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的思修論文
㈠ 求思修論文一篇!~題目:試談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800字左右
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我們一生影響很大。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是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們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我們大學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全面把握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自覺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努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人類道德的發展具有其內在的規律性,是在繼承和弘揚優良道德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進步的。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緊密結合新的實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中華民族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優良道德傳統。這些優良道德傳統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道德的豐富源泉。這些優良道德傳統,概括起來主要有:一,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
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二,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三,講求謙敬禮讓,強調科克驕防矜。四,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六,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㈡ 大一思修論文3000字
寫作思路:寫作部分包括,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認識,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感悟。
來到大學後,我學習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該課程分兩部分——思想道德修養部分與法律基礎部分。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部分,對於促進我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我們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基礎,而且能夠教育我們大家怎樣處理好理想與現實、個人與集體、競爭與合作、自由與紀律、友誼與愛情、學習與工作等關系。我們剛邁進大學校門,學習思想道德修養,會讓讓我們學會珍惜生活,樹立遠大理想,領悟人生真諦,加強道德修養,培育職業精神。
學習法律基礎部分,通過老師對法律各方面的介紹,使我對法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作為一個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可以讓我們更好增強國家安全意識,掌握國家安全法律知識。了解法律制度,能讓我們自覺遵守法律,自覺履行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同時也讓我意識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學會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權利。
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並且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要想學好它,掌握它,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學習。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而真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它對提高我們大學生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中學習。我們現在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學會運用這些觀點,分析認識現實問題,理論聯系實際,這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對以後我們走向社會,認識社會有很大幫助。
第三,要注重行動,在實踐中學習。知行統一,強調踐履,這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課的特性所決定的。我們通過學習討論掌握了這些道理,就謂這「知」獲「知」的目的是為了「行」,是為了「踐履」。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為真知」。因此,知行統一,注重踐履,就成為這門課的重要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踐履,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㈢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思修論文
加強道德責任意識教育既是大學生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必要條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篇一
《淺論大學生生態道德的培養》
摘要:為適應全球生態危機和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形勢,高校應當依據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和諧理念,將生態道德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應該以課堂為中心講授生態道德知識,以校園為主體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以體驗為重點實施生態實踐過程,從而形成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生態道德培育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道德;體驗
一、生態道德的涵義
所謂生態道德,是指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保護人自身的生存環境時所必須遵循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生態道德反映了人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它屬於道德的范疇,卻突破了傳統道德只關注人際關系的局限。生態道德則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到道德調整的領域,即生態道德擴展到人—自然—社會這個三維坐標上,不僅單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講道德,更把自然融入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生態道德不僅是指人在自然界中所應遵守的生態規律以及生態規范,更指個人對人與生態關系的理解和感情,它要解決人類與自然關系方面的協調性問題。
二、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
當全社會對生態文明達成了共識,必然對大學生群體提出生態道德上的要求,要求他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養成生態文明習慣。當代大學生們不僅要具有科學的生態道德觀,而且要了解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知識,正確認識中國的資源和環境現狀,自覺履行對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實現自身由生態覺醒到生態自覺的轉變。要促進大學生生態道德的覺醒,就要求在大學校園中開展有效地生態道德教育。大學生態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生態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原則,採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影響,培養其生態文明素養,並使其自覺遵守生態系統的原理,積極通過生態實踐活動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實踐活動。
三、大學生生態道德培養途徑
(一)以課堂為主體的生態道德教育。
目前我國高校的生態倫理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還是沿襲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通過生態環保科學知識的講授,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生態道德知識,但同時另一方面卻忽視了師生相互之間通過交流討論對生態倫理知識的學習,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探究的願望。因此在採用此種教育方法時,一定要注意克服課堂教學的多種弊端,深入發掘學科教材,增加一定比重的、更為貼近現實也更具時代感的生態德育的內容,使學生喜歡學,主動學。甚至可以嘗試開設《大學生生態道德修養》必修課,並輔之以《生態哲學》、《生態法學》、《生態經濟學》等相關的選修課。
