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法學派
『壹』 18世紀末,19世紀中葉,德國哲理法學派宣傳的主要是
哲理法學派認為:封建制度是有不合理性的,但還不能被徹底否定,還要維護它的好的一面,主張通過改良的方式革新舊制度,甚至美化普魯士封建制度
『貳』 西方法學的近代三大法學
從19世紀初開始,西方國家展開了廣泛的立法活動,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較完備的資產階級法律體制。西方法律的兩大傳統,即通常所講的英國法系(或稱英美法系或普通法法系)和大陸法系(或稱羅馬法系或民法法系),也是這一世紀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的。這些現象意味著資產階級法治的確立。與此相應,在法學領域中,古典自然法學派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19世紀的三大法學派別:歷史法學派、分析法學派和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法律思想(在有的法學著作中被稱為形而上學法學派或哲理法學派)。
從19世紀末開始,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和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西方資產階級法學領域的一個重大特徵,是出現了所謂「法的社會化」(亦稱「私法的公法化」)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法不應以維護個人權利,而應以維護「社會利益」為基礎,社會化的新法律原則代替了個人權利的舊法律原則,於是各種「社會立法」紛紛出現,形成了諸如勞工法、社會保障法(社會福利法)、環境保護法以及經濟管製法等新的法律部門。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各自有其特點,有其特點中可以總結出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不同之處。
(一)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以成文法作為法律的主要淵源,包括法典、習慣、判例以及學理等,在這其中法典是大陸法系的主要淵源。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作為法律的主要淵源,遵循先例約束力原則。
(二)大陸法系重視法律的成文化,法典化和邏輯性,大陸法系的國家大部分法律都以成文的形式頒布。英美法系重視判例法,遵循先例約束力原則。
(三)對法律的分類不同。大陸法系把法律分為公法和私法,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劃分,把公法劃分為憲法、行政法、刑法等,把私法劃分為普通法和衡平法。
(四)在訴訟制度上,大陸法系實行審訊制和合議制,在審訊制中,法官居於主導地位,可以詢問當事人,調查取證等,在合議制中由法官、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共同審判案件;而英美法系實行對抗制和陪審制,在對抗制中法官居於中立的地位,只是作為裁判者,當事人處於主導地位。在陪審制中,陪審員單獨組成陪審團,最終的判決由法官作出。
(五)在法官的權力上表現不同。大陸法系的法官審理案件以成文法為基礎,自己不能做出超出成文法規定的裁判;英美法系的法官運用判例審理案件,可以對案件根據法律進行解釋,作出判決。相對來說英美法系的法官的權利相對較大。
(六)法律的表現形式不同。大陸法系以編纂法典為主,英美法系國家主要以判例法為主。
(七)受羅馬法的影響程度不同。大陸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英美法系受其影響較小,但在教會法、商法和衡平法方面仍受其影響。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不同主要是由其歷史傳統、文化、發展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二者都各自有其利弊,例如在法官的權力上,英美法系法官可以「造法」,根據法律對法律進行解釋,從而對案件進行審理,這就需要法官能夠充分的理解法律的規定,而且需要法官具有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的維護當事人的利益,但也有可能會導致權力的濫用;大陸法系的法官審理案件需要以成文的法律條文為基礎,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法官的主觀能動性,可能會對案件的審判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區別應經不像以前那麼的明顯,二者有些方面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例如大陸法系中判例的作用也日益明顯,法官也更多的借鑒之前的案例;而英美法系中成文條款也不斷地增加。二者的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也有利於二者根和更好的發展。
『叄』 評述十九世紀三大法學流派。
一、古希臘時期
這個時期是人類文化比較燦爛的時期,思想活躍.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不僅在哲學、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法律問題上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成就最大的就是亞里士多德。他第一次系統的提出了法治優於人治。第一,法治比人治理智和公正;第二,法治比人治更穩定,可靠;第三,法治比人治正確高明,不易腐敗。同時,他也並不否定人的智慧,但是人的作用限制在人們實行法治方面。此外,首先提出自然法學也是希臘人的法理學所顯示的一個重要成果.
