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科學道德起源

科學道德起源

發布時間: 2022-05-20 20:02:29

㈠ 職業道德的歷史淵源

產生和發展
職業道德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並出現相對固定的職業集團時產生的。人們的職業生活實踐是職業道德產生的基礎。在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農業、手工業、畜牧業等職業分工,職業道德開始萌芽。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又出現了商業、政治、軍事、教育、醫療等職業。在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基礎上,這些特定的職業不但要求人們具備特定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求人們具備特定的道德觀念、情感和品質。各種職業集團,為了維護職業利益和信譽,適應社會的需要,從而在職業實踐中,根據一般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漸形成了職業道德規范。在古代文獻中,早有關於職業道德規范的記載。例如,公元前 6世紀的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計》中,就有「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的記載。智、信、仁、勇、嚴這五德被中國古代兵家稱為將之德。明代兵部尚書於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養的六條標准,被稱為「親民官自省六戒」,其內容有「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徵收、崇節儉」。中國古代的醫生,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優良的醫德傳統。「疾小不可雲大,事易不可雲難,貧富用心皆一,貴賤使葯無別」,是醫界長期流傳的醫德格言。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最早的醫界職業道德文獻。 一定社會的職業道德是受該社會的分工狀況和經濟制度所決定和制約的。在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封建等級制不僅限制了職業之間的交往,而且阻礙了職業道德的發展。只是在某些工業、商業的行會條規以及從事醫療、教育、政治、軍事等業的著名人物的言行和著作中包含有職業道德的內容。在這一社會的行業中,也出現過具有高超技藝和高尚品德的人物,他們的職業道德行為和品質受到廣大群眾的稱頌,並世代相襲,逐漸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傳統。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擴大,職業和行業也日益增多、復雜。各種職業集團,為了增強競爭能力,增值利潤,紛紛提倡職業道德,以提高職業信譽。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還成立了職業協會,制定協會章程,規定職業宗旨和職業道德規范。從而促進了職業道德的普及和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不但先前已有的將德、官德、醫德、師德等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而且出現了許多以往社會中所沒有的道德,如企業道德、商業道德、律師道德、科學道德、編輯道德、作家道德、畫家道德、體育道德,等等。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和金錢至上的觀念,使職業道德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到很大的局限。也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決定了某些職業道德的虛偽性,需要時提倡它,不需要時就踐踏它,並往往做表面文章,自我吹噓。
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是適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在共產主義道德原則的指導下,批判地繼承了歷史上優秀的職業道德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社會主義的各行各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職業內部的從業人員之間、不同職業之間以及職業集團與社會之間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因此,不同職業的人們可以形成共同的要求和道德理想,樹立熱愛本職工作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中國各行各業制定的職業公約,如商業和其他服務行業的「服務公約」、人民解放軍的「軍人誓詞」、科技工作者的「科學道德規范」以及工廠企業的「職工條例」中的一些規定,都屬於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內容,它們在職業生活中已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職業道德與一般社會道德
任何社會的職業道德總要受到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一般社會道德的影響和制約,它們之間在一定意義上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的職業道德,尤其是資產階級直接操縱和參與的那些職業的道德,受資產階級利己主義道德原則的影響和制約最直接、最嚴重,它們是資產階級一般道德原則的體現和具體補充。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則受共產主義道德原則的指導,同時又是共產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各行各業的具體體現和補充。職業道德較之一般社會道德,具有以下特點:①職業道德是在歷史上形成的、特定的職業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常常形成世代相襲的職業傳統和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和習慣,因此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②職業道德反映著特定的職業關系,具有特定職業的業務特徵,因而它的作用范圍僅僅局限於特定的職業活動中,只對從事特定職業的人們具有約束力;③職業道德通常以規章制度、工作守則、服務公約、勞動規程、行為須知等形式表現出來。在階級社會中,一般社會道德總是一定階級的道德。作為意識形態的特殊形式的職業道德,總是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的反映,並體現一定階級的要求和願望,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這是因為階級社會中的職業最終都與一定階級的實踐活動相聯系,並受本階級的道德原則所制約。不同階級的人們必然會把本階級的觀點和情感帶進自己的職業生活中,形成不同的職業觀和職業道德。剝削階級總是把一些職業看作是「高貴」的,把另一些職業看作是「卑賤」的。那些所謂高貴職業的職業道德,往往更直接體現剝削階級的利益和剝削階級道德原則的精神,而勞動人民從事的那些所謂卑賤職業的職業道德,往往具有反抗剝削階級的要求,同剝削階級的道德原則相對立。但由於不同職業與統治階級聯系的遠近、疏密程度不同,因而不同的職業道德受統治階級道德影響的程度也不一樣。不過,即使是醫療、體育、科學研究等這些並非直接隸屬於統治階級的職業的職業道德,也因其從業人員的職業活動不能擺脫該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統治階級道德原則的制約和影響,所以也具有一定的階級性。

㈡ 科研倫理的起源

科研倫理是指科研人員與合作者、受試者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倫理規范和行為准則。

