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法治建設
A. 從1949到1954年間;新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哪兩項主要成就
《共同綱領》的頒布和54年憲法的制訂
B. 建國初期,新中國在民主法制建設過程中有何重大成果
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是中國版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人民權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則共商建國大計的一次重要會議,確立了新中國的國家制度和政權組織形式。會議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地位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從此,中國人民開始真正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實現了從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政治、近代以來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敗嘗試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
C. 新中國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經歷了歷史性的跨越。從1949年到1954年間,新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哪兩
成就:1949年,頒布《共同綱領》,起到臨時憲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制定了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新憲法。
D. 為什麼說1982年是新中國法制建設重要一年
這樣說是因為1982 年12月4日,《憲法》經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當版日公布實施。1982年憲法權繼承和發展了1954 年憲法的基本原則,全面總結了建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適應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憲法。它的公布實施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法制建設恢復工作的基本完成。從此我國法律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E. 新中國成立以來 中國法制建設 取得德進步
光輝的足跡
6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60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
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
後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隻巨龍一
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
那時的中國,民生凋敝,經濟嚴重落後,國家事業百
廢待興,政府和人民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中國面孔,並沒有
畏縮,勇往直前,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
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開始編制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極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車,人們叫它「洋馬」,點火用的火柴,人們叫它「洋火」,釘東西用的釘子,人們叫它「洋釘」。因為那時的中國人沒有見過這些新奇的東西,也不會造,都是從西洋傳過來的。那個艱苦的年代,我沒有經歷過,但從我看過的資料片中完全能夠體會,當時的中國人民依舊生活在極端貧窮之中。
光陰如水,歲月如梭。時光來到了2009年,我正在電視機前,收看著中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落成的新聞。又是一個重大成就,我開始浮想聯翩,我想起了祖國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想起鳥巢,想起了奧運健兒們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國接連成功發射了神州五號、六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航天領域舉足輕重的一員,我想起了改革開放整整三十年裡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國國力,想起中國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綜合國力第六的國家,想起新中國成立的這一甲子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的、不斷地提升,想起新中國歷史,想起了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光輝的足跡!
建國60周年手抄報資料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並於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
中國GDP:13年跨越10個萬億元台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2008:成功舉辦奧運
F.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
是這個嗎?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年的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的土地改革;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的「反右傾」斗爭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2008:成功舉辦奧運
1977年 恢復高考1982年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
1983年 中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誕生 1952年 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2003年2月,非典爆發;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8年1月,中國南方大部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冰雪災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
G. 1954年新中國頒布了什麼重要法律,使新中國民主與法治建設開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954年憲法》 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
H. 從1949年到1954年間新中國法制建設取得了哪兩項主要成就
1950年4月13日,通過《婚姻法》,自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成為新中國第一部法律。1954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頒布實施
I. 新中國教育發展歷程,法制建設歷程,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歷程
新中國義務教育發展歷程及其評價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朱永輝周雅婷周婷婷
內容提要:建國以來,中國的義務教育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時期,中國的義務教育在坎坷與爭論中步入了21世紀。新世紀義務教育發展是關鍵,但發展的前提是如何更清楚地認識我國義務教育存在的根本問題,如何評價它。
