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講稿

道德經講稿

發布時間: 2020-12-23 01:07:30

⑴ 「老子的故事」演講稿

太上老君是道教對老子的尊稱。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又號老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經》五千言。後世道教將他尊奉為祖師。

傳說老君生於天皇氏之初,通曉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稱為萬法之師。老君雖歷代都有所顯化,但始終沒有得到誕生的機會。遂和光同塵,藉以臨凡傳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後,他從太清仙境分神化氣,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後,容顏常少,神氣安閑。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氣和平,眾惡不侵,冬無凝寒,夏無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獸守衛堂前。這樣,經過了80年,有一天,玉女夢見天開數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邊玄雲繚繞。玉女醒後,起身來到渦水園中。此時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樹上,手扳樹枝,對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見日精漸漸變小,從天空墜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飛到口邊,玉女忙捧住吞到口中。忽然從左肋下涎生一小兒。這孩子一生下來就走了九步,步落之處,蓮花綻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說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我當開揚無上道法,普渡一切動植眾生」。玉女將他扶坐道李樹下,他又指著樹說:"這樹的名字就是我的姓。"這時,陽景重耀,瑞靄蔭庭,萬鶴翔空,九天稱慶。玉女看去,只見他鶴發龍顏,頂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漏門,美眉廣頰。玉女帶他到池中洗澡,忽見九條龍飛駕而來,化做九條巨鯉,吸水為他噴浴。此時,他已能言語行動,見到他的人都覺得非常奇異。此子生下9天,身體便有九變。到了6歲時,自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陽。人們因他生下來就是白頭發,便稱他為老子。玉女生下老子不久,其父靈飛得道成仙,玉女也要重返天位,於是招來老子說:"我就要走了,會有太乙元君教你煉丹之術。"說完已有千車萬馬,五帝上真,擁抬著八景玉輿,迎玉女升天。

老子拜送了母親,便開始遠游山澤,求煉神丹。他來到嶗山,遵聖母囑咐向太乙元君問道。太乙元君授以修煉神丹之術及各種法術。老子曾經問元君:"凡民無知,死者甚眾;撫心流血,見了叫人傷悲,想給他們神葯,叫他們都得長生不死。可以嗎?」元君說:"不可。天生萬物,有善有惡,善者應該叫他生存,惡者應叫他滅絕,不能都給什麼長生之葯。"

老子得此言,便尊從其理,勸諭世人;即所謂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煉而成。而老子自己則因此守真抱一,煉丹服氣,直到能乘空凌虛,出有入無,變幻莫測。

周文王時,被召為守藏史。武士、成王時又為柱下史。昭王時,去官歸隱。後來為要開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騎著青牛,准備過函谷關而去。關令尹喜知道後,特來求道。老子見他很虞誠,便留下五千真言,這就是後世傳誦的道德經。因這五千言,他成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為道教的祖師。

到了唐朝初年,晉州有個叫吉善的人。有一天,吉善正在羊角山上走,遠遠看到一位老公公,騎著一匹白馬緩緩而來。他儀表堂堂,容貌偉岸。老者來到吉善面前,將自己的身世告訴了吉善,吉善轉告給了唐高祖。高祖覺得非同小可,正好可藉此誇耀祖宗,便認老者為祖。於是,就在羊角山見到老者的地方立了一座廟宇,追尊這位老者為太上玄元皇帝,又稱做老君。這樣,老君便又成了唐朝皇室的祖先。

老子出關
老子最後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他決定出走了,要遠走高飛了。這要說到老子出關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谷關。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函谷關大概原來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後來關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縣。這里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瞭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裡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只有聖人來才會有這樣的雲氣,今天一定有聖人要經過我的城關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老子當然是不太願意的,但是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的,他不給你護照簽證啊!老子沒辦法,於是只得答應條件。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一個原因。《史記集解》有材料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雲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聖人來了。我們就是看到這團紫氣也解讀不出來嘛。據說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令子》。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這就為他著書了,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說寫了幾天。寫完了一數,共有五千來字,取名為《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又分成八十一章。於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爾一笑,同意了。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出走了,後來還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兒呢,而且都活了好長好長的歲數!