(二)以校園為中心的生態文化建設。
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也有形無形,有意無意中影響著學生的生態道德水平。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建設。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即校園生態環境,是指一切合乎生態和諧理念的校園基礎設施和物質條件,主要包括學校規劃、校舍布局、場館建設、道路布置、宿舍條件和花草樹木等等。清新優美、內涵豐富的校園生態環境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和生態審美意識,有助於激發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有助於促使大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維護和創造等行動中來,從而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生態道德價值取向。因此,加強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建設,就是要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對校園進行精心設計、科學規劃,建設「綠色校園」,甚至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校園綠化或者園林設計中,使校園處處散發生態和諧的韻味,使校園處處發揮教化育人的功能,為大學生生態人格的培育營造優美的校園生態環境。
其二是校園精神生態文化建設。校園精神生態文化是指師生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而共同營建的一種體現人與校園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精神或生態氛圍。校園精神生態文化建設可通過以下幾個渠道進行:
一是聘請校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定期舉辦以尊重自然、崇尚生命、節約資源等為主題的生態道德教育系列講座,讓大學生深刻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激發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增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
二是要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無煙日」、「植樹節」等各種節慶紀念日,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態文化活動,如:環保知識競賽活動、環保標語徵集活動、環保小抄報黑板報評比及以環保為主題的演講、徵文、歌唱比賽等,以此激發大學生參與生態道德實踐活動的熱情;
三是要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站等輿論工具,進行生態道德知識宣傳和教育,引導大學生學習和探討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與思考生態道德問題的興趣與熱情;
四是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組建生態環保社團,例如:「綠色社團」、「環保社團」等,定期開展環保教育活動:開展節約用水用電、回收廢舊電池、杜絕口香糖污染,提倡勤儉美德、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等一系列活動。通過一系列這樣的活動,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將在高校廣大同學中得到很好的樹立,形成人人保護環境、人人愛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五是要建立健全校園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合乎生態倫理原則的道德規范,通過制度規范的他律性和強制性,對大學生涉及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獎罰,以此來強化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使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並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塑造健全的生態人格。
(三)以體驗為重點的生態實踐過程。
生態體驗是體驗的一種嶄新形式,它是「人置身於一定的生態關系及生態情境之中,在生態互攝的狀態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領悟三重生態(即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關系及其結構與功能的生態生滅之道,經歷內心感動,誘發和生成生態智慧、生態意識和生態能力的一種過程和境界」。大學生生態體驗活動的形式多樣,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是一種最常見、也最受大學生歡迎的生態體驗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適時組織大學生或者鼓勵大學生利用假期自費到生態旅遊區、自然保護區或森林公園等風景區開展游覽活動。通過參觀游覽,讓大學生身臨其境,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感受自然,使大學生在與自然的交融中切實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相關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並自覺生發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道德情感,從而達到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升人格的教育功效。
二是生態考察。生態考察是一種具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性和針對性的生態體驗活動。它主要是通過組織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大學生對所在地或周邊地區——尤其是對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較為嚴重的區域——進行了實地勘察或監測,使大學生了解大氣、水源、土壤以及野生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分布和變化情況,激發大學生對人類所面臨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產生探究的興趣,使大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生態環境的方法,提高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並進而增強大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喚起大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是野外生存。野外生存是一種經過精心設計的、在吃住無著孤立無援的山野叢林中面對生存與死亡的考驗,接受肉體和精神的磨煉,挑戰生理、智力和技能的極限的生態體驗活動。學校可適時組織學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富有野外生存經驗的老師或教練的帶領,不攜帶任何食物飲料,在野外開展徒步旅行、攀岩涉水、穿越叢林、搭繩過澗、野外自救、尋水覓食、野營野炊等內容豐富的活動。通過這種親歷親為去解決生存問題和應對各種挑戰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在克服通常不易遇到的各種困境中鍛煉身體、磨煉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深刻體會在大自然中為求生存而不得不克服各種困難的艱辛與愉悅,從而學會感激、尊重、敬畏、熱愛和維護自然,並自覺養成符合生態道德原則規范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
實踐證明,通過開展以課堂為中心的生態教育,以校園為中心的生態文化建設,以體驗為重點的生態實踐過程,能夠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升華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鍛煉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志、增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強化大學生的生態道德行為、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從而促成大學生人格的完善,塑就大學生健全的生態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蔣保國.大學生生態人格培育路徑探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0,(5):43-44.
[2]鄭曉艷,王柏,郝淑媛.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問題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9,(9):7-9.
[3]劉驚鐸.體驗:道德教育的本體[J].教育研究.2003,(2):53-59.
[4]雷新蘭.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有效途徑淺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4):8-9.