中文名
科研倫理
本質
倫理規范和行為准則
關注重點
道德品質、道德修養
問題
濫用科研經費
倫理論證
反對生殖性克隆(克隆人)研究
定義
科學研究活動本身涉及到倫理道德,身處象牙塔的科研人員也會成為道德主體,科研活動也會成為道德研究之對象。科研人員應遵循科學共同體公認的的行為准則或規范,及時調整自身與合作者(包括其他科研人員、資助者、受試者、社會公眾/消費者)、科研人員與物(包括試驗動物、生態環境等)之間的關系,合乎倫理地開展研究工作。這就引出了「科研倫理」和「科研道德」兩個新的概念。鑒於「倫理」與「道德」的細微區別,「科學倫理」和「科學道德」的含義也各有側重。
科學研究是一種涉及到科研人員、科技輔助人員、課題資助者、受試者/病人、社會公眾/消費者、政策制定者等諸多活動主體的社會活動。身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的復雜社會人際網路中的科研人員,在科研活動中要獲取受試者的知情同意,尊重隱私、公正地分配負擔和收益,研究方案要有可接受的「風險-受益比」,規避潛在的經濟利益沖突,合乎倫理地開展科學研究活動。
辨析
「科研倫理」和「科研道德」之間的區別如下
內容 科研道德 科研倫理
1、關注重點
科研人員的道德品質、道德修養、機構的利益沖突及其後果
科研行為本身的動機、行為過程、後果
2、科研課題設計、申報中的問題
弄虛作假,違反誠實、客觀等原則,騙取科研資源
課題研究潛在的生態風險、人身傷害、有無研究價值
3、科學研究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剽竊他人成果、篡改實驗數據或杜撰。濫用科研經費
在涉及到人的科研中,違反了尊重、不傷害、有利和公正等倫理原則;或在科研活動對生態環境及人群造成較大的風險或災難
4、科研結果及運用中常見的問題
署名不當、隱瞞不利結果、一稿多投、侵犯或損害他人著作權,有意不準確報告結果
泄露個人或群體可識別的信息、侵犯隱私權、利益分享不公、沒有按承諾保守機密
5、底線的界定
背離了基本的學術規范,出現嚴重的科研不端行為
嚴重違反了一個或多個基本倫理原則並導致惡劣的影響
6、社會責任
對納稅人、資助者和政府負責
保障受試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和集體利益
7、建設重點
科研誠信建設
倫理審查能力建設
倫理論證
科研倫理案例-1 反對生殖性克隆(克隆人)研究的倫理論證
克隆研究分「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要克隆並培育人體所需要的器官,因而受到的倫理質疑較小;後者就是俗稱的克隆人,得不到倫理辯護。各國政府和學術界均表明立場要禁止有違人類尊嚴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中國政府也明令禁止進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國際社會反對生殖性克隆的論證可歸納為如下6種:
①克隆性生殖是一種較低級的無性生殖,它要求基因程序在短期內重編,萬一發生程序上的差錯和缺失,會對克隆人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
②克隆人在遺傳基因上幾乎完全相同,從而導致不同克隆人的個性喪失。
③克隆人將可能擾亂正常的倫理定位,危及家庭幸福。
④如果像產品那樣批量克隆人,那將是對人的權利和人的生命尊嚴的褻瀆;
⑤生殖性克隆技術的應用會滑向優生運動;
⑥科學家不應「扮演上帝」。在上述反對生殖性克隆的倫理論證中,「不傷害」和「尊嚴」最有說服力。

㈢ 科學是什麼

什麼是科學?

一、科學一詞的來源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到了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為什麼這么稱呼呢?science的本來含義是系統知識,我想也許這樣,科學在十九世紀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細了,即分成許多許多專業,而這些專業知識又不象其它知識那樣是互不聯系的。除了專業概念外,基礎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樣的,「科」的意思是分類或層次條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認為science對應「科學」還是比較合適的。

二、科學的嚴格定義

實際上,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系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麼?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麼?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盡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決這些爭議。下面先看看我根據現有教科書以及有些權威性論著上的定義改進的自認為非常嚴格的定義,然後再來討論一下其確切的含義,爭取學術界有個一致的認同。

定義——科學是一種最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社會事業

該定義中「最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該定語是自己加進去的,原因是為了明確科學的涵義,即明確科學是一個怎樣的知識體系(我至今為止不明白為什麼很多書上為什麼不敢明確地加上它)。其中「矛盾」當然是指邏輯矛盾。

「知識體系」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初認識。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條理性和結構。這一點,任何一本經典著作都多少具有這種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數《幾何原本》了。中國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條理的,也許是我不學無術,自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書)。不過科學這種知識體系已不象某些知識體系那樣規模那麼小,討論范圍那麼窄了,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其野心甚至企圖包羅萬象無所不及。這么大的體系仍要保持很強的條理和結構,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但知識體系並不只有科學一種,所以必需明確科學是怎樣的知識體系。定義中前面部分給出了限定,跳過一段再討論。

很早有人就認識到了科學是一項社會事業,但其意義是隨時代發展進一步深化的。而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們不易理解的。知識表現在書本里怎麼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呢?不能被別人理解,不能被別人重復驗證,這本身就不叫知識,為什麼還要強調其社會性呢?這是因為科學對知識的認識要遠遠比其它對其的認識嚴格。不管對巫師、宗教徒、平民還是科學家來說,知識都是指正確的陳述,正確的預見,即知識就是人認為的「真理」。但只有科學家才非常嚴格地審視「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語句(常稱為公理)是否來源於直覺、實驗或有充分理由,而且嚴密地審查推導過程中的任何細節,並考查其任一導出結論是否與實驗或生活經驗相沖突。而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許多的科學家的共同勞動,也需要廣大民眾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隨著科學的越來越發達,科學的復雜程度越高,其社會性也就越強。

