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佛法治懶惰

佛法治懶惰

發布時間: 2022-05-21 04:46:33

A. 佛學是怎麼催人積極向上的怎麼克服懶惰

禮敬師兄先。
您打坐 都做什麼?當您觀察自己的念頭 明白的時候 會知道懶惰 也只是個習氣而已;我們常處的不是散亂就是昏沉 自當明白。
然後就是明察自己的心口意的狀況,自行體察 你自認為的懶惰 原因是哪裡 ?是習氣 還是 身心沒有真正調理好 而使休息成為了必然?如果是 身體虛弱 休息還是必要的 不可強為,該吃吃該睡睡 但是一定要覺知明了 方可,「好了很多」已經是 有受用的了 呵呵 賀喜師兄
佛弟子 當修持 六波羅蜜 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具足八萬細行。您在這里幫我找找 消極向下 我看看..調心. 慢慢來..莫錯解經意,但體悟 需要慢慢的過程 莫著急 ,幾句話也說不完

B. 佛教 有去除懶惰的咒語或佛號嗎

有啊。念阿彌陀佛佛號!有空就念,慢慢的業消智朗,障盡福崇。人就敦倫盡份,勤快能幹了。
推薦印光大師十念法,念佛效果殊勝!

C. 佛法如何對治懶惰病,無恆心,無毅力病。

前幾世的習氣會帶到今生,說明你前幾世可能也有這樣的毛病。不妨跪在佛像前發願,希望菩薩為你加持,改正這種懶病,有護法菩薩做證,如果又偷懶,菩薩會在一旁「提醒」你的。其實人做事貴在有一股勁,你先試著去努力做成一件事,比如反復做題,反復念經,總之後勁上來了以後做什麼都有動力了。

D. 為學佛教說懶惰是為什麼解釋

雲何懈怠?謂精進所治,於諸善品心不勇進為性。能障勤修眾善為業。——《佛說大乘廣五蘊論》

以下是智敏上師對這句話的開示:
「雲何懈怠」,那麼,懈怠就跟到來了。什麼叫懈怠?「謂精進所治」,精進的對立面,所對治的法。「於諸善品心不勇進為性」,對修善法,沒有勇猛心,就是打敗了,往後退了。精進是打勝仗。披甲精進,把盔甲披起來,拚命往前進,碰到一些小的困難也不退,前面講過的,五個精進。那麼,這個就是五個懈怠。他就是對修善法害怕,沒有勇猛心,碰到一些困難就退掉了。「謂精進所治,於諸善品心不勇進為性」,對於修善法,沒有勇敢心,總是困難,強調困難:「像這樣困難的情況下,我是沒有辦法修了」,有幾個結論就不修了,找了很多的理由。總的話,這個就是懈怠的作用。懈怠,對這個善法,他往前的這個修善的心已經沒有了,那麼只好是退了。「能障勤修眾善為業」,修善法,精進修善的那個作用就沒有了,把它障住了,就是退、退墮了。這個是懈怠。

E. 佛法有何法門能治懶散

佛陀這樣來教育貪睡的人

轉貼·貪睡的比丘

佛陀常教導弟子們在學習佛法時要認真,要用心,絕不能懈怠、懶惰。大多數弟子都遵從佛陀的吩咐,勤奮修行,很多弟子因此得了道,修成羅漢,消除許多煩惱和痛苦。但是有一個比丘,就是不肯用功,每當別人在打坐修行時,他卻呼呼大睡。僧團里的師兄弟們勸了他好幾次,他還是照樣我行我素。

這個比丘最大的毛病就是嗜睡,每天吃飽就睡,睡覺時還將自己的房間關得死死的,一個人在房中蒙頭大睡,別人怎麼叫都叫不醒。

這天中午,嗜睡的比丘托缽乞食回來後,便回到自己的僧房倒頭大睡。他這一睡就沒有起來過,僧房中如雷的軒聲一直持續到第二天。

第二天上午是佛陀為大眾說法的日子。所有的弟子都來了,唯獨缺那個嗜睡的比丘。

佛陀問:『那個愛睡覺的弟子怎麼沒有來呢?』

一個弟子急忙站起身來回答:『佛陀!他從昨天中午睡到現在還沒有醒過來,我們怎麼叫他都叫不醒。』

佛陀心中想起,這個愛睡覺的比丘從今天算起只剩下七天的壽命了,如果讓他這樣在昏睡中死去的話,他是得不到善終的。佛陀非常憐憫他,所以先讓弟子們誦讀經文,自己帶著阿難前往貪睡比丘的僧房去。

