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道德
❶ 赫爾巴特「五種道德觀念」的提出有何意義
赫爾巴特認為「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以及「公平或報償」這五種永恆不變的「美德」是「鞏固世界秩序的永恆真理」,也是維持現存社會秩序的行為准則。「五種道德觀念」不僅是赫爾巴特的倫理學信條,同時也構成他教育理論的重要立論依據。
❷ 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五種代表性道德修養方法是什麼
摘要 五種代表性道德修養方法是:學思並重、省察克治、慎獨自律、知行合一、積善成德。
❸ 指出人性的五種道德的是誰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它雖具有高深的哲理,但卻是極注重於道德行為的實踐。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在日常生活行為中,隨時隨地努力去做好事,盡量避免一切過失,才能培養成完善的人格。
那麼到底要避免些什麼過失?而又怎樣努力去做好事呢?
從佛教的觀點說,一個人起碼要實行五種道德:一、不殺生而仁愛;二、不偷盜而重義;三、不邪淫而有禮;四、不妄語而誠信;五、不飲酒而正智。
這五種都是做人應有的道德行為。
諸位聽到這兒,心裡必然會打個問號:「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這樣做?」那麼請大家平心靜氣,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殺生而仁愛呢?諸位!一般人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是什麼?是吃的、穿的、住的嗎?是金錢、珠寶嗎?都不是。這些東西雖然可貴,但有時還可以毫有顧惜地拋棄了,惟自己的生命,怎樣也捨不得丟掉!甚至割去了一隻手,或鋸去了一隻腳,犧牲了身體一部份,還是要求生命的存在。所以說,一般人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愛惜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就應該愛惜別人寶貴的生命;我們不願別人傷害自己的生命,也就不應該去傷害別人的生命。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佛教人「不殺生」。
假使有一個地方,隨便殺人是沒有罪過的,那麼,住在那個地方的人,隨時隨地都有被殺的危險,生命一點保障也沒有,大家都會墮在驚惶恐怖的深坑裡,過著憂慮痛苦的日子了。所以,社會秩序的維持,人類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夠共同遵守「不殺生」;因此,「不殺生」不但是佛教第一的戒條,同時也成為國家重要的法律了。
進一步說,不但人類,就是其他一切動物,也和人類一樣的有生命,一樣的害怕死亡,一樣的知道愛護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動物,也應該愛護,不要故意去傷害它們。
我們能夠愛護人類,愛護動物,不作故意的殘殺與傷害,就可以養成一種慈悲仁愛的心靈,以及和平互助的生活方式。
第二,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偷盜而重義呢?我們知道,生命既是大家都認為最寶貴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但是要維持這人人都認為寶貴的生命和存在,卻又不是簡單的。肚子餓了要吃飯,天氣冷了要穿衣,遮蔽風雨要屋子,日常生活需要各種東西,必須有這種種物質上的資給營養,生命才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所以,佛教把我們寶貴的生命,稱為「內命」;而把這些生命所需的物質財產叫做「外命」。因為從我們生活需要上說,這些物質財產,也就形成每個生命外在的一部份了;如果沒有它,那生命的存在,便會發生問題了。所以這些物財產,如果給人家偷拿了去,或者搶劫、侵佔、剝削了去,那麼直接間接地,就會威脅到生命的存在了。所以佛教教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內命」——「不殺生」以後,接著又教人不可侵奪人家的「外命」——「不偷盜」。
一般來說,世間一切財物,都是各有主權的,主權的轉移,必須經過合法的手續,付予相當的代價,這種主權的保障,就是為要保護各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資。假使一件東西,主權不屬於我,而我為了貪心的驅使,用非法的手段,去偷竊、騙取、或者強奪,不付代價,不費勞力地把它變為己有,那是多麼可恥和行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那麼財物的主權,便沒有了保障,你侵我奪,社會就要紊亂了。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別人的主權,嚴守「不偷盜」的戒律。
我們能夠嚴守「不偷盜」的戒律,而戒絕一切欺騙等的不良習慣,就可以養成光明磊落,崇尚正義的胸襟。
第三,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邪淫而有禮呢?我們知道,人群社會之所以有男女婚姻的設施,從個人說,原是為要養成貞節的人品;從社會說,亦為人類生生不絕地繁衍。所以男女的結合,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與社會的禮節。如果沒有通過法律與禮節而亂行非禮,則有乖於國家的法律,亦破壞了社會的禮節。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原許在家的佛教徒,有正當的夫婦配偶,但是對於非合法的苟且淫行,是不許可的,因為此種邪淫,會喪失個人的品格,破壞家庭的和諧,傷害社會的風化。