「最逼近真理」是強調科學的特質,與其它相比,科學最強調懷疑,因為科學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覺為前提的。認為所有知識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雖然科學追求的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但畢竟主觀世界與客觀存在並不是一回事,知識再正確,也只是逼近對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觀世界。比如說:理想氣體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溫常壓下的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因為這些氣體分子的線度遠小於它們之間的距離。而范德瓦爾斯對理想氣體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氣那樣的真實氣體。科學家們懂得他們的理論一開始就是近似,所以他們從未指望從其理論導出的結論與真實世界無絲毫誤差。所有的知識是人造的,是主觀世界的產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進化而已,他們也會有錯。自然界的秘密存在於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樣特點表現自己,但不會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達出來。可見用「最逼近真理」這一詞項既強調科學的嚴密性,又強調了科學對世界的認識意義。

「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該定語反映了科學對完美的追求,強調了科學也有個成長過程。普通人犯錯誤是經常的,偉人也會犯錯誤,象牛頓、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這樣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錯誤的理論。羅素的著作中,經常描寫偉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節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馬爾薩斯四年內添三個孩子;提倡無為的叔本華對晚來的榮譽欣喜若狂;被稱為實驗科學的始祖的培根則不知道為他治病的哈維發明血液大循環理論。偉人尚且如此,那麼集所有偉人智慧的科學內容要想沒有一點自相矛盾的暇點則十分困難,而且體系越大越難以沒有錯誤,特別是新學科,需要時間的檢驗。任何科學都有個成熟的過程。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科學也許是某種情境下的近似,在無限推廣時就可能出現矛盾,而科學決不會裝作沒有看見,必定要去解決這一矛盾,使科學向前邁進。由邁克爾遜實驗引起的相對論、由黑體輻射實驗引起的量子力學以及理發師悖論引起的數學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後發展起來的。

我想,科學的如上定義用了最少的文字既把經典的科學含義表達了出來,又突出了科學的特點,明確了科學與其它的分界,概括了庫恩的科學範式理論和波普爾的證偽理論,強調了科學的進化特徵。

三、科學方法

要真正理解科學,僅弄清科學的定義是不夠的。但也不是要掌握許多科學知識才能理解科學,想迅速理解科學的捷徑,那隻有掌握一些主要的科學方法。

科學就是求真,也就是如何獲得真的陳述,經典的科學方法有兩大類,即實驗方法和理性方法,具體的說主要就是歸納法和演繹法。

歸納法:將特殊陳述上升為一般陳述(或定律定理原理)的方法。經驗科學來源於觀察和實驗,把大量的原始記錄歸並為很少的定律定理,形成秩序井然的知識體系,這就是經驗科學形成的過程。可見怎樣的歸納是有效的、可靠的,這是經驗科學要研究的最重要的問題。自從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延生以來,從未停止過這方面的探索和爭論。可以看到隨著深入的研究,發現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遠比演繹法復雜。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教育不敢注重科學方法的普及,使得大眾接受科學知識和接受其它知識似乎一樣,以致分不清什麼是科學知識,什麼是非科學的知識。這里無法嚴格的討論歸納方法的完整內容,但為了說明下面的一系列問題,這里簡單提些基礎的歸納要點。

歸納法分完全歸納法和不完全歸納法,其中完全歸納法應用范圍很小,因為對絕大多數事物,可觀察的現象往往都是無窮的。所以實用的歸納法必然是不完全歸納法。其又分兩種即簡單枚舉法和科學歸納法。簡單枚舉法是不可靠的,只能得到或然性真理,因此科學歸納法是科學方法討論的中心。

所謂科學歸納法又叫排除式歸納法,這種歸納法不一定要增加原始陳述,而是排除那些可應用於特定事例的可能假說。培根的「三表法」和穆勒「五法」都是這類型的。下面簡單列出穆勒「五法」。注意,它們的前提是,只存在兩類現象,每類只有三個元素,即a、b、c(現象)和A、B、C(原因),並都先假定了①只有一個出現a的條件(原因),②只有A、B、C是可能的條件(原因)。

1、契合法:a與AB一起出現,也與AC一起出現。可知,A是a的充分條件。如,例1:在兩塊麥地上施氮肥(A),一塊澆水(B),一塊施鈣肥(C),結果產量都增高(a)。則可以猜想施肥(A)是產量增高(a)的原因。

2、差異法:a與ABC一起出現,但不與BC一起出現,可知,A是a的必要條件。如,例2:在一塊麥地上既施氮肥(A)又澆水(B)又施鈣肥(C),結果產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塊麥地上只澆水(B)施鈣肥(C)則產量不變。則可以猜想施肥(A)是產量增高(a)的原因。

