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正義類型

法學正義類型

發布時間: 2022-05-24 07:49:48

1. 什麼是法律的正義

就在於它是調解人們利益關系、化解矛盾、伸張正義的手段和藝術。

立法中的正義問題是建立合理制度的問題,是改變、創新法制,確立分配利益標準的問題。而執法、司法中的正義問題,則是貫徹維護已確立的標准、制度,使之在穩定中進一步發展、完善的問題。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與確立制度的立法相比,執法、司法中的正義則更多地引起群眾的密切關注。執法、司法方面的不公正最為群眾所不能容忍。所以,必須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與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一體推進,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法律的正義分為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實體正義是指:在查清案件事實的基礎上,適用法律正確,雙方所爭議的事項得到了法律的公正裁決。程序正義是指:在雙方為爭議事項所採取法律途徑解決的過程中,流程嚴格符合法律要求。

(1)法學正義類型擴展閱讀

正義並不是人們生而具有的需要或意志。如果人對正義的需要或意志是天賦的話,它就必然是簡單明了的——人們就可以像描述飢餓、渴、性、愛、憐憫之類的自然需要或情感那樣用一個簡單明確的概念來表述它,並且,人們通過這樣的簡單概念就能夠明白「正義」的內涵。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

在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

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關於法與正義的關系,三大法學流派都有怎樣的觀點

大法學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社會學法學派這三個在現代西方影響較大、占傳統地位的法學流派。他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這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和法治建設,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新自然法學的啟示意義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新自然法學是西方自然法思想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自然法思想的意識可以追朔到西方文明的起源並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被人們在不同的時期為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它的形式不斷翻新,內容不斷完善。產生於20世紀特殊社會環境的新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馬里旦、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等等。他們的新自然法學說(或價值論學說)各有側重點,各不相同,然而卻共同的體現出自然法觀念的思維形式。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法律應當關注某種應然性,法律的發展應當遵循一定的價值原則並體現一定的價值要求。無論是馬里旦的神學自然法、富勒的"程序自然法"、還羅爾斯的正義論或德沃金的權利論,無不"注重研究法產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礎,法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法應追求的理想境界"③ 他們的手中都有一份"價值表",為應然的法律之制定和評價提供了所依據的標准。新自然法學派強調法本身是一個價值系統,必然反映一定的價值關系,極為重視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他們通過總結、抽象和思考,為法律的建構鑄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3. 運用法與正義的關系,談談法律正義

淺談法與正義的關系
[摘 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法律也隨之不斷完善,人們對法律價值的認識更為深入。正義作為法律價值子系統中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法理學界的關注,對正義與法有了廣泛的研究。本文主要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探討法的本質、價值和法與正義的相互作用:正義促進了法律的進化,法律實現了正義的追求。

[關鍵詞]:正義,法的本質,法的價值,法律的進化,正義的實現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或人民)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或人民)所期望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和社會發展目標為目的的行為關系體系。正義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正義,通常又可稱公平、公正、正直、合理等。僅從字面上看,正義一詞泛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以至事業、關系、制度等。從實質上看,正義是一種觀念形態,是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

一、從法的詞源看法與正義的聯系

據我國歷史上東漢時期許慎著《說文解字》記載,「法」的古體字是「灋」。「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 「法」 以水作偏旁,比喻「平之如水」,代表公平,是衡量人們行為是否符合「公平」這個准繩。法字中的「廌」,傳說是一種頭長獨角,秉性公正的奇獸,故而「古者決訟,令觸不直」,這反應了上古時代相信法是正直、正義的准則。因此,「法」就詞義而言,是「公平」地判斷行為的是非、制裁違法行為的依據。「律」據《說文解字》解釋:「律,均布也。」意指是要求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規范,以使行為協調一致。法和律皆因有公平、正義、統一的行為准則這個含義,所以法本身就包含有正義的意思。

