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失范申論

道德失范申論

發布時間: 2022-05-23 01:09:17

⑴ 誠析當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對策!

一、大學生網路道德行為失范的成因

網路交往的特殊性對當前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也包括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大學生之所以在互聯網的發展中會出現道德失范的現象,主 要是基於以下的兩個原因:「自律道德」的弱化和難以形成「他律道德」。
1.「自律道德」的弱化
「自律道德」是指人們進行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時,主要是受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支配,而不是外部規范的制約。其道德判斷具有主觀性,是道德發展水平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由於互聯網環境的特殊性,如互聯網的不太友好及開放自由,網路和現實的分離,網路環境的「去個性化」狀態,這些都將導致大學生的主觀價值標准模糊和自主意識降低,自律道德弱化,並因此而造成網路道德失范。
2.「他律道德」難以形成
「他律道德」是指人們在進行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時,受到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支配和制約。對行為的判斷是根據客觀的效果,而不是主觀的動機。他律的道德標准具有客觀性。由於互聯網缺少規范和監督,大學生難以形成這種受制於外部規范的「他律道德」。
在網路社會中,由於個體「現實身份」的喪失和「平等身份」的獲得,將不再受到原有社會規范的影響,因此,網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現實社會的 「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規范和權威的基礎上的,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當個體觸及社會的規范及他人的利益時,他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壓力和自我良心帶來的拷問,也就是必須考慮到道德成本的問題。在實施行為的過程中,他將會進行理性的道德判斷,考察行為將帶來的壓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後才決定是否實施行為,這就要求他對大多數的信息進行分析。然而在網路空間,個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與現實社會的直接對話,責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難對不道德的行為採取相應的道德措施。此時道德行為的維護也僅僅表現為行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這種情況下,行為者可以隨意解釋其行為來為自己辯護。互聯網正面臨著道德評價體系的缺失,個體在互聯網的行為很少會被人評價,即使有評價,其道德約束力和現實壓力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 他律道德」在網路空間就很難形成。大多數人在這種缺少評價和制約的環境中,會表現出與自己性格和現實身份不一致的行為。
綜上所述,網路「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難以形成最主要和關鍵的因素是網路中缺少行為的引導和監督機制,網路中的個體不需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再加上部分大學生在現實中的自主道德意識存在問題,網路環境在此起到了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網路的道德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行為失范的對策

1.提高大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
網路社會是一個無中心的資源共享、多元價值共存的社會,各種道德的非道德的不道德的信息充斥網路空間,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上的傳統的道德規范由於不適應網路運行的新環境而受到嚴峻的挑戰和巨大的沖擊,使其約束力明顯下降而形同虛設。人的道德的發展有一個從無律到他律最後發展到自律的過程。在網路中他律因素已經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主體必須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為。對於學校德育而言,網路社會的影響是一個現實的客觀存在。學校德育只能對多元信息的選擇和接受環節進行調控,以形成學校德育對象本身的鑒賞、批判能力,培養青年大學生自律精神,提高網路道德素質,加強網路道德自律,自覺趨利避害。
2.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
學習者應具備的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學生應該具有迅速有效地發現並把握對自己學習有價值的信息的意識,並把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來的意識。提高青年學生對網路文化信息的判斷力,是減少校園網路文化消極影響的根本措施。學校應重視網路知識培訓,提高學生使用網路的水平,提高他們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禦信息污染的能力,使其在有限的時間內接收到更多、更新、更有用的信息,達到學習知識、陶冶情操 、培養美德的目的。
3.形成健全的網路人格
心理學家認為,大學生之所以上網成癮,是由於大學生自我發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教師和社會心理工作者必須轉變傳統的心理教育觀念和模式,應當給學生「網民」提供 「影響」、「選擇」、「服務」和「引導」,而不是提供 「說服」、「說教」或「灌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心理生活為中心,促進「網路人」的人格現代化。 網路心理健康教育應當立足於培養學生現代化 的、真善美和諧統一的「網路社會人格」。
4.營造環境
營造大學生綠色網路學習生活環境。要採取積極的引導對策,從思想上給予正確的教育引導,提高學生自身的免疫力,幫助他們自覺抵禦不良的信息侵襲。可以精心設計網上活動,為學生提供發揮潛能、開展創造性學習的舞台;可以用科學、健康、 積極向上的信息感染學生,提倡讀書、上網相結合的正確學習方式,使網上學習成為讀書學習的延伸和升華;也可以及時組織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的網上討論,積極引導學生過健康有益的網上生活。 三、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1.引導大學生樹立網路道德意識
首先,我們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教育引導 大學生樹立網路意識。其次,要處理好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在網路社會中,目的和手段應當都是正當的。道德行為和不道德行為之間,總是有本質區別和原則界限的,絕不容混淆。第三,要處理好大節與小節的關系。網路社會中的「小節無關緊要」論是不對的、有害的。在這里,大學 生應記住並實施一句古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2.教育大學生講究網路禮儀
網路禮儀是網民行為文明程度的標志和尺度。一個大學生如果連 這些起碼的網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會做,很難相信他能遵循更嚴格、更高的網路道德標准。從人的直接交往,到電話交往,再到網路交往,是人類交往方式的進步和變化,與此相適應也要求大學生採用新的交往禮儀。
3.要求大學生遵守網路道德規范
虛擬的網上活動與現實社會的活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網路人的自由在本質上是理性的,網路人必須具有道德意識,不能認為匿名、數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隨意製造信息垃圾,進行信息欺詐。面對著形形色色的網路問題,熱衷於在網上沖浪的大學生必須遵守網路道德規范,按照網路道德規范的普遍要求來約束自己的網路行為。

