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事例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事例

發布時間: 2022-05-26 00:46:55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實例(最好是一辯的),急求答案,,各位謝謝幫忙啊

就比如大名鼎鼎的許雲鶴案,法律最後判決許雲鶴有責任,要賠償內。即便這個判決無論是從容司法鑒定還是法律適用上都完全無誤,從而在法律意義上達到了調節糾紛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但是從道德上講呢?人們更不敢去幫助別人了,比如小悅悅事件,你能完全責怪那些旁觀的人麻木不仁見死不救?作為一個普通人賠個幾十萬誰都侯不住。所以說至少從這個事上講,在弘揚傳統美德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上,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貌似有點牽強,但是辯論這東西,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個人感覺只要自己說的能證明自己的觀點就行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法律比道德重要的例子,道德比法律重要的例子有哪些

道德比法律重要的例子:

安定應該以法為主以德為輔。雖然說法律與道德對社會的安定對國家的治理都起著相當重要的重用,但是我們必須得主次分明,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社會的實踐角度出發。

我們不可否認道德對社會的安定是有多麼的重要,沒有道德的確不行。但是從我國的基本國情考慮,法律對社會的安定還是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法律的明文規定,法律的制裁才是最有效的,畢竟每個人都不是可以用道德就來治理的。即使以法治國,但是我們還是不可以忽視道德的作用。

我們應該在以法治國的同時以德治國,應該以法為主以德為輔,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維護社會的安定。

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的例子:

一、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道德往往並不立即對本人有利,如見義勇為,如隨地吐痰。特別是在一個人與人都不熟習的環境里,道德之柔性更是明顯。法律是剛性的,在嚴格執法的情況下,無論什麼人,無論是在你家鄉還是在北京上海乃至美國,只要違法必然被懲處。因此,絕大多數人在法律面前都會謹小慎微的,都會遵守。因為他知道,否則有牢獄之災。

二、犯罪的人之所以犯罪,並不是他缺乏道德。犯罪和道德並不屬於同一個范疇。如果沒有法律,缺少道德的人,會發展得更壞。

三、一個所謂缺乏道德的社會,只要有法律存在,就可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下去。從古至今,從沒有隻有道德而沒有法律的社會。即使原始社會,也存在原始習慣,法學界稱之為:習慣法。

四、說法律比道德重要,並不是說沒有道德的社會會長治久安。並不是說,我們的社會可以不需要道德。良好道德的存在,將有助於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道德,有道德才產生法律,但並不表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因為道德沒有約束性,並不能約束人們做不該做的事。因此我們需要法律來維持社會治安。很多蓄意犯罪的人們沒有道德。倘若我們沒有法律,就無法制裁他們,而妥善完整的法律,可以給人民帶來壓力,減少犯罪。如果沒有法律,只依靠道德,社會將會如何亂?眾所周知,中國人從古代就自稱文明人而稱外族為野蠻人。但現在我們常常看見有人破壞公共場所的東西,只能責怪其不道德。追根溯源,是因為沒有相應法律的制裁。所以一個社會的安定一個國家的安穩,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Ⅲ 辯論賽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的實例

法律是復最低的道德,也即製法律是保障道德底線的最後防線,從這一點來說可以找出很多法律比道德重要的事例,簡單舉以下幾個例子:

一、關於人治和法治。我們知道,單純靠道德約束是不可能形成一個民風淳樸的社會,而是必須要法律的制約,讓人心存畏懼,同時光靠道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妥協性,標准也是因人而異很難把握,而法律的標准相對比較穩定和確定。

二、道德是不具備強制力的,對於某些人來說,特別是某些紈絝子弟,所謂的道德對他們基本無任何約束力,妄談道德的話,其實猶如期待人人都成為君子,這也是違背辯證法的,所以對於這些頑固分子,是必須靠法律制裁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可以為道德所感化。

