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是道德的基礎
❶ 演講讓我有魅力800字作文
精神生活是人不可缺的,也與物質生活相輔相成。有些人物質生活富裕卻精神生活空虛,沒有精神的追求,在生活里只注重物質享受,沒有個人修養,不注重追求精神文明。這似乎也成一種風氣——貪圖享樂,沒有積極的人生觀念。周國平先生對人生哲學有自己的見解,我們來聽聽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怎樣的精神追求。
朋友們好!我特別高興能夠回到我的老家來和大家交流,尤其是在上海圖書館這樣一個地方,我對上海圖書館是有著深厚感情的。我非常喜歡圖書館的氛圍,大家安安靜靜地看書,周圍擺滿了書,給人的感覺十分神聖、高貴,這樣一種氛圍對我的感染是特別大的。記得我是十一歲時開始來上海圖書館的,現在已經五十年過去了。回過頭去看,這五十年一路走來,我非常感謝上海圖書館,在這里我讀了很多大師的書,從他們的書中,我明白了一個人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通過讀他們的作品,我覺得和他們的靈魂有一種交流,而他們的靈魂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今天我要講的主題:善良,豐富,高貴。我決心要做像他們這樣的人。但從現在的社會來看,我們最缺乏的品質也是善良,豐富,高貴。現在普遍缺乏善良,很冷漠,而且精神貧乏,人生追求非常單一,就是物質,還缺乏高貴。如果從前的哲人復活的話,來到我們這個時代,他們最懷念的品質一定就是善良,豐富,高貴,他們會為今天我們缺乏這些品質而感到遺憾。
下面我就具體談談對這三種品質的理解。
一、善良——生命的同情
第一點,善良。善良其實就是生命對於生命的同情。無論是東方的哲學家還是西方的哲學家都認為,同情心是人和動物區分的開始。有了同情心,人和動物就不一樣了,同情心是人類全部道德的基礎。孟子說的「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就是指同情心,如果沒有同情心就是「非人也」。西方的哲學家也是這樣看的,比如,亞當·斯密認為:人有利己本能,生物總是趨利避害的,這無可非議,不管人類如何進化,還是屬於動物;但人不光有利己本能,還有同情本能,能夠推己及人,這就是同情心。同情是人類社會一切道德的基礎。亞當·斯密說,人類有兩種最基本的道德,正義和仁慈。正義就是不可損人,用孔子的話來說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慈就是要幫助人,用孔子的話來說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種最基本的道德實際上都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可以這么說,人和動物的區分是從同情心開始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就是從同情心的喪失開始淪為「獸」的,一個人要是沒有了同情心,那麼,他什麼壞事都能幹。所以,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人,就是孟子所說的「非人也」。如果一個社會普遍缺乏同情心、缺乏善良,或者一部分人邪惡、不善良,而又不受制裁,在這樣的環境中,善良的人反而受害,於是不敢善良,這樣的社會就不是人待的地方。一個好社會和一個壞社會最基本的分別就是能不能給人一種安全感,如果普遍沒有善良,這樣的社會是沒有安全感的。一個優秀的靈魂,其最基本的品質就是善良,他對生命有一種感動。比如說,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孩子,那麼他的人性就有問題;如果一個人看見孩子是喜歡的,但別的地方有問題,那麼這個人還是有希望的。很多大師都對生命懷有一種敬畏,比如泰戈爾,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詩,「我的主,你的世紀,一個接著一個,來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在一個沒有生命跡象的地方,突然發現生命,人都會感動的。有一個著名的探險家,他在荒野上看到一朵野花,馬上就跪了下來,說道,天主到這里來過。
對生命的感覺是很重要的,但又是很容易麻木的。很多年前,我曾經收到過一個女孩的來信,她的信特別感動我,她說:在我眼中,你不是一個學者,也不是一個散文家,你是一個生命,你是一個善於聆聽其它生命的生命。我讀你的書,就感到是一個生命在靜靜地聆聽另一個生命。她最後沒有落款,而是在落款的地方寫了這么一句話: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看完這封信特別感動,就想找到這個孩子,我翻看信封,但信封上也沒有她的名字、她的地址,郵戳是河北的一個小地方。後來我寫了一篇題為《生命本來沒有名字》的文章,其實,我文章的題目是抄她的,著作權是她的,但我沒辦法償還她,因為我始終找不到她,到現在還是找不到她。
