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書法學堂
⑴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建忠書法大學堂的位置
蘇州園林蘇州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山水秀麗,古典園林嫵媚多姿,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稱。1985年,蘇州園林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蘇州是水鄉,引水便利,附近盛產太湖石,適合堆砌玲瓏精巧的假山,加之舊時蘇州文人薈萃,一些官僚地主及文人學士又追求「雖居鬧市而有山林之趣」,這樣大大促進了蘇州園林的發展。據地方誌記載,蘇州城內大小園林將近200處,為全國之冠。蘇州園林,在布局、結構、風格上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被稱為蘇州四大古典園林的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滄浪亭 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園,為宋代詩人蘇子美所築。滄浪亭造園藝術不同尋常,未進園門,已是綠水回環,垂柳迎風。憑欄依岸,臨水山石嶙峋,復廊蜿蜒如帶,廊中的漏窗把園林內外山山水水融為一體。園內以山為主,山上古木參天,著名的滄浪亭即隱蔽在山頂上。南面的明道堂是園內最大的建築物,牆上懸有三塊宋碑石刻拓片,分別是天文圖、宋輿圖和宋平江圖(蘇州城市圖);五百名賢祠壁中嵌有與蘇州歷史有關的五百多個人物平雕石像。園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樓名看山樓,登樓可覽遠近蘇州風光。 獅子林 在蘇州城東北婁門內園林路,是元代園林的代表。獅子林原為菩提正宗寺的後花園,它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巧妙著稱,很多石峰形像獅子,因而得名。假山內外上下盤旋曲折,穿洞越谷宛入迷宮,咫尺之間可望而不可即,只有循山路而行才可出洞。由於它原是寺之後花園,所以獅子林假山便是佛的象徵,與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並論。 山腹中 空靈曲折,宛如迷宮的洞穴即象徵佛的法力無比。另外園內還有「燕譽堂」、 「卧雲室」、「問梅閣」、「真趣亭」等建築。園內長廊四面貫通,廊壁上嵌有書條石刻,皆為名家書法佳作。 拙政園 拙政園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始 建於明正德年間,圓主王獻臣取 晉代潘岳<>中「築室種 樹,灌園鬻蔬,是亦拙者之為政 也」之意而命名。 拙政園又分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東園山池相間,點綴有秫香館、蘭雪堂等建築。西部水面迂迴,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其中主體建築鴛鴦廳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 園中「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牆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鴛鴦廳」,而後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所以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並立時感到這里可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部分,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台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主體建築遠香堂位於水池南岸,隔池與主景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紛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雲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而香洲即位於這一水灣口之兩側。拙政園中園的布局以荷花池為中心,遠香堂為其主體建築,池中兩島為其主景,其他建築大都臨水並面向遠香堂,從建築物名稱來看,也大都與荷花有關。王獻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揚荷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留園 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原為明代徐時秦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佔地約30畝,以水池為中心,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主要觀景建築。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東區以麴院迴廊見勝,由林泉耆碩之館、冠雲冠雲樓圍成庭院,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端雲、岫雲兩峰。北區有新辟盆景園。西區是全園最高處。 虎丘 虎丘在蘇州城西北3千米處,風景優美,古跡眾多,有「吳中第一名勝」之譽。虎丘正門是斷梁殿,入內經試劍石、真娘墓就可到達「千人石」。 千人石後「別有洞天」內有劍池,其四周還有白蓮池、點頭石、雲岩寺、冷香閣、第三泉、孫武子亭及虎丘塔等古跡。虎丘自古就為游覽勝地,山上一石一木都有美麗的傳說。 寒山寺 以一首詩而聞名中外的寺廟,要數蘇州寒山寺。 唐朝詩人張繼寫了一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很多到蘇州游覽的人,都把寒山寺列入日程,以便親自體驗一下詩中的意境。
⑵ 作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求學的感受是怎樣的
作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求學的感受是飢餓、寂寞、每天太陽從院子里的老槐樹的透過細細的光束。江南水師學堂又稱南洋水師學堂、江寧水師學堂,也是國民政府海軍部舊址,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是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開辦的軍事學校,作為培養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中國海軍人才的搖籃。
