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中醫立法

中國中醫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5-20 14:43:57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何時落實

中醫葯法目前處於一審通過狀態。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四個階段。
(一)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規定上述兩類主體可以直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在實踐中,屬於全國人大立法許可權范圍的基本法律的制定,一般都是在全國人大舉行會議之前,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過常委會審議後,再提請大會審議。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對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立法法明確規定,向全國人大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審議。
(二)法律案的審議
審議法律案,是立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過程,實質是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
(三)法律案的表決
所謂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是指實有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不是指代表名額或常委會組成人員名額,也不是指到會的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所謂過半數,是指贊成票超過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半數,贊成票剛好是半數,不是過半數。
(四)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條件。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⑵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為規范中醫葯行業樹立了法律依據,為提高中醫葯地位、發掘祖國傳統醫葯學事業、更大幅度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⑶ 中醫學發展的基本法律保障是什麼

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葯工作,中醫葯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中醫葯事業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不能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提出,要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為進一步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落實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任務,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長期以來,中醫葯和西醫葯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這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中醫葯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特別是隨著健康觀念變化和醫學模式轉變,中醫葯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優勢。中醫葯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對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中醫葯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中醫葯特色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趨於萎縮;老中醫葯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中醫中葯發展不協調,野生中葯資源破壞嚴重;中醫葯發展基礎條件差,人才匱乏。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強中醫葯工作,開創中醫葯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新局面。
二、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葯服務的需求作為中醫葯工作的出發點。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優勢,推動繼承與創新,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與實踐,促進中醫中葯協調發展,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務。
(二)基本原則。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葯與西醫葯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既要保持特色優勢又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堅持中醫與西醫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推進中醫葯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政府扶持作用,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
三、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
(一)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包括中西醫結合和民族醫醫療機構)。大力加強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建設,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葯服務。在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中積極推廣使用中醫葯適宜技術。通過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大公立中醫醫院的改造建設力度,有條件的縣以上綜合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設置中醫科和中葯房,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基本中醫診療設備和必備中葯,基本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加強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研究制訂中醫診療常規、出入院標准、用葯指南、臨床診療路徑、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標准等技術標准和規范,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因病施治、規范診療、合理用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培育、培養一批名院、名科、名醫。推動中醫葯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
積極促進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格局。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或個體行醫,允許符合條件的葯品零售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對其在服務准入、監督管理等方面一視同仁。
(二)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特色優勢,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方法和技術。推動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制定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人員准入條件和服務規范,加強引導和管理。
四、推進中醫葯繼承與創新
(一)做好中醫葯繼承工作。開展中醫葯古籍普查登記,建立綜合信息資料庫和珍貴古籍名錄,加強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歷代醫家醫案,研究其學術思想、技術方法和診療經驗,總結中醫葯學重大學術創新規律。依託現有中醫葯機構設立一批當代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研究室,系統研究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技術專長。整理研究傳統中葯制葯技術和經驗,形成技術規范。挖掘整理民間醫葯知識和技術,加以總結和利用。
(二)加快中醫葯科技進步與創新。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整合中醫葯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葯科研基地特別是國家和省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支持中醫葯科技創新,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診療技術、療效評價等系統研究,推動中葯新葯和中醫診療儀器、設備的研製開發,加強重大疾病的聯合攻關和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葯防治研究。推行中醫葯科研課題立項、科技成果評審同行評議制度。
五、加強中醫葯人才隊伍建設
(一)改革中醫葯院校教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中醫葯事業需要,規劃發展中醫葯院校教育。調整中醫葯高等教育結構和規模,堅持以中醫葯專業為主體,按照中醫葯人才成長規律施教,強化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和基本實踐技能培養。選擇部分高等中醫葯院校進行中醫臨床類本科生招生與培養改革試點。加強中醫葯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國家支持建設一批中醫葯重點學科、專業和課程,重點建設一批中醫臨床教學基地。
(二)完善中醫葯師承和繼續教育制度。總結中醫葯師承教育經驗,制訂師承教育標准和相關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師承教育模式,豐富中醫葯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落實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培養與專業學位授予相銜接的政策。妥善解決取得執業資格的師承人員在職稱評定和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完善中醫葯繼續教育制度,健全繼續教育網路。
