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鎮

法治鎮

發布時間: 2022-05-25 12:47:53

A. 如何發揮人民調解在法制建設中的作用

縣委縣政府作出平安開縣建設的決定後,縣委法建辦深刻領會決定精神,充分發揮法制建設在平安開縣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三舉措」助推平安開縣建設。 一、加大宣傳力度,為平安開縣建設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一是認真開展「法制宣傳」活動。充分利用雜志、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宣傳載體,通過創辦平安開縣建設宣傳專刊、專欄等方式,集中反映本地本部門推進平安開縣建設的動態信息,加大平安開縣建設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平安開縣建設的濃厚氛圍,不斷提高社會影響力。二是認真開展「普法示範」活動。把開展 「三三三普法示範工程」建設活動與「百鎮千村平安建設」示範工程相結合,建立領導包點,幹部包村的工作責任制,從工作的實踐中發現典型,打造一批普法工作的亮點和品牌,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推動全縣普法工作深入開展。三是認真開展「網上論壇」活動。通過網路的形式,認真開展「平安開縣,你我發言」的論壇活動,讓全社會為平安開縣建言獻策,努力提高全縣人民積極參與平安開縣建設的積極性。 二、優化法治環境,為平安開縣建設奠定堅實的工作基礎。一是認真開展「法律八進」活動。大力開展以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進監所、進中介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八進」活動,充分發揮法制建設工作的導向性作用,努力實現法制宣傳教育全覆蓋。同時,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違法犯罪預防工作,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二是突出重點,抓好法律服務工作。按照服務城鄉統籌的要求,推進社區矯正工作,把法律服務的「重心向基層傾斜、觸角向農村延伸」,繼續實施法律援助「民心工程」,圍繞民生和「三農」問題,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范圍。鞏固完善律師參與信訪接待長效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相互銜接配合的有效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積極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實現人民調解「應調盡調」。三是廣泛發動,抓好法律文化培育。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和宣傳渠道,開展各種法律文化建設活動,著力營造濃厚的法律文化氛圍,促進群眾性法律文化活動廣泛深入開展。大力加強法律文藝創作,以小品、相聲、快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法制文藝活動,使法律宣傳潛移默化、入腦入心。 三、強化依法治理,為平安開縣建設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一是普治並舉,強力推進依法治理。開展「法治開縣」、「法治鎮鄉(街道)」、「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區」、「學法用法示範單位」、「依法行政示範單位」、「誠信守法企業」等創建活動。針對征地拆遷、勞動和社會保障、礦產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以及消費領域中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協調和組織開展各種專項依法治理,逐步提升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二是深化改革,努力構建法治政府。在各級政府及部門中大力推廣法律顧問制度,為政府重大決策、行政行為及重大合同提供法律意見,通過前移審查關口,將政府行為導入法制軌道,避免決策錯誤和發生違法行政行為。認真落實上級規定要求,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和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努力完善行政管理體制,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府工作機制,規范行政行為。三是陽光司法,促進司法公平正義。進一步深化審判改革,推進執行改革,完善警務公開、檢務公開制度,加強司法工作流程管理機制建設。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強化內部監督,維護司法公正和法制統一。加大生效判決、裁定執行力度,努力破解「執行難」問題,尊重和維護司法權威和法制統一。加強法律援助工作,完善司法救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群眾平等參與訴訟,努力讓老百姓打得起官司,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B. 七五普法基本原則有哪些

1、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更好地服務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全面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2、堅持依靠群眾,服務群眾。以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法治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群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方式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使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為黨員群眾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3、堅持學用結合,普治並舉。堅持法治宣傳教育與依法治理有機結合,把法治宣傳教育融入立法、執法、司法、法律服務和黨內法規建設活動中,引導黨員群眾在法治實踐中自覺學習、運用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提升法治素養。

4、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根據不同地區、部門、行業及不同對象的實際和特點,分類實施法治宣傳教育。突出抓好重點對象,帶動和促進全民普法。

5、堅持創新發展,注重實效。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理念、機制、載體和方式方法創新,不斷提高法治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力戒形式主義。

(2)法治鎮擴展閱讀:

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全國第六個五年法制宣傳教育規劃(2011-2015年)順利實施完成,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得到深入宣傳,法治宣傳教育主題活動廣泛開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不斷深化,法治創建活動全面推進,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法治宣傳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C. 紙坊鎮的介紹

紙坊鎮(甘肅省隴南市成縣紙坊鎮)位於隴南地區成縣西30公里,西臨西和縣,總面積77.6平方公里,全鎮海拔在1200米至2000米,居住分散,年均氣溫11.8℃,年降雨量620毫米,是成縣最為乾旱的鄉鎮。全鎮有16個村,110個村民小組,2190戶,13500人,耕地面積約3.24萬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黃豆、蕎麥為主,經濟作物以柿子、核桃、蘋果、油菜為主,人均佔有糧500公斤,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紙坊鎮委、鎮政府不斷解放思想,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走「農業立鎮,商貿活鎮,德法治鎮、科教興鎮」的可持續發展路子,使全鎮長足發展,面貌日益改善。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據了解,2001年,全鎮人純收入為1060元,2003年達到了1570元,增長率達48%。該鎮先後被評為地級先進鄉鎮,縣級文明鄉鎮,鎮黨委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鄉鎮黨委。