關 鍵 詞:義務教育;發展;問題;評價
義務教育作為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它的質量等因素直接關繫到中國未來人才的質量與素質狀況。回顧與反思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歷程對於推動義務教育在新的歷史階段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國初十七年的義務教育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把基礎教育作為一項大政來抓。1954年9月20日,一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設立並且逐步擴大各種學校其他文化教育機關,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國家特別關懷青年體力和智力的發展。第9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公民進行科學研究、文化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從事科學、教育、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活動的公民的創造性活動,給予鼓勵和幫助。」在這一教育宗旨和相應原則的指導下,建國初期我國的基礎教育有明顯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1.注重普及。1951年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初等教育及師范教育會議,明確指出,從1952年開始,爭取十年內基本普及小學教育。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文教小組召開了省、市文教聽證會議,會議指出,採取辦全日制、二部制、建議小學等各種學校的辦法,力爭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普及小學教育。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通過辦全日制、二部制、農業中學、業余中學、廣播學校等各種各樣的途徑,力爭普及中學教育……,在教育事業的發展上要抓兩頭,一頭是辦重點學校,另一頭是抓好普及教育,並要制定教育發展的長遠計劃。
2.發展速度快。據1958年10月1日《光明日報》報道:「我國教育事業以空前速度獲得巨大發展,我國的科學文化面貌正飛躍變化。全國入學率已達93.9%,87%的縣市基本普及了小學教育,本年新建中學26000餘所,全國中學生已達924萬,比1957年增長47%。」這一時期的報道盡管有虛報浮誇傾向,但教育的發展和普及方面的成績是應該肯定的。
3.從國情出發。1963年3月,中共中央頒發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指出根據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明確小學教育的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勞動後備力量和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面對的是國民黨留下的一窮二白的爛攤子,總人口中80%是文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適齡兒童,這就是當時中國最基本的國情。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基礎教育方面,中國政府首先從數量上著手,使盡可能多的適齡兒童受到教育。
以上三個特點充分反映了當時的黨中央抓教育的決心,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義務教育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可是,短暫的春天過後,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剛剛有所成績的基礎教育掉入了寒冷的冰窖,「停課鬧革命」,否定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材學科體系,宣揚「讀書無用論」等,將基礎教育推向了毀滅的深淵。
二、「文革」期間義務教育的狀況
文化大革命的10年,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與損失。教育戰線也同樣如此,各類學校停課鬧革命,批判智育第一,提倡開門辦學,以勞代教,使教育遭受毀滅性打擊。從當時學制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基礎教育的狀況。「文革」期間,據當時國務院教科組1973年9月在一個內部刊物上反映,中國存在至少三種學制;即,14個省、市、自治區把中小學合並為九年制(五.二.二制);7個省、市、自治區實行十年制(五.三.二制);9個省、市、自治區在農村學校採用九年制,而在城市學校採用十年制等。但是,當時教育界的廣大人士仍然在為基礎教育生存與延續盡心盡力,使基礎教育有一定的保持與發展。
三、改革開放後義務教育的發展
1976年,中國開始了撥亂反正的改革工作,為中國教育開放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自此,中國教育發展日趨正常。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談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問題時指出了現代化與科技、教育之間的辨證關系,並進而指出,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1978年,在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繁榮社會主義教育文化事業」的部分時曾指出:「全國要齊心協力,重視、支持教育事業,提高教育質量,到1985年在農村基本普及9年教育,在城市基本普及10年教育。」同時,當時的教育部以及其他機關也強調普及小學教育,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出台,使我國義務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後蓬勃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當時的義務教育只是通過個別領導人的講話和教育部等部門的政策、措施來規定,而沒有法律的方式使義務教育規范化、正常化、嚴格化。直到1980年,這一局面才得到改變。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制定
隨著撥亂反正的深入進行,中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特別是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人們對祖國的未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特別是關於民族素質、民族發展方面的問題。如何才能在不長的時間內提高民族素質,促進民族發展呢?思考的落腳點在於發展教育。因此,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確抓教育要從基礎教育抓起,目的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質。國家自1980年以來發布了《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和《關於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若干問題的通知》,特別是1982年《憲法》公布了有關「義務教育」的條例等,都從法律法規的高度重視和規范了義務教育的盡快普及,同時使義務教育的進行獲得了一定法律上的保障。但是,要使義務教育能夠更規范的深入進行,僅有這些法律保障是遠遠不夠的。