(三)加快中醫葯基層人才和技術骨乾的培養。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積極探索定向為農村培養中醫葯人才的措施。鼓勵基層中醫葯人員參加學歷教育以及符合條件的中醫執業醫師帶徒培訓。探索中醫執業醫師多點執業的辦法和形式。將農村具有中醫葯一技之長的人員納入鄉村醫生管理。制訂實施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幹培養計劃,造就新一代中醫葯領軍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醫。鼓勵西醫師學習中醫,培養一批中西醫結合人才。開展面向基層醫生的中醫葯基本知識與適宜技術培訓。
(四)完善中醫葯人才考核評價制度。制訂體現中醫葯特點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能力評價標准,改進和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中的中醫葯專業考試方法和標准。建立國家中醫葯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開展中醫葯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鑒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會褒獎相結合的中醫葯人才激勵機制。
六、提升中葯產業發展水平
(一)促進中葯資源可持續發展。加強對中葯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開展全國中葯資源普查,加強中葯資源監測和信息網路建設。保護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快種質資源庫建設,在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集中分布區建設保護區,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強珍稀瀕危品種保護、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進資源恢復與增長。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建設道地葯材良種繁育體系和中葯材種植規范化、規模化生產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示範推廣。合理調控、依法監管中葯原材料出口。
(二)建設現代中葯工業和商業體系。加強中葯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制定有利於中葯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組織實施現代中葯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中葯企業優勢資源整合,建設現代中葯產業製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葯生產、流通企業。加大對中葯行業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的扶持與保護力度。優化中葯產品出口結構,提高中葯出口產品附加值,扶持中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三)加強中葯管理。完善中葯注冊管理,充分體現中葯特點,著力提高中葯新葯的質量和臨床療效。推進實施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加強對中葯飲片生產質量和中葯材、中葯飲片流通監管。加強對醫療機構使用中葯飲片和配製中葯制劑的管理,鼓勵和支持醫療機構研製和應用特色中葯制劑。
七、加快民族醫葯發展
加強民族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改善就醫條件,滿足民族醫葯服務需求。加強民族醫葯教育,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民族醫葯人員素質。完善民族醫葯從業人員准入制度。加強民族醫葯繼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醫葯文獻的校勘、注釋和出版,開展民族醫特色診療技術、單驗方等整理研究,篩選推廣一批民族醫葯適宜技術。建設民族葯研發基地,促進民族醫葯產業發展。
八、繁榮發展中醫葯文化
將中醫葯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加強中醫葯文物、古跡保護,做好中醫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加大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力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創造良好傳習條件。推進中醫葯機構文化建設,弘揚行業傳統職業道德。開展中醫葯科學文化普及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加強中醫葯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葯文化品牌。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葯傳統知識和關心、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九、推動中醫葯走向世界
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傳統醫葯活動,進一步開展與外國政府間的中醫葯交流合作,扶持有條件的中醫葯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完善相關政策,積極拓展中醫葯服務貿易。在我國對外援助、政府合作項目中增加中醫葯項目。加強中醫葯知識和文化對外宣傳,促進國際傳播。
十、完善中醫葯事業發展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組織領導。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醫療衛生事業、醫葯產業發展要求,編制實施國家中醫葯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充分發揮中醫葯工作部際協調機製作用,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統籌協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領導,及時研究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問題,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二)加大對中醫葯事業投入。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點支持開展中醫葯特色服務、公立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以及中醫葯人才培養。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投入傾斜政策,研究制訂有利於公立中醫醫院發揮中醫葯特色優勢的具體補助辦法。完善相關財政補助政策,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中醫葯適宜技術與服務。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支持中醫葯事業。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和價格,充分體現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
(三)醫療保障政策和基本葯物政策要鼓勵中醫葯服務的提供和使用。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機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葯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葯制劑納入報銷范圍。按照中西葯並重原則,合理確定國家基本葯物目錄中的中葯品種,基本葯物的供應保障、價格制定、臨床應用、報銷比例要充分考慮中葯特點,鼓勵使用中葯。
(四)加強中醫葯法制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推進中醫葯立法進程,完善法律法規。加強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完善中醫葯專利審查標准和中葯品種保護制度,研究制訂中醫葯傳統知識保護名錄,逐步建立中醫葯傳統知識專門保護制度。加強中葯道地葯材原產地保護工作,將道地葯材優勢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
(五)加強中醫葯行業管理。加強中醫葯行業統一規劃,按照中醫葯自身特點和規律管理中醫葯。推進中醫葯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綜合統計制度。推進中醫葯標准化建設,建立標准體系,推動我國中醫葯標准向國際標准轉化。嚴格中醫葯執法監督,嚴厲打擊假冒中醫名義非法行醫、發布虛假違法中醫中葯廣告以及制售假冒偽劣中葯行為。加強地方中醫葯管理機構建設,強化管理職能,提高管理水平。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是哪年頒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是2016年頒布的。
中醫葯,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葯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葯的統稱,是反映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葯學體系。
中醫葯事業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中醫葯在我國醫葯衛生事業中的作用。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國家鼓勵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
開展中醫葯服務,應當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葯技術方法,並符合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的中醫葯服務基本要求。
國家制定中葯材種植養殖、採集、貯存和初加工的技術規范、標准,加強對中葯材生產流通全過程的質量監督管理,保障中葯材質量安全。
國家鼓勵發展中葯材規范化種植養殖,嚴格管理農葯、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葯材種植過程中使用劇毒、高毒農葯,支持中葯材良種繁育,提高中葯材質量。
國家建立道地中葯材評價體系,支持道地中葯材品種選育,扶持道地中葯材生產基地建設,加強道地中葯材生產基地生態環境保護,鼓勵採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等措施保護道地中葯材。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第五條 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的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

