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溫灸法治感冒
㈠ 《馬氏溫灸法》最新txt全集下載
馬氏溫灸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請採納
㈡ 請推薦幾本關於艾灸的書,最好有治療方法
本人是西安繼正堂艾灸館館主,常年在一線給客戶做艾灸,平時沒事喜歡研讀艾灸書籍,結合本人的經驗,擬了這個讀書清單,希望對學習艾灸的朋友有借鑒意義。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單桂敏灸除百病》,作者單桂敏,適合艾灸初學者(艾灸小白)和只是打算簡單學點艾灸知識在家簡單保健下的朋友。
《謝錫亮灸法》,作者謝錫亮,謝錫亮先生是近代艾灸界的泰斗之一,這本書對於理論和醫案都做了詳細的論述,而且收錄了很多艾灸醫案尤其是很多重症的醫案,讓人看了之後,堅定信心。具體艾灸的穴位取穴方法介紹的也比較詳細。
《馬氏溫灸法》,作者馬少群,這本書理論和具體針對不同病症的穴位艾灸方法,寫的非常詳細,建議一定要看。缺點在於艾灸的穴位比較多,新手難以掌握,另外本書灸法也難以操作。
《灸繩》,作者周楣聲,周楣聲先生也是現代灸屆大佬之一,《灸繩》這本書,個人認為並不適合艾灸初學者,因為他的沒有規律可循,看了只會只能機械地記住某些病的配穴。並且可能進入某些學習灸法的誤區,比如過分強調灸感。
《中國灸法治療學》,作者肖少卿,本書也是注重辨證配穴,既可以學到辨證知識,體悟中醫的醫理,裡面也收錄了大量的古人灸法,可以作為參考。
《灸法秘傳》,為清代灸法專著,內容不多,但字字珠璣,談到了具體七十種症的艾灸方法,談醫理,醫理簡明,論灸法,配穴精少,切實可用。網上電子版錯誤百出,錯字、漏字、多字、斷句錯誤等甚多,現流行版本為中國艾灸傳習社西安賈丙順先生編校刊印。
《神灸經綸》,為清代灸法專著,作者吳亦鼎,全書搜羅甚廣,較系統地總結了清代中期以前中醫灸法的理論和臨床知識,是一部重理法且切合臨床的灸法集大成著作,在針灸發展史上享有一定地位。
㈢ 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服葯期間感冒需要吃什麼感冒葯
艾灸對這個有奇效,你可以網路一下,馬氏溫灸和灸繩都有記載
㈣ 馬氏溫灸法的灸葯配方
馬少群先生習慣於在施灸時將少量灸葯摻入青艾絨,其配製如下: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夜明砂(微炒)6克,乳香3克,沒葯3克,大蔥根干蒂6克(筆者常以桂枝等量代替),木通9克,白芷6克。以上葯味共研細末即成所用灸葯,可與500克青艾絨配用,若一日一灸,大概可使用一個月時間,灸葯應裝瓶防潮,防走氣味。
㈤ 小孩感冒時可以艾灸肚臍眼嗎
小孩感冒不用艾灸肚臍眼
感冒艾灸以下穴位可明顯改善症狀:
一、艾灸風池穴
二、艾灸列缺穴
三、艾灸合谷穴
四、艾灸肺俞穴
肚臍——穴位專業術語叫神闕
【艾灸神闕主治症狀】
1、腹痛、腹瀉、痢疾、脫肛等腸道病證;2、中風脫證,虛脫;3、水腫,小便不利。
【經驗應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腸炎、痢疾、尿瀦留等。配關元主治久泄不止、腸鳴腹痛;配重灸關元主治中風脫證。《馬氏溫灸法》:使腦溢血昏謎及腦血栓昏迷患者復甦,須長時間灸此穴。慢性病,不論何症,多宜灸此,治急症亦效,以其助護元氣爾。《針灸資生經》:中風不省,急灸臍中皆效。禁針。
㈥ 我經常看中醫調理身體,水腫狀況這幾年很困擾我,中葯
網頁鏈接水腫先辨證,對症下葯。最好找正規中醫院配葯,不要自己亂吃。推介你可以選擇艾灸治療。推介閱讀《馬氏溫灸法》。以下來自《馬氏溫灸法》節選:
灸治要訣
馬少群灸治經驗的要點可歸納為如下:
1、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體,於病患的初期,「邪正相爭」的矛盾一般尚以局部為主,此時僅施灸於患處、局部穴位,往往便可頓挫病勢,是個簡易、快速的灸法。但對於慢性病不能單純地這樣治。因為此時病久已傳化,上下痞澀,陰陽失和,必須重視整體配穴,以期灸通臟腑、經絡,灸通上下,調平陰陽,從而達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2、灸貴於早、貴於恆 灸貴於早,一般是就急性病症而言(我們在「灸療法為大眾所掌握」一章中對此已有所論述,可參閱)。而慢性病症的灸治又應持之以恆。一些陳年固疾,在灸治數月以後方見效果的情況是有的,因此,醫患雙方均要有長期用灸的思想准備。還有一些慢性病患者,當灸治若干時日,病情明顯好轉後便以為問題不大了,遂止灸,這常常導致病狀復燃。故少群先生每每叮囑慢性病患者,想要除病,少則兩三個月、半年,甚至要更長時間地灸下去才行,症狀已消失,還不能以為是病已根治,須以觸診再做驗證(詳見「觸診」一章)。病治好了,如身體仍顯點症狀,也應繼續用灸,培養元氣。總之,施灸不單是為了解除病狀,而更要以除病,健身為最終目的,故須持之以恆。
