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以法治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以法治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發布時間: 2022-05-24 00:07:46

❶ 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政府從控制管理向什麼的職能轉型

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政府從控制管理向服務監督的職能轉型。專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中國實行五級政府管理體制,分別是:國務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1)以法治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作為中國基本治國方略,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其中執法是關鍵。國家的法律法規都需要各級政府來實施,與群眾關系最密切的也是各級人民政府,政府的決策與執法活動是否合法、是否適當,不僅關系人民福祉和社會穩定。

也關系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能否落實。因此,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如果能夠緊緊抓住這個關鍵,在規范政府權力的行使、防止權力濫用方面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安排,將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產生重大作用。

❷ 如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是法律實施的重中之重。要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核心,通過依法全面履行職能,發掘市場潛力,激發社會活力,釋放改革紅利。
堅持職權法定。職權法定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最重要的是形成一整套體現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體系。我國與其他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把發展規劃、投資管理、重大產業布局等都納入宏觀管理體制框架下,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確定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也是國土空間開發、資源合理配置等的綜合導向,因此我們的宏觀調控更具協同性、綜合性、有效性。堅持發展和完善這種特有的宏觀管理模式,就是我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具體體現。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快發展規劃、政府投資、經濟安全等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初步構建起以此為主體的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法律體系,為落實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提供製度保障,也為我們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的制度自信提供支撐。
堅持全面履職。全面履職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系的核心環節。要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全面履行職能。一方面要在法治化軌道上行使行政權力,防止權力任意擴張,行政行為的主體、許可權、依據和程序都要嚴格遵守法律規范,做到不越權、不濫權。另一方面要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履行到位,該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做到不缺位、不失職,防止出現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重城市建設輕管理服務、重事前審批輕事後監管等問題。要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積極回應社會公眾的需求和關切,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事不避難,敢抓敢管,切實履行好法定職能。此外,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時,要同步考慮改革涉及的立法問題,及時提出立法需求和修法建議。
堅持權責統一。權責統一是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是現代責任政府的基本理念。法治的核心是約束權力,尊重公民和企業的權利和自由,保障其權利;監督政府的權力和行為,制約其權力。要堅持有權必有責、權責要相當、違法受追究、侵權需賠償,強化內部監督制約和行政問責。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全國政協的民主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監督。自覺接受審計、監察部門的監督,支持審計和監察部門依法獨立行使職責。虛心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重視新聞媒體報道和反映的問題,及時依法處理並改進工作,並向社會公布處理結果。
建設法治機關,加快機關轉型
去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按照切實轉變職能轉變作風的要求,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大調研大討論大轉變」學習推進活動中,堅持問題導向,用法治機關建設統領各項制度建設,組織編制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法治機關建設規劃(2013—2018年)》,提出了「職權法定、運行規范、公開透明、權責統一、廉潔高效」的法治機關建設目標。四中全會的召開和《決定》的發布,對建設法治機關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機,發展改革部門要把法治機關建設作為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的一項重要舉措,狠抓落實、抓出成效。
持續深入加快轉變職能。進一步解放思想,自覺破除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強化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和法治意識,切實轉變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風,真正實現微觀向宏觀、審批向監管、項目安排向制度供給的轉變。堅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多提創新性建議,多做原創性工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當好參謀助手。
加快職權法定進程。落實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精神首要任務,就是要形成一整套體現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體系,形成權力與責任相匹配、調控與監管同加強的權力運行機制和監管體制。我們將配合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法制辦,爭取用幾年的時間,在政府投資條例、發展規劃法、經濟安全法、價格法、信用法等宏觀調控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上取得大的進展。
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認真落實四中全會健全依法決策機制的要求,繼續堅持「開門立法」。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重大決策程序。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建立重大投資項目會審機制,建立重大政策委內協調機制、委外會商和溝通機制,健全重大決策評估機制等,強化依法科學民主決策。
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在已取消和下放44項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完善行政審批程序規定,按照條件明確、環節優化、高效便民的原則,優化審批流程。建設政務服務大廳,行政許可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大廳統一受理。健全行政審批公開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完善網上審批制度,做到簡化手續、優化程序、在線運行、限時辦結,把審批變成服務。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針對行政審批事項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務實有效的監管體制,建設統一的行政審批事項在線監管系統,會同有關部門探索建立縱橫協管的監管機制,形成權責統一、分類指導、部門協同、地方聯動、制度保障、科技支撐、系統覆蓋、全程監管的新型監管格局。
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加強制度建設,提升制度執行力,打牢結實管用的制度籠子。編制行政權力清單,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向社會公開。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規范行政行為,推進行政審批裁量權基準制度,及時糾正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進一步加大對社會關注度高的政策、項目等信息公開力度,自覺接受審計、監察部門的監督,主動接受人民群眾、媒體的監督。持續深入根治作風頑疾,健全加強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切實落實好主體責任,持續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決支持紀檢監察部門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做到有案必查、一查到底,決不手軟、絕不姑息,努力打造廉潔高效法治的政府機關。