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時候本沒有名字,沒有身份,沒有職務,什麼都沒有,這些東西都是後來附加的。可是後來,慢慢地,我們就不是作為一個生命來生活了,而是作為一個身份或者所謂身價。而且往往也是把自己看成這樣,很少去傾聽自己的生命到底要什麼東西,自己的生命過得舒服不舒服,這種敏感沒有了,更普遍的是追求物質的東西。在我們這個時代,似乎財富是最值得追求的,而全部的生活內容無非就是賺錢和花錢這樣兩件事,覺得這就是生活。其實,中外很多哲人都認為,人的生命對於物質的需要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物質並不能讓你的生命感到真正快樂。我認為,物質的慾望是被社會刺激起來的,並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但我們往往被這種物質的慾望所支配了,而忘記了我們的生命需要什麼。一方面對自己的生命的感覺麻痹了,另一方面,相互之間也不是用生命對生命的態度來對待,往往是身份和身份之間、利益和利益之間的較量。人和人的關系成了不是生命本身的一種關系,而是利益的關系,我覺得同情心的泯滅就是從這里開始的,生命感覺的麻痹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從現狀來看,人們善良的缺失和對於生命感覺的遲鈍確實比較普遍,這是很可悲的。我們的社會普遍有一種對他人的冷漠,對生命的冷漠,甚至是冷酷。
❷ 以「同情心」為題的議論文 不少於700字
以同情為話題的議論文---讓愛心融化冷漠
同情在當今道德匱乏的社會尤為重要,一切的道德都建立在同情的基礎上,以同情心善待別人,對別人給予溫暖。愛心隨著同情寄予別人,慢慢融化社會冷漠的堅冰,用溫暖包圍社會分明的稜角,是愛心,是期待,更是一種德行。
然而同情與可憐抑或是憐憫並不能等同,相較於後兩者,同情多了些愛心與尊重,將著重點置於「情」字,對不幸的人表示遺憾、可憐的同時,帶有一定的情感與關愛。
馬爾登曾說過:「同情是你所能給別人的最佳禮物。」的確,相較於可憐,同情更能使對方感受到自己的情誼。同情可能只是「無聲的鼓勵」或「無聲的慰問」。古時孔子在遭遇喪事的人旁邊吃飯,未嘗飽也。不幸的人可能需要的並不是物質上的幫助,更多是精神上的鼓勵,不需過多的言語,只是無聲的陪伴,便會添不少慰藉。前段時間微博上發布了一位外國友人買了薯條和礦泉水在麥當勞門口與一位乞丐席地而坐,邊吃邊聊的畫面。並不是貴重的東西,只是一份心意,一點愛心,更多尊重,但卻是對於別人來說的最佳禮物。
能夠對別人給予同情,能夠慢慢地打破社會冷漠的堡壘,已經在無形中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是空間還是內心。這更是一種道德,是道德的基礎,奉獻愛心,給予溫暖都源於同情。
孔子教育人充滿同情心,走路時提醒他注意腳下,坐下後向他逐一介紹在座的人。孔子的同情心與其說是同情,則更是道德的體現,是一種德行。對於盲人並不漠視,反而幫助他們在生活上的細節處理,將同情升華為關愛。
這樣說來,同情的作用溢於言表,能夠是社會更加和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發展便是最大作用。
前段時間電視節目報道一對姐妹棄身患重病的母親於不顧,最後釀成悲劇發生。其實類似的事件發生不在少數,但仍有毫無同情心的人存在,對於自己的親人便是這般,對於別人更亦是理所當然如此了吧,「老人摔倒是否該扶」便是社會頗具非議的一個話題。如若每個人都有同情心,遇到老人摔倒扶起老人,同樣具有同情心的對方便也不會存在欺騙等行為了吧!所以說同情是座無形的橋梁,使社會更加和諧美好,讓愛心融化社會中的冷漠。
世界不因同情而美麗,卻因同情而和諧,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建美好社會,成為構建和諧世界的堅定力量。
❸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這句名言是什麼含義
一件事物當你站在不 同的角度,立場,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名人名言也如此版.人文社會方面的問權題向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這句話的基礎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尚的. 同情是大多數人所懷有的一種最基本的情感,當然可以是最高的. 最討厭別人同情,並不說明你與眾不同,它首先說明你並沒有處於一個真正需要同情的處境,這種處境是大多數人難以遇到的,生活中一般的同情可憐,與這句話是有差異的,這句話蘊涵了語者悲天憫人的情懷. 如果你經歷過非同一般的狀況,卻討厭別人同情,說明你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你成功則內心異常堅強,你失敗則內心扭曲,結果都是會討厭同情. 如果只是一點小事而受到同情,討厭是正常的,因為潛意識下你會感到受到同情在說明你弱小,很少人真正願意承認自己弱小,當然討厭這種同情.
