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法治
㈠ 關於如東法治的作文
說起家鄉,數千年的歷史,曾經如東的半個世紀就如書《日出黃南海》中所寫的那樣驚心動魄,浩瀚的南黃海,歷經桑海蒼田的變幻,孕育出美麗的扶海綠洲,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很多奇跡,用自己辛勤汗水苦苦耕耘。當時光來到二十世紀上葉,如東大地芸芸萬千眾生,滄海間遍布辛酸和痛苦,國民政府欺壓百姓、橫行霸道、借機斂財,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蹂躪我江海平原、民不聊生、生不如死,面對苦海無邊,人們仰天長嘆之際,中國共產黨猶如春雷響動,像黎明前的曙光,點燃了江海人民生存的希望,照亮了江海人民前進的方向,斗土豪分土地,趕走日本帝國主義,打敗國民黨政府,把如東人民從水深火熱之中救出,真正當家作主,過上了幸福生活,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勤勞的如東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的生活壞境。
如東屬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長,季風明顯,溫和濕潤。境內地勢平衍,林木繁茂,土地肥沃,田園蔥蘢。全縣有農用地14。33萬公頃,建設用地3。13萬公頃,水域面積1。70萬公頃。境內水資源豐富,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量5億立方米,年引長江水5。9億立方米。境內地下水分布面廣,水量豐富,水質上乘。農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棉花為主,兼有油料、蔬菜、瓜果等。如東曾3度突破皮棉總產百萬擔大關,在全省獨領風騷,享譽全國,受到國務院表彰。如東還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商品瘦肉豬基地先進縣,全國山羊板皮出口先進縣。如東近海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最大的文蛤和條斑紫菜生產和出口基地。2007年,如東縣被評為全國海鮮之鄉。近海內有各種淺水貝類50餘種,其中被譽為「天下第一鮮」的文蛤,年出口6000多噸,是全國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基地。此外還有「西施舌」、竹蟶、泥螺、蚶子、蛤蜊、相思螺、角螺等。常見魚類則有百種以上,而以黃魚、鯧魚、馬鮫魚、鰳魚、鯔魚、鮸魚、刀魚、板魚、箭頭、河豚等最為知名。蝦蟹類出名的則有紅蝦、白蝦、對蝦、金鉤蝦以及梭子蟹、大青蟹、關公蟹等。被譽為「軟黃金」的鰻魚苗以及以海產為原料深加工的紫菜、烤鰻、蝦米、文蛤干(粉)、「醉八鮮」等則更是風靡海內外。在如東綿長的海岸線上,大汛海潮直抵岸腳,海水水質在2。7~3。8波美度之間,一立方米海水可產鹽27。5公斤。全縣1。6萬畝鹽田,年產高品質原鹽3萬噸。20世紀80年代,開辟「海上迪斯科」(灘塗踩文蛤)和「空中交響樂」(灘塗放風箏)兩個特色旅遊項目。15萬~20萬噸級的洋口港,是江蘇境內優良的深水港資源。如東是馳名中外的狼山雞故鄉,狼山雞被列為世界八大名雞之首,曾參與育成不少國際知名雞種奧品頓、澳洲黑等。1872年,被引入英國,為國際標准雞種,世界家禽業的寶貴基因,入選世界優良雞種標准圖譜。在野生動物中,有黃鼠狼、狗獾、水獺。20世紀60年代,黃鼠狼皮出口名
㈡ 如東縣司法局長是誰
如東縣司法局領導成員分工
周志勇(黨組書記、局長):主持局全面工作。主管黨建、黨風廉政建設。
成曉祥(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協助局主要領導同志負責局日常工作。主持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和縣人民調解委員會日常工作。主管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基層法律服務、基層司法所建設。分管基層工作科、社區矯正工作科、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協會和縣法律工作者協會。聯系:如東高新技術開發區(掘港鎮)、洋口港經濟開發區(長沙鎮)、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如東經濟開發區(苴鎮)、循環經濟產業園(東凌庫區產業園、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區、大豫鎮)、豐利鎮司法所。
陳曉華(黨組成員、副局長):主持局黨總支和工會工作。主管機關黨建、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掛鉤幫扶、老幹部、婦女、共青團、司法行政服務、法律援助、法律顧問、律師與公證及司法鑒定監督管理工作。分管政工科、縣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管理科、公證律師管理科、縣律師協會。聯系:新店鎮、雙甸鎮、袁庄鎮、馬塘鎮司法所。
張建華(黨組成員、副局長):主持縣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法治文化研究工作。主管局機關綜合行政、文秘與信息調研、新聞宣傳、電子政務與信息化、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工作和法制宣傳教育、法制文化建設。協管財務。分管局辦公室、法制宣傳科。聯系:栟茶鎮、河口鎮、沿海經濟開發區(小洋口旅遊度假區、洋口鎮)、曹埠鎮司法所。
李歡(副局長):岔河鎮政府掛職。聯系:岔河鎮司法所。
張均(黨組成員、紀檢組長):主持局紀檢組工作。負責全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及反腐敗工作、政風行風建設、隊伍建設、行政效能監察。協管辦公室、政工科。
王雨平(副主任科員):負責縣公證處工作。
主任科員管永恆、潘君同志,副主任科員秦忠同志協助局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同志負責相關工作。
按照「一崗雙責」要求,局主要領導對全系統黨風廉政建設、政風行風建設和安全生產工作負總責,所有領導班子其他成員對主管工作職責范圍內和分管科室(單位)的黨風廉政建設、政風行風建設和安全生產工作負直接領導責任。
㈢ 江蘇省如東縣司法局2022年舉行了幾行政復議聽證會
一次。
根據縣委宣傳部安排,今天我們邀請各位記者參加我們司法局舉辦的「行政復議工作新聞發布會」,其目的就是進一步加大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工作宣傳力度,讓人民群眾廣泛知悉行政復議體制改革的變化,切實發揮行政復議在化解行政爭議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進一步加強行政復議監督糾錯功能,更加便利人民群眾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助力法治如東、平安如東建設。我是縣司法局局長許亞軍。首先,由縣司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春榮介紹我縣行政復議工作以及行政復議體制改革的基本情況。
㈣ 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分別怎麼翻譯
