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大學生道德觀的論文

大學生道德觀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5-24 04:35:34

⑴ 大學生應該怎樣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論文

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利於人們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有利於促進社會生活的穩定發展,有利於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樹立自信,自覺、自主地進行自我修養
在職業道德修養上,自覺是非常重要的,人一旦有了自覺性,才能在道德活動中處處留心,時時提醒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的職業道德品格。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活了80歲,一生奉獻於哲學。他每天走出朴實無華的書房,徒步到大學,忙於他的哲學研究,生活規律不曾稍改,真正做到了「數十年如一日」.他對「時間」的控制,有如一位科學家,分秒不差。他每天必在早晨5點起床,晚上大約在10時就寢,這個嚴格的生活習慣,他始終嚴守不渝。康德嚴於控制時間的習慣,關鍵在於他有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強烈的自律意識。良好的習慣一經形成就是終身受用的資本;反之,不良的習慣則會成為一生的羈絆,阻礙自己的發展。一個整天喜歡蒙頭大睡的人.不可能在夢中成就他的事業。
大學生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相對較差,但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若能從自己內心培植職業道德的土壤,建立長效自我約束機制。就會在工作中愛崗敬業、謙遜禮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感情上,以為社會多作貢獻為榮,以自己的勞動成果能為社會和他人帶來幸福為樂.從而更好地在自我教育中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二、學習職業道德理論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
學習職業道德理論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是提高職業道德修養的根本方法。學習理論,首先,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只有學習和掌握了科學理論,才能堅持職業道德修養的正確方向。其次,要學習職業道德基本理論和原則規范,明確職業道德的目的、方向、原則,才能提高職業道德修養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培養起相應的職業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實踐證明,大學生在學校學習得越好.體驗就越深刻.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就越優秀,越符合職業道德規范,並能很好地指導社會實踐。
參加社會實踐,是提高職業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人的道德品質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實踐是人們養成道德品質的源泉。也是進行職業道德修養的目的和歸宿。大學生在學習職業道德理論的基礎上.只有不斷融入社會,把自己的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相聯系起來.才能更深刻地認識自身的價值所在,正確審視自己的不足,並在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陶冶自己,完善自己,最終完成職業道德品質的提高。
三、向新時期涌現的職業模範人物和身邊的榜樣學習
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為人民服務精神日益發揚光大.社會職業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涌現了王啟民、徐虎、邱娥國、李素麗、徐振超等楷模,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修養樹立了榜樣。大學生不但要向這些模範人物學習,還要向身邊的老師、同學、工廠的師傅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缺點,把職業道德境界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自覺地進行內省和慎獨
「內省」,就是內心省察檢討,去除私心雜念,使自己的言行規范於道德標準的要求,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一個人只有在內心嚴於解剖自己,行為上善於反省自己,才能成為一個符合時代精神的有高尚職業道德的人。大學生在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同時,應該經常「內省」,善於認識自己.勇於正視自己的缺點,敢於自我批評,自我檢討,並決心改進缺點,揚長避短,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職業道德品質.古人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意思。
「慎獨」,就是指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獨立工作,自行其是,仍然能謹慎地遵守道德原則而不做壞事。它是我國倫理思想史上一個特有的范疇,既是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又是在修養中達到的一種崇高境界。《孔子・中庸》中寫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意是,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做到在別人沒看見的時候.能夠謹慎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夠警惕,不要以為隱蔽和微小的過失,就可以去做。因此,獨自一人時,同樣要謹慎行事,防微杜漸,自知自愛,把握住自己。山東省有一座四知廟,據說是紀念東漢名臣楊成的。楊成在赴任東萊太守時,路過昌邑縣,縣令王密,深夜隻身送上黃金10斤。楊成很生氣,埋怨王密不該這樣做。王卻說,深夜無人知曉。楊成發火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者?」王密聽後,慚愧而去。楊成的故事就是道德修養中的「慎獨」。作為當代大學生,能否做到「慎獨」,以及「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大家是否堅持自我修養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講究不僅在他人面前、領導面前能按職業道德行事.即使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也能自覺地做好事,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形勢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經受住各種考驗,模範地遵守職業道德,做一個具備高尚職業道德品質的新型勞動者。
五、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循序漸進
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孟子.在道德修養方法和培養高尚道德感情上有很深刻的論述。他認為,修身養性,培養浩然之氣,並非深奧玄妙之事,而是要從身邊事做起、從小事做起,把內心德行修煉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避免不切實際的高談闊論。大學生正處在培養良好職業道德和練就技能本領的大好時期,只有在平凡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從點滴小事做起,通過長期積累,才能逐步培養,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因此,在道德修養中,要從我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因為他人沒有做到而原諒自己.或自己也不去做;也不能因為社會存在不正之風。還有許多不道德的現象出現而放縱自己、原諒自己,甚至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相反,更應該高標准、嚴要求,朝著高尚的職業道德境界去追求,只有這樣,才能自覺形成一種道德習慣,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信念和品質。
目前,我國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發生著很大變化.職業道德建設面臨著新的形勢和許多新的問題。盡管如此,職業道德修養仍然是職業道德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社會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作為當代大學生戒們更應首當其沖,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水平,向更高的職業道德水準邁進。

⑵ 有關大學生道德問題的論文怎麼寫

網路一下,有好多的
http://tieba..com/f?kz=210584890

⑶ 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 論文

對「90後」大學生道德修養問題的探析
摘要:大學生必須加強道德修養,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當前在高校中「90後」是主力軍,他們充滿朝氣、有活力、有個性。但是在道德修養方面,他們缺乏很多。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道德修養,利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加強大學生道德修養。
關鍵詞:90後;道德修養;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4—0030—02

我國古代人非常重視道德修養的問題。孔子曾說過:「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的主張在當時是有著積極意義的。統治者只有先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人民才能夠信服你,支持你,聽從你的號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推崇儒家學派,而儒家學派的思想家都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強調「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成為了人民道德修養的標准和至高境界。
古代的儒家學者們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的內容上,堅持「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原則。所謂「高明」指的是道德的本源和規律。而「中庸」指的是道德行為。他們自覺地遵守這個原則,即要求作為道德的主體,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行為,使之處處遵守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並由此達到內心道德意識的增強和提高,升華為極「高明」的程度。在道德修養的方法上,古代人認為要由粗而精,由下學而上達,在普遍的生活實踐中學習和提高道德,不斷地把道德活動、道德行為上升為道德觀念和道德意識,充分發揮自覺能動性,從自身做起,從自己的思想行為做起,經過艱苦的努力,不斷攀登新的道德境界。古代封建社會雖然經濟水平很低,人民生活也比較困難,卻培養出了那麼多的仁人志士,涌現出了那麼多的道德典型。我認為,古代人是在道德修養上自覺地貫徹了「極高明而中庸」的原則,這給現代人以啟示。我們要發揚「極高明而中庸」的精神,把握住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中的辯證法,以現在的物質文化條件和社會文明發展程度,一定能夠培養出更多道德高尚的人來。