D. 鄉鎮街道是否可以立案審查工作人員

2020年,浙江省溫州市推動司法行政改革向鄉鎮(街道)一級延伸,推行司法所承擔鄉鎮(街道)法制機構職責改革,推行基層合法性審查全覆蓋。
法治鄉鎮(街道)是加快建成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礎,是解決基層依法治理「最後一公里」問題的關鍵舉措,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溫州正以司法所承擔鄉鎮(街道)合法性審查職責改革為支點,加快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基層合法性審查工作格局,夯實法治政府建設的基層基礎短板,促進基層依法治理能力水平全面提升。
建立健全合法性審查機制
今年7月,溫州市委常委會審議出台《關於加強法治鄉鎮(街道)建設的實施意見》,將「年內基本實現鄉鎮(街道)合法性審查全覆蓋」目標寫入溫州市委十二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的工作報告。溫州市政府為此召開全市專題推進會進行動員部署。
溫州市司法局副局長楊際平介紹說,溫州市建立法治建設領導小組作為鄉鎮(街道)法治建設的領導機構,黨政主要負責人分別任組長、副組長,明確一名鄉鎮(街道)班子成員分管法治建設工作,確保法治建設、合法性審查職責到崗到人。同時,組織開展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基層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述職述法工作,將履職情況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
對於合法性審查的范圍,溫州以清單形式加以明確。由縣級司法局指導鄉鎮(街道)制定合法性審查目錄,以黨的規范性文件、行政規范性文件、重大行政決策、行政機關合同、重大行政執法決定的合法性審查為審查重點。
科學配強合法性審查力量
永興小微園自2016年投用,進駐企業逾1000家,新居民超6萬人。小微企業多、新居民多、矛盾類型化明顯,緊扣這些特點,永興街道創新探索「共享助調」模式,著力打造政府主導、企業協同、新居民參與的工業園區治理樣本。
永興派出所、司法所精心摸排,選聘來自20餘個省、市的新居民律師、企業管理人員為「共享助調員」,組建80人的新居民「共享助調」隊伍,參與企業、社區的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實現調解資源共享。在10家百人以上的企業內各設立1個「助調驛站」,入駐共享助調員。
除了原有力量培訓升級、科學調配,溫州市還加大鄉鎮(街道)購買法律服務力度,將法律顧問作為鄉鎮(街道)合法性審查力量的重要補充。
溫州市委依法治市辦秘書處處長陳先豪說,將司法所職責改革作為整合政府法制、司法行政職能在鄉鎮一級的延伸,堅持「一竿子捅到底」,明確司法所承擔鄉鎮(街道)法制機構職責,負責鄉鎮(街道)的合法性審查和日常法律事務工作,指導監督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推動鄉鎮(街道)法制機構全面實體化運行。
合法性審查提升治理效能
合法性審查全覆蓋為法治政府建設奠定良好基礎,規范行政執法力量向基層延伸,更讓老百姓真切體會到法治力量。
樂清市司法局通過出台《樂清市行政執法政府法制監督、檢察監督與行政監察協作實施方案》等規定,建立司法局、監委、檢察院「三位一體」行政執法監督協作、專家顧問等機制,組建固定人數為12人的特邀行政執法監督員隊伍,完善監督制度機制,採用「選題、暗訪、查擺、公開、糾正、通報、回看」七段工作法。
目前,溫州市正全面推開七段工作法,實行司法所法制機構職責改革和基層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兩輪驅動」,規范街鎮執法檢查、受立案、調查、審查、決定等程序和行為。
同時,溫州市司法局以司法所發揮前端培育與預防、中端治理與調節、後端懲戒與矯治作用為切入點,不斷優化公共法律服務供給,指導村規民約修訂。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在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中的主渠道作用,為基層治理提供優質法律服務和堅強法治保障。
文章來源丨法治日報
記者 | 王春
通訊員 | 吳攸
編輯丨徐千惠 操可
司法部出品
歡迎投稿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E. 青島藍村怎麼樣

(青島)做大做強產業 建設和諧藍村
2010年09月16日08:50大眾網 字型大小:T|T
世界品牌耐克也青睞藍村

隨著青島藍村製鞋產業集群的聲名鵲起,藍村成為招商引資的熱土。許多外地企業看到藍村產業集群所引起的邊際收益提高、 邊際成本降低的情況,為了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紛紛落戶青島藍村這片投資沃土。包括一些外資知名品牌也開始關注並落戶藍村,耐克就是其中一個。

筆者到達青島泰進鞋業有限公司的時候,適逢下班時間,幾百位身著藍色制服的職工有條不紊地走出廠區。走進生產車間,其宏大、氣派的現代化生產線,給人一眼望不到頭的感覺。

泰進分管人事工作的姜主任介紹說:「我們是韓國獨資企業,目前專門生產耐克鞋鞋幫。現有10條生產線在運轉,新生產線正在上馬,正在招聘新員工。等達到16條生產線的時候,我們再開始生產耐克運動鞋成品。」

泰進是青島泰光製鞋有限公司在藍村新建的分公司。青島泰光製鞋有限公司是一韓國獨資企業,專門生產耐克鞋,擁有12條生產線,年產耐克鞋700多萬雙,主要設備來自英國、美國、巴勒斯坦、韓國等;青島泰光是山東省同行業中規模最大的製鞋工廠,是耐克公司全球四大加工廠之一,年出口創匯達到 1.5 億美元。泰光是今年五月份在藍村設立「泰進」新廠的,泰光鞋業之所以選擇在藍村投資生產,除看中藍村有利的製鞋業環境外,特別青睞藍村有一個製鞋產業大軍。受益於產業集群的人力資源優勢,他們僅僅在來藍村落戶三個月後就招聘到 700 多名員工,這些員工普遍有著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製鞋技術,幾乎不需要多少培訓就可以上崗。按照公司的規劃,到年底,泰進的員工將達到 1200 人。「除享受本地優惠政策外,在招工上,鎮黨委政府給了我們許多支持,這在別的地方幾乎是不可能的。」