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篇二
《論當代大學生的網路道德》
摘要:隨著網路的迅速發展和擴張,它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巨大方便和自由等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道德意識弱化、價值觀念模糊、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冷漠等網路道德缺失的消極影響,引發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文章對當代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表現以及缺失的表現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網路道德缺失 對策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路在全世界迅猛發展,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成為了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很好的工具。網路在給大學生帶來巨大方便的同時,因其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的特點又極大地助長了大學生的僥幸與放縱心理,使得部分大學生出現道德意識弱化、價值觀念模糊、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冷漠等倫理道德問題。
一、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表現與不良影響
網路道德是指以現實道德為基礎,適應調節當今網路社會里作為「網民」的人類個體之人際關系,規范其網上行為,以維持網路社會的良性運行之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是維持網路秩序、保障網路社會有序運行的必要文化條件和行為規范。網路社會交往的超時空性、虛擬性和數字化等特點,使得人類有了逾越現實社會規范和鬆弛禁忌壓力的機會空間,從而出現了網路道德缺失的新問題。大學生作為網民的主體,其網路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道德弱化,價值觀念模糊
在互聯網中人以電子化的「符號」存在,這里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貴賤,是一個「民主而自由」的地方,使得道德虛無主義在網路社會的泛濫。當今的大學生網民受西文媒介的宣傳影響,出現了一些盲目的「哈韓族」、「哈日族」,並固執地認為那才是美麗與時尚的主流,他們還盲目地認為「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國圓」,從而產生民族虛無主義。據調查,上網的大學生中70%以上經常網聊,但上網聊天充滿了虛假、欺騙和玩弄的不道德行為。主要有:其一,網名呢稱低級庸俗,如「寂寞男子」、「想入非非男」、「帥處男想嘗試」等等。其二,聊天內容充滿低級趣味,「性」問題幾乎成了每個聊天室的主要內容,有些語言甚至不堪入目。可見網路的開放性、隱蔽性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模糊,誠實守信、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傳統價值觀念受到嚴峻挑戰。
(二)人格扭曲,產生心理問題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都存在著「社交的需要」[②孫偉平著.關於網路社會的道德思考.哲學研究(京),2007(8).]②。而在網路虛擬社會里,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直接的社會交往關系逐步被人對網路的依賴關系所取代。一些大學生終日沉溺於網路世界中,逃避現實世界,久而久之會導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據調查,在大學生中網上沖浪、通宵達旦者為數不少。他們沉浸在網路世界裡,往往樂不思蜀,極大淡漠了和社會、和其他同學的交流。對於處於自我發展關鍵期的大學生來說,在網路游戲在獲得極大滿足感與優越感後,一旦這種虛幻的自我陶醉與社會現實環境形成強烈反差,就很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從而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
(三)沉迷網路,導致情感冷漠
網路社會具有虛擬性的特點,在網路社會里人們不必以自己真實的面目出現,所以大學生網民可以給自己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在網路世界進行交際[①逞萍著.網路社會的道德規范初探.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05)]①。網路的虛擬性使大學生沒有必要說真話,一旦大學生選擇了這一游戲規則,他們就不能夠指責對方不講真話是不道德的。加之完全揭示真相的成本過高,大學生就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在信任與懷疑之間徘徊。他們的交往在虛擬社會中變成了符號與符號之間的交往,在交流過程中也感覺不到對方的表情、反應和與自己相關的利益,這就使大學生們的交往或多或少也非人性化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交情淡化、責任淡化等問題,最終導致了大學生們人與人情感的冷漠。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思考與對策研究
(一)完善技術環境與網路文化環境,發展相關的網路技術
面對網路文化中大學生道德失衡的嚴峻形勢,高校德育工作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加強,在戰略、內容和方法上進行創新,藉助網路媒體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導,切實做到「以網治網」。
1、建好校園網,主動佔領網路陣地
據調查,各大學一般都有自己的校園網,但在投入的力度、快速高效方面參差不齊。要把校園網建成切實為高校廣大師生服務的、深受師生喜愛的現代化工具還要做出不懈努力。如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精心設計網頁內容,設置學生喜愛的欄目,用聲、光、色、畫等多種現代化手段,以高雅的文化、優秀的寓教於樂的內容,引導學生遠離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促進其健康成長。同時,還要積極開發設計具有時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道德教育軟體,把網路道德原則和規范以生動、活潑、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校園網開展網上道德教育;同時,要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校園網的開發建設、更新和維護工作,努力把高校校園網上的德育網站和就業網站建成大學生最為喜愛的德育教育的主陣地。
2、開設校園論壇,充分運用校園網路