❸ 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政府從控制管理像什麼的職能轉型

所謂政府職能,是指政府為實現國家利益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負有的職責和所發揮的功能。經過多年的改革,從總體上看,我們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是政府管理經濟的體制發生了顯著變化,政府管理職能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直接從事和干預具體生產經營活動的現象大大削弱,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和綜合協調的職能明顯增強;單一追求高增長目標的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工作重心逐漸集中到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上來;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和管理職能不斷豐富,政府的政策方針更多注重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然而,轉變政府職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的政府職能還不同程度存在著部門管理體制不夠配套、依法行政意識沒有真正落實到位等問題,其主要表現有:一是干預經營,集權審批,市場基礎性作用還沒有得以充分發揮。二是體制不順,因權設事,「三亂」現象還不能得到全面禁止。三是執法不嚴,侍權干預,行政執法制度的機制還不夠健全規范。這些現象不同程度導致了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影響了社會投資和消費的積極性,最終結果是阻礙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針對上述問題,在市場經濟的框架體系內,政府只有從直接微觀管理轉向間接宏觀調控,從重審批重管理轉到重執法服務上來,規范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率,經濟發展環境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優化發展環境、建設法治政府,主導權在政府,主動權在政府,關鍵環節在政府職能的轉變,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強化制度建設,實現三個協調要真正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就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機製做保障,通過制度把政府的職能固化下來,因此,加強制度建設顯得非常重要。要注重通過提高立法質量,完善配套制度機制,確保政府及其部門實現行使職權的法制化、規范化,努力做到「三個協調」:一是要與健全市場機制相協調。轉變政府職能與培育市場機制是相輔相成的,在將企業推向市場,市場對企業起引導作用的條件下,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管理,建立市場秩序,規范市場主體,健全市場組織,不斷提高市場的組織程度,形成完善的市場機制,只有這樣,政府職能轉變才可能真正到位。二是要與健全社會組織相協調。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組織承擔政府讓渡的職能,必然導致大量社會事務無人管轄。因此,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同樣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保障。政府要積極對社會組織予以引導和管理,促使其不斷健全和完善,從而有效地分擔傳統體制的部分政府職能。三是要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相協調。政府職能轉變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給國有企業更多的自主權,讓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實體,政府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不再管理國有企業,而僅僅是從直接干預轉向間接調控的管理方式轉變。因此,要轉變政府職能、改變計劃體制下的政企關系,就必須完善國有企業的自我管理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真正實現企業搞活的目的。二、理順管理體制,改革行政審批轉變政府職能,其根本在於理順管理體制,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如開展了對相對集中的行政審批、行政執法依據梳理和行政權力清理等工作,基本理順了政府各部門的職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今後,還應該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對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能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的審批項目一律予以取消;對確要保留的審批事項予以精簡、規范;對部門之間重復、多頭交叉的審批予以歸並。同時,要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的監督約束機制,推進行政審批的政務公開和民主監督,真正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使政府部門從過去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搞好公共行政,加強公共服務,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廉潔高效、協調運轉、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三、嚴格依法行政,提高執法水平法制是發展環境的基礎,堅持依法行政,規范行政執法是政府的職責,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是政府的失職。因此,有必要加大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力度,加強行政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努力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要把依法行政與提高政府部門服務水平有機結合起來,保證必要的執法經費,堅決糾正各種形式的收支掛鉤現象,以有法必依求效率,以執法必嚴保公正,以違法必究順民心,以法制意識和執法水平論幹部,確保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四、塑造誠信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從不同角度看,轉變政府職能,實際就是轉變政府形象,努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具體操作中就是要提高工作效率,簡化辦事程序,提供優質服務,著力改善軟環境;要增強為民意識,牢記黨的宗旨,立足本職,盡心盡責,心繫群眾,扎扎實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實實在在為群眾謀利益,堅持在服務經濟、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中塑造政府新形象;要大興學習研究之風,面對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各級政府部門要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擺脫文山會海,擠出更多的時間,集中更多的精力,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傾聽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把各項決策建立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真正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樹立起新時期政府部門的良好形象。

