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德違背道德的人
A. 《違背道德的人》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違背道德的人》([法] 安德烈·紀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3rtedS9nn1KKi8z61DY64Q
書名:違背道德的人
作者:[法] 安德烈·紀德
譯者:馬振騁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5
頁數:155
內容簡介:
小說主人公米歇爾屈服於自己無法抑制的思想與慾望,他順從所有人的意願和自己的慾望,他看到小男孩偷剪刀卻縱容著;他極力地聽從夏爾的建議,甚至不顧一切辭退佃農把庄園交給他管理;他順從另外一群男孩,和他們一起捕獵,卻忘了自己本身是庄園主,應該禁止捕獵,懲罰捕獵者……而其妻子瑪塞琳在米歇爾自我標榜的新生活的拖累下,既得不到愛情,也成不了母親,最終在抑鬱中撒手人寰。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1869-1951)是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著作甚豐,體裁多樣,小說主要有《背德者》、《窄門》、《浪子歸來》;散文主要有《人間食糧》、《新食糧》;回憶錄主要有《如果種子不死》;游記主要有《蘇聯歸本》、《漫遊土耳其》;戲劇主要有《薩烏爾》、《康多爾王》、《俄狄浦斯》等,此外還有大量文論和日記。
B. 背德者 窄門怎麼樣
紀德的作品在1947年,「以對真理的大無畏的熱愛和敏銳的心理洞察力表現了人類的問題和處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在1951年2月19日去世,次年天主教就將他的作品列入禁書。《背德者》和其後的《窄門》等,都在思考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的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方面是道德的約束、另一方面是人性的本源,違背了道德將受到外界甚至內心的譴責,而違背了自己的心卻使生存的意義出現了危機,對生命的崇高產生懷疑,這就是自相矛盾的,就如紀德自己所說:「人長出牙齒,能咬食咀嚼了,就應當到現實生活中尋求食糧。勇敢點啊,赤條條地挺立起來,你只需要自身的汁液的沖騰和陽光的召喚,就能挺立的生長」。可見,紀德支持後者,追求人性單純快樂,拒絕一切扼殺快樂的倫理道德。當然,他的觀點我不是完全的贊同,世界如果變成一個享樂主義的世界,而拒絕一切道德,那人也將失去人的「高等動物」的美譽,但書確實也很好看,李玉民翻譯也不錯,挺上口而不失法國文學的特點。這對我來說也算是指向矛盾的吧.....
C. 怎麼翻譯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這句話好
「要知道如何釋放自己是艱巨的是要知道做什麼的自由」
D. 紀德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紀德,1869年11月22日生於巴黎。父親是法國南方的清教徒,法學教授,母親出身於法國北方信奉天主教的大資產階級家庭。他10歲喪父,生活在清教徒的家庭氣氛中,受到宗教熱忱的鼓舞。20歲時認識保爾·瓦萊里,兩人成為終生好友。他最初在象徵派文藝刊物《海神的號角》和《桑佗兒》發表文章。1909年他與友人創辦《新法蘭西評論》,它對現代法國文學有過很大的影響。
紀德早期的作品象徵意義極濃。1897年出版的散文詩集《人間食糧》(舊譯《地上食糧》),是他第1部重要的作品。1893年去阿爾及利亞旅遊,身心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家庭清教徒傳統決裂。他在《人間食糧》1927年重版的序言中寫道:「我寫這部書的時候,文學界有一股非常強烈的造作和封閉的氣息;我覺得迫切需要使文學重新接觸大地,赤著腳隨便踩在地上。」他針對當時的黑暗現實,強調對自然和人生的強烈感受,作為精神養料,培育自我。
紀德自稱他的作品是孿生的,幾部作品是同時構思而成。一部作品往往表達兩個互相矛盾的真理,而用一個完美的藝術形式使之統一。他的3部作品《蔑視道德的人》(1902)一方面歌頌人生的歡樂,一面指出以官能為基礎的道德准則,最終陷入利已行列;《窄門》(1909)女主角信守清教徒,最終釀成悲劇;《田間交響樂》(1917)一個牧師收養一個瞎女子,並愛上這女子的故事。紀德作品風格明凈精純,具有古典主義作品的完美形式,心理刻畫入微,揭露人物的靈魂深處,用筆細膩而不失分寸。
1914年出版的《梵蒂岡的地窖》,主角拉夫卡諦奧在羅馬-那不勒斯快車上無故將一個乘客推出車廂摔死,這種「沒有動機的行為」迎合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精神混亂和青年們厭棄因襲生活、擯棄資產階級社會的道德風尚、強調個人絕對自由的傾向。
1925年,紀德的小說《偽幣犯》出版。他以前的作品或稱傻劇,或稱故事,只有這部作品稱作小說。「偽幣犯」有兩重意義:一是製造假幣的人;另一種是指那些虛有其名的作家。紀德以前寫的小說只涉及道德、心理、美學或其他問題,但是他要《偽幣犯》成為許多問題大叉的路口——許多問題相遇的地點。這部作品以主角小說家愛德華作為中心,讀者通過愛德華了解一些人物的相互關系。故事沒有開端,沒有結局,人物的來蹤去跡也沒有交代,直到小說結束,一切都在繼續發展中。
紀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過救護傷兵的工作。1925~1926年,他去非洲考察,帶回大量材料,發表了《剛果之行》(1927)和《從查德歸來》(1928),揭發殖民主義者對當地人民的殘酷剝削。1932年他參加了國際反法西斯運功,同國際反法西斯和反對戰爭大會的代表們一道到柏林向希特勒遞交抗議書。他宣稱信仰共產主義,但不久他到蘇聯訪問之後,發表了《從蘇聯歸來》(1936)和《從蘇聯歸來的修訂》(1937),對蘇聯進行批評。
