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誰看
① 誰看懂了老子的那本《道德經》
「夫為不知,是以不我知」老子哲學中的思想:人類所認識的所有范疇內事物都是由 分裂、和諧、創生統一的。我就來給你解釋解釋當代很多科學所不能解釋的問題。
都說愛因斯坦偉大,給人類的物理學帶來了新生;如果這個世界上的國家因為爭奪資源而開始世界大戰,那麼在沒有發明出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武器時,愛因斯坦推動了世界的毀滅。
都說人的思維是最後一個未解之謎,我就用老子的思想告訴你思維如何產生。沒有思維前只有人類的軀體感覺和軀體運動。兩者相互的作用,相互協調發展。突然有一天軀體運動的形式他多了,軀體感覺所不能駕馭,這就創生出了軀體思維,這樣軀體運動得到了緩解,軀體思維將軀體運動與軀體感覺有機的結合。如果你不信,你可以用接近於人類的動物做實驗。方法為:孕育於軀體內的生命在第一次運動前,去掉軀體運動的神經,而使得軀體感覺存在,從而給予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刺激,你看這種去掉軀體運動神經的動物,能否產生思維。
愛情理論,愛情是人與人之間尋求情感的產物,起初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有不建立與物質上的情感交流。慢慢的人開始意識到資源是有限的,我要生存就要和別人爭奪,沒有了情感的交流。為了彌補這種情感交流,愛情便產生了。愛情的產生如果還不能彌補內心情感的交流,那麼人自身的成就慾望就產生了。只有成功的慾望才能使別人對你自己有單方向的情感交流,這樣學位敲詐就產生了。陌生的人與人之間就再也沒有真誠的情感。從而內心極度空虛,極度寂寞,極度恐懼。這就是你想看老子道德經的原因所在。
② 道德經看誰的
看原著最好,誰解釋的都差不多。
道德經講的是「理」,理是抽象的東西,語言描述抽象的東西很匱乏。很難描述准確。
能看得懂道德經,需要有大量的經歷,要有很多生活中、現實中的素材,去理解道德經里老子需要讓世人知道的東西。
試著去想像那一章的理是什麼內容,想即是頓悟,因為「悟」字,就是用心+吾,自己的心。
③ 關於道家思想,《道德經》是寫給誰看的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3]
④ 道德經是誰的著作
老子(中國·春秋生卒年不詳)
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的海德格爾被認為最直接地從《道德經》中吸取了思想資源。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學家閱讀老子思想,都是為了從中獲取能夠拯救西方文明危機的良方。而他們的確發現,《道德經》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理解、為人處世的自然態度、德性培養的修行方法,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等,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環球時報》
先秦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不僅是先秦諸子的啟蒙者,也是中國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徵。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千百年來為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築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爾不群,在當時和後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雖然歷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於早已融入中國式的生存和生活里而至今猶有極強的穿透力。
老子堪與孔子比齊,同被世界公認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智者和哲人,這位才智過人的哲人,識窮宇宙,道貫天地,立萬世之典範,創道家學派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他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與老子的思想的影響有關。他教人順應自然、順應大勢,謙恭、知足、徐緩、柔順、自守和不妄為,這些偉大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華,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經》一書,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燦爛的日出。它廣博精微,短短5000多字,以「道」為核心,建構了上自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成為後世道學的圭臬和國人立身處世的規則所在。
兩千年以來,《道德經》大而用之於天下國家大事,小而用之於個人立身處世,所用之處無不產生深刻的影響,無數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乃至普通百姓,紛紛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老子的智慧經過兩千年歲月的洗禮,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對世人有著非同一般的深刻影響和啟迪。
周末王室發生內亂,景王崩,王子朝叛變,在守藏室中帶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國。此事波及老子,老子於是辭去守藏室史官之職,離開周都,准備從此隱居。行至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其著書,於是老子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共81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共5000多字。取上部第一字「道」與下部第一字「德」,合為《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只有5000多言,但是作為先秦諸子中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它涉及了哲學、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以及倫理道德、修身養性等,可以說無所不包。老子從極其超越的高度審視世態人生,提出了一套獨特的人生觀。他的人生觀不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學的基礎,而且對中國人的為人處世和行為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道」是《道德經》一書的中心范疇和哲學基石。