❹ 建設法治政府全國推進政府從控制管理向什麼的職能轉型

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必須抓住幾個關鍵的著力點,使政府做到責任型政府、服務型政府與效能型政府「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真正成為優質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良好經濟社會環境的創造者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維護者。
一、加強行政監督問責,建設責權統一、行為規范的責任型政府。
2004年3月印發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定:「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2005年4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進一步將行政問責法制化。這就意味著,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不過,少數公務員依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民、治事,而不是治官、治權;有的工作人員重權力、輕責任,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過程中的不作為、亂作為問題比較突出,敷衍塞責或濫用權力的現象時有發生;責任缺失的界定、處罰與追究缺乏全面規范的考核體系,責任追究常常表現為以集體責任代替個人責任、以抽象責任代替具體責任。因此,要加大對公務員的教育培訓,使之樹立對黨和人民負責的權力觀;劃清部門間的權責關系,明確公職人員的許可權和責任;完善相關制度法規,讓行政權力與責任緊密掛鉤、與行政權力主體利益徹底脫鉤。
健全行政監督體系和問責制度,是服務型政府的題中應有之義。應加強行政執法程序建設,完善和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堅決糾正不執法、亂執法現象。嚴格遵守《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完善群眾舉報投訴制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監督權。對社會各界反映的問題要認真調查核實,及時作出處理。落實領導幹部問責制度,有錯必究、有責必問。強化決策責任,建立健全重大決策跟蹤反饋和評估制度,對違反科學民主決策規定、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要追究決策者的責任。完善權力監督體系,健全人大監督、司法監督、政府內部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社會監督等監督機制,改變有些監督主體及方式難以完全發揮作用的現狀,督促和約束政府機關和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履行職責。
二、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設以人為本、勤政便民的服務型政府。
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指出,依法保證全體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依法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發展條件,才能激發全社會的活力和積極性、創造性。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切實轉變職能,減少對微觀經濟的干預,形成以間接管理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把服務便民作為依法行政的一項基本要求。
但是,有的公務員還抱有官本位、官貴民賤的觀念,甚至認為政府的服務是給予式的恩賜;一些政府部門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有些領導幹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因此,政府要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政府社會管理職能要與充分發揮公民自我管理和社區自治有機結合起來,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既為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又使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需要強調的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並不是不要加強管理,而是要使政府的管理職能更多地向服務轉變。服務型政府的本質是政府在履行職能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體現「社會本位、民眾本位」精神,在決定政府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時,首先要看社會和人民是否需要,並以此作為確定政府職責和功能的依據。政府在制定政策、實施管理、提供服務中,應從公共性角度來考慮。當然,政府職能轉變要堅持職能法定原則,依法界定和科學規范政府職能,防止政府職能改革中的隨意性。在履行政府職能時,必須把不斷創新、勇於探索和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結合起來。
三、提高行政執行能力,建設快捷高效、運轉協調的效能型政府。
效能是行政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行政管理活動情況的綜合反應。效能型政府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法治政府必然是效能型政府,二者統一於一個目標,那就是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的行政能力、效率、質量、效益、效果,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從實際情況來看,有些基層政府審批項目過多,已經取消或調整的審批項目未完全落實,審批行為不夠規范,對審批權的制約監督機制不健全;在機構調整或部門職責界定方面存在缺位、錯位、越位問題,造成職能交叉重疊、模糊不清或存在空白地帶,為拖沓、推諉、扯皮留有空間,導致辦事效率低下。因此,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就應去掉管理效能低這塊「短板」,提高行政執行能力,建設成為雷厲風行、政令暢通、令行禁止的效能型政府。

要提高行政執行力、建設效能型政府,務必健全相關制度,完善獎懲機制,確保政府機構的高效運轉。首先是首問負責制。工作人員實行掛牌上崗,對前來辦事的單位和個人熱情周到、首問必答、負責到底。其次是限時辦結制。行政機關向社會辦理行政許可或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必須在規定期限內辦結;對特別緊急的事項要急事急辦,隨到隨辦;實行超時默認制,行政機關超過規定期限未做出決定的,一律視為同意。第三是效能跟蹤制。上網公布項目審批時間和審批崗位,在網上直接生成問責;紀檢監察部門對審批崗位進行監督,確保行政效能建設落到實處;廣泛開展群眾滿意度測評,對推進不力、成效不好的崗位公開曝光。