紀德幾卷文學評論集《借題發揮集》(1903)、《新借題集》(1911)、《偶感集》(1924)、《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對當代文學、道德、美學、文化等問題發表了獨特的見解。他頌揚波德萊爾、馬拉梅在詩歌領域內的成就和主張,推崇尼采熱烈嚮往人生的學說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挖掘人類靈魂深處的作品,同時反對巴雷斯和莫拉斯的民族主義文學的主張。紀德的《日記》(1889~1948)對於認識20世紀法國和西方文學、藝術,以及紀德思想及其創作道路,都是極為重要的資料。
1946年紀德發表的《忒修斯》,是他創作和思想的總結。希臘阿提卡國王子忒修斯在外面掃除了一切害人的盜匪和惡魔之後,歸來建立了世界名城西方文明的策源地雅典。
紀德於194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51年2月19日於巴黎逝世。
E. 背德者的作品賞析
對於該小說的主題應該作何理解,不少評論文章認為「背德者」應理解作「不道德的人」。如「《背德者》中的米歇爾在發現了感官享受和慾望之後走向徹底摧毀信仰、違背道德的深淵。」不少研究者認為紀德對小說主人公是持批判的態度,小說主人公有戀童癖和同性戀的傾向,而且對重病卧床的妻子不管不問,最終導致了她的死亡。不說小說主人公對妻子的冷漠,僅是同性戀的行為,就是違背傳統社會道德的,因此小說主人公是無德之人,是背德之人。對小說主題作這樣的解讀,正如作者所預料的那樣,「即使少數幾個人對米歇爾的這段經歷感興趣,也無非是疾惡如仇,要大義凜然地譴責他。」
將「背德者」作「無德之人」或「背德之人」之義解,實際上只是看到了表象。「背德者」深層含義應該理解為「背叛傳統道德觀念束縛的人」,其實作者是對小說主人公抱有同情和理解態度的,正如不少研究者所認為的,該小說帶有一定的自傳性質,米歇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紀德。
紀德在小說前言里寫道:「這種義憤,似乎是違背我的意志而產生的,而且來自米歇爾及我本人。」本書既不是起訴狀,也不是辯護詞。因此,小說的主題應理解為:突破傳統道德的束縛,向人的自然天性回歸。
「我」與瑪絲琳的婚姻實際上成了「我」追求自由的束縛,傳統道德觀念要求「我」維持現有的婚姻狀況,對瑪絲琳忠誠,甚至要偽裝出愛她的樣子。但是面對感官享受的追求和病榻上的瑪絲琳,「我」還是順應天性選擇了前者。瑪絲琳最後死去了,「我」也由此獲得了自由,不再需要履行忠誠的義務。瑪絲琳的最後死去標志著作者突破了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而向著人的自然天性回歸的強烈意願。
《背德者》反映了紀德對突破傳統道德觀念束縛和向人的自然天性回歸的願望,這可能是一個很早就壓抑在紀德內心深處的渴望,因為現實中的紀德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清教徒的家庭里,母親及母親的女伴們都是清心寡慾的,紀德從小就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受到極其嚴格的管教。但是紀德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這種願望是終難被主流社會接受的,只能存在於文學作品的形式中供人們觀賞而已。 小說《背德者》構思極為巧妙,對於作家思想的表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首先就是文本主體中所寫的兩次北非之旅。這兩次旅行形成了很鮮明的對照。第一次旅行時,男主人公米歇爾病了,作為妻子的瑪絲琳對他關懷備至,極盡做妻子的責任。她時常向上帝祈禱,祈求上帝保佑米歇爾。瑪絲琳恪盡婦道,是傳統道德的守護人。第二次旅行是在瑪絲琳重病之後。一開始米歇爾對瑪絲琳的守護是周到細微的,但一發現對瑪絲琳的守護是對自己的束縛時,米歇爾的身心就不能再平靜了。在瑪絲琳需要靜心療養、好好休息的時候,他卻日夜兼程奔往坎塔拉。到坎塔拉後米歇爾幹了什麼呢?雖然他一方面在照看重病的瑪絲琳,但心思卻轉到尋找第一次在坎塔拉認識的那些孩子去了。米歇爾發現當初的那些孩子,如阿舒爾、薩代克、阿吉布、布巴削等人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後,失望極了。他感嘆道:「這就是生活得傑作啊!我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來看他們的,心中真是抑制不住憂傷。」當初愛戀的孩童變丑了、變愚昧了,米歇爾的憂傷何其沉重啊!而當莫克蒂爾「並沒有變化」、「他的矯健與英俊達到了完美程度」時,他是快樂的。在瑪絲琳病逝前的那個晚上,米歇爾跟著莫克蒂爾去了圖古爾特城,進入一家摩爾咖啡館,與莫克蒂爾的情婦廝混在了一起。米歇爾追求的不是平靜的幸福,而是聲色享樂、放縱慾望。他的憂傷不為病重的瑪絲琳而為那些變化了的他曾經愛戀的孩童,這是多麼的有悖於傳統道德觀念性。
兩次北非之旅,兩個不同的結果:追求享樂、放縱情慾的米歇爾活著,而信仰上帝的瑪絲琳永葬在了坎塔拉的一座私人花園的樹陰下。
《背德者》的反向對稱結構清晰地展現出男主人公米歇爾集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的非道德主義於一身。他的思想意識裡面沒有「他者」,只有「自我」。米歇爾的言行都是以滿足自身為出發點、為目的的,他認為有了慾望就應該去追逐歡樂。在他放任自我,消除自身所受道德和教育影響的追逐健康的過程中,他所拋棄的道德如山般壓向他的妻子瑪絲琳,越壓越重,最終使她在重壓下致死。而那些出現在作品中的人物,無論是妻子瑪絲琳,路途中出現過的孩童、農民,還是在巴黎居所中出現的各種朋友,更或是自己農庄的老護院以及他的孩子們,對於米歇爾來說都只是「他者」。這些「他者」對於米歇爾來說就像是非洲的白石子,他先把白石子都放在陰涼處讓它們變涼,然後將一顆涼意十足的石子放在手心裡讓自己鎮靜、舒適,等到手中的石子涼意散去時再換上另外一顆涼石子,一顆一顆換下去,目的始終是讓自己舒服,讓自己成為被歡愉愜意包裹的對象,而那些換下去的石子彷彿一顆顆棄子,對他來說無所謂。這種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並沒有能夠讓米歇爾得到解脫,他並沒有在這種非道德主義中獲得他想要的幸福。用紀德自己的的話說就是「得到了尋覓的自由,卻無處可用。」