網路媒體是一個人際交流的虛擬環境,使教育擺脫了時間、地域、性別、年齡、身份等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大學生和教育者在網路上可以「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交流,這對於教育者摸清大學生的思想並心貼心地進行針對性教育提供了一條捷徑。當前,已經被廣泛實施的網上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和利用BBS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嘗試,充分預示,網路已成為嶄新的思想道德建設陣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學生建立平等、信任的網友關系。這種利用互聯網超時空的特點,容易創造平等、信任的氛圍,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
3、凈化網路環境,控制不良信息傳播
加強網路技術的研究,防止網路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凈化網路環境,第一是身份認證技術,如通過訪問控制、身份鑒別等技術加強對資料訪問的控制管理。第二是加密技術,如通過加密、防火牆等計算機安全技術來加強網路信息資源的保護,防止被非法復制和下載。第三是分級管理技術,可以通過對不同的用戶設置許可權來控制訪問者的訪問或者發表言論,以防止非法用戶的入侵和及時制止網路侵權行為的產生。第四是網路監控技術,隨時記錄每一個登錄者平時使用的記錄、行為,以方便對網路侵權行為的監督和控制。另外,各級網路管理部門應積極採取技術防範措施,優化網路環境,對進入的信息嚴格「過濾」,將與色情、犯罪等不健康內容有關的網站或搜索關鍵字自動鎖住,凈化網路環境。
(二)建立完善的網路道德規范體系和法律法規制度
1、加強網路管理,確保健康發展
大學生思想日趨成熟,但對網路文化的負面影響有時顯得難以抵抗,特別是網路中的政治誹謗、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對大學生影響極大。網路中許多違背道德的行為,如黃潮泛濫、黑客襲擊等,通過傳統的道德說教難以解決,高校必須加強網路管理,如加強電腦「防火牆」的研製,防止內外黑客的入侵;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有效的措施加強網路監控和檢測國際互聯網入口;對所有進入我國的信息進行嚴格的過濾,抵制信息污染侵襲網上環境等。建立網路行為監督機制,要保證網路道德規范的切實執行,必須建立網路行為的監督機制。高校應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利用計算機監控、軟體隔離等技術手段剔除互聯網上的不良信息,限制調閱互聯網上的不健康內容。同時,還要對大學生的網上行為加強監督和檢查,要定期不定期對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檢查,對違規者進行批評教育。
2、加大立法力度,確保有法可依
網路道德自律中存在著監督的天然缺位,單純依靠道德自律並不能有效解決網路道德失范問題。只有在以法律為主導的前提下的他律來帶動網路道德自律,才能保證網路健康文明的發展方向,引導人們形成良好自覺的網路道德觀。網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由此滋生出來的網路失范問題亦需要我們去研究,對於網路犯罪的法律研究,進而出台有針對性的、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應該說是「以法治網」的當務之急。
(三)加強道德修養,強化道德自律意識
1、培養高素質的德育工作者,提升其教育能力和「影響力」
網路媒體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信息時代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僅要懂得自己的業務,還要求他們能深入了解網路的特性,熟練地使用網路,使網上的學生德育工作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高度重的責任感和時代感開拓創新。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乏網路高手,但有些德育老師的網路知識還有待豐富、網路操作技能還有待提高。因此,當前對德育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最現實的是加緊學習包括網路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掌握先進的現代技術手段。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網路媒體條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論及規律,熟悉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隊伍將是網路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同時,網路便捷的交互能力也會促進學生德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素質。
2、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其抗干擾能力和「免疫力」
因為網路道德的遵守主要靠個人的內心信念自律。高校要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增強他們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能力。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們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誘惑面
㈣ 我要一分思修論文,內容是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
如何成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
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必須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這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重大意義。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迫切需要大學生健康成長,順利成才。只有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才能深入自覺地貫徹黨的基本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發展生產力,建設先進文化,更好地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而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實處。
因此要成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必須:
(一)、大學生要客觀、正確的對待「自我」。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除了讓大學生充分了解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療的知識之外,還要使他們積極主動的探究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途徑和方法,客觀、正確的對待「自我」。
我認為,一個人恰當的自我態勢,是正確對待「自我」的基礎。而恰當的自我態勢,應當是謙虛,而不是「自傲」和「自卑」。
「自傲」是以自我為中心,過高估計自己的一種自我認識,自傲者常常自我炫耀,對自己的長處無限誇大,對別人挑三揀四,吹毛求疵,盛氣凌人,以居人之上而壓倒對方。這樣,惹得他人對其反感。
