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識法制意識
㈠ 如何樹立法治意識
1.家庭:應來當用健康的思自想和品行教育未成年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學校:進行法制宣傳教育,規范學生的言行,加強管理,要求他們在校遵守校紀校規,嚴格作息制度。
3.社區:創立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大力整頓學校周邊環境,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創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
4.個人:加強道德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爭做一個好少年、好子女、好學生、好公民。
㈡ 如何培養公民正確的法治意識
1、通過學校教育的正確引導,使他們樹立憲法和法律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理念,培養秩序與自由相統一的法治觀念,引導他們確立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規則意識,踐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行為准則。
2、加快普及國民素質教育 。通過大面積普及國民素質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使社會成員都具有較強地獲取知識技能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具有較強地獲取和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
3、提高普法工作水平 。普法工作應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推進公民現代法律意識為目標,以灌輸給公民現代法的基本觀念為主要內容,重點在於對公民權利意識、訴訟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培養。
4、完善法律體系建設。完善法律體系就是要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水平,使所制定的法律更具有嚴密性、具體性、可操作性,能更加有效地規范和制約現代社會生活的運轉。
5、建設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我們今天社會所呈現的法律意識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識宣傳普及的結果,而不是從社會現實和文化深層生長出來的,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宣傳的社會效應和效果,這也是法律意識提高的一種必要手段。
(2)法治意識法制意識擴展閱讀:
增強公民的法治理念、培養公民的良好法治思維習慣,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關鍵。公民的法律素養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准。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
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但是如今,有些公民,包括個別黨員幹部,遇事第一時間、第一思維,不是依法、求法、找法、靠法,而是求人、找人、靠關系、走後門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最後被逼無奈才走法律程序,把打官司告狀當醜事。
在他們心裡,人大於法,權大於法,甚至有人拿法律當兒戲,這都是缺少法治理念、法治思維習慣的表現。
《決定》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為依法治國指明了方向,如何培養公民的法治思維習慣是提高公民法律素養的關鍵、前提。
多年來,我們在立法的修改、完善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這只是第一步,如果第二步跟不上或者脫節,法律再完善,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必須在普法上下功夫、做文章。
普法,就是讓公民了解法律,有計劃、有組織、有重點地利用各種途徑,多種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如利用媒體開展法制講堂、課堂、會議、學習培訓等,讓普法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形成氛圍、環境。
學法,就是讓公民掌握法律,學習法律常識、知識,學習法治思維,增強法治理念,遵法、守法。目前,應該從小學生抓起,讓法進課堂,開辦法治課,從小就讓學生掌握法律知識,打上法律烙印,養成法治思維習慣。
作為黨員幹部要帶頭學法,做學習法律的模範,帶頭、帶領、帶動全民族學法熱潮,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形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社會風氣。
用法,就是讓公民駕馭法律。法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不成社會。法律是保護公民自身與他人的雙刃劍,普法、學法的最終目的是用法,學會用法律武器,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
有法、守法,天下太平,無法、違法,天下大亂。教育引導公民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運用法治思維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提高自己的用法水平,這是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也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關鍵。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網-培養公民良好的法治思維習慣
㈢ 什麼是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關於法治的知識、觀點和心理的總稱。
一個國家的法治發展程度決定著專公民屬法治意識的強弱,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反過來也影響法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法治意識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
法治意識的強弱不只體現在思想觀念上,更體現在處理矛盾和解決糾紛的實際行動中。在多年法治建設進程中,我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斷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
(3)法治意識法制意識擴展閱讀:
如今,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看待問題、解決矛盾,將問題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處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法治意識逐漸植根於人們的頭腦深處,當遇到諸如合同糾紛、消費欺詐等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和習慣。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衛法治與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護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㈣ 怎樣樹立法治意識