三、道德地位較高,是基於社會共同性產生的,但社會總需要一條底線,比如真善美的最低標准,比如做人的最低標准等等,這些從道德上基本無法體現,容易讓生活價值觀出現混亂,這就需要有一條絕對的紅線讓人無法逾越,那就是法律。

初步思路,可以繼續探討~

Ⅳ 有時道德比法治更重要 作文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道德與法治作文二:道德的考驗

在生活中,時刻都存在著對我們道德的考驗。

早晨,我來晨讀,可是太冷了,把我的臉都凍紅。我想:太冷了,進了教室就不怕了。不知不覺到了教室門口。我剛進門就有人叫我關門,於是我就把門關上。接著,進來了一個男同學,有人叫他把門關上,他卻好像沒聽見似的,繼續往前走。再說一聲,他卻反瞪了那個同學一眼。後來紫媚進來了,她隨手把門關上了。看到這一幕,使他感到很慚愧。接著又進來了一個男生,他可是班上的調皮大王,叫他關門,他卻把門一踢,關上了。可那門打了個哆嗦。往後退了不少,可他卻兩手一張,走到座位上去了。剛剛才溫暖起來的教室,又逐漸變冷了。同學一個接著一個進來,可卻沒有一個能把門關上。第一排得有一個同學冷得受不了,就到別的座位去了。我也在第一排,所以我知道她的苦。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直到下課鈴響。

關門是一件小事,卻可以在這件小事上考驗出同學們的品質。

道德與法治作文三:用道德面對人生

我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人去買荔枝,他看到老闆將壞的給了老伯,老闆看見了他,也許是怕他告訴老伯,竟然拿出10元錢想賄賂他!可他氣憤地說:「收起你的臭錢!你以為這樣就能收買我了嗎?哼!」這個故事會令人深刻啟發,我也不例外。

一個老闆為了金錢將壞的荔枝給了老伯,還想讓看到這事的人不要說出去,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受騙,可小男孩說出了讓黑心老闆大吃一驚的話。

是啊!它可以不受金錢的誘惑,為什麼有些人卻為了錢干那些大逆不道的事情呢?有些人可以為了金錢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他們有沒有在做這些事前想過,這是對人有利還是有害,這是會被眾人贊揚還是被眾人辱罵,要知道,這是損人不利己呀!

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10元錢」,你是否克服,你是否經不住過?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10元錢還給黑心老闆這樣的事,他就會得到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可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解出了這道題,有多少人經不住誘惑,用最好的道德品質面對人生,你將會得到這道題的答案——付出最好的道德,收獲最多的笑容。

道德與法治作文四:道德

道德是一個人的品質,一個人心靈的內在,像一片陽光,溫暖人心。道德是一種無形的規則,沒有特別的約束,在行為上是出於內心的。

道德在人們眼裡,也許是微不足道的,也許是很起眼的。在道德的行為上,也許會有人是發自內心的,也許會有人是刻意做作的。這些人都存在。但是,一個淺淺的微笑,就是一種禮貌,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同時又顯示出一個人的端莊優雅。

今天,我遇到了一件事,讓我深有感慨。

今天我和往常一樣,到公園散步。我走著走著,忽然看見好像有一個老奶奶蹲在地上。剛開始,我以為她和她的親屬出來,因為在旁邊的長椅上,坐了一個年輕的姑娘。於是我沒有再注意她,繼續向前走。忽然我看見那位穿著年輕的姑娘帶著厭惡的表情轉身離開,那老奶奶仍然蹲在那兒,我發現不對勁了。於是我急忙跑過去,看見老奶奶的手一直按住右腳,原來老奶奶的腳受傷流血了,我趕忙扶起她,坐在長椅上,看著老人,一張布滿了皺紋的臉,一雙孤獨的眼睛要流出淚來似的。過路好心的人們也趕忙過來了,但只在一旁觀看。忽然不知是誰說出一句話:「誰有布,幫老奶奶先包紮起來。」「我有,請讓開。」一個清脆響亮的聲音。迎面走來的也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她走過來,蹲在地上,看了一下老奶奶的腳,從褲兜掏出一條全新的手帕,手腳利索的幫老奶奶包紮起來了。最後,還把老奶奶送回了家。

回家後,我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和母親,他們只對我說:「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同了,不像往常一樣互相幫助,只顧自個兒了。」我也深有感慨:同樣是兩個漂亮的姑娘,為什麼就是這么與眾不同呢?這也許就是道德的問題吧!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具備道德意識,並在行為上實現它。我相信,只要我們心中有道德,行為做道德,一定能共創和諧社會!共創美好未來!

