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教育的目標是

道德教育的目標是

發布時間: 2022-05-22 19:18:51

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什麼

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
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
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Ⅱ 幼兒品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是什麼

一、幼兒品德教育的內容與目標:
(一)萌發幼兒對祖國的愛 對祖國的愛是人類的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珍貴遺產,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動力,從我國的科學家、數學家李四光,華羅庚身上都能看到愛國情思的巨大力 量。 對幼兒來說,培養他們對祖國的愛,要從身邊做起。蘇霍林基要求他的學生,首先要愛媽媽,他說:如果一個孩子連他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自己的媽媽,容易懂,容易做,而且為日後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打下了基礎。」 因此,家長要教育幼兒努力給母親、父親、祖父、祖母帶來歡樂,為他們分擔憂愁和不幸,關心、體貼、照顧大人病痛,有好吃的東西要先讓父母和親人吃。還可通過游覽,參觀,旅行使孩子領受到祖國山山水水,江海,河川的美麗風光,知道祖國領土的遼闊,物資的豐富,悠久的文化,這些都能對幼兒進行愛的熏陶,萌發他們對 祖國的愛。 我們還可以採用生動活潑,形式的教育活動。如:節日、故事、繪畫、過生日等,使孩子感到做中國兒童的幸福,知道自己今日幸福是靠老一輩革命家,英雄,科 學家奮斗,犧牲而換來的。
(二)使孩子養成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 文明,禮貌的行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標志。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是從小開始 長期實踐而形成的。 因此,要求幼兒從小不罵人,不講臟話,待人和氣,熱情,有禮貌,別人講話不插話,不打斷別人說話;要尊老愛幼;在別人家做客時,不亂翻東西,吃飯要守規矩 等等。
(三)培養孩子誠實,講真話的好品質 教育孩子不論拾到什麼東西都要交公,不隱瞞自己的過錯,並要勇於改過。要使幼兒切實做到這些,最主要的是家長教育的態度,如果對孩子的過錯一味指責,是很難培養孩子這一品質的。家長發現孩子說謊時,應分析說謊的原因,有針對性的解決。如孩子要買彩色筆畫畫,遭到家長拒絕,結果孩子背著家長私拿鄰居家的。有的孩子做錯了事怕挨罵挨打而說謊,有的為了滿足其虛榮心而說謊等等。若是家長不分 青紅皂白批評孩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家長應成為孩子的榜樣。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誠,私拿別人的東西,說謊,是因為受了大人不良行為的影響,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惡習,家長 不可掉以輕心,要處處以身作則。
(四)培養幼兒勤勞,儉朴的品質 幼兒勤勞儉朴的品質是通過勞動來培養的,幼兒勞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自我服務的勞動,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臉、刷牙,吃飯,收拾床鋪、玩具等。自我服務勞動能培養幼兒生活的條理性,獨立生活的能力,並為幼 兒參加家務勞動和社會公益勞動打下良好基礎。二是家務勞動能幼兒對家庭的關心,愛護,成年後主動關心別人,與各類人員保持良好關系。同時,通過勞動獲得生活的能力,長大後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美滿 和諧和家庭。 通過家務勞動,增強孩子參與意識和勞動觀念。可讓孩子洗碗筷,打掃居室衛 生,撿菜,就近處買小物品等。 通過勞動。可培養幼兒愛惜勞動成果,培養幼兒熱愛勞動和節省,儉朴的好品質。做到不浪費水、電、食品,不與人攀比衣著、玩具,女孩子不化妝,不戴手飾 等。
(五)培養幼兒大方,好客,不自私,能約束自己與人友好相處的品格 目前,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獨居獨食多。培養孩子大方不自私,與人友好相處十分重要,要求他們事事處處不能只顧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並能遵守游戲規則,收拾玩具。通過多種活動讓孩子與其他孩子友好相處。 培養孩子生活的節律性,按時起床,就寢,進餐,學習做游戲。
(六)培養孩子勇敢、堅強、活潑、開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險和困難,有膽量的一種心理品質。這種品質與人的自信心和自覺克服恐懼心理的能力結合在一起的,必須從小開始培養。要教育孩子敢於在陌生的集體面前說話,表演;鼓勵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和其他各類游戲活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要求孩子在黑暗處及聽到大聲音或遇到打雷,刮風,下雨的天氣不驚慌,不害怕,能克服各種困難堅持完成任務,勇於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經常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不要隨便指責,嘲笑,挖苦和恐嚇孩子,以免形成幼兒遇事膽小畏縮的心 理。 為培養孩子的勇敢品質,家長要教給孩子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孩子產生足夠的自信心。孩子的膽怯行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產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識技能基礎上的。例如:幼兒會對雷電、風暴感到恐怖,對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為缺乏相應的知識和相應的能力造成的。家長應當給其講解有關知識,教給其一些相應 的技能,方法,孩子的恐懼感就會減輕不少。 如果孩子害怕困難往往是因為自己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所致,如果孩子確實能力較弱,天賦較差,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但要盡可能符合孩子的實際水平,還應給孩子以具體指導與幫助。當他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後,要立即給予肯定,不管這事多麼 小,多麼微不足道 。 此外,家長還可以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事、故事、電影、戲劇等文藝作品中富有勇 敢精神的形象來影響和教育孩子,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幼兒天生愛動,在動中發展動作,發展智力,發展品德個性。但無控制的動,過分的動,會影響他們的組織紀律和注意力的良好發展。故家長在多種活動中應正確誘 導和培養其自控力,使其成為既活潑開朗,又善於控制自己性格的人。

