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家周伯

法學家周伯

發布時間: 2022-05-19 19:54:58

A. 需要大量法制史和法理學的名詞解釋最基本的

1.劓殄 商朝的一種刑罰。即斬盡殺絕,把犯罪者連同其子孫後代都斬盡殺絕。
2. 炮烙 商朝的酷刑。即在銅柱上加上油脂,銅柱下燃起木炭,令有罪者在柱上走,因銅柱既滑又熱,可使有罪者從銅柱上掉下,落人木炭中燒死。
3. 醢 商紂王時的一種酷刑,即把人剁成肉醬。
4.脯 商紂王時的一種酷刑,即把人殺死晾成肉乾。
5.坐嘉石 西周的刑罰,指對於有罪過但尚不夠判處徒刑的人,要給他們戴上刑具,強迫他們在官府門外左側的嘉石旁坐一定的時間反省自己的罪過,然後把刑具去掉,由司空監督他們服一定期限的勞役。
6.質劑 西周時出現的買賣契約,把兩份買賣的內容寫在一片竹簡上,然後一分為二,買賣雙方各執一半,半而字全。這種竹簡分為兩種,長的叫質,短的叫劑;大買賣,如買賣奴隸或牛馬等用長券,即用質;小買賣,如買賣兵器或食品用短券,即用劑。
7.傅別 西周時出現的借貸契約。傅別是在一片簡札上只寫一份借貸的內容、然後從中央剖開,債權人和債務人各執一半,札上的字為半文。
8.禹刑 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
9.湯刑 以湯命名的商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
9.九刑 西周實行的九種刑罰,即墨、劓、刖、宮、大辟、流、贖、鞭、撲。
10.奴隸制五刑 即黥(墨)、劓、刖、宮、大辟。
11.《呂刑》 西周時呂侯受周穆王之命而作的有關贖刑的刑書。
12.竹刑 春秋時期鄭國的鄧析在竹簡上所著的刑書。
13.殺越人於貨 西周的罪名,即殺人而取其貨,類似於近世的搶劫殺人罪。
14.六禮 中國古代的六道結婚程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15.明德慎罰 西周的刑事政策,意思是發揚德教,謹慎刑罰。
16.禮 最初是原始習俗,由供奉鬼神發展而來,到了階級社會便逐漸成為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行為准則,成為西周法律的一部分。
17.不孝不友罪 西周法律中的罪名之一,不孝指不孝敬父母;不友指不恭敬兄長。該罪被認為是罪大惡極的犯罪。
18.群飲罪 西周法律中的罪名之一。對聚眾飲酒者以該罪論處。
19.附遠厚別 這是西周同姓不婚原則的擴大。附遠指通過聯姻與血緣關系遠的異姓貴族建立姻親關系;厚別指嚴禁同宗通婚,以免紊亂綱常。
20.七出 又稱「七去」、「七棄」。中國古代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即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多言、盜竊。
21. 三不去 又稱「三不出」,中國古代不能休棄妻子的三種情況。丈夫不得休棄:有所娶無所歸(無娘家可歸)不去;與更三年喪(曾為公婆守孝三年)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丈夫娶妻時貧窮,以後富貴)不去。
22. 司寇 (1) 商、西周的司法官。(2)秦、漢的徒刑。秦時服刑期限不明,漢時為二歲刑。
23.五聽 審判官在審判活動中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的五種方法,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24.非青、惟青、非終、惟終 即故意犯罪、過失犯罪、偶然犯罪、一貫犯罪。西周時期在定罪量刑時對以上情況加以區別。故意和一貫從重,過失和偶然從輕。
25.圜土 夏、商、西周監獄的名稱。
26.鑄刑鼎 春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他們將成文法鑄在鐵鼎上,公布於世,它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在上層建築中的變革,打破了奴隸製法律的秘密狀態,打擊了奴隸主階級壟斷法律,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局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27.兄終弟及 就是兄長死後,其王位由弟弟繼承。
28.嫡長繼承製 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的制度。此制度始於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確立。
29.宗法制度 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奴隸主貴放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
30.法經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的封建法律。由戰國初期魏國的李俚總結各諸侯國的法律而編著。共有六篇,即《盜》、《賊》、《囚》、《捕》、《雜》、《具》。
31.秦律 秦代法律的總稱。公元前356年商鞍變法時曾採用李俚的《法經》,並改法為律,頒行秦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秦律修訂,作為全國統一的法律頒行各地。
32.雲夢秦簡 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一批秦代竹簡。其內容大部分是秦代的法律文書。這些法律文書包括法律令、法律答間和司法文書等三個部分,為研究秦代法律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33.盜徒封罪 秦簡《法律答問》中的一條律文,指私自移動田界界標。
34.漢律(主要是《九章律》) 漢代法律的總稱。《九章律》,漢高祖時肖何制訂,共九篇。肖何在《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又吸收了秦律,增加了《戶律》、《廄律》、《興律》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
35.梟首 始於秦漢的一種死刑,即斬下人頭,高懸在木桿上示眾。
36.具五刑 秦漢時期的一種酷刑,即對一個囚犯幾乎同時施用五刑。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斷舌。
37.連坐 秦自商秧變法開始實行的刑罰原則,即一人犯罪,全家、鄰里或其他有關的人連同受罰。
38.反坐 對誣告者處以刑罰。誣告他人犯罪者,即以其所誣告的罪承擔罪責。秦律、漢律都規定有誣告反坐的原則。
39.公室告 秦朝的一種訴訟形式。即侵犯它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犯罪,官府予以受理。
40.非公室告 秦朝的一種訴訟形式。即父母對兒女盜竊自己財產的行為提出控告,兒子對父母,奴妾對主人肆意加諸自己的刑罰提出控告,屬「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
41.廷行事 法廷已行之事,即司法機關的判例。
42.城旦春 秦代和漢代的徒刑,即男犯築城、女犯春米的勞役刑或與之相當的其他勞役刑。其刑期為四歲刑。
43.鬼薪白粲 秦代和漢代的徒刑,即男犯入山採薪供祭祀鬼神,女犯擇米使之正白的勞役刑或與之相當的其他勞役刑。二者的刑期皆為三年。
44.讀鞫 為宣讀記錄犯人罪狀的文書,亦即宣讀判決書。
45.乞鞫 當事人不服判決,可以在法定時間內請求復審,即漢代的案件復審制度。復審期限為三個月。
46.廷尉 秦朝和漢朝時期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其長官也叫廷尉。
47.《九刑》 西周法律制度的總稱,因為刑書九篇而得名。