四、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一般方法

1.加強理論研究,增強教育的系統性
在電子空間中,人將擺脫諸如鄰里角色、現實直觀角色等物理實在中制約人們的道德環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圍內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因此,必須加強網路道德理論研究,克服過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傾向。將注意的焦點從純粹的網路技術轉向人自身,從「技術地解決」轉向「倫理地關注」和「倫理地解釋」,力求在開發和使用網路技術的同時明確地把「以人為目的」的倫理精神注入其中,使網路化的社會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術因素大於人的因素」的倫理困境。更進一步,可以嘗試將研究的問題劃分為具體問題、交叉問題和理論問題等層次,有系統、有秩序地分別加以考察而不致在面對大量涉及極廣的問題時無所適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網路道德提升到理論和實踐相聯的高度,使網路道德教育具有完整的系統性。
2.加強規范操作,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在進行網路道德理論研究的同時,加強網路道德規范操作,可以極大增強網路道德教育的針對性。要在注重網路道德的深入人心、切合實際的同時,創造具有普遍化、標准化技術背景的監督環境。這就要求網路主體對自身的道德責任有發自內心的認同,同時也能感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循各種道德規范的無處不在的強烈壓力以及違約責任。此外,對目前許多暫時性的具體操作規范、網路協議,應努力避免規范之間的自相矛盾和規范自身形式的凌亂和內容的不合理。比較可行的做法是將這些規范、協議匯集起來加以統籌編纂,重點放在其合乎現實和可操作性上。同時注重國際化也是賦予網路道德以可操作性的一種必然趨勢。
3.加強制度建設,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在開展網路道德教育、倡導網路道德禮儀新風的同時,要根據大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網路道德約束機制,即通過利益調控機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強制措施來促進網路道德教育工作的實施。可以制定包括《大學生網路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大學生網路違紀處理條例》等規章制度。另外,還應通過輿論來進行網路道德教育,通過輿論的力量,傳導、褒揚善舉德行,譴責、鞭撻缺德行為,從而使整個網路社會形成揚善懲惡、扶正驅邪的良好道德動力和壓力,隨時引導、激勵、敦促大學生做有道德的網民。
4.加強發展前瞻,增強教育的持續性
與生態倫理、環境倫理出於同樣的理由,網路道德也應兼顧全局,著眼長遠,注重道德主體及理論自身的可持續性。唯其如此,才能使得網路中的各種資源、尤其是信息資源的分配、使用格局逐漸趨於協調、穩定,網路所具有的信息共享的巨大優勢才能得以合理的發揮和發展。其實,網路將不僅作為即時性的工具,更作為人類社會歷時性的生活理念而存在,必將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網路道德的價值標准中還應該涵蓋融合了文化傳統、時代精神與未來理想的歷史尺度,將網路和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視為價值關懷的直接目標。