F. 背德者的介紹
鏈接:https://pan..com/s/1i8klYv-mgHzGxM5Rjm5lbw
小說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米歇爾一出生便不斷被塗上層層文明的「脂粉」,他從小受到嚴苛的宗教教育,為人嚴肅古板、不懂生活、沒有情趣,只能在各種書籍中度過他的青年時代。後來,米歇爾奉父命娶了賢淑溫柔的妻子瑪絲琳,但他並不愛她。婚後,他們到非洲度蜜月,正趕上他大病一場,經過妻子悉心照顧,他的身體很快恢復。在那裡,他在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大自然之中、恢復強壯肌體的同時,精神也日漸墮落。他一改過去的生活方式,無視任何道德,喜歡上同性戀的生活。面對這種情況,妻子很擔心、很憂愁,不久便病倒了,然而這位背德丈夫卻不顧妻子的病情,放盪行為毫無收斂,最終妻子病重而死。
G. 誰有《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典藏書系:違背道德的人》全本電子書下載百度網盤資源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典藏書系:違背道德的人-A.紀德-.mobi
鏈接:https://pan..com/s/1U74F5_6D9OTPMBTixbftSw
H. 獲過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有哪些
1901年
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因詩《命運》、《幸福》、《眼睛》等散文;《論藝術》、《詩句的斷想》等著作獲諾貝爾文學獎。
1902年
德國歷史學家塞道爾·蒙森獲諾貝爾文學獎。
1903年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羅馬史》、《羅馬國家法》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04年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萊·埃薩吉雷因劇作《在劍柄上》、《最後的夜晚》、《懷疑》等、法國作家米斯特拉爾因詩《米海耶》《仁那皇後》等而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05年
波蘭作家顯克微支因小說《三部曲》、《你往何處去》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06年
義大利作家卡杜齊因詩《撒旦頌》,著作《早期義大利文學研究》獲諾貝爾文學獎。
1907年
英國作家魯德耶德·吉卜林因詩《營房歌曲》、小說《吉姆》獲諾貝爾文學獎。
1908年
德國作家歐肯因《偉大思想家的人生觀》獲諾貝爾文學獎。
1909年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說《古斯泰·貝林的故事》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0年
德國作家海澤因小說《傲子女》、《天地之愛》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1年
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因劇本《青鳥》、《莫娜娃娜》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2年
德國作家霍普特曼因劇本《織工們》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3年
印度詩人泰戈爾因詩《新月集》、《吉檀迦利》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4年
1915年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因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6年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詩《朝聖與漂泊的年代》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7年
丹麥作家吉勒魯普因小說《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麥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說《希望之鄉》、《幸運的彼得》、《冥國》而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18年
1919年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詩《奧林匹亞的春天》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0年
挪威作家漢姆生因小說《土地的成長》、《維克多利亞)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1年
法國作家法郎士因小說《現代史話》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2年
