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寬容

道德經寬容

發布時間: 2022-05-23 14:15:21

『壹』 如何理解《道德經》第8章關於"上善若水"的論述它反映了老子怎樣的人生智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無為;處眾人之所惡,即守柔處弱。因此說上善若水。大概反映了柔弱勝(優於)剛強,無為而無不為的論斷

『貳』 老子的道德經,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即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經後人分類為章,共八十一章。《道德經》主要講述的是“道德”的意義,即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等,文藝深奧,包含廣闊,被譽為“萬經之王”,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後世的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意義。

『叄』 老子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致虛極,余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變,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

原句: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釋義: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

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十六卷

注釋:

①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

極、篤,意為極度、頂點。

②作:生長、發展、活動。

③復:循環往復。

④芸芸:茂盛、紛雜、繁多。

⑤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於道。

⑥靜曰:一本作"是謂"。

⑦復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寬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3)道德經寬容擴展閱讀:

賞析: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慾」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為,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

這一章並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復命」。

先說「致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慾的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爭權奪利而忘了「道」。

「致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於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很扼要的概括。

「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於「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

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一是歸宿,是絕對的。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循環論的色彩。

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循環往復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歸根),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

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不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認為消極無為,可以不遭危險。」

『肆』 道德經做人經典語錄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頭頂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

康德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

康德

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則。

康德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德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子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孔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

體也,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毛澤東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伍』 道德經關於寬容大度的是哪篇

第七十九章來
[原文自]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①,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②,而不責③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④。天道無親⑤,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注釋]
1、報怨以德:許多學者都以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內,但據上下文意應在本章內。
2、契:契約。
3、責:索取所欠。
4、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
5、無親:沒有偏親偏愛。
[引語]
本章繼續討論「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警告統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會構怨於民。所以,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聖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陸』 上善若水第七十八章翻譯

譯文: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改變得了它。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沒有人能實行。因此,聖人常說:能承受全國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擔全國的災難,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確切的話語常常讓人覺得不以為然!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春秋·老子(即李耳)

注釋:

1、以其無以易之:以,用;易,交換、代替。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指水)。

2、柔之勝剛,弱之勝強: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

(6)道德經寬容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道德經·柔之勝剛》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柒』 道德經笫75條

第75章 代斲傷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若人民不畏懼死亡,則以死來恐嚇他們又有何用?若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對於為非作歹者,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通常應當由行刑者來殺他們,代替行刑者去殺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名家註解河上公:治國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身,民不知畏之也。人君不寬刑罰,教民去情慾,奈何設刑法,以死懼之?當除己之所殘克,教民去利慾也。

王弼:詭異亂群謂之奇也。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殺也。

朱元璋:王者陳綱紀,各有所司,司之以道,民有可罪者,乃有司責之,官守法以治之,然如是猶有過誤者,故違者君有所不赦。

經典解讀老子在這一章中,主要講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他認為,當時的執政者施行苛政和酷刑,壓制人民,濫殺無辜,有朝一日人民不堪忍受,就不會再畏懼死亡。

正所謂「司殺者殺」,在老子看來,人的自然死亡是由天道掌管的,但殘暴無道的執政者卻把人民推向死亡線上,這從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則。因此,老子對於當時嚴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現象,提出了嚴正的批評與抗議。

此外,老子還提到,如果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對於為非作歹者,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有人便就此斷章取義地認為:「老子經常講退守、柔順、不敢為天下先,這是他的手法。他對待起來造反的人民可是不客氣,是敢於動刀殺人的。只是他看到用死來嚇唬人沒有用,所以才說出一句真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過去有些人為了掩蓋老子敵視人民的凶惡形象,故意說老子是不主張殺人的。」

其實,老子指出了人民已經被殘暴的執政者壓迫得不堪其苦了,死都不怕了,何必還用死來恐嚇他們?如果不對人民使用嚴刑峻法,人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就會畏懼死亡。在那種情形下,對於為非作歹之人,把他抓起來殺掉,還有誰再敢做壞事呢?

老子的主張是,把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情況考慮周全,並採取寬容的政策;如果不按天道自然辦事,草菅人命,就會遺禍無窮。盡管本章中有好幾個「殺」字,但仔細體會老子的原意,他絕不是要用殘酷的手段隨意殺人,這一點是應當搞清楚的。

--------------------------- 智慧典例 ----------------------------------------


擺正位置,別越俎代庖

老子說: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意思是:通常應當由行刑者來殺他們,代替行刑者去殺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由此可聯想到兩個成語:一是「越俎代庖」。「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俎而代之矣。」即廚師就算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他下廚做菜。比喻超出自己職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二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孔子的話,是說一個人應該做自己該做的,不要思考自己不該思考的。曾子說的「思不出其位」,也是同樣的意思。

張玲是個很活躍的女孩,點子多,做事有股沖勁。剛到公司的時候,她的表現讓領導頗為滿意。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張玲更加自信,覺得工作形勢一片大好。

有一次,她所在的部門開會,但到了會議室才發現,別的部門還沒有開完會,於是大家就在門外等候。張玲卻一個人跑了進去,並且對這個部門的工作發表了一通自己的見解,告訴大家應該如何、該怎樣。她哪裡知道,這番指手畫腳的評論,讓這個部門的同事十分反感。

這樣的事一次又一次發生。對於任何人的工作,她都會發表一通評論,自認為別人都沒有她想得多、想得好。直到有一次,一個需要領導簽字的合同,她竟然自作主張簽了。當領導問起時,張玲說:「我覺得沒什麼問題,所以就簽了。」結果可想而知,她很快就被解僱了。