1.《春秋》決獄 在漢朝如果遇到法律無有關規定,同時又無適當判例可以比照時,可以《春秋》經義附會法律作為斷案的依據。
2.女徒顧山 漢代專為女犯設立的贖刑,女犯定罪判決後可以釋放回家,但每月必須出錢三百由官府僱人到山上砍伐木材,以代替女犯應服的勞役。
3.《九章律》 漢高祖時蕭何制訂,共九篇。蕭何在《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又吸收了秦律,增加了《戶律》、《廄律》、《興律》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這是一部綜合性的法典。
4.親親得相首匿 允許一定范圍的親屬之間對於一定的犯罪可以首謀隱匿。
5.通行飲食罪 指給農民起義軍通情報、當向導、供給飲食。
6.見知故縱之法 官吏看見或知道有人犯法,特別是看見或知道「盜賊」在活動,則必須舉告,不舉告即為故縱;官吏對應判刑的罪犯,則必須判刑,不判刑者也為故縱。見知故縱者與罪犯同罪。
7.決事比 以類似的法律條文和典型案例來比照斷案法。
8.上請制度 指貴族官僚犯罪,一般司法官吏無權審理,須先奏請皇帝裁斷,以使其予以減刑或免刑。
9.約法三章 這是漢朝最早的立法,劉邦進入咸陽與秦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10.魏律 三國時期魏國一部主要法典。公元229年(魏明帝太和三年)陳群、劉劭等增刪漢律而成,在漢九章律的基礎之上增加九篇,並改漢之具律為刑名,列於全律之首。
11.晉律 晉代法律的總稱(主要是《泰始律》),晉武帝泰始三年完成,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唯一推行全國的法典。晉律以漢律、魏律為基礎,共二十篇,六百二十條。
12.北齊律 南北朝時期北齊的法典,共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條,它沿用了前代法律中的「八議」,新列了「重罪十條」,以「科條簡要」而著稱,是南北朝後期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13.《開皇律》 共十二篇五百條,以「刑網簡要,疏而不失」而著稱。在刑罰制度上,《開皇律》確立了封建時代比較進步的五種刑名,廢去一些殘酷的刑罰。《開皇律》對後代封建法律制度影響極大。
14.唐律 唐代法律的總稱。主要是《永徽律》,還包括《武德律》、《貞觀律》等法典。
15.《唐律疏議》 書名,又稱《永徽律疏》,是唐高宗命長孫無忌等人對《永徽律》所作的註解全書,是中國現存的最古老、最系統的法律著作。
16.《唐六典》 唐朝的法典之一。唐玄宗開元年間由張九齡、李林甫等編撰。原擬按周禮六典編撰,後因唐官制不能套周官,故改以三師、三公、三省為目,共三十卷,主要規「定了官制、禮儀、行政制度等內容。它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17.律、令、格、式 唐代主要法律形式。律是「正刑定罪」的法律,即明確刑名定罪量刑的法律;令是「設范立制」的法律,格是「禁違止邪」, 式是「軌物程事」。
18. 重罪十條 指危及封建國家根本利益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始於北齊律。北齊律中的重罪十條是:「一曰反逆,二曰為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爹,九曰不義,十曰內亂。」
19.十惡 中國封建王朝為維護專制統治而規定的十種不可赦免的罪名,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20.八議 中國封建王朝規定的對八種人犯罪要上奏皇帝進行特別審議,以便對其減刑或免刑的一種制度。有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
21.官當 中國封建社會以官抵罪的制度。
22.義絕 中國封建社會一種強制離婚的規定。
23.大理寺 中國古代負責審理或復核案件的中央司法機關。
24.刑部 中國封建社會掌管刑法和獄訟的中央官署。
25.御史台 中國古代全國最高監察機關。
26.三司推事 又稱三司會審,中國古代三法司(三個司法機關)共同審理重大案件的制度。
27.宋刑統 《宋建隆重評定刑統》的簡稱,它是我國宋朝第一部刑事法典,也是我國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所謂「刑統」,是按照新的體隸編纂的刑書,一般以刑律為主,而將其他刑事性質的敕、令、格、式分載在律文各條之後,依律目分門別類地加以匯編。
28.元律 (主要是《元典章》)元代法律的總稱。
29.重法地 宋代對盜賊規定從重處刑的地區。
30.編敕 編敕是對於散敕的匯編,是使敕上升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從而使編敕在宋代成為重要的法律形式。
31.刺配 起源於後晉夭福年間,是一種流刑並兼刺面、決杖等附加刑的刑罰。
32.斷例、指揮、申明、看詳 宋朝的法律形式。斷例即判案的成例;指揮指尚書省和中央其他官署對某事所作的指示或決定,對以後的同類事件具有約束力;申明指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項法令所作的解釋;看詳是中央主管官署根據過去敕文或其他案卷所作出的決定。
33.凌遲 中國古代最殘酷的生命刑,先斷其肢體,乃抉其吭。
34.至元新格 元朝最早的一部法典,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90年)由何榮祖編撰,包括公規、治民、御盜、理財等十事,書名為《至元新格》。
35.大元通制 元代法典,於仁宗廷佑三年(公元1316年)至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根據元世祖以來的條格、詔令和斷例,加以釐正編纂而成,共二十篇二千五百三十九條。
36.元典章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的簡稱。是當時地方政府所纂集的自元初至英宗治至二年五十餘年間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方面的聖旨、條畫的匯編。
37.大明律 明代法律的總稱。
38.大清律例 1840年以前清代法律的總稱。
39.折杖法 就是用脊杖或臀杖代替流刑、徒刑、杖刑、答刑的辦法。
40.充軍 明、清的刑罰,即把犯人強制遷到邊遠地區充當軍士,類似流刑,但比流刑重。
41.審刑院 宋代中央特設的復核刑案的機構。

