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江法治
A. 請問肇慶市的一些介紹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政府駐端州區城中路49號。
肇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漢置高要,隋稱端州,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曾封端王,故親賜御書,將端州改為肇慶,意為「喜慶吉祥之始」。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嶺南文化的發祥地,肇慶人文薈萃,古跡林立。梅庵、宋城牆、七星岩摩岩石刻、悅城龍母祖廟、德慶學宮等數十處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佛教禪宗六祖惠能、李邕、包拯、湯顯祖、利瑪竇、孫中山、葉挺等中外名人的足跡交相輝映,撰寫了肇慶文風流遠的璀璨詩篇。
肇慶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城區的七星岩,湖山一體、波光岩影,兼有陽朔之山、桂林之水形勝,美不勝收,素有「嶺南第一奇觀」的美譽;鼎湖山山高林密,峰巒競秀,古木參天,綠蔭蔽日,鳥語花香,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和生物圈」生態定位研究站。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沿西江、綏江溯江而上,盤龍峽、「天下第一石」、千層峰、廣寧竹海大觀、燕岩等景點次遞展開,構成了千里旅遊走廊的絢麗畫卷。
肇慶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肇慶東鄰穗、深、港、澳等經濟發達地區,背靠祖國大西南,是經濟發達地區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樞紐。國道321線、324線,三茂鐵路(廣州至湛江)貫穿全境;西江「黃金水道」通江達海,初步形成了陸路、水路、鐵路協調互補、快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體系。
肇慶物華天寶,自然資源豐富。不僅擁有豐富的土地、農林資源和水力資源,而且擁有黃金、玉石等50多種礦產資源,被譽為廣東的「黃金之鄉」、「中國硯都」。
肇慶民風淳樸,文明法治蔚然成風。在長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實踐過程中,肇慶人形成了「開放兼容、務實進取」的現代肇慶人精神,愛國愛鄉、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知書達禮,營造了文明法治、和諧安康的社會氛圍。
天有厚贈,人當勉力。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肇慶市已打下了較為堅實的產業基礎、體制基礎和環境基礎:國民經濟發展加快,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城市規劃建設力度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十項民心工程」順利實施,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科教興市戰略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上新水平,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推進;政府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高,轉變機關作風效果明顯。在新的時期,天時、地利、人和俱備的肇慶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建設繁榮活力、文明法治、和諧安康肇慶為目標,謀全局、促發展、重為民、抓落實,努力將肇慶建設成為花園式、生態型、現代化大城市。
B. 廣州省肇慶市在深圳嗎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
肇慶市是廣東的一個地級市,不屬於深圳。
肇慶市位於中國廣東省的中西部,東臨珠江三角洲,西靠桂東南,珠江主幹流西江穿境而過,北回歸線橫貫其中。背枕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為粵西咽喉之地。
肇慶是遠古嶺南士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肇慶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1000多年旅遊歷史。星湖、西江小三峽、德慶盤龍峽、封開白石岩、大斑石、懷集燕岩、廣寧竹海、四會貞山、鼎湖硯洲各具特色,星湖(含七星岩、鼎湖山兩大景區)最負盛名。唐以來的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譽為「千年詩廊」,與宋城牆、梅庵、德慶學宮、悅城龍母祖廟同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肇慶山川毓秀,物產豐饒,金、玉、木、石諸材俱備,能工巧匠代有其人。端硯被譽為我國「文房四寶」 之珍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高要盛產蒲草,草席生產有4000年歷史,以草細柔軟、編織精美為各階層人士喜愛。肇慶的牙雕、玉雕、竹編和工藝扇也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劍花、蛋花、肇實、首烏,還有紫貝天葵,都是名優特產;清蒸文(山乃)鯉、清蒸麥溪鯉特色名菜,肇慶獨有;天下粽子肇慶有,肇慶裹蒸天下無,民間美食,天下無雙。