一一一一、、、、使動用法使動用法使動用法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是指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不是由主語所代表的人、物發出,而是在主語的影響下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發出,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干什麼(怎麼樣)」的意思。 【使動用法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並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作,也就是說,它闡明的是「使賓語怎樣」的意思,是以動賓片語的形式表達兼語片語的內容。】 使動用法主要有四種:動詞動詞動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形容詞形容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名詞名詞名詞的使動用法、數詞數詞數詞數詞的使動用法。 ((((一一一一))))動詞使動用法動詞使動用法動詞使動用法動詞使動用法 主語所代表的人物並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詞。 結構:A+動詞+B,譯法:A使B施行動作。 1. 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動詞上。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有賓語。 ① 焉用亡鄭以陪鄰?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亡」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但因跟了「鄭」,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 ② 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活之」即「使之活」,這里可譯為「救了他」。「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臣」。秦朝當政的時候,項伯和我一起出遊,項伯殺了人,我使他活了下來,所以現在有急事,他就過來告訴我 ③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史記·陳涉世家》 「忿恚尉」即「使尉忿恚(發怒)」。fènhuì 憤怒 ④ 庄公寤wù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驚:使……驚嚇。(庄公腳在前倒生下來,使姜氏受了驚嚇,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討厭庄公。) ⑤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闕:使……(土地)虧損。 (使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2. 某些及物動詞也有使動用法,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例如: ① 謹食之,時而獻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食」,吃,及物動詞,但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讓蛇吃東西),可譯為喂養。「食」用作使動意義後讀sì。(小心地喂養它,到時候把它獻上去) ② 晉侯飲趙盾酒。《左傳·晉靈公不君》「飲」,及物動詞,但這里說的不是晉侯飲趙盾的酒,而是晉侯給趙盾喝酒,讓趙盾喝酒。「飲」用作使動意義時讀yìn。(晉侯讓趙盾飲酒) ③ 旦日沛公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史記·鴻門宴》選修一 從:zòng使……跟隨。(第二天一早,沛公使百餘騎跟從著自己到鴻門見項羽。) ④ 殺雞為黍shǔ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荷蓧diào丈人》 食:sì使……吃。 見:xiàn使……現。老人留子路(到他家裡)過夜,殺了雞、做了黍米飯給他吃,(並且)讓他的兩個兒子拜見子路。 【原文】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後面,遇上一個老人,用拐杖扛著除草器具。子路問他道:「您看見我的老師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是(你的)老師?」(說著)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鋤地。子路拱著手站在那裡。老人留子路(到他家裡)過夜,殺了雞、做了黍米飯給他吃,(並且)讓他的兩個兒子拜見子路。 第二天,子路走了,(趕上孔子,)把上面的情況告訴孔子。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呀!」(便)叫子路轉回去看他。子路到達他家時,他已經出門去了。 子路(對他的兩個兒子)說:「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長幼之間的禮節,是不能廢棄的;君臣之間的正常關系,又怎麼可以廢棄呢?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潔(而隱居不仕),卻破壞了君臣關系的准則。君子出來做官,是做他應該做的事。(至於)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推行,(那是)早就知道了。」 ((((二二二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①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觸龍說趙太後》尊:使……尊貴。(現在您使長安君的地位尊貴)選自《戰國策·趙策》。觸龍,人名。說,勸說。趙太後,趙慧文王的妻子趙威後。媼,〉ǎo對老年婦女的敬稱。 ③ 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使江南岸變綠) ④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使……穩固。 ⑤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使……受苦、受累、受餓(動詞的使動用法)、受貧困之苦。 ⑥ 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勞:使……勞累。 ⑦ 富國強兵;豐衣足食(豐、足:使……豐足);安邦定國(安、定:使……安定);良葯苦口利於病(苦:使……苦) ((((三三三三))))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使動用法 1. 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賓語產生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後所表示的動作。例如: ① 爾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你想讓我做吳王嗎?) ②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韓非子·難一》:「(齊桓公親自解開管仲的繩索束縛,並且讓他做丞相) ③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史記·項羽本紀》:「(即使江東父兄可憐我使我繼續做王,我有什麼面目見他們呢?) 