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法治思想
1. 周初法制的指導思想
(一)"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周初統治者從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嚴峻斗爭中深刻意識到天命雖然難料,但有規律可循:"天唯時求民主",天總是尋求能夠為民作主的統治者。
周初對周人貴族內部的文告中反復出現強調"保民"、"安民"以及類似的提法,可見他們標榜"敬天",卻落實在"保民"上。
周初統治者從夏特別是商王朝興亡的史實中,還悟出天命轉移的另一條規律:天命總是歸屬於有德者並以"德"嚴格要求統治者內部,將德落實在國家活動的各個方面。運用於法制便是"明德慎罰",無論立法、司法都必須崇德,慎重從事,制定法規,任用法官,審理案件,施用刑罰,都必須反復思考,不可輕率。
(二)"親親"、"尊尊"鑒於統治者的內部關系是事關國家命運和政局穩定的決定條件之一,周初統治者十分重視在貴族內部提倡和貫徹"親親"、"尊尊",即親其親者,尊其尊者的原則。"親親"指維護家族內部秩序,"尊尊"指維護社會及家族內部的尊卑關系。
"親親"、"尊尊"的原則強調,至親莫如父,至尊莫如君。子對父必須盡孝,臣對君必須盡忠。孝,旨在維護父的權威;忠,旨在維護君的權威。通過"親親"、"尊尊",便把人們的血緣關系同政治關系緊緊聯結在一起。
在"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前提下,將"親親"、"尊尊"原則制度化、法律化,落到實處,是西周法制的基本特點。
2. 西周初期的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是西周時期的立法思想。
一、西周時期的理念與法律指導思想
(一)「以德配天」的指導思想
1、產生的背景
西周統治者通過總結商紂王暴政亡國的教訓,認識到「為政以德」的重要性,並用「德治」的理念改造夏、商傳統的「君權神授」的思想,建立起「以德配天」的指導思想。
2、「以德配天」的思想內容
(1)修養君主道德,適應天道要求
「以德配天」的天,指天命,天道。引伸為自然規律。在西周統治者看來,上天選擇人間君主的標准,是「為政以德」。人間君主要想獲得上天的支持,首要條件是修養道德,以道德約束統治者的私慾。唯有「敬德」,「明德」的君主,才符合天命與天道的要求,才能獲得上天的保佑,求得王朝統治的長久。
(2)「以德配天」的三大要素
①敬天,指祭祀與尊崇上天,服從天命。
②敬宗,指祭祀與尊崇祖宗。
③保民,指在維護王朝統治的前提下,保護百姓最起碼的生存條件。
3.「以德配天」思想是西周從神治到德治思想的重大轉折
「以德配天」是西周統治者逐漸擺脫神權思想控制,實施「以德治國」統治模式的重大轉折,是中國政治理念與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進步,並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1、「明德慎罰」思想的產生
西周初期統治者以殷紂濫施酷刑為鑒,確立了德治理念,並作為治國基本方針。進而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2、「明德慎罰」思想的主要內容
(1)西周「明德慎罰」,是統治者的治國理念與法律指導思想
明德,指倡導本階級倫理道德並用「忠」、「孝」等道德觀念教化灌輸百姓,使社會成員的頭腦中形成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罰指在適用法律與實施刑罰時,保持克制與審慎。除不得不殺的重大罪犯外,一般都可以寬緩處理。
(2)西周「明德慎罰」思想,奠定了中華法系治國的基本的理念
3. 簡述西周時期法律思想的發展概況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繼承神權,提出德治思想.
l、以德配天
2、明德慎罰:是西周時期提出的一種法制思想.內容簡單說來即提倡德治,謹慎使用刑罰.