Ⅲ 德育目標的名詞解釋

德育目標是指德育在特定階段中培養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等方面應達到的規格要求。

德育目標(objective of moral ecation)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學名詞。是指德育在特定階段中培養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等方面應達到的規格要求。目標可以分為每門課程的總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分目標,並隨學段不同而有區別。

課程內容:

1、生活化: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

2、綜合化:每一學段課程內容力求體現多重價值,整合多種學科內容。《品德與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

3、生本性:課程內容主張從學生成長、發展與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現狀、問題和需要出發,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4、開放性:面向學生逐步擴展的整個生活世界,從封閉的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

Ⅳ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目的實際上不是要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僅僅只有文化知識的個人,而是要將學生塑造成為一個有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發展的人。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Ⅳ 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

C、出發點

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德育目標是教育者依據教育目的,通過德育在學生品德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和要求,亦即小學德育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德育目標是實施德育的出發點,也是檢驗德育是否達標的質量標准。德育依據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徵。德育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因此,選擇C、出發點。

(5)道德教育的目標是擴展閱讀:

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德育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具有歷史性。德育在階級和民族存在的社會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在德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繼承性。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

Ⅵ 現階段我國的德育目標是什麼

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人民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礎。

Ⅶ 道德教育的基礎目標是什麼

一、基礎道德品質及基礎道德教育的基本內涵

基礎道德品質是親社會成員必備的品質。親社會成員是對社會發展有益的積極成員。對社會有益的人必須正確處理對事、對人、對自己與對自然的關系。這四種關系是人的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四個方面,也是基礎道德品質的基本內容。這四方面關系的正確處理,就是要養成敬業、樂群、進取與環保四個系列的態度。

所謂敬業,指對事所持的積極的態度,即敬重自己所從事的事,專心並致力於自己的事業,千方百計地把工作做好。

所謂樂群即對人的積極態度。指個人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樂於與人交往,能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其中包括個體對個體,個體對群體的積極態度。

所謂進取指對己的積極態度,它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自我提高,積極適應發展著的社會生活要求。

所謂環境保護即對環境的積極態度,指熱愛環境,積極參與改善環境,養成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這四種態度是相應道德規范內化的結果。敬業、樂群、進取與環保規范的教育,應成為基礎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這四種良好的態度系列,是依據人的生態系統觀點而確立的。依據現代生態學觀點,人與環境密不可分。人必須適應(包括順應與改造)環境,與環境保持平衡。人所面臨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其中社會環境又可概括為事與人兩個方面的因素。上述對人、對事、對己與對自然環境的四種態度系列就是依據這種生態學觀點(即生態系統觀點)而確立的。敬業、樂群、進取與環保這四種態度是人積極適應環境,構建良好的生態系統所必須的。這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前提。

