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三個方面
⑴ 什麼事法治的是什麼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強調法治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與司法等領域的各類法律規范及其制度。任何一個政權要維持正常的國家機構的運作與社會秩序的穩定,都必須用法制規范人們的行為,調整不同利益群體和個人的利益。法治則意味著不僅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樹立法律的權威,以此保障社會主體認真對待和遵從法律,切實依照法律治理國家。從另一個方面看,法制存在於各種政體之中,有國家就必然有維護國家秩序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實踐只會存在於民主與共和的政體之中。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⑵ 《德里宣言》把法治概括為那三條原則我國法治包含哪幾方面含義
一是立法機關的職能在於創設和維護使每個人保持「人類尊嚴」的各種條件;二版是不僅要為權制止行政權的濫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政府能有效地維護法律秩序,藉以保證人們具有充分的社會和經濟生活條件;三是司法獨立和律師自由是實施法治原則必不可少的條件。
⑶ 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應當從哪三個方面著手
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應當從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抓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三方面入手。
1、堅持黨的領導
是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法治素養的提高涉及法治觀念的樹立、法治思維方式和法治行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的,具有長期性、基礎性特徵。
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是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也是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只有堅持黨的領導,這項工作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能將法治素養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發揮黨強大的組織力量、宣傳力量,以更加有效的舉措不斷深化法治宣傳教育工作。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必須始終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法律知識傳授、法律心理塑造、法律信仰傳遞、法律實踐引導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堅決反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3、堅持抓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
作為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管理社會的重要主體,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具有較高的法治思維水平、法治素養和依法執政能力,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領導幹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
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確保全面依法治國各項任務真正落到實處。抓住了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就能夠起到「身教重於言傳」的重要作用,從而帶動全社會公民法治素養的提高。
提升公民法治素養的意義:
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訴求日益增強,但法治素養的總體狀況距離建設法治中國的現實要求還有差距,切實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其法治素養的高低不僅直接關繫到個人的事業發展和生活幸福。
而且關乎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進程和社會治理成效,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作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訴求日益增強,但法治素養的總體狀況距離建設法治中國的現實要求還有差距。
因此,切實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
⑷ 簡述一個國家的法制包括哪三個方面
一個是堅持黨的領導,一個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個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回主義法治理論。黨的答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三個方面,規定和確保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屬性和前進方向。
⑸ 法治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法治思想的基本內容是:
一、是認識和判斷層面,即運用法治概念原則對社會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認識和初步判斷層面。
二、是邏輯推理的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分析判斷問題,綜合推理,得出結論和解決問題的層次。
三、是綜合決策層面,在上述法律認知與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衡量,做出符合法治的決策。
四、是制度層面的建設,即在前三個層次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化,使通過法制建設或改革能夠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法治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高級領導幹部應有的。因此,在檢驗法治思維能力時,應根據不同的對象和主體設置不同的標准。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
一、鮮明的政治性
社會主義法治建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並確認和保障社會主義政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將服務大局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將的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求全面服務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增強的科學執政、執政與依法執政能力,實現了治與講政治的統一。
二、徹底的性
社會主義法治反映最廣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制定和實施法律,有效治理社會的方式、過程和狀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的利益。社會主義法治與全體公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法治的主體,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力。
三、系統的科學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內容構成上,從而成為一個科學的有機統一體。
「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的」這五大內容,從不同方面反映和規定了社會主義法治,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本質要求、價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證,每個方面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科學有機的整體。
四、充分的開放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思想體系,它的形成、發展與實踐都具有充分的開放性。
隨著社會主義法治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也將更有時代性,更具規律性,更富創造性,不斷借鑒與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可以說,正是這種廣泛吸收、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特性,才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能夠始終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包括以下的內容: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法治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認真研究如何使法律規範本身具有可實施性,不具有實施可能性的法律規范無疑會加大實施成本,甚至即使執法司法人員費盡心機也難以實現。因此,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依法治國是一項十分龐大和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任務艱巨而繁重,如果缺少配套的保證體系作為支撐,恐難以持久。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缺少整體規劃,缺乏頂層設計,黨內法規存在「碎片化」現象。