西周各代統治者把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結合起來,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法制觀,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3、刑法世輕世重:(西周)是指應根據時世的變化來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具體內容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4.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明德慎罰是來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自之一。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罰的指導思想和保證。所謂慎罰,就是刑法適中,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
解釋:慎:謹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罰。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罰的指導思想和保證。所謂慎罰,就是刑罰適中,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
(4)西周的法治思想擴展閱讀
殷商初期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天命」、「天罰」思想,但隨商王朝國力的強盛,商王朝統治者自命為天之子,由是「天罰」實質上演變天「帝罰」思想,忽視民的存在而為所欲為。西周的奠基者周文王極為重視道德,被孔子贊嘆為「仁哉文王」。
周文王的繼承者周武王在滅殷之後,更是從理論上總結了殷商興亡的經驗,指也從成湯到紂王的父親帝乙,「罔不明德慎罰,亦克用勸」,才保住了王權,後來紂王失了德才招致亡國之禍。
西周的建立,在周武王看來也是由於能夠實行德治的結果:周文王「克明德慎罰」,所以「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
5. 西周司法的指導原則是什麼
西周司法制度
篇一:西周的法律制度
西周的法律制度
一、周初法制的指導思想
(一)「敬天保民」,「明德慎罰」
周初統治者從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嚴峻斗爭中深刻意識到天命雖然難料,但有規律可循:「天唯時求民主」,天總是尋求能夠為民作主的統治者。周初對周人貴族內部的文告中反復出現強調「保民」、「安民」以及類似的提法,可見他們標榜「敬天」,卻落實在「保民」上。
另一條規律:天命總是歸屬於有德者並以「德」嚴格要求統治者內部,將德落實在國家活動的各個方面。運用於法制便是「明德慎罰」,無論立法、司法都必須崇德,慎重從事,制定法規,任用法官,審理案件,施用刑罰,都必須反復思考,不可輕率。
(二)「親親」、「尊尊」
鑒於統治者的內部關系是事關國家命運和政局穩定的決定條件之一,周初統治者十分重視在貴族內部提倡和貫徹「親親」、「尊尊」,即親其親者,尊其尊者的原則。「親親」指維護家族內部秩序,「尊尊」指維護社會及家族內部的尊卑關系。
在「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前提下,將「親親」、「尊尊」原則制度化、法律化,落到實處,是西周法制的基本特點。
(三)「刑罰世輕世重」
西周初期,統治者們在政治上、法律上更加成熟,在總結前代立法用刑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罰世輕世重」理論,並以此來指導周王朝的法律實踐。「刑罰世輕世重」是指應根據時世的變化來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即懲罰犯罪應根據犯罪者的主觀情節與當時的客觀形勢,進行權衡,強調具體適用法律時的靈活性。
二、宗法制、禮與刑
(一)宗法制
周王採取「封建諸侯,以藩屏周」的國策,實行統治。鑒於商朝屬國時服時叛而最後反戈相擊,以及歷史上因王位繼承問題帶來的擾亂,為了加強王室對諸侯國及其下屬封邑的控制,為了解決權位繼承問題,周初統治者系統地確立了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與國家制度相結合,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周王為周族之王,自稱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稱「大宗」,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餘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為諸侯,對天子是「小宗」。大宗、小宗的宗法關系,同時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二)禮
禮在西周實際上具有法的性質,但又不限於法。西周的禮既是根本大法,又是國家機關的組織法和行政法,以及刑事、民事、經濟等方面的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則也基於禮。同時,國家施政的成敗得失,人們言行的功過是非,罪與非罪,統統以禮作為評判的根據。總的說來,則以「親親」、「尊尊」之義為最高准則。