隨著義務教育的深入進行,一些沒有估計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以前的一些關於義務教育的法律、法規、規定已不能滿足義務教育發展的要求,迫切要求出台新的關於義務教育的法律規范促進義務教育的發展。出台一部什麼樣的法律呢?顯然,世界潮流是不可逆的,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在規范促進本國義務教育發展時,紛紛出台《義務教育法》,直接從中小學的角度出發,從微觀的角度出發。同樣,中國也應該有自己的《義務教育法》,中國政府也是這樣做的。在1986年4月,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後,各級領導部門都把發展義務教育作為首要任務來抓,並制定了發展規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制定實施義務教育的地方法規,使義務教育的發展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春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制定和實施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教育的專門法律,不僅對於中國的義務教育,而且對於整個中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為中國其他各級教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義務教育法》制定後基礎教育的發展情況
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國度里,在特殊的社會轉型期,《義務教育法》的制定無疑會極大地促進中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據1988年國家統計的公報表明,到1987年時,基礎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全國初中在校生達到14174萬人,小學在校生達到12836萬人,有1240個縣通過普及初等教育檢查驗收。《義務教育法》制定後,中國的義務教育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規模不斷擴大,人數不斷增加。1999年,全國小學生的凈入學率已達99.4%,升學率達94.35%,且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在遵守就近入學的前提下,實現了百分之百的入學率。從《義務教育法》的制定到本世紀末,中國的義務教育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成績是喜人的。但是,進入新世紀,中國更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擺在中國人面前的問題仍然很多,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對人才的需求,具有高素質、能夠參與國際事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終身教育作為21世紀的一把鑰匙,它必將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重視並在全世界推行,基礎教育作為終身教育中基礎的一環,也必將更受到重視。在這方面,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制定或正在實行推進基礎教育適應時代超越時代的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其在將來的人才競爭中占據優勢。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中國政府應從長遠的角度出發,高瞻遠矚,用戰略的眼光、新思維重新審視中國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重新認識義務教育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作用,從而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促進義務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四、對我國義務教育的評價
新中國成立以來,義務教育從無到有,從入學人數不多到基本普及,從低水平到現在的總體上比較高的水平,從沒有成文法到《義務教育法》的制定以及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台,等等,總之,在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下,在各時期的教育部和其他各級政府的重視下,義務教育在不長的時間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且仍然有很強的市場開拓潛力。但是,由於新中國建立不久就經歷了一場給教育事業以毀滅性打擊的「文化大革命」,導致了各級教育受到嚴重的破壞,特別對義務教育的打擊更甚,同時,在後來的發展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總體上說來,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義務教育的成績是喜人的,但問題仍然存在。
第一,立法的疏漏性。
首先是立法理論研究不夠,截至目前,我國雖先後頒布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義務教育規范性文件,但其中仍有不少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需深入研究,義務教育立法領域上有一些空白點亟待填補。其次,立法不夠規范,主要表現是立法形式繁雜、立法名稱不統一、法律用語不規范,使得中央與地方義務教育法律法規難以區分,且具體規范彈性大,隨意性強。另外,立法缺乏權威性,由於法制長期被忽視,也造成義務教育立法經常與政策性文件混同,有的規定脫離或超越現實,結果難以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立法的權威性。還有是立法缺乏完整性,就速度而言,近年義務教育立法發展較快,但中央和地方在義務教育立法工作方面缺乏必要的規劃與協調,結果造成了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規范內容重復、交叉,甚至相互矛盾的現象,影響了全國性立法與區域性立法間的實施情況。
第二,教育的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實行的都是免費的義務教育,力圖使不同民族、種族、地位、身份的所有適齡兒童能夠公平地接受教育,這就使公平不僅體現在名義上,而且實質上也是公平的。然而,中國的義務教育是收費的,且費用一年比一年高。中國義務教育的不公平性,正是由於收費造成。很多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居民,特別是大量的農村居民很難支付或根本不能支付這筆費用,壓力可想而知。另外,義務教育屬於強迫性教育,政府要求每個家庭的適齡兒童必須入校學習,否則就違反了《義務教育法》。顯然,在這種情況下,不公平現象就不可避免。
第三,中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問題。
當前,在各種教科書,各種關於義務教育論述的書籍和論文中,談到義務教育的普及問題時,用的字眼都是「基本普及」。這是因為,進入21世紀後,中國農村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兒童不能像其他兒童一樣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成了義務教育的棄兒。
第四,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質量問題。
對於任何一級教育的任何一所學校,教師在其中都起到一種支配的作用,教師的水平直接體現著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這就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中小學教師的質量問題,也就是中小學教師的質量能否適應當前社會對學生發展提出的要求;二是教師的地位與其貢獻不相稱的問題,教師發揮著「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作用,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然而,他們所享受的待遇、社會對他們的認可以及人們對他們的評價都不盡然。由於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求受教育的人口的絕對數是巨大的,中國義務教育的壓力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從一開始,中國的義務教育就抓住了一個「量」字,使盡可能多的兒童能夠接受教育,長期以來,導致了義務教育「質」與「量」的矛盾突出,義務教育的質量一直是個問題。
第五,由於資金短缺出現的市場化問題。