3、契合差異法:a與AB一起出現,也與AC一起出現,但不與BC一起出現。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條件。如,例3:在兩塊麥地上施氮肥(A),一塊澆水(B),一塊施鈣肥(C),結果產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塊麥地上只澆水(B)施鈣肥(C)則產量不變。則可以進一步肯定施肥(A)是產量增高(a)的原因。

4、剩餘法:已知B是b的條件(原因),C是c的條件(原因),abc與ABC一起出現,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條件。如例4:天文學家觀察出天王星的運行軌道有傾斜現象(a、b、c),已知傾斜現象a、b是受兩顆行星(A、B)的吸引,於是可以猜想還有一顆行星(C)影響天王星的軌道傾斜(c)。

5、共變法:A與a以同樣方式發生變化,而BC則不以這種方式變化。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條件。如例5:改變單擺的擺長(A)則單擺的周期(a)隨之改變,但改變擺球的質量(B)和擺球的材料(C)則周期不變。則可以認為單擺的擺長(A)決定其周期(a)。

通過類似於上面穆勒五法的科學歸納,似乎能夠不太費力地找到事物的因果關系,但事實上非常困難。就穆勒五法而言,最難滿足的就是那兩個預設的條件,第一個稱決定論公設,量子力學和混沌學的出現真實世界中決定論系統並不是太多的,所以並不總能滿足這預設。第二個稱封閉系統公設,這在科學研究中最難滿足的,比如,契合差異法雖然對決定論系統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但只要系統較為復雜點,其封閉性就很難滿足,對單擺這樣的簡單系統較容易搞清楚某現象(如周期)背後有哪些可能的原因(擺長、質量、材料等),但例3就不簡單。影響麥田產量的可能原因其實有很多很多,因此實際研究決不象例3那樣簡單。

關於歸納說了這么多,實在出於無賴,讓人們懂得歸納問題是科學的最大難題,要花很多時間的,但不強調這一點就不無法讓人們理解科學。關於經驗問題,現代哲學可能還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歸納問題上,主要還在經驗科學的最基礎問題上討論,即如何描述現象,怎樣的描述才是有意義的。現象學、邏輯實證論以及非常晦澀的語言哲學都停留在這方面討論。的確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實驗科學的始祖培根最大的貢獻也不是總結歸納法,而是強調怎樣得到正確的原始陳述。原始陳述都不正確或無意義,則以後的歸納演繹就全是徒勞的。

演繹法:應用一般陳述(或公理定律定理原理)導出特殊陳述或從一種陳述導出另一種陳述的方法。乍看起來,演繹似乎不能得到新的東西,所以培根尖銳的批評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不是沒有根據的。但如果改變觀念,認真思考一下什麼是「新」,則就為發現演繹法的重要性。從牛頓把天上的星體運動與地上的蘋果落地相聯繫到如今的大統一理論,可見物質現象的背後的確很可能有統一的本質,這樣就完全可能用很少的陳述推導出對大千世界的各種現象的正確陳述。從這意義上說,「新」不一定指在舊體系之外的陳述,只要是另一種沒見過的表述就是新,因為所有的具有現實意義的陳述都可以放在一個科學體系內。

笛卡爾似乎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十分瞧不起培根,由他的努力終於建立起真正實用的理性大廈。他看到了數學的演繹力量,把古希臘的注重理性思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西方笛卡爾常被稱為哲學之父、科學之父,我也非常贊同。嚴格的科學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是從哥白尼,不是從培根、也不是從伽俐略,而是從笛卡爾。嚴格的說,沒有數學就沒有科學。任何一門科學,沒有數學的參與,則很難說有效,更談不上能成熟。

但數學常不被稱為經驗科學,甚至有時稱為形而上學,因為數學往往是從幾個公理出發演繹出的理論體系。如《幾何原本》僅由五個公理就演繹出厚厚一本書來,而把其中第五公設變了變,又演繹出《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數學的公理往往來源於直覺,所以又常常被稱為先驗科學,其實它與經驗科學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只是經驗科學中的定律定理相對數學公理不那麼直覺罷了。《歐氏幾何》是對實際空間的研究,當然很容易直觀得到幾條公理了,《代數》、《數論》等僅是對數和方程進行研究當然也可能建立在幾條直觀的公理規則的基礎上,但《相對論》要把時空物質都聯系起來研究,則其定律定理就不是一目瞭然的了。數學被認為最抽象的,其實正是其抽象才認為基礎,越是具體則研究對象涉及的因素越多。幾何為什麼是科學的基礎,正是因為所有的事物都占空間,代數之所以是基礎,是因為所有的概念必需量化後才能被精確研究。抽象有兩層意思,一是事物某側面的描述,二是難以理解難以想像。當然很多情況下這兩層意思都有,因為對事物不完整的描述就不具體了,也就難以想像。然而抽象的理論之所以實用正是因為我們對具體事物的描述和處理總喜歡一部分一部分進行。因此抽象的往往是基礎的。笛卡爾顯然認識到了這一點,並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研究必需遵守的一些原則:

①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現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無法懷疑的東西放在我的判斷中;

②把難題盡可能分解為細小的部分,直到可以圓滿解決為止;

