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出生入死

道德經出生入死

發布時間: 2022-05-20 13:23:09

『壹』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這話如何理解

這句話的意思是屬於長春這一類的人,佔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這一類人,佔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卻自己走向死路的,也佔了十分之三。

出自《道德經》第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生而動,動晉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盍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也。

翻譯為:人出現於世上就是生,入於墳墓就是死。屬於長春這一類的人,佔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這一類人,佔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卻自己走向死路的,也佔了十分之三。(這後一種情況)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奉養得太過分了。

曾聽說過,善於養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在軍隊中打仗下會受到殺傷;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范圍。

(1)道德經出生入死擴展閱讀:

這句話的引申意思:

「出生入死」,是養生之道,明白了養生之道,則健康長壽,否則,生命早逝。

徒,指同種類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是就人類壽命的自然現象而言,即屬於長壽的占總數的十分之三,屬於短壽的占總數的十分之三。不言而喻,屬於中等壽命的占總數的十分之四。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是說人的自然壽命(應不包括天災人禍死亡的)因「動之死地」,即不懂得養生之道而縮短了十分之三。

按照這一說法來衡量世界人口的壽命,現在,全世界人口平均壽命約為七十歲,倘若世界人民都懂得養生之道,那麼,在當今生活條件下,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應為100歲左右。老子的壽命一說是160多歲,一說是200多歲。但不管哪一說,都向世人證實了養生之道的科學性。

『貳』 道德經第五十章中"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怎麼理解

這句話,講的正是道教的真人。就像佛教里講的修行達到阿羅漢或大菩薩層次,就沒有分段生死了。當然不會被虎狼兵刀傷害。
從理來講,這個「以其無死地」,其實是講的真如自性,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佛性。

『叄』 出生入死的解釋

出生入死,漢語成語,拼音是chū shēng rù sǐ,意思是指從出生到老死的人生過程;後藉以形容冒著極大危險,隨時有死的可能;多用以贊揚不顧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出自《老子》(又名《道德經》)。

『肆』 《道德經》這本書,是怎麼看待死亡的

1,道家是尊重生命的——這個是道家思想對於有關生死命題的根本,認為生命是重於一切的,而不是像儒家所提倡的“捨身取義”。但是,這並不是貪生怕死!第十三章的“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表明只有愛惜自己生命的人,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

4,死亡只是回去了,沒什麼可怕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在第五十章里寫到。生,就是已經出生了,死,就是回去了,這是自然的規律,沒什麼大不了的。要是有興趣,可以多讀讀莊子,莊子對於生死的論述更加的詳細。

5,別作死,順勢而為,干你該乾的。道家思想,陰陽調和,曲則全,枉則直……他所倡導的“出世”“入世”是隨即應變的切換,而不是被人誤解的“避禍”,“怕死”。你依著道而行,審時度勢而為,這樣可以一切太平,“強梁者不得好死”“勇於敢則殺”,干你該乾的,別作,死亡不會去找你,只是你自己不要找死而已。

『伍』 《道德經》里有四個字「出生入死」含義是: A:人一出生就直奔死亡 B:膽大

《道德經》里有四個字「出生入死」含義是(A)
A:人一出生就直奔死亡
B

『陸』 世人常說《道德經》,關於這本書你知道多少

人內心的慾望是一個人進步的基礎和動力,慾望是人的一種本能。就像一個嬰兒,在餓了的時候就會哇哇大哭,想拿東西的時候也會伸手一樣。隨著人成長到不同的年齡階段,人內心的慾望也會產生很大的變化,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競爭和壓力,都是源自於人們內心的慾望,人想要獲得的東西多了,才會更加努力地爭取。

嬰兒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差不多均等的,各佔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人的正在趕往死亡的路上。一個嬰兒在叫我生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刻起,一天天的成長,同時也是在一天天的接近死亡的過程,這才是老子所說的出生入死的意思。

『柒』 《道德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具體意思如下:

人始出於世而生,最終入於地而死。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奉養太過度了。據說,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凶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釋義:

1.出生入死:出世為生,入地為死。一說離開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徒,應釋為類。生之徒即長壽之人。

3.十有三:十分之三。

4.死之徒:屬於夭折的一類。

5.人之生,動之於死地:此句意為人本來可以長生的,卻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6.生生之厚:由於求生的慾望太強,營養過剩,因而奉養過厚了。

7.攝生者:攝生指養生之道,即保養自己。

8.兕:音si ,屬於犀牛類的動物。

9.入軍不被甲兵:戰爭中不被殺傷。

10.無死地:沒有進入死亡范圍。

典故:

這一章講兩種養生之道。一種是因營養過剩、嬌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種是因行動不慎而造成傷亡。老子認為,人活在世,應善於避害,則可以保全生命長壽。他注意到人為因素對生命的影響,要求人們不要靠著爭奪來保養自己,而要以清靜無為的態度遠離死地。

欣賞:

對於此章中「以其無死地」一句,莊子是這樣解釋的:「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請問何以至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這句話對老子的「以其無死地」是一個很好的注腳,只要人能夠依照天道行事,那麼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會走向死亡的領域。所以任繼愈先生說:「老子看來,這個世界到處埋伏著危險,生命隨時受到威脅。他主張處處小心,不要進入危險范圍,只有無所作為,才最安全,最足以保全性命。」(《老子新譯》)老子生逢亂世,他看到人生危機四伏,生命安全隨時隨地受到威脅,因此他主張不要靠戰爭、搶奪來保護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來營養自己,而是清靜無為、恪守「道」的原則,他不妄為,不傷害別人。別人也找不到對他下手的機會,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們壽命短促的人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對人們進行勸說,希望人們能夠做到少私寡慾,清靜質朴、純任自然。

『捌』 道德經里有四個字出生入死是什麼含義

出生入死: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出自先秦典籍《老子》(又名《道德經》)。詞語在《老子》第五十章出現,原文意為「出生地,入死地」(王弼語),也就是從生到死。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冒著生命危險」的意思。

『玖』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拾』 道德經裡面有句話出什麼入什麼

道德經有一篇抄講到:
出生入死襲。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凶虎,入軍不被甲兵。凶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不知題主要的是不是這句,如果不是便不是出自道德經裡面的內容了。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它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為學、修身的寶典,國學大師李-冠-論曾說過《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的奇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熱點內容
他人代簽合同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6 13:19:42 瀏覽:487
醉駕撞死人同車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6 12:28:10 瀏覽:193
和平法治公正 發布:2024-12-26 12:05:35 瀏覽:841
新源公司法人 發布:2024-12-26 12:02:41 瀏覽:561
電子版offer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6 11:56:54 瀏覽:593
有關於經濟法搜題的公眾號 發布:2024-12-26 11:47:20 瀏覽:386
自治區教育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6:02 瀏覽:19
湖南水務行業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3:39 瀏覽:731
公司解僱懷孕員工最新勞動法如何賠償 發布:2024-12-26 11:13:28 瀏覽:376
援額法官 發布:2024-12-26 10:31:27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