42.九卿會審 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即對於特別重大的案件,由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會同吏、戶、禮、兵、工各部尚書和通政使共同審理,但判決仍須奏請皇帝審核批准。
43.熱審 中國古代於暑熱天為疏通監獄而設的審判制度。每年小滿後十日開始,至立秋前一日為止,非真犯死罪及軍流,均酌予減等。
44.朝審 明、清時由朝廷派員會審死刑案件的制度。每年霜降後,三法司同公、侯、伯會審重囚,稱為「朝審」。
45.秋審 清代復審各省死刑案件的制度,因在每年秋季舉行,故名秋審。
46.《明會典》 明朝一部有關行政方面的法典。以六部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
47.《清會典》 比照《明會典》制定,有關行政方面的法典。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完備的行政法規,而且是中國封建時代行政立法的總匯。
48.《明大誥》 明朝又一部重要的法典。包括《御制大誥》、《御制大誥續編》、《御制大誥武臣》和《御制大誥三編》。它匯集了當時用嚴刑峻法懲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件,兼有朱元璋對臣民的大量的「訓導」。主要是為了法制宣傳。

1.《欽定憲法大綱》 1908年8月清政府迫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勢的威脅,同時為了敷衍立憲派關於召開國會的請願,頒布 《欽定憲法大綱》。共二十三條,分正文分「君上大權」和附錄「臣民權利義務」兩部分,保留了君主專制的許多特權。
2.《十九信條》 清末的第二部憲法性法律,於1911年11月3(宣統三年九月十三日)辛亥革命的高潮中頒布。主要內容有:(1)繼續規定「皇帝神聖不可侵犯」, 〈2〉擴大了國會的權力。
3.大清現行刑律 由沈家本根據《大清律例》刪改而成,共三十篇三百九十八條,於1910年5月15日頒行。
4.大清新刑律 舊中國制定的第一部新式刑法典,在沈家木的主持下,由日本法學家岡田朝太郎等人起草,共兩編五十三章四百一十一條;並附有《暫行章程》五條。於1908年完成,到1911年:月25已才頒布施行。
5.天朝田畝制度 太平天國的基本綱領,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頒布。其主要內容有:(1)規定了平等平均的土地制度,(2)描繪了農民理想社會的藍圖,(3)規定了其他一些基本制度等等。《天朝田畝制度》是農民小資產階級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方案,脫離了社會發展的實際,沒有能夠真正執行。
6.《資政新篇》 原是由洪仁玕\向天王洪秀全提的書面建議,經洪秀全批閱後於1859年刊行,成了太平天國後期的革命綱領。其中心思想是「革故鼎新」,即革除封建陋習,仿照西方資產階級國家建立起使中國富強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7.聖庫制度 又稱國庫制度,開始於太平天國金田起義時期。凡參加起義者必須把個人財產交給聖庫,在戰爭中繳獲的財物也必須交歸聖庫。起義人員的生活資料由聖庫供給。
8.龍鳳合揮 合揮是太平天國的結婚證書,由於上面印有龍鳳圖案,故稱「龍鳳合揮」。
9.五不議 清末在改革中央官制時,從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和滿族貴族的特權出發,提出了五不議的原則,即軍機處事不議,內務府事不議,八旗事不議,翰林院事不議、大監事不議。
10.領事裁判權 開始於1843年的中央《五口通商章程》,以後根據其他不平等條約,其范圍不斷擴大。領事裁判權指凡外國在中國的僑民成為民刑訴訟的被告時,如他本國與中國訂有不平等條約,則中國法庭無權裁判,只能由他本國的領事按照他本國的法律裁判。
11.會審公廨 設於租界內的由中外官員共同辦案的審判機關,1864年最先設立於上海的英、美、法租界。1868年在清政府與英法等國訂立的《上海洋徑訴設官會審章程》中得到確認。
1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是南京臨時政府的政權組織法, 1911年12月3日由各省都督府的代表在漢口簽名公布,共四章二十一條。
1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後產生的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於1912年3月8日通過,3月11 日孫中山公布。共分總綱、人民、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副總統、國務員、法院、附則等七章,共五十六條。
14.天壇憲草 北洋政府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於1913年10月31日由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通過,共十一章一百一十三條。
15.袁記約法 即《中華民國約法》。它是由袁世凱非法組織的「約法會議」起草、審議和通過的,於1914年5月:日公布實施,共十章六十八條。
16.賄選憲法 即北洋政府的《中華民國憲法》。由曹琨的國會憲法會議制定、通過的,於1923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共十三章一百四十一條。由於它是為曹錕的獨裁統治製造法律根據的。