道德與法治作文五:道德與法讀後感

面對葯家鑫案,面對教育公平問題,面對司法腐-敗等等。我不禁自問何為正義,又何為公平?如何正義,又如何公平?……在字典里,正義的解釋為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公平則是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這樣的解釋在我看來是正確卻很表層的。自古以來,我們都有強調著公平與正義;可是在很多時候,這些美麗的詞彙僅僅運用於上層,而非勞苦大眾。俗話有雲,得不到永遠都是最好的。人類在荊棘斑斑的朝聖之路上從來沒有滿足過,我們一直強調公平正因我們總是難以達到這一水平。反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我們國人也同樣追求著公平與正義,不可否認地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可是這依然是不夠的。近來,閱讀了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裡面說談到有關正義與公平的觀念令我大開眼界,同時對於正義與公平重新有了思考。

在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羅爾斯從公平正義入手,全面系統深刻地論證了自由與公平、個人與國家、機會與結果等廣泛的社會政治問題,力圖為現代西方社會重建「公平正義」的道德基矗他提出了「無知才能公平。」這一無知之幕的假設,初看下覺得有點荒唐,但是仔細咀嚼才發現其中的道理。正如羅爾斯所說的:「既然人人處於同一狀態,任何人都不能設計出有利於自己特殊情況的原則,於是公平協議或交易的結果就是正義的原則。」人們在無知等級差別,無知利益慾望之時,自然而然的不會為著某些私慾而違背良心、違背道德從而也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正義及不偏袒。無知之幕的假設固然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同時羅爾斯的這一觀點是給予了我關於正義的看法的另一種理解。

可是,理想狀態是有距離的;人類不可能沒有慾望,這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會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利益。就拿中國社會的司法公正問題來說,作為一個國家的司法機關,必然表示著它應該是正義、公平的。可是在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司法腐-敗,諸如人情案、金錢案等等。這說明了什麼?這正正說明了人類慾望、追求功利的不可磨滅。全國zhèngxié委員、湖北省黃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林也指出,司法公正影響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提前退休的法官藉助老同學關系、老上司關系、老朋友關系,來搞關系案、人情案,操縱法律服務市場,危害了司法公正。我認為,社會主義中國要向前發展就要處理好之一問題,最大程度地實現公平與正義,像兩會中所提到的實現司法公開,司法廉潔,司法隊伍建設再加強加強司法建設頂層設計;這些都是可行的做法。

如何做到正義與公平呢?在《正義論》中,羅爾斯借鑒了啟蒙者盧梭的「確信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認為這是人類社會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這樣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正義的理想國」。羅爾斯提出,正義的定義首先需要三個前提,其實這也和盧梭定義社會契約的前提有點類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狀態和無知之幕。這自然也是一種純粹假設的狀態,但也是得到真正正義必須的狀態。羅爾斯更是提出了兩個正義原則。這也不禁讓我想起了一部影片《地下裁判團》,影片中道德與法的沖擊,它們之間關系的復雜,也是體現出了理性與人性問題。同時這些觀點不僅僅在西方國家引發了思考,在東方國家同樣引起了關注。在我看來,羅爾斯對於實現公平與正義的看法與傳統觀念有所不同,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有重要的意義。對於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與發展來說也是如此,在發展的道路上,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下,在傳統與現實的交融中,不可避免遇到挫折,出現錯誤;如何做到理性,如何實現最大程度的公平與正義,如何協調道德與法等等,借鑒如《正義論》等經典著作可以為我們提供思想的火花。

正義與公平還將是不斷探索的問題。作為一部經典著作,《正義論》中所提到的相關觀點內涵十分豐富,上述個人觀點也只是較表層的思考與理解。稍稍閱讀此書,收獲遠比想像的多埃

Ⅳ 辯論:社會安定主要依靠道德而不是法律。急需一辯稿和例子~!