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使……定居) ⑤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毛遂自薦》「臣」,「使……稱臣」。 《毛遂自薦》,選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節選部分記敘毛遂在秦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的危急時刻,自我推薦跟隨平原君去楚國談判合縱抗秦獲得成功的事跡。當時的情況是: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6年),秦昭王派將軍白起在長年(在今山東省高平縣西北)大破趙軍,活埋趙國降卒40萬人。前258年,秦軍進圍趙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趙國分別向魏、楚等國求救。最後終於打退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wààààng))))天下天下天下天下,(且:表示轉換話題,可譯為「再說」。湯:成湯,商朝的建立者。以:用,憑借。七十里:方圓七十里,指面積。下句的「百里」,也是這個意思。王:稱王;建立王業,名詞用作動詞。)文文文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文王:周文王姬昌,商代的諸侯,受到其他諸侯的擁護,為西方諸侯之長。他的兒子武王起兵滅商,建立周王朝。壤:土地。臣諸侯:使諸侯臣服。臣,使臣服;使稱臣,名詞的使動用法。而:連詞,可譯為「就」。「聞」的賓語由兩個句子充當。〇提出所聞的歷史事例。)豈其士卒眾多哉豈其士卒眾多哉豈其士卒眾多哉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誠能據誠能據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其勢而奮其威其勢而奮其威其勢而奮其威。。。。(其:他們的,指代湯、文王。士卒:士,甲士;卒,步卒,泛指兵士。豈……哉:表反問,可譯為「難道……嗎」。誠:實在。據:掌握;抓住。其:那。勢:形勢。奮:發揚。其:他們的,指代湯、文王。威:威力。〇對所聞的歷史事例從定與不定兩方面進行分析,指出湯、文王成功的原因。以上引古,所以喻今。) ⑥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選修一),「王wàng」,使動用法,「使……稱王」。 2. 作使動用法的名詞,後面也偶爾有省略賓語的。 ①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西漢劉向《新序·節士》)「不得而臣」相當於「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當於「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天子不能使他為臣,諸侯不能使他為友) 3. 方位名詞,是名詞的一類,活用為動詞後有時也有使動用法,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動行動行動行動。 ①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史記·蘇秦列傳第九》「東蘇子」,意思是使蘇子(蘇代)往東去。[所以大王不如使蘇代向東去(回齊國),秦國一定懷疑齊國,而不相信蘇代了] ② 築室百堵,西南其戶。《詩·小雅·斯乾》:「「西南其戶」,意思是使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修起房屋,四周牆壁一百方丈,將一座座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四四四四))))數詞的使動用法數詞的使動用法數詞的使動用法數詞的使動用法 數詞活用為動詞後也有使動用法,在於以數量為比喻以數量為比喻以數量為比喻以數量為比喻或使事物發生數量的變化使事物發生數量的變化使事物發生數量的變化使事物發生數量的變化。例如: ① 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 《左傳·成公八年》「二三」以數量為比喻的,「使……反反復復」。[做霸主是憑德行,但貴國(晉)使自己的德行沒有定準,那怎麼長期掌握諸侯呢?](做霸主是憑德行,但貴國朝三暮四,經常改變,憑什麼讓諸侯長時間臣服呢?) ② 籍令秦始皇長世,……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何有後世繁文飾禮之政乎。章炳麟《秦政記》「四」「六」使事物發生數量的變化。(假若秦始皇長壽的話,……那麼即使是使秦始皇與三皇並列變成四皇,與五帝並列變成六帝,也不能比擬秦始皇的隆盛,怎麼會有後代的文明繁復修飾禮節的政治呢? ) 章炳麟(公元1869—1936年)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資產階級革命家和學者。曾創辦宣傳反清革命的《蘇報》,發起組織光復會,並一度主持《民報》。他在不少論文中肯定了法家,肯定了秦始皇。但是,隨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章炳麟的思想也明顯地倒退了,最後走上了「尊儒讀經」的道路。 這篇文章論述了秦代政治,肯定了秦始皇的歷史功績,批判了儒家和歷代反動派攻擊秦始皇的雇論。章炳麟強調指出:秦始皇繼承了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實行「法治」的傳統,廢除發奴隸主階級「裂土封侯」、「世卿世祿」的制度,代之以地主階級的「用人唯賢」、「貴擅於一人」的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封建制度,這是三皇五帝也不能和他相比的。秦始皇「刑罰依科」,「慶賞不遺匹夫,誅罰不避肺府」,從而使他高出於漢武帝、漢文帝之上。作者還認為,秦朝的迅速滅亡,不是由於實行了「法治」,而是由於六國舊貴族勢力的復辟。 從文章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曾經是資產階級革命家的章炳麟,在當時是主張尊法反儒的。但是,由於作者的資產階級立場觀點的局限,使他不能認識秦始皇「焚書坑儒」是鎮壓奴隸主復辟的一場革命,更不可能認識農民群眾的革命斗爭是推翻秦國統治的主要力量。而且在漢武帝等法家人物的評價上,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凡能譯為「使……怎麼樣」的詞語,就是這個詞語具有了使動的功能,視為使動用法。 二二二二、、、、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也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賓語怎麼樣」或者「把賓語當作什麼」的意思。意動用法有兩種:形容詞形容詞形容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名詞名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可以譯成「以……為……」或「認為……是……」或「把……當做……」。 【形容詞和名詞帶上賓語後,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看作什麼的意思,就是意動用法。「意動」中的「意」,就是「主觀認為」,就是「主觀上把某個事物當作」的意思。】 ((((一一一一))))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由形容詞活用而來的動詞,表示主觀上主觀上主觀上主觀上認為認為認為認為((((覺得覺得覺得覺得))))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性質或狀態性質或狀態性質或狀態。例如 ① 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史記·淮陰侯列傳》「奇其言」「壯其貌」是主語滕公「認為其言奇」「認為其貌壯」之義。(滕公認為韓信出眾不凡,其貌壯美,釋放了而沒有斬他。) 《淮陰侯列傳》出自《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作者司馬遷。本傳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跡,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累累戰功。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注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 這里講的是韓信去投靠劉邦,在劉邦的部下做手下,但沒得到才華施展,幹事時犯了法,將要被斬時喊出:「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意思是我是個人才呀!有用!你殺了可就浪費了!他這一喊還真管用,加上這傢伙長得不錯。於是「滕公奇其言,狀其貌,釋而不殺。與語,大說之。」不但不殺,而且很賞識他,並且推薦給了劉邦。 ②梁以此奇籍。《史記·項羽本紀》「奇籍」,是主語「項梁」主觀上認為賓語「項籍」具有「奇」的性質。(項梁以此認為項羽不平凡)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項梁忙捂著他的嘴說「快別亂講,要不會被滅族的!」項梁以此認為項羽不平凡) 項梁(?-前208年),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後代,項羽的叔父。生性豪放、驍勇善戰。在反秦起義的戰爭中,因輕敵,在定陶被章邯打敗,戰死。 西楚霸王項羽(前232—前202)羋姓,項氏,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漢族,秦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秦末隨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項羽的勇武古今無雙(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華數千年歷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霸王」一詞,專指項羽。 ③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小魯」「小天下」,是主語「孔子」主觀上認為「魯」和「天下」小的狀態。「魯」「天下」都是客觀存在,是主觀上認為事物發生了變化。(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小了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① 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選修四)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句意:我應當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 ② 太後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後發火了,不吃飯,說:「現在我還活著,別人竟敢都作踐我的弟弟,假若我死了以後,都會像宰割魚肉那樣宰割他了。]藉,蹈也。以言蹂藉之。 本傳是竇嬰、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傳。竇嬰和田蚡都是漢初權重一時的外戚,灌夫因軍功封為將軍,他們之間的傾軋斗爭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典型事例。這篇文章通過對他們三人生平和相互斗爭的描述,展現了漢初宮廷中的一系列矛盾和當時那種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畸形關系,暴露了統治階級奸詐殘暴的丑惡本質。司馬遷曾親身經歷和體驗過官場的殘酷,所以寫得入木三分。他能把舊戚和新貴之間的矛盾斗爭寫得如此驚心動魄,淋漓盡致,也充分表現了他對現實政治的強烈批判精神
㈤ 江蘇省文明城市創建2020名單
江蘇鹽城、淮安、連雲港和邳州、啟東、海安、崑山、句容、太倉、如東、靖江、高郵等12個城市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16個城市保持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全省的全國文明城市增至28個,總數和佔比均居各省(區)第一,全省一半以上城市創成全國文明城市;
同時,全省新獲得命名表彰107個全國文明村鎮、119個全國文明單位、23戶全國文明家庭、21個全國文明校園和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1個先進城市、9個先進單位、9名先進工作者,總數均位居全國前列。這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凸顯江蘇精神文明建設的累累碩果。
(5)如東法治擴展閱讀
江蘇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制定修訂《江蘇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江蘇省志願服務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如今已有10個設區市制定實施了《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與此同時,深入開展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持續健全「紅黑名單」,充分發揮法治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確保精神文明建設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助力江蘇道德風尚高地建設呈現讓人欣喜的現實模樣。