古希臘雖然有著相當燦爛的文化,但是它的成文法並不發達,也沒有職業的法學家集團。希臘人在法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不在於他們在法理學領域得出了哪些具體的結論,而是在於他們為後人提供了可以據以進一步討論深化的范疇和主題.
二、古羅馬時期
古羅馬時代,是法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的時代。
西賽羅在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礎上第一次系統闡述了自然法學說的個個方面; 第一次出現專門的法學著作如蓋尤斯的《法學階梯》;第一次出現法學派別和法學教育,特別是五大法學家的出現,標志著法學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
更重要的是,古羅馬一改古希臘思辨的風格,形成了一種實在的以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風格。羅馬法學家對以後西方法學特別是立法實踐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中世紀
基督教神學統治著思想領域的每個方面。法學還久久處於神學的控制之下,神學法律觀集中地反映在中世紀最大的神學家T 阿奎那的著作中。他把法分為永恆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四種。
在中世紀歐洲,除了神學法律觀還有義大利波倫亞大學的注釋法學派和法國的人文法學派。
四、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啟蒙思想家貢獻了古典自然法學,為推翻封建舊世界、建立資本主義新世界提供了銳利的理論武器。他們的理論包括自然狀態說、天賦人權說、社會契約說、人民主權說和社會革命說,還有對當今社會影響巨大的分權制衡學說。
五、十九世紀
哲理法學派、歷史法學派、分析法學派取代了日漸衰落的自然法學派,成為十九世紀三大法學學術流派。
1.哲理法學派
由德國的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表,從法的外部著手,把他們的法律觀建立在自己的哲學基礎上,呈現出鮮明的形而上色彩。康德具有自由主義傾向,而黑格爾則具有國家主義傾向。
2.歷史法學派
這個學派以胡果特別是以薩維尼為代表,他們認為法是民族精神的體現,隨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發展而自然地、逐步地發展的,法的主要形式應當是習慣法。可是歷史法學派的觀點趨於保守,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法學派」。
3.分析法學派
分析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邊沁和J 奧斯汀。他們強調對法著重進行法理學上的分析研究,輕視甚至是否定對法進行價值研究。提倡運用純形式邏輯和推理的方法揭示或認識法的共同概念、原則和特徵。所以,按照奧斯汀的理論,惡法亦法。
六、二十世紀以降
1.實證主義法學
2.新自然法學
3.社會法學
『肆』 評述十九世紀三大法學流派
古典自然法學派(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佔主導地位 )
分析主義法學派(19世紀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佔主導地位)
功利主義法學派(19世紀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佔主導地位)
社會法學派(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佔主導地位)
哲理法學派(19世紀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歷史法學派
『伍』 西方主要法學流派及其主要觀點
法碩專業課的備考中,需要大家掌握的專業知識點內容是比較多的。這也是考試的難點所在。那麼具體的這些備考知識是什麼?小編為考生整理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西方主要法學流派
自然法學派。自然法學派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法學流派。這個時期的自然法學充分體現了自然法、自然權利與社會契約等人本主義法律觀,崇尚自由平等,主張天賦人權。主張法是人的理性,強調自然法普遍永恆,且高於人定法,人定法符合自然法時才是真正的法律。近代自然法學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現代的新自然法學代表人物則有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
分析法學派。分析法學派是19世紀產生的學派,以實證主義哲學為基礎,反對形而上學的思辨方式和尋求終極原理的做法,反對超越現行法律制度的任何企圖,主張惡法亦法,它試圖將價值考慮排除在法理學科學研究的范圍之外,並把法理學的任務限定在分析和剖析實在法律制度的范圍內。早期代表人物有邊沁、奧斯丁;20世紀分析法學派代表則有凱爾森、哈特等。
社會法學派。社會法學派起源於19世紀後半期的德國,盛於20世紀西方各國。該學派在德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艾爾利希,系統地在美國闡述這一學派觀點的是霍姆斯和龐德。社會法學派強調研究「現實的法學」,研究法律現實的各個方面,反對分析法學派僅僅對法律進行形式邏輯上的研究,但他們對其的批判是從反科學的立場出發的。他們對於法律的來源、性質和作用的論述,著重於宣揚法的社會性。
其他法學流派中,影響較大的有19世紀的歷史法學派、哲理法學派;20世紀的經濟分析法學派、女權主義法學派等。到20世紀末,還出現了以批判法學、法與文學運動為代表的後現代法學思潮。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法碩備考:西方主要法學流派及其主要觀點」,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頻道的持續更新!