中國的基礎教育主要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計劃經濟的特點就是一切按最高級(中央)制定的計劃辦事,可以說政治決定一切,教育也不例外。義務教育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學校缺乏自主權,校長就是上級設在學校的附屬,完全聽命於上級、服從上級。可想而知,對於學校最重要的資金的下撥、管理是什麼情況。上級通過財政給學校撥款,並要求學校如何去處理並利用,根本不需要校方擔心資金的問題,包括其數量。當然,從某一角度來講,這樣做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能夠防範腐敗;但其不利因素是主要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使學校領導和管理者在資金的問題上缺乏認識,缺乏危機意識,一旦體制發生變化,其不適應性很容易體現出來。市場經濟建立後出現的中小學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就是證明。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偉大的改革開放政策,市場經濟體制也就自然成為中國的一種經濟形態。隨著改革的深入進行,政府工作中心的轉變,也因為義務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中國義務教育資金缺乏問題越來越嚴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呢?普遍的觀點認為,首先要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其次是校辦工廠,鼓勵多元投資等等。但是,從我國當前義務教育發展的情況來看,這些辦法似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義務教育資金短缺的問題。此時,在市場化、產業化不斷沖擊的情況下,有學者提出,要解決義務教育的資金問題,必須使義務教育產業化。在當前對教育是不是一項產業以及能否產業化的問題仍然是一個疑問的情況下,義務教育產業化的提法值得商榷。當然,義務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而且隨著世界各國進一步重視基礎教育的建設,中國的義務教育將何去何從,還有待於政府部門及社會其他力量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梁忠義主編.《世界教育大系——初等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蘇士傑.《貫徹義務教育法,加快普九步伐》[J].《山西教育》,1996,2.
[3]吳昌期.關於實施《義務教育法》的一些意見和建議[J].《安徽教育》,1999,12.
J. 新中國成立至今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三個事例是什麼
1、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行使國家權力。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我國國家制度的核心和本質。黨的十六大以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不斷地進一步加以完善。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也將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的工作報告和專題工作報告作為實施監督的一項基本制度。同時對國民經濟計劃和預算審查工作監督的制度不斷完善。不斷完善選舉制度,充分發揮人民代表的作用。選舉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內容。1995年對選舉法進行了修改、補充,進一步完善了選舉制度。為不斷加強代表工作,發揮代表作用,1991年制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代表法的實施,對於保證代表依法行使代表職權,履行代表義務,發揮代表作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進一步完善民主程序,加強人大組織建設。
2、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黨的十六大以來,根據憲法關於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的性質和任務的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相繼制定和修改了有關法律,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基層民主的各項制度。在農村和城市進一步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億萬農民依照憲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進行基層群眾自治。1989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對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產生了重要作用。
3、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供憲法保障。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根據中共中央的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1993年和1999年兩次對憲法的部分內容做了修改。那些修改對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具有重大的保障作用。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建設取得顯著成績
圍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近十多年來,我國在民商和經濟方面的立法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為了把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制度化、法律化,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重點行業的振興和發展,為了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我國制定或修改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在我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適時完成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批准程序。同時,認真履行我國承擔的義務和承諾,進一步完善了有關法律、法規。
5、初步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現在,我國已經有現行法律200多件,國務院制定通過的現行行政法規600多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通過的地方性法規8000多件。可以說,以憲法為核心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從總體上看,我國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經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6、廣大公民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取得新的進展
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識,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法律能夠得到正確執行的基本條件。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五個在全國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胡錦濤同志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身體力行,帶頭學習法律。中央政治局先後舉辦了多次法制講座。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建立了法制講座制度。多年來,通過普法教育,人民群眾增強了守法的自覺性,同時也提高了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各級行政機關開展了專業法的學習,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