㈥ 為什麼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散論在歷史上,也許沒有其他人像秦始皇更具爭論性:千古一帝的稱號,看似堂皇實是貶義,萬世暴君的罵名,卻是信史鑿鑿,鐵案如山!於是歷朝歷代,匹夫匹婦,指指點點,口誅筆伐。然而有幾個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上俯瞰古今,洞若觀火?時光翻過二千年多年,人類從愚昧走進文明,歷史的輪廓大致定型和廊清,成王敗寇的觀點,依是貫徹始終,對歷史的透視力一樣是深度散光。 想想秦始皇為什麼被罵,無非是殘暴成性,橫征暴斂,什麼焚書儒,什麼好大喜功等等,但是,一個懂得歷史的人,誰不知道在我國百多名帝皇之中,有幾多是仁義的?可以說,仁義往往是例外,殘暴才是普遍現象。且不說夏?商紂,魯迅就說過明朝的皇帝們是「無賴兒郎」,而像「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太平盛世在漫長的上下二千年可謂屈指可數。至於築陵墓建宮殿,哪一朝哪一王沒有?哪一朝一代不是靠剝削人民,有數不清,名目凡多的苛絹雜稅?苛政猛於虎,大唐的柳宗原何嘗不深深感嘆過?天下烏鴉一般黑,算來計去差別不過是百步和五十步而已,既然這些罪名放在大部分皇王身上都適合,這些事在每個王朝都會發生,為什麼獨獨是秦始皇受萬世罵名,被千夫所指? 曾有學者指出,凡是短命的朝代,其皇王一般沒有好的,因為寫史的是他們的敵人,成王敗寇自古皆然,取而代之者需要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歸,是順天應人,自然要美化自身,醜化對手。在我國歷史上,除了一個項羽,再沒有失敗的英雄-----有學者指過,這是因為司馬遷受了宮刑,對劉漢心有怨氣,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成了朋友,因為這個原故,才將項羽寫得氣蓋天地,雖敗猶榮。再看在歷史上出名的淫君隋帝,」淫母亂倫「之事,幾乎到了讓見者洗眼,聽者洗耳的地步,其實唐高宗和武眉,唐玄宗和楊玉環,一個納父之妾,一個奪子之妻,不是一樣亂倫?但為什麼後者遠遠沒前者突出?到了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更成了一個感人的悲情愛情故事,說不完的纏綿惻悱,讓大家都似乎忘記這個故事的背後,是奪子之妻的醜陋。隋唐的亂倫或真有程度上的差距,但更主要還是隋朝才短短幾十年,寫隋史是唐人,而大唐近三百年,官家早有定說於是慢慢成了公識。 盡信書不如沒有書,哪怕是史書。我相信,秦始皇的殘暴是事實,但也有劉漢的誇大成份。阿房宮,真是有「三百里」?就算古時的里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也是三十里呀,放在今日三十里是一座中城市了,可是,阿房宮只是一座宮殿,並不是一座城,真不敢想像三十里的一座宮殿是怎個樣子,而且還在古代。真是燒了三個月?不知這場火是怎個燒法,三個月內能不下雨?斷斷續續燒三個月,可能實際不過需要十天半月罷了。當然文學上的誇張是許可的,太當真三百里,三個月的說法,是不智的。最為後人所指是,也是最失後人心的是「焚書坑儒「的事,漢武後獨尊儒術,儒家在我國占據了差不多二千年的正統地位,代代皆為儒生,秦始皇此舉可為後世天下儒人過不去,自然是成了眾矢之的。但事實上,「焚書坑儒」的動機,是因為秦始皇,被徐福求長生不老葯的把戲愚弄,一氣之下才找幾個代罪,多數不是「儒」,是其他黃老雜家居多。埋了四百多人,燒了多小本書卻不得而知,總之對文化的推殘和破壞,遠不如獨尊儒術的徹底,既沒因此而中斷了文化的發展,也沒因此而改變了發展的方向。對社會的影響,較後代的「黨禁之亂「,」文字獄「,甚至文化大革命,不論牽連之廣,苦難之深,更是遠遠不如。「焚書坑儒」,被罵的不是埋了多少人,燒了多少書,是秦始皇得罪了所有的儒生,做成不好的影響。 退一萬步說,就算秦始皇確實是殘暴成性,但請你擱心自問,如果是你,你肯定自己會好得多?「糖衣炮彈」,「權力的腐蝕」,若沒有堅定的信念,過人毅力,有幾多人可以抵禦?能面不改容指責秦始皇殘暴者,大致有兩種人,一種在詞正詞嚴的指責中,藉此剔除自己的人,證明自己的正義感和道德感,比如歷朝歷代的帝皇和官方,樹立一個萬世暴君,好顯得他們自己不算太壞。另一種是在權力車輪重壓下的受害者,他們的高度純潔往往只是不過是因為他們在權力的對立面,沒有可能嘗過權力的滋味,而他們作為被壓迫者,對壓迫者有著本能和刻骨銘心的仇恨,於是容易人雲亦雲,亦步亦趨。 種種原因,秦始皇成了暴君,留下萬世罵名。秦始皇不是不能罵,卻是不必罵到萬劫不復的程度,再想深一層,真正能罵秦始皇者,應是秦朝人,而我們這些後人再罵,似乎是有失公允,因為秦朝人是受害者,我們卻是受益人。我沒說錯,你也聽錯!評論一個人,不能光看一面,要綜合分析,馬克思說這是辯證法。李世民殺兄奪位,雖說情非得已,終不是怎麼光彩的事,但依然不失為一代明君,為者何來? 不掩 也!反過來說,這樣一代明君,也做出有悖於常理,不合儒道的事,可見是人無完人,重要者,是知人論事,要綜觀全部,不能一葉障目,見樹不見森林。 秦始皇固然有殘暴一面,有令人發指的事跡,然而這種殘暴非他獨有,更不是空前絕後,不管你對秦始皇是怎樣深惡痛絕,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位暴君確實是雄才偉略,氣派不凡,幹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如滅六國,一統天下,縱觀歷史,這位皇帝,留給後人的,留給歷史的,論意義,斷價值,是功績遠遠大於過失,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長城幾乎成了中國的代名,成了強盛的象徵,多少國人為之自豪。還有兵馬俑,被稱為「第八奇跡」, 舉世震驚。長城和兵馬俑,讓國人洋洋得意,揚眉吐氣,發出多少大國強國古國的黃梁舊夢,膨脹著自得自喜自尊自滿的阿Q新精神;假若,長城和兵馬俑,是「罪證」的身份存在,哪么我們的驚嘆和贊賞是自欺欺人------試問,德國會不會以集中營的「成就」向世人展示和誇耀其國的偉力和武功?如果,這些遺跡作為人民文化歷史的瑰寶被肯定,那麼我們這邊贊嘆著,欣賞著,那邊卻對著他的締造者罵娘,到底是我們虛偽,還是怎麼?這個邏輯有點奇。至小是該罵要罵,但該肯定的要肯定。或者你會說,建築長城做兵馬俑的不是秦始皇,其功不在秦王,要是這樣,那麼,世上有幾個公認的英雄是真的英雄?毛朱若沒有身後的紅軍,兩個光棍司令可以鬧革命?劉鄧面前沒有十萬大軍,兩條漢子,可以過大江?孫中山如果光是一張嘴,靠這「大炮」可以轟掉滿清皇朝?當然不行,但我們為什麼說毛朱劉鄧等是開國元勛,其功至偉?我們為什麼還承認孫中山先生的國父身份? 這是涉及個人作用,和群眾作用的問題,可以說兩者一樣重要,沒有眾群作用,只有個人作用,無疑是紙上談兵,只有群眾作用,沒有傑出的個人作思想上的指導,往往也流於胡鬧,走不了多遠。在兩者皆有的情況下,往往個人作用大於群眾作用,所以,毛朱殺敵不及一個普通戰士,卻可以指導軍隊,粉碎敵人的五次圍,帶領人們一步步走向勝利。歷史沒有假設,我們不知沒有毛朱,會不會有李張出現,但總須是要有這么幾個人來領導。既然歷史選擇了他們,這是不變的事實,他們的作用我們也只能肯定。所以,雖然秦始皇不是一磚一瓦,一泥一石去修築長城,塑陶俑,但你能否認秦始皇起的作用?沒有秦始皇,這一切只是可能,有了秦始皇,這一切才變成事現。我們既能為兵馬俑長城歡呼自豪,又可以視之為秦始皇的殘暴的罪證,那我們對秦始皇的認識上,也要來個一分為二,視為罪證,我們可以為秦人叫冤,批評秦始皇的殘暴,當視為文化遣產,我們是不是應以一個現代人,站在擁有,分享,利用這些偉大奇跡上,對其締造者給予公平的評價?我們看秦始皇,是應有一個理志的分析,功是功,過是過,不能相抵,也不能抹殺。 如果,光是給後人留一二樣像樣的遺跡,這樣秦始皇的作用也太小了。縱觀秦始皇對中國的影響和貢獻,這幾樣遺跡不過是皮毛,是最輕微的,甚至是帶著反面意義的-----作為殘暴的見證,秦始皇真正的功勛,是中國的締造者。假若我們為我們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自豪,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奠定中國基本格局,讓這塊龐大的大地上,雖有過短暫的分裂,但始終是完整,不像歐洲那樣,分裂成一個個小國?這個功勞,豪無疑問是秦始皇。就算沒有長城兵馬俑,作為一個現代人,仍然在批評秦始皇之餘,也應心懷一點敬意。 在秦之前,有夏商周,為什麼我們會說,是秦始皇統一中國,而不說夏商周?難道僅僅是秦的版圖比夏商周多得大,而夏商周因為小而讓人忽略?當然不是,因為夏商周雖然是一統的國家,卻不是嚴格意思上的統一國家,因為它們都是建立在分封建國的制度上,大國之內有小國,小國之內有更小的國,中央不能直接管理那些分封之國,封國自為一體,自主性非常大。可見,夏商周的統一,只是表面的統一,是版圖上的一統,真實的統一,還需要政治上的統一,更需要文化上的統一。秦之前,政治上的不統一是顯而易見,中央是不能直接管理地方(封國),文化上更是不統一,遠的不如,戰國七雄,各有文字,各有量度,音不同,文不同,量不通,秦人趙人魯人燕人清清楚楚,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中國,其意義不光是在政治上消滅了對手,還在於改封建制為郡縣制的政治改革上,更是在文化上的統一文字,量度等。