❹ 同情心是什麼
基本解釋
1. [sensibility;sympathy,fellow feeling]∶對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覺察與同情感;亦指這種感情的表露
2. [empathy]∶一種才能,往往指培養成的能與他人感情起共鳴的一種才能,而這種感情不必一定是悲傷
他所缺的不是同情心,而是使自己處於他人地位的那種能力[1]
詳細解釋
同情心,首先是指對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覺察與同情感,同時也指這種感情的表露。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義和初級層面,人人都應該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
但同情心又是一種才能,往往指培養成能與他人感情起共鳴的一種才能,而這種感情不必一定是悲傷。這是同情心的引申含義和高級層面。
❺ 幼兒道德情感培育的三種路徑是什麼
三種路徑如下:
1、直覺的道德情感,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如,看到摔倒的老人馬上將他扶起來。
2、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像而發生的情感體驗。
3、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
道德情感培育要注重文化涵育。情感滋養與文化涵育相輔相成。情感使文化積淀更具溫度,使人們在文化記憶中產生思想激盪與升華,而文化也能使情感體驗更具厚度,使人們在情感認同中獲得思想鼓舞與教育。優秀的文化能感染人、激勵人、涵養人。
培養兒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的第一要義就是培養孩子的道德感。在良好的道德感知上,孩子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其實在很多教育實踐當中,人們往往容易忽視孩子的德育建設。但是在中國古代教育當中,人們非常重視德育的建設。因為德是才之帥。希望以上的知識分享能夠讓各級各類學校在思想道德建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❻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同情心
淺談如何培養 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德之一,具有同情心的人的胸襟是寬大的,它使人能始終保持著一種健康的心態和心境,在處事待人時能設身處地去著想,能包容一切,它在形成集體凝聚力和維系和諧的人際關系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天下所有作父母的共同願望,本也無可厚非,特別是處在盛世的今天。而社會是由人來組成的,人際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且又是多層次、多樣化、多元化的,若無一顆同情心,待人處事若是小肚雞腸,自以為是,辦事刻薄,你縱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我們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裡的「獨苗苗」,家長們大都重視智力投資,而忽視品行教育,所以現在孩子的知識面廣,信息量多,精力充沛,活動能力很強,他們敢想、敢說、敢做。由於他們倍受寵愛,從小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情感,因為他們只有被人愛的體驗,沒有同情人愛護人的體驗,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專橫、任性、懦弱、自私、霸道,缺乏豁達、寬容、同情心。同情心是人的重要的優良道德品質之一,在孩子幼小純真的心靈中,同情心應是美好的,但現實生活中有部分孩子缺乏關心和愛護他人,體諒與幫助他人的習慣,他們自私自利、冷漠無情、不人道、不合群等現象,說明他們缺乏同情心,這必然影響孩子的將來適應社會能力的正常發展。