道德修養具體到行為規范上有如下要求:
1.誠實守信。什麼是「信」呢?古人種植農作物時需要水,行船的時候需要風,水和風能夠按照大自然的規律及時而至,古人稱之為「信」。「誠」指的是人內心的一種態度,「信」是「誠」的外在表現。古代人非常重視誠信。而在當代社會,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這種誠實守信的道德素質。從學校教育來看,首先,要高度重視誠信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應有地位,改變重智輕德的現象,把誠信教育納入學校德育教育體系,貫徹落實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從入學教育到畢業教育,從德育課到基礎課、專業課,從日常行為管理到各項校園活動,都要把誠信的內容加進去,讓誠信的意識滲透到方方面面。
2.愛崗敬業。愛崗敬業不僅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應是一種普遍的奉獻精神。 只有愛崗敬業的人,才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精益求精,才有可能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崇高而偉大的奉獻。愛崗敬業是平凡的奉獻精神,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而且是應該具備的;愛崗敬業又是偉大的奉獻精神,因為偉大出自平凡,沒有平凡的愛崗敬業,就沒有偉大的奉獻。當前,在校大學生雖然沒有走向工作崗位,但是這種精神是大學生必須學習的,也是必須具備的。當一批一批的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的時候,如果都具有良好的愛崗敬業精神,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在這種精神下不斷前進。
3.尊老愛幼。這是古代人傳統道德中的一條重要准則。在大學生中,很多人都以自我為中心,比如在公交車上,不願意給老人和小孩讓座。「百善孝為先」,這個「孝」不僅僅是孝敬我們自己的父母和老人,也要去孝敬身邊需要幫助的老人。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代大學生要加強這方面的道德修養。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4.助人為樂。助人為樂要從自我出發,要把自己融入到社會之中,在高尚的助人中感受到快樂。為什麼當前很多名人熱衷於公益事業,因為他們可以在這種高尚的道德行為中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其實,高尚的價值觀和道德境界並不難達到。哪怕是一件小事,我們能夠做到助人為樂,與人為善,這就是高尚的道德、人類的本性,也是人的本質的表現。越是高度發展的人,越是道德高尚的人,越能夠助人為樂。當然,越能夠助人為樂,也越能夠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90後」大學生是目前我國高校學生中的主力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道德水平相對還是比較高的,而且對道德的認識比較清楚,但個人的道德修養參差不齊。有的人受「人的本質是自私的」這一理論的蠱惑,認為人人都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有的人以自我為中心,什麼事都講究自我價值的最大化,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有的人不講禮貌、不守公德、損人利己等等。這些問題反映出部分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意識較差,我們很有必要加強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建設。
1.堅持長期不懈,各級領導高度重視,這是加強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組織保障。學校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道德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管理環境、輿論環境和校園的生活學習環境。只有各級領導重視,才有可能在根本上引起學校全體老師的高度重視,從而充分調動起各個職能部門的積極性,協調各種資源為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所利用。同時,學生口和團口的相關領導及老師要充分利用各種學生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
2.堅持一元引導與包容多樣性相結合。「元」是「根本」的意思,多元文化是客觀存在的,但並不意味著多元都是正確的、合理的。因此,作為高校的相關老師,在大學生道德修養上要引導學生保持「一」,而不鼓勵「多」。在重大的思想理論問題上,特別是在核心價值觀上,我們必須堅定立場、保持統一,根本的東西是不能動搖的。核心價值觀關系著國家和民族走什麼樣的路,用什麼思想來指導問題。人類的文明是呈現多樣性的,並不存在哪種文明比哪種文明先進或者優越。我們鼓勵大學生繼承並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道德觀念,同時也要尊重其他樣式的文明,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為我們所用。要學會借鑒和吸收,揚長避短,把優秀的道德文明吸收進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面地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3.加強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實踐建設,重視在實踐中得到提高。道德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規范,規范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這種社會關系歸根結底是人們在長期的經濟和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因此,實踐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們談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建設,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必須在實踐中樹立各種正確的道德觀念,在實踐中加強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空洞的理論而沒有實踐,就像是一潭死水。只有實踐而沒有理論,實踐就會迷失方向。因此,我們除了加強大學生理論的修養外,還要多組織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⑷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思修論文