今天,雖然我們有五十多個民族,雖然每個民族的方言不同,但是漢字卻幾乎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文字。這一點,很重量,小到一個民族,大到一個國家,其維護的基礎,除了地域性,血源性,最深層是文化的一體。同共的文化,是最大的凝聚力,是最大的向心力。正因為文化上的一體,許多本來分裂的國家,最後實現統一,如東西德,而因為文化上的差異,有些最終是獨立,如以前的蘇聯。歐州分成這么多的小國,始終不能統一,很重要一條是文字不同,法文,英文,西班牙文,幾乎是有幾個國家就有幾種文字,雖然面對面,但文字不同,語言不通,能真正融合嗎?可以說文化不統一,很難真正的統一。記得都德在小說《最後一課》中,說普魯士人要佔有地區改學德文,激發了很大的民族自尊心,也帶來很大的屈辱感,真是反證文化上的不同,文字不同,其區別可止十萬八千里。 漢朝在政治上,幾乎是照搬秦制,只是去其殘暴,與民安養生息罷了,假若當初沒有秦王統一文字,改封國為郡縣,仍然是分封,仍然是書不同文,量不同度,那麼,很可能以後的中國還是以前的夏商周一樣,最終會像歐州一樣分裂分幾個,或十幾個國家,而沒有現在這個地大物博,讓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中國的基本格局,是秦始皇奠定,真正意見上的中國是秦始皇揭開序幕,中國真正的統一,是從秦始皇開始,真因為有了秦始皇的真正統一,大一統的觀念才一代代一直深入民心,不管其中有多過小分裂,曾如何的南北對峙,但依然是以大統一為主導,假若秦朝能長久一些,很可肯我們的民族不叫漢族而叫秦族,不叫漢人,而叫秦人了;假若沒有秦始皇,我們能想像會像樣?歷史沒有假設,我們只知道,因為秦始皇在文化上的統一,從此一個龐大的民族,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了牢不可破的基石。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因為管仲不能死節,反而投敵,不是很符合儒家的准標,但孔子卻對管仲的功勛是肯定的,假若孔子活動秦朝代,會不會也說:「微贏政,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孔子其實不是一個古板的人,是一個很有胸襟的人,他評價管仲就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去評價,盡管秦始皇殘暴,但其貢獻也是巨大大的,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對於哪么一筆抹殺秦始皇的貢獻,功績的人,無限地擴大他的過失,難道這是正途?我深感悲哀,秦皇於中國,是有大功,就算不值得稱贊,也不必這般辱罵。秦始皇可說是被嚴重拗曲的第一人,說他殘暴,秦始皇不是空前,也不會絕後,但其功勛,卻沒幾個可以望其背。自來成大事者,必是鐵腕人物,為什麼只見人說他殘暴,不見有人肯定他的貢獻?軾問有何罪?獨名太高!歷史是正公的,然而,史書卻是人寫的。 附、 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 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秦始皇 (1)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2)一次,他對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 (4)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 、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5)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
㈦ 為什麼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點
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包括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個概念,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終身制與皇位世襲制。封建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皇權的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於中央政府。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的關系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①戰國時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各國進行的變法運動,進一步掃除了奴隸主勢力的殘余,確立了封建制度,適應了新興地主加強專制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例如:戰國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法治」思想,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嶄新的思想風貌,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商鞅變法中廢分封,行縣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統一全國後,為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和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主要內容包括: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權的******九卿制、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和體現地主階級意志的《秦律》。還要注意按傳統復習各主要朝代在加強中央集權化中採取的措施:主要體現在財政、司法監察、軍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諸方面。這些措施既加強了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強了對地方各級官吏和百姓的控制,這樣就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正式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③西漢鞏固
漢初,實行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從而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中央集權受到嚴重威脅。漢武帝改革管制,組成內、外朝,加強皇權;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的權力。漢武帝還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形成了「大一統」局面。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以鞏固。東漢時期,進一步加強皇權,但由於豪強地主勢力的惡性膨脹,最終形成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
