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韓愈的法治思想

韓愈的法治思想

發布時間: 2022-05-20 02:19:59

Ⅰ 韓愈的政治主張歷史作用

(1)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反對「永貞集團」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力主削藩平叛;維護君主權利,反對宦官專權,打擊宦官勢力;維護封建統治,反對佛教。
(2)韓愈的一生正是處於中唐時代的中興時期,他作為一個飽受人世艱難的封建士大夫,作為一個中小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的積極力量,起了一定的作用。他要求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擅權,他深切同情人民疾苦,關心人民生活,為國為民,這些所作所為,在當時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作為一個封建的士大夫,他也存在許多局限,如有著濃厚的封建正統觀念,以孔孟之道的衛道士自居,攻擊「永貞集團」,阿諛吹捧權貴等等。但是,縱觀韓愈的一生,總的說,我們是應該肯定他是一個進步的開明的、較有遠見的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而並非一個保守的、落後的甚至反動的人物。

Ⅱ 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發展演變及其主要特徵

德主刑附,刑民不分。
中國傳統法制以"禮法結合」為特徵,同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是密切相關、一脈發展而形成的。
西周是這一傳統特徵的源流,表現在其"德主刑輔,禮刑並用」的基本策略、禮的含義內容及其與刑的關繫上(出禮入刑、"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法家思想佔了主導地位,表現為"鑄刑書」(鄭國)、"竹刑」(鄧析)、"鑄刑鼎」(晉國)、《法經》等一系列成文法的公布和商鞅變法。秦朝法制以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
漢承秦制,法制是法家的,但漢初思想為"黃老」(無為而治),漢武帝"擺出百家、獨尊儒術」,法家思想的法律開始了儒家化的過程,表現為上請原則、恤刑原則、親親得相首匿原則等刑罰適用原則的儒家化,還有春秋決獄的司法上法律儒家化。
魏晉南北朝進一步儒家化,表現為名例律的演變,立法技術、法典結構、法律內容等方面的巨大進步,代表性的是魏律、晉律、北魏律、北齊律等重要法典的制定;名例律的形成與封建法典結構的完善;八議、官當、重罪十條等重要制度的確立。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成熟、定型時期,法律儒家化終於結出豐碩結果——《唐律疏議》。主要把握《唐律疏議》總則和分則各篇的基本內容(如類推制度)、唐律的基本精神、唐律的特點及歷史地位。
明朝重典治吏的內容及對今天法律建設的借鑒意義。
明朝重典治吏對後世的影響。明朝以嚴法整肅吏治,重典打擊官吏貪墨、奸黨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提高了國家機器運轉功效,保證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但是,"輕其輕罪,重其重罪」,不是愈輕易犯,就是"重罪加重則多冤,非善政也。」單靠嚴刑糾治貪污腐化,只能"朝殺而暮犯」,未能觸及剝削制度、官僚政治的根本,僅憑濫殺以懲朋黨為奸,往往株連無辜,對臣民失去信任,其結果則是皇帝寵信宦官,為明朝宦官擅權干政局面的釀成種下禍根。但明朝有些規定至今仍不失為良法,如對貪官的懲治方面的」罪之不恕」很值得當代立法者去借鑒,筆者非常同意嚴法治貪的立法思想,否則,我國貪污腐敗之風實在難以得到有效扼制,如果現在對貪污腐敗施以重法,定會讓那些欲貪者忘法止步.明律要求凡是國家律令"百司官吏務要熟讀,講明律意,剖決事務」,每年年終要通過考核,否則,初犯罰俸一月,再犯笞四十,三犯降職敘用,若擅為更改,變亂成法,則要處斬。用以督促官吏知法、守法、執法,這在歷代律典中還是創造性的新篇,對現今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2004年胡錦濤主席在十二月四日的法制宣傳日上發表講話並親手組織憲法講座學習,無疑為我國全民普法帶了一個好頭。另外,明律規定,官員不體察民情,撫慰百姓,非法行事而致百姓聚眾反叛的,對官員要處斬,這種非常明智的民重官輕的立法無疑對後世有積極的影響。明大浩頒行之後朱元璋強行」戶戶有此一本」,當時私塾學校把明大浩作為教材進行講解,明統治者把明大浩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囚犯手中如有明大浩,可以減罪,不收藏不敬明大浩者則要被加罪或被誅殺,可見,明朝統治者為了推行明大浩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法律的普及意識,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清政府立憲舉措及對中國法律近代化的意義。
1906年,清政府設立考察政治館,次年改建為憲政編查館,作為預備立憲的辦事機構,此後,進行了一些預備立憲活動。一、設立咨議局和籌建資政院。二、制定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並於1908年宣布立憲以九年為期。大綱的精義有:君主神聖不可侵犯;君主獨攬統治權;臣民按照法律有應得的權利義務。清末欽定憲法大綱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皇帝專權,人民無權,以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為根本目的,它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的激憤,同時也讓立憲派大失所望。三、《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則是在武昌起義的沉重打擊下,清政府為了渡過危機而臨時炮製的"憲法」。其採用責任內閣制,在形式上限制了君權,擴大了國會和總理的權力,但用君主立憲的形式保持皇帝的統治地位,對人民民主權利隻字未提,暴露了它的欺騙性和反動性。
認識晚清預備立憲的保守性和欺騙性的同時,我們也要正確看待它的積極意義:(1)加速了清朝的滅亡。預備立憲的措施加劇了中央與地方、滿漢之間、階級之間的矛盾,引起了社會的極大混亂,加速了它的覆滅。(2)清政府在實行"預備立憲」過程中,相應地對舊有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它縮小了皇帝與國會之間的權力比例,調整和改造了君主專制制度,直接沖擊了二千多年的專制政體,拉開了封建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的序幕。(3)預備立憲傳播了憲政知識,進行了民主政治思想的啟蒙,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識分子,為我國近代憲政運動的發展奠定了群眾基礎。