⑵ 申論內容總是不知道該寫什麼去哪可以找些申論素材呀

化龍池公考教育張金海老師在知道平台為您提供專業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原創解析,版權所有,翻錄必究)
答復如下:
(1)申論內容應考寫作,屬於應用文寫作的范疇。
應用文所特有的實用性、中介性、社會性、科學性、針對性、時效性、簡約性和模式性,決定了應用寫作的基本特徵。一是社會性。應用寫作是一項社會性極強的工作,它涉及到國家科學管理、企事業單位有效運作以及政黨、政府、社團、人際之間交往等現實生活的一切領域,在社會中充當「信使」、「喉舌」、「橋梁」、「紐帶」、「戒尺」、「准繩」等角色。無論是政府的「公告」、「通告」、「通知」、「報告」等,還是政要的「講話」、「書信」等,一經發表,就會受到社會的關注,亦或是一份「合同」的簽訂、「招標書」的發布、「公報」的發表等,就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行為,在社會上必然產生一定的效能或影響。尤其是以執政黨和政府的名義發布的一切應用文,不僅規范著社會中人們的言行,而且引導著社會發展的方向。二是政策性。政策是國家或執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目標而制定的行為准則。這些准則大多是依靠多種應用文來發布和實施的。尤其是「指揮性」、「規范性」、「指導性」、「知照性」等應用文,有極強的政策性。如果撰寫這幾類應用文稍欠思考,或寫得不嚴謹、不周全,就可能鑄成大錯,從而造成損失,在群眾中形成不好的影響。中國已加入WTO,在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應用文寫作的政策性將更加嚴格、規范。
應 用文所特有的領導和管理作用、規范和准繩作用、聯系和知照作用、依據和憑證作用、宜傳和教育等作用,決定了應用寫作所特有的道德特徵。一是客觀性。應用寫作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上行文和平行文中,大多是反映客觀存在的問題和已經發生了的客觀事件。因此撰寫這兩類應用文,要堅持實事求是,堅決反對偽、虛、空、假的任何行為。對於應用文撰寫者而言,提出「實事求是」不是一種口號、號召,而是一種道德要求。目前,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應用寫作中的道德失范、道德缺失現象較為普遍,在有些地方或部門比較嚴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原有的道德或被人懷疑,或遭到破壞,逐漸失去了對社會成員的影響力和約束力,而新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又尚未形成或未被人們普遍接受,對社會成員不具有效的影響力和約束力,尤其是近十年來個人價值追求與社會價值追求的錯位,索取與奉獻的錯位,真與假的錯位,聰明與笨蛋的錯位等等,使應用寫作面臨著嚴峻的道德挑戰。現實中,摻假的統計「報表」、說假話的「報告」、把貓寫成老虎的「總結」等多起來了,這些均是法制的缺失和道德淪喪的表現。二是下行文作為一種被追求的目標雖然具有主觀性,但是它是以大量的統計數據和調查報告等上行文為依據的,無疑是客觀的。當然它依據的材料若不真實或不夠真實,其客觀性是要打折扣的。中外社會發展史已一再證明了一條真理,凡違背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都是要吃虧的,無論是個人還是政黨、政府。二是公正性。應用寫作自始至終應貫徹公平、公正的道德標准,既提倡毫無偏私,又反對弄虛做假,更要堅持調查研究、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實際情況反映成績和問題,不隱瞞群眾的意見和要求,不唯領導的臉色行事,堅持公正的原則。三是人道性。從管理學的意義上講,應用寫作是為國家、為大眾服務的。從倫理學的意義上看,應用寫作是至善的行為。尤其是章程、條例、規定、辦法、決定、細則等法規性下行文的應用文,是規范人們行為、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客觀上起著揚善懲惡、倡善戒惡、保障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關懷人的幸福、尊重人的權利和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應用文寫作者應具有科學良心。也即,應用寫作者內心對應用寫作中各種涉及到倫理道德方面的是非的正確認識。
