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水山

道德經水山

發布時間: 2022-05-20 07:07:26

『壹』 太上老君道場在什麼地方

昆侖山是元始天尊道場,首陽山是太上老君道場,武當山是真武大帝道場。還有一種說法金山,西昆侖玉虛宮元始天尊道場。

木山,聚窟州七寶林准提道人道場(孫悟空他師父)。水山,流洲八德池西方教主道場。火山,大羅宮玄都洞太上老君道場。土山,碧游宮逍遙殿通天教主道場。

按《史記》記載,老子為周代史官,構建了獨特的道論,創建了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被後世奉為道祖。這是歷史上的老子。

老子《道德經》中,蘊含著治國理政的方針和大量修行導引的內容。漢代形成了兼具政治理想和修身治身之說的黃老學,並在朝野產生巨大影響力。

黃老學除了作為政治理念之外,還兼具某些宗教意蘊。譬如《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中記載光武帝之子楚王劉英的事跡,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

又稱「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可見此時黃老學已經是具有宗教功能的學說。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已經出現了對於老子的神格化。

(1)道德經水山擴展閱讀

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道教,《神仙傳》中談及張道陵學道,稱「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自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既然自稱柱下史,那就必然是老子了。

老子所傳經典《道德經》也為張道陵重新詮釋,寫為《老子想爾注》。《老子想爾注》中老子已經成為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佈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夫一也」。

這一說法被後世道教繼承,如唐代成玄英《老子義疏》疏釋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時稱,「太上,即是玄天教主太上大道君也。言道君在玉京之上金關之中,凝神遐想,為常應之處」。

同時,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疏稱「即是太上之教廢也」。如此,大道即是太上之教,道、教、太上三者一體。此處的大道乃是老子所述之道,即老子所教之道,老子即太上無疑。

『貳』 道德經怎樣讀

道德經要是「讀」的話很簡單,反復誦讀、根據名家的解釋來看,讀一句看一下解釋;但是道德經的內容不是僅僅靠讀和看別人的解釋就能理解的,經書中好多篇幅都是天、地、人、萬物的認識及其相關規律等等,很多東西都是虛無看不到的,也可以說是用普通方法了解不到的,同時還要通過修道、練功等等來實際印證,由讀經轉化到實踐經文內容,這才是最好的「讀

『叄』 《道德經》怎樣處處向老子學習,以大自然為師,見賢思齊呢

《道德經》怎樣處處向老子學習,以大自然為師,見賢思齊呢?

答:我們現在進一步來探討「怎麼樣以大自然為師」。我們說要見賢思齊,在《道德經》裡面,老子處處都希望我們能夠來到跟天地看齊學習。天地在跟我們示現,天地在老子的心目中就是真正聖賢的展現。老子到最後面就是跟天地在看齊學習。

我們現在進一步來看,那老子到底看到什麼?為什麼我同樣都在看星、看雲、看天空,為什麼我沒有開啟老子那麼高的智慧?為什麼老子能夠講出那麼深的哲理?到底老子是怎麼看的?我們要了解!

你看,老子講的就是大地風雲經的精神、特徵、特性,所以老子不會要你跟隨他、追隨他,老子不會要你把他當作偶像,然後學習他怎麼吃飯、怎麼走路、怎麼穿衣服。他覺得「你們要看齊學習的是大地風雲經、是天地,那個才是真正的偉大的德行!」所以老子展現出來的就是那麼謙虛,但是又有那麼高的智慧。

這就是八卦:八卦就是在解釋整個天、地、風、雷、水、火、山、海,這整個世界對眾生的孕育跟它的變化。它呈現出來的是什麼樣的宇宙運轉法則?古聖先賢就透過他們無污染的心靈去看。看了之後,然後跟大家詮釋宇宙的運轉法則是怎麼樣,道的特徵特性是怎麼樣,然後讓我們可以法天則地。這些最高的智慧,古聖先賢毫無保留、毫無藏私,也沒有跟我們收費。它超越世間的名利價值觀,都是無價之寶!進一步把它弘傳開來、利益更多的眾生。我們要以身作則去做。從我們本身開始改變起,也讓我們的家庭更和諧,讓我們的社會更溫馨、更祥和。

『肆』 和《道德經》有關的山是哪個山

道德經中沒有提到山的名字。
但是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與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小有清虛天、大有空明天、太玄總真天、三玄極真天、寶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壇華陽天、左神幽虛天、成德隱玄天