中華民國成立後,改名為海軍軍官學校;民國十四年(1925年)江南水師學堂停辦;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在行政院軍政部之下設立海軍署;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為海軍部。民國海軍總長林建章、海軍總長與代總理杜鍚圭、黃花崗起義領袖趙聲、海軍艦隊司令陳季良、海軍部部長陳紹寬等人都是江南水師學堂知名校友。
⑶ 在作者印象中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是個怎樣的地方
江南水師學堂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中山北路346號,又稱南洋水師學堂、江寧水師學堂,也是國民政府海軍部舊址,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是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開辦的軍事學校,作為培養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中國海軍人才的搖籃。
⑷ 江南水師學堂的介紹
江南水師學堂又稱南洋水師學堂、江寧水師學堂。建於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江南水師學堂是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開辦的軍事學校,作為培養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中國海軍人才的搖籃。1925年(民國十四年)江南水師學堂停辦,1928年(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在行政院軍政部之下設立海軍署,於次年,將其擴充為海軍部。民國海軍總長林建章、海軍總長與代總理杜鍚圭、黃花崗起義領袖趙聲、海軍艦隊司令陳季良、海軍部部長陳紹寬等人都是江南水師學堂知名校友。1982年江南水師學堂,國民政府海軍部舊址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單位。
⑸ 南京第一所高等學校——江南高等學堂是現在的哪裡
江南高等學堂成立於1902年,由南京鍾山書院在創辦於1896年的江南儲才學堂並入後改建,校址位於南京市延齡巷門簾橋(新街口和大行宮的中間,游府西街那裡)。江南高等學堂首任監督為原鍾山書院山長繆荃孫。學生中的知名人物有化學家周仁、語言學家趙元仁、物理學家張貽惠、銀行家談荔孫等人。望採納哦·!!!!!
⑹ 江南陸師學堂的介紹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3月23日,張之洞奏准設立江南陸師學堂,創辦於南京。
⑺ 魯迅怎樣看待在江南水師學堂(即雷電學堂)的學習生活
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魯迅對此持強烈的批評態度。
⑻ 江南三大書院的詳細簡介
國四大書院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1.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台,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全院山地面積為3000畝,建築面積為3800平方米。山環水合,幽靜清邃 ,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
初為唐代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與其兄隱居讀書之處。李渤養一白鹿,出入跟隨,人稱之白鹿先生。後李渤為江州刺史,於隱居舊址建台,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並沒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白鹿洞四山環合,俯視似洞,因此而名。 白鹿洞書院的自然風光極為毓秀,四山環台,古木蒼穹,溪水古橋,別有洞天,現已成為文化旅遊的佳鏡。院內松柏交翠,花草爭芳,環境幽靜秀麗。館內藏品反映了廬山歷史文化的輝煌,有當地出土和及從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銅器和歷代陶瓷,有唐宋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米芾、黃庭堅等在廬山的手書碑拓,有明清著名書畫家唐寅、鄭板橋、朱耷的字畫卷軸,最珍貴的則是《五百羅漢羅圖》,血書《華嚴經》和水晶佛珠,皆屬國家一級文物珍品。
白鹿洞書院,在儒家理學思想的指導下,憑借廬山這塊風水寶地,並依靠歷代文人學者和熱心教育者們的精心耕耘,獲得了一種精深文博的厚實,區別於廟堂式的州、府、縣學,令人嚮往、探索和追求,這正是它一千餘年來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緣由。 白鹿油書院現存在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建築群落組成。建築體均坐北朝南,石木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2.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書院大門橫匾「嶽麓書院」四個大字,兩邊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講堂正中懸清乾隆御書「道南正脈」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節」四個高1.6米、寬1.2米大字。左右兩廊有清歐陽正煥所書「整齊嚴肅」石刻。講堂屏風正向刊張村撰《嶽麓書院記》。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3.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岳歷九朝,為都會,包伊洛澗,三台風雨作高山。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除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
4.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名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因為商丘在唐供稱為睢陽,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為南京,為當時四京之一。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展成為一方都會。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