肇慶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懷集的「貴兒戲」 是我國稀有的戲曲劇種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魚龍舞、雄雞舞、麒麟白馬舞、十二月採茶歌,400年來至今傳唱在田垌村圩。
在肇慶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嶺南土著文化、端硯文化、宋文化、龍母文化等等異彩紛呈,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跡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C. 綏江的流域概況
懷集縣地處北緯23027'3~24023'3,東經111050'56~112029'48″。位於廣東省西北部,肇慶市北部,北江支流綏江上游。東接陽山、廣寧、南連德慶,西界封開和廣西賀州,北鄰連山與連南。總面積3573平方公里,是肇慶市縣域最大的縣。懷集縣四圍環山,域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60多座,北部佔53座。坐落在縣域東北角的大稠頂,海拔1626米,是肇慶市的最高峰。地勢自北部和西北部向東南部傾斜。西部是盆地平原,面積近400平方公里,乃廣東省山區縣中的最大平原,是稻米之鄉。中部、東南部是丘陵,是農林兩業並舉之區。地處中部低丘的縣城海拔52.4~54.l米,縣城南郊最高的塔山海拔也只有253米,比東北部洽水鎮石瑩鄉的水田還低200多米。東部至北部是山區,是盛產竹林所在。西南部的橋頭鎮是岩溶地貌地區,峰秀岩幽,溪清流碧,乃廣東省省級旅遊風景區。懷集縣向來有「一江兩河二十一水」之說,一江指的是綏江,屬北江支流,自縣城東南而遠流珠江入南海;兩河指中洲河和鳳崗河;二十一水是馬寧水等一二級支流的二十一條河流。懷集縣緊靠北回歸線北側,屬亞熱帶氣候,夏長冬短,雨量充沛,氣溫適宜,累年平均總日照時數1828.1小時,年降雨量1785.4毫米,累年平均氣溫20.8℃,無霜期310天。懷集縣是廣東省的主要林區,林木種類繁多,林地面積400萬畝,活林木蓄積量為1020萬立方米。坳仔、大坑山等鎮出產的茶稈竹(俗名厘竹)馳名海外,解放以來一直佔全國該項產品出口量的50%以上。森林中有眾多的珍貴禽獸,有豐富的四時均可採集的中草葯材資源,其中草本類280多種。水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37.19萬千瓦,可開發28.88萬多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高溫礦泉多處。地下的礦產資源不少,其中以品位高達42%~68%的磁鐵礦和石灰石最有名。
廣寧縣位於肇慶市中北部,廣東省中西部,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北與清新縣交界,東南與四會市相連,西南與德慶縣、高要市接壤,西北毗鄰懷集縣,北面與陽山縣相交。是全省山區縣中離珠三角最近的縣,距廣州130公里,至肇慶90公里,廣賀(廣東廣州——廣西賀州)高速公路和貴廣鐵路(貴陽——廣州)建成後到廣州車程僅1小時,將成為「珠三角經濟小時圈」范圍。是廣西、湖南等內地省份陸路來往珠三角地區的主要通道之一。 廣寧縣古屬嶺南百粵地,秦朝時屬南海郡,漢代屬四會縣。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置縣,縣名取「廣泛安寧」之意。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寧、四會兩縣兩合兩分。廣寧縣是一個典型山區縣(境地「八山一水一田」),又是一個革命老區縣,廣東四大農運領袖之一周其鑒誕生在今南街鎮新樓村,他領導建立華南地區最早的農村黨支部,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曾設在廣寧縣四雍寮炭崗村(今赤坑鎮交贊村)。 廣寧縣總面積2458.15平方公里,轄17個鎮,178個村(居)委會,2008年總人口55萬,縣政府駐地南街鎮。廣寧縣是全國綠化模範縣和廣東省首批林業生態縣,林地面積298萬畝,森林覆蓋率80%,竹子面積108萬畝,盛產青皮竹,是全國著名「竹子之鄉」,擁有全國最大的高級竹木混合漿生產基地(年產10萬噸漿板)、首個「廣東省造紙產業基地」、全省唯一一個國家級竹海森林公園;廣寧雨量充沛,水力資源豐富,全縣水力蘊藏量26.11萬千瓦,可開發量14.58萬千瓦;礦產資源主要有瓷土、花崗岩、廣綠玉、滑石、鉭鈮、稀土、金等,其中廣綠玉是製作印章、工藝品的五大佳石之一。此外,廣寧還榮獲全國「武術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縣和「中國沙糖桔之鄉」等稱號。