社會是復雜的,從事應用寫作這一社會職業的人生活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中,要做一個高尚的、正直的、求是的、有良心、有愛心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到省級以上檔案館翻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黨中央、政務院、國務院和各部、各省市頒發的決定、決議、條例、規定」政府工作報告等等應用文,並與當時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外交等歷史實際進行對照,就會發現應用文是一面鏡子,既照出了當時社會上的亮點、優點,又照出了當時社會上的污點、缺點,還照出了應用寫作者的良心和人格。以1958年前後省縣兩級的「工作報告」為例,我們發現當時寫「報告」者自欺欺人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不僅是當時在政治宜傳上要求「輿論一律」造成的,而且與當時領導人好大喜功和下級投其所好、昧著良心寫假話不無關系。1957年夏天到1958年秋天,湖北的「報告」中有「一畝小麥畝產5000多斤」,「一株芝麻收了二十一斤」:山西「一畝紅薯收了一百一十三萬斤」;河南魯山縣農民用土辦法大煉鋼鐵,「一天煉出二千噸鐵」:廣西一個縣農民「一天煉鐵二十萬噸:』;河南的麥子長得好,成熟時「這邊推著那邊動」;安徽「畝產水稻一萬八千斤」……正如新華社高級記者馮東書先生所言:一畝地產一百一十三萬斤紅薯,那要在一畝平地上堆一米高。紅薯如果是長在土裡,那一米厚的紅薯加上它生長需要的土壤,紅薯得長多深啊?!一株芝麻收二十一斤,那必須是一棵大芝麻樹。實際上芝麻單株的產量中外都是以「兩」計算的。而麥子在地里密得「這邊推著那邊動」,不要說高產,就是從無法通風透氣的角度來說也會悶得稀爛。更不用說農民上山一天能煉出千萬噸鐵來;寫報告、講報告的人,連最起碼的常識也不顧了,科學何在?!良心何在?!這種自欺欺人的「報告」,其實反映了當時「人禍」帶來的荒唐與昏暗。難道寫這些報告的人真的不知道是在寫假、做假嗎?不是的。有的是有科學良心而無可奈何,有的則是私慾、權欲熏心而投其所好,一級騙一級。在今天,在應用文寫作中是不是有人在自欺中「滿足著」、「墮落著」、「日見其光榮」呢?!時至今日,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現象仍然存在,這都與應用文寫作者的科學良心墮落有關。
我們提倡應用文寫作者應具有科學的良心,既有歷史的警示性,又有現實的針對性。那麼,在應用寫作中如何堅守科學良心呢?如果要用最簡潔的言詞來概括科學良心本質的話,那麼「真」、「善」、「美」三個字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一)真,是指求真務實,是應用文撰寫者應遵循的職業道德准則。真實,是應用文的生命。什麼是應用文的真實性呢?我們認為通過寫真人、真事、真情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本質真實,它是社會的真實和歷史的真實的有機統一。具體說來,在應用文中所寫的人,必須實有其人;所寫的事,必須確有其事;時間、地點、數據、環境都要有案可查。它必須是經得起實際檢驗的、具有歷史文獻性質的真實。睢其真實,才具有更大的可信性、說服力、威懾力和感召力。尤其是出自政府之手的應用文,其可信性關系其政權的存亡,你如果可信,遇到困難,人民會理解你,幫你分憂解難。前幾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國、泰國將危難如實公之於眾,韓國和泰國的老百姓甘願捐出自己的金銀細軟,不留姓名,幫助國家渡過難關,令人感動。如果一個政權發布的應用文不可信,人民就難免會產生一種受騙的心理,到了危急關頭,將如何反應,就很難說了。因此,我認為,應用文的威懾力、感召力,在於全面拒絕對現實的逃避。這種特有的真實性,才能取信於民,應用文才能真正發揮它的領導和管理作用,規范和准繩作用,聯系和知照作用,依據和憑證作用,宜傳和教育作用。如果有意去虛構造假,將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混亂和災難,也不可能作為反映歷史、研究歷史的資料,沒有資格成為歷史的文獻。以真服人,以真取勝,這是應用文的可貴本色和優良傳統,也是應用文作者應當自覺遵循的一條原則。
當然,要求真務實,還應當有理性的懷疑。大凡重大的理論突破,重大案件的偵破等等,無不以懷疑的批判、設想為先導。科學的懷疑性堅持科學無頂峰、無偶像、無禁區,它反映了科學的務實進取精神。通過懷疑去求真,摻雜的虛假成分就易被發現並剔除。客觀而論,懷疑有兩層意思:一是疑惑,不很相信。二是猜測,推測猜度。李瑞環曾鼓勵公務員:「不僅要敢於懷疑別人,而且要敢於懷疑自己的過去;不僅敢於懷疑大家都認為有問題的東西,而且敢於懷疑大家都習以為常的東西。有了這樣的氣魄,才能觸及現實生活的敏感點、矛盾點,對眾說紛紜的問題拿出科學的、符合實際的、獨到的見解來。」這段話對從事應用寫作者來說不僅在寫作工作中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於撰寫者的素質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盲目相信別人,一味唯上,沒有自己的見解;或一味地相信自己,唯我獨尊,都不利於求真務實。初看起來懷疑是一種消極行為,它似乎是要否定一種理論、事實、知識,但實際上它卻是一種積極行為,它常常意味著思維的進展和意識的提高。