③按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地上升到復雜的對象的認識

④把一切情形盡量完全地列舉出來,盡量普遍地加以審視,以保證沒有遺漏。

這幾個原則除了第一點輕視了實驗的作用外,是非常精闢的。整個經典科學按照這些原則建立起來。現代科學盡管補充了經典科學的方法,但以上經典科學方法仍是科學的最基本方法和主要方法。所謂類比、模擬、實驗、分析綜合和假說等也都應屬於經典科學的方法,由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提練出的功能模擬法、黑箱法和信息法即使在電腦處理能力極強的當今,也只能算是科學方法的補充。從整體到細節這種顛倒的認識過程無論如何不可能成為主流方法,只在不得已時使用。

從將數學應用於各門科學所出的成果來看,說演繹不能得到新東西有非常明顯的問題。比較而言,演繹比歸納有較多的主動和自由,因為演繹可以自由選擇初始公理,自由制定演繹規則,這樣就能創造出大量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一旦發現現實世界某部分適用,則立即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如《黎曼幾何》用於《相對論》,《群論》用於《粒子物理學》等等。另外歸納本身常需要演繹,且一個陳述的正確程度需要用數字反映出來,由於數學的加入大大減少了歸納程序,提高了歸納的效率。比如,德布羅意根據光的波粒二象性和詳細考查物理學的發展過程,擴展聯想到可能所有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過程幾乎屬於演繹,但根據這一假說可以定量地預測出電子衍射的結果,通過實驗記錄現象,由實驗現象記錄與理論導出陳述的定量比較,從吻合的有效數字中就能大致知道該假說的正確程度。顯然有效數字是實驗的核心理論,有兩位有效數字吻合意味著只有百分之幾的錯誤概率,有8位吻合則只有億分之一的被證偽概率。所以定量實驗實際上是彌補不完全歸納的缺陷。幾個精確的實驗就可以大致證實或證偽假說了,否則象《廣義相對論》這類很難觀察的理論就無法得到人們的承認。

到此,我們應該能理解為什麼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後了。在某些哲學家那裡,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區別常用倒金字塔和正金字塔來比方。認為先驗的體系一旦某一原則或原理被證偽,則整個體系化為烏有,而經驗體系即使有幾個原理被否定,但就象金字塔底部抽去幾塊石頭一樣金字塔不會倒(如牛頓力學屬於經驗科學,它沒有因為相對論推翻了其幾個定理而蹦塌)。這樣的比如很生動也很恰當,但很容易讓人們輕視理性。其實這個比方只是警示我們小心地套用人為構造的理論,而理性則是科學的本質,因為演繹不僅用來構造理論、應用理論導出陳述,而且它也溶於歸納過程中。科學離不開邏輯離不開理性。

「科學方法似乎毫無趣味、很難理解,但是它比科學上的發現要重要得多。」國際科普理論學者認為,科學方法是科學素養中最重要的內容,公眾理解科學,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科學方法並應用這些科學方法解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的盲從行為,也與缺乏科學方法有關。特別是在我們缺乏理性基礎的國度更應該強調學習科學思維方法。

四、科學精神

因為科學常和技術連在一起,因此容易讓人忘了科學是上層建築中的一部分,特別是沒有理性傳統的落後社會中,甚至很大一部分人們不知道還有科學精神。的確很少有人總結概括科學精神,也很少有人宣傳科學精神。正是這個原因,科學對落後國家的影響不是很大的,至少不是全方位的。

雖然我教了幾年科技概論課程,卻還沒有找到對科學精神的系統闡述。這里就我的零星資料試作簡單概括。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認為: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性構成科學的精神氣質。我國的蔡德誠教授則把科學精神歸納為「六要素」,即: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權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寬容的激勵。兩位學者有許多共有認識。為說得更明確點,我把科學精神用以下語詞概括:公正、簡單入手多元思考、證實加證偽、理性懷疑、爭論與激勵。下面作些解釋。

①公正:以公正的立場觀察事物。我把這一科學精神稱為哥白尼精神。有人說近代科學從哥白尼開始,我雖然不贊同,但對哥白尼精神的偉大卻贊嘆不已。沒有哥白尼精神則沒有科學,從這一點上講哥白尼精神的確是近代科學的先導。由於觀察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看的,因此在自然狀態下,人們很難脫離自身的角度去想像和思考現象,於是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無意識形成,當隨著年齡增長觀念僵化,則非常不容易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問題,因而不容易把握事物。所以說公正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事實上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強化了公正意識。相對論的出現,使人們認識到不僅我們所在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且太陽、銀河系中心都不是宇宙的中心。19世紀的馬克思理論的缺陷主要就是太強調立場了,社會科學也必需打破階級的框架,建立一個無矛盾的統一體系,不應該有兩對立階級的社會科學理論。實際上現代自組織理論已經邁出了這一步。

②簡單入手多元思考:選擇簡單對象開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盡量應用數學,完整的考慮各要素,建立理論,並通過修改和擴展,擴大應用范圍。這其實就是上面所敘笛卡爾提出的科學思想,所以把它稱為笛卡爾精神。不僅在物理上牛頓的質點模型、克勞修斯的理想氣體模型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是在其它領域也一樣,如生物界摩爾幸運地選擇了果蠅這個簡單對象才揭開了遺傳學研究的序幕。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片面思維,要有多元化思考,但大腦處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先選擇簡單對象,就可以避免思考過多的因素。而較復雜問題可以用研究簡單問題導出的結論通過各種方式的迭加和處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可以用已有結論定量近似和定性分析。