⑸ 國民黨政府為什麼採取廢止中醫的政策

因為以汪精衛和褚民誼為首的國民黨等人對中醫素有惡感,認為中醫只講陰陽五行,不重人體解剖,在科學上毫無根據。

1929年2月27日,褚民誼主持中央衛生會議。會上醫師公會會長余雲岫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稱「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能向上」。

由於中醫已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難以一下子禁絕,會上通過了「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規定有現之中醫,由衛生部實行登記,除了年滿50歲而且行醫20年以上者,其他人都必須接受補充教育,不準診治傳染病,還禁止登報介紹中醫及開設中醫學校等等。

(5)中國中醫立法擴展閱讀

一、國民黨廢止中醫案經過:

1928年(民國17年),在全國教育會議上,汪企張首次提出廢止中醫案,未獲通過。

1929年(民國18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由西醫出身之衛生部次長劉瑞恆主持,參加者有中央執行委員褚民誼、中華民國醫葯學會上海分會會長余雲岫、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院長顏福慶、南京衛生局長胡定安等14人,均為西醫界代表,且多主張廢止中醫。

中央衛生會議最後通過了廢止中醫案——《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該議案規定了廢止中醫之三條原則:「甲:舊醫登記限至民國十九年為止;乙:禁止舊醫學校;丙:其餘如取締新聞雜志等非科學醫之宣傳品及登報介紹舊醫等事由,衛生部盡力相機進行。」

這一提案除了「一個『醫學外行』次長和一兩個參事抱懷疑態度外,其餘是滿場一致通過」。隨後,該提案寫入2月25日的會議記錄。

二、國民黨廢止中醫案:

通過與廢止中醫勢力論戰,中醫葯界更加認清了中醫葯的科學價值和存在的不足,為了謀求自身之生存,不得不開始對中醫理論進行革新和改良,不得不接受中醫科學化主張,自覺地進行中醫科學化嘗試,加強了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促進了中醫葯學術交流與發展。

同時也促使人們對中醫葯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公允的評價,獲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理解和支持。而中醫界謀自身科學化的同時,西醫界也注重研究中醫葯,以發明中醫新理,提高中國近代醫學的水準。20世紀30年代之「科學中醫化」運動,不僅僅是中醫界單方面努力之結果,也與西醫界之推動密切相關。

⑹ 中醫葯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法律分析:中醫葯的立法目的是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人民的健康。中醫葯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其有效的實踐和豐富的知識中蘊含著深厚的科學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類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中醫葯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中醫葯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法治的保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

第八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鼓勵中醫葯科學技術創新,推廣應用中醫葯科學技術成果,保護中醫葯知識產權,提高中醫葯科學技術水平。

第九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對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葯的國際傳播和應用。

第十條 對在中醫葯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⑺ 中醫害人不淺,請問取消中醫的途徑有哪些