二、法的本質與正義

在探討法的本質中,西方一些學者持正義論的觀點,對法的本質的解釋往往與抽象的正義一詞相聯系,特別在自然法學說中,更強調法代表道德、正義。羅馬法學家凱爾蘇斯對法的定義是:「善和公正的藝術」。自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這些思想家在講法的正義性時,往往僅強調抽象的自由。如康德對法所下的定義:「根據自由的一般法則,一個人的任意可以和其他人的任意相共存的條件的總合」其大意為:法是為個人有可能享受最大限度自由所提供的條件。在進入20世紀後,西方法學中的正義觀又有所改變,正義內容以不限於自由和平等,而且更包含社會福利,正義要求個人自由、權利應服從社會利益。我們認為單純將法的本質歸結於抽象的正義觀念是一種唯心史觀,正義總是在一定社會中各階級、階層或集團關於社會制度及由此確立的各方面關系是否公正、合理的觀念和行為要求,正義是具體的、歷史的,其主要內容最終決定於物質生活條件。 我國法學理論界通常從以下三個層次來分析階級對立社會的法的本質。

1.階級對立社會的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這里所講的統治階級意志是指代表統治階級作為一個整體的、根本利益的意志,並不是統治者個別人的意志或任性,或各個人意志的機械的總和。

2.統治階級意志的最終決定因素——物質生活條件

法所代表的統治階級的意志的內容是由這一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指生產方式,尤其指同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即社會的經濟基礎。因而法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一個上層建築。

3.經濟以外的因素對法的影響

經濟以外的各種因素,其范圍是很廣泛的,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宗教、習慣等。

三、法的價值與正義

單從字面上講,法的價值一詞可以有不同含義:第一,它指的是法促進哪些價值;第二,指法本身有哪些價值;第三,在不同類價值之間或同類價值之間發生矛盾時,法根據什麼標准來對它們進行評價。從這一意義上講,法的價值即法的評價准則。美國法學家龐德在其法理學作品中所講的價值問題就是評價准則,他認為,在法律調整或安排背後,「總有對各種互相沖突和互相重疊的利益進行評價的某種准則。」 「在法律史的各個經典時期,無論在古代和近代世界中,對價值准則的論證、批判或合乎邏輯的適用,都曾是法學家們的主要活動。」 這三種含義是不同的,不應加以混淆,但他們又是密切聯系的。法促進哪些價值,實際上就是法的本質與目的問題,不同階級,不同學派的思想家,法學家有不同的理解。法本身有哪些價值,實際上是指法不僅是實現一定目的的手段,同時他本身也有特定的價值。例如,一般的法總意味著某種理性、效率和秩序,而與非理性主義、不顧效益和無政府主義是相對的;現代社會的法,一般的說,意味著某種民主、自由與平等,而與專制、獨裁是對立的。我們在研究法促進哪些價值時,必然會涉及到法本身具有哪些價值。法所促進的各類價值之間或同類價值之間必然是會有矛盾的,銀而就有對它們進行評價、協調、選擇的問題。在研究法的價值時,不應僅講法促進哪些價值而忽視它們之間的矛盾以及用以解決這些矛盾的評價准則問題。

古今中外思想家、法學家提出過各種各樣的法所促進的價值,但歸納起來,主要是正義和利益兩大類價值。由於社會合作,存在著一種利益的一致,它使所有人有可能過一種比他們依靠自己的努力獨自生存所過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由於這些人對他們協力產生的較大利益怎樣分配並不是無動於衷的,這樣就產生了一種利益的沖突,就需要一系列原則來指導在各種不同的決定分配的社會安排之間進行選擇,達到一種有恰當的分配份額的契約。這些所需要的原則就是社會正義的原則,它們提供了一種在社會的基本制度中分配權利和義務的辦法,確定了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的適當分配。

四、正義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

在法律生活中正義發揮著各種積極作用。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兩方面作用。

(一) 正義對法律有積極的評價和推動作用

正義作為社會的道德價值,對法律具有評價作用。在不同的制度和文化環境里,這種評價的力度是不同的。在專制國家裡,統治者不但是政治權威的擁有者,也是道德權威和真理權威的擁有者,所以在法與正義之間的張力不足,在權力從面上幾乎難以評價。在社會從面上,這種評價是始終存在的,但是軟弱無力。在民主法制國家,無論是在權力從面還是在社會從面,正義都發揮著強有力的評價作用,不正義的法律被拒絕認可為法就是典型表現。正義被吸收為法源的一部分,正義可以填補法律空白,正義可以作為法律失誤的力量,正義可以作為法律解釋的標准。

