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法治思維
㈠ 什麼是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有什麼區別
它們雖然是對立關系,但是在現代社會放肆的人不少,但是毫發未損的不是特版別多。說簡單點權這倆思想就是法制思想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有點像人人平等的意思。人治思維是,皇親國戚不受或者減少懲罰力度,有點像有權的人都會得到法外開恩或者懲罰很弱的意思。兩者雖然對立,但是現代社會隨著媒體的發展曝光,人治思想收到平民百姓的打擊,但是只是降低的囂張氣焰,就是說犯罪了,不會以我是皇親國戚來威脅(當然也存在很多)。作為權貴的代表,它們一來限制人的思想開放,二來設立了很嚴肅但人人恨的組織,文化部和廣電,它們的發展非常成功,將來控制媒體界後,就不怕曝光了,當然中國高層的決定是用人治,其實如果我是高層的話,我也會選擇這個的,畢竟人人有私心特權誰會不要。
㈡ 談一談如何提高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是要培養法治思維理念。首先,要養成運用法治思維的習慣。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理念,使其認識到什麼是法治思維,為什麼要運用法治思維,怎樣運用法治思維,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為領導幹部的常用語,使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其次,要重視法治思維的實踐運用。在遇到權力與權利沖突、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要牢固樹立民本意識,主動運用權利本位、正當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則處理問題,堅持依法辦事,減少官民對抗,樹立領導幹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再次,要把握多種思維方式的合理運用。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決策既合法合規、又合情合理。
二是要提升法治思維能力。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首先在於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要不斷創新教育培訓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學法制度,建立健全學法的長效機制。在學習形式上,要通過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會前學法、法制講座等形式,通過舉辦領導幹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專題研討班,定期組織領導幹部參加專門法律知識輪訓和新法律法規專題培訓。在學習內容上,既要學習憲法、通用法律知識以及與履行職責相關的法律知識,又要重視法律原則、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維能力方面的學習培養。
三是要考核依法履職水平。要像考核經濟指標一樣,把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決策納入對領導幹部的考核內容,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要通過鼓勵、獎勵、晉職、晉級等激勵機制,引導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重視提拔使用法治思維意識強、善於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優秀幹部;要按照有權就有責、濫權應擔責、侵權要賠償的要求,強化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對那些不依法辦事的領導幹部要嚴肅進行批評教育;對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權益帶來重大損失,並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領導幹部,要嚴格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㈢ 法治思維的概念是什麼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 (1)法治思維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法治思維以法治價值精神為指導,蘊含著公正、平等、民主、人權等法治理念,是一種正當性思維; 第二,法治思維以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為依據來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是一種規范性思維; 第三,法治思維以法律手段與法律方法為依託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糾紛,是一種可靠的邏輯思維; 第四,法治思維是一種符合規律、尊重事實的科學思維。 因此,法治思維是一種融法律的價值屬性和工具理性於一體的特殊的高級法律意識。 (2)培養法治思維,必須拋棄人治思維。