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我國屬人法連接點立法模式的選擇

我國屬人法連接點立法模式的選擇

發布時間: 2022-05-20 05:17:38

㈠ 中國國際私法的立法模式選擇

文章摘要: 無論從各國國際私法立法的歷史發展來看,還是從我國目前國際私法立法的現狀來看,我國國際私法的立法都應該選擇法典形式。對其體系結構的選擇應該採取總分結構,總則主要是關於國際私法基本原則的規定,分則不僅包括法律適用規則,也應包括國際民事程序方面的規則。
文章關鍵詞: 國際私法 立法模式 立法結構
文章快照: 要術語的解釋、引用和涉及具體的法律條文附錄、因生效而被廢除的相同或相似立法的具體條文、國際條約的保留、時效的適用等內容。根據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設計我國未來國際私法法典可採取總分的結構形式。但是,我們對於總則部分必須區別統領整個國際私法制度的總則和統領法律適用的總則,分別進行規定;對於分則採用兩個部分並行規定的方式,即先規定法律適用的內容,然後再規定國際民事訴訟的內容,不採取我國《示範法》將管轄權和司法協助分開規定的結構。應該說,《示範法》的結構在我國沒有理論的支撐。在我國國際私法的學理上,從來就沒有將管轄權的內容置於法律適用的前面,況且將訴訟部分分為兩處規定,即前面規定管轄權,後面規定司法協助,這樣規定會將訴訟中的例如外國人的民事訴訟地位、期間和訴訟保全等內容遺漏。我們將管轄權和司法協助等程序內容合並規定在法律適用之後,不僅可以解決立法的遺漏問題,而且這種做法具有理論上的支撐,從我國目前的國際私法經典教科書來看,也都是將它們放在一起論述的。例如,韓德培主編的《國際私法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編規定了國際民事訴訟法,包括概述、管轄權、送達、取證、期間、保全、判決的承認與執行、國際司法協助等內容,第5編規定了國際商事仲裁;】29李雙元等著的《中國國際私法通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5編規定了國際民事程序法,包括國際民事訴訟和國際商事仲裁兩個部分的內容,在國際民事訴訟中又包括概述、外國人民事訴訟地位、國家豁免、外交豁免和國際組織豁免、國際民事管轄權、平行訴訟與不方便法院原則、期間與訴訟時效、財產保全、海事強制令與證據、國際司法協助、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等內容;黃進主編的《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卻將所有解決爭議方法放在一編中,即第4編國際民商事爭議的解決;肖永平在其《國際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中將程序問題放在全書的最後幾章,即第18章國際民事管轄權、第19章國際民事司法協助、第20章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第21章國際商事仲裁協議、第22章國際商事仲裁的法律適用、第23章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最後,增加國際商事關系和國際海事關系的法律適用的內容,其中,國際商事關系包括國際代理關系、國際投資關系、國際金融關系、國際票據關系、國際破產關系、國際運輸關系、國際保理關系、國際服務貿易關系、國際信託關系等內容;海事關系包括船舶國籍的確定、船舶所有權、船舶優先權、船舶抵押權、海事責任賠償限制、海事契約、船舶碰撞、海難救助、共同海損等內容。綜合上述分析,筆者對我國未來國際私法法典的結構作出了如下設計:④序言(主要規定國際私法立法目的和宗旨等內容)。第1編,法律適用。包括第1章,法律適用的一般規定。第2章,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包括第1節,民事主體;第2節,物權;第3節,知識產權;第4節,債權(包括第1分節,合同,第2分節,侵權,第3分節,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第5節,婚姻家庭;第6節,繼承。第3章,商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包括第1節,國際代理;第2節,國際保理;第3節,國際破產;第4節,國際信託;第5節,國際服務貿易;第6節,國際運輸;第7節,國際投資;第8節,國際票據;第9節,國際金融。第4章,海事關系的法律適用。第2編,國際民商事程序。包括第l章,一般規定;第2章,管轄權;第3章,司法協助;第4章,國際仲裁。附則。④這只是筆者對我國國際私法未來的法典結構作的粗線條設計,對每一部分條文的具體安排以及所涉及的內容,另撰文進行具體說明。參見徐偉功:《中國國際私法典體系結構初探》,《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130