(二)正義對法律的進化用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法律進化是在一定的社會中實現的,是社會進化的表現和動力。法律的形式方面和實質方面的進步都離不開正義的推動,主要表現在:

1.正義推動了法律精神的進化。法律的根本進步在於法律總體精神的進化,同樣的法律話語在不同的法律精神下面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含義和社會效果。法律精神的進化的主要動力在正義。例如,早在古昔臘奴隸社會全盛時期,人們就正義反對奴隸制,啟蒙思想家用正義譴責封建特權引發法國大革命和19世紀的世界性立憲運動;美國人用平等反對男女不平等、反對種族隔離、種族歧視,促使美國法律不斷進化。自由、平等、權利的精神家園正是正義。

2.義促進了法律地位的提高。法律在社會控制系統中的地位大致有兩種形態:人治型和法治型。在人治社會中,法律的控制能力不足,他從屬於統治者的權力意志;在法治社會中,統治者的權力意志服從法律,正是正義觀念推進了法律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轉換。在一個正義聲音北扼殺或聲音微弱的地方是難以建成法治社會的。

3.正義推動了法律內部結構的完善。這里最突出的表現是控權立法的產生與完備。正是在正義的推動下,法律內部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使法律更適合於保障人權和防治社會弊害。主要表現為(1)正義觀推動了憲法的產生。(2)正義推動了控權行政法的產生與完善。(3)正義推動了程序法質與量的提高。(4)正義催生了專門針對國家機關的訴訟形式:憲法訴訟和行政訴訟,如國家賠償。

4.正義提高了法律的實效。正義的重要內容之一使對社會的一致、公正的管理。對法律來說,就是法律應當良好的實施,官方行為應與法律保持一致。通常的法律適用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觀念對提高法律的實效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個缺乏正義追求的社會,首先受到打擊的就是法律的實效。

五、法對正義的實現作用

「正義只有通過良好的法律才能實現」,「法是善良和正義的藝術」。這些古老的法學格言和法的定義表明法與正義是不可分的:法是實現正義的手段,法的價值之一在於實現正義。法律對正義的實現作用,總體上體現為:

第一。分配權利以確立正義。這是法在實現分配正義方面的作用。包括把指導分配的正義的原則法律化、制度化、並且具體化為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實現對資源、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進行權威性的、公正的分配。在這種權利義務的分配中,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是帶有根本性的、決定性的。在一個民主政體的國家中,關於基本權利的分配即分配正義原則的執行通常是由人民選舉的立法機關進行的,因為基本權利和義務涉及到人民的財產、人身自由和人格與國家權力的關系。所以,國家權力在何種情況下才能剝奪人民的基本權利、課以何種義務和責任的問題,成為分配正義的核心問題。當分配正義原則被一個社會成員違反的時候,校正的或訴訟的正義就開始起作用。這就會引起懲罰與補償的問題。

第二。懲罰罪惡以伸張正義。這是法律實現正義的一個方面。以刑罰為代表的法律上的懲罰之基本目的不外乎報應與預防兩方面。報應,也就是通過懲罰罪惡表達正義觀念、恢復社會心理秩序。犯罪,一般來說不僅是違反法律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而且也是違反正義觀念的邪惡行為。因此,出於正義的要求,對邪惡行為要作出否定評價,對於善意行為應該給予褒揚。這是基於道義要求所產生的正義觀念的應有內涵。在關於懲罰的理論中,包含三個基本問題,即懲罰的理由、懲罰的對象以及什麼是適當的懲罰。這些問題都表明懲罰具有伸張正義的作用。

第三。補償損失以恢復正義。如果說懲罰罪惡是基於道義的正義要求,那麼補償損失則是功利的正義要求。法律在平均正義方面除了對罪惡予以懲罰外,還在合同、侵權方面表現為試圖補償受害者的損失。這種補償通常只以損失大小為標准,而不考慮或過多考慮侵害者有無過錯、其錯誤程度與賠償額有無必然聯系、賠償費是否由其本人支付(如行政賠償由國家支付)。以賠償為主的補償性責任主要是恢復分配正義。