二、基礎道德教育的內容系統

基礎道德教育的內容系統由基礎道德的目標、內容、活動與評價系統構成。

(一)目標系統的優化

基礎道德教育的目標系統即教育過程中,學生頭腦中所要構建基礎道德品質的結構。基礎道德品質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動態結構。目標系統必須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前已指出基礎道德品質應由主體對事的敬業、對人的樂群、對己的進取和對環境的保護四系列態度構成。基礎道德教育目標系統的優化要根據黨和國家的要求,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接受能力,建立一個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由近及遠和由淺入深的目標層次系統。為此,可把中小學分為小學、初中與高中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即小學一、二年級,三、四年級和五、六年級三個層次;初中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三個層次;高中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又分為敬業、樂群、進取與環保四方面的態度系列。從而構成一個由三階段、九層次和36項態度系列構成的中小學基礎道德教育的目標系統。

(二)內容系統的優化

中小學基礎道德教育內容系統的構建,要在廣泛吸取有益經驗的基礎上,按上述中小學三階段、九層次和36項態度系列的目標系統的要求進行優化。

敬業的教育內容分為:立志勤學、積極工作與勤勞儉朴三個方面,主要培養學生對事的責任心與義務感。

樂群的教育內容分為:尊老愛幼、誠信友善、關心集體與遵規守紀四個方面,主要培養學生對人應尊重與友善。

進取的教育內容分為:善學力行、勇敢堅毅與求實創新三個方面,主要培養學生自我提高以及自我完善的品性。

環保的教育內容分為:愛護保護環境、節約利用資源與改善美化環境三個方面,主要培養學生愛物意識及良好的習慣。

(三)教與學的活動系統的優化

基礎道德教育的教與學的活動系統即基礎道德教育的實施過程,也就是基礎道德品質結構的構建過程。教學活動系統的優化,要根據社會規范接受的依從、認同和信奉三階段理論,分期、分批和分專題進行。

1.規范的依從階段。

所謂社會規范接受的依從,指行為主體對規范的依從,表現為在對規范的依據和必要性尚缺乏足夠的認識,甚至有抵觸的認識和情緒時,也能做到既不違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執行的一種遵從現象。依從包含從眾(隨大流)和服從兩種類型。

依從行為具有下列四個特點,即:(1)盲目性;(2)被動性;(3)工具性;(4)情境性。

依從的作用包括:(1)依從是規范內化的開始,屬規范接受的初級階段。規范的依從使規范付諸實施,社會秩序得到初步控制,個人獲得規范行為的經驗。(2)依從是內化的起點,不是終點,不能停滯,必須進一步提高接受水平。

依從接受的基本條件有四種,即:(1)群體的特性(包括群體的一致性、規模、內聚性與特長);(2)個體特性(包含文化背景差異、性別差異與個性差異等);(3)直接的外在壓力(獎勵);(4)間接的外在壓力(f青境影響)。

2.規范的認同。

所謂社會規范接受的認同,指行為主體對規范的認同,表現為思想上對規范及榜樣的仰慕,符為上對規范及榜樣的趨同及模仿。

規范的認同行為具有下列三個特點,即:…自覺性(行為發自對榜樣的仰慕及趨同);(2)主動性(選擇榜樣的自主性);(3)穩定性(行為持久與廣泛)。

認同的作用有:(1)認同是外在行為要求轉向內在行為需要的中間階段,是品德結構中建立起規范行為的相應動機結構的開始。(2)規范的認同並不是規范接受的最高階段,規范必要性的認識有待於深化,體驗有待加深,行為方式有待進一步鞏固及習慣化。

認同接受的基本條件有三,即:(1)規范及榜樣的認可及仰慕(必要性有所認識,消除意義與情感障礙);(2)榜樣的選擇(同主體的相似性,榜樣的地位和身份,榜樣的行為品質,榜樣的行為後果);(3)模仿的發生C示範,觀察與強化)。

3.規范的信奉。

所謂社會規范接受的信奉,指行為主體對規范的信奉,表現為行為由規范價值的信念所驅動,行為結果能獲得自我滿足或自我獎勵作用。

規范的信奉行為具有以下四個特點,即:(1)高度的自覺性(自律);(2)高度的主動性(不需監督);(3)高度的堅定性(在不良的環境或誘因條件下,仍能按社會規范正確行事);(4)習慣化(符合規范的行為可以在無意識水平上自發地完成)。