相關文章:
[1] 論弱者權益保護之沖突法視野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 論當代國際關系對國際私法的影響與作用 《天津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柔性憲法下國際私法的重大變革——英國國際私法之憲法解讀及啟示 《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4] 歐洲公共秩序的獨立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5] 從比較法的角度論歐洲法律選擇方法的新發展 《江淮法治》2009年04期
[6] 試論我國國際私法的健全與完善 《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7] 比較法視野下的國際私法淵源——兼論一般國際慣例不是國際私法的淵源 《時代法學》2009年02期
[8] 傳統國際私法與現代國際私法論略 《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9] 論「直接適用的法」——以立法與司法實踐為視角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我國國際私法領域採用判例制度可行性探究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㈡ 屬人法的適用范圍

你說的是法學里的屬人原則吧 在我國刑法中適用屬人原則,屬人原則指以該人的國籍為標准,凡是本國人犯罪,不論是在本國領域內還是在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 比如說,中國公民,無論是在何處(世界范圍)觸犯中國的刑法,都適用中國的刑法(也不管該人所實施的行為是否觸犯行為發生地的刑法)

㈢ 各種沖突規范,根據系屬中連接點的數量和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

在不同國家的沖突規范多種多樣的情況下,可從國際私法沖突規范系屬中找出某些共同原則的反映。這些原則是許多世紀以來的發展、相互影響和經驗交流的結果,並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固定起來,形成了國際私法中的系屬公式。所謂系屬公式,就是把一些解決法律沖突的原則公式化而成為固定的系屬,使它適合於解決同類性質法律關系的沖突問題。 現簡單介紹六種最常用的系屬公式。 一、屬人法:屬人法是指以法律關系當事人的國籍、住所或習慣屬所作為連結點的系屬公式。這種系屬公式所指引的准據法,一般用來解決人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等方面的法律沖突問題。 屬人法又可分為兩類:1。當事人的本國法,即當事人國籍所屬國家的法律。如法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芬蘭、希臘、日本、墨西哥、古巴、埃及、敘利亞、蘇聯以及東歐的一些國家都採用當事人的本國法。例如,蘇聯民法綱要第123條第1項規范:「外國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由他的國籍國的法律規定……」。2。當事人的住所地法,即適用當事人在其領土上具有水久住所的那一國的法律。

㈣ 什麼是屬人法什麼又是屬地法

葵花,似乎你沒點到題意上。
他的問題實際是沖突法中的理論問題,屬人法,例如:國籍國法。屬地法,例如:行為地法、物之所在地法。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某國規定,在確認婚姻是否有效時,適用婚姻締結地法。 又如:某國規定,確認當事人的行為能力時,適用當事人的國籍國法。

㈤ 求自然人屬人法

根據自然人的國籍確定案件適用的准據法為自然人屬人法。特點:1.自然人的國籍通常容易查詢。有利於快速確定準據法 2.會出現一個自然人有雙重國籍或者無國籍的情況, 3.有利於保護本國居民。

㈥ 我國將什麼作為法人屬人法

法律分析:許多國家主張以法人的住所地法作為法人的屬人法。因此,在這些國家處理國際民商事案件時,如需要適用法人的屬人法,就應適用法人的住所地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二條 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

㈦ 什麼叫屬人法

屬人法是指與民事關系主體有關的國家的法律。它是經常被用來解決人的身份、能力(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婚姻、親屬、和繼承權等領域的法律沖突的一項原則。由於各國對屬人法連結點分別理解為住所或國籍,故屬人法有住所地法和本國法之分。(大陸法系國家多採用本國法,英美法系國家多採用住所地法)一些國際公約多採用慣常居所地法,而法人的屬人法多採用國籍國法。

屬人法、源於拉丁文,其本身有「隸屬於人的法律」的含義;屬人法基礎於法律的屬人效力,卻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成為法律發生域外效力的重要源泉;屬人法基本上是一個國際私法理論界為便於分析和總結而出現的詞彙,各國在立法中通常不使用「屬人法」;屬人法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指「以法律關系當事人的國籍、住所等作為連接點確定的法律」,即「本國法」和「住所地法」均可理解為屬人法;屬人法是國際私法中運用范圍最為廣泛的系屬公式, 且其運用范圍還有擴大的趨勢。


(7)我國屬人法連接點立法模式的選擇擴展閱讀:

就合流而言,大陸法系國家在立法上開始向住所地法主義靠攏,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例如,傳統上瑞士一直以本國法支配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而1987年瑞士聯邦國際私法規定:自然人的行為能力適用其住所地法律; 又如,法國是本國法主義的始作俑者,但近年來明顯增加了住所在與人身、家庭相關法律關系適用中的份量;