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決定著統治階級的正義觀,法是體現和實現統治階級正義觀的重要手段。統治階級的正義觀通過法律形式固定之後,就具有了一種道德上的權威性,使法能更好地在實際生活中貫徹執行。統治階級的正義觀是一定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是法的內容中的重要組成因素。法是上層建築中法律制度的范疇,它不僅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正義觀,而且與統治階級的正義觀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具體來說,這種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1)正義是實在法的基本原則和依據,它表現為以正義的要求作為其追求目標,並將其確定為一套可操作的行為准則,給人們提供行為模式和標准;(2)法律通過和平和公正解決沖突的規定和程序來保障正義原則的實現。正義對法律進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的最高目的、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任何實在法律制度都或多或少、至少統治者在口頭上承認正義為其目標。不管統治者願意不願意,正義作為社會價值,始終是衡量法律良惡的標准。另一方面,法律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它的實現離不開規范,尤其離不開具有強制力的規范——法律。

參考文獻:

1. 孫國華主編。 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研究 群眾出版社 1996。

2. 張文顯。 法哲學范疇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

3. 卓澤淵 法的價值論 法律出版社 1999。

4. 張文顯主編 法理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如果急用,可以自己整理一下。

4. 正義有哪些類型

中西正義理論可以分為六種主要類型:
1。強力正義觀。即以公開的或隱蔽的強制力量、暴力、權力做為主要依據來確定正義的理論觀點。
2。功利正義論。主張正義應當依據功利、幸福或者說非道德價值來確定,正義依賴於善[善,在倫理學中有著被特別鄭重地討論過的含義]。「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邊沁的這一公式,可以說是功利主義者的一個基本信條。
3。契約正義論。在此主要指一種道德理性的契約理論,至於把契約理解為「功利」的理論,則歸之於契約正義論。
4。自然正義論。主要是自然法派理論家的觀點。
5。神學正義論。神學正義論是一種以上帝、神為正義的根源、並使正義理論從屬於神學的理論。
6。天道正義論。這是中國古代正義思想的主流,雖然各家各派對天道有不同的解釋,但是都反映出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天與正義的牢固聯系。

5. 法律實現正義有哪兩種方式

你好,法的正義分為實質正義和程序正義。
參照張文顯教授主編的《法理學》中的觀點,法的程序正義至少應具有以下幾個幾個標准:中立,平等,公開,科學,效率,文明。
中立是指,「與自身有關的人不應該是法官。」即審判者中立,不應偏向任何一方。
平等是指無差別對待,即戈爾丁所說「勸導性爭端」中的,「對各方的訴訟都應給予公平的注意「、」糾紛解決者應聽取雙方的論據和證據。「
公開是指程序活動中的活動過程對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及社會公開進行,並告知和保障參加機會。
科學是指程序活動中的各種活動與解決糾紛的目的是否具有必然的因果聯系。解決糾紛應當以理性推演為基礎,因為正義是排除任意性的。
效率是指解決糾紛的程序成本與糾紛解決的結果之間的關系問題。比如程序比如與糾紛的繁復程度相適應,簡單的糾紛應當以簡易程序進行,盡量縮減程序成本。
文明是指程序應當合乎文明與生活道德,如果糾紛解決中繼續存在外部的沖突,甚至武力的沖突,體罰被告等等,那麼他就沒有任何文明可言。
法的實質正義是一個龐大的概念,牽涉到倫理,社會,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我無法在這個問題里為你完全解答。一般而言,我們認為法的終極價值是規范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力反作用於生產關系。作為生產關系之一的法,自然也要將適應生產力發展為終極目標之一。故而適應生產力的法可以認為是體現了法的實質正義。
全手打,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還有其他問題請追加。
以上。

6. 將法的本質歸結為理性和正義的西方法學流派是

1、自然法學派的主要內容是:
1關於法的本質。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從本質上是一種客觀規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須以客觀規律為基礎,這種客觀規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
2法來源於永恆不變的本性、自然性、社會性、理性。真正的法律應當與之相符合,特別是與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為基礎,它永恆不變,並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3法的功能和目的在於實現公意和正義。
4法律及其觀念應當與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類尋求正義之絕對標準的結果。
歸納而言,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7. 法律上的正義是指