佛陀和阿難還沒到,遠遠就聽見雷鳴般的軒聲,一陣接著一陣,一陣高過一陣。推開房門後,軒聲更大了,那位比丘依然蜷縮在床上,睡得正香。

阿難先叫了幾聲,可是比丘毫無反應,依然睡著。後來佛陀走到比丘床前,用手指輕輕搖了搖比丘的身體,這個熟睡的比丘馬上醒了過來。

比丘見到佛陀正站在自己面前,慈愛的俯視著他,急忙起身向佛陀頂禮,說道:『尊敬的佛陀,請原諒弟子無禮。』

佛陀告訴他說:『你只剩下七天的壽命了,我不忍心見你在昏睡中死去而得不到正果,所以特地來叫醒你。』

這位比丘大吃一驚,他根本沒想到自己只剩下七天的壽命,他又驚又怕,不知所措。

佛陀安慰他說:『這是你命中註定的事。好幾世以前,你出家做比丘,卻只知道吃和睡,從來不思惟法義,也不遵守佛法戒律。因為沒有種下任何福德,命終後靈魂投生成米蟲,就這樣過了五萬年,然後又投生為田螺、蚌和樹干中的蠹蟲,前前後後各過了五萬年。
你前身所投生過的生命都喜歡住在昏暗沒有光亮的地方,而且非常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更特別的是這四種生命都喜歡睡覺,一睡就是一百多年,完全不懂得求上進。經歷了二十萬年,你才贖清前世的罪孽,所以今生能夠投胎為人,並且出家做了比丘。既然做了比丘就應該勤苦修行,認真鑽研。沒想到你又像二十萬年前一樣貪吃貪睡,為什麼你總是睡不夠呢?可別忘了二十萬年前你的前身的結果。』

比丘聽了佛陀的話,羞慚得滿臉通紅,連忙向佛陀表示懺悔,就在他深深自責、懺悔的時候,一切雜念都隨之消除了,並且在最後的生命里修得了阿羅漢果。

F. 佛教怎麼看懶惰的人.

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也。唯識百法隨煩惱二十之一。俱舍七十五法,六大煩惱之一。唯識論六曰:「懈怠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於諸染事而策勵,亦名懈怠。」俱舍論四曰:「怠謂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說勤所對治。」菩薩本行經上曰:「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家懈怠者,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則不能出離生死之苦。」

G. 佛教 有去除懶惰的咒語嗎

未曾聽聞有這樣的咒語。
咒語,是佛菩薩的空性流露,至於懶惰,即使在佛教中,也是一大障礙,故佛告訴我們以精進來對治懶惰。
小孩子們不愛學習,是沒有興趣,只有興趣才能讓他們勤奮。

H. 念什麼經或是誦哪個咒可以治療懶惰的毛病啊

lz你好,希望幫到你
懶惰的毛病是心性的一種毛病,念咒子是向相應的佛祈求並得到加持。但是加持源自於我們的如法行持佛的教誨
佛法改變生命並不是完全靠咒和禮拜等等,關鍵是靠自己照著佛說的做,佛好比醫生,法好比葯。我們為了治病不停的向醫生求助卻不服用他的葯,或者是聽了法不去做好比拿了葯不服用背在身上。是不會對我們的生命產生太大改變的。必須要認准目標。有恆心和毅力行善,改變過去的習氣,此點是共同與世間法則,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在得到佛的加持,定無不成之善願。建議您可以看看。了凡四訓
也同時建議您祈求觀世音菩薩或者是文殊菩薩。持誦六字真言。都是很好的辦法
希望幫到你

