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的tichu依據
『壹』 依法治國什麼時候提出
依法治國是1997年9月提出的。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發展需要是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依法治國主要職責是,統籌協調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研究全面依法治國重大事項、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貳』 依法治國原則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
【法律依據】《憲法》第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
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叄』 依法治國方略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1997年黨的十五大
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十五大報告指出:「依回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答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這就正式將依法治國提升為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經驗的全面總結與升華,標志著黨在執政理念、領導方式上實現了一次歷史性跨越,為我國此後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具有里程碑意義。
(3)依法治國的tichu依據擴展閱讀:
雖然「法治」和「法制」只有一字之差,但內涵卻有很大差別,即不再僅僅將「法」作為一種治理工具,而是作為國家制度的依據和基礎,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自此,「法制」回歸其本意,成為法律制度的總稱,主要從法律規則的層面強調法律體系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而「法治」作為一種與人治相對立的治國方略,強調依法治理,不僅要求具備「依法辦事」的制度安排及運行機制,而且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規范權力、保障權利、程序公正、良法之治等精神和價值。
『肆』 「依法治國」依據是什麼
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希望能幫到你
『伍』 新常態下提出依法治國的依據是什麼
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其主要特徵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中國政治和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其實施的步驟是依法治國。
在治理國家過程中,人類有意識地通過憲法和法律來約束限制自己的權力,這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現。通過規范約束政府行為從而建立廉潔、高效、自律、法治和民主政府。
如何給權力劃界?最好的方法還是「立字為據」,即用憲法的形式把國家應該享有的權力明確列舉出來,形成「權力清單」。讓官員上任時向全民宣誓,遵守憲法確定的權力界限,不得越雷池一步。依法治國主要是依憲治國,憲法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
要實現經濟社會「新常態」,必須用制度理性遏制「權力任性」,這是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真正內核與意蘊。當我們對「任性」有了進一步解讀的時候,法治社會對各種非法治行為「任性」的限制與遏制就是中國當今乃至今後的時段里必須採取的理性思維與行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於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的指導意見》,就是我國全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其目標明確、任務明晰、實施要求確定。這種與「新常態」社會要求相一致的法治理念,反映出我國要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宏願大圖,其意義之深遠、理念之先進、願景之宏大,彰顯了我國當今政府全面建設法治經濟、法治社會的氣魄。在要求上,通過建立權力清單和相應責任清單制度,進一步明確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職責許可權,推動簡政放權,形成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的政府職能體系和權力監督、制約和協調機制,達到依法行政的目標。所以,在「新常態」遠大目標下的政府要成為陽光政府,公眾會知道政府的權力邊界到底在哪裡。通過編制「權力運行流程圖」來亮相權力的運行程序、環節、期限等,通過各級政府「清權、減權、制權、曬權」等環節接受社會監督,讓權力有用、使用和管用。這樣,事皆出於法、依於法、治於法,使「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理念深入人心。
「新常態」的經濟社會,就是要依法限制權力,依法保障權利,依法保護自由,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減少政府幹預,給市場和企業松綁、減負,使中國的經濟提質增效,釋放出更多的改革紅利。於是,我們的政府也將從全能全管政府向著有限政府轉變,簡政確權和放權的實質就是在明確權力清單的同時,也在明確責任清單,政府把該管的該做的事管好、做好,從源頭上限制或消除權力尋租的空間,切斷腐敗鏈條,用制度規范權力,用法律確定政府必須依法行政。
新常態下權力清單的實施,在《指導意見》中很明確,主要通過五個方面加以實施: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因地制宜和統籌協調推進。換言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充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必須達到權力來源於法律規定,行使權力必須依法依規,監督權力依法依規,讓「權力清單」真正地落實在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具體實踐中,增強簡政放權的含金量。當「權力清單」公諸於眾時,它所跟進的「責任清單」使權責一致時才能真正用權。「責任清單」也就需要明確的「權力清單」所包括的主要責任、實施細則、承辦部門和追究機制等內容必須公之於眾,曬在陽光下。
『陸』 依法治國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1997年黨的十五大
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十五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這就正式將依法治國提升為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經驗的全面總結與升華,標志著黨在執政理念、領導方式上實現了一次歷史性跨越,為我國此後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具有里程碑意義。
(6)依法治國的tichu依據擴展閱讀:
雖然「法治」和「法制」只有一字之差,但內涵卻有很大差別,即不再僅僅將「法」作為一種治理工具,而是作為國家制度的依據和基礎,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自此,「法制」回歸其本意,成為法律制度的總稱,主要從法律規則的層面強調法律體系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而「法治」作為一種與人治相對立的治國方略,強調依法治理,不僅要求具備「依法辦事」的制度安排及運行機制,而且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規范權力、保障權利、程序公正、良法之治等精神和價值。
『柒』 依法治國的重要依據是什麼重要的依據
憲法是依法治國最重要依據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依法專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屬治國」,並對憲法作為根本法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重要地位進行了闡述,對如何發揮憲法作用以及如何貫徹依憲治國的要求作出全面系統的制度安排,從完善憲法理論和加強憲法實施等角度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的重要論述,核心思想是突出強調憲法作為根本法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基礎性地位和重要作用。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的關系可以簡化為「法」與「憲」的關系。憲法是根本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居於統帥地位,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和首要內容。
『捌』 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是什麼為什麼
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是:憲法;因為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只有體現人民內的意志,人容民才能真正當家作主,如果不是以憲法為依據而以某些人或某人的意志為依據,那不是依法治國,而是依人治國或叫人治,是專治.