藍村的製鞋產業集群所擁有的充足人才儲備,是與藍村鎮黨委政府堅持把抓好勞動力培訓與促進製鞋產業提檔升級相結合的戰略方針分不開的。為確保不使人才與招工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他們引進了高水平的培訓載體——德州科技職業學院,並與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人才實訓基地,圍繞製鞋研發設計、製鞋工藝、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環節開展製鞋產業鏈特色培訓。這為藍村引進世界著名品牌埋下了伏筆。

鎮黨委書記於毅在談到引進耐克鞋的生產時說:「引進國際知名品牌耐克,是我們整個品牌戰略的一部分,也是藍村鎮經濟轉方式調結構、實現品牌立鎮的重要策略。我們以此促進藍村鞋業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精品化的品牌道路邁進,並最終與國際接軌。類似的招商引資我們還將繼續。」

藍村的產業鏈做得很扎實

「我們家在藍村的製鞋產業還沒發展起來之前,是生產大紅紙的,就是春節人們貼春聯時用的那種紙。」如今已擁有四家企業的藍村人孫仁浩娓娓道來,「那種紙的生產很臟,對環境污染很厲害。後來隨著藍村製鞋產業的興盛,就把那營生停了,成立了現在的青島福泰印刷包裝有限公司,主營鞋盒的印刷與加工。」隨著資本的積累,他又成立了福泰天然氣、橡塑、福泰工貿三個公司,但印刷是主業。在藍村,像孫仁浩這樣的印刷包裝企業有20多家,是整個藍村製鞋產業鏈條的一環。

在發展之初,藍村鎮的皮鞋產業僅僅是單一的加工製作,隨著規模的擴大,對上游的鞋料、下游的包裝銷售需求越來越大。為此,藍村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不斷完善產業鏈條,鼓勵配套經營,形成了從鞋料經營到皮鞋加工、印刷包裝與銷售一條龍的皮鞋產業鏈條,既促進了生產專業化,培育壯大了皮鞋產業集群,又提高了皮鞋產業的經濟效益,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在核心產業形成之後,如何藉此建立完善合理的產業鏈,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為藍村鎮增加多條致富路,也是一門大學問。 鎮黨委政府首先通過以法治鎮,抓市場環境治理,抓社會穩定,為形成大產業集群建立良好「軟體」系統。其次,狠抓硬體建設,為產業鏈的騰飛建立起堅實的「平台」。

一個年產鞋子過億雙的鄉鎮,配套物流設施和服務必須跟得上。藍村鎮黨委政府在1996年投資200萬元建設托運市場的基礎上,2004年又投資600萬元規劃建設了藍村物流中心,集中全鎮皮鞋托運業務,實行統一規范管理,建立 24 小時收貨制度。數年積累,現已開辟托運線路 150 多條,培育托運業戶20 余戶,擁有8 噸以上營運車輛80多台,全鎮90% 以上的皮鞋通過物流中心銷往全國20多個省區市150多個城市和俄羅斯、朝鮮、韓國等國外市場,日均托運皮鞋45萬雙,藍村鎮已成為江北最大皮鞋中轉站——河北省石家莊市鞋帽類批發商城、 省內最大皮鞋中轉站——臨沂市小商品城的重要貨源地。其中,每天下午3 點通過物流中心發往石家莊市的皮鞋,第二天上午7 點前就能送到批發商手中,9 點左右就會批發一空,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務為藍村皮鞋產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圍繞製鞋業所建立的產業鏈在日益完善和壯大,成為藍村鎮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全鎮從事鞋盒、鞋幫等輔助加工的業戶發展到 567 戶,鞋料經營店達到 128 家,吸納從業人員 3.2萬人。皮鞋產業日益成為全鎮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和農民增收、財稅增加的主渠道。

從自發到自覺,從自主運作到聘請外腦支援,從零散經營到龐大產業集群,從低端生產到品牌創新……昔日的家庭作坊、散兵游勇的管理模式,在新產業發展的集中突破與全面整合中,正進行著積極的蛻變。無疑,在藍村製鞋產業集群升級換代、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一種開放的、競爭的、宏大的企業文化正呼之欲出,它將直接引領藍村的未來。

青島藍村,能否為中國北方的製造業樹立一個樣本?讓我們拭目以待。

叫響「青島藍村—中國製鞋名鎮」品牌
來源: 大眾日報(濟南)
即墨市藍村的產業發展,尤其是製鞋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歷程,在國內外市場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佔有了相當的市場份額。而作為鄉鎮的產業發展,在新一輪轉方式、調結構的背景下,如何結合鄉鎮實際,進一步做大做強,並得到持續發展?這是擺在藍村決策者面前的一大課題。