④隋唐完善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基本上處於分裂割據狀態,各割據政權為維護統治,都不同程度地加強君主專制。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而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加強了皇權。科舉制的施行,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唐朝中期,地方藩鎮許可權增大,中央政權腐敗,導致「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出現,並最終形成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中央集權再度遭到破壞。注意:尚書台和尚書省、尚書令的區別與聯系。
⑤宋元加強
北宋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為了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採取強干弱枝的措施,進一步削弱相權,從兵權入手,解除朝中統兵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然後,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組建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進而收回了地方行政權、財權,鏟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北宋中期以後嚴重的社會危機。
元朝重新實現全國性的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對地方管理方面實行行省制度,這一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強了中央集權,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注意:在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健全了統治機構。
⑥明清達到頂峰並漸趨衰落
明清時期,我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成為一時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明初,中央廢承相制度,權力分屬六部,地方設三司分權;並實行特務統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強化君權。清朝沿用明制,設內閣、置六部,但還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時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明清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一方面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另一方面,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注意:清朝的理藩院與元朝的宣政院的區別與聯系。
影響:①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於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於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如興修水利;有利於抵禦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和統一。②消極作用:君主專制下極易形成暴政;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文化專制,阻礙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中央集權是相對與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與中央。中國古代的政體---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悟涵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利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悟涵而中央集權是相對與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與中央。悟涵專制主義體現的是君臣關系;而中央集權處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君主專制必然實行中央集權,但中央集權不一定要實行君主專制。在封建社會一般實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君主專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將繼續存在。當前世界上如美國、中國等都實行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體制,但都不是君主專制體制。二、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就著手建立和健全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以鞏固其對全國的統治。 皇帝制 秦王政統一全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於是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世以二世、三世計,以至"傳之無窮"。這些規定都表明皇帝的神聖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悟涵 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機關實"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相互制約,都直接為皇帝負責,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設九卿,具體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稅收;宗正,管理皇室親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悟涵 郡縣制 在地方行政機構上,秦始皇徹底廢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戰國時期已經實行的郡縣制推行到全國。郡設郡守、郡尉和監御史,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一郡之內轄若干縣,縣設縣令或縣長,此外還有縣尉、縣丞。一縣之內再分為若干鄉,鄉之下有亭、里等,構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機構。悟涵 秦始皇所創立的上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基本上被後代的封建統治者所繼承。