在一次戶外活動時,孩子們在玩「切西瓜」的游戲,小朋友們手拉手,可是拉了幾次,總是在小藝那裡斷開,為什麼小朋友總不願和小藝拉手呢?我問依婷,依婷說:「小藝的手上長有疙瘩,太臟了,惡心死了!」其它小朋友也紛紛表示出對小藝的厭惡,小藝一個人孤單單地站在角落裡,眼淚汪汪,很是可憐。我看著孤苦伶仃的小藝,頓時覺得她是多麼值得同情。她過去手上是起過許多風疹,經過治療已經全好了,誰知小朋友們仍舊不願和她一起玩!幼兒園本應是孩子們溫暖的大家庭,可小藝在這個大家庭中卻是那樣的孤單、寂寞。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這件小事卻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內心,觸動了我的心弦,引起了我的深思。應從小培養孩子們對弱者、不幸者的同情,讓他們有一顆善良的心。培養孩子們的同情心,需要我們用愛心——熱愛孩子之心,需要循循善誘,耐心地去點燃孩子們的同情心,讓他們有一個健全,健康的心身,長大後去投身於和諧、美好的社會。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們不健康的心理是後天造成的,是受社會上家庭中的一些或多或少的偏見、狹隘等現象的影響,我們應該教育他們向良好的方向成長和發展。
同情心從心理學上講也是人格需要之一,即扶助需要,也稱為慈善需要。扶助需要強的人表現為富於同情心,喜歡幫助不幸的人,以仁慈、同情待人,寬恕他人,對他人較為慷慨。
首先家長思想教育的誤區,現在的家長往往重視知識、技能的教育,而忽視同情心的培養。有些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吃虧,受人欺負,對幼兒進行消極教導,如:「他打你,你就打他」;在家庭教養中,有些父母自身就缺乏同情心,難以給幼兒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有些家長一味地只給孩子以單方面的愛,卻不教孩子去愛同伴、愛他人。這就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不考慮他人感受的習慣,缺少必要的同情心。
其次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環境都比較好,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不經意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缺少與外界更多的交流和溝通,所以在情感體驗方面不夠豐富,較少能進入他人的情感世界。試想,一位從來沒有受過委屈的小孩,他能真正體會到受委屈這一心情的感受?當他看到他人受委屈而哭泣時,他能理解他的哭聲里所包含的意義,會產生同情心,會很好地安慰他嗎?在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情況下,生活在無憂無慮之中的我們的孩子,缺乏全面的情感體驗。
那麼如何培養幼兒呢?我認為:
1、首先應進行情感體驗。具有同情認知是產生同情情感和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小朋友病了,很難受,他希望別的小朋友能關心他;有小朋友摔倒了,別的小朋友不應該站在旁邊看,而應該把他扶起來,幫他拍拍身上的土,問問他疼不疼。我們經常引導幼兒觀察什麼情況會讓別人難過,別人什麼時候需要自己的幫助。隨時引導幼兒關注困難者,幫助他人。
2、要學習認識他人的情緒和體會他人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對他人的同情。首先,我們以身作則,對需要幫助的幼兒給予安慰和關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有的孩子有時情緒不好,愛哭,我們就經常親切地安慰他,摟摟他,親親他,告訴他老師非常喜歡他,這樣他的情緒就會有所好轉,也使別的幼兒受到感染。其次,我們還設計了 「我長大了」、「我們幫助你」、等教育活動,運用角色轉換的方法,引導幼兒體驗當自己處於他人的情境時的情感、願望。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別人怎麼?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別的小朋友怎樣去做?。通過這些活動,從而讓幼兒更好的體驗、理解別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應該怎樣去做。
3、要通過榜樣的作用,讓幼兒學習模
❼ 希望人有同情心真的是道德綁架嗎
東郭先生之所以還能家喻戶曉,不僅是因為他的愛情,還因為他的丈夫把愛情用錯了地方,用錯了形象。我幾乎失去了我的愛情!富有同情心的人天生善良,樂於助人,感情豐富,容易沖動,對別人非常信任,認為別人和自己的心情一樣,只是境遇不同,需要幫助,往往不計後果地幫助別人。我有一個舅舅,是個老教師,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就答應別人,害得他吃了別人不少的虧,有一次在街上被人騙了五千元,明知被騙但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幫助別人,所有的人都很喜歡他,總認為吃虧是福!