F. 鍾祥市胡集鎮環境或人文調查報告!

鍾祥市胡集鎮位於地處鍾祥市西北部,東跨漢江,西枕大荊山余脈,南毗荊門市,北鄰古城襄樊;焦柳鐵路復線、207國道、襄荊高速公路、漢江黃金水道「川」貫全境;。面積390平方公里,8個居委會,轄47個村委會:胡集、橋壋、金山、轉斗、放馬山、金牛山、大峪口、王集、麗陽、邱橋、泉口、向崗、孫灣、湖山、平堰、大竹園、石岩、周棚、楊店、新泉、張灣、小山、福泉、虎山、李崗、金崗、黃泥、劉灣、尹灣、陡堰、五里、任庄、周崗、濠溝、紅廟、羅山、尚灣、彭灣、長崗、新崗、蠻河、王營、周營、陳營、關山、轉斗、夏集、鄒湖、趙河、游湖、楊台、鄒市、趙集。總人口13.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3萬人。
2000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3.5億元,財政收入3457萬元,銀行年末個人存款余額2.8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60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6800元。1994年以來,胡集鎮經濟社會綜合實力連年躋身全省「十強鄉鎮」名列。作為全國一流的磷化工基地和全省十強鄉鎮,胡集素有「中原磷都」和「荊楚重鎮」之美譽。
該鎮礦藏資源豐富,素稱「中原磷都」,磷礦石儲量9.28億噸,儲量居全國第二,是全國重要的磷化工基地。擁有中海油大峪口公司、中化建王集礦業、洋豐中磷公司及熊家灣礦業、胡集礦業、世龍公司、楚鍾公司、中原公司等一大批礦肥、礦化、采選結合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其中億元企業5家,年開采量300萬噸,年產NPK復合肥、磷酸一銨、磷酸二銨等多元素高效復合肥350萬噸,「撒可富」、「泓源」、「楚鍾」、「金飛」等知名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並出口東南亞。
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一、資源豐富。已探明具有較高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6類16種,其中磷礦石儲量4.2億噸,石灰石儲量30億噸,白雲石儲量10億噸。二、區位優越。地處南北一線的十堰、襄樊、荊門、荊州、宜昌等大中城市帶中。屬經濟貿易、人才技術、開發輻射的必經通道。三、交通便捷。207國道、焦枝鐵路與修建中的襄荊高速公路、漢江水道是「川字」型縱貫南北。四、電力充足。境內有1座220KV變電站和15座35KV變電站,電力供應充足。五、通信發達。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1.5萬門,已開通1.2萬門,開通了行動電話業務,呼和浩特至北海、武漢至西安兩條信息高速公路在胡集建站。
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優質稻、「雙低」油菜及生豬三大傳統產業穩步發展,分別達到4萬畝、8萬畝、6萬頭規模;蓮藕、銀杏、花卉、食用菌四大特色產業迅速壯大,分別達到4000畝、1000畝、100萬簡規模。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形成了化學工業、機電工業、建工建材、輕工輕紡四大工業。年產「三磷」產品120萬噸、潤滑油1000噸、輕型車輥沖壓件10萬輛份,優質水泥5萬噸,農副產品年加工轉化增值6000萬元。
城鎮功能日趨完備:按照「規劃科學化、設施現代化、功能社會化、管理城市化」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區規劃面積達37.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3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全部實現綠化、亮化、美化,城鎮建設先後被國家授予「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中國街道之星」的榮譽,連續三年榮膺「楚天杯」城鎮建設競賽一等獎。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鎮現有中小學58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9所、小學47所,建有全省一流的鄉鎮衛生院。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全面發展,連續兩年被評為荊門市文明鄉鎮、衛生鄉鎮和文化先進鄉鎮。
胡集鎮富藏磷礦石9.24億噸,其儲藏量位居全國第一,開采量全國第二,素稱「中原磷都」。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胡集鎮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政治、經濟、社會文明建設取得可喜成績,先後被確立為省級開發區、全國重點鎮、湖北省「百鎮千村」示範鎮、荊門市小城鎮建設鎮和工業重鎮,被授予「全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中國街道之星」、「湖北省鄉鎮企業示範小區」稱號,並綜合考評為湖北經濟社會綜合實力十強鄉鎮、荊門市第一鎮。其主要成就如下:
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形成了中原地區磷化產業集群
改革開放前,胡集鎮依託國家「六五」計劃投資建設的荊襄磷化集團,相繼興辦了科技含量較低的集體企業16家,擁有職工1108人、固定資產195萬元,年產值278萬元,年利稅66.32萬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胡集鎮的資源優勢得到明顯發揮,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資源優勢又逐漸轉化為經濟優勢,工業效益全面提升。
一是工業結構全面優化。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胡集鎮工業企業經過裂變、更新,轉變發展方式,實行退公轉民,優化工業投資結構,走上了市場化發展道路,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興辦了磷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建工建材業等企業,逐步建成了以磷化工業為主導,以農副產品加工、建工建材、農葯化工同步發展的「一主三同」的工業體系,工業特點明顯增強,區域特色產業日益形成。
二是企業規模日益壯大。通過大力招商引資,鼓勵和引導本地企業外延擴張、收購兼並、資源配置和優勢互補,推進資產重組,培植了熊家灣礦業公司、世龍化工、楚鍾公司等一批規模企業和產業龍頭,並與荊襄磷化公司等國有企業改革新生的大峪口化工、中化建礦業、洋豐中磷、昌達磷化等齊頭並進,逐步做大做強。胡集地區已興建工業企業11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3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6家,過10億元企業1家,稅收過千萬的企業達4家。2007年,全部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實現26.54億元,是1978年的近1000倍,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突飛猛進,日益壯大,銷售收入達21.33億元,規模入庫稅金達9600萬元。