17.五五憲草 即國民黨政府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1936年5月5日公布,但未施行,共八章一百四十八條。
18.中華民國憲法 國民黨反動派為維護自己行將滅亡的反動統治,於1947年1月1日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共十四章一百七十五條。
19.普通法與特別法 普通法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對全體公民經常適用的法律;特別法是指適用於特定時期、特定地點、特定的人或事項的法規。
20.六法全書 所謂「六法」是指憲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六種基本法典。所謂「全書」指包括有關六法的基本法典、單行法規和判例、解釋例在內的全部法律文書。六法全書是國民黨政府法律體系的總稱。
21.一告九不理 就是九種提起的訴訟不予立案處理。九種情況分別是:管轄不合不受理,當事人不適格不受理,未有合法代理不受理,書狀不合程式不受理,不交訟費不受理,一事不再理,不告不理,已成立和解者不理,上訴非以違法為理由者不理。
22.三三制原則 抗日民主政權的組織原則,即在抗日民主政權組成人員的分配上,共產黨員佔三分之一,代表無產階級與貧農;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佔三分之一,代表農民和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佔三分之一,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士紳。這一原則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具體化,是抗日民主政權推行民主政治的具體體現。
23.盜毀堅壁清野財物罪 堅壁清野指在抗日戰爭時期,為防止日寇、漢好、盜匪破壞邊區的財力和物力而把公私財物埋藏或隱藏起來,盜竊和毀壞這些埋藏或隱藏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就是盜毀堅壁清野財物罪。
24.二五減租 實行減租的法律規定,即照原來租額減低百分之二十五,抗日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曾實行此規定。
25.減租減息 為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主政權規定:在未實行土改的地區,允許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則上須按照戰前的原租額減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認戰前的借貸關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過一分半,如債務人付息已超過原本一倍者,停利還本,如付息已超過原本兩倍者,本利停付,原借貸關系視為消滅。
26.馬錫五審判方式 馬錫五是陝甘寧邊區隴東分區專員兼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他在審判中創造了貫徹司法民主的審判方式。這一審判方式的特點是方便群眾,申訴手續簡便;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依靠群眾,正確判案。這一方式集中為一點就是充分的群眾觀點。
27.五四指示、 即中共中央發布的《關於反奸清算與土地問題的指示》,由於發布時間為1946年5月4日,故稱「五四指示」。該指示決定廢除封建的土地制度,改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並確立了實行土改的主要原則。
28.《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帶有根本法性質的政綱。1941年11月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通過,共二十一條。
29.《中國土地法大綱》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公布的土地改革法規,共十六條。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並規定了具體的沒收和徵收范圍、界限;確定了土地財產的分配辦法,即以鄉或行政村為單位,按全鄉(行政村)人口,統一平均分配;確定了保護工商業的政策,嚴禁侵犯中農。
30、《大清民律草案》 中國歷史上第一步民法典。共五編,即總則、債權、物權與親屬、繼承兩編。前三編採用資本主義民法原則;後兩編採用中國封建立法原則。
31、模範監獄 清廷仿照資本主義國家監獄而建立的。它建築新穎、管理嚴明、設有監獄辦公室、雜居監、分房監、工場、女監、病監,成為第一個近代式構造的監獄。
32、特別法庭 它是南京國民黨政府根據特別法而設置的,行法西斯審判制度。分中央特別法庭和形式法庭兩級。
33、特別法院 它是北京北洋政府設立的,分軍事審判機關和地方特別審判機關兩種。

B. 有關法學中的名人名言。

法律名言

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列寧

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康德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
——孟德斯鳩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
——【美】霍姆斯《普通法》