要樹立法治意識,一是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依法保護自身權益。要想不走錯路,必須鋪設好自己的人生軌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學會分析,學會辯別,學會拒絕,學會自我保護,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誘惑和侵害。要注意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否則,便會因為不知法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今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很多:可以在思想品德課上學習,可以參加學校的法制教育活動學習,也可以學習專業的法律書籍,可以收看電視的法治節目,也可以直接向法律專業人士咨詢。作為青少年,應該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權利,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怎樣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合法權益。只有學會了自護,才能在犯罪侵害發生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臨危不懼,運用有效的防衛手段,敢於和善於與犯罪行為作斗爭。二是堅決擯棄不良習慣,遵紀守法。《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具體規定了作為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不購買閱讀不觀看黃色書籍和音像製品,不去和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營業性娛樂場所。要與正直、誠實、守信、能夠幫助自己上進的人交朋友,不要與對自己道德品行產生不良影響的人交朋友,要堅決杜絕與校外不良青年的來往。近幾年,青少年違法犯罪在社會總體違法犯罪人數中的比例,已明顯上升,這除了青少年受社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新形勢下青少年價值觀、人生觀錯亂迷惘的原因外,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也是青少年誤入違法犯罪歧途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作為青少年學法、慬法、知法、守法刻不容緩。
㈤ 為什麼要樹立法治意識
如果是練習題(非考試)建議從書上找答案,然後整理背下來。
法治是調節回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答方式,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也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促進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樹立法治思維,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迫切要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環境是最好的發展環境。良好的法治環境已經成為引領、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寶貴的軟實力。長期以來,受地理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重官輕商的思想、輕視民企的思想、重行政輕法治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營造法治環境,促進科學發展,首先就要強化法治思維,破解法治意識不強、違法施政、執法不公等突出問題。
㈥ 法制意識和法治意識怎樣正確使用
法律分析:法制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指的是靜態的法律制度;法治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指的是運用法律來治理。法治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平常在使用中,我們應該說要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意味著我們要提高依法辦事的意識。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強調的是法治意識。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㈦ 該用法制意識還是法治意識
應當使用法治意識
法制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指的是靜態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一個動態的概版念,指的是運用法律權來治理
法治同法制是有區別的。法制是指一國一地區法律及其相關制度的簡稱。法律制度或「法律體系」,應當包括現行法律、法律實踐和法律意識等三方面的內容,中心是現行法律。而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辦事。法制強調的是法律和相關制度的體系,是靜態意義上的,內容比較狹窄。而法治是治國的原則和方式,是動態意義上的,內容比較廣泛。
法制是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的簡稱,它與司法制度,執法制度,法律監督制度等相對應。它是一個靜態的過程。
法治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從內涵上講,它包括了民主,人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憲政等,從制度層面上講,就是有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從運行上講,它包括立法,執法,守法,司法,法律監督。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有法制,不一定就是法治,法制是法治的前提。現代國家都將法治作為其治國理念,法治除了是手段更是一種理想。
㈧ 如何增強法治意識政治
加大法律宣傳,培養法律意識,知法懂法,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利益。
1、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自由平等觀念,公平正義觀念,權利義務觀念等基本觀念,養成自覺遵紀守法,嚴格依法辦事的習慣。
2、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國家安全是個人安全的前提並且有賴於每個公民的自覺維護,切實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3、要從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實際出發,繼續尋找建設法治的可行途徑和方式,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4、唯有如此,在中國厲行法治,才能保持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才能維護社會安定與和諧,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㈨ 公民的法制意識還是法治意識
法律分析:應當使用法治意識
法制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指的是靜態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指的是運用法律來治理
法治同法制是有區別的。法制是指一國一地區法律及其相關制度的簡稱。法律制度或「法律體系」,應當包括現行法律、法律實踐和法律意識等三方面的內容,中心是現行法律。而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辦事。法制強調的是法律和相關制度的體系,是靜態意義上的,內容比較狹窄。而法治是治國的原則和方式,是動態意義上的,內容比較廣泛。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第五條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㈩ 談談法治意識是公民高素質的重要表現
法治意識是人們關於法治的知識、觀點和心理的總稱。
一個國家的法治發展程度決定著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反過來也影響法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法治意識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
法治意識的強弱不只體現在思想觀念上,更體現在處理矛盾和解決糾紛的實際行動中。在多年法治建設進程中,我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斷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
(10)法治意識法制意識擴展閱讀:
如今,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看待問題、解決矛盾,將問題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處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法治意識逐漸植根於人們的頭腦深處,當遇到諸如合同糾紛、消費欺詐等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和習慣。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衛法治與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護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