三是名優產品逐漸增多。改革開放初期,胡集鎮主要以開采磷礦石外賣原礦為主,私采濫挖、采富棄貧浪費資源現象比較嚴重。通過規范市場、整改建制,加強科學開采利用,采礦企業由原來的80多家規范重組為12家,走上了采選、礦肥、礦化和肥化結合的集約發展之路,同時鼓勵發展精細磷化產品,積極發展高濃度多元素磷復肥,嚴格控制科技含量低、資源浪費大、污染耗能低的肥料產品。目前,已建成3個采選、礦肥結合項目,形成了490萬噸/年選礦、320萬噸/年磷復肥加工能力,淘汰了普鈣、鈣鎂磷肥等低附加值產品產能70萬噸/年,高附加值、多元素的磷復肥生產能力達400萬噸/年,先後培育出「撒可富」、「金飛」、「泓源」等一批省優、國家免檢品牌。目前,胡集鎮磷化工業已佔全市工業經濟比重的四分之一,在湖北佔有重要地位,成為全國重要的磷化工生產基地。
二、大力挖掘農業潛力,奠定了農民收入穩步提高的產業基礎
胡集鎮自1981年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普遍高漲,但農業種植模式單一、產品結構單一,受到市場沖擊較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為此,胡集鎮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積極探索現代農業增收新途徑。
一是農業結構逐步調優。緊扣市場,著力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引進和推廣優質雜交稻、雙低油菜、抗蟲棉等優質品種,穩步擴大優質糧油生產基地,全鎮建有優質糧食基地7萬畝,油料面積6萬畝,糧食總產年產7萬噸,油料總產1.4萬噸,糧油總產量分別是1978年的2倍和40倍。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尋求新的增長點。先後發展了花卉苗木、無公害蔬菜、特優水產、畜牧養殖四大特色產業,通過抓大戶、抓基地、抓示範,推動特色農業規模化、農民經營產業化快速發展,全鎮形成了以湖北紫園為產業龍頭的花卉苗木基地1.8萬畝,以及荊門市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2萬畝,養殖名優特水產品1.5萬畝,培植了以年產三萬頭生豬德勝養豬場為龍頭的規模化養豬生產和以東辰禽業為龍頭的規模化養雞生產發展,全鎮年產生豬12萬頭、雞鴨13萬只,特色農產品產量是1978年的56倍,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48%以上,農民每年從特色產業中增收300元以上。
二是農民增收市場迅速擴大。隨著農村機械化的推廣和城鎮勞力需求增多,胡集鎮及時引導農民從田頭走上街頭,從田間走向車間,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一方面,通過發展磷化產業和城鎮商貿服務業,每年新增就業崗位500個以上,轉移勞力近8000人。另一方面,通過勞務技能培訓,提高外出務工勞力科技含金量,推動勞務經濟由體力型向智力型轉軌。現已外輸農村剩餘勞力1.2萬餘人,農民務工年增加收入1.5億元以上。
三是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極大改善。通過爭取農業綜合開發投資,逐年硬化排灌渠道,新建泵站,保證了6萬畝以上農田旱能灌澇能排。同時,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狠抓「二改二建」工程,引導農民改水500戶、改廁200間、建沼氣池700個、建成通村公路92公里,極大改善了農民出行安全、飲水條件及衛生環境。
目前,胡集鎮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從1978年的108.5元增至5287元,是原來的48倍,全鎮60℅的農戶住進了樓房,轎車、電腦、空調等時尚消費產品正逐步走進千家萬戶。
三、致力建設生態宜居城鎮,促進了商貿服務業蓬勃發展
在全鎮工農業經濟突飛猛進的同時,胡集鎮圍繞聚人氣、美環境、育商機,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城鎮,提升城鎮品位,促使商貿服務業蓬勃發展、蒸蒸日上。
一是城鎮規模日益擴張。改革開放前,胡集鎮區主要集中在100餘米長的胡家老街和襄沙國道「丁」字形街道區,城區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城鎮人口不足2000人。三十年發展,三十年巨變,鎮區已擴展到建成區12.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4.6平方公里,城鎮人口6.8萬人。形成了襄沙大道、磷城大道、胡家街、大橋路、農民街、車站二路、平堰街、胡轉路等「兩橫六縱」的城鎮中心區。正在建設的四星級胡集賓館及民間投資的寶龍酒店、金陽食府等大型旅館餐飲服務業場所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電信、移動、聯通、廣電、鐵通等信息高速網路覆蓋全鎮。服務站5個。城鎮房地產業、廣告服務業等新型城鎮產業異軍突起。如橋壋花園、順發小區、西區花園等商品房開發區多達6處,已建高標准宅房400多套,年吸納2000餘人進鎮入住。
二是市場建設方興未艾。改革開放以來,胡集鎮按照「建市場、活流通、興產業、促發展」的工作思路,著力搭建農村能人進鎮舞活經濟的平台,相繼建成了工業品市場、農貿市場、花卉苗木交易市場、竹木市場、建工建材市場和糧油產品交易市場等9大市場,其中,花卉苗木交易市場佔地20萬平方米,成為鄂西北花卉苗木交易中心。福鑫超市、百盛超市、洪興廣場、光富家電、華豐服裝超市、磷都摩托、磷城傢具等數十家大型超市相繼拔地而起,特別是全國著名商業企業中百倉儲在湖北首家入駐鄉鎮,建立了佔地過1萬平方米的胡集店,為胡集城鎮商貿增添新的活力,提高了輻射力。現今,全鎮已有各類商業網點1129家,從業人員2100人,餐飲業門店近126家,從業人員286人,城鎮商貿物流呈現一片繁榮景象。鎮區日人流量突破1萬餘人次,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過12億元。
三是客運物流車水馬龍。憑借207國道、焦柳鐵路、荊襄高速、漢江水道「川」貫全境優勢,主動打通鎮域經濟與外域經濟交流對結通道,並引導社會能人組建了3大物流公司和信息客運貨運服務網路,網路8000多輛客貨運輸車輛參與市場流通,年貨物運輸量達8000萬噸,並開通了鎮域南至深圳,北至北京,東至武漢、上海,西至西安的鐵陸空聯運,年客運量過30萬人次。
四是財政金融實力劇增。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相繼新擴建了胡集農業支行、荊襄建行支行和胡集信用社、胡集郵政等四大金融機構,並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財政分局,財政金融運行良好,實力與日俱增。2007年,居民存款余額達13億元,財政收入從改革前1978年的66.32萬元增至2007年的2億元,其中,僅工商稅收就達1.2億元。中國人壽、中國財險、中華聯合、太平洋保險、泰康保險、平安保險及生命人壽等各類新興保險機構達11家,年保費收入過達16000萬元。