(三)刑
刑為西周刑事法律的總稱。流傳至今的有傳說為西周中期司寇呂侯所作「呂刑」,其基本精神仍在於貫徹周初法制的指導思想,在「明德慎罰」
方面尤其突出,可稱為西周刑事法律經驗的理論總結。《呂刑》要求用刑必須以德教為本,必須適「中」,此後通篇反復強調「中」字,力求不輕不重。
(四)出禮入刑
禮與刑是西周法的兩個基本方面。禮主要用於貴族內部,以積極的、正面的「禁於將然」為主;刑主要用於處罰犯罪。「禮不下庶人」,指庶人不可能完全按禮行事,但決不許違反禮的基本原則。「刑不上大夫」,指貴族犯罪在一定條件下可減免刑罰。
三、西周法律的主要內容
(一)刑法
以「誓」、「誥」、「命」等形式發布的王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反映了周初法制為重大政治行動服務的要旨,體現了刑法的主要原則。1 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則
(1)因地因時制宜。周初統治者將其領域按佔領、開辟的先後和政局穩定程度,大致分為三類地區,制定了因地制宜的原則:「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2)區分故意(非眚)、過失(眚),慣犯(惟終)、偶犯。
(3)嚴懲犯上作亂、殺人越貨。
(4)嚴禁錯殺無辜。處理兩可的疑難案件,寧可偏寬不依常法,也不能錯殺無辜。
2 刑罰
西周刑罰基本上沿用以前的五刑,墨、劓、刖、官、大辟五刑加上贖、鞭、撲、流等刑罰,合起來稱「九刑」。此外西周時期還有不少酷刑,處死的方式也較多。西周已出現了贖刑,斷罪有疑,可依所疑之罪的輕重,罰以數額多少不等的鍰收贖。
(二)民事法律關系
1 原則上土地屬周王所有,按貴族等級層層分封。西周初期土地只能繼承,不得買賣,即所謂「田裡不鬻」。但西周中期後已經出現貴族以土地租賃、交換和充當賠償物的事例,而且事實上得到法律的承認,說明貴族對土地的處分已得到默認。
2 契約關系已較為復雜。民間買賣奴隸、牛馬和兵器、珍異之物,要通過「質人」成立「質」、「劑」。質人是市場管理人員,買賣奴隸、牛馬使用較長的契券,稱「質」;買賣兵器、珍異之物使用較短的契券,稱「劑」。
借貸契約採用「傅」、「別」的形式。「傅」即債券,債券一分為二稱「別」。債權人持左券,債務人持右券。法官以債券為憑,審理有關債權、債務糾紛案件。春秋時期審理這類糾紛,大多要債務人以右券與債權人以左券相合,以作判斷。
6. 西周「明德慎罰」法律思想的形成及對法律制度的影響
西周「明德慎罰」法律思想主要受到周公的新天命觀影響,崇尚德治,敬天保民,在法律思想上體現為以自我剋制、實行德治為中心,敬天、祭祖、保民為基礎,實行區別對待以及罪止一身的「明德慎罰」思想。
影響:收到「明德慎罰」法律思想的影響,西周時期主張「德主刑輔」、「禮刑並用」;在刑事法律制度上以刑罰適用為基本原則,審慎使用刑罰且不實行株連;在訴訟審判制度上也有所發展,有較為完整的訴訟機制以及流程,實行較為公平的審判制度。
7. 西周與漢代的法制指導思想是相同的嗎
不相同。
西周建國前,西周統治者意識到傳統神權法理論已經無法解版釋西周統治的合權理性,因而西周統治者創立了新的政治指導思想「以德配天」。雖然這一思想中仍然留有神權法思想的痕跡,但其內涵與重心已經轉移到世俗政權的重民、保民實踐上了。這一理論在法律思想上的細化與體現就是「明德慎罰」,即發揚德禮教化,謹慎使刑罰 ,可以看出,在西周禮與法緊密相連。
漢朝的統治者認識到了秦朝滅亡的原因,吸取了秦朝滅亡的經驗。而與此同時,多年的戰爭使得百姓們的生活苦不堪言。漢朝統治者選擇了黃老思想,即約法省刑,作為他們的法制指導思想。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漢朝的統治危機開始顯露。為了安定統治,漢朝統治者在權衡了各種思想後,選擇了儒家思想,法律思想也由約法省刑轉變為德主刑輔。
8. 簡述西周朝代法律制度
「明德慎罰」思想的產生
西周初期統治者以殷紂濫施酷刑為鑒,確立了德治理念,並作為治國基本方針。進而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2、「明德慎罰」思想的主要內容
(1)西周「明德慎罰」,是統治者的治國理念與法律指導思想
明德,指倡導本階級倫理道德並用「忠」、「孝」等道德觀念教化灌輸百姓,使社會成員的頭腦中形成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罰指在適用法律與實施刑罰時,保持克制與審慎。除不得不殺的重大罪犯外,一般都可以寬緩處理。
(2)西周「明德慎罰」思想,奠定了中華法系治國的基本的理念
西周統治者提倡「明德慎罰」,實際上,創造了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相互結合的治國理念與治國模式。它區別於東西方同期國家的宗教與法律結合的治國方式,具有原生的中國法律文化的特色。這一思想的確立,影響了中華法系的二千餘年,成為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一種思想觀念。
9.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形成原因及主要原則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形成原因:
