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和性

道德經和性

發布時間: 2022-05-20 00:22:54

㈠ 老子的道德經是怎樣看待男女之間的性與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㈡ 老子《道德經》中是怎樣批判人性的

道德經》所倡導的人性理念,包括由「心 性自然之道」決定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由「心性守 中之道」決定的人與人的和諧,以及由「謙卑柔慈 之道」決定的人自身的和諧。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 處的倫理學基礎,也許不像某些西方學者所說的, 取決於人類能否給予自然以倫理地位,這樣的給 予,依然跳不出上帝主宰世界、人類主宰萬物的邏 輯,而取決於人類是否真正意識到自身就是自然 造化的一項成就,不過分誇張地將自己想像成造 物主的寵兒,因此在自然造化面前保持必要的謙 遜。這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理念,《道德經》的 「心性自然之道」所要闡發的,就是這種理念。
《道 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 氣以為和」,不僅 揭示出人與萬物一樣是陰陽造化之和的道理,而 且提示人們要明白自己在陰陽造化中的地位。只 有明確意識到這種地位,使之成為我們面對自然 萬物時的基本理念,人與自然才可能實現真正的 和諧。否則,人將自己看作自然造化的「異類」,就 必然與自然造化相互排斥,在理念上既與自然造 化不能相容,又怎麼可能通過歧路上的努力最終 實現和諧? 「心性守中之道」是《道德經》人性理念中倡 導人與人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全過程中解決和處 理各個事物的「中庸觀或中和觀」。
《道德經》第五 章提到:「天地之間,其猶橐 乎?虛而不屈,動 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凡事登峰造極,不 是更能充分滿足成功的意志嗎?為什麼要謹守在 中和的狀態?這裡麵包含著《道德經》對人類自我 意志膨脹的深重憂慮。人類生活在天地之間,能夠 完成其他萬物萬類所不能完成的創造,這當然是 人類的驕傲。但與自然造化比較起來,人類的創造 又確是第二義的,不僅人類創造本身就是自然造 化的一個小部分,而且從根本上說還是對自然造 化的模仿。然而,人類卻因為這種創造能力使自我 意志膨脹起來,為了實施關於是非、善惡、美醜、 得失的許多偏見,做出許多予取予奪的事情,不僅 造成事物的失衡、不和,同時也造成了自我心性的失衡、不和,所以《道德經》說「不如守中」,意 即保持不偏不倚公正立場,站在自然造化寬容萬 物的精神高度上,從容面對是非得失等等。這樣的 「心性守中之道」,是處理人與人在社會交往中的 各類事務、解決各種矛盾時所採取的平衡折衷的 方法。唯其「中和」,社會才有可能實現和諧,任 何偏執偏好,對於實現社會和諧來說都是障礙。 「謙卑柔慈之道」的人性理念,是人提高修養, 完善自我的法寶。
《道德經》的許多篇章,都重點 闡釋人性修養。例如以「江海善下之」來啟示謙卑 待人,認為「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 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後之」,認為「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 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道德經》還以「水德」來贊嘆柔弱之美,認 為「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 能,動善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 些柔弱的品性,蘊含著像道一樣的因任萬物、適應 萬物的潛質潛能,因為不與萬物相抵觸、相對抗, 以一種大化無我的精神境界處理自我與外物的關 系,從而構成物我和諧,所以這樣的柔弱最能夠面 對剛強,最能夠與各具特性的事物和諧共處。這樣 的謙卑柔弱之道,既是一種品德,一種精神境界, 也是一種智慧。

㈢ 道德經中道體和道性分別指的是什麼有是什麼意思

道體是道的本體 用道德經的話來說就說 寂兮廖兮 獨立而不改 聽之不聞 視之不見。而道性呢,是說道雖然孤獨存在,但不是一個死物,他還有作用,用道德經的話講就是:周行而不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天地萬物的始祖,歸依,創造者。

㈣ 《道德經》里「全息性」是什麼意思

1、全息性在道德經里的意思是:天人合一.。
2、現代的解釋是:任何一事物,從時間到空間,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局部縮影的整體信息,這個客觀規律就叫全息。
3、從陰陽整體看,它與由萬事萬物構成的宇宙整體全息。從萬事萬物的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分有陰陽來看,陰陽又是宇宙萬事萬物的最小全息元。由「陰陽」最小的全息元開始,八卦、六十四卦及所有卦又都依次成為大小不同的宇宙萬事萬物的全息元。因為從陰陽開始,上至八卦及所有卦象所代表的基本元素都是宇宙萬事萬物之不同所代表的基本元素,都是宇宙萬事萬物之不同層次上的本原。都在一定層次上不同程度地決定著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和變化。另外,既然每一事物都包含著「陰陽」「八卦」 就說明萬事萬物之間乃至萬事萬物同整體宇宙間存在著全息對應關系,而《周易》的高妙之所在,大概也就在於它在一定程度上深刻而又樸素地把握了宇宙萬事萬物中的內在全息對應關系,直到今天,大學者們還皺著眉頭鑽研那深奧的易學文詞,根由恐怕就在這里。說得簡單些,易經中包含著直覺性的深刻的全息思想而這一思想還沒有深入理解,這是值得深思的,我們不能不多問幾個為什麼?