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在依據上,法治思維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處理法律問題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而人治思維的本質是人高於法或權大於法,它主張憑借個人尤其是掌權者、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德性和才智來治國平天下。如,古希臘柏拉圖提出的「哲學王」之治,我國古代推崇的「聖君」、「賢人」之治以及後世的「英雄」、「強人」、「能人」之治等,主要強調的都是依靠個人的能力和德行治國理政。 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維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對待方式調節社會關系,解決矛盾糾紛,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穩定性和一貫性;而人治思維漠視規則的普遍適用性,按照個人意志和感情進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隨、朝令夕改,具有極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三是在價值上,法治思維強調集中社會大眾的意志來進行決策和判斷,是一種「多數人之治」的思維,避免陷入無政府主義或以民主之名搞亂社會;而人治思維是個人說了算的專斷思維,雖然有時也強調集思廣益進行治理或作出決定,但主要表現為少數個人的集權專斷。 四是在標准上,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分水嶺不在於有沒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與好壞,而在於最高的權威究竟是法律還是個人。法治思維以法律為最高權威,強調「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人治思維則奉領導者個人的意志為最高權威,當法律的權威與個人的權威發生矛盾時,強調服從個人而非服從法律的權威。
㈣ 法治思維非法治思維區別在哪
當今世界,政治清明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崇高理想之一。要把這一理想變成現實,最基本的前提是,實現社會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中入治思維主導向法治思維主導的現代化轉換。在這里,法治思維是指人們以崇尚法律之治為核心形成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人治思維是指人們以信奉人之治為核心形成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法治思維蘊含著從法律至上角度審視一切社會治理問題的傾向,它與人治思維的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法律至上與權力至尊的沖突
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不在於是否強調完備的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也不在於是否主張把法律作為基本的社會治理手段。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法治思維倡導法律至上,人治思維迷戀權力至尊。法律至上與權力至尊的沖突是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最根本的沖突,正是由於這一沖突,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必定是不兼容的,難以實現相互融合。人治思維並非不重視法律,但是人治思維中的法律只是當權者實現個人意志的工具。人治思維情境中的權大於法,權力支配一切,法治思維情境中的法大於權,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在確立法律權威的過程中,法治思維特別重視政府的作用,強調政府尊重法律從而引領社會大眾尊重法律。而在人治思維中,政府對法律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對法律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自己需要時就大講法律;當講法律對自己不利時,就把法律毫不猶豫地拋在一邊。
在法治思維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個人無論貧富貴賤都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即使是位高權重的執政精英也必須服從法律、嚴格依法辦事。在人治思維中,法律因人而異,人人平等之類的話語只是毫無意義的說辭而已。在面對弱者時,法律的威嚴神聖不可侵犯;當有權有勢者在場時,法律則淪為任由強權者隨意擺布的玩具。
在法治思維中,法律的至上權威總是與司法機構的獨立性聯系在一起,所以法治思維特別重視司法獨立,把司法獨立視為法治的關鍵要素,強調司法機構能夠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職權,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能隨意干涉。在司法獨立的前提下,司法機關可以通過司法程序審查政府行為的合法性,促使政府機構的運作依據法律並服從法律,從而確立法律的至上權威。在人治思維中,司法機構只是政府權力的依附物,是實現執政者意圖的工具。