3、灸貴通腑氣 各種慢性病,因病久臟腑傳化,一般均會導致腑氣的呆滯。灸治每有必要先通其腑氣。這樣使腸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趨於正常,則機體氣血生化有源,體內的瘀滯及病理產物易於化解、排出,各種病症均能隨之而好轉。故中脘、足三里等為治療各種慢性病的必用灸穴。
4、灸貴引導、先後有序 慢性病日久,常常導致病體上盛下虛,上熱下寒,而「盛」及「熱」又最為患者所苦。針對這種情況應先著重灸病體中、下部穴位。俟中,下部灸通,則「上盛」、「上熱」之邪自可下行走泄,病情也就隨之松動,這就是灸法引導功能的運用。當中、下部灸通之後再酌情增加上部穴位的灸量,則上下皆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灸法先後有序。
內熱盛、臟腑積滯重的病例灸法也類似,此等宜先多灸四肢穴,俟四肢經穴灸通,再增加軀幹部灸穴,如此灸治會較為順利。
5、灸病贏弱者,以「小火」為先 遇病久而贏弱、進食少、體熱(喜涼惡熱)者,少群先生一般囑其先按以下5日穴灸治:1日中脘、足三里;2日環跳、陽陵泉;3日風市、申脈;4日肩隅、曲池;5日風池、絕骨。5日後再按其病在何臟腑,酌選穴灸治。遇病久而贏弱、進食少、體寒(喜熱惡寒)者,先生則囑其按以下4日穴灸治:1日中脘、足三里;2日下脘、天樞、氣海;3日關元、三陰交;4日內關、照海。4日後再按其病在何臟腑,選穴灸治。對這樣的患者,前15天的灸量為:腹部每穴每次灸20分鍾,背部及四肢每穴每次灸15分鍾,俟灸至患者進食增多、感覺體力增長之後再使用通常灸量。此因虛甚則滯亦甚,故只宜先小通,後補,否則病體不能受艾火而行之,可出現口乾、咽痛、頭暈、不思飲食等反應。
6、兼病兼治,急者先治 單一的病患,可按本書下篇中各病常規灸法灸治。然而慢性病兼病的情況較為普遍,比如患高血壓的同時尚患有糖尿病;患咳喘病的同時患有牛皮癬等等。如此可將不同病患的常規灸法的穴組合並灸之(其中重復的穴組不必重復灸)。當然如兼病而以某一病患為主時便不通、小便不利及水腫者等「急所症」時更應先顧及於此,並可按以下灸法治之:
(1)治外感:灸風門(背部)、陽陵泉(下肢)各25分鍾,日灸二三次,以微微汗出為度(還可參考下篇中的「感冒」治法)。
(2)治大便不通:灸承山(下肢)25分鍾,左大橫(腹部)30分鍾。日可兩灸,以大便通為度。(一般夜晚灸,次日晨便下)
(3)小便不利伴水腫者按以下利水常規灸法治療:
灸 序 穴名及穴數(位置詳見13章) 每穴施灸量
1日 關元(單穴) 灸30分鍾
曲骨(單穴) 灸30分鍾
三陰交(雙穴) 各灸30分鍾
2日 水分(單穴) 灸60分鍾
水道(雙穴) 各灸30分鍾
3日 偏歷(雙穴) 各灸25分鍾
復溜(雙穴) 各灸25分鍾
4日 小腸俞(雙穴) 各灸25分鍾
陽陵泉(雙穴) 各灸25分鍾
5日 大腸俞(雙穴) 各灸25分鍾
腹結(雙穴) 各灸30分鍾
註:①水腫輕,炙以上第一二日穴一般便可取效,余穴不必全灸。②上述灸法治水腫普遍有效,如果某些特殊病例,炙後見效遲緩,也可以加灸腰骶部命門穴至長強穴這一段督脈及旁開的膀胱經段。此灸法不論穴位,而是自上而下一灸器挨著一灸器施灸,先灸督脈,繼灸膀胱經。每日炙2次。每次灸2~4處,每處灸60分鍾。亦循環灸之。下肢腫甚者,還可由浮腫處的上緣,自上而下灸腿的內外側,如同灸督脈段法。③每日灸臍30分鍾。
㈦ 艾灸膻中的作用有什麼
艾灸膻中穴主要作用如下:
1、胸悶、胸痛、心悸、心煩、咳嗽、氣喘等心肺部病證;
2、乳少,乳癰;
3、嘔吐,呃逆。
【經驗應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心絞痛、冠心痛、胸膜炎、肋間神經痛、乳腺炎等。配定喘、天突主治哮喘;
2、配心俞、內關主治心絞痛;
3、配百會、氣海主治氣虛;配少澤、乳根、足三里主治乳汁過少。3、《馬氏溫灸法》:肺結核,產後乳汁不下及乳瘡。
㈧ 艾灸真的能治病嗎
《本草從新》中也說:"艾葉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還寒溫,暖子宮……以之灸療,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宋代著名醫學家竇材,在其《扁鵲心書》中說:「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㈨ 請推薦一下艾灸的書籍,還有一般多久艾灸一次
如果是艾灸初學者或者只是簡單的在家保健一下,可以參考單桂敏的書籍,比如《單桂敏灸除百病》,也可以參考中國艾灸研習社的《艾灸精華選讀》;
如果想深入了解一些,可以參考謝錫亮先生的《謝錫亮灸法》,馬少群先生的《馬氏溫灸法》;周楣聲先生的《灸繩》或者肖少卿先生的《中國灸法治療學》。
現在市場上的艾灸書籍很多,但今人的作品多不足看,水平好的不多,以上推薦的基本上是不錯的書籍了。
如果想深入鑽研艾灸的話,不妨鑽研古籍。古人的作品有
《灸法秘傳》(中國艾灸研習社編校)
《神灸經綸》
《扁鵲心書》
《針灸資生經》
《備急灸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