規范的信奉是規范接受的最高水平,規范內化的最後階段,品德結構完全確立的終末階段。這表現為建立了以信念為基礎的強有力的動機系統,建立了習慣化的規范行為的執行系統。

(四)教育成效考評系統的優化

教育成效考評系統是探測內在的有關基礎道德品質結構實際構建狀態的工具。考評系統的優化必須以學生外顯的規范行為為客觀標志。考評工具要有可靠性。中小學基礎道德品質考評系統的制訂,要符合前述的中小學三階段、九層次和36項基礎道德品質的形成性測查需要,分別制訂依從、認同和信奉的不同測查內容。考評的進行要符合適時性。考評結果要有促進性。

Ⅷ 德育的目的是什麼

一、徐特立說:「道德思想造成一定的意識形態就是人格.我們也要造成一定立嘗一定方向又無限生動發展的人格.」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反映當時社會要求的教育及其所決定的德育目的是不同的.我們的教育要求塑造與以往剝削制度下完全不同的、具有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人格.他明確指出:我們學校的「思想教育就是培養無產階級革命的意識形態.」為什麼呢?因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意識形態,而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宇宙觀,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故此,「思想教育的基本目標,是要使兒童建立辯證的宇宙觀.」
以上的論述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學校德育的目的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哺育年輕後代奠定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的基礎,陶冶共產主義道德情操、樹立堅定的無產階級政治方向,養成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並在社會實踐中,「改造自己,把自己鍛煉成為經得起任何考驗的共產主義者,把革命的紅旗世世代代傳下去,直到消滅一切階級,實現人類的完全解放.」二、德育的出發點是人,落腳點還是人.在德育工作中,維護人權、尊崇人性、完善人格、體認人情,這是德育工作者必須遵循的工作原則.德育宗旨,即「德育的根本」,德育工作者要守住的就是「根本」,這個「根本」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要做到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理解人、寬容人、愛人.「以人為本」的德育宗旨,其初級要求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尊嚴地生活和學習.」其終極要求是:「尊重人的存在,實現人的建設和人的發展,塑造完美的人格.」
從哲學視角上看,「人本德育」以「人的存在和全面發展」為德育理論基礎;以「人的存在和全面發展」為德育理論目的、邏輯前提和出發點;以「人的存在和全面發展」為觀察和評估德育的框架設計依據及方法依據.德育的最終理念是充分開發人的潛能,張揚人的特性,發展人的個性,塑造人格力量,塑造人的現代特性充分均衡發展的「完全人格.(論人本德育——兼論德育目的的本真回歸,
武漢市石牌嶺高級職業中學尹正澤)以上兩種「德育目的」論,看似有區別,一是為了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二是「時髦」的以人為本,但是兩者共同的或者說本質性的東西卻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他人」.
我認為德育的目的是為了「
讓我們每個人都幸福地生活
.」德育是為我們每個人自己的,不是為別人的.

Ⅸ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什麼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
仁愛,普渡眾生。
即所謂:
富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
做一個愛國愛民的好人,善良的人

熱點內容
制度分為規章制度和 發布:2024-11-01 15:51:14 瀏覽:461
東莞勞動法內容 發布:2024-11-01 15:02:46 瀏覽:968
欠條怎麼寫有法律效力樣板 發布:2024-11-01 14:45:03 瀏覽:993
民事訴訟法224 發布:2024-11-01 14:07:07 瀏覽:839
解除勞動合同法各種情況 發布:2024-11-01 13:58:05 瀏覽:118
做好民法典實施 發布:2024-11-01 13:46:45 瀏覽:275
司法考試民事訴訟法基礎班 發布:2024-11-01 13:37:49 瀏覽:585
公司法律人格要素構成 發布:2024-11-01 13:35:39 瀏覽:471
司法考試要看法條 發布:2024-11-01 12:47:28 瀏覽:413
法院立庭 發布:2024-11-01 12:41:59 瀏覽: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