「自卑」也是一種不良的心理態勢,有了自卑感,就會過分看重自身短處,對自身的優點沒有足夠的認識,甚而至於加以否定,總是表現出懷疑「自我」,不敢面對他人。形成這種心理的原因,如:貧困 、生理缺陷、學習成績差、活動能力差等等。自卑者導致本人懦弱。
因而,大學生要做到客觀地對待「自我」,就要堅持摒棄一切不良心態,保持謙虛的態勢。因為謙虛者有較強的自信心支持。既不炫耀自己,也不懷疑自己。所以說,謙虛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性格特徵。有自傲心理的人往往以位高自居,以貌美自賞,以才多自炫,出言不遜,尖酸刻薄,其結果是失去別人的尊重和信任。這種人要特別注意控制自己,要把屠格涅夫所說的「勸那些剛愎自用的人,說話前要多想,在舌頭上多繞幾圈」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來有效地控制自我。自卑的人,則應堅信事在人為,堅信自己能行,一定能成功!遇事常給自己壯膽,常給自己鼓勵,正確地對待「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
(二)、大學生要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三)大學生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因此要成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除此之外,建立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徑。在人際交往中,既要正確認識自己,又要正確對待他人,擺正自己在交際中的位置,要虛懷若谷,寬以待人,努力培養無私奉獻的人生觀。即使受了挫折,也要沉著理智,保持一顆「平常心」。
㈤ 關於道德修養啲議論文
公民思想道德修養重在實踐
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以活動為載體,吸引群眾普遍參與,是新形勢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一靠教育,二靠實踐。積極開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在道德實踐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將使人民群眾在自覺參與中陶冶情操,為道德建設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道德實踐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道德實踐是道德形成、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內在要求。人們道德理想的樹立和道德信念的鞏固,離不開豐富多採的道德實踐。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必須高度重視道德實踐的作用,把道德實踐滲透到道德建設的全過程。
其一,道德實踐是吸引群眾參與道德建設的有效載體。作為道德建設的主體,人民群眾既是道德建設的實踐者,也是道德建設的受益者,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道德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根本上說,道德建設是與人民群眾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它集中體現著人民群眾的利益。道德建設搞得好,人們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社會風氣優良,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便能得到切實保障;反之,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其二,道德實踐是提升公民道德境界的重要保證。道德實踐屬於養成教育,是知行統一的過程。公民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各個方面,其中,道德行為是衡量人們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標准。在從道德認識到道德行為的演變過程中,道德實踐發揮著關鍵作用。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在道德實踐中親身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力量,才能逐步提高對道德的認知程度,進而支配各自的道德行為;另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是道德形成和發展的前提,道德認識的正確與否,依賴道德實踐的檢驗,通過生動具體的道德實踐,道德認識才能逐步升華為相對穩定的道德行為,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有效克服當前道德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相背離、知與行相脫節的現象,根本途徑也在於引導人們積極投身道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強化道德修養,提升道德境界。
其三,道德實踐是落實基本道德規范的具體措施。《綱要》首次鮮明地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這些道德規范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結晶。把這些基本道德規范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同樣離不開道德實踐的支撐。一方面,落實20字基本道德規范,需要教育與實踐兩者協調一致、共同推進;另一方面,將20字基本道德規范融入道德實踐,能夠與廣大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產生強烈共鳴,增強道德實踐的吸引力、感召力。
道德實踐是落實《綱要》的關鍵環節,是重在建設、以人為本原則的具體體現。在開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中,必須始終注意正確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的關系。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要把道德教育貫穿於道德實踐的全過程。注重發揮道德實踐的教育功能,圍繞道德教育主題組織實踐活動,使人們明確實踐的意義和要求,增強參與道德實踐的主動性、自覺性。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中引入道德實踐。只有與道德實踐相結合,圍繞公民道德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道德教育才有時代感和感染力,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二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道德實踐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繼承傳統,勇於創新。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道德的要求越來越高,道德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要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新載體,充實新內容,有針對性地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內容細化、分解,把道德實踐活動往深里做,往實里做,不斷開辟道德實踐活動的新領域,增強道德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三是道德實踐與法治實踐的關系。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既要靠道德實踐,也要靠法治約束。道德建設屬於「德治」的范疇,但又離不開「法治」的密切配合,需要道德「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統一。在公民道德建設中,強調道德實踐,就是重視道德本身的作用,通過道德的自我完善,使人們從內心裡自覺地服從道德評價,接受道德約束,達到平衡自身、穩定社會的目的;強調法治實踐,就是要從立法的角度,強制性地對不道德行為或習慣進行評判或制裁,使違背道德的東西無立足之地。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律」與「他律」的作用,把內在自醒與外在約束有機結合起來,協調一致地促進公民道德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
