規范人的行為,使社會的道德、社會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則對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規范作用,使禮成為每一個人應該自覺遵守的准則,達到人對自己有禮、人對人有禮、人對自然界有禮的境界。

社會上生活的人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秉性和特徵,倘若不用一種統一的道德加以規范,就沒有秩序可言,所以,禮是個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東西;其次,要以禮待人,在社會交際的過程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以禮相待,利用禮去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其協調發展,才能夠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叄』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養性和實現發展的核心理念,這些理念不僅在思想方面引領著人們正確的實現為人處世之道,同時在實踐中也體現了道德的重要性。仁愛、禮義、忠恕、明智和誠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內容。

仁愛。仁愛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種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學的開創者,他提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等思想。仁愛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圍繞著這種道德修養而展開的,一個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應該以愛人為主要的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和道德,才能夠實現道德的標准,才能夠為實現最高境界的仁愛奠定基礎。「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可謂仁乎,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養,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認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決於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斷的積累和道德的培養,小人和君子的區別就在於其道德思想的培養,同時,仁愛雖然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准則,但卻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就會達到仁愛的境界。孔子還認為,仁愛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決定一切的根本。

禮義。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愛是其核心的價值理念,而禮則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則,是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把仁愛的思想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的行為規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標是通過禮規范人的行為,使社會的道德、社會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則對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規范作用,使禮成為每一個人應該自覺遵守的准則,達到人對自己有禮、人對人有禮、人對自然界有禮的境界。孔子主張以「禮」為社會道德規范,包括政治等級制度、倫理道德規范、一切交往禮儀等,要求人們專心地去遵循「禮」所規定的諸多封建等級秩序,以賓士天下。孔子修身思想中禮的特徵,主要體現在禮的行為方面,要求修身的人要符合禮所包容的東西。首先,應該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嚴於律己。社會上生活的人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秉性和特徵,倘若不用一種統一的道德加以規范,就沒有秩序可言,所以,禮是個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東西;其次,要以禮待人,在社會交際的過程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以禮相待,利用禮去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其協調發展,才能夠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忠恕。忠恕原則是孔子思想中的具體的實施方法,孔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意思就是說忠恕是仁愛之道的主要方面。忠恕主要以忠為思想的核心,對於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於國家、忠於事業、忠於朋友等,要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擺正自己的心態和位置,也就是說,做事要體現忠誠原則。孔子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要求弟子一定要善於與人溝通,而且要本著「與人忠」的原則。「忠」就是下級要按照上級的指示進行事宜的處理,特別是在臣子對君主的侍奉過程中一定要本著忠恕的思想理念。在師生的相處中,也要體現忠誠的思想,學生要以忠的態度嚴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犯錯誤,但是能夠及時的進行改正的話,也是秉承了忠誠原則的,如果犯了錯誤還沒有改過的想法,就沒有秉承忠的核心理念。孔子提出的忠恕的原則也不是指完全的服從,不是絕對的服從主義,主要是介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和為人處世的方法,是一種積極和主動的道德原則。忠恕就是要寬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實現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明智。明智的思想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描述。首先,明智對於個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夠正確的看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明就是指一個人能夠正確的反思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內在品質的高度。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實現自我修養和智慧的提升,一定要懷有一顆善良的心和達觀的胸懷,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義。」只有形成了上述的思考模式,才能夠達到明智的境界。其次,明智是一種道德品質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所謂知者不惑,也可以說是智者不惑,擁有智慧的人不僅體現在對知識的認識,還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理論和實踐是一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在孔子的修身的儒家思想中,智重在人事,重在了解和辨別社會現象,所以為「知人」而「知言」就成了智的最基本的內容。知主要是一種認識世界和描繪世界的一種過程,人實現了對知識的了解,就開啟了放眼世界的大門,知人就是指要清楚地把握人的才能和品德,但知人的目的,則在於知賢而善用賢,以實現「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的濟世目的。在孔子看來,要深刻地認識仁義,並把它轉化成自己的內心信念,就要在行為上堅守仁義,不違仁義。

誠信。儒家思想中的誠信主要是指做人應該從自身出發,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實現。「誠」的含義等同於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樣,其核心的思想內涵主要是指精確的、自我實現的預言的意思。「信」就是不失言於人,不欺人、守諾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實踐一個人的諾言。孟子認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荀子也認為:「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論語》則認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實現誠信的途徑和意義。誠信的思想貫穿在孔子修身和德育思想的整個過程。「信」在《論語》中出現了四十幾次之多,可見,孔子對於誠信的要求是很高的,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十分推崇這種德行,他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則信,泛愛眾,而親仁」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這些思想都是把「信」看作是建立人際信任關系的根本因素,看作是實現理想人格的先決條件。

『肆』 孔子的主要道德觀是什麼

仁,是孔來子道德觀的核心。源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歷史背景:

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伍』 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是什麼

仁,是孔子道德觀的核心。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陸』 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6)孔子道德思想擴展閱讀:

孔子經歷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請求納顏氏女兒為妾。

顏氏有三個女兒,只有小女兒顏徵在願嫁叔梁紇。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

『柒』 孔子的主要思想

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張仁說和禮說,主張個人層面上「仁」和「禮」的道德修養和品行,主張以德、禮治國。他強調人道主義,同時也強調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這些思想適用於任何時代,從中可見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2、在經濟方面,孔子崇尚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主張在利和義兩者中應該更為重視義,在獲取利益前要考慮所做的行為是否符合道義。孔子還重視民生,強調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3、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創辦私學,大量招收學生,打破了當時教育方面的壟斷。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教師只需對學生施以引導。