關於「取締中醫」記者訪談錄
若干年前的一場取締中醫的濁流,曾經轟動一時,若干名人捲入其中,一時間風頭很勁,街談巷議談科學,網路充斥是中醫。有查找網路能力的地球人都知道有這么回事兒。如今這一場風波暫時吹了過去,何日君再來,尚未可知。當時的訪談,有點匆忙,今日翻出舊時記錄,感覺也不過時,信手拈來,僅供參考。
記者:報社記者;筆者:就是在下鄙人。
記者:你正規地學習過中醫,又正規地學習過西醫;既做過西醫醫師,又做過中醫醫師,對中醫和西醫的評價應該是中肯的。最近有人在網路收集簽名,呼籲要求取締中醫,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筆者:自從西醫進入中國後,就有了中醫、西醫之爭,肯定中醫與否定中醫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也不時有取締中醫的浪潮,解放前的國民黨政府更立法取締中醫。據我所知:這位先生雖然自稱研究了中醫幾十年,但實際上沒有行過醫,治過病,他既不是中醫也不是西醫,對中醫的了解相當有限。況且,利用網路簽名來否定和取締一門學科,本身就是不科學的:因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和否定,不是由一群人簽名而決定。當年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之初,有人糾集了100多位著名的物理學家簽名否定相對論,愛因斯坦付之一笑:科學不是簽名所能否定的,如果我的相對論不科學,有一個人簽名也就就夠了!結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牛頓的經典力學一樣,都成為了物理科學的理論體系。
那些言必科學、事必科學,拿科學說話,拉科學大旗作虎皮,進而以科學的名譽來取締中醫,卻是如此地不科學,如此地反科學,你不覺得很滑稽很可笑嗎?「手段的卑鄙就說明了目的的卑鄙」!
記者:西醫和中醫在理論上格格不入,你怎麼看醫學中的西醫和中醫?
筆者:西醫不是醫學全部,更不可能是醫學唯一。醫學也應該象物理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允許存在不同甚至完全矛盾的理論體系。中醫是組成醫學科學的一個學科,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為什麼物理可以容納相對論,醫學就不能容納中醫?中醫比相對論有更多的理論和實踐例子,就象物理科學中的經典力學解釋不了相對論一樣,中醫理論不能以西醫的標准來評判,反之亦然:中醫有中醫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評判標准。
記者:有人說,中醫沒有西醫不行,西醫沒有中醫行,所以要取締中醫。
筆者:這么說誰「行」誰「不行」,實在是很幼稚。在西醫還沒來到這個世界之前,中醫作為中國的主流醫學已經有數千年之久,中醫沒有西醫「行」了幾千年。近百年來,西風東漸,西醫很快成為中國醫學的主流,在西醫成為主流醫學的今天,中醫沒有西醫不行,西醫沒有中醫行,這並不意味著必需取締中醫。不吃豬肉我們照樣行,但不是說我們要取締和消滅豬肉!西醫沒有中醫也行,但西醫有了中醫會更好!中醫作為醫學的一個部分,完全可以作為主流醫學的補充在醫學科學中佔有一席之地。高度分化的實驗西醫有了整體綜合的臨床中醫,醫學科學才能更加完美地為人類健康服務。不明白的是:取締中醫有什麼好?包容中醫有什麼不好?無謂的爭論又有什麼益處?!
醫學的發展是所有學科中發展非常緩慢的,目前的大多數疾病,西醫也不行,西醫加上中醫也不行。如果按照所謂西醫沒有中醫「行」的標准,很多疾病特別是慢性病,比如癌症晚期,中醫沒有西醫也「行」!
記者:否定中醫的人都說西醫客觀、西醫科學,因為西醫可以看得見;中醫抽象、中醫不科學,因為中醫看不見?
筆者:以客觀能看到的就是客觀就是科學的荒謬,就像幾個世紀前要你拿磁場給大家看、今天要你用相對論光速飛船回到過去一樣荒謬。比如:磁場中的磁力線, 客觀上不存在, 但是可以理論上存在。磁場存在么?你拿顯微鏡看,什麼也看不到,但對物理學家來說,就像椅子一樣是實實在在的物質――椅子這個比方是高中物理課本里的。磁場雖然看不到,但是你能用磁針或金屬探知它的效果來證明它的存在。中醫理論也一樣,比如經絡,剖開人體看,什麼也看不到,但對中醫理論系統來說,就像桌子一樣是實實在在的物質。(這個比喻是我打的,不用翻書)經絡雖然看不到,但是你可以通過針灸治病的效果來證明它的存在。幾百年前,人們一樣認為光不是波動性,就是粒子性,兩派打的不可開交,再往後的研究不久讓人們了解到光竟然兩種性質都有,是可以共存的,只不過波動性是大量光子運動的規律體現。所以,西醫的客觀解剖和中醫的整體綜合是完全可以在醫學理論體系中並存的。對立矛盾,只是表面現象;相容互補,才是其根本實質。
目前的科學分科,醫學屬於自然科學范圍,其實這又是一個誤區,醫學特別是臨床醫學,絕對不可能是一個單純的自然科學所能概括,臨床治病,包含了自然科學、實驗科學、臨床醫學、社會科學…包括了政治、宗教、哲學等等,包括了世界上所存在的和一些我們並不了解的事物,治病不能全靠科學。個人認為,西醫醫學局限於自然科學,過於依賴微細結構的實驗室科研模式,完全脫離了人類和疾病所處的自然環境,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嚴重脫節,這是醫學發展落後於其他學科發展的主要原因。
記者:有人說,從解剖看器官,西醫的各個器官都符合解剖,而中醫不符合。比如西醫的「肝」、「腎」符合解剖,中醫的「肝」、「腎」不符合解剖。
筆者:西醫和中醫是醫學科學中並存的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西醫立足點於局部和解剖,中醫基於整體和綜合。以西醫的理論體系來評判中醫是不科學的,反之亦然。說到中醫與西醫的器官名詞之辯,表面上似乎西醫佔了理,其實這是不懂歷史。
在西醫的英文器官名翻譯成中文之前,中文中已經有了「肝」、「腎」等中文名了,代表的是中醫概念的「肝」、「腎」等。西醫進入中國,在翻譯西醫的英文器官名時,翻譯者想當然地認為同是醫學,就生硬地將西醫的英文器官名,譯成當時中國主流醫學的一些中醫名詞。這是不懂中醫的翻譯的嚴重失誤,現在反而拿當初西醫翻譯不當的器官名,來證明中醫的「肝」、「腎」等不符合西醫的器官,這不是本末倒置、滑稽無比嗎?無知才能無畏,網路都說「沒文化真可怕。」其實,不懂歷史更恐怖!「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
正是西醫名詞坑爹的翻譯,造成今天中醫、西醫名詞混亂。試想,如果當初不拿中醫名詞作模板,比較准確地單獨翻譯西醫名詞,比如把西醫的「Lung」譯作「呼吸囊」,就不會與中醫的「肺」 重名;西醫的「kidney」譯成「濾尿器」,也不容易與中醫的「腎」搞混淆。如果中醫霸道一點,在有話語權的當初,完全有理由要求將「譯成與中醫同名,實際是不同的兩種物件」的西醫名詞全部改名。
記者:有人說中醫科不科學需要西醫的認可,如果中醫不能科學化,中醫沒有客觀指標,就不能被國外的西醫認可,中醫如何走出國門?
筆者:中醫科不科學並不是西醫說了算!當初西醫為中國老百姓接納,並成為中國醫學的主流,並不是因為中國的老百姓認為西醫比中醫更科學,當時的中國老百姓還不知科學為何物。)也並不是中醫認為西醫客觀化、科學化,而是因為西醫具有快速的臨床療效,比如:退熱快、消炎療效高、手術能夠短期解決問題...
與此相似,中醫針炙進入西方世界,廣受贊揚,也不是針炙解決了客觀性和符合西醫的所謂科學標准,針炙的經絡仍然不能客觀檢查出來,針炙的理論也沒有突破性的進展,針炙憑借值得信任的臨床療效,卻率先中醫其他分支攻入了西方世界而被廣泛認可。
所以,中醫治療疾病也沒有必要尋找什麼中醫的科學依據和努力去符合西醫的客觀化標准,中醫同樣可以憑借確切的臨床療效和綜合整體和辨證論治等中醫特色,進入西醫世界,作為西醫的一個補充,在醫學科學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某些人極力否定中醫時,中醫的許多觀點和理論正逐漸被西醫認同、吸收和發展,成為醫學的部分,這也是中醫貢獻人類的一種形式,而中醫本身,必會與時俱進,作為一種文化,作為主流醫學的補充,存在並發展。
記者:有人說中葯都沒有經過西葯的科學實驗,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隨機、雙盲的臨床驗證,不能使用,所以要取締。
筆者:想到了「數典忘祖」的典故。找出這個理由來作為取締中醫的借口,實在是「數典忘祖」,不僅忘了中醫之祖,也忘了西醫的祖宗。

