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處事
① 《道德經》中有哪些關於為人處事的哲學思想
如果要找出一本代表中國哲學的書籍,那非《道德經》莫屬。古希臘人認為「哲學」就是「愛智慧」。我認為哲學是一門理論學,是對宇宙萬物、人類社會、心理活動等做出合理解釋的學問。中國古代很少對這些「玄之又玄」的東西進行探究,因此導致哲學沒有形成體系。不過,道家卻是一個例外。以《道德經》為例,道家學派以「道」為出發點,提出了自己的本體論、辯證法和方法論,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哲學框架。雖然後世未能在這個框架之下繼續深化,但道家的哲學觀畢竟對中國古人的思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甚至成為了中國人傳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專門來說說《道德經》中蘊含的哲學思想。
一,道是世界萬物運行的規則,應該順應自然古希臘哲學家提出,世界萬物的運行必須遵循「邏各斯」,這個「邏各斯」也就是世界萬物的最高規則。在中國,也有類似於「邏各斯」的詞彙,那就是「道」。中國古人將自然界萬物運行遵循的總規則稱之為「道」,大自然的規則就是「天道」,人類社會的規則就是「人道」。道既然是規則,那就是一種非實質的,是超脫具體物質形態而存在的,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如此。
孔子見老子
這種明哲保身的思想,也給中國人帶來了保守的思維。中國人常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槍打出頭鳥」等諺語。在專制社會殘暴統治的古代,人們缺乏保護自己的基本權力,因此總是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此才能讓自己過得安穩。《道德經》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些觀點反映了古人十分缺乏安全感,只能選擇忍讓。因此,《道德經》和中國人的性格是相符合的。
② 為什麼道德經看不懂 解釋了也不明白 好像對為人處世 沒有什麼用
有一種理解叫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於道德經,確實是高深莫測。但專是,越是這樣的東西,屬越是需要人們善於思考,善於把這理論應用於實踐中對照,方能體現出其偉大之處。古人的大智慧,等待著我們慢慢領會,慢慢消化,慢慢令我們更加智慧。
③ 我想做個好人,讀道德經有什麼用能學到什麼能學到為人處事的道理嗎
道德經是一部普世哲學。涉及的內容包括世界,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有企業管理方面的,有國家管理方面的,有自我修養的。有對問題的看法的。等等
④ 為人處事,平常跟人交往,
要遵循人際交往的原則:
①充分尊重對方的內心秘密或隱私;
②會話交談時,目光注視對方;
③在聽到對方的內心秘密後不要把內容泄露給他人;
④不在背後批評別人,保住對方的面子。
⑤ 關於老子的為人處事
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他自己的生平,即充滿疑向和矛盾,按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記載,先秦的老子就有三個,一位是楚苦縣的李耳,一位是楚人老萊子,還有一位是周太史儋,世莫知其然否。真有點如傳中孔子所形容:「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曾。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邪!」這條人間的龍出顯隱滅,難以捉摸,「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養乎陰陽。」孔子猶如此感覺,何況常人!
當然,從司馬遷的記述中看,他是傾向於第一位老子李耳。他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術。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這就是著作《道德經》的聖人老子。至於老萊子、太史儋,似當為老子之傳人。
《道德經》的作者之所以被稱為「老子」,大概首先是因為他年老,長壽。孔子曾說:「竊比我於老、彭。」古傳彭祖壽高八百,老子又是多少歲呢?司馬遷曰:「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三百餘歲,以因修道而養壽也。」看來他為長壽者當屬無疑。漢鄭玄注《禮記·曾子問篇》說:「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國外也有學者認為老子是因為「老」而得稱。例如卡爾登·海士和湯姆·蒙說:「老子是老哲學家的意思。」他們強調老子「少私寡慾」,抑制生理慾望和感官快樂的思想,與老年心理狀態有關,「在這些意義中,老子或者可以承認他自己與下一世紀的佛陀,或斯多噶學派的羅馬皇帝卡斯奧理略是不謀而合了。」(1)到了十八、十九世紀歐洲人間接翻譯《老子》的時候,也常用「東方老人」一詞來傳達與這個世紀許多想法相溝通的中國思想。(2)從文化人類學看,歲數的大小跟經驗和智能被認為成正比例。韋爾斯曾從幼猿害怕老猿開始追述人類對「長老」的恐懼和崇拜。他說,在人類的嬰幼期,這是一種必要的進步。「對長老的畏懼是智能的開始,在原始蹲所里的幼年人是在這種畏懼中長大的,凡是和長老有聯系的東西可能都是禁物,任何人都被禁止去接觸他的矛或坐在他的椅子上。」(3)這個最古老的傳統延續了很久,直到今天還可能感受到它的餘烈,如老齡崇拜有時會轉化為「資歷崇拜」,而加倍地發揮它的威力。