加強道德責任意識教育既是大學生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必要條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篇一
《淺論大學生生態道德的培養》
摘要:為適應全球生態危機和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形勢,高校應當依據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和諧理念,將生態道德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應該以課堂為中心講授生態道德知識,以校園為主體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以體驗為重點實施生態實踐過程,從而形成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生態道德培育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道德;體驗
一、生態道德的涵義
所謂生態道德,是指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保護人自身的生存環境時所必須遵循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生態道德反映了人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它屬於道德的范疇,卻突破了傳統道德只關注人際關系的局限。生態道德則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到道德調整的領域,即生態道德擴展到人—自然—社會這個三維坐標上,不僅單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講道德,更把自然融入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生態道德不僅是指人在自然界中所應遵守的生態規律以及生態規范,更指個人對人與生態關系的理解和感情,它要解決人類與自然關系方面的協調性問題。
二、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
當全社會對生態文明達成了共識,必然對大學生群體提出生態道德上的要求,要求他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養成生態文明習慣。當代大學生們不僅要具有科學的生態道德觀,而且要了解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知識,正確認識中國的資源和環境現狀,自覺履行對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實現自身由生態覺醒到生態自覺的轉變。要促進大學生生態道德的覺醒,就要求在大學校園中開展有效地生態道德教育。大學生態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生態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原則,採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影響,培養其生態文明素養,並使其自覺遵守生態系統的原理,積極通過生態實踐活動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實踐活動。
三、大學生生態道德培養途徑
(一)以課堂為主體的生態道德教育。
目前我國高校的生態倫理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還是沿襲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通過生態環保科學知識的講授,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生態道德知識,但同時另一方面卻忽視了師生相互之間通過交流討論對生態倫理知識的學習,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探究的願望。因此在採用此種教育方法時,一定要注意克服課堂教學的多種弊端,深入發掘學科教材,增加一定比重的、更為貼近現實也更具時代感的生態德育的內容,使學生喜歡學,主動學。甚至可以嘗試開設《大學生生態道德修養》必修課,並輔之以《生態哲學》、《生態法學》、《生態經濟學》等相關的選修課。
(二)以校園為中心的生態文化建設。
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也有形無形,有意無意中影響著學生的生態道德水平。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建設。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即校園生態環境,是指一切合乎生態和諧理念的校園基礎設施和物質條件,主要包括學校規劃、校舍布局、場館建設、道路布置、宿舍條件和花草樹木等等。清新優美、內涵豐富的校園生態環境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和生態審美意識,有助於激發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有助於促使大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維護和創造等行動中來,從而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生態道德價值取向。因此,加強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建設,就是要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對校園進行精心設計、科學規劃,建設「綠色校園」,甚至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校園綠化或者園林設計中,使校園處處散發生態和諧的韻味,使校園處處發揮教化育人的功能,為大學生生態人格的培育營造優美的校園生態環境。
其二是校園精神生態文化建設。校園精神生態文化是指師生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而共同營建的一種體現人與校園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精神或生態氛圍。校園精神生態文化建設可通過以下幾個渠道進行:
一是聘請校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定期舉辦以尊重自然、崇尚生命、節約資源等為主題的生態道德教育系列講座,讓大學生深刻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激發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增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
二是要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無煙日」、「植樹節」等各種節慶紀念日,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態文化活動,如:環保知識競賽活動、環保標語徵集活動、環保小抄報黑板報評比及以環保為主題的演講、徵文、歌唱比賽等,以此激發大學生參與生態道德實踐活動的熱情;
三是要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站等輿論工具,進行生態道德知識宣傳和教育,引導大學生學習和探討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與思考生態道德問題的興趣與熱情;
四是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組建生態環保社團,例如:「綠色社團」、「環保社團」等,定期開展環保教育活動:開展節約用水用電、回收廢舊電池、杜絕口香糖污染,提倡勤儉美德、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等一系列活動。通過一系列這樣的活動,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將在高校廣大同學中得到很好的樹立,形成人人保護環境、人人愛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五是要建立健全校園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合乎生態倫理原則的道德規范,通過制度規范的他律性和強制性,對大學生涉及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獎罰,以此來強化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使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並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塑造健全的生態人格。
(三)以體驗為重點的生態實踐過程。
生態體驗是體驗的一種嶄新形式,它是「人置身於一定的生態關系及生態情境之中,在生態互攝的狀態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領悟三重生態(即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關系及其結構與功能的生態生滅之道,經歷內心感動,誘發和生成生態智慧、生態意識和生態能力的一種過程和境界」。大學生生態體驗活動的形式多樣,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是一種最常見、也最受大學生歡迎的生態體驗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適時組織大學生或者鼓勵大學生利用假期自費到生態旅遊區、自然保護區或森林公園等風景區開展游覽活動。通過參觀游覽,讓大學生身臨其境,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感受自然,使大學生在與自然的交融中切實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相關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並自覺生發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道德情感,從而達到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升人格的教育功效。
二是生態考察。生態考察是一種具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性和針對性的生態體驗活動。它主要是通過組織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大學生對所在地或周邊地區——尤其是對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較為嚴重的區域——進行了實地勘察或監測,使大學生了解大氣、水源、土壤以及野生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分布和變化情況,激發大學生對人類所面臨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產生探究的興趣,使大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生態環境的方法,提高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並進而增強大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喚起大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是野外生存。野外生存是一種經過精心設計的、在吃住無著孤立無援的山野叢林中面對生存與死亡的考驗,接受肉體和精神的磨煉,挑戰生理、智力和技能的極限的生態體驗活動。學校可適時組織學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富有野外生存經驗的老師或教練的帶領,不攜帶任何食物飲料,在野外開展徒步旅行、攀岩涉水、穿越叢林、搭繩過澗、野外自救、尋水覓食、野營野炊等內容豐富的活動。通過這種親歷親為去解決生存問題和應對各種挑戰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在克服通常不易遇到的各種困境中鍛煉身體、磨煉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深刻體會在大自然中為求生存而不得不克服各種困難的艱辛與愉悅,從而學會感激、尊重、敬畏、熱愛和維護自然,並自覺養成符合生態道德原則規范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
實踐證明,通過開展以課堂為中心的生態教育,以校園為中心的生態文化建設,以體驗為重點的生態實踐過程,能夠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升華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鍛煉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志、增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強化大學生的生態道德行為、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從而促成大學生人格的完善,塑就大學生健全的生態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蔣保國.大學生生態人格培育路徑探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0,(5):43-44.