老子出關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地傳說著,演繹著。魯迅先生也對此發生過興趣,還專門創作了故事新編《老子出關》,還與別人打了一點筆墨仗。另外,老子出關中的「紫氣東來」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因,帝王之家將「紫氣」當作吉祥、祥瑞,你看生個孩子如果紫氣滿室,古人認為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氣」當作吉祥的象徵,於是把「紫氣東來」這些字寫在大門上等等。先民還認為,哪個地方有寶物,哪個地方就會在上空出現紫氣。

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著名的意象,青牛後來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騎了。到後來,「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詞了,老子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這青牛還被老子家鄉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說老子當初出關是乘這青牛飛過去的,並且又有一段美妙的傳說。

⑵ 「我與老子面對面 」演講稿

史書關於老子的記載不很清楚。司馬遷的《史記》一說他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問禮的老聃;一說他可能是周烈王時見過秦獻公的周太史儋;又說他可能就是老萊子。教材取前一種說法。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他認為「道」就是「無」。這個「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沒有意志、沒有具體形狀、無聲無臭的,是無時無地不在的。「道」既在宇宙萬物的本源。老子猜測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而且,事物對立的雙方會互相轉化,「正復為奇(反常),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但是,老子這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存在嚴重的缺陷,他不僅忽略了對立面轉化的必要條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轉化看作是循環的,而不是上升發展的。老子的學說,對後來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唯物與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老子思想有消極的一面。老子長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亂,禮壞樂崩,社會正面臨著一場大變革。面對這一切,他消極悲觀,提出一個回復到「小國寡民」的遠古時代的主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他所嚮往的這種理想社會,實際上不過是保留著原始公社遺跡的早期奴隸社會。這顯然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沒落階級的消極思想。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變稱《老子》、《老子五千文》。但從書的思想內容和涉及的某些問題來看,該書大約編定於戰國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書5000餘字,是用韻文寫成的哲理詩。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故稱《道德經》。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因此又稱《德道經》。道經側重講哲學,德經側重講政治和軍事。

老子,古代中國思想界的一位偉人。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千百年來的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築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犖不群,在當時和後人的心目中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雖然歷史己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於早已融入中國式的生存生活活動里而至今猶有極強的穿透力。
長期以來,人們把春秋戰國時期當作是中國社會結構和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蘊蓄磨礪期。在那個現實生活相對混亂動盪、思想領域卻極其活躍繁榮的年代,流傳至今的中國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形。那時的諸子百家可謂是這種精粹孕育成形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想百川匯流、沖激跌宕的時代現象。老子、孔子、列子、鬼穀子、荀子、莊子、孟子、墨子、韓非等等如燦爛星空,相映生輝。其中老子、列子、鬼穀子等三數人後來考證較少。尤其老子,創道家學派,開文化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然而,其人其事僅僅在後世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留下星星點點的碎片,而且其中大半還是他人轉述摘載或者象《神仙傳》之類講仙闡道的稗官野史虛幻誇大了的。老子,至今在後人的心目中依然迷濛著奇幻的光彩。

也許正是如此,老子才半雲半霧,「神龍見首不見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記述是關於孔子求見老子的故事,說孔子見老子問「道」,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孔子又問「仁義」,老子說:「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夫子乃亂人之性也。」又說孔子引以為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都是因人陳跡,了無新意:「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這些話簡直就是對儒學理論一番鞭辟入裡的韃伐與批判。孔子默默無言回來,三天沒有給學生講課。學生怪問,孔子慨嘆:我見什麼人做什麼事都能猜測揣度其用意,「至於龍,乘雲氣,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老子使名滿天下的孔丘張口結舌,「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意:失魂落魄。)我們且不論這件事情有多少可能性,只說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意義,實際上一直和儒學及後來的佛學一起薰陶冶鑄著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深遠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醫學、工程、藝術乃至千百年來無數彪炳一代的名人為人處世、宦海沉浮。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人,諸如屈原、李白、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等影響的痕跡更為鮮明,進而言之,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心理素質。據傳,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言,但經考證是後人或老子同時代稍後的人根據老子的言行編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是後世較近接觸這位神秘歷史人物一個比較明晰的途徑。
老子是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據說做過周朝的史官,後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後出關赴秦講 學,死於扶風。孔子的學說受老子的思想影響也頗多,但多數在後世的流傳闡釋中湮沒了或被故意統一到儒家學派里了,譬如「忠恕」講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乃至儒家「仁」學里的許多說法等等。後代闡揚老子學說最有影響的人物是距老子故鄉不遠的商丘東北一個叫蒙的地方人莊子,他使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論在「齊物我、等貴賤」、「天人合一」的逍遙自在中彎入了宿命的荒野,卻也由此走入疲於戰亂天災、等級差別和迷惘是非生死的紅塵俗世,走上一切不甘於俗世憂患糾葛又企盼脫塵出俗的人群心靈祭壇,走上影響千餘年中國社會左顧右盼、上上下下的道家煙霧彌漫的空靈蒼穹至高無上的地位。老子從此成了一個如西方世界耶穌一樣「三位一體」的「三清化一」神仙鼻祖。他既是俗世人生的引導者和解脫者,又是許多神仙傳說中開天闢地的老仙。中國古代泛濫成災的傳說故事裡,老子都是天地間第一個由人修煉而成的神仙;人們後來按照俗世社會的構架建設了雲霄之上的神仙社會以至天宮玉闕,構想了代表各階層人群意念、成群結隊的神聖仙人和三清四帝八洞散仙,老子仍是居住於三十三天之上最高的上清宮太上老君。
在神仙世界,他既是眾多神仙頂禮膜拜的神祉和白日升天的教引祖宗,又是無職無權、逍遙自在卻具有無上法力的天仙。在紅塵俗世,老子更是成了那些備受階層利益擠軋、疲於生活生理奔命以及厭倦名利的人頂禮膜拜的神祉、竭慮追求的偶像,成了中國至今絕大多數人參悟人生俗世的一份心情。
從古迄今,在中國每一個時代,每一種階層,每一類人群,每一處地域,幾乎都有關於老子與神仙的傳說故事,他們各有不盡相似的理解,但老子確實無處不在,因為他確切的說己經成為中國人傳統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說中國人有了老子才得以成為中國人。