③證實加證偽:科學是嚴格的,它強調理論與實踐的一致,即理論的任何導出陳述都必須與觀察相符,能用實驗證實,不能被證偽的理論就不是科學。我們稱這為波普爾精神。現代科學有許多新理論沒有較多的實驗支持,往往來源人為的演繹構造,這樣的知識系統,只要有一個與觀察不同,就應該推翻。但對經驗科學,經驗先於理論,則不應該輕易相信證偽,即使某個陳述被證偽,也應先考慮修改,或用更大的理論包容舊理論。

④理性懷疑:科學只是最逼近真理,事物的真實道理只有事物自己知道,任何知識體系都是人為構造的,科學特別強調懷疑包括對自身的懷疑,但自從科學延生三百多年來由無數具有懷疑精神的科學家十分謹慎地發展,許多科學領域近於成熟,因此懷疑需要一定的理性基礎。科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兩個人物笛卡爾和馬克思都不約而同的把「懷疑一切」看成是自己的座佑銘。由於信仰共產主義的人們偏偏忽視了馬克思的懷疑精神,過分地相信教條,為了警示這一點,我把它稱為馬克思精神。雖然如今的科學可靠性遠比兩個偉人所處的時代可靠得多,但科學的可懷疑性不變,只是不能缺少科學訓練盲目懷疑了,當你想懷疑某個科學結論時,你得認識認識自己,是否夠上水平,因為簡單的懷疑早被懷疑過無數次了。特別一些經典的理論,如歐氏幾何、代數、運動學等理論,它們是由很少的公理和定律構成的。如歐氏幾何,其五條公理相當直觀,且沒有一條來自實驗,在此之上演繹出的理論經幾千年無數人的驗證,因此可以說是完全可靠的理論。而運動學的可靠性也是這樣,只是運動學的原理中,有實驗定律(如速度合成平行四邊形法則),所以可靠性不如歐氏幾何。為什麼有實驗定律的理論系統可靠性反而弱呢?這是因為實驗定律是受實驗條件限制的,往往一時弄不清適用條件,比如說牛頓定律是在低速情況下實驗總結的,所以當人們認為它普遍適用無限推廣時就會出錯。從這意義上說經驗科學反而沒有純科學可靠。完全人為構造起來的理論,容易做到完全沒有邏輯矛盾。只是這樣的理論要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完全對應則不容易,即純科學的倒金字塔不可靠性在於其應用。懷疑精神常用在生活中,花花世界,你必須睜大眼睛辨別一下哪些是科學哪些不是科學,懷疑精神主要用於對非科學內容的懷疑,遇事要多多思考思考,不要盲從。在我國,盲目崇拜、守舊缺乏創新精神以及傳統勢力過於龐大,可以說就是缺少懷疑精神所致。是目前的高考制教育模式扼殺了懷疑精神,考試題總是要求題目有唯一的答案,且任何對題目本身的懷疑都是多餘的,一定會影響分數,則師生一致不去作任何「多餘」的思考。因此教育圍繞考試這現象應引起我們的深思。

⑤爭論與激勵:科學是人造的,因此與人的素質有關,爭論和激勵能使人的素質迅速提高,因此科學需要討論的環境和維護人們對科學的熱情。我覺得這方面科學家中玻爾最出色,所以稱為玻爾精神。由玻爾與薛定諤的激烈爭論以及以他為中心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集體貢獻,天書一般的量子力學終於建立起來,這是人類的奇跡。玻爾與愛因斯坦也爭論了一輩子。相比之下,我們的環境學術氣氛就太差了,討論是那麼的少,稍有爭論就傷感情,如此脆弱的氣質怎麼能對科學有所貢獻呢?現代科學已完全是一種社會事業,遠不是個人獨立能有所建樹的,為什麼小小的德國出那麼多哲學家,為什麼小小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出那麼多著名科學家?為什麼貝爾公司微軟公司有那麼多的發明?這一切說明科學環境太重要了。一個社會要真正重視科學則首先注意科學環境的創造和維護。中小學要培養辯論水平,大學要有較多的學術活動,學術權威應多向愛因斯坦學習,努力發現和推薦新人,注意培養科學道德,蔑視和打擊科學上的剽竊和弄虛作假,保護知識產權。

科學精神到底有多少,需要大家來討論,我想,把科學精神概括為以上五種,並以五個著名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能夠較好地突出科學的特質,有助於,我們大規模的普及科學思想,創建精神文明。

五、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技術(technology)一詞的願意是木匠,這也許在古代木匠在各工匠中最具技藝的原故。技術的定義是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各種具體技藝、經驗和具體知識。

㈣ 違反科學道德的行為發生的原因

因為太懶了,缺乏知識。

違反科學道德的行為表現

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試行)》規定的違反科學道德的學術不端行為表現為以下七種類型:

①故意做出錯誤的陳述,捏造數據或結果,破壞原始數據的完整性,篡改實驗記錄和圖片,在項目申請、成果申報、求職和提職申請中做虛假的陳述,提供虛假獲獎證書、論文發表證明、文獻引用證明等(第十九條);