[2]鄭曉艷,王柏,郝淑媛.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問題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9,(9):7-9.
[3]劉驚鐸.體驗:道德教育的本體[J].教育研究.2003,(2):53-59.
[4]雷新蘭.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有效途徑淺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4):8-9.
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篇二
《論當代大學生的網路道德》
摘要:隨著網路的迅速發展和擴張,它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巨大方便和自由等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道德意識弱化、價值觀念模糊、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冷漠等網路道德缺失的消極影響,引發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文章對當代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表現以及缺失的表現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網路道德缺失 對策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路在全世界迅猛發展,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成為了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很好的工具。網路在給大學生帶來巨大方便的同時,因其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的特點又極大地助長了大學生的僥幸與放縱心理,使得部分大學生出現道德意識弱化、價值觀念模糊、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冷漠等倫理道德問題。
一、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表現與不良影響
網路道德是指以現實道德為基礎,適應調節當今網路社會里作為「網民」的人類個體之人際關系,規范其網上行為,以維持網路社會的良性運行之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是維持網路秩序、保障網路社會有序運行的必要文化條件和行為規范。網路社會交往的超時空性、虛擬性和數字化等特點,使得人類有了逾越現實社會規范和鬆弛禁忌壓力的機會空間,從而出現了網路道德缺失的新問題。大學生作為網民的主體,其網路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道德弱化,價值觀念模糊
在互聯網中人以電子化的「符號」存在,這里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貴賤,是一個「民主而自由」的地方,使得道德虛無主義在網路社會的泛濫。當今的大學生網民受西文媒介的宣傳影響,出現了一些盲目的「哈韓族」、「哈日族」,並固執地認為那才是美麗與時尚的主流,他們還盲目地認為「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國圓」,從而產生民族虛無主義。據調查,上網的大學生中70%以上經常網聊,但上網聊天充滿了虛假、欺騙和玩弄的不道德行為。主要有:其一,網名呢稱低級庸俗,如「寂寞男子」、「想入非非男」、「帥處男想嘗試」等等。其二,聊天內容充滿低級趣味,「性」問題幾乎成了每個聊天室的主要內容,有些語言甚至不堪入目。可見網路的開放性、隱蔽性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模糊,誠實守信、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傳統價值觀念受到嚴峻挑戰。
(二)人格扭曲,產生心理問題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都存在著「社交的需要」[②孫偉平著.關於網路社會的道德思考.哲學研究(京),2007(8).]②。而在網路虛擬社會里,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直接的社會交往關系逐步被人對網路的依賴關系所取代。一些大學生終日沉溺於網路世界中,逃避現實世界,久而久之會導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據調查,在大學生中網上沖浪、通宵達旦者為數不少。他們沉浸在網路世界裡,往往樂不思蜀,極大淡漠了和社會、和其他同學的交流。對於處於自我發展關鍵期的大學生來說,在網路游戲在獲得極大滿足感與優越感後,一旦這種虛幻的自我陶醉與社會現實環境形成強烈反差,就很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從而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
(三)沉迷網路,導致情感冷漠
網路社會具有虛擬性的特點,在網路社會里人們不必以自己真實的面目出現,所以大學生網民可以給自己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在網路世界進行交際[①逞萍著.網路社會的道德規范初探.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05)]①。網路的虛擬性使大學生沒有必要說真話,一旦大學生選擇了這一游戲規則,他們就不能夠指責對方不講真話是不道德的。加之完全揭示真相的成本過高,大學生就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在信任與懷疑之間徘徊。他們的交往在虛擬社會中變成了符號與符號之間的交往,在交流過程中也感覺不到對方的表情、反應和與自己相關的利益,這就使大學生們的交往或多或少也非人性化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交情淡化、責任淡化等問題,最終導致了大學生們人與人情感的冷漠。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思考與對策研究
(一)完善技術環境與網路文化環境,發展相關的網路技術
面對網路文化中大學生道德失衡的嚴峻形勢,高校德育工作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加強,在戰略、內容和方法上進行創新,藉助網路媒體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導,切實做到「以網治網」。
1、建好校園網,主動佔領網路陣地
據調查,各大學一般都有自己的校園網,但在投入的力度、快速高效方面參差不齊。要把校園網建成切實為高校廣大師生服務的、深受師生喜愛的現代化工具還要做出不懈努力。如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精心設計網頁內容,設置學生喜愛的欄目,用聲、光、色、畫等多種現代化手段,以高雅的文化、優秀的寓教於樂的內容,引導學生遠離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促進其健康成長。同時,還要積極開發設計具有時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道德教育軟體,把網路道德原則和規范以生動、活潑、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校園網開展網上道德教育;同時,要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校園網的開發建設、更新和維護工作,努力把高校校園網上的德育網站和就業網站建成大學生最為喜愛的德育教育的主陣地。
2、開設校園論壇,充分運用校園網路
網路媒體是一個人際交流的虛擬環境,使教育擺脫了時間、地域、性別、年齡、身份等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大學生和教育者在網路上可以「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交流,這對於教育者摸清大學生的思想並心貼心地進行針對性教育提供了一條捷徑。當前,已經被廣泛實施的網上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和利用BBS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嘗試,充分預示,網路已成為嶄新的思想道德建設陣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學生建立平等、信任的網友關系。這種利用互聯網超時空的特點,容易創造平等、信任的氛圍,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
3、凈化網路環境,控制不良信息傳播
加強網路技術的研究,防止網路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凈化網路環境,第一是身份認證技術,如通過訪問控制、身份鑒別等技術加強對資料訪問的控制管理。第二是加密技術,如通過加密、防火牆等計算機安全技術來加強網路信息資源的保護,防止被非法復制和下載。第三是分級管理技術,可以通過對不同的用戶設置許可權來控制訪問者的訪問或者發表言論,以防止非法用戶的入侵和及時制止網路侵權行為的產生。第四是網路監控技術,隨時記錄每一個登錄者平時使用的記錄、行為,以方便對網路侵權行為的監督和控制。另外,各級網路管理部門應積極採取技術防範措施,優化網路環境,對進入的信息嚴格「過濾」,將與色情、犯罪等不健康內容有關的網站或搜索關鍵字自動鎖住,凈化網路環境。
(二)建立完善的網路道德規范體系和法律法規制度
1、加強網路管理,確保健康發展
大學生思想日趨成熟,但對網路文化的負面影響有時顯得難以抵抗,特別是網路中的政治誹謗、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對大學生影響極大。網路中許多違背道德的行為,如黃潮泛濫、黑客襲擊等,通過傳統的道德說教難以解決,高校必須加強網路管理,如加強電腦「防火牆」的研製,防止內外黑客的入侵;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有效的措施加強網路監控和檢測國際互聯網入口;對所有進入我國的信息進行嚴格的過濾,抵制信息污染侵襲網上環境等。建立網路行為監督機制,要保證網路道德規范的切實執行,必須建立網路行為的監督機制。高校應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利用計算機監控、軟體隔離等技術手段剔除互聯網上的不良信息,限制調閱互聯網上的不健康內容。同時,還要對大學生的網上行為加強監督和檢查,要定期不定期對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檢查,對違規者進行批評教育。
2、加大立法力度,確保有法可依
網路道德自律中存在著監督的天然缺位,單純依靠道德自律並不能有效解決網路道德失范問題。只有在以法律為主導的前提下的他律來帶動網路道德自律,才能保證網路健康文明的發展方向,引導人們形成良好自覺的網路道德觀。網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由此滋生出來的網路失范問題亦需要我們去研究,對於網路犯罪的法律研究,進而出台有針對性的、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應該說是「以法治網」的當務之急。
(三)加強道德修養,強化道德自律意識
1、培養高素質的德育工作者,提升其教育能力和「影響力」
網路媒體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信息時代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僅要懂得自己的業務,還要求他們能深入了解網路的特性,熟練地使用網路,使網上的學生德育工作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高度重的責任感和時代感開拓創新。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乏網路高手,但有些德育老師的網路知識還有待豐富、網路操作技能還有待提高。因此,當前對德育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最現實的是加緊學習包括網路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掌握先進的現代技術手段。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網路媒體條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論及規律,熟悉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隊伍將是網路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同時,網路便捷的交互能力也會促進學生德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素質。
2、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其抗干擾能力和「免疫力」
因為網路道德的遵守主要靠個人的內心信念自律。高校要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增強他們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能力。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們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誘惑面