三十六小洞天:第一霍林洞天、第二蓬玄洞天、第三朱陵洞天、第四仙林洞天、第五玄關洞天、第六司馬洞天、第七虛陵洞天、第八洞靈真天、第九山赤水洞天、第十會極亢洞天、第十一玄德洞天、第十二天寶洞天、第十三生上洞天、第十四天司洞天、第十五玄真洞天、第十六真化洞天、第十七太樂洞天、第十八大玉洞天、第十九耀寶洞天、第二十寶玄洞天、第二十一秀樂洞天、第二十二玉寶洞天、第二十三陽觀洞天、第二十四太元洞天、第二十五華妙洞天、第二十六金庭洞天、第二十七丹霞洞天、第二十八仙都洞天、第二十青田洞天、第三十朱日洞天、第三十一太生洞天、第三十二良常洞天、第三十三紫玄洞天、第三十四天蓋洞天、第三十五白馬洞天、第三十六金華洞天
七十二福地:地肺山、蓋竹山、仙山、東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嶼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靈墟、沃洲、天姥嶺、若耶溪、金庭山、清遠山、安山、馬嶺山、鵝羊山、洞真墟、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洞宮山、陶山、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泉源、金精山、閣皂山、始豐山、逍遙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蘿山、虎溪山、彰龍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馬蹄山、德山、高溪藍水山、藍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張公洞、司馬梅山、長在山、中條山、湖魚澄洞、綿竹山、瀘水、甘山、漢山、雲山、廬山、東海山 。

『伍』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陸』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句中前兩個「道」分別作何解釋

《道德經》是道家聖經,是天道文化的文字總結,聖人有雲:道由經傳,經由師教。「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經》全文的開始與總綱。

第一個「道」是指:天道、真道,泛指宇宙的終極真理(以觀其「妙」的妙),其無形,無象,無色,無味,無聲,確是萬物之母。第二個「道」可以指為:道路,道理,也可以稱之為人類可以認識和理解的方式。第三個「道」要與「非常」聯系的在一起,泛指有形,有象,有色,有味,有聲的,可以被常人所認識的宇宙萬物(以觀其「檄」的檄)。

合在一起解釋就是:道可以被人類所認識,是通過非常道。何謂非常道,山有山道,水有水道,人有人道,佛教有佛教之道,道教有道教之道,伊斯蘭教有伊斯蘭教之道,是謂非常道。也開宗明義的指出了,《道德經》是經,傳道的經書,也是通過人類所能認識,所能理解的文字和引喻來解釋「道」,真道必須通過真德為橋梁才能認識,真德必須通過「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來達到。

曾聽一位老師講,如果真的要講「道可道,非常道」的話,可能1萬個字也下不來。

相信只要假以時日,我們一定能夠聽到更優秀的解釋。

『柒』 「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是——水因為總是向低窪處流淌終會形成海洋,山聚集到一起不必增高低自會有最高峰凸現.

『捌』 《道德經》中提及的管理四境界,你喜歡哪個境界

老子在《道德經》里有這樣一段話: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從管理的角度看,這段話蘊藏了老子哲學里的四重管理境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諄諄告誡君王,依道而行,方能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太平。那麼,老子認為的四重管理境界究竟是什麼呢?下面讓小編一一詳細解讀。

境界一:太上,不知有之。

釋義: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

在老子的觀念里,最好的統治者是「無為而治」的,君王隱身於背後,從來不幹涉百姓的事情。百姓只知道有上面有個君王而已,從來不會有什麼交際,個個依道而行,事情自然而然的推進。

如上所述,賢明的君王真的就是「無為」嗎?什麼也不用做嗎?當然不是,在老子看來,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用做,而是要遵循規律,依道而行,不悖於道。

因此,賢明的君王在「無為」之前至少要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這套制度就是「道」,百姓依道而行,井然有序。此外,君王還應做三件事:一是不會因為個人慾望破壞制度叨擾百姓;二對於偏道者予以糾正,但適可而止;三則是「功成而不居」。

歷史上的隋煬帝就屬於第四等管理者。在「道」的層面,隋煬帝昏庸無道,只為自己享受不為百姓謀福利。隋煬帝年年出巡,曾三游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在位十餘年間征夫千萬人次大興土木,役死者過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在「德」的層面,隋煬帝荒淫無度,酗酒好色,為人所不齒。在「法」的層面,史書記載隋煬帝「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濫用法令,賞罰不公。道、德、法都做不到,其下侮之,所以隋煬帝最終眾叛親離,被自己的親兵弔死,遺笑千古!