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
——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
——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法律所傳達的是一種超越暴力,超越權利的聲音,它所劃定的權利邊界雖然無形,卻深深地刻畫在人們的心靈之中。
——著名的法律學者

為了正義,哪怕它天崩地裂!
——古羅馬格言

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
——安提戈捏

法諺雲,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

任何人無義務控告自己。
——法諺

自己不能成為自己案子的法官。
——法諺

法官諳知法律。
——法諺

任何人不得轉讓超過自己權利之權利。

沒有程序的正義就沒有實體的正義。
——法諺

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能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
——法諺

無救濟即無權利。
——法諺

法不禁止即自由。
——法諺

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舉證責任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
——法諺

在法庭上,只有證據,沒有事實。
——法諺

察是法庭的僕人。
——法諺

存疑時有利於被告。
——法諺

法官不能因沒有法律而不判案.
——法諺

約定必須遵守。
——法諺

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
——法諺

特例不應成為立法之依據。
——法諺

以公正的邏輯代替武力的邏輯是法律本質的全部所在。
——卜思天·儒佩基奇

人們在利用法律所給予的保護他們權利的機會時,財產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拉基斯

程序決定了法治與恣意人治之間的基本區別。
——[美]道格拉斯

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利,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藉以使他們自己免予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並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使法律適合於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
——[英]洛克《政府論》

只要愛自由,就足以建立共和國,但是,能夠維護共和國和使它繁榮的,只有愛法律。
——[法]馬布利

你所說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法]伏爾泰

那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者。
——[德]尼采

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幣,一面寫著平等,一面寫著自由,這枚金幣叫人權。
——盧梭

法律應當與道德保持一致。
——[美]富勒

法律應當與權利保持一致。
——[美]德沃金

法律應當與正義保持一致。
——[美]羅爾斯

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
——[德]馬克思

C. 有哪位名人說過法治是最科學的治理方式。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滋賀秀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波斯納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邊沁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魯赫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亞里士多德
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勞倫·卻伯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
——斯賓諾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西塞羅
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馬基雅弗利

D. 誰能幫我想一想與法同行的格言啊 也可以舉例一下別人與法同行的格言

1、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 宋·蘇轍

這句話的意思是:法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而制定的,它是一種由上而下的規章制度。俗亦即習俗則是在普通民眾之間約定俗稱的規矩習慣,它是在特定的人文環境和物質環境中產生的具有地域性的通例。是由下而上形成的。

2、法律不可能給每個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於全體和大多數人,我們就該滿足了。——李維

3、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國法學家 波洛克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我國,公民不分民族、性別、出身、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職務高低,都一律平等的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

4、法律的基礎有兩個,而且只有兩個……公平和實用。——伯克

5、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貝卡利亞(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法治建設必須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讓人民真切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陽光。