『玖』 我國依法治國的依據是什麼
憲法;因為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只有體現人民的意志,人民才能真正當家作主,如果不是以憲法為依據而以某些人或某人的意志為依據,那不是依法治國,而是依人治國或叫人治,是專治.
『拾』 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是什麼為什麼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是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的制定依據,其他法律不得與憲法想抵觸,否則無效。所以,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是憲法。
一、憲法:
憲法(constitution)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適用於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
國家內部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的變化對憲法的發展變化起著直接作用,國際關系也對憲法發展趨勢有所影響。
二、憲法的效力:
憲法在內容上所具有的國家根本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它的法律地位高於普通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普通法律的內容都必須符合憲法的規定。與憲法內容相抵觸的法律無效。
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為近、現代實行憲政制度的國家所公認,許多國家的憲法對此都有明文規定。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序言中明確規定:「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第5條還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1946年的《日本國憲法》規定:「本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規,違反其規定的法律、命令、詔敕以及關於國務的其他行為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均屬無效。」
憲法的制定與修改一般都有特別程序憲法就其文字形式上分,有成文憲法和不成文憲法。成文憲法指有明文規定的憲法典,由一個或少數幾個法律文書構成。如《美國憲法》就是一部成文的憲法典,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則包括了三個憲法性法律。不成文憲法指沒有明文規定的憲法典和獨立的法律文書的憲法,其內容散見於不同歷史時期頒布的法律或歷史上形成的慣例之中,如英國憲法。
成文憲法一般規定了特別的起草和修改程序。為了起草或修改憲法,有的國家成立了專門機構,如憲法起草委員會、制憲會議、立憲會議等。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1982年憲法是由1980 年9月成立的憲法修改委員會負責修改的。美國於1787年5月由55名代表組成制憲會議,負責起草美國憲法提交各州批准。許多國家還規定了通過或批准憲法的特別程序。中國1982年憲法草案,經憲法修改委員會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並公布,交付全國人民討論,再經修改,最後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美國早期在全國只有13州時,規定憲法要得到9個州的批准方能生效。
由於修改程序的不同,成文憲法又可分為剛性憲法和柔性憲法。剛性憲法指憲法須經過比修改普通法律更加嚴格的程序才能加以修改。絕大多數國家成文憲法的修改程序都比修改普通法律復雜。中國1982年憲法規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1/5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數通過。」《美國憲法》規定,經過國會兩院2/3議員同意,或者2/3的州議會的請求,可以提出憲法修正案,修正案要經過3/4的州議會或修憲會議批准後,才能生效。有的國家還專門作出憲法某項內容不能修改的規定。對憲法修改程序作比較嚴格的規定,有助於保持憲法的權威性和穩定性。
但成文憲法也有的不是剛性憲法,如義大利1861年統一後,以1848年制定的《撒丁王國憲法》作為義大利王國憲法,這部成文憲法沒有規定特別的修改程序,可以按照修改普通法律的程序進行修改。凡可以按照修改普通法律的程序進行修改的憲法,稱柔性憲法。不成文憲法無所謂修改程序,屬於柔性憲法。
憲法的特別規定為了保持憲法的權威性,避免造成適用上的困難,有時需要有關國家機關對憲法條文的含義、內容和界限進行具體的明確的解釋。因此許多國家都在憲法中對解釋憲法和監督憲法實施的權力歸屬問題,作了專門規定。
憲法的解釋權和監督權的歸屬,根據各國憲法規定,大致有以下3種體制:
①立法機構解釋制。有的國家由議會,有的國家由最高權力機關或其常設機關行使憲法解釋權和監督權。中國1982年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憲法的實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解釋憲法。
②司法機構解釋制。這一體制始於美國。美國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法律和州法律是否符合聯邦憲法。最高法院的這種權力在憲法上沒有明文規定,而是在審判實踐中形成的憲法慣例。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採取司法機構解釋制。
③特設機構解釋制。由專門設立的憲法委員會、憲法法院或憲法法庭之類機構行使這一職權。
凡有權解釋憲法和監督憲法實施的國家機構,一般都有權對法律、法令、法規以及行政行為等是否違憲作出裁決。這種制度通稱違憲審查制度或憲法審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