記者:有人說中醫不安全,中葯吃死人,所以要取締中醫。
筆者:這是我所聽到的關於否定中醫的最可笑的依據!中葯毒性大還是西葯毒性大?無論從哪方面的統計數據看,無論是具體數字還是所佔比率,都是西葯的毒性大、發生毒副作用的比率高、葯源性疾病多、因為副作用而死人更多!為什麼同樣治病,中葯出現毒副作用就是中醫末日世界末日,西葯的副作用就是治療范圍內允許;中葯副作用死人就是犯罪,西葯副作用死人就是科學?!
加強中西葯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和防治,任重道遠,也是中醫和西醫的共同任務。
記者:最近,韓國要以韓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你怎麼看?
筆者:這就更加說明我們要努力保護中醫,積極發展中醫。中國的中醫們孜孜不倦地尋找所謂證明中醫科學和客觀化的證據,這是一個中醫研究的誤區,至少是中醫發展的大方向失誤!否定中醫者基本上都是中國人,大多數是對中醫研究不深或根本不懂中醫。日、韓等國卻學習中醫,發展創立了和醫、韓醫,並佔領了世界90%以上的中醫葯市場。最近,韓國更要以韓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朝一日,如果取締中醫者們得其所願,真正取締了中醫,那麼結果就是:中國人都要去日本和韓國留學中醫再海歸了!