E. 歷史比較題

中西方各自的特點
一.我國法律重刑法輕民法,西方則比較注重民法的調節功能 中國法產生於夏朝,當時稱為「禹刑」,它最初主要是用來對付異族的反抗,是勝利了的民族強加於失敗者的專橫意志。因此刑罰異常殘暴,表現為奴隸制「五刑」(墨、劓、刖、宮、大辟)。刑在氏族內部是鎮壓的工具,在氏族爭戰中表現為對外誅伐的武力。三代的刑、秦漢的律,乃至唐律和明、清律仍然是刑法典。這說明,中國古代的法律一開始就與權力有緣而與權利無關,法律被看作是束縛和控制人的手段,這種狹隘性排除了法的民事功能,這並不是說它不能調節民事關系,而是說它不能離開國家、離開刑罰來處理民事關系。《唐律疏議》十二篇堪稱中國封建法律的典範,其特點是法律條文以刑為主,民事法律行為和道德行為也做刑事化處理。 而在西方,古希臘、羅馬國家的法是在氏族內部斗爭及其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社會力量相互妥協的結果。古希臘的人們把法看成是一種全社會的調節器,一種確定權利義務的尺度和保障權利的手段。由於法在雅典、羅馬的早期形成過程中代表並等同於國家全部的政治制度,因而法的觀念便與中國截然不同,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比中國的法觀念(以刑為中心)更為豐富和廣泛。它不僅包含具體規則、規范的內容,還擁有正義、平等、道德的含義,像中國古代的「刑」只是它內容中的一個部分,且所佔比例較小。因此,法在西方從來就有廣泛性和普遍性的特徵。另一方面,雅典和羅馬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正是通過一次次對法的變革來實現的,是社會妥協的結果,法在西方具有了社會進步的杠桿作用,也是歷史本身進步的表現。
二.中 重公法輕私法 西方 公私法分開 中國古代則無公法、私法的劃分,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基本上是公法文化、刑罰文化居於絕對優位,法律在事實上也被認為只具有公法性質。由於國家的宗法倫理性,家族義務也深深滲入到所謂「公法」的領域中。中國古代社會是把本應適用於政治國家的公法用來調整市民社會中的法律關系,比如,官員任職須避父祖名諱,若在職期間父母亡故,法律則規定丁憂,違者均有刑罰。這種家族義務與國家義務的混而不分正好反映出中國古代公、私法不分的傳統。 由於公法、私法不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大異於西方法律文化,其典型特徵是其個人獨立人格之缺失,個人平等自由之不可得,個人的地位,只能存在於家、族等群體與等級之中。法律要求於每一個人的,首先是對於社會(家族、國家)的各種絕對義務,它主要表現為要求與禁忌,同時它又沒有或很少地賦予其權利。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由於公、私法不分,從而法律不能夠也不可能以維護社會成員合法利益,維護其精神安寧,激發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點,從而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不能以「權利」為本位,它只能朝著遠離現代理性法律文化的軌道發展。 原因 1 政治制度 中國長期的封建統治,君王的「特權」、「專制」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權力的觀念根深蒂固.而權利的觀念單薄 近現代 社會主義 強調公有制 集體主義 西方 封建制度相對短,近代的資本主義更是強調私權利的不可侵犯性 2 思想文化領域 中國的傳統文化 儒家文化 強調 貴賤有別 "君君臣臣夫夫子子"以及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 宋代朱熹的呈朱理學更是 "存天理,滅人慾" 西方 資產階級宣揚 自由 平等 天賦人權
三,對法律的信仰程度不同 (一) 法的含義或者說人們對法的感性認識. ,中國人提到法 往往想到的是 刑 罰 是統治者鎮壓人民的工具 所以 我們往往對法"敬而遠之" 我們相信法律能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但現實中發生糾紛時能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的 我們一般不原藉助訴訟 這也就是所謂的"厭訴心理" 而在西方法的觀念便截然不同,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比中國的法觀念(以刑為中心)更為豐富和廣泛。它不僅包含具體規則、規范的內容,還擁有正義、平等、道德的含義 人們相信通過法律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而現實生活中訴訟也相當普遍 甚至會出現好多在我們看來不值得訴訟的訴訟. (二) 司法機構的設置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司法機關由權力機關即人民代表大會產生 對它負責,受它監督.理論上雖然也強調司法獨立.但現實生活中司法受行政干預的現象相當普遍,法官也遠不及西方的法官受人尊重 西方根據三權分立的理論,立法,行政.司法 完全獨立.法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也是備受人們尊重的.
法律的保護性和懲罰性
如前所述,西方古代法律是以保護性為主,而中國古代法律是以懲罰性為主,這與中西的歷史文化差異是分不開的。中國古代民刑不分,而西方明確分開了刑法和民法,注重事前預防和保護,來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這正正符合了公民對法的法律和社會的要求。因此人民尊重法律,崇拜法律。公民對正義的法律有感恩的精神,因為法律給公民帶來了幸福、和諧的保障,這樣就會形成社會對法律的整體的遵守,使法制的實踐不要再藉助於強制性的力量,而是公民自覺自願的行為。 而中國古代注重事後的懲罰,對公民的違法行為進行懲戒,且多以身體刑為主,民刑不分。而且法律由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來制定。帶有個人色彩,經過國家的不斷更迭,法律也經常隨之變動。所以,中國古代的公民,乃至現代部分公民對法律所抱有的態度仍然是懼怕、懷疑,不相信政府更不相信法律。公民拒絕主動尋求法律的幫助,認為上了法庭必定出現懲罰。這樣給我們的法制對公民的保護就沒有了意義,就會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而站在現代的司法意義上來看,現代人更加註重人權和平等,更加嚮往被保護的法律,希望法律更加的公平、正義。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是每一位公民的願望,只有當實現了這一點,才能真正的構建和諧社會、法治社會。 關於現代法制建設的建議——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堅持以德治國 法治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意味著法律向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和層次的擴張和滲透,而且意味著法律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備知識和技能,是人們用於創造新型社會的重要手段。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一項基礎性工程。美國著名法哲學家和法律史家伯爾曼指出,「確保遵從規則的因素如信任、公正、可靠性的歸屬感,遠比強制力更為重要。法律只在受到信任,並且因而並不要求強力制裁的時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統治者無須處處都仰賴警察。„„總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傳統,這種傳統又植根於一種深切而熱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 還是生活終極目的和意義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現代法律觀念,沒有公民對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圍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實現。而要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就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傳,使人人知法,懂法,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法治」的主要內涵。從維護社會的秩序、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社會大變動的時期,舊有的各種制度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建立新的法律法規和各種規章制度有著更為迫切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十分重視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並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因為,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就不可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 盡管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范。道德訴諸人們的「良心」,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所謂「說服力」,主要是指通過啟迪人們的道德覺悟、激勵人們的道德情感、強化人們的道德意志、增強人們的榮辱觀念,培養和形成古人所說的「羞恥之心」,從而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形成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培養和形成人的道德行為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所謂「勸導力」,就是指通過形成廣泛的道德輿論,培育良好的道德環境,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使人們認識到,如果一個人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或者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和公眾的批評,甚至招致事業的挫折和失敗。社會輿論的力量是無形的,卻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社會輿論,能夠對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重要影響。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和氣質,改變社會的風氣,形成某種道德的氛圍。這種社會輿論,一旦同內心信念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應該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質,人們就能自覺地扶正祛邪,揚善懲惡,有利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F. 周培源簡歷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今屬江蘇省無錫市)的一個書香之家。父親周文伯是清朝秀才。母親馮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