⑶ 關於道家的演講稿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 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道家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 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 "法於陰陽,以朴應冗,以簡應繁。" 等等。
有學者認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休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代表作為《老子》,又名《道德經》。這是一部簡括而有韻的哲學理論著作。就其思想內容看,主張絕聖棄智,忘情寡慾,提倡清凈 無為,無知無欲;對統治階級的嚴刑重稅不滿,幻想倒退到ˇ結繩而治ˇ的ˇ小國寡民ˇ社會。《老子》一書只五千餘字,言簡意賅,善用比喻和民間謠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觀念,認為ˇ道ˇ是無限的,認為一切事物都處於ˇ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與老子的思想一樣,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別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來作為論證的依據,想像豐富,筆調輕快,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成為歷代古文家所喜愛的散文作品。

⑷ 求《道德經》簡介,200字左右,適合演講的

《老子》一書也稱《道德經》。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五千字。

⑸ 有老子的名言演講稿

自己搜集了一些關於老子的名言,希望對你有幫助。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http://www.name2012.com/html/24146.html 老子名言)。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6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6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66、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87、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8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90、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96、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⑹ 三篇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演講稿

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學生

如果人好,就一定要內心好!即使長相再美,也沒用!

道德是一個旦古如一的話題,即使最強大的哲人也無力宣稱,他可以從整體上營造一種文明,我們能做的就是為社會和歷史提供一些約定俗成的起碼前提。

孔子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大到天下,小到個人,追求理想的人格,受辱而不失大禮,極力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的胸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余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走進歷史的長河,關於道德修養已談了兩千多年,老話題不斷賦予新內含,今天的教育依然離不開品德教育。

學校,是我們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我們培養德性,修身養性的地方。學校開診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培養同學們高尚的道德品質,為我們走上社會打好基礎。因為一個沒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能被社會所承認的。

記得義大利但丁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於用知識去彌補。」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祖國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做一個有道德高尚的人最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我們想要成為一名道德高尚的中學生,必須從根本的小事做起。比如說,在家裡我們給勞累了一天的爸爸和媽媽端上一杯熱茶,在學校里我們彎腰撿起一片廢紙屑,說文明的話,做文明的事等等。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從這些小事做起,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長此以往,我們一定能夠成為一名有道德的好少年。

親愛的同學們,黨和政府在關心著我們,爸爸媽媽在期待著我們成才,我們在為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我們還要明白自己在道德建設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者,逐漸具備良好的公民道德,長大後成為一個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響當當的中國人!

謝謝大家。

⑺ 關於馬超或老子的演講稿,要有寓意的:求大神幫助

老子是古代中國思想界的一位偉人。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千百年來的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築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犖不群,在當時和後人的心目中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雖然歷史己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於早已融入中國式的生存生活活動里而至今猶有極強的穿透力。 也許正是如此,老子才半雲半霧,「神龍見首不見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記述是關於孔子求見老子的故事,說孔子見老子問「道」,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孔子又問「仁義」,老子說:「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夫子乃亂人之性也。」又說孔子引以為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都是因人陳跡,了無新意:「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這些話簡直就是對儒學理論一番鞭辟入裡的韃伐與批判。孔子默默無言回來,三天沒有給學生講課。學生怪問,孔子慨嘆:我見什麼人做什麼事都能猜測揣度其用意,「至於龍,乘雲氣,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老子使名滿天下的孔丘張口結舌,「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意:失魂落魄。)我們且不論這件事情有多少可能性,只說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意義,實際上一直和儒學及後來的佛學一起薰陶冶鑄著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深遠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醫學、工程、藝術乃至千百年來無數彪炳一代的名人為人處世、宦海沉浮。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人,諸如屈原、李白、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等影響的痕跡更為鮮明,進而言之,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心理素質。據傳,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言,但經考證是後人或老子同時代稍後的人根據老子的言行編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是後世較近接觸這位神秘歷史人物一個比較明晰的途徑。 從古迄今,在中國每一個時代,每一種階層,每一類人群,每一處地域,幾乎都有關於老子與神仙的傳說故事,他們各有不盡相似的理解,但老子確實無處不在,因為他確切的說己經成為中國人傳統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說中國人有了老子才得以成為中國人。