一、法律上的正義的概念:
正義是人類社會普遍認為的崇高的價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活動、思想和制度等。正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正義觀。衡量正義的客觀標準是這種正義的觀點、行為、思想是否促進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否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最大利益的需要。正義最低的內容是,正義要求分配社會利益和承擔社會義務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標准;正義的普遍性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平等或是量的均等、或是按人的貢獻平等或按身份平等,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者要保持一定的中立。總而言之正義是彰顯符合事實、規律、道理或某種公認標準的行為。
二、正義的分類:
根據正義涉及的不同領域的標准,可以把正義可分為制度正義,形式正義和程序正義。制度正義指社會制度的正義,具體是指社會財富、資源、責任、義務分配是否公平和正當。形式正義是對法律制度的公正一致的執行,它不管法律制度本身是否符合正義,它強調法律制度始終如一的實現。程序正義是指保證實現制度正義和形式正義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制定正義的法律,應有公正的立法程序,同樣,保證司法公正,也要有公正的司法程序。
三、法律與正義:
法律與正義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正義對法律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同時,法律也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法律運用國家強制性,保護社會主體的合法利益,通過裁決糾紛,懲治非正義的違法行為,以實現社會正義。

8. 請問法理學上對「正義」的定義是什麼

你好,我是一名法理學研究生。關於正義的問題,歷來是眾說紛紜的,我至今也還在糾結,不過可以把我的一些想法告訴你作為參考。
正義,當我們指人的時候,正義是一種德行,一種美德;當我們說一件事情的時候,正義又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一種理想的關系;當我們指整個社會的時候,正義又可以看作為一個公正的體制運轉模式,通俗來講就是付出了有回報、有能力的人得到社會的承認、收到冤屈能得到彌補等等社會基本結構的問題得到解決。
因此,當你沒有看清在何種語境下使用正義的時候,正義就如一張普洛透斯的臉,千變萬化。
相對於我們法學而言,正義其實可以簡單的劃分為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實體正義是社會各種資源、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的分配的正義問題,比如每個人都有生命權。程序正義就是社會沖突社會爭端解決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訴訟正義,訴訟權利的均等。
而立法的過程,就是在分配資源以達到正義的過程,當然,除了正義,法律還有很多價值,比如自由、秩序、效率,在法理學中,這些都是平級概念,何者優先呢?沖突的時候如何解決呢?可以說永遠也不會有固定答案,就好像一個姑娘是外表美重要呢,還是孝順重要呢,還是才華抑或溫柔呢,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就說這么多吧,祝你學習愉快!