1919年,他考入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中等科。學習期間,他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發表了論文《三等分角法二則》,受到當時數學教授鄭之蕃的贊許。

1924年,他由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同年秋天,由於他成績優秀,被清華學校派送去美國繼續完成大學課程,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數理系二年級學習。周培源於1926年春、夏兩季分別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1927年,周培源入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繼續攻讀研究生。他先從師貝德曼,後改從E.T.貝爾做相對論方面的研究,次年獲理學博士學位,並獲得最高榮譽獎(Summa cum laude)。

1928年秋,他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在W.K.海森伯(Heisenberg)教授領導下工作;

1929年,又赴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校,在S.泡利(Pauli)教授領導下從事量子力學研究。同年回國,被聘為國立清華大學(以下簡稱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年僅27歲。

1932年,周培源與王蒂澄女士結婚,生有四個女兒。王蒂澄退休前,一直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教書。

1936年至1937年,根據清華大學休假規定,周培源再赴美國,在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從事理論物理的研究。其間他參加了A.愛因斯坦(Einstein)教授親自領導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並從事相對論引力論和宇宙論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國內急需科技人員,周培源一家剛入境,就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請,給予全家永久居留權,周培源對此一笑了之。

1937年,他假滿回國。不久,抗日戰爭爆發。7月底,平津淪陷;8月,侵華日軍開進了清華園。周培源受校長梅貽奇之託,安排學校南遷,曾先後任長沙臨時大學和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在這期間,他抱著科學家應為反戰服務,以科學拯救祖國危亡的志向,毅然轉向流體力學方面的研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赴美國。他先在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從事湍流理論研究,隨後參加美國國防委員會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海軍軍工試驗站從事魚雷空投入水的戰事科學研究。

1945年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魚雷空投入水研究組的大部分人員被美國海軍部留用,成立海軍軍工試驗站,周培源也被應邀留下。由於該試驗站是美國政府的研究機構,應聘人員要有美國國籍。當時,周培源明確提出:不做美國公民,只擔任臨時性職務;次年即離美代表中國學術團體去歐洲參加國際會議。在美國有關方面接受了上述這些條件後,他在美國繼續工作不到一年,於1946年7月離職去歐洲參加牛頓誕生300周年紀念會和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他還參加了在法國召開的第六屆國際應用力學大會,並被這次大會以及會後新成立的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選為理事。

1946年10月,周培源由歐洲重返美國,並於1947年2月與夫人攜三個女兒全家返回上海。1947年4月回到北平(今北京),繼續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培源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主席、名譽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會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歐美同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會長,九三學社主席,第一、二、三、四屆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第三、四屆政協常委,第五、六、七屆政協副主席。1980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80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具有卓越貢獻的校友」獎。1981年因年事已高,周培源主動辭去了校長職務。

周培源在學術上的成就,主要為物理學基礎理論的兩個重要方面,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的研究。

G.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兵家的創始人分別是誰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提出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法是通過具體的刑名賞罰來實現的。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法家先賢在法律界及法理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而聞名,並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制定各項政策提供了相當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法家大智慧/中國經典文化書系》在線購買-《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商鞅和韓非在政治制度上主張郡縣制。在統治思想上,法家主張以法制治國。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漢民族三大哲學體系,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因為墨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兼之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官學勾結政策,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近年來經過很多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學說出現復甦,並因其進步性而呈現出燎原之勢。

儒家學說,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儒家思想是一種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為宗師,所以又有稱為孔子學說,對中國以及遠東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范和准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自漢代以來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但是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學說包括:五倫 十義 四維 八德 。

儒家經典形成於孔子時代,但是不同時代對儒家經典的解讀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帝國被民國取代以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沖擊,不過在歷經多種沖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鏟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早已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確實開創了易學。」儒家尊奉儒學,深諳易道。
儒家「知天文、識旱澇」( 章太炎語),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也是封建的根本。
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於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於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製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二型而已。著有《莊子》,被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的作品,外篇是學生門人的作品,雜篇則是偽作。亦有不同說法,但《讓王》、《說劍》等則被認為必定不是莊子及門人的作品。
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是東晉張湛所輯 ,一般認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 並對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 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 並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在動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切體悟,註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有無之別,不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並以此原理註解《易經》,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而將易經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 ,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面。
郭象,西晉人,以《莊子注》聞名,主張「獨化」理論 是一種從高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 認為宇宙萬物都生於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 各順其適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
先秦還有其他代表人物以及以後也出現了大量的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之後的楊朱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楊朱本人及其思想在歷史上多被曲解了。《列子·楊朱》篇有「楊朱曰:「古人之,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呂思勉先生在評價楊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時指出:「夫人人不損一毫,則無堯舜,人人不利天下,則無桀紂;無桀紂,則無當時之亂;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楊子為我說如此,以哲學論,亦可謂甚深微妙;或以自私自利目之,則淺之乎測楊子矣。」
有學者認為,道家起源應為遠古的隱士傳統,當然也有學者說老子是清廟之守,總之,道家的起源絕不是社會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態的執著的語言,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於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當先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後,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但是在社會政治的實際影響力上,老子之學要到漢初黃老之治的實施後才正式被試驗著,因為在迭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終於發現爭強斗爭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於是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點遂被重視。等到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然後也再度敗壞,等到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開其風,王弼更以簡潔有力的注經之作,從理論上深入道家之學並予以闡發,而向秀、郭象則發展庄學的注釋工作。魏晉之後,道家思想並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藉用的重要啟示,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著。而同一時期的佛學傳播,亦曾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是以道家「無」的智慧原理來表達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
道家哲學主要經過了老子原始老家、稷下學宮黃老學派、莊子學派、秦漢黃老道家、魏晉玄學新道家等發展時期。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將苑>、<百戰奇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中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
兵家
孫武,齊國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孫武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為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孫臏,齊國阿鄄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H. 南京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南大的名人校友真的太多太多了,本人學金融的,就先說幾個金融方面的,還有自己比較熟悉的名人校友。