再如,我國是以本國法主義為傳統的國家,但這一傳統現在已是十分的模糊,在考慮與人身相關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時,住所已然與國籍平分秋色,且有繼續加強的趨勢。 故現在再以本國法主義來說明大陸法系國家理解屬人法的特色,已不妥當;不排除個別國家依然堅持著這一特色,如義大利, 但大多數國家的理解已開始向住所地法主義靠攏,表現出住所與國籍並重,甚至以住所為主的趨向。

㈧ 國際私法確定自然人屬人法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國籍原則為屬人法連接點
1851年,孟西尼發表的演講《國籍乃國際法的基礎》使得國籍原則作為屬人法連接點最終確定。根據孟西尼的觀點,將國籍原則作為屬人法的連接點原因如下:
(1) 擁有同一國籍的人們,在語言、文化,社會性、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適用其本國法律是適合的。
(2) 外國人無論在何處居住,適用其本國法總能夠更好的保護他們合法利益
(3) 孟西尼的國籍學說蘊含著世界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哲學觀:在所有國家的外國人,應不加區別地從這個原則中受益。按照這種學說,每一個法律體系包含著兩種規則:一種是為個人利益設立的,另外一種是為公共秩序設立的。前者適用於擁有本國國籍的人,無論他們身在何處;後者具有屬地效力,僅約束在領域里內的本國人和外國人,無域外效力。孟西尼學說將公共政策視為國際私法基本原則之一 ,而不是國際私法原則的例外。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早期制定的一系列公約對國籍原則被世界採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1893 年,孟西尼的荷蘭好友阿瑟游說荷蘭政府號召和組織一次在海牙的國際法律編纂會議。這次會議被稱為第一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會議的目標是統一沖突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在屬人法、家庭法、繼承法以及國際民事訴訟法規則方面建立統一的沖突法規則。會議在幾年時間 1896 -1905 內召開多次,制訂了六個重要的多邊公約,在親屬法方面的五個公約均採納了國籍原則。
當然,國籍原則適用也有例外:(1)當事人意思自治;(2)公共秩序保留;(3)當事人國籍沖突。在這三種情形下 , 應以住所地法代替國籍國法。

(二) 以住所為屬人法的連接點
1、國籍原則衰落
國籍原則雖在許多國家的立法中獲得認可,但自它誕生之時起,就欠缺足夠的法理依據。孟西尼提出國籍學說是出於政治需要。從邏輯和歷史上來看,國籍原則起源於政治,並不適宜處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在沖突訴訟中的個人關系。因為那些關系本質上是經濟或社會的,從性質上是集中於住所。用政治概念解決私法關系,很難說是明智之舉。這種矛盾,在海牙公約瓦解的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並給國籍原則的倡議者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困惑。
此外,國籍原則的適用促使公共秩序概念過度擴張,即,法院經常以「公共秩序保留」為由,拒絕依國籍原則指向的外國法,而去適用法院地法。而且,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在許多情況下,國籍原則不符合屬人法的核心目標,畢竟對於一個長期定居在國外的人,仍然適用其本國法律是不恰當的。
因此,國籍原則逐漸衰落,住所作為屬人法的連接點開始被許多國家,尤其是英美法系國家所採納。
2、英美採納住所作為連接點的原因
(1)二戰以後,各國交流,合作頻繁,往往使得一個人生活的中心地往往不在其國籍國而在其他國家;此外,戰爭也導致人口的流動與遷移,這使國籍在某種程度上不再得到認可。
(2)英美法系一直以來有住所地主義的傳統。
(3)英美法系國家多為聯邦制,多法域並存於一國,這也決定了它們的法律不可能採納僅能存活於單一制下的國籍原則。