《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主宰,宇宙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在老子看來,修道即修德,凡是善於建功立德的人,必須以人為本,從修養自身做起。在社會人生領域,人們通常主張有所作為,普遍贊同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老子對此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有些事情不是可以勉強去「為」的;勉強去做,就會遭受挫折。老子十分推崇無為的原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無為」是修道修德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往往就是這樣:當你只是為獲得而去獲得,成功總是那麼遙遠;一旦你超越了功利的目的,順其自然而為,成功或許馬上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老子無為而為的人生觀就具有這方面的意蘊,為人處世目的性不要太強,不要太功利,不要勉強,不要刻意而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強作妄為,不要為成功而追求成功,否則欲速則不達。
達到「無為」的前提,就是無欲。人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總會表現出一定的慾望。老子主張「少私寡慾」,反對縱欲。在他看來,慾望有其限度,一旦超過了,就有百害而無一益。老子發現事物向其對立面轉化、物極必反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人生領域也不例外。他反復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老子看來,既然物極必反,人的追求超過了一定限度,才會發生不利於自身存在的轉化;那麼,限制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追求不超過一定的限度,就不會發生那種不利於自身存在的轉化。在老子看來,能知足知止,就不會與他人發生矛盾,發生爭斗,因而也就不會遭人暗算,產生怨尤。知足知止是老子為自我保護而提出的重要人生原則,這一人生原則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千百年來,許多人將「知足不辱」、「知足常樂」、「知止不殆」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老子認為人類最大的禍害是人的私心慾望,修道的關鍵在於去掉人的私心慾望;去掉了私心慾望,人就可以獲得身心健康、獲得幸福。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社會里,人們怎樣才能做到無欲呢?老子給世人提供的減少私心慾望的方法是「守靜」。老子守靜制動的思想作為人生原則,包含著極高的人生價值。根據老子的看法,為人守靜,處世從容,則能舉重若輕,化險為夷;遇事急躁,輕舉妄動,則很難有好的結果。臨事不慌,處亂不驚,鎮靜自若,以逸待勞,靜觀其變,又常常能夠勝人一籌。「寧靜致遠」,靜定生慧,靜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創意和智慧。正因為此,千百年來許多人把《道德經》中守靜制動的思想奉為人生的座右銘。
人在社會上生活,要面對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關系問題。老子在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關系問題上贊同無私利他,但又不忘利己。根據老子的看法,一個人只要無私,為他人著想,他就能夠擴張自己的利益;而且他越能無私利他,獲得的利益便越多。因此老子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寬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諒人,能包涵人。
老子生活在諸侯爭霸的時代,對於爭斗的殘酷現實和災難性後果,有著深切的體驗。他希望社會停止紛爭,主張為人應寬容,把「不爭」作為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就個人而言,所謂「不爭」是指不與人爭地位、爭功名、爭利益,不與人發生正面沖突。老子認為「不爭」是一種高尚的德行。他十分贊賞水謙下、居下的品性。水表面上看是最柔弱的東西,隨遇而變,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但卻能穿石銷金,無孔不入,無堅不摧。他確信柔弱蘊藏著巨大力量,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們在剛強與柔弱之間,往往看重剛強的力量,習慣於求強、圖強、逞強,甚至以強凌弱,老子卻告訴人們:柔弱並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比剛強更大的力量。
柔弱處世是老子的高明之處,在他看來,謙恭卑下,先人後己是居上、領先的有效手段。退是為了更好地進。在老子心目中,謙下不先具有積極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別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而對自己有益。相反,如果一個人熱衷於自我表現、自以為是、自我誇耀、自高自大,就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不能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這也就是「謙受益,滿招損」的意思。
老子表面上看是現實人生的冷眼旁觀者,骨子裡卻是一位熱愛人生的智者。他十分關注人的命運,特別注重生存的方法和策略。他不僅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就個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進行思考,提出了豐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還就人在社會中如何取勝、如何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目的進行探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生進取觀。人在社會中生活,總要有所追求。老子並不反對人基於自然需要的追求,但他要求人們知足知止。在老子看來,名利是身外之物,人的生命價值遠在名與利之上,什麼樣的名聲和財物也沒有人的生命寶貴、重要。為獲得名利而傷害自己的生命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的。老子把個人的生命看得比天下還貴重,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因此在仕途多舛、命運不濟的情況下,應該放棄功名利祿,隱身保命。