第四,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妄語而誠信呢?我們知道,社會國家是由許多「個人」集合而成的;同在一個社會的許多「個人」,彼此要傳達情感,交換意見,完全是靠著語言;可以說人類的社會關系,完全是由語言構成的。假如我們的語言不正確,不誠實,就不能負起傳達情感與交換意見的任務了,這好像兩岸之間,折斷了橋梁,人與人間的聯絡被破壞了,就會造成社會的紊亂。所以佛教教人「不妄語」,要說誠實、正確而有意義的話。
進一步說,文學是語言的記錄,它的傳達情感,溝通意見的功用,和語言完全相同,而其效力更大;所以我們在語言上不可撒謊、在文字上也同樣的不應該虛妄。
第五,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飲酒而正智呢?要知道,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可是我們喝了酒之後,卻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為。因為酒一下肚,由於酒精的刺激,性亂起來,既大膽,又沖動,神經系統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什麼天大的罪惡都幹得出來,所以佛教教人「不飲酒」。
上面所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的五種道德行為,在佛教稱為「五戒」,是釋迦牟尼佛陀教導每個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為。人群社會,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殺生」和「不偷盜」,那麼每個人的「內命」和「外命」,都能得到安全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邪淫」,那麼每個人的家庭,都能得到和諧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妄語」,那麼整個社會國家,也都能夠和平安樂了。所以,不但個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須實行佛教的五戒;就是人類世界要達到和平安樂,也非大家一齊來實行佛教的五戒不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推行這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❹ 人類社會道德可分為哪幾類
人類社會道德可分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類。
1、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2、職業道德
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
3、家庭美德
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繫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
(4)五種道德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當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范化,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
百行德為首,百業德為先。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尚德傳統的民族。中華文化文明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蘊含了厚德載物、德行天下的優良傳統。
❺ 教育學的倫理學基礎來講,有那幾種道德觀念
就教育學的倫理學基礎來講,有以下五種道德觀念:內心自由的觀念、完善的觀念、仁慈的觀念、正義的觀念、公平的觀念。在以上五種道德中,前兩種針對個人的道德修養而言,後三種則是針對個人與他人發生社會關系而言,這五條倫理觀念包含著道德的一切類型,是鞏固世界秩序的永恆真理。
❻ 杜甫指出的五種道德分別是什麼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杜甫並沒有提出五種道德,五種道德是指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倫理學的主要內容。
❼ 請問是誰將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並指出人性的五種道德的
中國古代一種主張人性分為三等的理論。 西漢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東漢王充也據稟氣的多少把人性分為善、中、惡三種,唐韓愈明確提出「性情三品」說,把性與情分為上、中、下三品。
中文名
性三品
代表人物
韓愈 王充
快速
導航
上中下三等論
善中惡三種論
上中下三品論
簡介
中國古代一種關於人性的學說。中國古代一種主張人性分為三等的理論。性三品之說受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先驗論影響。
上中下三等論