(三)以慣常居所為屬人法的連接點
1、「慣常居所」作為屬人法的連接點的原因
(1)「住所」外延過於寬泛。
自羅馬法以來,住所就被認為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主觀上的久居意思和客觀上的久居事實,此思想一直為英美法系國家繼承。然而,由於主觀上的判斷顯然又缺乏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即住所概念外延過於寬泛,不同法系,甚至相同法系下不同國家,對住所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因此,英美法系國家在大陸法系國家讓步住所地法原則優先的情況下,也同意放寬住所的條件。具體講,就是弱化慣常居所的主觀判斷性,而僅以當事人是否「慣常的」、「實際的」客觀居住事實作為判斷標准。
(2)「慣常居所」是對「國籍」和「住所」矛盾之調和。
在許多立法中,也常常將「慣常居所」作為「國籍」和「住所」的一個中間概念來對待,一方面不對慣常居所做統一性的定義,另一方面將慣常居所的判斷結合國籍或居住年限進行,從而形成目前以慣常居所地法原則為主,本國法原則和住所地法原則為輔的綜合確定屬人法的局面。 2、「慣常居所」與海牙國際私法會議
慣常居所(Habitual Residence)於 1902 年首次在國際公約中出現 ,過了50 多年才被廣泛認知和接受。1955 年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制訂的《關於解決本國法與住所地法沖突的公約》第1 條規定:「如果當事人的住所地國規定適用當事人本國法,而其本國規定適用住所地法時,凡締約國均應適用住所地國的內國法規定。」該條以住所為連結因素來調和本國法與住所地法的沖突。另外該公約將住所概念簡化,它的第5 條規定住所是指「某人慣常居住的處所,但以其住所並不取決於他人的住所或機關的所在地為限。」 此處的住所 ,實質上就是「慣常居所」。雖然該公約因為締約國過少至今仍未生效,但它在解決屬人法沖突問題上的開創意義不可小覷。
又如:海牙國際私法會議1988年制定的《死者遺產繼承法律適用公約》,將慣常居所與國籍或居住年限結合來確定慣常居所地法,該公約第3條規定:「只要死者死亡時是其國民或者在該國的慣常居所至少已滿 5年,其遺產繼承適用死者死亡時的慣常居所地的法律。」
其後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制定的一系列有關婚姻家庭、扶養監護關系的公約,都大量採用慣常居所作為連結因素。如1956年《兒童扶養義務法律適用公約》、1961 年《關於未成年人保護的管轄權和法律適用公約》、1970 年《關於承認離婚與司法別居的公約》、1973 年《關於扶養義務法律適用的海牙公約》等 , 都採用了慣常居所的概念。
雖然海牙公約如此青睞慣常居所這一概念,但從未對它未作出一個明晰的定義。原因在於公約起草者認為這是一個事實概念,與住所相對,後者是一個法律概念。在第七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上,委員會主席稱:「慣常居所是一個事實概念,不需與任何一個特定的法律體系相聯系。」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未對慣常居所作出定義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使該概念在不同的法律體系之間盡量減少歧義,避免為各國法律制度所不容。
受此影響,各國立法和實踐也多以慣常居所地逐步取代國籍或住所,從而使屬人法的連結點趨向靈活。但也正因為此,各國在慣常居所概念上又面臨新的沖突, 有的國家用「可評估期間」作為判斷標准,且該期間或長或短而呈現差異;有的國家則以「特殊目的」,例如公共政策或稅收等作為判斷標准,因而也會造成慣常居所地法適用上的取捨難度。在此前提下,有理論並有實踐為證,主張引入最密切聯系原則以解決此類沖突。
其實,最密切聯系原則早已作為解決國籍或住所沖突的解決方法存在,例如 1946 年《希臘民法典》第 31 條規定:「如果一個人兼有幾個外國國籍,就適用與之有最密切關系的那個國家的法律。」此外,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一項法律適用原則也擴及到屬人事項中來,例如《日本法例》第14—16 條規定,「有關婚姻效力、夫妻財產制等事項, 適用配偶雙方的慣常居所地的法律, 如果沒有共同的慣常居所,則適用與夫妻雙方有最密切聯系的地方的法律」;又如:1988 年海牙《死者遺產繼承法律適用公約》也吸納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涉外繼承的法律選擇方法。
由此可見, 當今屬人法的發展趨勢是:以靈活的慣常居所地法為主, 本國法、住所地法或最密切聯系原則為輔的多元化選擇模式。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㈨ 我國國際私法目前主要採取的立法方式是什麼

我國目前主要採取專篇專章的立法模式,同時在某些方面採取分散的立法模式。

熱點內容
志願者宣傳民法典 發布:2024-12-25 13:31:52 瀏覽:760
宅基地紅本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5 13:29:41 瀏覽:635
2最新公司法 發布:2024-12-25 13:29:32 瀏覽:947
2020初級會計經濟法30下午 發布:2024-12-25 13:06:51 瀏覽:329
交通法規實施細則 發布:2024-12-25 12:57:50 瀏覽:694
國家法官學院徐繼軍 發布:2024-12-25 12:56:40 瀏覽:796
國有獨資公司遵守什麼法律 發布:2024-12-25 12:49:05 瀏覽:421
南昌大學法學調劑 發布:2024-12-25 12:42:17 瀏覽:599
唐代的司法制度 發布:2024-12-25 12:42:16 瀏覽:591
人權保障與我國刑法的完善 發布:2024-12-25 12:37:04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