㈤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道德經廣受推崇嗎?雖說我是老子的信徒,不過沒發現道德經廣為流傳,倒是孔門子弟春風得意。春秋末年,老子見王室衰敗,決心西出函谷關隱居,在函谷關遇到了守關令尹喜,喜是老子的忠實信徒,於是求告老子:您要隱居了,能否寫一部書以供我們後人學習呢?於是老子伏牛背七日七夜,寫出了上下兩卷道德經。道德經可謂人生瑰寶,至聖法門。這不是吹噓,亦非言過其詞,道德經真可謂堪破了宇宙的玄妙,真正是一部雅俗共賞的書。不論是否能吃透其中的玄機,都能受益匪淺。你讀懂到那個程度,便有哪個程度的獲益;有人說,老子是唯心主義的,這話其實完全不準確。老子的道德經,究其本源是闡述了天地間的法則與人世間的規律,正如其名:道德。道者,天道也;德者,人道也。能參透道德二字,大千世界行走無礙。
老子的能耐,坦言說是比仲尼高的。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仲尼自己說的:有日,仲尼登山去訪老子問道,老子說,我這里沒什麼道可給你的,就送你兩句話吧:第一,你終日醉心於聲色,而這對人是沒有好處的,你應當盡力摒除;第二,你總是崇古,而古人早已死了,連屍體都爛掉了,只剩下那麼兩句話,你不要抱得太死。仲尼下山後久久不語,他的弟子問他:師父,您去見老子,拿什麼教導他呢?仲尼嘆了口氣:魚,我知道它能游;鳥我知道它能飛;獸,我知道它能走,但龍,隱藏在雲端,見首不見尾,完全參不透:「老子其猶龍耶」。此語典出《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因此老子又得稱「猶龍」。(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㈥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6)道德經和性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㈦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㈧ 道德經裡面講男女關系的是哪一章

我認為是這一章,詳情見下:(重點和你問題有關的地方,我已經為你做了標記,請參考!)
《老子·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具體所指其說非一,有天與地、鼻與口、上與下、父精與母血和腎、元神、黃庭中丹田、心之左右二竅等諸說。又有認為即玄關一竅,《悟真直指》:「穀神之動靜,即玄牝之門也。這個門在人身為四大不著之處,天地之正中,虛懸一穴,開闔有時,動靜自然,號之曰玄關一竅,又號之曰眾妙之門。」參見「玄關一竅」條。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谷:山谷,意謂空虛。穀神:指由道質和道性所構成的大道,也可謂大自然。因道的狀態類似虛無,所以稱其為谷,因其蘊藏妙用並因應無窮,所以稱之為穀神。穀神不死:因其從不失滅,所以說是穀神不死。
【玄:幽遠微妙之意。牝:母性、雌性生殖機能的代名詞,指女性生殖器。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說道化生萬物而不見其所以生,所以將道比作一個女性生殖器。以一個巨大深遠的而不可見、卻又神秘而可以生產萬物的生殖器作為「道」的象徵。】
玄牝之門:指道生萬物,萬物由是而出。
天地根:謂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都是由它而產生,它是宇宙萬物的母體。作為宇宙本源的道,它永遠存在。也就是說,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則及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這可謂是穀神不死。
【老子把『道』稱作『天下母』,又比之為女陰(『玄牝之門』),某種意義上,老子是具有一定女性(或者說母性)崇拜的思想的。老子的思想貴柔守雌,他從「弱者道之用」 出發,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柔弱勝剛強」。他所崇尚的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就是以柔弱順自然為主要特徵的。在《老子》中,「負陰而抱陽」、「牝常以靜勝牡」、「知其雄,守其雌」等這樣貴柔崇陰的例子是很多的。】

㈨ 《道德經》中「和」的思想有哪些

用三個關鍵詞概括《道德經》的思想體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來回的那個樣子,自然之性,天生的答。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生長,就達到了生命的最佳狀態;第二是「無為」,不折騰,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這就是第三個詞:「道」,「道」是規律,順應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規律。

熱點內容
電大經濟法概論第三次形成考核 發布:2024-12-25 02:04:52 瀏覽:2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關於事業單位解聘 發布:2024-12-25 01:59:05 瀏覽:794
律師個人法律服務宣傳 發布:2024-12-25 01:59:04 瀏覽:391
2018刑法分則 發布:2024-12-25 01:53:56 瀏覽:148
如何在教學工作中開展法律知識的滲透和教育 發布:2024-12-25 01:23:21 瀏覽:369
馬力律師 發布:2024-12-25 01:11:13 瀏覽:372
美女律師日本電影 發布:2024-12-25 00:23:00 瀏覽:454
2017年民事訴訟法修改 發布:2024-12-24 23:51:17 瀏覽:981
論述合同法的四個風險 發布:2024-12-24 23:34:54 瀏覽:252
政治委員條例 發布:2024-12-24 23:27:41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