『陸』 18世紀末,19世紀中葉,德國哲理發學派宣傳的主要
18世紀末,19世紀中葉,德國哲理法學派宣傳的主要是(ABCDE ) A.人權 B.自由 C.平等 D.憲政 E.法治
『柒』 按照時間順序西方法律思想史可以區分為哪幾個時期
1 西方法律思想源頭在古希臘,羅馬發展到頂峰;
2 在中世紀時期,回法律思想是神學的附庸;答
3 十三,十四世紀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使得西方法學朝著世俗化方向發展,人文主義法學派產生;
4 十七世紀左右資產階級改革運動興起,解放了法學,以人權代替神權,自由平等,自然法學派正式形成;
5 十八世紀末歐洲出現「哲理法學派」 「歷史法學派」「分析法學派」;
6 十九世紀後半期法學漸漸由個人主義向社會主義轉化,二十世紀初社會法學派,批判法學派等產生。
希望能符合你的要求~~~
『捌』 哲理法學派與歷史法學派的異同
1.哲理法學派來
由德國的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自表,從法的外部著手,把他們的法律觀建立在自己的哲學基礎上,呈現出鮮明的形而上色彩。康德具有自由主義傾向,而黑格爾則具有國家主義傾向。
2.歷史法學派
這個學派以胡果特別是以薩維尼為代表,他們認為法是民族精神的體現,隨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發展而自然地、逐步地發展的,法的主要形式應當是習慣法。可是歷史法學派的觀點趨於保守,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法學派」。
『玖』 哲理法學派
哲理法學派相關資料: 圖片
自然法學的唯心主義基礎是性惡論。即一元性肯定性結論。主要觀點是:1.人性存在根本的不可克服的缺陷。2.人性的缺陷是人人都具有的。3.人性的缺陷表現為:第一,根本性的無知,即有限的生命與知識相對於無限的宇宙;第二,本能上的自私與殘忍-------也即現代基因科學證明的自私是基因的第一屬性。這些缺陷屬本能的、基因的,是人的本質決定的。是不能伴隨著一種空想的社會制度所泯滅的,以此為人類生存必須的法律也只能健全而不應當消亡。自然法學以此為立法前提,從現實主義出發,建立了對人的缺陷的關注與限制的相適應的公正與監督,提出了抑制性本惡的道德責任與法律義務,對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它的積極作用還在於:當人類對自身的、人人都具有性惡和缺陷有了正確的認識時,即能積極的分散和監督權力,就能施用民主手段參與立法與選舉,就能構建法治與精神及道德的理想大廈,就會從信仰上反對專制與皇帝. 西方社會法學派主要觀點簡介 (一)孟德斯鳩:社會與法的精神 在西方,法律社會學的歷史淵源卻可以追溯到18世紀法國的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完成了自己的主要傑作《論法的精神》。他曾感概地說:「我畢生精力耗盡於《論法的精神》一書」。這部巨著中,他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哲學、社會學、法學觀點,把社會現象同物質環境、地理狀況、文化歷史傳統聯系起來考察研究法律,認為各國的法律應有自己不同的體系及其法的精神,應注意影響法律產生、運行的環境因素、存在條件,強調萬事萬物都有法,都要用法來衡量,不能把法律看成是孤立的社會現象,而要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分析法律,在法律與各種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聯系之中把握法的精神。 在孟德斯鳩看來,一國的法律是與該國的具體情況、地理氣候等因素相聯系的。也即法律同政體、地理、氣候、自由、貿易、人口、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關系,這些關系相互作用綜合的結果,就構成了「法的精神」。所以,現實社會中的法律並不是一組普遍有效的法律原則的反映,而是特定社會的「法的精神」的組成部分。「為某一國人民制定的法律,應該是非常適合於該國人民的;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竟然適合於另外一個國家的話,那隻是非常湊巧的事」 他主張,法律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隨著廣泛的文化趨向或立法者的思想而變化的,法律不僅在空間上發生變化,而且因時而變。