4、在美學方面,孔子主張「美」和「善」的統一。他提倡將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兩者結合,將文學藝術作為促進社會和政治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學方面,孔子主張實事求是地進行歷史研究,強調研究歷史時要重視事實依據,同時極為反對表裡不一、名不副實。

(7)孔子道德思想擴展閱讀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捌』 孔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經濟思想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①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②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教育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在教育實踐上他 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美學思想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玖』 孔子道德自信思想是如何形成與發展的

孔子的道德自信源自周公禮制、黃帝和堯舜禹等先賢美德。變在因時損益, 援“仁”入“禮”, 擴大道德主體范圍, 主張道德優先;行在責任擔當, 愈挫愈勇, 為政以德;傳在有教無類, 培植後學, 整理典籍。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孔子尊崇周公禮制,因時損益,援“仁”入“禮”,勉己力行,為政以德,有教無類,培植後學,以其強烈的道德自信,創立了儒家學說,時為百家爭鳴中的顯學,漸成後續兩千多年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使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倫理特色。

新時代的文化自信離不開對儒家學說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尚需學習借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孔子道德自信精神。因此,研究和分析孔子的道德自信就成為關乎文化自信的一個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課題。

孔子的道德自信源自周公禮制、黃帝和堯舜禹等先賢美德。變在因時損益,援“仁”入“禮”,擴大道德主體范圍,道德優先;行在勉己力行,愈挫愈勇,為政以德;傳在有教無類,培植後學,整理典籍。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不僅要”學而優則仕“,更要”仕而優則學“,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學養和教養,其最終目的是服務於天下民眾,這也成為儒家學派的道德理想。孔子信任自己弟子的學品和人品,對弟子們充滿期待。他不斷向執政者積極推薦自己的弟子,力圖通過弟子們來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當時魯國正卿季康子,問孔子哪個學生好學,可以從政,孔子對弟子的才華作了准確的判定並積極推薦。”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孔子認為,仲由做事果斷,端木賜通達,冉求才藝高,他們都是治國從政的良才。

四、道德自信:以何致遠

孔子把講學授徒視為道德傳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徑,二十多歲開始講學活動,四十多歲有了自己的學說體系,形成儒家學派,影響日盛,並大規模講學授徒。孔子的講學授徒基於一種強烈的道德自信,認為人皆具有可受教育性,人人可以接受教育。”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人性大致相同,之所以呈現出不同的人生狀態,是後天學習的結果,這就意味著人人都可以通過教育發生改變,過一種更好的生活。因此,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也。“

(《論語·述而》)孔子招收弟子不分國別和出身,也不分貴族和貧民,甚至犯過錯誤的人,只要有學習的願望都可以列入門籍。”有教無類“的教育活動打破了當時貴族官辦教育的限制,將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貧民階層,由此打破了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更有利於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發展。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孔子也作了許多教育方式的創新,他與弟子平等討論,氛圍和諧,充分發揮弟子們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又注重審時度勢,抒發自身的道德理想,以此感染弟子。

有這樣一個教育場景,值得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論語·先進》)在這種教育場景中,弟子們各抒己見,老師風趣幽默,充滿著和諧氛圍,也充滿著孔子的道德教育智慧,體現了孔子一以貫之的禮樂之教理想。

孔子基於對人性的自信,拓展了受教育者的范圍,也就擴大了自己道德理想的傳播范圍,提升了社會影響力。也是基於對人性的自信,他創新了教育方法,密切了師生關系,使弟子們更加親近、認可和接受自己的道德理想,也使自己的學說就更具生命力而傳久致遠。

孔子在”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指導下,以身作則,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培養了大批優秀弟子,使得儒家學說薪火相傳。”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這些弟子在孔子之後,分散到諸侯各國,或從政,或從教,或從事其他職業,儒家學派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為春秋顯學。”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

只有善的文化,才可以發生親和力,不斷得到肯定、追隨和尊崇,並且化為時代精神,引領時代發展。道德價值作為文化的核心要素,提供了善惡價值導向,文化自信離不開道德自信。孔子憑其強烈的道德自信,成就了其時代的文化自信。孔子的道德自信,作為其文化自信的靈魂,是一種活的靈魂,我們在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展和創新,借鑒孔子的道德自信精神,成就我們今天的道德自信和文化自信,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拾』 孔子道德范圍核心思想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自考試題 發布:2024-11-02 02:15:37 瀏覽:97
婚姻法解釋二24條新增 發布:2024-11-02 02:05:46 瀏覽:309
淘寶銷售部門規章 發布:2024-11-02 01:42:06 瀏覽:281
鳳山縣律師 發布:2024-11-02 01:25:32 瀏覽:631
張馳法學 發布:2024-11-02 01:24:56 瀏覽:633
北京法官累死 發布:2024-11-02 01:08:06 瀏覽:782
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有 發布:2024-11-02 01:00:46 瀏覽:903
沈陽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02 00:42:40 瀏覽:42
公司法制信訪科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0:27:26 瀏覽:228
國有企業違反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4-11-02 00:12:33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