在夏、商時期,統治者的指導思想是「奉天罰罪」,統治的合法性來自於天的旨意。到了西周,老百姓就不會相信這樣的說法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解決西周統治的合法性,就成了西周統治者在建國之初首先要解決的難題。夏、商的統治者堅持的是「天命不可移」,西周統治者要論證自己建立國家、反對商朝、攻打商朝的行為是合法的、正當的、有依據的,就要更改「天命不可移」的理論。西周統治者運用反證法論證了天命是「可移」的,天命移到西周統治者是因為「天命歸於德者」。西周的統治者們還要去論證,周是不是「德者」,如果是「德者」,天命就可以歸於他們身上,周政權的建立就有了合法性。
周的「德」體現在兩個方面:
(1)社會生活方面:敬天保民;敬天保民要求統治者尊敬上天,同時要時刻小心翼翼地以高標準的德嚴格要求自己,要「懷保小民」。標榜「敬天」,最終落實到「保民」上。「敬天保民」在最高統治者與最下層的老百姓之間搭建起緊密的聯系,最高統治者再也不是絕對高高在上了,他必須關注民生,讓老百姓生活得好。
(2)法律方面:明德慎罰。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罰的指導思想和保證。所謂慎罰,就是刑罰適中,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定罪量刑的刑法適用原則。即無論立法、司法都必須崇德,慎重從事,制定法規,任用法官,審理案件,施用弄罰,不可輕率。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主要原則:親親、尊尊。親親就是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尊尊就是要服從周天子和各諸侯國的國君。西周立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強化了血緣關系,並把血緣上的親親原則與政治上的尊尊原則密切結合起來。以血緣上親疏、嫡庶的標准,來確定身份等級,來分配權利義務。
1、親親
所謂「親親」即親其所親,親愛自己的親屬,它相對於疏而言,著眼於調整家庭內部的關系。至親莫如交,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關鍵是做到「孝」。
2、尊尊
「尊尊」即尊其所尊,尊愛自己的尊長,它相對於卑而言,不僅調節父子、夫妻之間的尊卑關系,更主要的是調整君臣之間、貴族之間、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尊卑關系。至尊莫如君,臣對君要「忠」。
親親是尊尊的基礎,親親是為了尊尊。
10. 西周時期法律思想的變化及其影響是怎樣的
西周的法律思想較之夏商有了新的發展。其主要表現是:在「以德配天」的新觀念基礎上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西周的統治者在「王權神授」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以德配天」的主張。一方面作為取代殷商政權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作為神權法思想的補充,來確定新的統治策略。西周統治者認為「王權神授」是有條件的:一是「以德配天」。天命是肯定的,但是只有有德才能隨「天命」,失「德」就要失去「天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西周政權就是以「德」獲「天命」的新王朝。「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法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統治者恭行大命,尊崇上天和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二是得民眾。他們認為人心向背決定國家政權的安危,「民怨」會使天或上帝改變原來的「天命」。
周在滅商以前,周文王為達到滅商的目的,採取了一系列籠絡人心的政策。例如;他針對殷商的收容逃亡奴隸,制定「有亡荒閱」的法律,即共同搜捕逃亡奴隸,因而取得了奴隸主貴族的支持;針對殷朝的「罪人以族」,提出了「罪人不孥」。這些措施對周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也影響到周初的立法思想。
周在滅商之後,周公旦又基於「敬天法祖」、「以德配天」的神權法思想,並且總結了商朝「重刑辟」招致亡國的歷史教訓,提出「天命」、民情和王權三者相制約的「明德鎮罰」的法律政策。在西周法制中,最能反映時代特點的,是明德慎罰的指導思想及其法律化。從宣揚天罰到「明德慎罰」,既是歷史條件變化的產物,也反映出法律文化的進步。
「明德慎罰」思想的基本內容包括「明德」和「慎罰」兩個方面。
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第一,要求統治者有德性修養。即團結一致。勤於政事,聽取民眾呼聲。第二,施德政。核心思想在於實行安民政策,反對殘民暴政。第三,行德教,進行禮儀教化是「明德」的重要內容之一。
所謂慎罰,就是謹慎地實施刑罰:一是謹慎斷獄;二是刑罰適中。
周初統治者把「明德」與「慎罰」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明德是慎罰的精神主宰,慎罰是明德的具體落實。
西周「德教」的具體內容,被周初的統治者逐漸歸納成內容廣泛的「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