西漢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結合天人感應說,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別的觀點。他認為:「人副天數」,人是天的副本,人的身體和性情都來源於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他認為,人性的根源是陽,表現於外為仁,是善;情的根源是陰,表現於外為貪,是不善。人生下來就有性和情兩種質,雖然性是主,情是從,但不能說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他比喻說:「善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實性》)。要使人養成道德品行,達到「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需要經過社會的教育。董仲舒認為:上等的「聖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經過教育,也難以轉化為善的。這兩種都是少數,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數,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認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養成善德。他從人性論上論證了封建統治的合理性。
善中惡三種論
董仲舒以後,東漢王充也據稟氣的多少把人性分為善、中、惡三種,王充認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惡是中人以下,善惡混是中人之性
上中下三品論
荀悅明確提出「性三品」的概念;韓愈講得更細一些,唐韓愈明確提出「性情三品」說,把性與情分為上、中、下三品。他說:「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原性》)。「與生俱」的性包括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品質,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於其餘四者;下品之性反於仁而違背其餘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餘四者也雜而不純。「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接於物而生」的情,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強調上品與下品之間不可移,同時認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通過後天的道德修養與「先王之教」,「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並以此反對佛教的滅情以見性之說。這一人性論至宋而息,但遺跡猶存,北宋李靚說:「今觀退之之辨誠為得也,孟子豈能專之!」(《禮論》第六)韓愈的「性三品」說和董仲舒的一樣都是封建等級關系在理論上的反映。
❽ 五種道德發展的歷史類型及其性質、特徵、內涵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它雖具有高深的哲理,但卻是極注重於道德行為的實踐。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在日常生活行為中,隨時隨地努力去做好事,盡量避免一切過失,才能培養成完善的人格。
從佛教的觀點講,一個人起碼要實行五種道德:一、不殺生而仁愛;二、不偷盜而重義;三、不邪淫而有禮;四、不妄語而誠信;五、不飲酒而正智。 這五種都是做人應有的道德行為。
第一、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殺生而仁愛呢?一般人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是什麼?是吃的、穿的、住的嗎?是金錢、珠寶嗎?都不是。這些東西雖然可貴,但有時還可以毫不顧惜地拋棄了,唯有自己的生命,怎樣也捨不得丟掉!甚至割去了一隻手,或鋸去了一隻腳,犧牲了身體一部分,還是要求生命的存在。所以說,一般人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愛惜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就應該愛惜別人寶貴的生命;我們不願別人傷害自己的生命,也就不應該去傷害別人的生命。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佛教教人「不殺生」。
第二、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偷盜而重義呢?我們知道,生命既是大家都認為最寶貴,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但是要維持這人人都認為寶貴的生命的存在,卻又不是簡單的。肚子餓了要吃飯,天氣冷了要穿衣,遮蔽風雨要屋子,日常生活需要各種東西,必須有這種種物質上的資給營養,生命才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所以,佛教把我們寶貴的生命,稱為「內命」;而把這些生命所需的物質財產叫做「外命」。因為從我們生活需要上說,這些物質財產,也就形成每個生命外在的一部分了;如果沒有它,那生命的存在,便會發生問題了。所以這些物財產,如果給人家偷拿了去,或者搶劫、侵佔、剝削了去,那麼直接間接地,就會威脅到生命的存在了。所以佛教教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內命」——「不殺生」以後,接著又教人不可侵奪人家的「外命」——「不偷盜」。