梁啟超先生亦從文化人類學的角義著手,指出原始社會的「巫史」多由耆老擔任,而古史多以史詩、傳說形式出之。他說:「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屬或一部落也,其部族之長老,每當游獵斗戰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興會飈舉。其間有格外奇特之情節可歌可泣者,則蟠鏤於聽眾之腦中,湔拔不去,展轉作談料,歷數代而未已,其事跡遂取得史的性質,所謂『十口相傳為古』也。史跡之起因,罔不由是。」(4)據《後漢書》、《華陽國志》所載,西南少數民族中有「耆老」,他們是各個部落的長老兼巫師,享有很高的威望與權力。如前所言,原始民族重視經驗,重視傳統,所以尊重老人,巫師酋長多由老者擔任或充任顧問。此外,一些民族還禁止直呼老者的名字,如鄂倫春人對老人非常尊敬,「在老年人面前是畢恭畢敬的,同老年人說話要恭順。呼喚老年人時常要使用尊稱,晚輩絕對禁止直呼老人的名字。」(5)這種不稱老者名字的禁忌給我們以啟發,有可能是老子的晚輩和後學為了保守其尊長的名字姓氏,而以「老子」作為他的尊稱,以至哲人隱奧,名姓若無,讓後人不知其從。
此外,或有謂其本姓即「老」,如廖海庭說:「先秦諸子中,孔子姓孔,墨子姓墨,余可類推。獨老子姓李,不曰『李子』而曰『老子』者,『老』『李』一聲之轉,『老子』猶『李子』也。」(6)高亨先生亦曰:「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周秦舊籍,若庄、荀、韓非、《呂覽》、《禮記》、《國策》等,於孔、墨大師皆舉其姓,獨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明見老子原姓老矣。」(7)關於老子的生平,司馬遷說他曾擔任過「周守藏室之史」,負責管理王室的典籍。《莊子·天道》亦有類似的記載,謂孔子欲西藏書於周室,子路告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這里所說的「免歸而居」,可能就是司馬遷所說的「見周之衰,乃遂去」之事。這大約就是公元前516年前後的事情。由於這段時間戰亂不休,周室動盪,王室典籍也被弄到了楚國。老子的「征藏史」也做不成了,因此免而歸居故里,從此由「史官」步入「隱士」的生涯,成為我們歷史上道家學派的鼻祖。
⑥ 道德經里關於為人處世的部分三觀正嗎,如何讀懂第七十二章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文學著作,也是契迄今為止在國外被翻譯成諸多文字最多的一本書。《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名人老子所作,在這本書中包含了道德,文化,修養,宗教,哲學,政治等等各方面的知識。可以說《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最為精彩的一筆。在這本書中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為人之道,為臣之道,為君之道。從各個方面闡述了其精湛的道理,所以這本書在我國的文學史上佔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想要讀懂第72章,就要設身處地的把自己代入到文章當中。因為第72章講述的是君王的治國之道,所以,就要把自己當成是這個國家的人民百姓,或者把自己當成是這個國家的君主。讀這本書不能光看其表面意思,要往深了追究它更深層的含義。
⑦ 論語中有關之學與教育方面的警句八則,論語中有關修身養性及處世之道的警句八則,道德經中精闢語句八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內亦君子乎?
2、君子食無求容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根源游學羅浮山養身之行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⑧ 為什麼道德經看不懂 解釋了也不明白 好像對為人處世 沒有什麼用
有一種理解叫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於道德經,確實是高深莫測。但是,越是這樣的版東西,越是需要人們善權於思考,善於把這理論應用於實踐中對照,方能體現出其偉大之處。古人的大智慧,等待著我們慢慢領會,慢慢消化,慢慢令我們更加智慧。
⑨ 《道德經》與《中庸》,究竟該以哪種態度作為處世之學
希望你能以《道德經》所教的態度作為你的處世之學。
《中庸》固然好,可是也專就是這種態屬度養成了國人的冷漠與自私。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會讓你很難做到不偏不倚。如果真要做,那麼你的判斷力和控制力都要很強。《道德經》告訴我們要有包容之心,其實這點我們都可以做得到。我們要順著時代,去發展,那麼我們必然會成功。我很喜歡老子的《道德經》很經典!
至於以什麼為信仰,我是無神論者,但我相信我自己,相信努力就會有回報,相信勤奮可以改變未來。
⑩ 《道德經》和《論語》哪個在我們為人處世中用處大
我以為應來該是論語罷。
《論源語》主要內容是什麼呢?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對話集。學生問孔子老師一些問題,孔子來回答,或者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問題,發表一些意見,匯集起來。所以也叫做孔子思想,以及他的弟子們發揮老師思想的一個言論集,隨時記錄下來的。孔子是春秋末期人,他逝世之後,弟子們將平時聽講的東西匯集起來,匯集起來之後就是聽講的記錄了,古代給它一個名詞,叫「論」。我們今天有論文、論說,將這些言論集中起來,就叫做「論」。學生們系統的整理孔子平時的話,學生也發揮孔子思想,大體上孔子逝世之後,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時間,整理出一個定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