⑸ 道德與法治小論文怎麼寫

道德是法治的基礎,良好的道德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素養,完善的法治教育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情與法的評判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院組織全院師生觀看《道德與法制》節目,讓我深有體會。
雖然只看了兩個小時,但卻從中學到了很多。現在,覺得道德永遠都是必須的,人只為人,就在於有道德,沒有道德的人就會變成獸。
只有道德,人就會變成神。人不能變成獸也變不成神,所以人不能沒有道德,也不能只講道德。真正高尚的道德只是一鍾理想境界。這種境界值得追求,也應該追求。再總有求之不得和追之不及的時候,也總有達不到這個境界的人。而且人數也還不少,因此所謂道德高尚,必須提倡,也只能提倡。不能苛求,既然無法苛求每個人都道德高尚。
那麼,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和犯罪行為。就不能提倡。
依靠道德風尚的提倡來消除,只能依靠制度和法律來防範,我們通常說:「反腐倡廉」就是充分意識到廉政要靠道德來提倡,腐-敗卻只能靠法律來鏟除。
所以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與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應的,不聽的統制集團各有各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相適應的道德,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應統治階級的道德觀。
當代的大學生應提高對道德與法制的認識,努力成為一個「四有」青年,做一個對社會中一個高素質人才,就要從現在開始,注意加強修養,磨練意志,砥礪品格,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
聽了「道德與法」報告,我對道德與法知識了解多了,感觸頗深。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難免會遇到法與理、法與情、違背道德的沖突與事件,可人們究竟該何去何從呢?使用違規葯品致使眾多兒童普患「怪病」,這啟示我們要增強法律意識,提高職業道德;也應該學習職業道德意識和職業活動中的法律意識;國家機關及公職人員要積極貫徹執行國家制定的各項法律,保證少年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毒針」進校園啟示我們要珍愛生命。我們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應努力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能讓「毒針」再次進入校園。我們只有了解法律法規,又了解法律原理原則等,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律思維,運用法律武器來思考和處理各種法律問題。
看了「幸福生活」這個短片,我想到我們應該自覺維護自身利益,但不得損害他人利益和破壞他人生活。
我們身為一名大學生,要充分認識法律規范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正確把握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規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自覺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規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質,積極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建設。我們要樹立並提高公共的法律意識,身體力行,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加強法律修養,才能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與和諧社會建設中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法公民。
我們正處青年,青年時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品德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注重思想道德修養,努力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法律觀,對社會發展將產生長遠作用。

⑹ 大學生思想道德論文

我有現成的 給你參考
今天剛交了這個作業
呵呵~~你湊或看看把
當代大學生是世紀的開創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如何加強當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難題,到目前為止關於道德修養教育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教育體系。藉此,教育思想大討論之際,淺談一個個人一點膚淺的觀點。

當今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很多,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大多數父母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狹獈、唯我獨尊的習慣。***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深刻提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准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作為大學承擔著培養四化建設所需人才的搖籃,在人才質量把關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會發展需要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人才質量關上起著重要意義。高尚的道德品質並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形成的。我們在大學期間學英模、趕先進,加強道德修養是十分必要的。

[b]如何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呢?[/b]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作為成人教育學院這一特殊的學院,招收的學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就更嚴格,作為教師自己都忽視首先修養,又怎樣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呢?現在許多教師只管書本的教學任務,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師上課時而有些學生卻在下面講話、看小說、零食等不文明行為是對教師的勞動成果不尊重的行為,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但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師不說或懶說,這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教師不但承擔著教學任務的職責,而且也承擔著育人的義務,如果學生養成了這些壞習慣,走上工作崗位上如何能肩負四化建設的重任呢?所以說應該加強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其次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思想教育體系,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開設相應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並設立專項研究機構,根據學生狀況因材施教。我們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走向社會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建設者。大學階段是我們這些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大學生教育者承擔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由於我國經濟落後,教育投資相對於發達國家如杯水車薪,教育體制畢竟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進入大學教育的學生畢竟是經過激烈競爭的優勝者,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是以題海戰略為主,父母、老師一般都認為學生成績好就是好學生,而其他方面的缺點都被良好的成績所掩蓋,這叫「以優遮百丑」,這樣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沒有負擔放縱自己,長此以往就很危險,可見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教育是多麼重要啊。所以我們的大學教育應當注重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最後,加強大學生學英模、趕先進,自覺提高道德修養的學習氛圍,從過去全社會學雷鋒,學習孔繁森等給人們的思想也帶來一定浪潮,今天我們的大學教育將學習先進、英模的活動開展的怎樣呢¡至今我所見的也只是學術報告、信息交流等一些專業技術報告。而各行各業的先進事跡報告在我們高校講座中幾乎沒見過,也只是從報紙、新聞里能見到。特別是我國最近發生的「非典」災難,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在這非常時期涌現出來的白衣天使的先進事跡,很值得我們當代大學生去學習。她們的道德品質是那麼高尚,我們的高校教育者應在「非典」結束後將這些「白衣英雄」請進我們高校,給我們的當代大學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課。類似這樣的活動應多開展,這將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有深遠的意義。

以上的觀點和看法是我對高校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發展的有益探索,是為我們高校素質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它必將對我們高等教育的跨世紀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b] 黨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b]反映和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規律、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貫徹落實《綱要》,要注意抓重點人群和重要環節。「思想道德修養」課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大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必經環節。我們應當緊密結合這門課程的特點和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實際,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認真貫徹落實《綱要》。

[b]一是要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准確把握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b]當前大學生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有理想、有道德是他們的主體形象。但隨著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大學生在道德問題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顯增多。對於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要實事求是地調查和分析,要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對於大學生中比較普遍存在的道德觀上的某些觀點和傾向性問題,要在教學中作深入的剖析、正確的回答。在摸清大學思想道德狀況,研究其形成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按照《綱要》要求和德育總體目標,規劃和確定大學階段道德教育的內容、要求、原則和方法,在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