I. 佛法中如何指引我們克服虛榮和懶惰的毛病

六度:菩薩所修的六種法門,可以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
六度(sad-paramita)
佛教教義。
又譯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簡譯為度;音譯波羅蜜、波羅蜜多、播羅弭多;梵漢並譯六波羅蜜(多)。度即渡之意。
《大乘義音》卷十二:「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為度,亦名到彼岸。」謂菩薩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從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盤究竟之彼岸。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義。
1、施度(檀波羅蜜或檀那波羅蜜):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三種。謂菩薩由修布施,能對治慳吝貪愛煩惱,與眾生利樂。
2、戒度(屍波羅蜜或屍羅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謂菩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
3、忍度(羼提波羅蜜):謂菩薩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飢渴等之大行,即能斷除瞋恚煩惱。
4、精進度(毗梨耶波羅蜜):謂菩薩精勵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禪度(禪度波羅蜜或禪那波羅蜜):止觀雙運名禪,亦名靜慮、三昧、三摩地、定。謂思維真理,定止散亂,心一境性,調伏眼耳等諸根,會趣寂靜妙境。有四禪、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羅蜜):謂通達諸法體性本空之智。及斷除煩惱證得真性之慧,能對治愚痴 昧無知(無明)。

J. 有沒有哪部佛經是勸人戒懶惰的呢

共同外前行分四: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業之因果。

1、人身難得:

應當思維暇滿人身難得,若不思維暇滿難得,則不生修持佛法之心,是故思維暇滿難得具真實大利益。所謂難得之人身,是指具八閑暇十圓滿之珍寶之身。十八種珍寶人身於密法中,以外、內、密三相圓滿而講授。「外相圓滿」指已得到上師的攝受,此攝受之意非指僅於上師前獲傳承、摸頂、賜法名之類,而是上師把密意中的一切傳承和解脫法皆傳授於你,稱為攝受;「內相圓滿」指圓滿六根,若盲,則不見善知識之相;若聾,則不聞教法之音;特別是若心識狂亂,則不知如何取捨善惡,不具修法之緣。如是六根無缺,則為「內相圓滿」;「密相圓滿」指具足出離心與信心。由了知六趣的痛苦而希求解脫之心為出離心。對善知識及無欺因果產生深信而進入修法為信心。此外、內、密三相圓滿中已包含了八閑暇與十圓滿。人身極難獲得,其原因可通過因、喻、數三種方法而觀察。

(1)觀察難得之因:清凈戒律是獲得人身之根本(戒律包括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密乘的誓言);行道中要圓滿六度;發願欲獲此人身。若未具足三因,則難獲此人身。

(2)觀察難得之喻:佛經中曾言,假設整個三千大千世界變成一大海洋,海面上隨波飄盪著一個帶孔的木枙,海底有一隻盲龜,百年上升海面一次,木枙之孔與盲龜之頸兩者相遇極其困難。獲得暇滿人身比此更難。寂天菩薩雲:「如海中盲龜,頸入木枙孔,人身更難得。」佛經亦雲:「如於針尖堆豆, 一亦難留。」由如上之喻應當了知人身極為難得。

(3)觀察難得之數:經雲:「地獄眾生如大地之微塵,餓鬼眾生如恆河沙,傍生猶如酒糟,阿修羅如彌漫之大雪,人及天人僅如佛陀指甲上之微塵」。以數量相比,人道眾生極為稀少,世間相信佛教進入修法者則更為稀少。如是觀察,暇滿人身極為難得。今生已獲得此暇滿人身,切莫虛度光陰,應精進修持佛法。後當觀察壽命是常還是無常。

2、壽命無常:

人的生命由出生開始便趨向死亡,壽命唯減無增。死魔之主剎那逼近,所以,無法肯定何時死亡及死於何處,這是世間任何人都不能逃避之事實。有人言,死亡是大自然之規律,很正常,無有什麼稀奇,但死亡一旦呈現於自身,所感極大痛苦則難以承受。百年之後,現今之人將無一存於世間,死亡極為肯定。已進入佛法之修行者,不具精進而懈怠度日之因,正是被「不可能死」之妄念所蒙騙,終日忙於無義之瑣事,以致無暇修法,若能天天觀修壽命無常,精進自然具足。