Ⅲ 推崇的五個中國古代教育思想

1,儒家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社會,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2,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3,道家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4,墨家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因為墨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兼之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官學勾結政策,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近年來經過很多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學說出現復甦,並因其進步性而呈現出燎原之勢。
5,兵家
兵家是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的精華。諸子百家之一。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孫臏、吳起、尉繚、趙奢、白起,漢初張良、韓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尉繚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Ⅳ 韓姓歷史名人

1、韓非子(約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又稱韓非,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人。思想家、哲學家、政論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韓王室宗族,韓王歇的兒子。《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Ⅳ 韓愈的政治代表作是什麼

唐代的韓愈,十分推崇孟子。《原道》是韓愈政治理論的代表作。他在文中創建了儒家道統,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到孟子,是儒家道統的世系,他本人則是孟子之後這個道統的繼承人。他將孔、孟並稱「孔孟之道」,稱「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在社會生活中,孔、孟所宣揚的仁義「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他的《原性》是關於人性論的代表作,也融合孔、孟的人性論做出進一步發揮。這些文章都是古代散文名篇,很容易找來參讀。

宋儒對孟子更加推崇贊賞。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的《孟子集注》十四卷,較多引用二程(顥、頤)及其他理學家之說,在注釋中注重義理的解釋和發揮,全書貫通程朱理學的思想和概念。朱熹又輯錄《論孟精義》,集十二家之說,旨在發明二程學說,推崇《論語》、《孟子》在義理之學中的地位:「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本書有《四庫全書》本。宋趙栻的《癸巳孟子說》(一稱《孟子解》)也是理學家解說《孟子》義理的名著,通行有《叢書集成》本。

Ⅵ 唐中期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提出了什麼主張

首先要明白唐代政治社會形態。
唐代並沒有以儒家為中心統治思想。中國歷史上,只有漢代、宋、明、清,這四個朝代是「獨尊儒術」的。
唐代的統治,是儒釋道三教並行。唐代的官方同時尊崇儒教、佛教、道教。
唐代的佛教非常鼎盛!例如李世民時期,玄奘去天竺取經,獲得了官方了支持。武則天更是一個佛教徒。和尚還可以兼職做官。例如武則天寵愛的馮小寶,是一個和尚,但同時他又是朝廷大官。
道教更別說,唐代道士很多,道士隨便進宮,皇上還經常向道士請教。唐代的皇帝還喜歡煉丹術,唐代17個皇帝,有6個死於煉丹術!
正因為唐代整個社會是如此的混亂,風氣十分混亂不堪,才導致禮教在唐代盪然無存。唐代皇室與民間,都毫無禮教可言。例如武則天、楊玉環,這種女人都同時侍奉過兩代父子皇帝。這在儒家看來,完全無法接受。
韓愈,可以這樣說,他是唐代儒家思想的第一擁護者。在政治上,他主張獨尊儒術,反對官方尊崇佛教和道教。他的《諫迎佛骨》就是歷史名篇,他力阻皇帝親自迎接佛教舍利子,也因此遭到貶謫。
在文學上,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可以說是中國散文第一人。他是文學「復古運動」的旗手。他的復古運動,就是堅持先秦散文那樣的古奧風格,反對佛經那種通俗文體。

