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自治州
A. 自治州的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嗎
《憲法》第100條規定:「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它們的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的、並不得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范性文件,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憲法》第116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地方性法規大部分稱作條例,有的為法律在地方的實施細則,部分為具有法規屬性的文件,如決議、決定等。地方性法規是除憲法、法律、國務院行政法規外在地方具有最高法律屬性和國家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由大會主席團或者常務委員會用公告公布施行的文件。地方性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其效力低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報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的規范性文件。這些地方性法規在本市范圍內有效,其效力低於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
B.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制定地方性法規,對什麼已經明確規定
《立法法》規定:第七十三條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
C. 我國的自治州有立法權嗎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制定和變通制定效力及於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法規的權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可分為制定權和變通權,制定權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變通權是指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據此制定的變通執行和停止執行的原則和條件以及內容和程序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是特定的立法權,它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范疇,它是民族自治地方各項自治權中最基本的權力。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法律淵源
法律淵源是法律產生的根據和表現形式。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產生首先來源於憲法授權。我國憲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旗)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這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最根本的法律淵源。其次,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九條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有立法權,第二十條規定了自治機關享有變通權,這兩條規定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直接法律淵源。所以,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不僅有憲法依據,而且有民族區域自治法具體執行依據。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特徵
1.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有特定的區域,它存在於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根據當地民族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等條件,並參酌歷史情況,所建立的以一個或幾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在地理范圍上有大小之別,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權立法,而一般地方並不都有立法權。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所產生的法,適用於各相關民族自治地方。
2.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有特定的立法主體,它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所進行的立法,而不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主體,是我國憲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立法法確定的特定的民族自治機關。民族自治機關,指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不是所有民族自治機關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主體,只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才是立法主體,即少數民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人民代表大會享有立法權,而在一般地方縣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一般地市級人民代表大會都不享有立法權。
3.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有特定的表現形式,它限於制定和變通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均屬地方法規的表現形式。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除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外,有的民族自治地方如自治區、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以及自治區、自治州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還可以制定其它形式的地方性法規、以及地方政府規章。作為同一般地方立法相對應的特殊地方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制定和變通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4.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層次結構的顯著特點在於,凡實行民族自治的地方,無論其行政區劃是大是小,都行使地方立法權。現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層次結構有兩點不同於一般地方立法。其一,自治縣(旗)都有立法權,而一般地方的縣沒有立法權;其二,相當於下設區、縣的市的自治州都有地方立法權,而一般地方不是所有下設區、縣的市都有地方立法權。這種區別反映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國策的要求,有利於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平等地參與國事和維護自身利益。
5.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行使不同於一般地方立法。首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根據相應的隸屬關系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憲法和立法法對此未做出不得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限制。其次,根據立法法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只要不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做出變通規定外,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做出變通規定。這種變通權以及與中央法律、法規的關系,一般地方性法規是不存在的。這些情況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在從屬性和自主性方面,與一般地方立法迥然有別。
D. 自治縣人大有立法權嗎
法律分析:沒有,縣級人大和政府無立法權。新修改的《立法法》只賦予地級市(多為設區的市)的人大和政府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立法事項,因此縣級人大和政府仍無立法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已經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涉及上述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E. 依照憲法規定,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生效的條件是什麼
答案:來B
【解析】《立法法》第六自十六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
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F. 現行憲法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___。
憲法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版常務委員會批權准後生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一十六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6)立法法自治州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二十一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
第一百二十二條國家從財政、物資、技術等方面幫助各少數民族加速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事業。國家幫助民族自治地方從當地民族中大量培養各級幹部、各種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
G. 自治州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誰批准
法律分析: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五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
H. 簡述我國的立法原則
立法就是在矛盾的焦點上劃杠杠,鼓勵做什麼、允許做什麼、應當做什麼、禁止做什麼,保護什麼、懲罰什麼,令行禁止,全社會都要一體遵照執行。
要把立法的杠杠劃得准,既很重要,又不容易,是很嚴肅的事情。嚴肅立法是嚴肅執法的前提。
搞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關鍵在於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
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
因此,各國立法都非常強調正確處理立法與憲法的關系,強調立法應當以憲法為根據或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中國立法自然也如此。
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五條)又規定行政法規應當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第八十九條)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自治許可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而規定自治許可權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同樣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
像中國這樣的有著長久的人治傳統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更需要丟棄人治而實現法治。立法作為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也因此需要實行法治化,需要堅持法治原則。
3、民主原則
在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立法應當堅持民主原則,是各國立法的共同之處,而絕不是一個新主題。
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應當實現民主化,經過二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不僅是人們久已普遍認同的常識,並且也作為制度的形式,在這個世界的越來越廣大的空間范圍內得以呈現,盡管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在不同性質的國家和社會,事實上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在另一方面,各國立法遵循民主原則的理由、含義、內容和方式,又總是與本國的國情密切相聯,表現出與這種國情相關聯的特色。人們應當從現代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和本國民主原則的特色相結合的角度,把握中國立法的民主原則。
4、科學原則
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現代立法應當是科學活動。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所以現代國家一般都重視遵循立法的科學原則。
(8)立法法自治州擴展閱讀:
我國的立法體制
我國是統一的、單一制的國家,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又很不平衡。與這一國情相適應,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集中行使立法權的前提下,為了使我們的法律既能通行全國,又能適應各地方千差萬別的不同情況的需要,在實踐中能行得通;
憲法和立法法根據憲法確定的「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確立了我國的統一而又分層次的立法體制: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2、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3、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4、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決定,還可以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5、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還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6、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這種分層次的立法體制又是怎樣體現和保證法制統一的呢?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明確不同層次法律規范的效力。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不得同法律相抵觸。
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不得同地方性法規相抵觸。另一方面,實行立法監督制度。
行政法規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地方性法規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規章要向國務院備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規章。
I. 自治區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嗎
自治區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根據相關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自治區是行政區劃的類型之一,是指擁有自治權力的行政區,常設置在國內少數民族的主要居住地與傳統領域,或者離島、邊疆等與本土地帶有所分離的地方,並常做為一級行政區存在。其地方政府在內部事務方面,擁有比其他省級行政區更高的自主空間。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主體 如下:
1、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2、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3、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J. 自治區的自治條例需要誰批准
自治區的自治條例需要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立法法》第六十六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