二、保障權利與漠視權利的沖突
保障權利是法治思維的靈魂。法治思維特別重視法律保障公民正當權利的基本功能,強調普通公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公民的基本權利通過法律的至上權威得以確認並受到強有力的保障,法律最大限度地抑制暴力、強權對公民自由權利的粗暴干涉。公民的法定權利限制了政府權力的作用空間,劃定了政府機構行使權力時不可逾越的邊界。一旦政府權力超出法定的作用空間而侵入公民的私人領域,公民可以藉助法律手段積極回應,司法機構就會追究有關政府機構和官員的法律責任,迫使政府機構和官員停止權力濫用並對受侵害的公民作出必要的補償,從而捍衛公民的合法權益。
在法治思維的視野中。能夠保護公民正當權利的法律是正義的良法,侵犯公民正當權利的法律是不正義的惡法。正義的良法不但保護多數人的正當權利,而且也保護少數人的正當權利。與法治思維相反,人治思維高度關注公民的義務,把許許多多的義務隨意強加給公民,而對其權利毫不在意。在人治思維的框架下,法律充當的是管民、治民的工具,而不是保護公民權利的屏障。當正當權利受到當權者的肆意侵犯時,公民無法指望藉助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因為在人治思維主導的社會環境中利用法律途徑維權不僅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而且更重要的是,維權的結果常常因為得罪當權者反而使自己的正當權利受到更嚴重的侵犯。無奈之下,公民只能寄希望於通過告御狀、上訪等方式得到明君、清官的垂青。但是,對大多數有冤情的公民來說,他們遇到明君、清官的概率是極其低的,他們的權利訴求得到有效回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法治思維中,社會成員對法律的認同與服從是極其重要的,這種對法律的認同與服從建立在社會成員期待法律能夠保障自己權利的基礎之上。法治思維主張通過至高無上的法律確認社會成員的正當權利,為社會成員追求自己的利益、捍衛自己的權利提供可靠的保障,以此來增強社會成員對法律的認同與服從。在人治思維中,由於法律只是壓制民眾的工具而不是保障民眾權利的手段,所以民眾對法律不可能產生認同感,他們不會自覺地守法、護法,而只是迫不得已出於避害的考慮才順從法律。
三、規范權力與放縱權力的沖突
在法治思維中,人性是有缺陷的,而且這種缺陷不可能通過社會發展和個人的自我修養予以消除;如果缺乏有效的制約,任何掌握權力的人最終都會濫用權力。法治思維不相信通過道德教化可以讓當權者善用權力,而是高度重視通過嚴密有效的法律制度給當權者套上緊箍咒,以保證當權者即使存在濫用權力的不良企圖也難以為惡。而在人治思維中,人性是善的,只要讓道德高尚的人擁有權力,或者只要加強對當權者的道德教育,權力就不會被濫用。人治思維極力倡導修身養性,似乎只要找到了能夠嚴格自律的好官、清官,權力自然就會被合理運用,根本不需要通過法律制度對當權者的權力進行有效制約。
法治思維強調,法律的首要功能是制約政府權力。為了有效制約政府權力,必須通過法律制度實現權力的分立,在制度層面上消除過分集中的權力,並按照法律程序嚴格限定權力行使的邊界及方式,規范權力的正當使用。相反,人治思維主張高度集權,權力高度集中與人治思維如影隨形。在權力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權力不可能得到有效制約,它必定是放縱的、恣意妄為的。而放縱的權力必然導致嚴重的腐敗,政治清明最多隻能成為曇花一現。當然,有時候人治思維對腐敗現象也深惡痛絕,甚至會倡導聲勢浩大的反腐風暴,但是,由於人治思維主導的反腐敗不可能致力於消除過分集中的權力,不可能在制約權力的有效制度問題上痛下工夫,腐敗滋生蔓延的制度病源始終存在著,因此,這種反腐敗往往造成腐敗分子前赴後繼,腐敗越反越猖獗。 四、注重程序與拒斥程序的沖突
是否重視程序是區分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重要標准。法治思維特別注重程序,強調要對制度運行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作出明確的規定,使制度的每一個原則和每一條內容都能夠具體化為可操作性的規定。在法治思維中,法治內在地蘊涵著一系列合理有效的程序,沒有程序保障的法治無非是海市蜃樓。只有在程序公正科學的基礎之上,法治建設才會富有成效。公正科學的程序是法治的基本構架,程序的完善程度是法治完善程度的基本標志。法治的演進過程,實質上就是法治程序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因此,為了確立和完善法治,法治思維特別強調公正科學的法治程序的優先地位。通過確立公正科學的法治程序,提升制度運行的規范化水平,消除制度運行中的不確定性,增強人們對未來的確定預期。如果一項制度缺乏公正科學的程序,那它就必定是存在嚴重漏洞的不健全制度。缺乏公正科學的程序,不但會造成制度運行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會導致制度運行的結果出現無法預見的不確定性,這顯然與法治旨在消除不確定性和隨意性的基本理念相背離。
法治思維的基本特徵是強調按照既定的程序辦事,即使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失誤,也必須通過限定的程序去加以糾正。人治思維中的執政階層和公眾則普遍輕視程序,許多程序設計不嚴密、不規范,人們常常因為權宜之計而隨意拋棄既定程序,造成權力運行恣意專橫,處理問題反復無常。在人治思維主導的社會中,雖然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但是,這些規章制度普遍缺乏公正科學的,程序作為支撐。許多制度在運作過程中,呈現出極其明顯的隨意性、不確定性。程序是制度順利運行的基本保障,如果缺乏具體規則、基本步驟、明確時限等方面的程序安排,就必然造成制度形同虛設,在實際運行中變形走樣。由於人治思維認識不到程序的重要價值,所以人洽思維主導建立的諸多制度必定存在顯而易見的大量缺陷和漏洞,這就為制度的執行者提供了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和腐敗機會,使他們能夠從個人和小團體的特殊利益出發隨心所欲地濫用權力,嚴重侵犯公眾利益、踐踏公平正義。