道教視韓愈為仇敵,就拿八仙過海中的韓湘子來譏笑韓愈。傳說韓湘子是韓愈的侄子。韓愈本人是一個儒生,一輩子反對佛教和道教,而他的侄子竟然成為一個道士,多麼諷刺。但事實上,真實歷史上的韓湘子與韓愈沒有血緣關系。

宋代,出現了周敦頤、朱熹這樣的儒生,復興了儒家文化。宋代開始,獨尊儒術。宋代的皇上與官方,不再搞佛教和道教的任何法事活動。和尚與道士不可能進宮,也不可能做官了。所以宋代開始,佛經和道教開始轉為民間宗教活動。
我再舉一個例子,成吉思汗曾經和道教丘處機論道相談,成吉思汗向丘處機請教了一些問題。這種事實發生在唐代皇帝身上很常見,但不可能發生在宋代皇帝身上。宋代皇帝不可能向道士和尚討論國家大事,會被儒生大臣罵死。

Ⅶ 韓愈的理論是什麼

韓愈的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教育思想



韓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同時又是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
韓愈的一生,曾從事過不少活動,應該提到的主要有三項:
一是「道濟天下之溺」的反佛興儒活動。這是當時鞏固中央集權的政治要求。韓愈生活在「安史之亂」之後的中唐時期,他一生經歷了代、德、順、憲、穆宗五個皇帝的執政年代。這個時期的主要社會矛盾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和藩鎮割據的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統治階級認識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統地位,才能形成適合封建統治階級要求的意識形態,鞏固其統治地位。韓愈自幼學六經百家之書,《舊唐書?韓愈傳》記載:「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答李翊書》說:「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收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說明韓愈的世界觀自幼就是在儒家學說的熏陶下形成的,成為孔孟之道的忠實信徒。歐陽修說:「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而有也」。蘇軾謂:韓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浩然而獨存」。(《潮州韓文公廟碑》)韓愈自認為在「抵排異端,攘斥佛老」,復興儒學方面有「回狂瀾於既倒」之功勞。
韓愈的政治觀點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談荀》、《州孔子廟碑》等文章中,文中表達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禮法、重傳統的一整套新儒學的思想。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論基礎和具體內容。他的反佛斗爭中的批判精神,對當時的教育有積極的影響。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運動。韓愈提倡古文,是為了「文以載道」。古文運動在意識形態方面主張儒家思想。古文運動在文體上排隊自魏晉以來盛行的淫靡空泛脫離實際的陳詞濫調,給古代教育教學工作樹立了良好的學風。古文運動名為復古實則是革新。
三是與以上兩項活動相濟相成的教育教學活動。韓愈在古文運動中敢為人師,注重師道,傳道授業。提攜後生,在我國古代教育中也是有著很好的影響的,對形成我國古代優良教育傳統,起著積極的作用。
韓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除親自執教之外,還表現在對科舉制度和傳統教育的批判上,並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觀點,指出當時科舉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惡出於真心。」他認識到靠科舉考試是選不到人才的。同時他還提出了識別人才、培養人才的有見地的學說,如他在《雜說四•馬說》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這就是說,他認為人才總是有的,關鍵在於能否加以識別和扶持,只要善於鑒別又培養得當,人才就會大量涌現出來。
韓愈對當時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批評。他做四門博士時,請求恢復國子鑒生徒,要用學校來培養人才;做國子博士時,作《師說》、《進學解》,倡導尊師重道,指出成才之道;做國子祭酒時,奏請嚴選儒生為學官,整頓國學。
韓愈作《子產不毀鄉學頌》,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地方教育的現象,歌頌鄭子產的不毀鄉學。他重視地方教育,在潮州做刺史時,拿出自己的薪俸興辦州學,發展地方教育。



