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不爭

道德經不爭

發布時間: 2020-12-17 08:31:42

道德經中描述我不爭,無人可以與我爭的句子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補充兩句,第二章中:夫唯弗居,是專以不去。第七章中:屬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難得糊塗、吃虧是福那是扯淡,老子講究的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爭只是殺雞取卵的做法,不爭不是不要,而是因為有更高的追求,不殺雞以後得到的蛋會更多。
這跟無為而治的中心思想是統一的,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幹,後代很多都是曲解。

②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不爭之德」如何理解,你是否贊成

老子所說的不爭,在《道德經》中多有提到。

人生在世,過多的糾結勝與敗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不論是在事業還是學業上,在競爭當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只把注意力盯在成功和戰勝對方上面,而是時刻注意保持自己內心的清靜無為,保持著內心平和,戰勝自己比戰勝對手要厲害的多。對成功與勝利無所謂,以「無為」的心態去面對,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說,在不爭的心態上,你已經爭贏了。

③ 《道德經》中的「不爭」是不是一種「深爭」

鹹蛋超人4085 :你好。
【不爭】出現在《道德經》的最後回一答章(八十一章)。
《道德經》的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意思是:聖人的行為准則,做什麼事都不與別人爭奪。
你若理解成【深爭】,那就不是老子,也就不是【聖人】了。

④ 不害不爭乃是《道德經》的精髓,對嗎

道德經的精髓要分層次,

根本層次,對於精神框架的貢獻:闡述了道與德。把版如此抽象的概念闡述的形權象具體,成體系。

基礎層次,對於語言系統的貢獻,定義概念,例如長短相形,高下相互傾,前後相隨。用長短定義形,用高下定義傾,用前後相定義隨。問隨的定義是什麼,答案是有,並且前後保持一致的互關聯,例如後面的人跟著前面的人走,步調一致,學員學教練做操,動作一致。學習掌握語言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問什麼是什麼,需要先定義基礎概念,然後再定義高層概念,形式化層次提升,從而完善語言系統。這種形式化推演的方法是道德經的精髓。道,也包含能夠說出來的意思。所以道德經的最根本精髓就是闡述了道與德。

道德觀形成層次,對於社會理論的貢獻。道德經描繪了社會和諧,要實現社會和諧,必要遵守道德,要不害不爭。所以不害不爭是避免與解決矛盾的方式,闡述的是關鍵的道德方式。屬於道德觀念,也是精髓思想之一

道德觀念和經義應用在其它領域同樣會產生精妙的思想,因為道生萬物玄而又玄眾妙之門。觀念正了、方法對了,想什麼都不會錯。

⑤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不爭」

鳳凰涅槃丶哚 :你好。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回人的行為答准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不爭】。就是現在的話,低調,多做事,少爭功。
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就是【不爭】的道理。

⑥ 在道德經中不尚賢,使民不爭是什麼意思呢

「不尚賢,使民不爭」意思就是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道德經.第三章》。

原文如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白話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6)道德經不爭擴展閱讀

不尚賢  使民不爭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解讀 

在老子的理念中,道的本體是「無」,其所表現的是「無為」,所謂「無為」就是不強妄為,信任自然。再說,「無」作為道體而似無實有,「無為」作為道的運作法則,其所表現的是似 「無」的行為,就是順其自然而不強妄為,不非有為。

所以老子主張「不尚賢」、「不貴難之貨 「、 「不見可欲」,這樣百姓就不會爭權奪利,不會為得到稀有寶物而去偷竊,也不會被顯耀事物東西所迷惑而引起禍亂。

當然,老子的主張並非沒有針對性,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並,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紛紛招纜賢才用以治國安邦。

當是時,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都提出「尚賢」的主張,然而,在尚賢的旗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竟相爭權奪位,搶占錢財,給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動盪不安。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推崇的「尚賢」主張的帶來的負面消極影響,老子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如何治理呢?老子強調「聖人之治」的原則。「虛其心,弱其志」是說治國治民要使百姓得到心靈的凈化,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心,「實其腹」「強其骨」,使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沒有爭強好勝之志。

「無智」即沒其有巧偽的心機和心態。「無欲」即沒有貪欲的擴大,保持心靈的純真、朴實,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做到了無為而治。這一章與前一章相呼應,從社會的角度,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私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以自然規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這一章反映了老子對法時物慾泛濫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批評,強調凈化人們心靈,提高人們精神境界的重要性。

老子認為,物慾泛濫是因為人們失去了正常的精神世界,寧靜的心靈被那些標榜賢才、貴重財物、貪圖名利和可欲的行為弄糟了,破壞了,從而導致社會混亂,天下紛爭的局面,所以老子提出「無為而治」。

要求統治者按「無為」的原則去做、去辦事,不要亂為、妄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做到無私無欲,心平氣和,在觀念上淡化主觀意志,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調動和發揮心靈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老子的「無為」思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認為,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這種觀點對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觀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破壞作用。

⑦ 怎樣理解老子的「不爭」

不爭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處世方式。筆者在老子《道德經》中,挑選出五個代表老子「不爭」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釋,幫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爭」思想。

一,《道德經》講:「大智若愚」。因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華也不向外顯露,所以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愚笨。

不爭

老子的簡單樸素之人能成大業這個規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適用的。

不爭是人生的高境界。只有自己心中的目標都實現了,對生活滿足了,才能不再追求名利地位,達到老子講的「不爭」的境界。

⑧ 道德經出現幾次不爭最好帶句寫出來

3——不尚賢,使民不爭。。。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版,故無尤權。
22——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6——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8——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73——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81——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⑨ 道德經的無為不爭怎麼理解

無為不正就是不要為了一定的權利利益去爭,而要嗯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順其自然,好好生活。

⑩ 老子《道德經》中不爭的思想如何理解

我覺得這是二人或幾人在 聊天時所說的不爭,老子不可能讓我們不去為。暗示爭,但不是表現於外在的爭,本來道德經是說人際不爭,而根據易經的思想來說,也要爭就是與自己爭,自己爭就是表面下下,內在質普。本認認為道破了天機,會不會被懲罰。

熱點內容
社會工作中級法規試題 發布:2024-09-20 08:01:39 瀏覽:13
每個月休息八天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09-20 08:01:05 瀏覽:69
百萬網民學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發布:2024-09-20 07:35:27 瀏覽:727
私人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09-20 07:29:00 瀏覽:61
貴州省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4-09-20 07:07:36 瀏覽:762
司法考試超難 發布:2024-09-20 06:50:01 瀏覽: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為 發布:2024-09-20 06:45:48 瀏覽:427
羅雲法院院長 發布:2024-09-20 04:50:17 瀏覽:660
人民法院委託鑒定 發布:2024-09-20 04:30:59 瀏覽:678
如何完善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4-09-20 03:29:33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