回
㈥ 思修關於公民道德建設的論文500左右
1、 從我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出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內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容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
2、 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
3、 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4、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
5、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6、 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活動中應該遵守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
7、 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
㈦ 思修論文關於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大學生成才
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二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三是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四是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五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㈧ 思想道德修養與大學生成長 論文 1500字
寫作思路: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也就更加豐富了。
大學伊始,我有幸參加了機電學院第十六期積極分子培訓班,聽了董嵩斌老師激情洋溢的有關於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的演講後,受益非淺。對於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我想來說點自己的體會。
我個人認為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就是要多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多向前輩們看齊!但這個不是誰能幫誰提高的,關鍵是看自身的悟性!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你對那地痞流氓說破天,他也不見得能聽進去一個字的!
作為禮儀之邦,炎黃子孫,我們都有著講求文明禮貌和崇尚社會良好風尚的優良傳統。每一個人都應當有點謙讓精神和豁達氣度,多些社會公德意識。人際交往中坦誠相待,將心比心,不虛不假,言行一至,表裡如一,更要充滿愛心和奉獻精神,心目中有他人,善於考慮他人的需要,善於替別人排憂解難,以助人為樂,當別人遭遇不幸時,及時給予同情和安慰;當別人需要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也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幫助,才能建立起一種充滿關懷、信任、溫暖之情的.美好關系。
其實,心中憤怒不如休,何需經縣又動州,縱然費得千般計,贏得貓來輸掉牛(范仲淹語)。在大力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今天,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寬容,多一些忍讓,獻一點愛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處處美好,處處和諧,我們公民道德修養就會大大提高。
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還得做到日三省吾身。首先,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
提高道德修養還要培養堅強的意志。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困難和煩惱是生來具有的。碰到困難要發揚百折不屈的精神,千方百計地解決困難。要忍得住,挺過去。否則,將前功盡棄,一事無成。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
提高道德修養還要做到誠信待人。誠實的人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說假話。承認錯誤是認識錯誤的過程,是改正錯誤的機會。正直誠實的人知道羞恥,能夠把握自己。誠者有信,有信用就能得到幫助。否則,假話連篇,不能改過遷善。自欺欺人,不知羞恥。失去信用,得不到幫助。
提高道德修養還是做到寬容待人,與人為善。凡事要大公無私,不要貪圖功名。當社會或他人需要幫助時,要義無反顧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學會尊敬他人,敬則能使人保持醒覺狀態。這種醒覺的狀態使人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使人不恥下問,精益求精。豐富人的知識,能應付各種事物。否則,不能保持醒覺,自高自大,學識淺薄,就不能應付任何事物。
在今後學習生活中,我會嚴格要求自己,盡量向偉大的黨組織靠攏,努力向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進發!我會自覺做到學不可已、志不可滿、驕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始終以先進黨員的要求來嚴格地要求自己,爭取能早日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向黨組織作出匯報,能讓黨組織放心的接受我的請求,早日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提高道德修養,讓我們都成為有
知識,有文化,有修養,有作為的新一代年輕人吧!讓我們攜手共創和諧社會,美好家園吧!
以上是我這段時間思想上的匯報,懇請黨組織批評改正,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幫助我,考驗我!