四、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了社會各項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胡集鎮黨委政府切實轉變執政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並將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作為推進民生工程的第一奮斗目標,切實推進了社會事業穩步健康發展,確保了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一是教育質量逐年提高。隨著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生源逐年減少,在全市率先推行了以組建快市高小為試點的學校布局調整和教師隊伍結構優化。通過10年推進,全鎮教學條件不斷改善,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全鎮從原有完小47所、初中7所、高中2所,優化布局為現存小學9所、初中4所、普高和職高共3所,中小學義務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並對困難學生進行補助,實現了教育資源優化共享。
二是醫療保健條件更加改善。改革開放以來,胡集鎮內缺醫少葯、醫療環境、醫療技術落後現狀得到全面改善。如今,已擁有乙級以上醫院3所,配備有CT機、多普勒B超、碎石機等先進醫療設備,引進有28名專業技術醫務人員,已具備了許多大病重病不需外出治療的實力,在全國中西部鄉鎮醫療服務中處於領先水平。同時,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始終控制在3‰以內,計劃生育意識普遍加強。
三是社會保障服務日趨完善。全鎮在農村和城鎮相繼推行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新型合作醫療,7萬多農戶參合率達95.6℅,城鎮居民參保達率達42℅。全鎮居民基本實現了病有所醫,醫有所助。同時,還興建了胡集、關山兩個福利院,對160名和339名五保戶分別進行了集中供養和合理散養,共對2700名農村特困戶和3100名城鎮困難戶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此外,還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孤兒救助基金,對全鎮46名孤兒實施連續救助,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四是民間文化事業更加活躍。全鎮開辟有城鎮休閑廣場5處,建有可容納1000人的影劇院4座。電視、電腦、手機電話實現村村通,做到了「一機在手,信息全有」,「身不出家門,全知天下事」。同時,還動員社會力量援建了農家書屋。民間文藝劇團、樂隊及商業演出表演團、流動電影隊時常活躍在田間地頭、廠礦校內,「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經常性開展,全鎮人民業餘生活豐富多彩,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五、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構建了安康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以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為重心,努力轉變服務職能,轉變管理方式,促進了農村和諧發展。
一是民主制度建設全面完善。為強化村民自治,提高村民參政議事能力,確保其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全面加強了以村級民主選舉、民主議事、民主理財、民主決策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推行了村務公開,新組建農村社區8個,並在全鎮47個村廣泛開展了「兩推一選」活動,通過推選參政議政能力強、熱心為村民辦實事、公道正派的村民擔任村幹部,保障了村民當家作主的權益。
二是法制建設全面推進。通過六個五年普法教育活動開展,廣大群眾守法用法理念得到全面深化和加強,以法治鎮、以法治村、以法行政、以法維權逐漸變成廣大幹部群眾自覺行動。同時,加強了「打黑除惡」和反邪教等一序列專項斗爭活動,嚴厲打擊了各種刑事犯罪行為,還在鎮區組建了巡邏隊,在村組組建了聯防隊,實行晝夜輪流巡邏保安全,確保了刑事案 件和治安案件發生率呈下降趨勢,破案率、調處率逐年提高。此外,還積極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加強基層信訪工作,嚴格執行分級負責制、主要領導定期下訪接訪和幹部包保負責制,妥善處理和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維護了群眾利益。
三是基層組織建設全面加強。通過開展「三個代表」教育、黨員先進性教育和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抓班子,抓示範,抓考評,並結合新時期新特點,創新開展了「機關幹部聯村、鎮直部門聯項目、村黨組織聯基地、基地(協會)聯農戶、工礦富裕村聯農業貧困村」的「五聯共建新農村」實踐活動,建立了縱橫協調、運轉有序、便利實用的農村黨建工作新機制,基層黨建工作顯著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保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較好發揮。全鎮4000多黨員有130名黨員充當各類行業的領頭雁,活躍在全國各地,有48名黨員創辦了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產業實體,起到了領軍舞活經濟的帶動作用。
改革開放三十年,胡集鎮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下, 2006年12月29日,中國農民告別了2006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奔向了康莊大道。因此,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既是全國人民揚眉吐氣、奮發有為、開拓創新的三十年,也是胡集人民不斷解放思想、革新圖強,從貧窮弱小走向繁榮富強的三十年,是黨以民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在基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三十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今後,我們將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格言,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引領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力爭到2010年,實現區域生產總值52億元,工業總產值達10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7000元,努力把胡集建成全省知名的工業重鎮、農業強鎮和生態宜居城鎮。
胡集鎮版圖面積394平方公里,轄43個村、9個社區,總人口1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8萬人,現有工業企業164家,屬省級經濟開發區。先後被確定為全省、全國重點鎮、湖北省「百鎮千村」示範鎮、荊門市重點小城鎮和工業重鎮。