⑻ 國家對中醫葯的政策

中醫將爭取國際合法地位
到2020年,中國政府將建立國際認可的中醫葯標准規范體系。努力推動中醫葯進入西方國家的醫院、葯房和醫療保險系統。昨日《中醫葯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發布,希望以此爭取中醫葯的合法地位,努力完善中醫疾病防治、診療技術體系;促動中國傳統醫葯的傳承、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中醫總體發展目標確定

《綱要》由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等16個部委聯合發布,確立了我國中醫葯創新發展的總體目標:通過科技創新支撐中醫葯現代化發展,不斷提高中醫葯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鞏固和加強我國在傳統醫葯領域的優勢地位;重點突破中醫葯傳承和醫學及生命科學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爭取成為中國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進東西方醫學優勢互補、相互融合,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醫葯學奠定基礎;應用全球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葯國際化進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新貢獻。

中葯將進西方醫院葯房

《綱要》還指出,中醫葯國際化的目標是要使中醫葯理論和實踐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使中醫葯服務和產品逐步進入國際醫葯和保健主流市場,中醫獨特的醫療保健康復模式及其價值逐漸被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中醫葯國際化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標准規范並爭取成為傳統醫葯的國際標准;加強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醫療、保健產品研究開發;爭取中醫葯的合法地位,使中醫葯能夠進入西方國家醫院、葯房和醫療保險系統。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王志勇表示,中醫是目前世界范圍內保存最完整的傳統醫學體系。《綱要》將推動中醫中葯建立獨立的標准和療效評價體系,並以此為基礎在得到國際認可和現代化發展。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已納入政府立法進程,草擬稿經過幾輪的專家論證,目前待報衛生部批准後,送國務院審批在提交全國人大審議。

⑼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的文件通知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關於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徵求意見稿)》回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答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公眾健康,原衛生部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報送國務院審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經徵求有關方面意見及多次調研,會同衛生計生委、中醫葯局對送審稿進行了認真研究修改,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為進一步聽取社會各界對中醫葯立法的意見和建議,提高立法質量,現將徵求意見稿全文公布,徵求意見。有關單位和各界人士可在2014年8月23日前,通過以下方式提出意見:
(一)登錄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網址:略),通過網站首頁左側的《法規規章草案意見徵集系統》,對徵求意見稿提出意見。
(二)通過信函方式將意見寄至北京市2067信箱(郵政編碼:略),並請在信封上註明「中醫葯法徵求意見」字樣。
(三)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將意見發送至:略。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2014年7月24日