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道德
法律一方:
一辯開篇陳詞:
謝謝主席,大家好!
和平是我們人類永恆的主題,但社會的安定主要靠法律還是靠道德呢?我方的觀點是以法為主並輔之以道德,宗教,習俗等各種手段。我們所說的社會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由一定的物質基礎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整體。因此生活在其中的人能按一定秩序正常生活,整個社會能按一定規范正常運轉,即可視為安定。法律是什麼呢?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而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一種准則和規范,它是由人的主觀意念所決定的,不具有法律的統一性和強制性。
下面,我方將從三個方面闡述我方觀點: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
第一,不利於安定的事件發生前,對於抑制這種不安定件的發生,法律起到了主要作用。
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既要靠道德,更要靠法律。道德可以明辨善惡,它憑借輿論批評,良心譴責來約束越軌者,所以我們需要道德。但是在當今社會,由於人們的道德水平普遍沒有達到那種聖人的境界,所以一旦慾望與道德發生沖突時,我們更需要一個有強制力的行為准則,而這種強制力恰恰就是法律所擁有的。正是由於法律的強制力,使其具有強大的威懾力,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在當今這個人們的道德觀念不足以約束人們犯罪行為的前提下,這一點尤為重要。由此可見,法律比道德在維持社會安定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第二,即使不安定事件發生了,對於不安定事件的消除法律還起到了主要作用。法律具有強制實效性,這是法律和道德同為規則,彼此效力卻不同的根本所在。道德的規范作用主要依賴社會輿論,個人信念以及傳統與教育來維持,顯然這是軟約束,它對既有的違法犯罪行為不起作用。而法律,它不是嚇唬鳥用的稻草人,它用「和平的暴力」保護人們安居樂業,真正做到「布大信於天下。」當假酒假煙,假鈔,假葯,假新聞「假作真來真變假」時,對方辯友您是靠道德還是靠法律呢?當犯罪分子被國家繩之以法,當3•14事件被國家用法律來壓制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主要靠法律。 第三,當法律和道德在維持社會安定過程中發生沖突時,我們究竟是應該選擇道德呢,還是應該選擇法律?這個選擇的過程就是重要性的體現過程。眾所周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沒有貧富之分(思想家盧梭說的好「法律必須具有普遍性,並在其命令范圍內對全體人適用,因為它的基礎是理性),而道德的模糊性使它存在理解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又會影響人們行為的協調一致,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是非觀念的形形色色,判別標準的五花八門,若沒有一奪統一的權威規則,天下必定是非不明,天下是非不明,如何做到協調一致和井然有序,社會安定又何談起呢?由於道德的這種理解上的差異和不可操作性,我們當今社會,當大眾的道德與法律發生沖突的時候,無一例外堅定的選擇了法律。
當然,社會安定 既要靠道德,更要靠法律,法律與道德各各司其職,相得益彰,只有以法為主,輔之以德,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坐而論道,只能獨善其身,行而有法,方能兼濟天下!
謝謝大家

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道德
新華字典中的解釋
安定1①(生活、形勢等)平靜正常;穩定:生活~ㄧ情緒~ㄧ社會秩序~。 ②使安定:~人心。
社會: 人們以共同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按照一定的行為規范相互聯系而結成的有機總體。構成社會的基本
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通過生產關系派生了各種社會關系,構成社會,並在一定的行為規范控制下
從事活動,使社會藉以正常運轉和延續發展。
道德: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法律:
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
灋(法的舊體字),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說文》
律,均布也。——《說文》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蒙》
法者,刑罰也。所以禁強暴也。——《鹽鐵論•詔聖》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度則悖。——《呂氏春秋•察今》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告子下》
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周禮•地官》

