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經拼音
❶ 什麼叫法典
什麼叫法典
法典(拉丁語:codex),指就某一現行的部門法進行編纂而制定的比較系統的立法文件。現行法系統化的表現形式之一。為了便於查閱、適用法律規范和消除法規存在的某些缺陷,需要對現行法規進行整理,使之系統化。法規系統化的方法有兩種,即法典編纂和法規匯編。
法典是同一門類的各種法規經過整理,編訂而形成的系統的法律.法典源於古巴比倫王國.公元前18世紀,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東岸的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和鎮壓奴隸反抗,消除國內司法的混亂現象,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統一的法典,即《漢謨拉比法典》.原文鐫刻在一塊高2.5米,直徑約1.5米的玄武岩橢圓石碑上,系楔形文字。同時代還有蘇美爾法典、亞述法典。
法典編纂
重新審定某一法律部門的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廢除已經陳舊的,修改相互抵觸的部分,彌補其缺陷或空白,使之成為基於某些共同原則、內容協調一致、有機聯系的統一法律。這種法律就稱為法典。法典較單行法規系統、完備,是一種新的立法文件。隨著法典的頒布,相應的單行法規即被廢除。在中國,公元前5世紀戰國時期,魏相李悝編纂的《法經》,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較系統的法典。唐律,主要指651年頒行的《永徽律》及其註解《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是完整保存下來的第一部封建法典。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和公元6世紀拜占庭士丁尼下令編纂的《 查士丁尼法典 》都是古代西方的法典 。1804年拿破崙頒布的《法國民法典》(又稱《拿破崙法典》)是資產階級法典編纂的典型,為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仿效 。1917 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在 1922、1923年期間基本上完成了刑法、民法和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以及勞動法、土地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典的編纂工作,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社會主義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刑法、刑事訴訟法、婚姻法、民事訴訟法等,都是社會主義基本法律。
法規匯編 法規系統化的又一形式,即按一定順序把現行法規匯編成冊,如中國1952、1953年編的《中央人民政府法令匯編》、1956年以來陸續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匯編》等。法規匯編不同於法典編纂,它不是新的立法活動,只是對現行法規進行外部整理,使之系統化,無論在形式上或內容上一般不作任何變動。系統化的具體方式,通常是按照頒布的時間順序,或按法律部門,或按法規名稱的拼音字首的順序加以排列,匯編成冊。有時也可以某一方式為主,結合其他方式進行排列。法規匯編雖僅限於對現行法規進行外部整理,但可為查閱、適用和研究現行法提供方便,是法律規范系統化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
在西方各國的法律傳統中,以法國、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一貫採用法典形式。英美法系國家一般不採用這種形式,由於制定法大量增加,也開始有以法典名稱出現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如美國的《統一商法典》,但內容仍不及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典嚴密。有的雖然稱為"法典"(如《美國法典》),實際上是法規匯編。
❷ 法'的讀音
fǎ
❸ 法律名詞解釋大全
法律 漢語拼音:fǎ lǜ 英文名稱:Law 法文名稱:Dénomination 「法」[1] 拉丁文jus, 法文droit, 德文Recht, 俄文праhuy 都兼有「公平」、「正義」的含義。從「法」的詞源看,都喻意公平和正義,
編輯本段法律的英文解釋
名詞:Law,Legislation,Codex 形容詞:Legal,Legislative,Juridical,Juridic
編輯本段法律的定義
法律的具體定義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一般限於憲法、法律。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 現在指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律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力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的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法律的其他解釋
基本的法律: 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屬於「基本法律」的層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2]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其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
相關法律名詞
法律體系 通常,法律體系可以分成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另外還有第三種法律體系(依然存在於某些國家的部份或整個地區)-宗教法,是一種以經籍和其解譯為基本的法律。一個國家所使用的體系通常和其歷史、其和外國間的關連、以及其對國際標準的依附等有關。司法體系認同應遵行的法源為其法律體系的明確特徵。所以不同體系的差別多在於模式的不同,而不在於其內容,且每個司法體系通常都可以找到相類似的法條。 法律制度 在發達國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獨立的法院、代議議會、責任內閣、軍警系統、官僚系統、法律專業和公民社會本身。約翰·洛克在其《政府論》里,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種權力,其後的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對其進行了完善,主張將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種權力必須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約。[103]他們的原則是不應該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國家的所有權力,和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內的獨裁理論相對。[104]更近代,有馬克斯·韋伯等人重塑有關在行政控制下的國家的模型。現代軍事、政治與官僚的力量對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顯現出了許多特別的問題,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鴆等作家所不可預見的。法律專業的慣例和實例是讓人民接觸公平正義的重要部份;而公民社會則是一個用來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礎的社會組織、社群和團伙等
❹ "法律"一詞的具體涵義。(廣義還是狹義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其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法律解釋是指對法律的內容和含義所作的說明。
1、正式解釋,通常也叫法定解釋,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官員或其他有解釋權的人對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約束力的解釋。正式解釋有時也稱有權解釋。根據解釋的國家機關的不同;法定解釋又可以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種解釋。
2、非正式解釋,通常也叫學理解釋,一般是指由學者或其他個人及組織對法律規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
3、法律解釋指由一定的國家機關、組織或個人,為適用和遵守法律,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政策、公平正義觀念、法學理論和慣例對現行的法律規范、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概念、術語以及適用的條件等所做的說明。
4、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實施的,反映著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系統,這一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它通過規定人們在相互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5、法律體系也稱法的體系,是指有已過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❺ 「戊戌變法」的讀音是什麼
【讀音】:wù xū biàn fǎ
❻ 請問法律的漢語拼音是falv 或 falu thx!