[b]二是要豐富和拓展「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教學的內容[/b]。《綱要》在總結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應當說,公民道德和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這就要求我們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在已有的基礎上,加強研究,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說充分講清楚,把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說充分講清楚,把「五愛」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作為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說充分講清楚,把「三德」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著力點說充分講清楚。

[b]三是要把握和突出「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道德觀教育中的重點[/b]。《綱要》提出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字基本道德規范,既包含了傳統美德、革命道德的內容,又弘揚了時代精神,體現了時代特色。我們應當注意到,這20字基本道德規范在《綱要》中不是放在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中來表述,而是納入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中來表述。這反映了這些基本道德規范在當前公民道德建設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表明了這些基本道德規范是當前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重點工程,當然也應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重點。

[b]四是要改進和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教學方法[/b]。教學方法應該是課堂講授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既要搞好課堂教學,講授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又要根據大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他們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把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言論與行動結合起來。

[b]五是要推進和深化「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建設[/b]。《綱要》在公民道德建設的方針原則方面提出了「六個堅持」。這些方針原則,是我們在教學內容中要體現和貫徹的,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對「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建設也是有指導意義的。我們應遵循「六個堅持」,正確認識和處理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中面臨的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建設與批判、自律與他律、先進性與廣泛性、一元性與多樣化等關系,切實增強教學和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和時代性,促進大學生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和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⑺ 關於大學生個人品德修養的論文

學校德育工作一直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思想品德的好壞直接內影響到學校教育容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新課程標准也要求轉變以前的「先教書再育人」為現在的「先育人再教書」,並把德育滲透到各科教育教學中去。這就要求教師要多渠道、多途徑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達到知、情、意、行的共同發展和相互統一。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論述了在中學學校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⑻ 求一篇「大學生應該怎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小論文1200字

現在的人們都注重講文明、講素質,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在我們日常 生活中處處離不開道德,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講道德,就因為如此,我們 就更要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 在我的周圍曾經發生過兩件事:一件是在一個商店裡,一個年輕人因買東西 與售貨員發生了爭執,年輕人惱羞成怒,拔出刀子,對著售貨員就是一刀,售貨 員倒地。有許多的圍觀者看著行凶者揚長而去,當時正值學校放學時間,學生路 過此地,小小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另一個事情是:我縣里一個木工,在做工回來 的路上遭遇車禍,生命垂危,司機溜走,木工被路人送往醫院,在治療過程中, 木工由於家庭經濟困難,變賣了家裡值錢的東西後,還是交不起醫療費,無力在 治療。此事公開後,在社會上掀起了捐獻的熱潮,病人得以繼續治療。這兩件事 表現了人們兩種不同的道德觀:一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是他人有難,傾力 相助。同時也說明了人們的道德意識還有待加強。因為加強了道德意識,就等於 提高了生命質量。 那麼什麼是道德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 置身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就拿我自己說吧,在家裡要和父母等親人一起生活; 在學校里要和老師、同學一起學習;在社區里要和街坊鄰居生活在一起;我們外 出購物、乘車、乘船,到看電影看電影,或者到其他一些公共場所去,進行各種 各樣的社交活動,也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在這些社會活動的過程中,人們的想法 不會總是一致的,有時還會發生矛盾和沖突。人們想在社會生活中相處的融洽, 過得幸福、和諧,就需要對這些矛盾和沖突進行解決和調整。就要遵循一定的准 則,對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和行為作出是與非、善與惡、榮與辱的判斷,來 規范自己的行為。試想,如果人們在生活中,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那麼,整個社 會的秩序就會無法正常的進行下去、這種依靠人內心的觀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的 要求來維系,要求人們共同遵循的社會生活准則,就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觀念, 一種規范更是一種需要億萬人民付諸行動的實踐。作為一 個中國公民,應該樹立怎樣的道德觀念呢?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 儉自強, 敬業奉獻就是對一個中國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們只有掌握了這 些道德要求,才能懂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 做的;什麼是應該提倡的,什麼是不應該提倡的。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的選擇自己 人生的道路和方向。 在網上看到一篇使我感觸頗深的文章,文章這樣寫道: 「在生活中,常可以 看到一種現象:有人在抱怨環境衛生臟亂差的同時,自己也在亂扔垃圾;有人在 指責別人對自己禮貌謙讓時,自己卻對他人不客氣;還有人感嘆人情冷漠,但是 遇到別人幫助的時候,他卻不肯伸出援助之手。當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時,他 會說:大家都這樣,還是隨大流吧。那些小事,何必認真呢?等社會風氣好了, 我自然也會做到。 」我看到這篇文章時在想,等到社會環境好了,大家都講道德 了,自己再講道德,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因為良好的社會環境不是等來的,要 靠每一位公民來創造,講道德守法紀就應該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曾經問過 別人: 「我很想從我做起,可是我不知道該如何做。 