韓愈的教育思想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為實現「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學說;與其人性論觀點相聯系的關於教育作用的學說;尊師重道的「師說」;在《進學解》里及其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概括出來的關於教學思想方面的理論。
1、關於教育目的的學說
教育目的主要指培養目標,即人才的規格。教育家的政治主張規定著培養人才的標准和要求,政治主張往往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韓愈的政治主張就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以及「三綱」「六紀」之說。他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繼傳統幾個要點。為此,韓愈闡發了《大學》的「修齊治平」的觀點,進一步將培養目標標准化。《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自韓愈起《大學》的地位被提高了。韓愈在《原道》里引用了《大學》里的一段重要的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其意者,將以有為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將修心養性看成是萬事之本。強調:「誠意」、「正心」的目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宋朝以後,《大學》成為獨立的儒家經典,被列為「四書」之一。
韓愈所說的「清政」,是指為官要廉政,政治要清明,要能除弊抑暴,目的是鞏固封建國家的政權。
關於兼禮法,這里的禮指的是封建等級制度。「仁」與「禮」是儒家思想中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兩個方面。韓愈將禮樂刑政並提,做為治國之方。他奉「六經」又通百家,是文人又兼官僚,修文事也治軍事,因此,在治國問題上,他主張儒經與法律兼顧,刑政與教化並重。
禮樂是指思想文化、行為舉止方面,刑政是指政治法律方面,兩者不可或缺。
韓愈說的「傳統」就是儒家的「道」,也就是體現「三綱」、「六紀」的封建等級制度,倫常道德和行為禮儀。
在上述諸標准中,忠群是核心內容,清政、兼禮法、重傳統都是培養忠君,實行忠群思想的必然要求 ,儒生具備了這些品德,就可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按著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內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即一是道德教育,包括仁義道德的整套儒家論理;二是知識教育,包括書、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括禮樂刑政。

2、關於教育作用的學說
這里所說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發跡人性上的作用。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談關於人性的問題,就儒家而言,在韓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惡 」「性三品」等學說。他們談論「人性」的目的,是說明統治階級均受命於天,生來就是「治人者」,勞苦大眾生來就是「愚」的、「惡」的,是「治於人者」。
韓愈是「性三品」論者。他寫了《原性》一文,表達了他人性論的基本觀點。他認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品質;「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導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則是「惡焉」;他認為性之外還有情,情是「接於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種。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認為具有上品性的人,七情的表現都能「適中」;具有中品性的人,要求七情適中,但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過與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韓愈認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內,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轉化。在「品」的內部,可用教化和刑罰,使人發生一定的改變。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內使性移動。韓愈的性三品說,堅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說,對宋明理學是有影響的。

3、對教師問題的論述
韓愈在教育史上的最突出的貢獻是他關於「師道」的論述。唐德宗貞元18年(公元802年),社會上存在著嚴重的「恥學於師」的風氣,而且,這種風氣已從魏晉始流傳幾百年了,「師道之不聞也久矣」,當時韓愈剛進國子監當四門博士,面對這種不良風氣,為恢復師道,不僅自己抗顏為師,並做《師說》,對師道作了精闢的論述。當時柳宗元評論說:在「師道不存的情況下,唯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師說》的基本精神與「古文運動」中的「文以載重」的思想是一致的。《師說》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較全面地從理論上論述師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義在於它繼承和發展了前人關於師道的觀點,是有創見的,是韓愈教育思想的精髓,為我國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較進步的見解。《師說》這篇文章雖然只有456個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卻一直影響著歷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中珍貴的教育文獻。是一份寶貴的教育遺產。
《師說》中所論述的觀點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師和「道」是密切結合,不可分離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是闡述教師標準的,意識是一個教師沒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為教師,「道」是師存在的基礎,是師存在的前提條件,師道不可分離。我們將「道」理解為一種主義、信仰和理想,那麼它就是一個符合客觀規律的教育思想。教師承擔的社會職責是離不開政治信仰和理想的。離開政治信仰的教師是不存在的。
(2)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師說》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對教師的職責進行了論述。這個論述從韓愈作《師說》起至今一直在啟示著教師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天職,這個論斷的生命力就在於韓愈的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師的職責這一客觀真理。韓愈所說的「傳道」當然指的是傳儒家之道,傳儒家修身、齊家治國評天下之道。授業是指講古文六藝之類的儒家經典,受到文化知識方面的教育。解惑則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解答學生在「道」與「業」兩方面的疑。他認為上述三項任務是緊密相聯的,但傳道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傳道是目的,是方向,授業解惑是進行傳道的過程和手段。三是有主有次前後有序,職責分明地論述了教師的工作,在當時起到了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開創一代師風的作用。
(3)「聖人無常師」。韓愈在《師說》中提出聖人無常師的觀點,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觀點在師生關繫上的一種論述。他認為,人不分「貴賤、長少」,只要有傳道授業的本領,就具備了做教師的條件。「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三人行必有吾師」是韓愈「聖人無常師」的思想淵源。「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的優良傳統,這精闢的論斷,使《師說》放出異彩。
韓愈在闡述教師問題時,認識到了「道與師」、「道與業」、「師與生」之間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含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因素。提出了教師既應忠於理想,傳播真理,又要學有專長,認真授業;提出了既要教師起主導作用,又要學生以能者為師,提倡教學相長,這些卓越的見解,不但豐富了我國古代教育理論,而且對我們今天正確理解教師職責、政治與業務、教書育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均具有啟發意義。