❺ 十八屆四中全會在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方面有什麼具體措施

(1)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2)減政放權,政府權力「瘦身」,職能定位更清晰;建立權力清單,清晰劃定行政權力范圍,激發市場活力;

依法治官、依法治權,制度反腐邁出重要步伐,用改革的辦法和法治的思維規范權力運行,清潔黨的肌體,提升執政能力。

(3)化解當下社會復雜矛盾,必須緊緊依靠法治。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國之路。

(5)以法治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擴展閱讀

依法執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

(1)黨要緊緊抓住制度建設這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重要環節,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

(2)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3)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是實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依法執政與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之間是辯證統一的:

(3)科學執政是基本前提,民主執政是本質所在,依法執政是基本途徑。三者相互聯系、有機結合,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基本理論框架。科學執政與民主執政必須通過依法執政的途徑來實現。

❻ 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政府從控制管理向什麼的職能轉變

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政府從控制管理向服務型職能轉變,這是新時代提出的具體要求。注意用詞不是控制,是管理。是從管理向服務型轉變。

❼ 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政府從控制管理像什麼的職能轉型

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政府從控制管理向服務監督的職能轉型。

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權力履行職責過程中堅持法治原則,嚴格依法行政,政府的各項權力都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改革,必須抓住時機,積極推進。但也要看到,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實際出發,穩妥推進,重要的是堅持方向,把握原則;重要的是不淺嘗輒止,延擱拖沓。

(7)以法治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擴展閱讀:

法治政府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從決策到執行及監督的整個過程都納入法制化軌道,權利與責任緊密相聯,集陽光政府,有限政府,誠信政府,責任政府於一身,並用法律加以固定即為法治政府。關鍵是要推進政府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據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

要求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為保障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發揮更大的作用。

❽ 如何推進依法行政 建設法治政府

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規定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回,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答得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因此,必須依法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繼續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加快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讓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