西班牙作家貝納文特·馬丁內斯因劇本《利害關系》、《星期六晚上》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3年
愛爾蘭作家葉芝因詩劇《胡里痕的凱瑟琳》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4年
波蘭作家萊蒙特因小說《農民》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5年
愛爾蘭作家肖伯納因劇本《聖女貞德》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6年
義大利作家黛萊達因小說《離婚之後》、《灰燼》、《母親》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7年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因哲學著作《創造進化論》諾貝爾文學獎。
1928年
挪威女作家溫塞特因小說《克里斯門·拉夫朗的女兒》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9年
德國作家曼因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1930年
美國作家劉易斯因小說《大街》、《巴比特》獲諾貝爾文學獎。
1931年
瑞典作家卡爾費爾特因詩集《荒原和愛情之歌》獲諾貝爾文學獎。
1932年
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因長篇小說《福爾賽世家》諾貝爾文學獎。
1933年
蘇聯作家蒲寧因小說《舊金山來的紳士》獲諾貝爾文學獎。
1934年
義大利作家皮蘭德婁因劇本《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獲諾貝爾文學獎。
1935年
1936年
美國作家奧尼爾因劇本《天邊外》、《在榆樹下的慾望》獲諾貝爾文學獎。
1937年
法國作家馬丁·杜加爾因小說《若望·巴魯瓦》獲諾貝爾文學獎。
1938年
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因小說《大地》獲諾貝爾文學獎。
1939年
芬蘭作家西倫佩因小說《夏夜的人們》獲諾貝爾文學獎。
1940年~1942年的諾貝爾獎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而中斷。
1943年
1944年
丹麥作家延森因歷史小說《漫長的旅程》獲諾貝爾文學獎。
1945年
智利作家米斯特拉爾因西班牙語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獲諾貝爾文學獎。
1946年
瑞士作家海塞因小說《玻璃球游戲》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47年
法國作家紀德因小說《蔑視道德的人》、《田園交響曲》獲諾貝爾文學獎。
1948年
英國作家艾略特因長詩《四支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
1949年
美國科學家福克納因對當代美國小說作出的貢獻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0年
英國作家羅素因「捍衛人道主義理想」的作品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1年
瑞典作家拉格爾克維斯特因小說《劊子手》、詩《在信仰的地位上》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2年
法國作家莫里亞克因小說《給麻瘋病人的親吻》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3年
英國首相丘吉爾因藝術性歷史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4年
美國作家海明威因小說《戰地鍾聲》、《永別了,武器》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5年
冰島作家拉克斯內斯因寫了恢復冰島古代史詩的藝術作品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6年
西班牙作家希梅內斯因長詩《一個新婚詩人的日記》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7年
法國作家加繆因小說《陌生人》、《鼠設》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8年
蘇聯作家帕斯捷爾克因小說《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但其拒絕領獎。
1959年
義大利作家誇西莫多因詩《水與土》、《日復一日》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0年
法國科學家佩斯因詩歌《幻想的形式》反映了當代場景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1年
南斯拉夫作家安德利奇因歷史小說《德里納河上的橋》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2年
美國作家斯坦貝克因小說《憤怒的葡萄》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3年
希臘作家塞菲里斯因詩集《航海日誌》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4年
法國作家薩特因作品「思想豐富,充滿…探求真理的精神」獲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了該獎。
