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法治思維
❶ 法治思維主要包括哪些
法治思維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
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
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法治思維的特徵:
第一,法律的普遍適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國主權范圍內對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定職權與權利,承擔和履行法定職責與義務。
第二,法律的優先適用性,是指當同一項社會關系同時受到多種社會規范的調整而多種社會規范又相互矛盾時,要優先考慮法律規范的適用。
第三,法律的不可違抗性,是指法律必須遵守,違反法律要受到懲罰。任何人不論權力大小、職位高低,只要有違法犯罪行為,就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養成法律至上思維,對於自覺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意義重大。
❷ 什麼是法治思維法治思維的要求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❸ 法治思維的特點
法治思維的特點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規則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
法治思維的特點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
法治思維的特點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牟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法治思維的特點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法治作為定紛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法治思維的特點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❹ 法制思維的含義
什麼是法治思維?包括哪些部分?
小汪Doran校園資訊
03月28日 · 南京師范大學學生 教育領域創作者
話接上文,上回說到這法治的概念,法治是一種治國方略,是依法辦事的原則,它將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納入完備的法律規則系統。那麼這法治思維又是什麼呢?
在我國,我們所提倡的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法治,而法治思維就是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它是將法律規定、法律知識、法治理念付諸實施的認識過程。
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內容呢?
第一,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第二,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平等
第三,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第四,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❺ 法治思維和法律思維的區別
1、定義上的區別
法律思維:是一種特殊思維,它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件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2、使用范圍的區別:
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
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
3、引申寓意的區別:
法治思維:蘊含著價值意義上的思考判斷。
法律思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
(5)程序性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
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❻ 法治思維包括哪四個思維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6)程序性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❼ 什麼是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7)程序性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思維
❽ 什麼是法治思維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
一、什麼是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何為法治思維?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二、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
1、從個人層面
空閑時,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懂法的人。在空閑無事的時候,可以學習一些法律知識,可以從書籍上獲取,也可以在電視上或電腦上進行詳細的閱讀,吸收未曾了解的法律知識。
多參加法律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的法治思維能力。多參加校內法律社團所開展的法律實踐活動,身在其中鍛煉自己的法治思維能力,頭腦清醒,理性分析各項事情的起始與結束之間涉及的法律知識。
理想思考,遇事理性分析,凡事講究證據,進行法治思維分析。在遇到不同案例的時候,理性分析事情,不要說一些不存在和沒有理論支撐的話語,凡事講求證據和物證。
多看一些法律案例,看出一個案例背後的故事,做到思維分析。看一些經典案例,從中挖掘背後的法律知識,從起始到結束,看其中的過程是否有讓自己對法律有了重新的認識。
2、從學校層面
開設法律相關的課程,讓大學生們積極參加,並促使大學生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在校內,可以報名有關法律知識的課程,或者報名有關法律的社團,從而在學習課程中不斷的使自己了解法律知識,敢於拿起法律武器維權。
開展此情此景普法劇情,讓大學生們以身試法,有專門的老師在旁講說。在校內開展一些普法劇情,讓大學生們當主人公,從而開展普法宣傳,讓更多的大學生進行了解法治意識,善於運用法治思維。
(8)程序性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六個維度
1、法治思維是一種規則思維
任何法律均得從預設規則著手,明確告訴人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以及如何來做。有了法律規則,人們對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
2、法治思維是一種程序思維
法治思維要求重視程序,充分發揮程序的作用。遇到有爭議或糾紛的問題,即使是非對錯很清晰,也要善於考慮程序上的處理方式,讓爭議各方平等地發表意見。
3、法治思維是一種權利思維
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公權力行使者不得法外設定權力,不得在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情形下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要清醒認識到權力的本質和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
4、法治思維是一種責任思維
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有權必有責。要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該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5、法治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
一方面,要服從規則及其邏輯,而不受情感因素的左右。另一方面,要注重價值權衡,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要求我們看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
6、法治思維是一種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是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的思維。我國調解制度、社區矯正制度以及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以定紛止爭、維護權利、實質性地解決社會問題為旨歸,體現了清晰的建設性思維。
❾ 程序性法治思維 名詞解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27/09/479061_302762303.shtml
❿ 法治思維怎麼解釋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
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是可兌現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作為規則思維,法治思維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即使適用規則眼前會產生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不能以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排斥規則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突破規則。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權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就要自覺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用法律規則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法治思維以界定、分析權利義務為主線。既定規則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其意義在於:一是使人們知道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二是使人們對行為後果有明確預期。三是遇到矛盾時,當事人與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評判標准。法治思維具有推定特性。權利問題上,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應推定是公民的權利。權力問題上,凡法律未明確授權的,都應推定為不得行使。法治思維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推定內容,比如無罪推定原則、負面清單制度等。這些推定表明公權力的有限性,其功能是每做一項權利推定,就是給公權力劃定邊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用法治思維認清、把握權力的本質,增強用制度約束權力的自覺性。
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
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謀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奔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
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努力把負面影響消化掉,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不管會不會引發新問題;為了出台一個政策,不管會不會引起負面效應。權衡精於度。由於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法治思維要求在利益與正義、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安全與限制、平等與差別、生存與發展等不問價值之間進行平衡,力求消除沖突,做到既尊重多數又保護少數,既維護秩序又尊重自由,既維穩又維權,既注重形式正義又注重實體正義,以實現各價值追求的耦合,實現雙贏甚至多贏。關鍵是依法辦事。凡事要拿捏好,是很難的。
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根據法治思維在不同領域、不同問題上的運用,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觀察、認識,自行得出初步判斷。這是普通社會成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這是法律職業人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三是綜合決策和制度建構層次,即在上述兩個層次基礎上,結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因素進行綜合衡量,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或者建構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法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