1.趙令歡:弘毅投資總裁

鮑哲南現在已經升任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鮑哲南為華人女科學家樹立了榜樣!鮑哲南是同學們心中的「智慧女神」,整個人也是非常溫婉,做起學術來十分的嚴謹。是南大有名的女性科學家的校友,值得學習!而且整個人做事特別低調,正如南大的那句名言「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南大的名人校友很多很多,自己也要加油成為名人校友哦!

I. 法律的權威源自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憲法的根基在於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於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
第一,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是檢驗法律是否科學合理的重要標准。法律的權威首先取決於法律是否科學合理。任何法律,如果條文內容不科學、不合理,必然不會成為有權威的法律,或者說不會獲得法律的權威。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法律是為人民服務的,法律意志最終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所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答應不答應,是檢驗法律科學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標准。而法律是否呼應人民訴求、是否反映人民利益、是否體現人民意志、是否滿足人民需要,則直接決定著人民群眾對法律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概言之,法律是否科學合理,人民群眾具有很大的發言權。應把反映人民需求、符合人民利益、體現人民意志作為實現法律科學性和合理性的重要途徑和要求。如果法律脫離實際、脫離人民需要、遠離甚至背離人民願望,肯定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滿意,這樣的法律就不會是科學合理的法律。因此,取得人民對法律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就要求法律必須反映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願,反映人民訴求,反映人民意志。做不到這些,法律就不會得到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法律就不會具有權威。維護法律權威,使法律得到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必須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增強法律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民對法律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才能真正樹立起法律的權威。
第二,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是保障法律有效實施和發揮作用的重要力量。法律的權威還取決於法律能否真正得到有效實施,能否真正發生作用。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任何法律,如果得不到有效實施、不能真正發生作用,必然不會成為有權威的法律,或者說不會獲得法律的權威。而法律要真正有效實施和發生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正如美國法學家哈羅德?伯爾曼所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法律只有被信仰,成為堅定的信念,才能內化為人們的行為准則。法治信仰,是人們發自內心地認同法律、依賴法律、遵守法律和捍衛法律。一旦法治成為一種信仰,人們就會長期持續地、自覺自願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過,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如果法律得不到人民的尊崇和遵守,必將淪為一紙空文。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人對法律沒有信任感,認為靠法律解決不了問題,還是要靠上訪、信訪,要靠找門路、托關系,甚至要採取聚眾鬧事等極端行為,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會,法律必然沒有權威。所以,人民群眾對法律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是保障法律有效實施和發揮作用的重要力量,是法律獲得權威的重要力量。如果法律得不到人民群眾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必然不會獲得權威。我們必須加強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真正讓人民群眾體會到法律對他們有用,法律能夠真正維護他們的權益,使他們從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法律,從根本上樹立法律的權威。

J. 這樣的人難道法律真的治不了他嗎

誰說借錢一定要以收據為准?收據是物證的一種,人證也一樣可以成為充足的證明。另外,此人結婚的目的就有問題,是出於行騙目的的結婚,可以判定婚姻無效的。而婚嫁對方的親朋好友之所以願意贈予或者借款,都是由於這段婚姻,既然婚姻可以無效,這些贈予或者借款都可以追回。不是法律管不了,是人們不願意用法律保護自己,所以才有這樣的騙子在。

熱點內容
美國勞動法工作時間 發布:2024-12-25 14:15:32 瀏覽:376
志願者宣傳民法典 發布:2024-12-25 13:31:52 瀏覽:760
宅基地紅本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5 13:29:41 瀏覽:635
2最新公司法 發布:2024-12-25 13:29:32 瀏覽:947
2020初級會計經濟法30下午 發布:2024-12-25 13:06:51 瀏覽:329
交通法規實施細則 發布:2024-12-25 12:57:50 瀏覽:694
國家法官學院徐繼軍 發布:2024-12-25 12:56:40 瀏覽:796
國有獨資公司遵守什麼法律 發布:2024-12-25 12:49:05 瀏覽:421
南昌大學法學調劑 發布:2024-12-25 12:42:17 瀏覽:599
唐代的司法制度 發布:2024-12-25 12:42:16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