壽命是無常法,總有一天會成熟於自己眼前,只是時間長短而已。誰也不能肯定自己明年是否還在人間,明天是否就是來世?!一提及死亡,大家都認為不可能是我。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夜間死亡三十多萬人,其中的所有男女老幼誰會想到明天自己會死去呢?但皆於「想不到」中顯示無常。壽命無常非常可怕,死亡不在遙遠之地,就在自己面前。若五十歲的人回憶一下從小至今的經歷,好像剎那就到了今天,剩餘時間亦是如此,剎那人生如電逝,此是真實不虛之事實。人道是唯一通過修法可以成佛之機緣,獲此人身,其意義早已超勝如意寶,亦是千劫萬劫修持善法之果報。已獲此人身,無比慶幸,但由於無常迅猛,人身隨時都會失去,真是難以接受。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之意即此。應於今生證得佛位。今生能否成就,根源就在於觀修暇滿難得與壽命無常之上。因為極其怖畏死亡的痛苦,才會舍棄一切而精進修持正法。經雲:「精勤涅磐道,懈怠惡趣門。」故天天觀想壽命無常,時時觀修壽命無常,逐漸會對死亡產生極大恐怖,肯定隨時地都會死去。世間一切美景無暇貪執,一切瑣事無暇理會,極恐怖死亡將至,我將何以應對,思維現世一切所作無有一法於此時有利,內心激動,毛骨悚然,熱淚之下唯求能度已之佛法,精進修法即成唯一所作。有人口言利益眾生,但尚不能自利,焉能利他,於己無有悲心,豈能與人大悲,故首當憐憫自己,多多觀想人身難得及壽命無常。

根本上師喇嘛阿秋仁波切於亞青寺樹立無上大圓滿教法實修法幢,每次傳授顯密共、不共法之前,都要講解一遍人身難得與壽命無常,此二法不論於初學者還是修持多年之行者都極為重要!我本人一直把人生難得與壽命無常兩種修法當作勝義見解來對待,因為由修此二法則可獲得勝義見解之功德,若舍此二法,勝義見解無從證得。帕當巴格西曰:「若相續中生起此無常,初為入法因,中為精進鞭,最終能獲得,光明法身也。」米拉日巴尊者曰:「吾初畏死入山中,數數修行死無定,已獲無死本堅地,此時遠離死畏懼。」 心中若能時時憶持無常,相續中不離怕死之念,則無空閑懈怠,自然生起趨向佛法之心。臨終之時便無所畏懼,現世中證得殊勝功德亦無難處。觀修壽命無常乃佛教之精華,無論鈍根利根若能觀修悉能解脫,此修法若不嫻熟,則證量不生,故應恆時思維壽命無常。

3、輪回過患:

六道眾生無論生於何處,都離不開痛苦本性,未曾超越痛苦之范圍,猶如處於火坑。《念住經》雲:「地獄有情受獄火,餓鬼感受飢餓苦,傍生感受互食苦,人間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爭斗苦,天界感受放逸苦。」三界之中即便有少許安樂,亦無絲毫實義。故此當從內心深處體會苦之本性,徹底斷除對輪回之貪執,生起如是定解而修持。

4、業之因果:

六道眾生由造善惡業因,而感受苦樂果報,轉生惡趣善趣,唯由業力牽引,如是了知應無誤取捨因果為要。

以上以簡要方式講述共同外前行畢。

熱點內容
三甲醫院護理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1 19:18:27 瀏覽:719
雲南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4-11-01 19:05:34 瀏覽:322
勞動法是良法還是善法 發布:2024-11-01 18:47:11 瀏覽:680
陝西三井律師 發布:2024-11-01 17:37:04 瀏覽:254
申請法律援助的範文 發布:2024-11-01 17:23:43 瀏覽:32
法與社會上海交通大學 發布:2024-11-01 17:15:20 瀏覽:413
人民法院網發公告 發布:2024-11-01 17:08:40 瀏覽:384
雷州鄭法官 發布:2024-11-01 17:03:35 瀏覽:347
反恐條例視頻 發布:2024-11-01 16:47:14 瀏覽:36
黃汝榮法官 發布:2024-11-01 16:47:06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