❾ 如何建設法治政府

重點在五個方面著力:
一是提高認識。我們要建成的法治政府,既是一個尊法守法的政府,更是一個有為、有效、有力的政府。
二是抓住關鍵。推進法治建設,領導幹部是關鍵。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要在工作實踐中,發揮好示範表率作用,帶頭運用法治思維思考處理問題,帶頭運用法治方式推動完成任務,帶頭參加應訴出庭等法治實踐,以自身實際行動維護法治、推進法治。
三是完善規則。建設法治政府,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職能,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同時,進一步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與協調,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奠定堅實基礎。
四是健全體系。加強政府內部的制約和監督,以法律的全面有效實施為目標,努力實現行政執法監督從個案監督到體系監督的轉變。進一步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行政執法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提升行政執法效能,確保法律有效實施。
五是加強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既具有政治視野、又精通法律知識,既能堅持政治原則、又能捍衛法治精神的政府法制工作隊伍,為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❿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我們該怎麼做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做法:
第一,進一步改革完善行政體制。法治政府不僅是一個有限有為的政府,還應當是一個高效便民的政府。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進一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具體而言,一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現行政組織程序的法制化。十七大報告提出要重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行政組織和程序的法制化、規范化和制度化。重點要推進轉變政府職能。現在我國的組織法並不健全,只有一個80年代的國務院組織法,只有十幾條,遠遠不夠用,各部門缺少組織法,而且組織體制和職責許可權尚在變動過程中,還沒有完全穩定到一定程度。所以,用部門規章規定組織的職能和許可權,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而不能簡單地靠「三定方案」解決。改革開放後開展了6次機構改革,政府職能還沒有完全調整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所以轉變政府職能的任務很重;
二是要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率。不僅要理順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還要理順行政機關內部各種職能關系,要減少政府層級優化結構;三是要規范行政行為,減少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四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健全部門間的協調配合機制。第二,完善立法、執法和司法,使體現正義的良法真正得到有效實施。目前,我國的立法、執法、司法這三個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門立法仍然很普遍,部門起草法律,不可避免就有部門的色彩和因素,要改革現在的部門起草法律制度,要增加公眾的參與、民主的論證,以及其他部門———特別是人民代表機構,對行政立法有效的約束和監督。讓立法更加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順應民心,反映民意。
執法問題更為重要,因為我們的法律還沒有進入自動運轉的狀態,還是運動式的執法。法律是不自動運轉的,法律的實施靠媒體的曝光、領導的批示。通常事情發生之後,先是媒體曝光,然後是領導批示,接下來才是執法司法機關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所以,很多重要的法律被架空了,無法有效實施,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試圖規避法律,拒絕執行法律。法律不能自動運轉,是目前中國法治領域最重要的現象。因此,如何增強法律的權威、保證法律有效實施是當前法學界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也應當成為決策部門重點關注的問題。
司法公正尤為關鍵。司法在法律實施乃至公民權利保障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更為獨特。如果司法不公或者司法腐敗,司法不能公正、獨立地行使審判權、監督權,這個作用也發揮不了。所以,現在嚴格實施法律的重點,是保證法院、檢察院的司法權威,保證它公正、獨立地公開行使這些審判權力、監督權力。
第三,進一步健全行政程序和激勵監督制度,是未來行政法治很重要的任務。如果沒有行政程序法,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制訂行政程序法,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為此,建議各地的黨政部門,要把執行、實施法律,作為政績考核標准中最重要的指標。這個地方經濟抓得好不好是一個指標,但是這個地方法治搞得好不好是更重要的指標。如果以犧牲、破壞法治的方式取得了經濟的發展,那是一種倒退,應該受到批評、受到苛責。所以「法治GDP」比經濟GDP更重要。因為政府的職能,政府的作用,就是實施法律、執行法律,保護老百姓的權利,維持社會的公共利益。如果不講法治,繼續走「經濟GDP」崇拜之路,那我們就會離法治越來越遠,不可能達到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這樣宏大的目標。
第四,重新認識信訪和訴訟等糾紛解決制度,將各類糾紛有效引導到法治軌道上來。必須對信訪制度、訴訟制度等進行較大力度的改革,使之更加適應新形勢下社會矛盾和糾紛解決的要求。重新認識信訪功能,嚴格限制信訪范圍,使信訪回歸到下情上達、了解信息、轉交信件的最初定位。盡可能限制信訪在案件實體處理方面的功能,將各類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剝離至司法救濟渠道。同時建立起信訪與復議、訴訟、申訴等法定糾紛解決渠道的銜接機制。鼓勵行政復議機關與人民法院在信訪機構設立接待室,使大批涉法、涉訴的信訪案件直接進入復議訴訟等程序。還應該修改相關法律,擴大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等受案范圍,降低起訴條件,改革審判方式,擴大調解和解范圍。改革兩審終審制度,將審級增加為三級,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度,將各類爭議盡可能引導到正式的救濟渠道上來。各級領導在重視信訪工作的同時減少批示、增加指導,將各類爭議逐步引導到糾紛解決的主渠道上來。應當充分發揮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分清主次,鼓勵公眾更加理性地選擇救濟渠道,更多運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五,弘揚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人文基礎。進一步提高公民特別是領導幹部公務員的法律素質和法治觀念,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人文基礎。通過日益廣泛的法學教育和普法宣傳,樹立法律的權威,目前社會公眾特別是公務人員的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仍然比較淡薄。盡管政府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進行了比較廣泛的法律普及工作。但是,法學教育與普法效果並不平衡。表現為三個方面,即公眾權利意識強,規則意識弱;公務員權力意識強,責任意識淡;上級政府法治觀念強,下級政府法治意識弱。進一步完善法律普及與法律教育制度,重點做好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上級與下級的均衡普法,鼓勵公務人員通過實踐掌握與運用法律。提高公眾的素質,減少和抑制糾紛,鼓勵公眾通過合法正當的渠道解決爭議。

熱點內容
民兵預備役條例 發布:2025-01-08 18:43:02 瀏覽:392
最新勞動法2020休假 發布:2025-01-08 18:25:42 瀏覽:243
經濟法主體通俗解釋 發布:2025-01-08 18:24:47 瀏覽:856
利用職務謀取私利違反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8 17:50:56 瀏覽:222
司法改革概念股 發布:2025-01-08 17:20:41 瀏覽:628
泰州法院陳雨 發布:2025-01-08 17:19:47 瀏覽:484
司法鑒定上班時間 發布:2025-01-08 17:18:43 瀏覽:268
分數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08 17:11:16 瀏覽:916
網上發帖事件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08 16:03:32 瀏覽:722
行政法的以上以下含本數嗎 發布:2025-01-08 15:54:39 瀏覽: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