⑽ 中國古代的醫事制度是怎樣的

從目前發現的資料上看,關於中國古代醫學最早的記載是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其中載病的有323片,415辭,包括二十餘種疾病的名稱。這證明了早在商朝就已經有了醫療活動,但是在這一時期是醫巫不分的,由於醫療水平的低下,醫學帶有很濃厚的「神」的色彩,所以也就談不上有專門的醫事法規。
周代醫學有較大進步,開始分科並制定了醫事管理制度。官醫設置隨醫學分科而有五種,其官階、員額不一:①醫師,是眾醫之長,隸天官冢宰,掌管醫政和醫療,又設府(保管人員)、史(記錄)、徒(役使)輔佐工作;②食醫、掌管王用飲食;③疾醫(內科醫生),治療平民疾病;④瘍醫(外科醫生);⑤獸醫。

中國古代醫事法規的發展與成熟是與中國古代法律的成熟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伴生的。秦漢以來,隨著《黃帝內經》等中醫學經典著作的問世,中醫學理論日趨完備,醫學逐漸失去了自身的神秘性,各項法規逐步嚴格起來。
秦代法律規定「不得兼方,不驗則死」、「先王禁民二業」這帶有秦代嚴刑峻法的立法特徵。當時的醫生注重所謂的世代行醫,注重師承授受。一方面,「不驗則死」規定過於嚴苛,但另一方面「先王禁民二業」則有利於醫療知識的積累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有利於醫學流派的形成和發展。從史記等資料對歷代名醫的介紹中特別強調其師承可見一斑。
《唐律》是中國古代最為完備的法律。在唐律中也對醫療做了規定。舊唐書對唐律的記敘中有:「凡律十有二章……今二十有七篇,分為三十篇……其中二十七是醫疾。」。其實《唐律》對與醫生從事診療業務的規定是散見於各個罪名中。
此後,宋、元、明、清諸代關於醫葯衛生的法規雖然隨時代不同有簡有繁,但關於直接規范醫生診療活動的法律則基本沿襲了《唐律》。只有清代對庸醫殺人作出了比以前更為詳盡的規定。
縱觀中國古代醫事法規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中國古代醫事法規不對醫生的診療水平進行評價。古代律令中處罰醫生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不如本方。古時醫生看病同現在差不多,診斷病情後,先開出處方,然後再照方抓葯,所謂不如本方是指在照方抓葯的過程中與所開的處方不同。中國古代醫事法規僅對此進行處罰,但這個處方究竟是否對症則不在法律考察的視野之內。
第二、充分考慮到了醫學的特殊性。首先,嚴格區分故意和過失。在對醫生的診療行為進行規范時,如果屬於失誤,則按特定的法規進行處理;如果是故意則比照其他法規進行處理,如致死者比照故殺之罪等等。其次,適用於醫生的特別法,對醫生的處罰較其他造成同等後果的行為之處罰要輕得多。這種區分考慮到了醫療行為的特殊性,對於保護醫生的權益,探索新的治療方法和手段,促進醫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實際上,中國古代規范醫生診療行為的醫事法規,與其說是規定了對醫生的處罰,不如說是規定了對醫生的特別保護。
第三、對醫療行為失誤的處罰有逐漸減輕的趨勢。唐朝,葯不如本方者如是君主,醫者絞,如不是君主,則徒兩年半;宋代如對象是平民,則徒二年;元代則僅僅是杖一百。

熱點內容
勞動法45周歲 發布:2024-11-01 22:25:55 瀏覽:868
公司行政規章制度的分類 發布:2024-11-01 21:53:40 瀏覽:727
飯店運行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1 21:51:19 瀏覽:475
三甲醫院護理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1 19:18:27 瀏覽:719
雲南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4-11-01 19:05:34 瀏覽:322
勞動法是良法還是善法 發布:2024-11-01 18:47:11 瀏覽:680
陝西三井律師 發布:2024-11-01 17:37:04 瀏覽:254
申請法律援助的範文 發布:2024-11-01 17:23:43 瀏覽:32
法與社會上海交通大學 發布:2024-11-01 17:15:20 瀏覽:413
人民法院網發公告 發布:2024-11-01 17:08:40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