從「重身輕物」、「知足知止」的觀點出發,老子進而要求那些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功成不居,功成身退。老子並不主張人鋒芒畢露,勇於自我表現。他覺得鋒芒畢露對人沒有益處,應該韜光養晦,善於隱藏自己,不讓人知道自己的實力和底細,以防不測。老子主張韜光養晦、「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但並不是崇拜愚昧和笨拙,單純要人愚昧、笨拙,而是要有才乾和大德的人懂得匿才藏德,不露鋒芒,善於隱蔽自己。在老子看來,樹木長得捲曲不合規矩,就會免除砍伐之禍;在社會中,人能委屈自己,生命就會得到保全。當一個人建立事業,功成名就之後,如果不能及時引退,而要自恃其功,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那就是不懂得知足知止,將會招致災禍,危及生命。老子從保身的角度提出功成身退的思想,要求人在取得成就、建立功勛之後,見好就收,急流勇退。這是一種十分理智的人生忠告,後世的國人十分服膺這一忠告,范蠡、張良功成身退的故事,長期為人們津津樂道。
老子的思想經受了歷史的考驗,作為人們修身處世的普遍原則,可用於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道德經》是人類傳統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到中國訪問時,有人向他介紹《道德經》中幾段文字後,他極為驚嘆,認為2000多年前能有這么深邃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在美國作家麥克·哈特著的《人類百位名人排座次》一書中,老子被列為第75位,在地球上出現過的數百億人中,老子以短短5000言而進入百位名人之列,足見《道德經》在人類歷史上影響之巨大。在西方,《道德經》各種譯本至少有40多種。在德國,德國總理施羅德曾在電視上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眾多的有識之士都從《道德經》裡面吸取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完善了他們的思想,升華了他們的品格。
⑤ 我想看老子的《道德經》 請問誰的譯文最好 理解的最深刻 或者哪本書最好
誠摯推薦台來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自榮的《傅佩榮細說老子》,這本書說的不深但是很清晰明白,對於道德經的解讀獨到而不失哲學理性,目前是我覺得最好的譯本。另外比較權威的還有任繼愈老先生的《老子繹讀》,但是這個書要有些哲學基礎讀比較好理解些,況且我覺得任老比較偏向唯物論一些,比較喜歡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來審視道德經,不能說是不好吧,總之有他的角度,也供參考。
關於傅佩榮老師,他的水準我不需要多說了,你網路或者上他的新浪博客你就了解他的背景了。
祝閱讀愉快。
⑥ 《道德經》到底是寫給侯王看的,還是普世的
《道德經》是寫給侯王看的,當然也有普世的作用。
相傳《道德經》的來源是因為老子的追隨者阻止老子出關,讓老子留下著作才放老子出關。那麼有能力去阻止一個人出關的只有王侯將相這些權貴了。所以,老子的初衷就是寫給他們的。而且,大家讀過《道德經》的都知道,《道德經》里邊提到努力奮斗的事情是很少甚至是沒有的,因為王侯將相的地位是世襲制度,所以努不努力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道德經》里邊貫徹的思想是無為而治,也就是用人之道。
三、《道德經》的無為而治明朝用的最好說到無為而治就想起了明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設立了內閣制度。曾經有一個皇帝,在位幾十年都沒有上朝,但是國家依然管理的井井有條,這就是體現了無為而治的力量。皇上無為,但是官員和所用之人在替他有為的。
⑦ 道德經,易經,鬼穀子,中庸,孫子兵法,應該先從哪部看起!
建議從道德經看起。因為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且「天下內萬物生於容有,有生於無」。這些是根本、究源,對有無思想全貌的敘述。 爾後建議看易經;接著看鬼穀子或中庸,再後面看孫子兵法。又或者,可將有興趣的同時閱讀,有時能交互影響,收融會貫通之效。 供參~
⑧ 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統治者看的嗎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道家的經典著作,雖短短五千多字,但是內容卻包羅萬象,裡面有別具道家特色的治國之道,也有講求「虛心」、「益謙」的修身之學。
因《老子》一書中所展現的「道」,上可治國,下可修身,於此,也有不少人認為《老子》這本書是寫給統治者看的。
是這樣嗎?
這種「道」,絕對不是拘泥於某個群體,而是覆蓋所有「個體」。
因為「道」家的道,從一開始,其立腳點就高。「道」是「萬物之母」、「天地之始」,即「道」從被提出的那一刻,就是覆蓋了整個世界的存在。
一言以概之,《老子》一書中的「道」攘括萬物,是萬事萬物的「道」,而絕非僅限於人世之「治國理政」的道,於此,道家《老子》一書並非是寫給狹義上的「統治者」看的。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⑨ 黑格爾看過《道德經》嗎他(或者馬克思)了解中國古代的占卜之術嗎
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有如下部分:
東方哲學
甲、中國哲學
一、孔子
二、易經哲學
三、道家
西方人大約在鴉片戰爭時期開始翻譯道德經。包括法文、俄文、德文、英文。
而萊布尼茨很早就知道中國的易經,那時候他還寫信託人帶給康熙皇帝。萊布尼茨對易經的二進制可是很驚訝的。
⑩ 《道德經》目前市面上哪本註解的最好
首先王弼、河上公的是必須看的,任何研究《道德經》的都不能跳過他們兩個,而且他倆的有個優點基本是逐句注釋,字數少,看起來不費勁。
河上公版是最早的通行版,其人是一個真隱士,莫知其名莫知其蹤。其特點是用神仙隱士觀點解釋老子,據說後來的文景之治和河上公的教誨有很大關系。看這個其實可以和漢嚴遵的老子指歸對比看。
接著推薦宋徽宗唐玄宗明太祖的御注。本來《道德經》的目標閱讀對象就是侯王,所以侯王角度的解讀不可忽視。也別有皇帝思想學術水平低的先見,三帝的東東常常會有驚嘆,而且仍然還有前面說到的那個優點,就是基本逐句注釋,字數少。對於文言文閱讀來說,相對容易上手。
相關介紹:
《道德經》量變引起質變的闡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道德經》是告訴我們:道可以意會,個人得道後要善於守道、循道,並且要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個人要悟道守心,做到知行合一即主客觀一致;要做好人,行好事,這樣心安壽長綿綿過好一生。
同一個人閱一本書,讀幾遍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同樣,每個人《道德經》多讀一遍,就有一遍的收獲,對於古文不熟字詞,可通過查字詞典,上網搜資料、看專家、大V視頻,或口口相傳、野史外聞為佐證以幫助更好的理解。
總之,千人千思想,萬人萬模樣,要用發展眼光閱讀感悟踐行《道德經》。《道德經》的解讀百花齊放,各有所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