分享國學經典,學習古人智慧。《道德經》里的四重管理境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博學書院,卓越企業家國學智慧研修平台。通過與大家習閱這些國學經典,一起感受聖哲先賢思想和心靈的脈搏,助力個人和企業獲得更大發展。

『玖』 試述老子的《道德經》所蘊含的自然觀

呵呵,我寫過一篇文章。

〈學老子——做人要像水一樣〉作者:谷長杉

在這生生不息大自然中,最能體現自然之魂魄、奉獻之精神的載體就是——水。它變化萬千.柔韌無比,充滿了強勁的生命力。然而,面對蘊涵無限豐富的水,我們該怎樣解讀出水所隱藏的大智慧呢?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說:「善良的最高境界就要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而不與它們爭奪。有修養的人應該像水一樣安靜、溫和,心境要像水一樣容納百川;處世要像水一樣調劑融合,做事要像水一樣及時而落;行為要像水一樣甘居下地。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然而攻擊堅強沒有勝過水的。

九曲黃河,關山層疊;百轉千回,萬道隔阻。無論多少日夜,多少驚險,東流入海的意志卻絲毫不曾動搖。依舊踏著渾厚豪邁的腳步,勢如萬馬奔騰不息,聲如虎吼雷鳴不止。浪擊礁磐,一波一波前赴後繼;一浪一浪奮勇沖擊,硬將礁岩撞的千瘡百孔、遍體鱗傷。崖頭滴水,日復連年;鎖定目標,不急不噪,終將頑石滴穿。這也許就是老子所說的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真理!

水最有愛心,它揮灑出「煙雨江南」的羞美;連接出「桂林山水」的靈秀,映襯出「荷塘月色」神韻;構造出「湘瀟洞庭」的沉靜……。水,虧損而不幹竭,布施而不求回報。又具包容力,滲透力,親和力。它養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壯,從不有所鄙偏,真可謂一視同仁、大公無私。

一杯水,杯子歪了水不歪,桌子斜了水不斜。水總是保持平衡的狀態,所以稱之為「水平」。這也是在建築、製造以及其他領域中追求的境界。也是每一個人所嚮往「心如止水」的境界!

水善於治物,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極善用能,洗滌群穢,平準高下;以載則浮,以鑒則清。水善於處地,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這即是不爭之德。也正因為水能甘居下地,才成就了浩淼寬廣的大海。所以人們常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有一則故事,發生於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回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三尺,結果成了六尺巷。此後,兩家在有困難時相互幫助、支持,相處的非常和睦。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所以為人處事,應當謙讓、不爭的胸懷。要知道凡事,「爭則不足,讓則有餘。」

在古典著作中,善於拿水做比喻的還有孫武,他在《孫子兵法》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趨下,兵之形避實擊虛;水因地制流,兵因敵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大意是說「為將者用兵應當像水一樣,水的流向,是避開高而趨向下;兵的行動,是避開堅實擊向虛弱。水因地的高低而選擇流向,兵因了解敵人陣勢而出奇制勝。所以用兵的法則要像水一樣變幻無窮。」

水,的確變化多端,有著露的靈犀,霧的蒙朧;雨的迷離,雪的聖潔;冰的剔透,霜的嚴峻;雹的堅硬……雖然,現實中存在著污水,臭水,但水的本質是透明的,純潔的。而水的意境是超越時空,超越極限。水化冰雪而登山峰,乘風雲而上青天,繞泥石而入無間。試想,水是無限的逍遙自由。由水及人,明白水了的常規,可謂知曉了做人的道理。若心靈像水一樣清凈,則邪惡無;性情像水一樣溫和,則焦躁無;胸襟像水一樣容忍,則是非無。所以說做人要像水一樣,水滋養著天下萬物,以及每一個人。而我們也應該,珍惜每一滴水。

『拾』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什麼意思

原句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思是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細細品味琢磨,實感哲理深刻,意味深遠,真乃人生的經典寫照。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歷程不同的三個階段:人之初,幼小單純,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隨著年齡漸漸長大,走進了山水之間,發現山水不是我原來想像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到中年,通過自己多年的修煉,茅塞頓開,回歸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間,回頭再看,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道德經》講:」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嬰兒一樣。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你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山是山,畫水是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來暑往。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歷經了世事,漸漸變得不再那麼單純,而是,越來越成熟,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卻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進入這個人生階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慮的,困惑的,糾結的。你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了。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感嘆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單純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單純的水。

熱點內容
部隊婚姻法上戶口 發布:2024-12-26 01:35:56 瀏覽:882
民法上的民事權利有 發布:2024-12-26 01:21:35 瀏覽:52
掛靠不給注冊章有法律責任么 發布:2024-12-26 01:10:09 瀏覽:573
司法姜明 發布:2024-12-26 01:09:24 瀏覽:81
勞動法是否規定要加押金 發布:2024-12-26 00:46:50 瀏覽:780
法治精神與創新 發布:2024-12-26 00:11:43 瀏覽:973
財務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4-12-26 00:07:12 瀏覽:60
管理者道德的重要性 發布:2024-12-25 23:45:51 瀏覽:267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復試分數線 發布:2024-12-25 23:41:05 瀏覽:700
屬於衛生行政法規的是 發布:2024-12-25 23:35:18 瀏覽: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