這是一種正能量的傳遞,好處是看不見的,當然,除了精神上的,有能力的人還會施加一定的物質支持;這一切都要從同情心開始。一個沒有閑雜人等的社會,肯定不會是一個健康的社會! 希望社會的發展也能不斷促進人們道德思想的提升,讓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和諧、幸福的國家!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❽ 人一定要有同情心嗎
看到任何人有了困難,我們會欣然利用一切機會去幫助他而不有所企圖,一個仁慈或有同情心的人都會這樣做,而他依然會將催促他去獲取新的東西的慾念稱作「愛」並且樂在其中。
同情心這種感情的表露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罷了。此外,同情心是一種與他人感情起到共鳴的才能,但這種感情不必一定是悲傷。
在我們身邊,同情心是關懷、助人、分享以及道德感等社會品格養成社會交往技能組成的基本元素。沒有同情心的人就不會體會別人的感受,自然也談不上關心別人,與別人分享了。同情心是分擔和感受別人憂傷的一種能力,是對是非觀點提供支持的一種非常關鍵的情感,人有了同青心就能增強對別人想法的理解,才有可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別人的痛苦、困難,這種感受可以讓人更寬容、更能理解別人的需要,並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主動想到幫助別人。
而缺少同情心的人往往會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以及挑剔的性格,他們也就難以站在別人的角度分擔別人的痛苦或需要。洪應明說: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等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無此,便所謂土木形骸而已。」古人常常害怕老鼠餓著而留飯給它,害怕飛蛾撲火而不點燈,既然對老鼠、飛蛾這樣的動物都有同情心,那麼,何況是對人呢?古人尚且如此,那麼現代人呢?對老弱病殘者的關愛與尊重難道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嗎?同情心的存在就是需要真正的實行,而不是只在口上說說而已,下面看一看名旦梅蘭芳父親的做法,我們一定會有所感觸。
梅蘭芳的父親,小時候學拉胡琴,學成後,跟隨那些名伶戲子到處表演。3年來辛苦積攢銀子五千多兩,家中來信催他回去完婚。於是他乘馬車返鄉,走到京南的時候,看到道路兩旁有許多茅棚,所住的都是災民, 由於遇到災年,許多人都成群結隊地奔到京南。
梅君一見,頓生惻隱之心。心裡想:我現在有五千兩銀子,如果捨去三千兩,余兩千兩,也足夠回去完婚了。當即拿出三千兩,布施災民。但是災民太多,三千兩銀子根本就不夠,還有許多災民苦苦哀求,梅君確實心有不忍,又將餘下的兩千兩銀子全部分給了災民。
多年的血汗錢,一日之內全部散盡,而他心中卻十分安慰,但是,這次回家怎麼完婚呢?梅君拿定主意,決定延後幾年再完婚,於是又回到北京。
朋友問他: "你回家完婚怎麼這么快就回來了?"梅君將救災之事告訴朋友,人都笑其愚。但梅君不在乎,又在北京工作了3年,才回去完婚。
若干年後,天賜佳兒,後來梅蘭芳名震全球。君子之於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對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君子都是義不容辭地去幫助。在人際交往中,對於那些老弱病殘,我們不應該嘲笑他,也不應該因此而鄙薄他,應該也要有「不忍人之心」,再多一點由內而外的同情之心,給予他們幫助。這樣,他人就會覺得你對他們沒有任何偏見,沒有任何抵觸,他們也才會以真心與你來往。
在現實生活中,惻隱之心不是看到別人過的困苦,就施捨給他幾十塊,如果這樣,被救者和乞丐就毫無分別了,他人當然不會接受你的「同情"和「憐憫」。因為他會覺得你這種惻隱之心傷了他的自尊,那就更談不上和諧相處了。中庸里說的不要偏激,不要走極端,也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其中必然會提到一個「度」的問題,因為萬物的生息都有自然的規律,人不能打破這種規律,只能順應它。
曾經有這樣一則報道,說一些老人, 出於惻隱之心,將買來的魚鰲放到海河裡「放生」。殊不知,這些魚鰲中有些是「遠來之客」。放到這種自然環境中,沒有天敵,這樣人為的放生,可能會破壞願本就脆弱的生態關系,從而引起食物鏈的混亂。因此有關部門提醒,人們的側隱之心也要有度,自然規律所要求的就是和諧。
同情心,歸根到底講的也就是人的修養,除了需要「仁愛」,還需要把握住一個「度」,絕不能厚此薄彼。雖然現實生活中的「弱者」值得人們憐憫,甚至是可憐的,但「弱者」也有他的尊嚴,不能因為他是弱者,就可以鄙視、辱罵他。相反;你的同情心要建立在真誠、尊重的基礎上,歸根結底,也就是看一個人的修養。
❾ 【同情心】存在的意義
一、同情的內涵
絕不能簡單地把同情理解為一種居高臨下的施捨感情,應從哲學的高度對其進行再認識,而古往今來有眾多哲學家對這個問題多有論述。19 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休謨通過大量的觀察後深刻地指出:同情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同感,是每個個體都具備的、通過想像認為他人會和自己一樣在相同的情況下會產生相似的反應和情感從而感到與他人相同的心理感覺。應該說這種關於同情的理解是具有本質意義的,它揭示了人們對他人苦難產生共鳴和理解的心理機制。另一個大哲學家尼采則認為同情是對痛苦和弱小生命價值的抬高,是一種應該拋棄的情感。下面我們在各家對同情心論述的過程中闡釋同情的內涵。