五、公開透明與暗箱操作的沖突
法治思維倡導辦事公開透明,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人治思維則迷戀暗箱操作,事情無論大小都喜歡搞得神神秘秘,讓人摸不著頭腦。
在社會生活中,最終掌控權力、行使權力的總是少數人。而少數人的權力從根本上說是來源於社會大眾,當權者只是代表社會大眾行使權力。因此,法治思維十分重視權力運作的公開透明,強調當權者有責任和義務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行使權力。一般來說,權力運作的方式越公開越透明,官員在行使權力時濫用的可能性就會越小,濫用時被追究責任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反之,權力的暗箱操作越普遍,社會大眾分辨政府機構和政府官員權力運作是否越軌的難度就會越高,即使知道越軌了,公眾也缺乏足夠的證據和能力通過正當途徑去有效阻止政府機構和政府官員的越軌行為。
人治思維對公開透明不以為然,權力運作過程更多排斥公開透明的基本原則,人們習慣於暗箱操作,似乎暗箱操作是約定俗成、理所應當的權力運作模式。在權力運作不公開不透明的人治環境中,少數當權者壟斷著重要的信息源,把信息當做支配公眾甚至是愚弄公眾的一種手段。那些社會大眾迫切希望了解的信息,那些對公眾的生活、工作及其前途命運能夠產生重要影響的信息,公眾往往難以及時了解。有時,公眾所了解的有關重要信息甚至是虛假的、嚴重誤導其行為的。一些事關公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過程往往不為公眾所知,公眾著想了解政府機構和政府官員的權力運作過程更是難上加難。人治思維對權力運作公開透明的極端漠視和抵觸,導致公眾對實際的政治生活知之甚少,公眾這一權力的真正主體往往被一些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信息迷霧籠罩著,權力的運作過程與他們無關。在這樣的狀況下,公眾的權力主體地位只能是徒有虛名,政治冷漠和政治不滿情緒自然很容易在他們中間彌漫。同時,缺乏知情權的公眾很難了解政府和官員的真實情況,即使官員濫用權力十分嚴重,公眾通常也會被蒙在鼓裡,難以對權力實施有效的監督。這樣,離開公眾的有效制約,權力的囂張和濫用自然難以遏制。
總之,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沖突是不可調和的。只有認清兩者對立和沖突的表現形式,才能更好地壓縮人治思維的生存空間,逐步確立法治思維在社會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中的主導地位,為政治清明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人文社科部教授
㈤ 在你過往自身或身邊是否有過缺乏法治思維的事情
這樣的事肯定有過。在沖動之前,你可能是按照法治思維的方式考慮問題,但是一旦沖突沖動起來。往往會做出違背法律的事情,比如打架傷人這樣的事情。
㈥ 如何培養法律思維
1、學習法律知抄識。學習和掌握基本襲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
2、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法治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正確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和精神等;
二是正確運用法律的方法。
3、參與法律實踐。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治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現在,人們參與法律實踐的方式和途徑越來越多:
一是參與立法討論;
二是依法行使監督權;
三是旁聽司法審判。
4、養成守法習慣。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
(6)沒有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基本規則:
(1)法律思維必須以權利義務的分析作為思考問題的基本邏輯線索;
(2)形式合理性優先於實質合理性;
(3)程序公正優先於實體公正;
(4)普遍正義優先於個案正義;
(5)理由優先於結論;
(6)合法性優於客觀性 ,相同案件的結果能相差很大,因為在中國,有個東西叫民意,他對司法的影響太大,但是裡面很多人是不懂法律的,其實是在起鬨鬧事。一句話,民意不代表法律,憤慨不代表正義。 要有一顆公平、正義之心。
㈦ 大學生如何培養法治思維
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務,所以當務之急是要在准確把握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基本內涵,深刻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的主要途徑,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就學校教育而言,也不僅僅只是一個課堂教學問題,需要學校與我們共同來執行,那麼我們大學生應該如何培養法治思維呢?