(二)善,指慈善。要求應用寫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應從善意出發,並盡可能地以善果告終。中國科學院李醒民教授認為,善應有高度的責任心,堅持人道主義,要寬容大度,要造福人類。他雖然是從哲學的高度來論善,對於應用寫作者來說,也是適用的。缺乏責任心的應用寫作者,即使具有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知識多麼淵博,才華多麼橫溢,寫作技巧多麼熟練,也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稱職、合格的應用文撰寫者。應用文寫作這科學良心的責任,從大的方面講,就在於要造福人類,促進社會有序、和諧地發展,如果一個應用文寫作者明知有的決定、決議、講話稿一旦成文,發布,就可能造成惡果而採取明哲保身、漠然置之或隔岸觀火的態度,那他不僅有悖於人道主義,而且與犯罪都沒有什麼區別了.善不僅包含著正確對待他人的批評,還包含著為了社會的穩定發展,為了人民的福祉,真誠歡迎他人批評。寬容精神,是應用寫作者應有的風度和品質。還應不斷向他人學習,既知人又自知。自知度愈高,求知慾愈強,掌握的東西愈多,愈感到自己的學識不足。自知是求知的動力,求知則是自知的升華。
應用寫作者科學良心中的善,還表現在應用文寫作的內容上,既要符合國家和執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又要符合客觀實際,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就必須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毛澤東早在1945年《論聯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為,必須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聯系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不僅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而且也是取得革命成功的基礎。因此,在應用文的寫作中,撰寫者不僅要聽領導人的意見,更要聽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願望和要求,真正克服目前在應用文寫作中那種「不怕脫離群眾,就怕脫離領導;不怕脫離實際,就怕脫離政策」的奴顏媚骨的壞風氣。說實在的,離開了人民群眾,我們的事業就會失去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三)美,歷來被哲學家、科學家們所推崇。在應用文寫作中,如果一種文體能真實、充分地表達一種思想並將之轉化為一種政策,而這個政策在執行中又帶來令人矚目的價值,受到國人的普遍歡迎,這難道不是一種美嗎?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決定、決議、規定等應用文發布實施的,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人歡喜,世人矚目,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領導審時度勢,及時作出應對之策,出台了一個又一個應對危機的決策,這些決策又是通過應用文發布實施的,使中國避免了一場災難性的金融危機,實現了「軟著陸」。分析這一時期出台的應用文,其獨特性、統一性和相互銜接的和諧性,讓人從中感受到一種巧妙的平衡美、和諧美和統一美。應用寫作科學良心的美,還表現於撰寫者的心靈美。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計個人的得失。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含淚給朱鎔基總理寫信說實話「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三農問題」馬上引起高度的重視,引起全國的關注。盡管全家反對,盡管好友勸阻,不要李昌平去捅這個「馬蜂窩」,在這個「一個人要想說幾句實話、真話,難啊」的時期,他為了中國農業的發展,為了給農民伸張正義,為了「願中國農民永遠不再下跪」,他還是向朱總理寄出了這封引起一場「地震」的信。這封為老百姓請命的「信」,與那些「糊弄上級,愚弄百姓」的「報告」,不正是美與丑、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嗎?由此可知,應用寫作科學良心的真、善、美是三位一體的統一體。因此,應用寫作者既要把真、善、美當作職業道德去追求,又要把真、善、美當作人生理想境界去追求,在這兩種追求過程中完善自己的人品和人格。一個有高尚人品和人格的應用文寫作者,必然會給社會、給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
(2)申論素材來源多看: 領導人講話稿、《求是》、《人民日報》、《半月談》、《瞭望》、《新湘評論》、《湖南日報》、政府網站、機關公文等。(註:領導人講話稿是學習的重點。)