1965年
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因小說《靜靜的頓河》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6年
以色列作家阿格農因「深刻而具有特色的敘事藝術」、瑞典作家薩克斯因作品以「感人的力量表達了以色列的命運」而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7年
瓜地馬拉作家阿斯圖里亞斯因小說《總統先生》、《玉米人》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8年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小說《雪國》、《古都》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9年
法國作家貝克特因在荒誕派戲劇中的貢獻獲諾貝爾文學獎,但其拒絕了該獎。
1970年
1971年
智利作家聶魯達因詩歌《復甦了一個大陸的命運和夢想》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
德國作家伯爾因對復興德國文學作出了貢獻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3年
澳大利亞作家懷特因小說《暴風眼》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4年
瑞典作家約翰松因小說《克里隆三部曲》、瑞典作家馬丁松因「其作品透過一滴露珠反映了整個世界」而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5年
義大利作家蒙塔萊因其「獨樹一幟的詩歌創作闡明了人的價值」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6年
美國作家貝洛因小說《洪堡的禮物》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7年
西班牙作家亞萊克桑德雷因詩集《毀滅或實情》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8年
美國作家辛格因其「充滿***的敘事藝術」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9年
希臘作家埃利蒂斯因長篇敘事詩《俊傑》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0年
美國作家米洛什因小說《篡奪者》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1年
英國作家康內蒂因作品「視野寬闊,思想豐收富,創造性強」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2年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薩斯因小說《百年孤獨》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3年
英國作家戈爾丁因「小說具有明晰的現實主義的敘述技巧,和虛構故事的多面性和普遍性」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4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塞費爾特因小說《孤島上的音樂會》、《瘟疫縱隊》、《莫扎特在布拉格》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5年
法國作家西蒙因小說《佛蘭德公路》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6年
沃爾·索因卡(奈及利亞)
1987年
約瑟夫·亞歷山德洛維奇·布羅斯基(俄國--美國)
1988年
納吉布·馬哈福茲(埃及)
1989年
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
1990年
奧克塔維奧·帕斯(墨西哥)
1991年
納丁·戈迪默(南非)
1992年
德列克·沃爾科特(特里尼達)
1993年
托尼·莫里森(美國)
1994年
大江健三郎(日本)
1995年
顯默斯·希尼(愛爾蘭)
1996年
維斯拉瓦·希姆博斯卡(波蘭)
1997年
達里奧·福(義大利)
1998年
霍塞·薩拉馬戈(葡萄牙)
1999年
君特·格拉斯(德國)
2000年
法籍華人高行健因兩部長篇小說《靈山》和《一個人的聖經》獲獎
2001年
維-蘇-奈保爾[英]
2002年
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凱爾泰斯
2003年
南非小說家約翰-麥克斯韋爾-庫切
2004年
奧地利女作家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克
2005年
英國作家哈羅德·品特
2006年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新生活》
I. 紀德的《背德者 窄門》主要講了什麼
《背德者》宣揚了紀德所主張的一種背德主義,即小說主人公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大膽藐視一切既定的道德觀念,沖破宗教和家庭的桎梏,盡情地滿足人的自然本性,追求個人主義的人生理想。在藝術上,小說打破了19世紀傳統的小說模式,以法國古典文學的完美形式表現了現代人的復雜思想感情,為傳統的小說模式重鑄了新典範。1947年,紀德因《背德者》等作品「以對真理的大無畏的熱愛和敏銳的心理洞察力表現了人類的問題和處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