」別人告訴我,講道德做起來 並不難, 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比如看到自來水龍頭正在嘩嘩流水的時候, 你可以隨手將它擰緊;看到電燈開關無人關閉時,你可以隨手把它關掉;當老人 和小孩遇到困難的時候, 你可以盡量為他們提供幫助;看到一個費塑料袋污染環 境的時候,你可以把它撿起來扔進垃圾筒裡面。總之,只要你留心,就能為創造 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是一名大學生, 最近老受這樣問題的困繞, 關於道德的, 不論是在中學, 大學,小學,書上都有思想道德的學習,怎樣做人做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 多人,很多時候,很多事,彷彿於道德背道相持。舉個例子:公交車上看到小偷 偷東西,你會選責怎麼做,舉報他還是沉默,我想舉大多數人會選責沉默,不是 嗎?難道這樣我們就不道德了, 還是什麼?我也知道書上面是一個標准,道德在我 們心中自有數, 這個標准讓我們做人做事都有了准責。但是我們即然知到有這么 個准責,但我們為什麼不舉報,還是我們真的不道德?還是我們向好的方面做的 態度都沒有, 還是甘願自己在道德上迷失,麻木!就算自己以候輪為小偷? 還有 人是社會的人,我們在生活中的每個動作,言語都會對別人造成一定影響!人之 初,性本善,我們罵人,打架,說話還有動做,習慣都會直接間接對別人造成影 響!小孩子不懂事, 特別是我們身邊的小孩子,也會學到我們壞的方面.他們沒有 自辯的能力,我們對他們造成壞的影響。就算成人也會從壞的東西,壞的環境學 到壞的東西!我有錯,還是我不道德,還是我應該受到道德的頃責!我該改嗎?但 我想我也改不了,正確的道德觀是什麼,也怎樣看待道德!道德影響一個人的自 身發展嗎 ?還是道德越高的人越容易成功,還是遵守道德底線,還是我們應該在 意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德不是一種永恆的理念,不是千古不變的信條。但是一種觀念的養成,需 要長時間的努力。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 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⑼ 寫一篇關於大學生如何加強道德修養的議論文,字數800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 其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事關國家未來。 而我們面對的是大學生對社會道德認知不足, 社會道德感情缺陷和社會道德意志薄弱等問題顯得愈加嚴重。 因此, 對大學生進行社會道德能力培養, 必須堅持在以人為本, 內功培養與外功訓練相結合。注重實踐三條原則的指導下, 著力構建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社會綜合體系, 創新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機制, 強化社會道德能力養成的實踐環節。 關鍵詞: 大學生 道德教育 社會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 全球化的條件下,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社會生活領域中政治、 思想、 文化等方面也將隨著發生變化, 東西方在意識形態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 益增多, 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必將隨之轉變, 以適應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 大學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體, 是青少年中接受和處理各種信息量最大, 思想觀念最為活躍的部分, 其道德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而其狀況如何, 對整個民族的影響又尤為深遠。 通過對培養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研究, 進一步揭示青少年社會道德能力形成的規律和培養途徑, 著重探討我國當前情況下, 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 以促進學校、 家庭、 社會有目 的、 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 領社會風尚,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社會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體在面臨社會道德問題時能夠鑒別是非善惡, 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並付諸行動的能力, 也就是在社會生活中遵循社會價值觀或原則處理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 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種本質能力, 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會道德行為所必需的心理特徵。 社會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會道德認知、 道德感情、 道德意志等。 社會道德認知、 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種因素相互聯系、 相互依賴、 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 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特徵, 就是將外在的知識, 包括社會道德知識、 社會道德觀念通過受教育者的社會道德認知, 內化為道德信念,經過社會道德實踐再將內在道德信念轉化為穩定的社會道德判斷能力、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社會道德能力培養以社會道德知識為重點,同時十分注意其他科學知識對社會道德能力的影響和作用, 把社會道德知識與其他科學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行教育, 從而從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質。 社會道德能力培養要十分注重社會道德實踐, 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分辨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 培養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練頑強的道德意志、 養成正確的社會道德行為。 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過程是一種終身教育過程, 是一種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與再教育過程, 是一種在不斷地由社會認知一社會踐行一自 我反思的循環中從量變到質變的教育過程。 中國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建設者, 是中國未來各項事業的重要骨 乾和接班人, 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不僅是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會道德水平的需要, 是國家和民族應對社會道德新挑戰的需要,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社會道德能力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需要學生理性和思維參與的過程, 藉助學生自 己的智慧作出自 主判斷和決策的過程。 要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 必須著力培養他們的社會道德思維能力、 社會道德判斷推理能力、 社會道德決策能力、社會道德選擇能力等, 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思維方式, 能夠自 覺地運用已知去對付未知, 處理生活中面臨的具體社會道德問題。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 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 面臨著科技和社會發展帶來的重要挑戰。 首先是網路文化的挑戰, 包括信息傳播方式轉變形成的挑戰、 教育方式改變的挑戰。 其次是市場經濟的挑戰,包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生的價值觀沖突、 價值觀的困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觀的調整。 再次是知識經濟的挑戰, 包括知識經濟對教育主體的影響、 對教育客體的影響、 對教育介體(教育目 的、 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 的影響、 對教育環體(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 的影響等。 第四是對外開放的挑戰, 包括道德文化復雜和多元性的挑戰、 道德文化變動和異化性的挑戰、 道德文化虛浮與躁動性的挑戰、 道德文化世俗與實用性的挑戰等。 只有成功應對這些挑戰, 大學生的社會道德培養才可能取得實際的成效。