⑻ 一篇道德演講稿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雙手,推開封鎖在心裡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著無數純潔的心靈。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范,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准。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難,其實只要你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也很簡單,道德就是誠實守信用,不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我坐公交汽車去姥姥家給姥姥過生日,我剛找到一個位子坐下來,就看見一個老奶奶顫顫巍巍地走上車來,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臉上露出一絲難色,我心理想:我該不該給老人讓座呢?如果讓了,別人會不會說我出風頭?不讓座,萬一老奶奶站不穩,摔著怎麼辦。我心理就像有一個小天使和小惡魔一樣: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做一個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惡魔說:「別聽她的,萬一讓了座,別人說你出風頭怎麼辦?再說了,坐這兒多舒服呀。」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老師上課時不是經常說要尊敬長輩嗎?」「不讓!」「讓!」「不讓!」「讓!」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在校園里拾到了5元錢,我便交給了老師,老師誇我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雖然只是5元錢,但是,它在我心裡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記……想到這兒,我便鼓起勇氣對老奶奶說:「奶奶,您坐這吧老奶奶感激的對我說:「真是個好孩子。」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 我決定以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匯成的一個個心靈,它們照亮起未來迷茫的路,未來屬於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中國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隱藏在人們的心底,散發出它那迷人的清香。

道德是一種愛心,當別人在需要幫助時,給予最真誠的幫助。

突如其來五.一二大地震,秒針再次轉動一圈時針也跟著轉動, 2:28分,這2:28,厄運降臨,頃刻間,8級大地震向四川飛奔而來,房屋轟然倒塌,路面更是被撕得四分五裂……滿目所見,一片片瓦礫,一個個廢墟,一幕幕,慘不忍睹。許多幼小的孩子在這場大災難中失去了自己的父母,許多丈夫失去了妻子,許多妻子失去了丈夫……更多的家庭流離失所。

災難的無情,人間卻是有情。看到電視上,一支支救援隊伍,一個個捐款箱排起長龍,一位位捐款的人們為了捐款有的甚至排上好幾個小時的隊,一個個醫護人員精心照顧自己的病人,自己卻幾夜沒合眼……人間處處有真情,真情時時暖人心,總有這么一種愛心叫道德,道德時時暖人心田……

道德有時是只是種誠信,踏踏實實地生活和做生意。

地震時,一些人們趁四川的災難,發起了國難財,一桶水賣50元,更有些人打起了救災物資的主意……然而這只是少數的,出現在我的眼睛裡的,大多都是感動。一位大學生剛就業,在深圳來之不易的工作她卻放棄了,來到缺水停電的災區,做一名再普通不過的志願者,燒水,做飯,甚至,自己還要餓肚子。吃不飽飯,而又拿不到工資。是道德鼓舞著她,為了比自己更艱苦的人們,默默堅持,踏踏實實。

道德有時是渺小的,多做一個動作,多說一句話,你就已經獲得了道德。

有一次,我到超市買東西,結賬時,計算機出現了問題,食品的價格沒有出現在小票上,只需我付牙膏的2.8元錢,我毫不猶豫地對服務員提了出來,收取了我的食品的費用。走出超市,我異常興奮,道德竟是這么一般美好的感覺。

在路上,一枚小小的螺絲釘,「屹立」在路中間,差點扎破我的輪胎,我沒有抱怨,只是走下車去,撿起那枚螺絲釘,把它遠遠地拋遠方……

道德,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財富,更是一種智慧。

⑼ 關於道德的演講稿該怎麼寫

可以分幾個方面來切入,從小處著手。可以就1.當今的的道德現狀;2.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3有什麼解決措施.4自己的想法。 這些方面來寫。

望採納

熱點內容
我該如何舉報法官 發布:2025-01-24 12:54:43 瀏覽:962
法院執行人被凍結微信 發布:2025-01-24 12:45:21 瀏覽:301
誰在立法 發布:2025-01-24 12:17:14 瀏覽:1000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