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具體內容有那幾個方面
①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②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③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④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⑤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其次,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國家必須為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體制、設施與物質保障。再次,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為法律實施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與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制。
又次,要研究法律實施的環境因素,並為法律實施創造必要的執法和司法環境。最後,要研究如何克服法律實施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法律實施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對現有黨內法規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和修訂一批重要黨內法規,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使黨內生活更加規范化、程序化,使黨內民主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使權力運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使黨執政的制度基礎更加鞏固。
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
1、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會公報著重做了闡述和強調。公報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3、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8)法治三個方面擴展閱讀:
1、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紮根自己的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法治思想影響深遠。今天搞法治建設,應根植中國土壤,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不能拋卻,也無法拋卻歷史傳統、割斷文化血脈。
2、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國情
兩千多年前,商鞅就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又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決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特別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立足這個基礎去不斷發展完善。
3、我們的法治道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治病要對症下葯,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設也要著眼於解決問題,實現更好更優的國家治理。作為一個正在快速走向現代化的超大型國家,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的規模、復雜程度,是很多國家不曾遇到過的。
從經濟社會發展看,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解決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都對法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從法治建設本身看,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別人的經驗固然可以參考,但說到底,針對自己病症的葯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准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嘹亮號角,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進,我們就一定能夠鑄就法治中國新的豐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的三個方麵包括哪些
一個是堅持黨的領導,一個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個是貫徹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權理論。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三個方面,規定和確保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屬性和前進方向。
(9)法治三個方面擴展閱讀
在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黨提出了關於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這個法治理論,科學回答了中國要不要搞法治、搞什麼樣的法治、怎樣搞法治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是指引中國法治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指南針和導航儀。
⑽ 法治側重於哪些方面
中國古代法家分為三大派別,勢治派,術治派,法治派。三派均以法治為基礎,但側重點不同。
勢治派強調加強統治者(領導層)的權力而推行變法,術治派強調統治者必須以帝王之術來控制手下以達到鞏固自己權威的目的,而法治派強調絕對的法治,即凡事依法而行。三派各有優缺點,勢派沒有論及法治具體的實施方法,因此下文不作討論,我們主要討論術派和法派。
術派和法派代表人物申不害和商鞅分別在韓國與秦國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使韓國迅速強大而名噪一時而商鞅之變法使秦國終以統一中國。
術派強調以帝王之術控制群臣來達到統治者自己的目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記得你曾經和我講過如何「點撥「你的下屬,明知下屬並沒有完成任務,卻不點破,而是在談話中有意無意地「提醒」員工,讓員工知道你是知道他在干什麼的,下次注意一點。這便是典型的術治。術治的最大缺陷是術治雖能有效鞏固領導,但是會讓整個組織,整個團隊勾心鬥角,互相猜忌,譬如雖然你讓你員工覺得你知道他所有的事而不敢再不完成工作,但是之後你的員工便會以揣摩上級(或你揣摩下級)心思為主,而忘了本來的工作,術治過甚則會變為人治(員工對領導負責而不是對崗位或規章制度負責)。在歷史上韓國實際上便是被術治搞垮的,申不害變法之初殺雞儆猴(典型的帝王之術),殺了幾個位高權重的不法大臣而短時間內取得了對群臣的控制,然則歷代韓王對帝王之術的過多應用則導致韓國朝廷烏煙瘴氣,群臣以整垮互相為樂(韓王挑撥群臣關系以維護自己權力),而最終滅亡。明朝也是公認得亡於黨爭。
現在我們來看看法治法派。法派以成文律法為最高行動和判斷准則,一切皆依法而行,法式獨一無二。譬如同樣的例子,當你知道員工沒有完成任務,你直接告訴他沒完成任務觸犯了什麼規章制度以及做出規定的懲罰並公示,這樣就是法派的做法。法派的缺點為推行起來極其困難(古代文明只有秦國做到了高度法派法治),第二個缺點是忽視了法治不可能單獨存在,即使是以法為基礎也是由人來執行,簡而言之法派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環境的可變性。秦國因商鞅和秦孝公成功推行深徹法派法治而統一中國,又因法律沒有及時變更以適應統一後的中國以及因長子扶蘇大將軍蒙恬唯法是從不知變通而滅亡。
為什麼法派比術派效果好?與法派相比,術派對成文法律的依賴性較低(比人治高),並沒有要求絕對的一成不變遵守法律,而法派則因為要求人人思想統一,遵守唯一法律而不是遵從人的命令,各級的人員流動對於工作開展不會帶來巨大影響,國家或組織的凝聚力大大加強,如秦帝國實行絕對中央集權的法治,所有權力通過法律集中在皇帝手中,各部門之間不會互相掣肘(不會出現因對不同人負責而出現掣肘),而優秀的領導(如秦始皇)能輕易發揮組織的全部能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
什麼樣的帝王之術會比較合適?韓非曾提出帝王應該保持與群臣的距離以增加自己的權威,如果與群臣過於接近則群臣會將帝王當成自己的一員而使領導失去自己的「光環」而失去權威。這便是合適的帝王之術,加強權威的同時並沒有造成對法治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