例如,他強調自然地理環境對法律的作用,認為,地理位置和地理格局對法律有重要作用,在擁有廣闊平原的亞洲不能不實行專制,因為「如果奴役的統治不是極端嚴酷的話,便要形成一種割據的局面,這和地理的性質是不能相容的」,在這種地理環境下,就難以實行與民主、共和、法治相通的政治法律制度,但是,在歐洲「天然的區域劃分形成了許多大小不等的國家,在這些國家裡,法治和保國不是格格不相入的。」關於土壤與法律的關系,他認為,肥沃的土壤使人眷戀家園和生命,缺乏毅力,而貧瘠的土地使人能艱苦奮斗,意志堅強,因此在肥沃的土地上,容易和適宜建立專制制度,法律內容比較簡單,在貧瘠的土地上,容易和適宜建立民主共和制。 (二)薩維尼:法律與「民族精神」 薩維尼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家和法學家。當時的德國,政治分裂,法制混亂。為了實現國家的統一,改變政治分裂的局面,有的學者倡議制定統一的德國民法典,完成統一德國的立法任務。作為德國歷史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薩維尼卻極力反對。他認為,19世紀初德國法律的法典化「是一個災難」。在他看來,當時的德國,既不具備制定一部法典的能力,客觀上亦沒有為一部法典的生命力所憑恃的社會、歷史基礎。因為,法律不外是特定地域人群的生存智慧與生活方式的規則形式,法律的本質在於人類生活本身,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所凝聚、沉積的這個民族的內在信念與外在行為方式,決定了法律規則的意義與形式,法律與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逐漸調適,才能賦予法律存在的功用與價值,而法的功用和價值,也正在於表現和褒揚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正因為此,立法的任務在於找出民族的"共同信念"與"共同意識",經由立法形式妥善保存與承認,立法可以發現並記載這一切,但卻決然不可能憑空製造出這一切,那種希望制定一個詳盡無遺的法律制度,創制出一個嶄新秩序的企圖,只會摧殘現實,增加現實的不確定性,最終使得法律失卻規范人事、服務人世的功用與價值。在民族生活本身尚未整合成型,貿然立法,其法律的根基必然淺薄,甚至與民族生活兩相忤逆,新法頒行之日,必是對生活本身的摧殘之時。
『拾』 塞繆爾·普芬道夫的普芬道夫法哲學的歷史地位
作為17世紀德國著名的法學家和德國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普芬道夫的思想和著作對德國和世界法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其著作被多次再版,並被譯成多國文字。普芬道夫的思想在18世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通過這些書籍使他對自然法傳統的深入研究被傳播到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家那裡。普芬道夫曾因其思想的折衷主義、缺乏原創性而被看作是二流的政治思想家,不過,也許正因其糅合各家思想的折衷主義,普芬道夫的思想引起了18世紀政治家、法律思想家的關注。洛克、休謨、盧梭以及亞當·斯密等人均受其一定程度的影響。
普芬道夫所生活的時代可以說是德國的黑暗時期,16世紀發生在德國的宗教改革並沒有使德國很快實現統一,更遑論民族國家的形成。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使當時處於分裂中的德國人口銳減,農業衰落,工業降到15世紀以前的水平,原來就落後的經濟更加下滑,德國的發展落後於西歐至少半個世紀。恩格斯指出,30年戰爭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使德國有200年不見於政治積極的歐洲國家之列」。當時的德國文化也是落後的,有教養的德國人都不用德語寫作和通信。普芬道夫就是生長在這樣的國家背景之中。普芬道夫在古典自然法學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可以從兩個維度來進行分析:即普芬道夫與同時代的古典自然法學家相比較有何獨特之處;普芬道夫在德國法學發達史上的特殊地位。