⑶ 如何看待到道德冷漠和道德失范的問題

道德失范指在社會生活中,作為存在意義、生活規范的道德價值及其倫理原則體系或版者缺權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對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個人生活發揮正常的調節和引導作用,從而表現為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亂。道德失范表徵出社會精神層面的某種危機和劇烈沖突,它常常是社會急劇變革或轉型時期的產物。

⑷ 關於校園道德失范現象的作文1200字

道德如燈,照亮人們的成長之路;道德如火,點燃城市之心;道德如甘露,默默滋養人們的心靈。
看到道德這兩個字眼,我不禁想起了這樣一件事,年幼的小悅悅愉快的走在大街上,走著走著,不小心被一輛車給「親」了一口。血像瀑布般似的一下子就噴了出來。而司機只是停了一下,不但沒把血紅色的小悅悅送去醫院,還繼續前行,無情的後輪再次向那柔軟的身軀碾壓!18個人路過,第一位行人,看著小悅悅躺在那冰冷的馬路上,無情的走過;第二個人,無動於衷,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第三位……18位行人過去了,每個人都見死不救,若無其事的過去。他們竟然可以那麼鐵石心腸,無動於衷!幸好有一位撿垃圾的陳婆婆看見倒在血泊里的小悅悅,停下,試圖抱起她。但是小悅悅猶如一灘軟泥陷了下去。那位有著熾熱般的善心的陳婆婆張口吶喊,個個詢問。最終找到了小悅悅的母親,才送她到醫院,遺憾的是,小悅悅因出血過多最終搶救無效而離開這個無情的世界……
此事一報道,立即在全國大江南北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大家不禁要問,道德在中國社會究竟怎麼了?誰給那些冷漠的旁觀者找一個理由,社會風氣的墮落,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傾斜,還是法制不完善的表現?言之者鑿鑿,聽之者諾諾,似乎人人知其病根,卻難尋症結。各人自管門前雷,不尋他人瓦上霜,事不管己,人人高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些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的至理名言,便是時下所謂眾人的道德觀,價值觀,社會觀,這些真是當今社會的一大悲哀,將無辜的生命無情的推下了深淵。
一條活生生的性命,考驗著道德在每個人心中的分量!那位陳婆婆雖然靠撿垃圾度過餘生,但是她比那些富豪,司機,過路人富有的多!因為陳婆婆有一顆無私善良,救急扶危,默默奉獻之心,她以那不計得失,無私心的雜念要去救人!這一種精神是多麼的崇高,何等的讓我們這些人敬佩,這樣一對比,我想問,這個社會的道德究竟怎麼了?政府所創建的精神文明難道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嗎?不,絕不是,我堅信。這樣的的人只是少數,這樣的事只是少數,但要知道,即使是少數,也讓人心寒啊!也是社會的一個陰暗面啊!
小悅悅事件,不僅是一場交通肇事的逃逸,而且關繫到一個民族的道德的缺失評判。小悅悅用自己純潔的生命,拷量著人們的靈魂,良心。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用良心的尖刀深刻剖析自身的醜陋,通過刮骨療傷之痛喚起社會的警醒。用具體行動呼喚良心道德的回歸,呼喚五常之道的回歸,即仁義禮智信的回歸,讓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等傳統美德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