2008年,胡集鎮在繼上年工業實現較快發展基礎上,再鼓干勁,克難奮進,突出加強創新發展,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200711號文件精神,圍繞打造百億磷化產業強鎮、實現工業發展速度每兩年翻一番的奮斗目標,全力推進工業重鎮建設,工業發展形勢喜人。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40.59億元、工業增加值13.5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0.24%和78.8%;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34.2億元、增加值10.22億元,分別增長60.2%和62.82%;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8.85億元,增長120.1%;實繳工業稅金1.41億元,增長32.7%,當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家達到35家,新增億元企業6家達到10家。並再次蟬聯荊門市工業重鎮第一名。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著力打造優勢環境,狠抓服務創新
1.創新服務政策。一年來,鎮委、鎮政府狠抓有關政策的落實和服務,結合實際制訂了《胡集地區磷化工業發展規劃》《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八項促進措施》和《胡集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十條優惠管理辦法》等措施,分別在企業用地、產業扶持、基礎條件改善、資源配置等方面,出台了剛性支持舉措,並減免企業新上項目的土地出讓金近600萬元。
2.創新服務機制。對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實行鎮領導和服務專班「一對一」包扶制度;實行定期召開國土、工商、稅務、電力等一條邊單位「一把手」參加的項目聯建聯席會議制度;堅持對重點項目實行現場辦公和限時辦結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工業發展難題。
3.創新工業集中區服務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城鎮工業發展「一鎮一區,形成特色」的要求,我們加大力度,改善胡集磷化產業循環工業園的基礎設施條件,主要是抓住國家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的機遇,將鎮鐵路以西400公頃農用地上報修編,提出新的建設規劃;投資1696萬元,建設了工業園2.8km主幹道路基工程和3.1km支線道路;實行先投資後補償、誰投資誰受益的辦法,促成企業投資5100萬元新建了一座110KV變電站和一個日供水5000立方米自來水廠,為磷化工業集約集群發展提供了堅實發展平台。
4.創造服務條件。按照強功能、美環境、育商機、聚人氣的要求,投資3500餘萬元,配套建設了一些城鎮硬體設施,新增了服務功能,開發了4處500餘套住宅小區;整治了城鎮衛生、車輛運營和經營秩序。同時,為支持金鷹公司等企業新上項目,投資1200萬元興建了福虎公路3.46公里,架設了工業用水管道10.2公里,改造工業電力線路14.9公里。
二、著力拓展發展空間,狠抓理念創新
1.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變封閉保守為開放發展。鎮委、鎮政府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打破區域、所有制界限和行業封鎖 走出胡集爭資源、辦企業、拓市場,實施跨行業、跨地區擴張。全鎮已有8家企業在鎮外投資辦分廠,每年外購優質磷礦60萬噸以上。中原磷化公司主動出擊,在保康縣購買了儲量達3000萬噸的高品位礦段。
2.堅持扶持本土企業與支持駐地企業相結合,變區別對待為全力扶持。在新一輪發展規劃中,將大峪口化工、洋豐中磷、中化建礦業、昌達公司等駐地企業納入了全鎮工業經濟發展規劃,在資源配置、企業用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全力支持服務。
3.堅持壯大磷化產業與發展非磷產業相結合,變一枝獨秀為多業並舉。既發揮優勢,理直氣壯地做大做強磷化產業,又居安思危,大力發展非磷產業,逐步解決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2008年,引進山西點石能源,開工建設了總投資9億元的20萬噸甲醇項目,並簽訂了擬投資1.1億元的10萬噸二甲醚項目協議,新能源可望成為胡集今後新的經濟增長點。
4.堅持做大工業「蛋糕」與增加環境容量相結合,變急功近利為著眼長遠。注意招商選資,做到不合產業政策的項目不引進,不合環評要求的項目不上馬,「三同時」驗收未達標的項目不準開工,力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三、著力打造強勢產業,狠抓方式創新
一是更加註重節能減排。鎮財政專門列支200萬元,設立節能減排獎勵基金,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和產業升級換代。世龍公司等9家企業,去年投入資金1160萬元,完成節能減排設施改造12項,基本實現了工業「三廢」達標排放和粉塵回收利用。二是更加註重循環經濟。從資源的減量化入手,大力推行「主導產品—附加產品—新型產品」鏈式生產;新上采選結合工程2個,新增選礦能力160萬噸/年;關、轉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企業11家;支持9家優勢企業發展磷復肥和精細化工產品,新上磷銨、NPK復合肥裝置4套,使磷復肥產能比重提高到53%,並全部配套了硫酸和余熱發電,促進了產業循環延伸。三是更加註重調優企業組織結構。通過項目申報、要素調度和資源配置等手段,禁止新上重復投資的小型磷化企業,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兼並重組、做大做強。2008年,全鎮新建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3家,上交稅金過千萬的企業達到4家。四是更加註重科技創新和品牌戰略。主動與國內磷化工研發技術領先的院校合作,引進濕法磷酸生產與磷石膏利用凈化、磷復肥加工與磷酸鹽生產等核心技術和關鍵人才,穩定發展磷復肥,重點發展精細磷化工。先後引進核心技術人才2名、引進關鍵技術2項、引進品牌1個,推動全鎮5個工業產品榮獲國家免檢產品和省優產品。
四、著力培植新的增長點,狠抓項目建設
堅持「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嚴格實行「二分之一」工作法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大力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堅持圍繞優勢產業大上項目。2008年我們重點建設磷化產業項目6個,引進億元項目4個,新上了投資4.32億元的洋豐中磷100萬噸復合肥一期工程、投資2.6億元的世龍公司20萬噸硫酸和3.5萬伏變電站等。二是堅持圍繞新型能源上大項目。開工建設了投資9億元的20萬噸甲醇項目,啟動了投資1.1億元的10萬噸二甲醚項目。三是堅持圍繞替代產業上新項目。新擴建了6萬錠棉紡和萬噸精製大米項目及利用磷石膏開發新型建材項目。2008年共引進項目11個,竣工投產5個,實際利用市外境內資金3.13億元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8.85億元。這些項目建成後,年可新增銷售收入40億元以上。
2009年,我們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發揚實干、苦幹精神,堅定不移貫徹市委、市政府發展城鎮工業、建設工業重鎮的戰略方針,努力促進工業發展再上新台階,為建設工業強市、加快荊門崛起作出新的貢獻!