比普芬道夫稍早或處於同時代的古典自然法學家有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和斯賓諾莎,巧合的是普芬道夫、斯賓諾莎、洛克同出生於1632年。格老秀斯、斯賓諾莎生活的荷蘭與霍布斯、洛克生活的英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比德國發達,而且德國當時處於分裂之中。作為古典自然法學家,他們在對古典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的理解上都有共同點,但也都有明顯的差異。普芬道夫的自然法思想更傾向於霍布斯的法學理論,中心概念是關於國家的理論。霍布斯的《利維坦》一書被認為是邏輯性最強,論證最縝密的政治哲學與法學著作,普芬道夫的論證方法也明顯地表現出德國思維傳統的嚴謹性。普芬道夫在其兩卷本的《依據自然法論人和公民的義務》中,按專題分別地論證自然法對於不同領域中的不同事務的基本原則,典型地表現出德國哲學的邏輯力量。斯賓諾莎和洛克對自然法思想和社會契約的論證相比霍布斯和普芬道夫則不甚嚴密,顯得更為激進。斯賓諾莎則沒有徹底擺脫神學的束縛,仍然沿用了許多宗教的術語。
霍布斯為國家至上主義進行論證緣於世俗王權與神權的徹底分離,在當時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意義。普芬道夫所建構的國家主義和法學理論則是由於當時德國統一的理論需求,認為真正的自然法思想必須建立在統一的民族國家基礎之上,可以說普芬道夫的自然法理論對德國的現狀而言是超前的。因此,在落後的德國產生了先進的古典自然法思想,普芬道夫與霍布斯、洛克、斯賓諾莎等人則同為近代古典自然法思想的代表性人物。
德國的法哲學理論彰顯於世是以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一書為標志的,《法哲學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法哲學」為主題的著作,黑格爾同康德、費希特等人共同創建了一個新的法學統派,即哲理法學派。哲理法學派以德國古典哲學為主要內容,使法哲學達到了新的高度。德國古典哲學之前的哲學主要是萊布尼茨哲學和德國啟蒙思想。17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首先使用了「法哲學」這一概念。比萊布尼茨出生稍早但活動又幾乎同處一個時代的普芬道夫是德國歷史上最早在世界上有著影響力的法學家。一般認為,德國近代法哲學理論的創始人是阿爾杜修斯,他先後在科隆和巴塞爾大學攻讀法律,著有《論政治匯編》等。阿爾杜修斯試圖擺脫神學和倫理學的束縛,認為法學是一種實際應用的學問,而不是政治理論的源泉。阿爾杜修斯提出了社會契約理論,認為社會是個人之間自由地建立的契約的實現結果,這種個人的「契約觀念」是每一個民族的社會集體得以存在的基礎。在個人的社會契約觀念的基礎上,產生了要求一個共同承認的「統治者」和每個個體服從這個統治者的契約。可以說普芬道夫是在阿爾杜修斯之後指出和發展關於人民主權的自然法理論。普芬道夫受格老秀斯的影響,但他建立了一個比格老秀斯更為詳盡的自然法體系。普芬道夫贊同霍布斯的觀點,承認的人的本性有一定的惡意和攻擊性,但他不完全贊成霍布斯的「人與人之間的戰爭狀況」,認為人性中還具有一種追求與他人交往、在社會中過一種和平的社會生活的強烈傾向。普芬道夫繼承本民族阿爾杜修斯的社會契約思想,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自然法理論。普芬道夫的古典自然法思想對德國未來的法哲學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他的追隨者主要有伯雷羅奎、沃爾夫等人。
普芬道夫是在萊布尼茨之前德國法哲學理論的最早奠基人。在德國法哲學的這個最初歷史形態中,自然法的精神突出了人性或人自然本性的重要地位。法哲學的上述精神對其他社會科學、文化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因此,普芬道夫既是近代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先驅人物和奠基人,更是德國法哲學的真正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