⑽ 大學生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論文

社會公德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基礎,是社會風尚和文明程度的基本標志,遵守社會公德,是對每個社會成員最基本、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大學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類社會群體,但社會公德的失范現象在他們身上卻屢見不鮮,這反映出高校德育對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還有所欠缺。依據多年高校德育工作的經歷,筆者認為,高校德育要緊抓公德意識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實現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整體提高。
一、公德意識: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
社會公德即社會的公共道德,它是人們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應當遵守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准則,反映的是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相處、彼此交往的最一般的關系。大學生的公德意識也就是大學生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自覺遵守和踐行公共生活准則的觀念和意識。公德意識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強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一,加強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是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形成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礎。遵守社會公德,自覺履行社會公共生活准則,是一個人養成良好道德習慣,樹立高尚道德情操的起點。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道德人格的完善,就應該從培養公德意識開始。同其它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人的道德修養也只有在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發生質的飛躍。因此,大學生只有培養和樹立起公德意識,自覺地以社會公德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踐行社會主義道德,進而達到共產主義道德的崇高境界。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規范體系中比較低層次的道德要求,一般說來,它所要求的是最基本的文明行為。有人認為,培養社會公德意識,應該是小學和中學階段的事,對大學生還講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豈非「小題大作」?誠然,社會公德教育早在中學階段、小學階段甚至學齡前就已經開始了。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個人的大學階段,才是生理心理蓬勃發展並日益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日臻定型,
思想道德日趨完善的重要時期。正如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言青年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因此,必須深化和加強處於這一年齡段的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為形成高尚品格打下堅實基礎。我國的中,絕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要求,這無疑也說明有必要加強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
第二,加強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碼要求和基本標准。
恩格斯在評述歐洲文藝復興的歷史發展時,曾經熱情洋溢地謳歌「這是一個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這無疑是說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才的成長及其特徵同時代的要求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可以說這是時代與人才成長的永恆的辯證法。那麼,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應該造就怎樣的人才?很顯然,絕不會是那些不學無術,一無所長的庸庸碌碌之輩,也絕不會是那種「思想騎牆」、「有奶便是娘」的所謂「知識分子」,人才應是「德」與「才」的統一,應是「德才兼備」的人。
大學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理想,有道德。大學生公德意識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學生是否有德的最直接的表現,也是衡量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基本指標。如果缺乏公德意識或者公德意識比較差,那麼,聰慧的人將變得險惡和狡詐,健壯的人也會顯得野蠻和粗莽,而貌美的人,也同樣會流於庸俗和乏味。可見,有德無才是庸才,無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有才才是實才。因此,潛心向道,嚴謹治學,才是合格人才的本色。加強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正是塑造「人才靈魂」的基礎工程,也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碼要求和基本標准。
第三,加強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精神文明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進步狀況,它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兩個方面。在精神文明復雜的結構體系中,道德處於核心地位和主導地位,或者說,道德是精神文明中最具有決定意義的組成部分。而在道德領域,社會公德又以其范圍上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內容上的總括性和一般性,以及結構上的傳統性和沿襲性而區別於家庭道德和職業道德,成為社會道德的基礎。由此可見,社會公德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自然也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內核。作為青年中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一類群體,透過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最能看出一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也最能反映出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說,它是衡量一個社會精神文明狀況的具體指標。大學生本身也應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倡導者、參與者和建設者。如果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具備很強的公德意識,都能成為遵守社會公德的典範,就會對社會發生廣泛、深刻而持久的影響,有助於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有助於安定、和諧、文明、健康的社會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成,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大學生能否「自善其身,兼善天下」,能否開風氣之先,創時代業績,能否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既直接影響到國家、民族的現在,更關繫到國家民族的未來,關繫到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關繫到21世紀中國在世界的形象。因此,我們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用戰略眼光來看待。
二、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路徑
加強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需要多管齊下,齊頭並進,需要有一個培養、確立、鞏固和形成的過程。
第一,以「他律」來培養和確立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大學生的公德意識絕不是自發形成的,必須通過系統的道德教育,經過高校和社會各方面的「他律」來加以培養和確立。
一是以高校為主,進行道德教化。高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培養大學生公德意識的主陣地。高校遵循,以「兩課」教學為核心,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理論的灌輸與教育,高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集中、有序的道德教育,其教育方式的特點和效果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無可比擬的。訓練有素的師資隊伍,言傳身教,訓導學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熏陶學生。高校對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還要注意從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小事著手,要求學生遵守,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愛護班級的一桌一椅,尊敬師長,友善同學等等,於小事上見精神。
二是全社會齊抓共管,共同育人。在培養大學生公德意識的過程中,學校是主陣地,但是,學校不是萬能的,光靠學校唱獨角戲是行不通的。學校不是遠離社會的孤島,變革時代的大學生更不能遠離社會環境而遺世獨立。另一方面,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務實心態,也具有比一般社會大眾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必須運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強大的公德意識的培養合力。關注大學生成長,培養合格大學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培養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同樣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只有整合和發揮社會道德教育的整體功能,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就大學生公德意識的社會教育來說,家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源」。來自家庭的公德意識教育主要是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及良好的家風來進行的。我國目前約有億個家庭,如果每一個家庭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麼來自家庭對大學生公德意識的積極影響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對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有重要影響的還有大眾傳播媒介,如網路、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圖書等。大眾傳播媒介不僅是一定道德觀念、道德榜樣得以傳播的載體,更能以其特有的多樣性、生動性和藝術感召力引起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共鳴,對心靈發生巨大的振盪和感染作用。尤其是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大眾傳媒的道德教育作用越來越突出出來,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總之,社會公德意識的教育是多渠道、多方面、多層次、多方位的,對於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而言,有人概括說要爭取「四面八方」的配合和支持,即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四個方面,教育、文化、宣傳、新聞、出版、公安、司法、群眾團體八個方面,通力合作,齊抓共管,真的不無道理。
第二,以「自律」來強化和鞏固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單靠來自學校和社會外在的道德教育,是無法完成的。他律必須轉化為自律,才會成為內心永恆的道德法則。也就是說,培養大學生的公德意識,不僅是學校和社會的事,更應該是大學生自己的事。因此,必須喚起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律意識,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
「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育熏陶」,道德修養就是人依據社會生活和社會道德的要求,對自身道德素質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它是人類主體精神的自律。大學生主動進行道德修養,就是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展開善與惡、正與邪、是與非的斗爭,不斷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這種內心世界的斗爭和解剖過程,決不是受迫於某種外在力量的強制,而是由自己內在的道德需要是人較高層次的需要,馬克思將其理解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心理學家馬斯洛也將其視為自我實現需要的主體構成部分。如果離開了人的自覺、自願與自為,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道德修養。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必須從大學生作為道德主體的角度做更加深入細致的工作,變「要求大學生遵守和踐行社會公德」為「我要遵守和踐行社會公德」。
第三,在實踐中鍛煉和形成公德意識。
馬克思在中說:「思想的產生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想、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公德教育和公德修養都必須著眼於「實學」、「實行」,不能脫離實踐。陶行知在批判「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唯心主義思想時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張,並且說明這「並不是否認聞知與說知,乃是承認親知為一切知識的根本,聞知與說知必須要根於親知裡面方能發生效力」。因此,要真正把外在的公德要求變成大學生自身的公德意識,必須投身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活動就是學生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開展的接觸社會、認識社會和服務社會的各種活動。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大學生只有深入社會、研究社會、了解國情,才能認清實際,只有在實踐中經受鍛煉,增長見識、增長才幹,才能更好更快地成熟起來,只有深深地植根於人民群眾,汲取營養和力量,才能不斷激發為民造福、為國奉獻的熱情,真正干出一番事業來。因此,要讓大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中汲取營養、陶冶情操、培養品質、磨煉意志,在了解國情民情的基礎上,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把公德意識牢固地樹立起來。

(網路文庫)

熱點內容
沈陽市法院執行局 發布:2025-01-09 12:14:15 瀏覽:198
國防法規本質 發布:2025-01-09 12:02:52 瀏覽:817
法學理論就業 發布:2025-01-09 12:02:05 瀏覽:647
民事訴訟法中新證據的理解 發布:2025-01-09 11:39:57 瀏覽:823
北京買賣合同律師 發布:2025-01-09 11:17:39 瀏覽:895
承擔環境民事法律責任的方式有哪些 發布:2025-01-09 11:05:30 瀏覽:231
社會責任中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10:46:50 瀏覽:169
與勞動法法律 發布:2025-01-09 10:19:52 瀏覽:206
廈門法律援助中心電話 發布:2025-01-09 10:04:14 瀏覽:2
律師王寧剛 發布:2025-01-09 10:01:29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