一般來說,世間一切財物,都是各有主權的,主權的轉移,必須經過合法的手續,付予相當的代價,這種主權的保障,就是為要保護各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資。假使一件東西,主權不屬於我,而我為了貪心的驅使,用非法的手段,去偷竊、騙取、或者強奪,不付代價,不費勞力地把它變為己有,那是多麼可恥的行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那麼財物的主權,便沒有了保障,你侵我奪,社會就要紊亂了。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別人的主權,嚴守「不偷盜」的戒律。
我們能夠嚴守「不偷盜」的戒律,而戒絕一切欺騙等的不良習慣,就可以養成光明磊落,崇尚正義的胸襟。
第三、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邪淫而有禮呢?我們知道,人群社會之所以有男女婚姻的設施,從個人說,原是為要養成貞節的人品;從社會說,亦為人類生生不絕地繁衍。所以男女的結合,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與社會的禮節。如果沒有通過法律與禮節而亂行非禮,則有悖於國家的法律,亦破壞了社會的禮節。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原許在家的佛教徒,有正當的夫婦配偶,但是對於非合法的苟且淫行,是不許可的,因為此種邪淫,會喪失個人的品格,破壞家庭的和諧,傷害社會的風化。
第四、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妄語而誠信呢?我們知道,社會國家是由許多「個人」集合而成的;同在一個社會的許多「個人」,彼此要傳達情感,交換意見,完全是靠著語言。可以說人類的社會關系,完全是由語言構成的。假如我們的語言不正確,不誠實,就不能負起傳達情感與交換意見的任務了,這好像兩岸之間,折斷了橋梁,人與人間的聯絡被破壞了,就會造成社會的紊亂。所以佛教教人「不妄語」,要說誠實、正確而有意義的話。
進一步說,文字是語言的記錄,它的傳達情感,溝通意見的功用,和語言完全相同,而其效力更大;所以我們在語言上不可撒謊、在文字上也同樣的不應該虛妄。
第五、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飲酒而正智呢?要知道,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可是我們喝了酒之後,卻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為。因為酒一下肚,由於酒精的刺激,性亂起來,既大膽,又沖動,神經系統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什麼天大的罪惡都幹得出來,所以佛教教人「不飲酒」。
上面所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的五種道德行為,在佛教稱為「五戒」,是釋迦牟尼佛陀教導每個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為。人群社會,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殺生」和「不偷盜」,那麼每個人的「內命」和「外命」,都能得到安全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邪淫」,那麼每個人的家庭,都能得到和諧?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妄語」,那麼整個社會國家,也都能夠和平安樂了。所以,不但個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須實行佛教的五戒,就是人類世界要達到和平安樂,也非大家一齊來實行佛教的五戒不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推行這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❾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經歷的道德類型,有幾種分類方法每種分類的具體內容是什
1、原始社會的道德
2、奴隸社會的道德
3、封建社會的道德
4、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
5、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
❿ 道德禮儀有哪些
以下是幾點道德禮儀
一、儀表
1、儀表——第一印象的關鍵
儀表,也就是人的外表形象,包括儀容、服飾、姿態和風度,是一個人教養、性格的外在表現。
講究個人衛生、保持衣著整潔是儀表美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條件,就必須勤梳洗、講衛生,尤其在社交場合務必穿戴整齊,精神振作。
要正確認識自己,不盲目追趕潮流,注意得體和諧,做到裝扮適宜,舉止大方,態度親切,秀外慧中,個性鮮明。
2、儀容——淡妝濃抹要相宜
儀容即容貌,由發式、面容以及人體所有未被服飾遮掩的肌膚所構成,是個人儀表的基本要素。保持清潔是最基本、最簡單、最普遍的美容。
男士要注意細部的整潔,如眼部、鼻腔、口腔、胡須、指甲等。要知道,有時「細節」也能決定一切。
風華正茂的學生,天生麗質,一般不必化妝。職業女性,尤其是社交場合的女士,通常要化妝。在某些場合,適當的美容化妝則是一種禮貌,也是自尊、尊人的體現。
化妝的濃淡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和場合來選擇。在平時,以化淡妝為宜,注重自然和諧,不宜濃妝艷抹、香氣襲人;參加晚會、舞會等社交活動時,則應適當濃妝。
3、美發——並非時尚就是好
發型是儀容的極為重要部分。頭發整潔、發型得體是美發的基本要求。整潔得體大方的發式易給人留下神清氣爽的美感,而蓬頭垢面難免使人聯想起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