漢語拼音的話是fǎlǜ,打字輸入是falv。
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內具。由享有立法容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法律部門,包括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4、地方性法規,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憲法是高於其它法律部門(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國家根本大法,它規定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最基本的原則,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組織及其活動的原則等.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可劃分為基本法律,如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商法、國際法等。普通法律,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規范的總稱。
❼ 用「立」組詞、造句。
組詞:
1、建立
【拼音】: jiànlì
【解釋】: (1)開始成立:~新的工業基地。(2)開始產生;開始形成:~友誼|~邦交。
【造句】:建立公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設立
【拼音】: shèlì
【解釋】: 成立(組織、機構等)。
【造句】:設立新的規則需要時間。
3、樹立
【拼音】: shùlì
【解釋】: 建立(多用於抽象的好的事情):~榜樣|~典型|~共產主義風格。
【造句】:作為姐姐應該給弟弟樹立好的榜樣。
4、立法
【拼音】: lì fǎ
【解釋】: 國家權力機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或修改法律。
【造句】:立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相當重要。
5、立戶
【拼音】: lì hù
【解釋】: (1)組織家庭;立戶口。(2)在銀行存款時建立戶頭。
【造句】:我現在要去銀行立戶。
❽ 台灣立法三讀指什麼
取自維基:
依據《中央法規標准法》,任何法律、條例都需經由立法院通過,並由總統公布後才有效力。
若要立法,首先必須進行「提案」,可由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立法委員或黨團提出,預算案則僅限由行政院提出。草案提出後,會送交「程序委員會」進行審議。在程序委員會中,秘書長會排定要討論案件的日期,委員會審核後會將草案送交印刷(復印),並列入議程中的報告事項。提案在議程中進行「一讀」(朗讀標題),之後可送交相關的委員會(例如: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等)討論審查,或經由院會決定後,直接送交「二讀」。
委員會中會針對送交過來的提案,聽取提案人的報告,有時還會邀請和法案內容相關的專業人士提出意見(有時也會舉行「公聽會」)。之後進行討論,並修正提案的內容。達成決議後,會將議案送至二讀程序。
在二讀時,會先朗讀提案的內容,並在院會中進行深入討論。二讀是立法過程中重要的步驟,在過程中,可以提出質疑、進行說明、修正等。最後決定是送交「三讀」、撤銷、或送回委員會重新審議。通過二讀的議案,將在下次會議時進行三讀的程序,但若有委員提議,並獲得超過15名委員的附議,可以在當次會議就直接進入三讀程序。
三讀的過程僅能就文字進行修正,除非發現有違憲法或其他法律時,才可提出撤回或重新審議。在三讀時,若有委員對於議案有不同的意見,仍然必須等議案表決後,再提出復議。三讀程序後就要進行全體的表決,若是通過,則送請總統在十天內公布,並送交行政院執行辦理。行政院方面在收到來自立法院的要求後,若認為法案難以執行,或有其他問題,在總統核准下可提出「覆議」的要求,將法案送回立法院重審。
立法院接受覆議案後,會召開全院的審查會議,必要時會要求行政院長到立法院說明覆議案的原因。覆議案必須在15天內進行投票表決是否維持原法案內容,如為休會期間,立法院應於七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十五日內作成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覆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
❾ 法的基本定義
通說認為,法的概念可以表述為,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經過必要的程序通過,能夠反應統治階級意志,並且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體系。
法的概念,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反映著被一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在社會主義社會是工人階級為首的廣大人民)的意志,並且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體系;它通過確定人們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法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所謂「被奉為法律」就說明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2)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法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意志,意味著法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是國家意志,但不等於說國家意志都是法。(3)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的強制力不同於其他組織的強制力。國家強制力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針對的主要是被統治階級。(4)法是通過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的權利、義務,來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法是由規范構成的,法這種規范又有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特點,法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這是主導的方面,但作為上層建築的東西,不能不包括文化的內容,凝結著人們調整社會關系的智慧、知識和經驗。法的內容既有意志的方面,又有經驗、知識的方面,前者占支配地位,後者是前者的「載體」。法除了具有社會政治的內容以外,也還有專門法律內容。法的社會政治內容直接反映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的要求。專門法律內容則是為這些要求服務的法律手段。關於法的概念,剝削階級法學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說法,形成許多學派,但由於歷史條件和階級條件的局限,他們的概念不可能揭示法的本質,至多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法的某些形式特徵。只有馬克思主義法學者揭示了法的本質和法的特徵,從而提出了法的科學概念。[1]
❿ 立法的意義
立法的意義:
第一,它是國家意志形成和表達的必要途徑和方式;
第二,掌握國家回政答權的階級必須利用立法手段,來確認那些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
第四,立法還有指導未來的預測功能;
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條件,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