⑸ 什麼是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抄,是指社會生活中基本道德規范的缺失與不健全所導致的社會道德調節作用的弱化以及失靈,並由此產生整個社會行為層面的混亂無序。網路信息傳播中的道德失范則是將這種失范現象鎖定在網路信息特別是網路新聞傳播領域。根據網路傳播的特點,結合信息流通從信源到信宿,包括信息編碼過程的客觀性、冗餘信息的識別能力、信息解碼的水平及技巧等不同流程以及信息控制管理的不同層次,網路信息傳播中的道德失范現象大致可以納入這樣四個范疇:網路信息發布者的道德失范、網路信息接收者的道德失范、網路道德評價標準的失范、網路道德控制機制的失范

⑹ 什麼是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是指社來會生活中基本自道德規范的缺失與不健全所導致的社會道德調節作用的弱化以及失靈,並由此產生整個社會行為層面的混亂無序。 當人們通過電子郵件相互問候,通過Oicq聊天,在網上購物、獲取新聞信息的時候,它就和我們密不可分。我們的某些社會行為被搬到了網上,大家在網上交往、學習,就形成了一個新「社會」一虛擬社區。在這個新社會中,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正在逐漸形成。網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在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的同時,也造成了某些負面、消極的影響,甚至導致了網路道德的失范。如惡意域名搶注、網路盜版、垃圾郵件、網路壟斷、網路腐敗等不道德的醜行。雖然,道德在本質上不是經濟資本,也不可能作為直接的經濟資本來使用。然而它卻從來不乏價值資源的意義,甚至也能成為一種特殊的資本發揮巨大效用。 二、網路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網路交往的特殊性對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也包括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聯網的發展中會出現道德失范的現象主要是基於以下的兩個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難以形成「他律道德」。

⑺ 2020年國考申論備考:評價類(觀點)題和理解類題目的辨析

2020年國考申論備考:評價類(觀點)題和理解類題目的辨析
提起申論,很多人對理解類和評價類這兩種題型會感到頭疼,一方面是材料相對較為分散、復雜,另一方面就是答題邏輯和答案的梳理也比較繁瑣。甚至有時候會有種「傻傻分不清」的感覺。下面吳老師就結合課堂教學的經驗,給各位正在備考的學員分享一下自己對這些題目的理解和思考,以期對大家備考有所幫助。

這兩類題目的共同點都是屬於綜合分析的范疇,基本上都要按照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進行思考,在分析環節都要結合材料進行有關要素的解讀,如原因、問題、影響、對策或者結論等,這些只要緊密結合材料進行提煉、梳理即可,在這里不再贅述。但是兩者的不同點,尤其是在開篇破題環節有時候會出現難以把握的情況。

區別一:審題干信息和題目要求。

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的區別,從外在生理特徵便可以進行區分,這些就是「顯性區別」。同樣,一般來說理解類的題目,也稱為詞句分析,往往涉及到對一些名詞、短語或者句子的理解。題干設問大多為「談談對XX的理解」、「XX是什麼意思或含義」等。如「死海」是什麼意思?「預先失敗」的含義?對「人口詛咒」進行全面解釋?談談對「我能有今天就是因為我讀書少」的理解?等等。評價類的題目往往會讓考生對一個觀點進行評價,設問多以「談談你的見解」為特點。所以,只要能夠先確定是理解類的題目,剩餘的基本上可以劃到評價類的范疇。這類做法雖然不夠嚴謹,但是對做題實操還是有幫助的。

而評價類的題目既有現象評價,也有觀點評價,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比較容易區分。觀點類的評價題又細分為觀點正確、支持該觀點,如「韓劇的風靡無損於我們的文化自尊,作為正方第一辯手進行發言」就是典型,通過審題也比較容易區分;觀點評價還有反駁觀點,即該觀點是錯誤的,如「反駁網友A 的觀點(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道德失范)」,通過審題便知是反駁,表態度就是該觀點是錯誤的,這類題目也好區分;最後一類就是該觀點是正確的情況,這類題目最難,因為評價類的題目中涉及到一句話與觀點類中(觀點正確)的評價,都是觀點正確,難就難在開頭怎麼破題?