②侵犯或損害他人著作權,故意省略參考他人出版物,抄襲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內容;未經授權,利用被自己審閱的手稿或資助申請中的信息,將他人未公開的作品或研究計劃發表或透露給他人或為己所用;把成就歸公於對研究沒有貢獻的人,將對研究工作做出實質性貢獻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單之外,僭越或無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第二十條);

③成果發表時一稿多投(第二十一條);

④採用不正當手段干擾和妨礙他人研究活動,包括故意毀壞或扣壓他人研究活動中必需的儀器設備、文獻資料,以及其他與科研有關的財物;故意拖延對他人項目或成果的審查、評價時間,或提出無法證明的論斷; 對競爭項目或結果的審查設置障礙(第二十二條);

⑤參與或與他人合謀隱匿學術劣跡,包括參與他人的學術造假,與他人合謀隱藏其不端行為,監察失職,以及對投訴人打擊報復(第二十三條);

⑥參加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評審及審稿工作;在各類項目評審、機構評估、出版物或研究報告審閱、獎項評定時,出於直接、間接或潛在的利益沖突而作出違背客觀、准確、公正的評價;繞過評審組織機構與評議對象直接接觸,收取評審對象的饋贈(第二十四條);

⑦以學術團體、專家的名義參與商業廣告宣傳(第二十五條)。有專家指出,除上述違反科學道德的行為表現外,還有假冒學歷和假冒文憑、學位和權力的交易等。

為什麼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

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之所以成為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主要原因在於:

一是科研群體的社會角色更易受到社會關注。科學家作為知識的創造者和創新的推動者,一直被公眾看做「最接近上帝的人」,是「不會說謊的人」,在公眾中具有良好社會形象,被視作道德的楷模。一旦出現道德問題,對於公眾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二是科學技術與工業經濟乃至政治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此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包括科學家在內的多元社會主體介入了科技活動的決策、研發和應用,而相應的科技社會化運作機制尚不完善,相應的規范也未能建立起來,由此導致眾多的失范現象產生,並引起社會關注。

三是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對國家、科學共同體、個人危害很大。對國家和科學共同體而言,科學道德和學風問題會誤導科學研究的方向,導致科技資源低效使用,甚至引發腐敗行為。

㈤ 科學倫理道德的結構包括哪幾個方面

倫理道德(人的倫理的道德,不知道動物有沒有所謂的倫理道德)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相矛盾的,倫理道德誕生的起源是為了更好的繁衍,但其實不然,它是一把雙刃劍,隨著它的發展成熟,它反而為了「照顧」大多數人都生存而阻礙了人類更好的繁衍。
這里主要在人的范圍內展開來說吧(其他的我也不懂)。首先一點每個人佔有資源的能力是不等的,其實差距很大的。如果沒有倫理道德的約束,有的人能娶n個老婆,而有的人一個都娶不到,有的人不勞動每天都靠打家劫舍都能過活,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讓那些體格強壯智力發達的人佔有跟多的資源,而其他的則被淘汰掉,甚至繁衍後代的機會都沒有。這是殘酷的,無情的,但人可以靠倫理道德來平衡自然法則,我們約束一夫一妻,我們譴責出軌、偷情,而且我們都認為不勞而獲是可恥的。

㈥ 道德的起源的科學解釋及其本質是什麼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

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快樂常常誘導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則迫使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

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的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的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6)科學道德起源擴展閱讀

「道德」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每個人也都願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你要說某個人沒有「道德」,他肯定會跟你急。

並且每個人都覺得「道德」 在自己這邊,沒「道德」的全是別人,所以大家都喜歡用自己定的「道德標准」評判別人,現在的名詞叫「道德綁架」,那究竟什麼是「道德」呢?下面簡單聊一下個人看法。

最早「道德」這兩個字其實是分開的,「道」到「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什麼意思呢?

那就是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但我們現在社會,道德的觀念已經很模糊了,所以大家總覺得「道德」這個詞很空洞,很虛,沒什麼固定標准,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太嚴重了。道德其實是有標準的,但你首先得了解這個「道」,不懂得「道」,當然就不知道什麼是標准了。

道德一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的,沒有信仰為基礎的道德,是很脆弱的,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不堪一擊。

比如,孝順父母這一條,就是隨順人的本性,就是道德,無論儒釋道哪家,首先都是講孝道,孝道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你孝順父母,就是道德;不孝順父母,就是違背道德。現在很多人不相信道德,就是因為缺乏信仰,缺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迷惑茫然、浮躁不安。