張玲是位思維活躍的員工,可惜她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她不僅到處評論他人的工作,最後竟然還越俎代庖替領導做主,犯了職場大忌。其實,如果她能腳踏實地,多把自己活躍的思維用在本職工作上,多提有價值的建議,完全能夠成為領導的得力助手。

在企業里,有些人從不主動去做事,總希望別人包攬一切,自己坐在那裡拿拿工資、拿拿獎金就行了。而與此相反的另一個極端,則是一些「有為青年」總喜歡越俎代庖,事事都要插上一手。這種工作熱情應該鼓勵,但超過了度,好事就會變成壞事。

黃威大學一畢業,就進了一家高科技公司,收入還算不錯。由於專業對口,他在公司如魚得水,很快成了技術人員中的佼佼者,頗受經理重視。

經理為人不錯,常向下屬徵求意見,而且向來很看重年輕人。於是,黃威就將自己對公司管理方面的一些看法,直截了當地向經理提出。一開始經理還很高興,直誇黃威將公司的事業當做自己的事業。

黃威也便飄飄然地開始狂妄起來。他隔三岔五地向經理指出管理上的不當之處,甚至還不經意地流露出對經理的輕視。時間一長,經理厭煩了,最後胡亂找了個「欲加之罪」的理由,就將黃威辭退了。

一開始,同事們還都覺得很奇怪,經理平時不是這樣的啊!但他們後來一討論,終於得出了一致的結論:經理僱傭黃威是因為看重他的技術,而不是每天讓他在企業管理方面說三道四的。相信再大度的領導,都很難接受下屬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責自己的管理行為。

多動腦子,積極提出建議,當然是好的。事實上,每個開明的領導都會喜歡這樣的下屬。但是領導需要的是在了解情況後,認真思考而得出的有針對性的建議,而不是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胡亂聒噪。

有些年輕員工,在得到了肯定後就有些「飄飄然」,心浮氣躁,忘乎所以,對什麼事都喜歡表一下態,並熱衷於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但是,如果你對這個職能部門的工作方式和內容都不懂,你的意見又有何價值,你的話又怎能服眾呢?指手畫腳,只會惹人反感罷了!

『捌』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 守靜篤
如果人能夠致知 達到虛無妙境 虛空妙有的時候 便可達到大智慧到極點 達到大智慧的極點 又能誠心誠意的守靜 達到最高止境之時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 (復另本作後)
那麽萬物的生長 孕育 死亡 我們就能從無形的氣胞 觀察到有形的物體 又能從有形的物體 觀察到無形的氣胞 這些生生化化的過程 我們不難去發現它周而復始 循環不息的奧妙
夫物芸芸 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因此雖然萬物是眾多的 但是最後 還是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 萬物回歸到自己生命根源的 叫做靜 靜也就是回復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回復到真我的生命 才是真正的長生 知道什麽是長生的人 可說是明白 什麽是假我 什麽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 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 靈性不滅的人 大都是胡亂想 或是異想天開的人 因此容易輕舉妄動 一旦輕舉妄動 往往就要招來災殃了
知常容 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 他能容受一切 無所不包 所以這種人的心胸開朗 更是大公無私的
公乃王 王乃天
像這樣至公無私的人 就會將挽救蒼生 視為己任 這就是聖人了 所以聖人也稱為王 既然是王 必然是順天行事了
天乃道 道乃久 歿身不殆 (歿另本作沒)
能夠順天行事 就合乎真常之道了 能夠合乎真常之道的人 就是假我的肉體死了 也不會六道輪回了

『玖』 讀道德經有什麼好處

讀道德經的好處:

1、修身養性:當人遇到煩惱事,或者有什麼委屈想不通的時候,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讀一下《道德經》,老子的智慧言語會讓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葯。

2、全身放鬆,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緊張,這里不疼那裡疼,難受得很。靜下來背誦《道德經》一段時間後,身體放鬆了,該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體自然健康了,紅光滿面,人越活越仙見。

3、增強記憶力:搞學習的學生(其他人也是這樣),有時候記憶力不夠用,數學公式背不得,外語單詞記不清。這樣的人如果堅持背誦《道德經》,思想一靜下來,大腦清醒了,記憶力就增強。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為人處事很繁雜,天天要與人接觸,要人家做事,別人不聽話,就與別人爭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亂如麻,理不出頭緒。如果靜下來背誦《道德經》,心裡就明白了遇事要處下、不爭、順其自然。

5、鍛煉大腦:在反復讀《道德經》的過程中,有一天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著要背裡面的好句子,我就是這樣。年輕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經》是很好的腦力運動,對提高記憶、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處。

(9)道德經寬容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224 發布:2024-11-01 14:07:07 瀏覽:839
解除勞動合同法各種情況 發布:2024-11-01 13:58:05 瀏覽:118
做好民法典實施 發布:2024-11-01 13:46:45 瀏覽:275
司法考試民事訴訟法基礎班 發布:2024-11-01 13:37:49 瀏覽:585
公司法律人格要素構成 發布:2024-11-01 13:35:39 瀏覽:471
司法考試要看法條 發布:2024-11-01 12:47:28 瀏覽:413
法院立庭 發布:2024-11-01 12:41:59 瀏覽:996
上海法官趙明華簡介 發布:2024-11-01 12:24:38 瀏覽:753
合同法教學視頻百度雲 發布:2024-11-01 12:15:36 瀏覽:445
經濟法是根源 發布:2024-11-01 11:40:00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