四會市,位於肇慶市東部偏北,為平原與山區結合部,屬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是嶺南最古老的建制縣之一,1993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該市東與佛山市三水區交界,南與鼎湖區相連,西與廣寧縣接壤,北與清遠市清新縣毗鄰。因「四水會流」而得名。全市土地面積1166.38平方公里,轄10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22個村民委員會和32個居委會。距廣州市68公里,距肇慶市區42公里,水路距香港123海里,屬廣州1小時經濟圈范圍。市委、市政府駐東城街道。2013年末戶籍人口41.57萬人,常住人口47.3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76‰。四會是「中國柑桔之鄉」和「中國玉器之鄉」,廣東省著名的僑鄉;是全國主要的翡翠玉器批發市場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玉器加工集散地。鄧村——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品柑賞玉」等特色旅遊資源融入「肇慶千里旅遊畫廊」。主要礦產有煤、泥炭、油頁岩、鐵、銅、鉛、鋅、鎢、鉍、金、硫鐵、石膏、石墨、石英、陶瓷土、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雲岩、建築用花崗岩、建築石料用灰岩、建築用砂、磚瓦用粘土、磚瓦用頁岩、礦泉水、地下水等24種。境內河流有綏江和龍江,綏江全長226公里,其中市內河段長49公里。有自然保護區1個,全市森林面積62888.7公頃,森林覆蓋率56.3%,活立木蓄積量278.80萬立方米。全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28平方米。2013年,四會市八度蟬聯「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六度榮獲「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榮獲「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成為國家知識產權(縣級)試點市;開通全省首個玉器行業企業聯盟標准及信用評價平台。
D. 廣東廣寧有多少年歷史
廣寧建縣於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距今440多年。「廣寧」含有「廣泛安寧」的意思。1952年5月,廣寧、四會合並為廣四縣;1954年7月分設;1958年10月,兩縣又合並為廣四縣;1961年4月再分設至今,建縣以來一直隸屬肇慶(政區)管轄。 廣寧位於廣東中部偏西北,地處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是山區縣和革命老區,是全國著名「竹子之鄉」、「武術之鄉」和全國文化先進縣。全縣轄17個鎮、185個村(居)委會,總人口54萬,面積2459平方公里,縣政府所在地南街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廣寧是廣東省重點林區和首批林業生態縣,森林茂密,林業資源豐富。主產竹、松、杉、雜木等,森林覆蓋率達78.3%,活立木蓄積量610.2萬立方米,年產商品材18萬立方米。廣寧又是國家級竹海森林公園,全縣竹林面積108萬畝,竹子種類有14屬90多種,年產量30萬噸,以青皮竹為主,是全國青皮竹中心產區,也是全國第二大竹子之鄉。本縣利用竹木資源引進生產紙漿、造紙的大型企業有廣東鼎豐紙業有限公司、廣東江南紙業有限公司和廣寧新興紙業有限公司等,其中鼎豐公司是全縣最大的外資企業,2004年創稅3800多萬元。 廣寧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703毫米,溪流眾多,水力資源豐富。全縣水力蘊藏量26.11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14.58萬千瓦,已開發8.21萬千瓦,建起小水電站137座,年發電量2.5億千瓦時,發電收入7000萬元,小水電已成為廣寧支柱產業之一。目前還可開發的水電資源有6萬多千瓦,主要集中在古水河和綏江。現正在建設的電站有12座,總裝機容量4. 87萬千瓦,總投資4. 8億元,規模較大的有綏江梯級的春水、東鄉、牛岐二站和古水河梯級的汶水、上林電站。正在進行設計和前期工作的有古水梯級的蒙坑、古興和路池坪電站。這些電站建成後,全縣水電裝機將達14萬千瓦,年發電量4. 5億千瓦時,電費收入約1. 5億元。 廣寧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高嶺土、花崗岩、廣綠玉、滑石、鉭鈮等礦藏豐富,其中出產於廣寧西南部的廣綠玉,是中國五大佳玉之一,晶瑩剔透,絢麗多彩,利用廣綠玉開發的玉石工藝雕刻精美,藝術價值高,產品銷售國內和日本、港澳台地區。 廣寧旅遊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山青水秀,景色秀麗,有珠三角「後花園」的美譽,是生態旅遊的好去處。竹海大觀景區是廣東唯一以竹生態、竹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碧水藍天,金沙翠竹,景色怡人,是觀光、休閑、度假的勝地。去年接待遊客46萬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6000萬元。集竹文化博物館、書法碑林、竹建築群等設施的嶺南最大的廣東竹博園已奠基。並初步完成了以「一湖三山」(花山水庫十里長湖,綏江河、古水河,石馬山、螺殼山、三宿山)為主要內容的旅遊開發規劃,以及規劃了工業造紙之旅。縣城古琴崗的萬竹園,園亭別致,碑林聳立,修竹婆娑,融書法藝術與自然美景於一體。廣寧是革命老區,具有獨特的紅色旅遊資源,擁有廣東農民運動領袖周其鑒故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彭湃舊居、廣寧農民協會舊址、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等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去年「七一」前夕啟動「紅色之旅」以來,「紅色之旅」景點已接待12000多人次。 廣寧交通方便,通信便捷。省道四(會)連(山)線、江(屯)祿(步)線貫穿境內,使廣寧成為面向珠三角、溝通大西南的交通要沖。