我們平日經常說的「良心」,也是一種道德,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本性其實都是善的,所以我們做善事的時候,就會感覺很舒服,很喜悅,就是因為順應了我們的自然本性:做惡事的時候,就會感到不安,做賊心虛,就是因為違背了我們的本性,這叫不道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㈦ 專業技術人員應如何弘揚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伴隨科學的誕生、在繼承人類思想遺產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科學理念和科學傳統的積淀,是科學文化深層結構中蘊涵的價值和規范的綜合。它主要生發於科學信念、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知識,並在科學活動和科學建制中得到實踐和發揚光大。
科學精神是科學本性的展現和延伸,它反映著科學的哲學和文化意蘊,是科學的根本和靈魂。通過科學傳播、科學學習、科學訓練、科學研究等,科學精神能夠內化為人的科學心態即科學的心智框架、科學的心智習慣、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科學良心,外化為人的科學態度、科學道德與社會的科學心理、科學風氣。科學精神充分體現了科學的自主意識、價值取向、精神氣質、認知模式、道德律令和行為准則,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應該具有的精神,也是大多數人能夠領悟和習得的精神。
把握科學精神,需要了解它的內涵或構成要素以及它的整體結構。科學精神以追求真理為起點。追求真理乃至「為知識而知識」、「為真理而真理」,是科學精神的「原始公理」和「絕對命令」。所謂真理,就是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有機統一。
在科學中,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是實證的和理性的道路,即實驗的檢驗和理性的審查。這是因為,真理是已經或即將被實驗或經驗證實或確認的命題——已經被證實或確認的就成為所謂的相對真理,即將被證實或確認的可以稱之為潛在真理。真理還是合理性的命題——不僅合乎人的理性,而且與其他合理性的理論相容。於是,由追求真理的邏輯起點引導出科學精神的兩大支柱——實證精神和理性精神。
科學基於事實,科學實驗是科學定律和科學理論的最終源泉和最高檢驗標准。凡是不能通過實證的東西都不能算做科學,都將被暫時排除在科學的大門之外。因此,簡而言之,科學即是實證科學。這就是科學的實證精神。科學的實證精神使科學有別於其他知識體系或觀念形態。科學的實證精神的真諦是: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科學在結局和起源上都是實證的,基於事實是科學方法的特徵。

㈧ 你認為是道德需要以宗教為基礎,還是宗教需要以道德為基礎宗教信仰有助於道德完善

道德是不需要宗教作為支撐的。易中天先生說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宗教概念淡薄的國度(中國沒有本土自發產生的宗教,道教是道家學者受到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的刺激才創立的)。難道中國最輝煌的先秦文化是道德淪喪的嗎?古代中華的民本思想、順天應人思想、制天命而用思想、無神論思想、反暴政思想、反封建思想,包括近代西方的啟蒙思想、人權思想、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批判資本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思想……這些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道德,無一是以宗教為基礎的。思想道德過去不全依靠宗教,將來也完全不需要宗教。宗教只是人類在蒙昧階段對未知世界的不解而產生的迷信說法。
而宗教需要的道德則是宗教道德,它與社會道德、科學道德無關,是宗教內部的事務。
宗教信仰確實有助於道德的完善,但是這種完善是狹隘的,而且弊大於利。它是以迷信的方式警戒民眾(就像墨子說鬼是懲惡揚善的,雖然墨子不是宗教主義者),讓其不做壞事;然而一旦民眾在科學對宗教本質的揭示下幡然醒悟,就會陷入嚴重的懷疑之中,這種懷疑會導致嚴重的世界范圍內的混亂,造成不可估計的巨大損失;最嚴重的是統治階級清楚地明白宗教本質,但他們會打著宗教的旗號駕馭平民,而他們宣傳的宗教勸人從善口號卻對他們自己的行為毫無約束(宗教叫人愛人,然而統治者卻總會發動宗教戰爭)。我們與其用迷信的方式勸誡人,倒不如將真相大白於天下,讓民眾自己選擇正確的世界觀。

㈨ 科學道德的起源論是什麼

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規范、行為准則、治學精神、治學態回度、治學風氣答、治學原則等方面出現的失范現象。因為其不利於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確使用,所以稱之為問題。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反映了現代科研體制在科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層面的倫理道德問題,也有行為層面的科研規范問題。對科技事業而言,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直接影響到科學的繁榮發展,是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不僅是推動學術研究自身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且對倡導求真務實的社會風氣,對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水準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㈩ 科學倫理道德包括哪幾個部分

道德」是「倫理」

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指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倫理,從本質而言,是關於人性、人倫關系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倫理與道德是有著顯著區別的兩個概念,倫理范疇側重於反映人倫關系以及維持人倫關系所必須遵循的規則,道德范疇側重於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倫理是客觀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觀法,是自律的。
倫理學的本質是關於道德問題的科學,是道德思想觀點的系統化、理論化。或者說,倫理學是以人類的道德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倫理學要解決的問題既多又復雜,但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只有一個,即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問題,即「義」與「利」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經濟利益和道德的關系問題,即兩者誰決定誰,以及道德對經濟有無反作用的問題; 另一方面是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即兩者誰從屬於誰的問題。對這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原則和規范,也決定著各種道德活動的評判標准和取向。

熱點內容
淘寶買家掉包不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7 02:24:31 瀏覽:289
三國司法 發布:2024-12-27 02:19:29 瀏覽:680
筆跡鑒定復印件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7 02:17:49 瀏覽:157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案例教程 發布:2024-12-27 00:24:58 瀏覽:459
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4-12-27 00:00:18 瀏覽:832
佛法治癒癌症晚期病例 發布:2024-12-26 23:19:22 瀏覽:469
民法典想法 發布:2024-12-26 23:17:47 瀏覽:89
合同法解釋二26條 發布:2024-12-26 23:02:32 瀏覽:451
流浪人員法律援助 發布:2024-12-26 22:18:05 瀏覽:568
新合同法質保金2017 發布:2024-12-26 22:10:01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