9. 法理學中什麼是法律正義及法律正義如何可能

法律的正義性
(一)所謂法律的正義性,指法律本身須符合於社會正義。是法律與其他行為規則,如技術規則,的根本區別所在。正如人有"善、惡",法律也有"善、惡",這就是所謂的"良法"與"惡法"。符合於"社會正義"的法律是"良法",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就是"惡法"。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許多"惡法",諸如規定對小偷砍手的法律,規定當眾將"私通"者亂石砸死的法律,規定對流浪者加以鞭打、監禁甚至處死的法律,規定對同性戀者予以懲罰的法律,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相繼被廢止。我國去年被廢止的"收容遣送"制度、規定撞了白撞的地方性法規,就屬於"惡法"。
(二)正義性與法律評價:正因為法律有正義性,才使具體的法律法規成為被批評、評價的對象。法律絕不僅是主權者的"命令",絕不僅是立法機關制定的"行為規則","主權者"、"立法機關"也不能隨意制定"法律",所制定的法律必須符合於"社會正義"的要求。只有符合於"社會正義"的法律法規,人民才有服從和遵守的義務。對於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即所謂"惡法",應當通過"違憲審查程序"予以廢止,或者通過"統一解釋法律法規程序"迴避其適用。
當我們學習法律的時候,除了從規范性入手,掌握每一個法律制度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和法律效果,以及正確把握其立法目的之外,還需要進一步用"正義性"標准予以評價、批判。至少是不要為"惡法"辯護,不要製造所謂的"根據"、"理由",把"惡法"硬說成"良法" 。當我們參與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時,一定要慎之又慎。這是在為人民制定行為規則,為法官制定裁判規則,容不得任何輕率和半點私心。我們撰寫論文、討論案件,也應持慎重態度,一定要再三斟酌,我們所主張的新觀點、提出的立法建議和裁判方案,是否符合於社會正義。
(三)正義性與法律職業:一個人選擇了法學,選擇以法律為業,你就選擇了"公平正義"!選擇了以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義作為自己行為、處世的價值目標和判斷標准!你應該有正義感,有是非觀!你如果還是學生,你也是弱者,沒有力量為人民主持正義,但至少你應該能夠判斷是非,判斷正義與不正義!你如果擔任法官,就應當斷然拒絕法律外因素的干擾,使你作出的每一個判決都合情合理合法,在當事人之間實現公平正義!
法律人以研究法律、適用法律為職業。但這絕不是一般的職業,不是僅僅為了賺錢謀生。因此不是經營者(商人)。法律職業的神聖性在於:維護法律,維護正義!你看,西方的法官,被人民當成正義的化身,就像神職人員之被視為上帝的代表!法律人不可能是革命者,但法律人是社會正義的維護者!你是法學院的畢業生,無論你將來從事何種職業,身處社會的上層還是中層,你一定不要忘記法律的正義性,不要忘記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遭遇不幸的人們。
(四)正義性與裁判妥當性:法律的正義性最終要通過法院的裁判予以體現。法律、法規所體現的社會正義,是理性的正義;通過法院裁判所實現的正義,才是實踐的正義、現實的正義。因此,法官和律師對於實踐法律的正義負有神聖職責。裁判案件,不僅要考慮裁判是否於法有據,而且一定要考慮所作出的判決結果是否符合於社會正義,即裁判結果的妥當性。只有合於社會正義的判決,才是正確的判決;違背社會正義的判決,無論在程序上和實體法上如何"合法",都是錯誤的判決!
(五)正義性與誠信解釋:當對於如何裁判案件存在兩種不同方案,而兩種方案均有其理由,一時難以判斷哪一個方案更為妥當時,應採用誠信解釋方法:先假定採用第一種方案裁判本案,並對所作出的判決結果進行評價;再假定採用第二種方案裁判本案,並對所作出判決結果進行評價。如果採用某一方案所作出的判決結果,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喪失平衡,亦即使無辜的受害人沒有得到救濟,誠實守信的履約方的合法利益未受到保護,違反法律、違反合同的加害人、違約方非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獲得不正當利益,則應當判定這一裁判方案是錯誤的,當然不能採用。如果採用某一方案所作出的判決結果,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大體平衡,亦即使無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濟,誠實守信的履約方的合法利益受到保護,違反法律、違反合同的加害人、違約方受到懲罰,則應當判定這一裁判方案是正確的,應當採用這一方案裁判本案。
(六)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社會正義,有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分。形式正義,著重於程序公正。只要所適用的程序規則是公正的,具體案件的當事人之間是否實現了正義,則非所問。實質正義,則不滿足於程序的公正,而是著重於在具體的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實現正義。按照現代法律思想,強調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形式正義只是手段,而實質正義才是目的,形式正義須服從於實質正義,並最終保障實質正義的實現。
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原則,屬於形式正義。具體案件裁判的妥當性,即最終在具體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實現的正義,屬於實質正義。值得注意的是,近幾來來,在法院裁判工作中,出現了過分強調程序正義,以程序正義代替實質正義,甚至否定實質正義的的傾向。必須指出,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都只是手段而絕非目的,裁判的目的只能是在具體案件的當事人間實現實質正義。
法院裁判當然要講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但切不可走向極端。片面強調程序規則、舉證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而忽視"法官"的作用,不僅違背法律的正義性,也違背裁判的本質。法院裁判的本質,是行使裁判權的"人",對案件"事實"進行裁判。之所以需要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是為了幫助行使裁判權的"人"盡可能地"發現"案件的"事實真相",以形成"內心確信"。絕不是要"代替"案件的"事實真相",代替法官的"內心確信",更不是要取代"法官"。
質言之,裁判活動的"主體"是"法官",而不是"程序",無論如何科學、精密的程序也取代不了"法官"。程序規則只是形成法官"內心確信"的工具,正如"程序正義"只是實現"實質正義"的手段。司法改革也好,庭審改革也罷,法官人格的塑造才是關鍵。正如自由法學和法社會學的倡導者愛爾里希所言:"惟有法官的人格,才是法律正義的保障"