(5)守住法律底線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法律不能成為「橡皮泥」「稻草人」,觸犯法律底線就要受到追究,堅持從自我做起,形成底線私我,嚴守法律底線,帶頭尊法守法。
㈧ 生活中,有哪些大家熟知卻不以為然的缺乏法治思維的行為或現象
每個人心裡都很明白,自己有一些不良習慣,或者不良嗜好,例如抽煙、喝酒內、玩游戲等。而且也容明白這些不良嗜好對自己是有危害的,但是不以為然。生活中,也有一些大家熟知卻不以為然的缺乏法治思維的行為或現象,例如婚外情,非法同居等。
㈨ 如何培養法制思維,如何尊重法律權威
1、樹立法治信仰。
就是尊重法律的權威,在法律的框架內行使權力、保障權利專。屬在法治社會,法律不僅是治理國家的工具,而且是規范社會關系、裁判糾紛訴訟的主要標准,必須得到充分認同和嚴格遵守。
2、克服特權思想。
平等是法律的生命。只有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才有權威和公信力,法治才能得到實現。法治思維與特權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培養法治思維必須克服特權思想。
3、增強程序意識。
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是法治的兩大要件。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必經之路,沒有程序公正就沒有實體公正。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僅要求實體公正,而且更加註重程序公正。
(9)沒有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要求人們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覺將法律付諸實踐,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
領導幹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維,直接關系權力能否得到正確行使,直接影響依法治國成效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於領導幹部來說,讓法治成為一種思維方式。
㈩ 什麼是法治思維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
一、什麼是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何為法治思維?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二、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
1、從個人層面
空閑時,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懂法的人。在空閑無事的時候,可以學習一些法律知識,可以從書籍上獲取,也可以在電視上或電腦上進行詳細的閱讀,吸收未曾了解的法律知識。
多參加法律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的法治思維能力。多參加校內法律社團所開展的法律實踐活動,身在其中鍛煉自己的法治思維能力,頭腦清醒,理性分析各項事情的起始與結束之間涉及的法律知識。
理想思考,遇事理性分析,凡事講究證據,進行法治思維分析。在遇到不同案例的時候,理性分析事情,不要說一些不存在和沒有理論支撐的話語,凡事講求證據和物證。
多看一些法律案例,看出一個案例背後的故事,做到思維分析。看一些經典案例,從中挖掘背後的法律知識,從起始到結束,看其中的過程是否有讓自己對法律有了重新的認識。
2、從學校層面
開設法律相關的課程,讓大學生們積極參加,並促使大學生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在校內,可以報名有關法律知識的課程,或者報名有關法律的社團,從而在學習課程中不斷的使自己了解法律知識,敢於拿起法律武器維權。
開展此情此景普法劇情,讓大學生們以身試法,有專門的老師在旁講說。在校內開展一些普法劇情,讓大學生們當主人公,從而開展普法宣傳,讓更多的大學生進行了解法治意識,善於運用法治思維。
(10)沒有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六個維度
1、法治思維是一種規則思維
任何法律均得從預設規則著手,明確告訴人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以及如何來做。有了法律規則,人們對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
2、法治思維是一種程序思維
法治思維要求重視程序,充分發揮程序的作用。遇到有爭議或糾紛的問題,即使是非對錯很清晰,也要善於考慮程序上的處理方式,讓爭議各方平等地發表意見。
3、法治思維是一種權利思維
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公權力行使者不得法外設定權力,不得在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情形下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要清醒認識到權力的本質和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
4、法治思維是一種責任思維
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有權必有責。要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該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5、法治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
一方面,要服從規則及其邏輯,而不受情感因素的左右。另一方面,要注重價值權衡,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要求我們看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
6、法治思維是一種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是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的思維。我國調解制度、社區矯正制度以及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以定紛止爭、維護權利、實質性地解決社會問題為旨歸,體現了清晰的建設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