㈨ 大一思修論文2500內容關於思想與道德的,最好不要復制黏貼的
從自身發展狀況看,我們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我們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對於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社會大環境看,改革開放國門大開,外向型的「三資」企業,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種思潮紛紛湧入,使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發生了變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開始悄悄侵蝕學生的靈魂。涉外企業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識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一些學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畢業生將外企作為擇業的熱點目標,國營企業即使有正式錄用名額也不受他們青睞,祖國意識在一些學生的心目中漸漸淡化。其次是市場經濟與學生價值觀念的轉變。由於部分學生對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不足,界線劃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積極主流與消極支流的關系,致使認識上出現誤區,價值觀念發生扭曲。商品經濟的等價交換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原則,一些學生錯誤地將其視為思想行為的准則,導致了做事講價錢,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為用「等價交換」來衡量。在為社會付出的價值觀上具有濃厚的「務實性」,在利他的同時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現出只顧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顧他人和社會公德,認為生活的真諦就是享受。無私奉獻已不再成為人的價值范疇,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虛。
很多人都懂得,我們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講文明、講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現代文明社會中,遵守公共秩序、講究文明禮貌、救死扶傷、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保護環境等,都是社會對每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然而,現在社會上才能有許多人不願遵守社會公德。遠的不講,就說說我們身邊的一些同學吧,他們在學校里不聽從老師教導,破壞公物,亂扔廢物;回到家中更是成了「小皇帝」,稍不如意就 哭哭鬧鬧,不懂得怎樣愛自己。試想,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怎能談得上「愛親人、愛家鄉、愛祖國、愛人民」?當然更談不上遵守社會公德了!
說起上個星期結束的運動會,每個人都神采飛揚,但大家是否注意到那操場上,草堆中,滿目狼藉的水果皮和紙屑呢?這些隨手扔垃圾的同學難道只是嘴巴上把自己捧成董存瑞,什麼我是合格的小公民,我愛國守法,保證做到二十字基本要求,我願為國犧牲。可行動上,是連隨身拎個垃圾袋的如此小事也做不到的人嗎?
面對這些問題,我覺得,當代大學生接受思想道德修養的教育是相當必要的。
㈩ 思修論文1500道德觀
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
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對於組織者——校方,和答辯者——畢業論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簡單說是為了進一步審查論文,即進一步考查和驗證畢業論文作者對所著論文論述到的論題的認識程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進一步考察畢業論文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審查畢業論文是否學員自己獨立完成等情況。
第一,進一步考查和驗證畢業論文作者對所著論文的認識程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是高等學校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之一。一般說來,從學員所提交的論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個學員對自己所寫論文的認識程度和論證論題的能力。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問題沒有充分展開細說,有的可能是限於全局結構不便展開,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開,有的可能是作者認為這個問題不重要或者以為沒有必要展開詳細說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說不清楚而故意迴避了的薄弱環節,有的還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沒有認識到的不足之處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提問和答辯就可以進一步弄清作者是由於哪種情況而沒有展開深入分析的,從而了解學員對自己所寫的論文的認識程度、理解深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
第二,進一步考察畢業論文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是組織畢業論文答辯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二。通過論文,雖然也可以看出學員已掌握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但是,撰寫畢業論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學員掌握知識的深廣度,而是考查學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鍛煉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學員在寫作論文中所運用的知識有的已確實掌握,能融會貫通的運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並沒有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有的可能是從別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過來,其基本涵義都沒搞清楚。在答辯會上,答辯小組成員把論文中有闡述不清楚、不祥細、不完備、不確切、不完善之處提出來,讓作者當場作出回答,從而就可以檢查出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是否有深廣的知識基礎、創造性見解和充分扎實的理由。
第三,審查畢業論文是否學員獨立完成即檢驗畢業論文的真實性是進行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之三。撰寫畢業論文,要求學員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試、考查那樣,在老師嚴格監視下完成,而是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一般為一個學期)內完成,難免會有少數不自覺的學生會投機取巧,採取各種手段作弊。尤其是像電大、函大等開放性大學,學員面廣、量大、人多、組織鬆散、素質參差不齊,很難消除捉刀代筆、抄襲剽竊等不正之風的出現。指導教師固然要嚴格把關,可是在一個教師要指導多個學員的不同題目,不同范圍論文的情況下對作假舞弊,很難做到沒有疏漏。而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有三名以上教師組成,鑒別論文真的能力就更強些,而且在答辯會上還可通過提問與答辯來暴露作弊者,從而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
對於答辯者(畢業論文作者)來說,答辯的目的是通過,按時畢業,取得畢業證書。學員要順利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就必須了解上述學校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然後有針對性的作好准備,繼續對論文中的有關問題作進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論文中提到的基本樹料搞准確,把有關的基本理論和文章的基本觀點徹底弄懂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