1.同情心人所獨具的人與人之間的相通感。休謨在他的名著《人性論》中對同情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在他看來,「一切人的心靈在其感覺和作用方面都是類似的。凡能激動一個人的任何感情,也總是別人在某種程度內所能感受到的。正像若干條弦線均勻地拉緊在一處以後,一條弦線的運動就傳達到其餘的弦線上去;同樣,一切感情也都是由一個人迅速傳到另一個人,而在每個人心中產生相應的活動。當我看到任何情緒的原因時,我的心靈也立刻被傳遞到其結果上,並且被這樣的情緒所激動。」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同情是一種同感。個人因看到他人的遭遇,因為想到自己在相似的遭遇下會有什麼樣的情感,從而對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於是達到與他人相似的情感。具體表現為我們能夠在想像中達到與他人的感情同一。會隨著別人憂傷和歡樂而感受到憂傷和快樂。休謨同時指出同情是人所獨具的人性中的一個重要要素。「人性中任何性質在它本身和它的結果兩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我們所有的同情別人的傾向,這種傾向使我們經過傳達而接受他們的心理傾向和情緒,不論這些心理傾向和情緒同我們怎樣的不同,或者甚至相反。」休謨認為人生而具有同情心,正象人所具有的其他本能一樣,是深深埋植於人心中的,這一點應該是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相吻合的。他更進一步指出了同情的利他性。尤其深刻地指出了同情的巨大意義,他說:人們之所以能進行情感的交流是因為同情的存在,而且正是這種情感的交流作基礎人們才會產生道德感。
❿ 同情的基本含義
叔本華認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萬中無一,他說我們會對那些道德行為產生敬意正說明了那些道德行為與眾不同,是不可思議的。他引用盧梭的話說,人們不會對比自己幸福的人產生同感,而只會對比我們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們的直接同感只局限於對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實質上是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將他人與自己視為一體。從同情出發,直到高尚無私,慷慨大量,一切對於美德的贊美詞彙都出於此而沒有其它。
叔本華將從同情出發的倫理學基本原則定為:不傷害別人,盡量幫助每一個人,其對應的兩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愛。公正表現了同情的否定性質,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傷害他人。而仁愛則表現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個級別,即看見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從而使自己去幫助每一個人。叔本華認為這兩者都是極端罕見的,但又是確實存在的,即便再沒有道德的人也無法否認公正和仁愛這兩者。
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於一切行為的動機都出於利己、惡毒、同情這三者,所以一個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這三者中所佔比例越大,則一個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華認為這三者的比例在一個人的性格中無法改變,他對這個觀點的論證是從人類的普遍態度出發的。對於一個過去犯過錯的壞人,人們就對他永遠不抱有信任的態度;一個被認為是好人的人,無論做了什麼錯事總能受到人們信任;攻擊對方時,我們都攻擊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為性格被認為是無法改變的東西,例如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叔本華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質,再有本質的發揮,所以一切行為都是出自我們個人的自由被他認為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華認為對於道德基礎,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論證是最困難的問題。由於同情心的本質是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認為人,我其實本無差異。在利己和痛苦主義者看來,他人和自我之間存在一種絕對的差別,這是他們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間的無差異性,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開而去,就是認識到萬物間的無差異性,這里叔本華對道德起源的論證存有一種神秘主義傾向(萬物一體),和中國的莊子的齊物思想本質上有共同之處。
叔本華的倫理學:
叔本華的倫理學大致可以用這樣的邏輯來描繪:萬物間無差異-->人、我間無差異-->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愛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