G. 十總鎮的介紹

十總鎮位於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北部,十總鎮面積133.17平方公里,轄5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人口8.41萬。1十總鎮是國家級生態鄉鎮、江蘇省村莊環境整治工作先進集體、南通市文明鄉鎮、南通市法治鎮等。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1億元,增長15%。實現財政總收入9400萬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00萬元,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1億元,增長12%;工業納稅銷售收入14.4億元,增長2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620元,增長15%。

H. 東升鎮的榮譽稱號

2005年起東升鎮獲得省教育強鎮、中國脆肉鯇之鄉、市經濟強鎮、國家衛生鎮、省市文明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省法治鎮、全國家庭教育工作示範鎮等稱號。

I. 依法治縣的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
建立依法治縣組織領導機構。縣委對依法治縣工作實施全面領導,成立縣依法治縣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各鄉鎮、縣級部門要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擺到重要位置,完善組織機構,建立 「一把手」負責制,統一部署,細化任務,組織人員,安排經費,抓好落實。
健全工作機制。制訂縣依法治縣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工作制度,依法治縣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按照制度要求認真履行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檢查等職能。探索實行普法合格證制度,幹部學法用法考核制度,切實將幹部的學法用法和依法辦事能力同幹部晉職、晉升、獎懲結合起來。
(二)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突出法制宣傳針對性。各鄉鎮、縣級各部門要緊密結合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和部門實際,大力宣傳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勞動合同法》、《農村土地承包法》、《信訪條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務員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和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軟環境建設、招商引資等密切相關的《電力法》、《礦產資源保護法》、《土地管理法》、《征地拆遷條例》等法律、法規、規章
突出法制宣傳重點對象。各級各部門要緊密結合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和部門實際,大力宣傳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軟環境建設、招商引資等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以領導幹部為重點切實抓好公職人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
突出法制教育宣傳方式。要充分發揮電視、網路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作用,加強和改進法制宣傳。組織幹部群眾參加法院的開庭審理、公開審判、加強執行等法制實踐活動,通過典型的、有影響力的案件講法,向群眾進行生動形象的法制宣傳教育;要充分發揮律師、公證、仲裁、基層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中介組織的法制宣傳教育功能,通過舉辦法律咨詢活動、設立法律咨詢站等法律服務方式,解答群眾的法律問題,傳播法律知識
(三)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著力構建法治政府
建立健全行政決策程序制度。建立健全公眾參與重大行政決策的規則和程序以及調研、聽證、合法性審查、調查評估、責任追究等相關制度,增強行政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努力實現科學、民主、合法決策。要建立作決策、上項目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對征地拆遷、教育醫療、安全生產、價格調整等重大項目進行決策前風險評估,同時進一步建立和健全決策責任制。
扎實抓好行政權力公開運行。全面推進行政權力依法規范公開運行,完善公共資源交易辦法,探索研究網上「曬權」、重大項目招標管理、科學規范中介行為。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特別是行權部門要嚴格按照「兩集中、兩到位」的要求,簡化行政審批手續,窗口授權到位,方便群眾辦事。要規范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堅決杜絕個別執法部門鑽法律空檔,以權謀私。
(四)扎實開展專項依法治理,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
大力整治和規范社會治安秩序、城市管理秩序和市場管理秩序。針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三違」清理、安全生產、禁毒禁賭等專項整治活動,做到活動有方案、有行動、有成效,強化地方、行業依法治理。
加強基層依法治理。積極開展「法治鄉鎮、法治村(社區)」創建活動,進一步完善「法治鄉鎮、法治村(社區)」標准,強化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嚴格執行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村內事務制度,執行好村支部、村委會定期向黨員大會和村民會議報告制度,嚴格執行村務、政務公開制度。結合當地實際依法制定村規民約,約束村民行為。
(五)強化司法職能,促進司法公正
切實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深入開展隊伍素質教育和專項業務、崗位技能培訓,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堅持從嚴治警,改革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整體素質。要切實加強「兩所一庭」建設,從人員、經費及裝備上予以保障。
要以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創新社會治理和公正廉潔執法為重點,推進政法工作全面發展。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以政府財政撥款形式落實司法救助專項基金,保證司法救助制度真正落到實處。設立執行救助基金,對一些被執行人無執行能力又特別困難的申請人實行司法救助,有效破解執行難的問題。
建立健全維護司法公正的各項監督制約機制。積極探索在重點執法崗位和關鍵環節引入人民監督員監督,充分發揮人民監督員的監督作用,從而提高司法機關執法公信力。堅持定期走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制度,邀請人民監督員旁聽訊問職務犯罪嫌疑人,參加執法檢查、列席有關會議,參加職務犯罪案件回訪等活動。進一步完善陪審制度,把陪審員工資納入財政預算,適當提高陪審員待遇。保障律師參與訴訟活動的權利,發揮其在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

J. 白沙鎮的產業

白沙街道依託區位優勢,積極實施「以城帶鎮、以農穩鎮、以工興鎮、以法治鎮」發展戰略,鎮城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生產總值持續增長。
鎮內主要有糧食加工、木材加工、建築、建材(制磚)、釀酒、食品飲料等行業,有工業企業59家,從業人員2022人。
其中糧食加工業和木材加工業為全鎮兩大支柱產業。雷穗糧食有限公司、堅的木材有限公司兩大龍頭企業,年產值分別為1760萬元、640萬元。全鎮農副產品主要是水稻、竽頭、北運菜、甘蔗、花生、蒲草、荔枝西瓜、哈密瓜、甜瓜、香蕉等。

熱點內容
法官司法廉潔 發布:2025-01-11 12:41:40 瀏覽:318
經濟法基礎課程感想 發布:2025-01-11 12:38:36 瀏覽:715
經濟法個人結算賬戶 發布:2025-01-11 11:51:29 瀏覽:226
月工作天數勞動法 發布:2025-01-11 11:22:39 瀏覽:454
依法治國與維穩 發布:2025-01-11 11:22:37 瀏覽:240
一元麻將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10:51:36 瀏覽:808
經濟法專業可以兼學民商法專業嗎 發布:2025-01-11 10:36:34 瀏覽:600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