10. 什麼是正義行為什麼是非正義行為

何為正義?柏拉圖認為:「各盡其職就是正義」,烏爾比安認為:「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應有權利的穩定的永恆的意義」,凱爾森認為:「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在這個概念上,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理解,我們的概念中,正義即公平、公正。正義是法源之一,更是法的追求與歸宿。

既然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一種行為、狀態是否正義就涉及到三個要素:人、社會和與人直接相關的事物。人是正義反映的主體,也是評價正義的主體;社會的形成歸於人的產生和結合,社會對人的分工、分配起著重要作用,個人得不到與他人平等的地位、待遇,往往歸結於社會的不正義(公平);而與人直接相關的事物,如地位、資格、自由等,其多寡優劣主導著人們的評價。在遠古最原始的社會形成時,有了原始的勞動成果的分配,人們就開始了關於正義的討論。至於何種行為與狀態是正義的,用不同的標准、角度和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其觀察和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不同的。
美國學者羅爾斯提出了正義的兩個原則,其一,是每個人對於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的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制都應有一種平等權利;其二,是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1)被合理地期望適合於每一個人的利益;而且(2)依存於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羅爾斯還指出了可表示如下的更一般的正義觀:「所有社會價值--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自尊和基礎--都要平等的分配,除非對其中一種價值或所有價值的一種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個人的利益。」

將法律的觀念從正義中解脫出來是有困難的。在媒體和一般人眼裡,正義和法律的概念不斷的被交叉混同,而且純粹法學反對將法和正義相等同,主張將二者當作兩個不同的問題來處理。而我個人更傾向與使二者融合,我並不贊成過分清晰的區別這兩個概念。法律拋棄正義,便喪失其規范社會關系的作用;同樣,正義脫離法律,就喪失了載體,僅僅只能成為「價值判斷」,沒有實際用途。我非常推崇凱爾森的觀點,即正義作為一種主觀價值判斷也許為法律科學所排斥,但如果將正義理解為「合法性」,那麼法律科學中就應當包括正義概念。

人們評價一部法律是否符合正義標准(合法性)時,往往是立足於這部法律是否能將社會關系調整得令所有社會成員都滿意,但事實上,能夠滿足每個社會成員需要的法律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說:每個人的需要不一致,需要間的相互沖突也難以避免,那些合乎正義的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能達到的也只能是大多數社會成員的認可和滿意。

還應當提及的便是自然法學派提出的絕對正義的概念,自然法學派主張法的二元論,認為法應分為實在法和自然法,在不完善的實在法之上,存在著完善的,絕對正義的自然法。但理性的人應當知道:這種絕對正義是不可能存在的,如同世界是可知的,人有無窮的認知能力,而世界永遠不可能被完全認識,借用凱爾森的話「正義是一個人的認識所不能接近的理想。」

法律需要接受方方面面的考驗,在人們尋求法律幫助時,在法律制裁罪犯時,公平是否得到維護,正義是否得到匡扶,這是法律正義性(合法性)認定的標尺,也是法律生存的土壤,法律立足正義,才能使正義的概念在法律的基礎上得到升華。

熱點內容
麵包原料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0 03:11:11 瀏覽:839
質量相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0 03:10:33 瀏覽:74
授權立法與職權立法 發布:2025-01-10 02:31:50 瀏覽:270
忠誠協議與婚姻法 發布:2025-01-10 00:24:42 瀏覽:996
新監理工程師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0 00:05:32 瀏覽:402
天元律師事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09 23:40:10 瀏覽:997
勞動法五險之生育險 發布:2025-01-09 22:54:14 瀏覽:700
台灣公益募捐條例 發布:2025-01-09 22:49:24 瀏覽:735
合肥市瑤海區法院 發布:2025-01-09 21:43:56 瀏覽:933
腳部刑法圖 發布:2025-01-09 21:23:15 瀏覽: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