距廣州僅117公里,往肇慶95公里。縣通鎮公路為二級水泥公路,鎮通行政村道路年內可全部實現硬底化。2007年通車的廣賀高速貫穿廣寧,從珠三角腹地到廣寧僅1. 5小時。通信實現中繼光纖傳輸數字化,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撥國內外,行動電話信號覆蓋全縣,實現了村村通電話、鎮鎮通小靈通,寬頻網路向各鎮、村延伸。 近年來,廣寧縣的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形成制漿、造紙、竹木加工、油墨、醫葯、服裝、建材、水電等支柱產業。尤以紙業和竹業的優勢明顯,全縣規模以上紙業企業16家,紙業年產值11.2億元,創稅利超億元;竹業企業300多家,品種500多種,年產值6億元,初步形成了紙業和竹業兩大特色經濟的產業集群,工業經濟成為廣寧的主體經濟。資源型工業的迅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沙糖桔、速生豐產林、青皮竹、茶竹、龍須菜、竹園雞、竹筍、木薯等特色農業經濟蓬勃發展,培育了慶華農場、利德豐農場、穗深公司等示範基地,農民收入連年增加。 進入新世紀後,廣寧的經濟年增幅保持在7%以上。近幾年來,廣寧縣把握機遇,搶佔先機,乘勢而上,發揚「堅韌務實,創新圖強」的廣寧人精神,進一步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明確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定位、戰略、思路與目標,落實措施,促使廣寧經濟進入了良性較快發展的軌道,努力建設文明法治、繁榮活力、和諧安康廣寧。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定位上,提出建設以資源型、生態型為特色的山區工業強縣;在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上,提出了近期靠投入,中期靠投資,遠期靠教育,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的「三駕馬車」,同步出力,同向推進;在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上,提出了以工業化為龍頭,以縣城和中心鎮建設為載體,以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為依託,以園區建設為突破口,以「外引上爭」發展民營經濟為主要措施,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的措施上,提出了做大做強紙業、竹業兩大特色產業,加快建設紙業民營科技園、環保生態工業園兩大工業園區和構建竹子走廊,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004年,全縣實現GDP39.94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3.5%;工業總產值47.95億元,增長25.3%;農業總產值8.88億元,增長7.7%;本級財政收入13870萬元,增長21.1%;外貿出口總額2060萬美元,增長51%;實際利用外資2505萬美元,增長51.8%;消費品零售總額22.4億元,增長14.8%;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49億元,增長20.4%;農民人均純收入4170元,增長4%。國稅收入11370萬元,增長37.7%,地稅收入6430萬元,增長28.5%。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切實加強教育科技工作,大力營造尊師重教重學氛圍,狠抓教育質量,高考成績有新突破。「教育基金百萬行」活動籌集資金1135萬元。加快學校布局調整步伐,加緊建設廣寧縣第一小學、廣寧中學東校區。申報省科技計劃項目11項,市科技計劃項目8項。計生工作有新的進步。落實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制度,計劃生育率91.2%,人口出生率11.7‰,人口自然增長率5.73‰。抓好疾病控制和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完善了縣、鎮醫療救治體系,加強了薄弱衛生院改造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38%。「文化名縣」建設進程加快。扎實開展廣場文化、文化體育上山下鄉等活動。投資1600萬元對電視網路進行升級改造,全縣所有鎮、115個村(居)委會實現光纖聯網傳輸。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聖塘、澤村醒獅隊參加國內、國際比賽均獲得好成績。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雙擁」工作取得新成績,再次被省政府評為「雙擁」模範縣。積極做好助困救濟工作,縣紅十字會榮獲全國先進單位稱號。各部門切實履行職責,積極開展工作,為廣寧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新的挑戰,廣寧縣將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爭當山區發展排頭兵為新的動力,搶抓機遇,堅定信心,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務實的作風,開拓進取,勵精圖治,創新圖強,為實現「三個翻一番」目標,建設文明法治、繁榮活力、和諧安康廣寧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