區別二:表達的意思有深、淺之分。

有些學員會反饋說是只要聽到「觀點正確」就是表態度,聽到「觀點明確」就是解釋說明,我認為這類過於絕對的說法有待商榷,綜合分析本身就是考查考生對問題的深層次思考解讀能力的,單單憑借這類詞彙就草率的下結論並不是很穩妥。這時候就要看兩類題型,即觀點類(該觀點為正確的情況)和理解類(為一句話的情況)在表述上會存在著深層次和淺層次之別。

理解類的往往是「話里有話」「猶抱琵琶半遮面」,命題特點是「說一半、留一半」,這需要考生結合材料對隱藏的信息進行深層次挖掘和解讀,所以其作答思路為表層含義加上引申含義,這個「引申」其實就是在提示考生在作答時候要尤為注意。如「我能有今天就是因為我讀書少」,一看這句話貌似有點「反常識」,那結合前後文很快就知道其實作者是話里有話、是有「弦外之音」的,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進行作者真正用意的琢磨和分析,才能進行比較精準的把握。

而觀點類的(該觀點正確的情況)題目表達的意思不存在抽象一說,絕大多數都很直白,不存在遮遮掩掩的情況,可謂是「一語中的」「一針見血」,抓住了問題的核心。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觀點已經很明確了,你不需要再解釋,只需要表明態度是支持是反對還是辯證等即可。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比長城、故宮還要重要的財富。」這個意思已經很明確了,你需要亮明你自己的觀點態度;再如「作為審美對象,醜比美更深刻。」這句話也是隱藏著作者自己的終極觀點,即「(作為審美對象)醜比美更深刻」對不對呢?有沒有道理呢?所以表態度即可。

⑻ 如何看待當前社會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

哪些屬於道德,應該沒有標准吧,每個人認為的也不一樣,針對不同的人和事,道德也不好界定,

⑼ 公務員公務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行政道德失范,從本質上講,它是權力異化的表現。行政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它的目的是為公眾服務,是為公眾謀利益,然而行政權力在被行使的過程中卻被公務員濫用、私用等。這種失范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方面的失范
一些公務員在執行國家政策時利用國家賦予自己的權力貪污、挪用公款、違法經商以及隱匿個人財產等等。
(二)政治方面的失范
一些公務員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種資源進行權錢交易,官商勾結;還有一些公務員身有官職卻不為官事兒,對老百姓的疾苦不聞不問,而只用於鑽研陞官之道;也有的就是辦事邋遢、沒有責任心、對公務敷衍了事等。
(三)違反社會公德的失范
有些公務員為了自己的私利,借公職之為自己謀私利,比如假借公務之需為自己配備豪華轎車,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的親戚朋友大開方便之門等等。這些行政倫理道德失范現象在社會上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不僅讓公眾對政府的廉政形象失去信心,而對政府組織自身事業的正義性構成了嚴重的挑戰,這會使行政組織辦事效率低下,最終使行政組織目標難以實現。因此,我們有必要分析行政倫理道德失范現象,仔細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並對此提出一些解決措施,以達到克服或減少這些失范現象的出現。
望採納謝謝!

⑽ 當前我國公務員職業道德失范表現有哪些

行政道德失范,從本質上講,它是權力異化的表現。行政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它的目的是為公眾服務,是為公眾謀利益,然而行政權力在被行使的過程中卻被公務員濫用、私用等。這種失范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方面的失范 一些公務員在執行...

熱點內容
法官罰沒 發布:2025-01-04 07:01:30 瀏覽:357
關於法治原則 發布:2025-01-04 05:47:56 瀏覽:202
法治思維推進法治工商建設 發布:2025-01-04 05:40:52 瀏覽:170
陽光司法鑒定 發布:2025-01-04 05:38:50 瀏覽:639
法院法官級別 發布:2025-01-04 03:31:50 瀏覽:749
道德是燈照亮 發布:2025-01-04 03:23:27 瀏覽:22
司法警察心聲 發布:2025-01-04 03:02:40 瀏覽:639
經濟法業務招待費支出 發布:2025-01-04 02:54:32 瀏覽:369
蘋果法治新聞 發布:2025-01-04 02:25:22 瀏覽:12
杭州司法行政 發布:2025-01-04 02:23:12 瀏覽: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