實行原因1、經濟根源——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提高導致舊的生產關系解體,秦國商鞅變法確立了封建經濟的統治地位,這種經濟的特點便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的個體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模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新興的地主階級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來鞏固其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保護其土地所有制度。這種封建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悟涵2、社會根源——鞏固、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吸取周無子在諸侯割據局面下無能力的教訓,在統一全國後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 悟涵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秦自商鞅變法後,一直以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韓非子總結諸子百家學說,創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為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理論基礎
㈧ 儒家思想對於中國走向法治的歷史進程弊大於利嗎
儒家思想作為一種產生於中國古代的文化,雖不可能與包括法治在內的現代文明直接吻合,但其中並不缺乏可適應時代要求而向現代轉化的因子,其主要思想與現代法治之間並無不可調和的沖突,因而出現了像新加坡那種步入現代化後又尊崇儒家文化的現象。至於談到儒家思想對中國走向法治可能發生的影響,則情況要復雜一些。在從先秦到清末的長時期中,儒家思想基本是以思想本體、官方意識形態、制度化形態和民間存儲形態等四種方式存在和延續的,就思想本體而言,由孔孟所闡發的思想,並未原封不動的延續下來,從荀子到董仲舒,以至程、朱、陸、王,屢有變化,雖思想「道統」得以保存,但有些精神已經減弱或喪失。此外,由於儒家高尚典雅的特性和它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還存在著假託儒家的現象,有些與儒家不同甚至相反的東西也以儒家的面目出現,造成了真儒與假儒的混雜。而儒家思想在漢以後被意識形態化和部分制度化,又使其在傳播中發生種種變異,真精神遭到纂改扼殺。因而在儒家思想被奉為正統的時代,其精華就已有所喪失。至清朝崩潰後,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特別是20世紀後半期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將儒家文化文物化,儒家思想在自覺層面的延續被切斷,而非自覺層面的遺存又是支離破碎,泥沙混雜,「真儒」更是蹤跡難尋。因此在中國走向法治的過程中,正宗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可能很大,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影響的往往是儒家的變異和假冒的儒家。
要改變這種良莠顛倒的狀況,使傳統文化中的良性因子得以弘揚光大,除以理性的精神承認傳統文化的生命價值,並根據時代的要求加以調整外,似乎別無他途。在這方面,新儒家為復興儒家文化,「返本開新」而作的努力是很有意義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政治史上的正價值大於負價值。對歐洲啟蒙運動起過支援作用,是孫中山民主思想的重要資源之一。以儒家的天賦人性本善、人性平等為邏輯前提,正當地接上民主思想的天賦人權人人平等、政治權利人人平等,然後以此為邏輯前提,正當地接上儒家思想的天下為公(即最高政治權力屬於天下人民或主權在民),並落實為立法權屬於全體人民,立法受人性與人權的限制。因此儒家思想在本質上、即內在理路與核心邏輯上與民主思想具有一致性,儒家思想與民主思想可以而且應當邏輯地結合。儒家倡導「天人合一」,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堅持自然規律與道德法則的內在統一,「輔相天地之宜」把尊重自然規律、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作為最高的道德旨趣和人生理念,可以彌補西方理性主義思想的不足。「中庸」把反對「過」與「不及」和保持中立面的和諧作為基本內容,並由此衍生了「和為貴」的思想,作為處理社會矛盾的方法和目標。對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出路在正確看待法律的作用,合理利用法律來調整各種利益關系,正視法律手段的不足,防止對法律的過度依賴與信仰,正確對待人權問題,建立人與自然共存「合一」的新法理原則。
通過對我國法治進程艱難的分析,我們發現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信仰的缺失。在西方法治歷史中,我們找到了建立起法律信仰的方式??通過宗教,喚起人們對法律的熱情與信任。儒教精神中一些超越時代的卓絕觀點,與西方的現代法治文明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以人為本」對科技社會人性淡漠的彌補。儒家思想中不乏注重人性、尊重人性的精神。人本主義倡導的是重視人生現實,全社會各階層都應在自己的特殊角度、立場上,以畢生精力進行道德踐履,自我提升、完善。如今科技正飛速發展,未來世界將實現人所能做的一切事情,機器充斥了人們的生活,代替了人們部分的情感交往,社會聯系變得鬆散,人們越來越像機械世界中的一棵無生命的螺絲釘,單一而循序地生活,缺乏一種共通的精神。儒家的人本主義能喚起我們對人性的淡漠,重新注重人性,引導社會的正確發展,增強社會的凝聚力。令人欣喜的是,同樣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強國的崛起表明了儒家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意義,杜維明認為,世界的發展已經進入多元化,過去那種西方中心主義正逐漸被多元化取代。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儒家的精華思想能夠在我國的法治現代化過程中獲得價值的重建。中國的制度結構應該是西方的有形制度與儒學傳統的無形制度構成的制度結構的結合。由於這種結合,外來的有形制度更容易在本土『生根』,由於有了『根』,這一有形制度更能有效地運轉。在中國法律傳統中,法律與其神聖性超越源泉的溝通不是以西方式的自然法與實在法式的尖銳對立,毋寧天理、人情與國法的交纏互動來實現的。人情中即有天理,天理不外乎人情卻又超越乎人情,法律遂為人生之憑依與人心之鏡像。正是人情中即有天理,天理不外乎人情卻又超越乎人情的這種中國法律中世俗層面與超越因素的交纏互動格局,使得法律信仰能夠動員人性中的無限力量,而使法律成為一種世俗信仰的對象,飽含著人類對於人間秩序的情感寄託和信念訴求。
這樣,法治在不斷塑造著具有寬容精神、懷疑態度、參與性格、實踐取向的法治主體,不斷地把理想的人生模式轉化為可操作的社會生活方式。那麼,我們可以斷言,中國人已經找到了通向法治之路的正確入口。同樣,我們也可以預言,只要我們沿著這個方向堅定地走下去,幸福就握在了每個中國人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