4、關於教學的論述
韓愈自己勤奮求學,曾幾度做大學教授,招收過很多學生,成為當時大批青年的導師,所以,在自學和教學方面均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見解。
在《師說》中,關於教師職責,師生關系的論述已是教學客觀規律的很有價值的概括了。關於學生如何「進學」的問題,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是他治學多年寶貴經驗的結晶,也是他對先人治學經驗的總結。在這里他要求學生在業務方面要「精」,在德行方面在「成」,而達到精和成的惟一方法,就是「勤」和「思」;反之,如果嬉遊終日,不勤奮用功,那麼學業就會荒廢,如果隨隨便便,不認真思考,那麼德行就會毀墮。這些雖然都是平凡的道理,但是,它卻是學習成敗的規律。韓愈用明確、形象的語言固定下來了,對後來人們的學習和思想修養,起了極為有益的影響,成為人們的座右銘。自古以來,在學業上有成就的人都離不開勤奮和獨到。韓愈在文學方面高深的造詣,就是靠這兩條得來的。
韓愈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生動活潑。他「講評孜孜,以磨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嘯歌,使皆醉義忘明。」教學是一種感情藝術,韓愈「抗顏為師」「以師自任」對教育事業的深厚感情,正是他教學生動活潑、不拘俗套的原因所在。
在寫作教學上韓愈是更有見地的。從「文以載道」觀點出發,「以道弘文」。他認為「道盛則氣盛,氣盛則文昌,文以貫道,文以明道,文以載道」,這是寫作的基本特點。他還認為寫文章要奇雄簡約,浩浩盪盪,勢不可擋。他的文章自成體系,形成所謂「韓文」派,影響深遠。
總之,韓愈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文人。他的一生始終以天下為已任,始終奉行「達則兼濟天下」,似乎從來也沒有甘心「窮則獨善其身」的地位。所以,他雖然遭到被貶山陽令和潮州刺史等幾次重大打擊,然而並不灰心頹廢,報國之志不減,仍然關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偉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於為天下先,敢於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的偉岸氣節。如諫迎佛骨,說服王庭湊之舉,均為彪炳千秋史冊的偉業。韓愈一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這種精神,可以說是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韓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師徒的基本內容,使其成為一代師表,他在文學和哲學上的成就及才華使其教育思想大放異彩,開啟了宋明理學的前導。他的教育思想流傳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們學習、研討與借鑒。

Ⅷ 、韓愈的法律思想是以反對___、___,恢復_____法律思想的統治地位,特別是弘獎_____

韓愈的法律思想是以反對_佛__、__道_,恢復_封建正統____法律思想的統治地位,特別是弘獎__道統論___

Ⅸ 韓愈政治思想的要旨是什麼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對於韓愈對待藩鎮割據的態度,學者郭預衡指出:韓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傾向是「反對藩鎮割據,而歌頌平叛的勝利;贊揚主戰派,而批評主和派」,認為「韓愈反對藩鎮割據的堅定立場,不應因為碑文少寫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貶低」,而且他「反對藩鎮割據的主張,還不僅表現在平定淮西的一時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貫穿著這個思想。」

Ⅹ 韓愈主張是什麼

1、主張
政治上,韓愈反對藩鎮割據。
文學上,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
2、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為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進士。貞元十九年(803年),因上《論天旱人飢狀》,遭權臣讒害,被貶陽山。曾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3、評價
裴度:昌黎韓愈,仆知之舊矣,其人信美材也。近或聞諸儕類雲:恃其絕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為戲。可矣乎?今之不及之者,當大為防焉爾。
李翱:翱昔與韓吏部退之為文章盟主 ,同時倫輩,惟柳儀曹宗元、劉賓客夢得耳。

熱點內容
經濟法原理與實務ppt 發布:2024-12-25 14:52:27 瀏覽:279
三益刑法 發布:2024-12-25 14:51:03 瀏覽:866
最高人民法院處長 發布:2024-12-25 14:42:23 瀏覽:264
東麗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2-25 14:34:15 瀏覽:42
美國勞動法工作時間 發布:2024-12-25 14:15:32 瀏覽:376
志願者宣傳民法典 發布:2024-12-25 13:31:52 瀏覽:760
宅基地紅本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5 13:29:41 瀏覽:635
2最新公司法 發布:2024-12-25 13:29:32 瀏覽:947
2020初級會計經濟法30下午 發布:2024-12-25 13:06:51 瀏覽:329
交通法規實施細則 發布:2024-12-25 12:57:50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