我方材料

對方辯友應該沒有忘記許霆的故事吧,ATM機吐出1000元時,他沒有靠道德把錢返還銀行,而後還分171次從自動取款機里取出了17萬元人民幣,次日,他就趕緊逃離了廣州,這時他還沒有靠道德歸還這17萬元錢,那麼對方辯友知道他是什麼時候才想到要歸還這些錢的嗎?
是有人給他打電話說銀行已經要依靠法律去告他的時候,他才想猛然想到要歸還銀行錢的啊,對方辯友,難道這還不足以說明,法律在使社會安定方面,要比道德產生的作用更大嗎?

無獨有偶,今年1月11日,台州市發生了一起市民哄搶50萬現金大案。案發後,公共安全專家部門試圖讓哄搶者依靠自己的道德幡然悔悟,結果無人歸還贓款,迫不得已,公共安全專家部門只能用法律手段強制進行偵破處罰,才追回31.73萬元的現金。對方辯友也看到了,面對這樣的社會問題,首先根本不起作用,更談何維護社會安定,顯然法律卻能很好的解決這一矛盾。

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原理》曾經專門論述了共產主義的原理和實現條件:
(1)用累進稅、高額遺產稅、取消旁系親屬(兄弟、侄甥等)繼承權、強制公債等來限制私有制。
(2)一部分用國家工業競爭的辦法,一部分直接用紙幣贖買的辦法,逐步剝奪土地所有者、工廠主、鐵路所有者和船主的財產。
(3)沒收一切反對大多數人民的流亡分子和叛亂分子的財產。
(4)在國家農場、工廠和作坊中組織勞動或者讓無產者就業,這樣就會消除工人之間的競爭,並迫使還存在的廠主支付同國家一樣高的工資。
(5)對社會全體成員實行同樣的勞動義務制,直到完全廢除私有制為止。成立產業軍,特別是在農業方面
(6)通過擁有國家資本的國家銀行,把信貸系統和金融業集中在國家手裡。取消一切私人銀行和銀行家。
(7)隨著國家擁有的資本和工人的增加,增加國家工廠、作坊、鐵路和船舶,開墾一切荒地,改良已墾土地的土壤。
(8)所有的兒童,從能夠離開母親照顧的時候起,都由國家出錢在國家設施中受教育。把教育和生產結合起來。
(9)在國有土地上建築大廈,作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公民公社將從事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將把城市和農村生活方式的優點結合起來,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點。
(10)拆毀一切不合衛生條件的、建築得很壞的住宅和市區。
(11)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繼承權。
(12)把全部運輸業集中在國家手裡。
以上的各條幾乎都要靠法律來實現。(這只是材料,不用全說的)
我突然想到一個標准:怎麼判斷什麼是主要什麼是次要呢?不能只看一個東西是否重要,有什麼優點,對方有什麼缺點,因為對方一句話:「我方並沒有否認法律的重要性啊,沒有忽視法律的作用,但我方認為道德起主要做用,法律的那麼多作用只能作為輔助而已。」所以我認為判斷的標准應該是,在法律與道德矛盾時,舍誰棄誰,舍棄的那個肯定是次要的,而我們使用的那個肯定是主要的。
正如要比較魚和熊掌哪個更重要,在兩者可以兼得的時候作比較就很困難,但是如若二者不可兼得,我們肯定會舍棄那個不太重要的,而留下那個重要的。所以法律與道德不可兼得的時候的取捨就體現了哪個更重要

我方問題

我方問題

1.為什麼會有「除暴安良」之說而沒有「教暴安良」的說法呢?就是說明了不除去暴徒根本就不能使人心安定啊!人心不安定,社會何以安定?用什麼去除去這個暴徒?難道要靠道德嗎?這還是要靠法律啊!
2.【我方】:對方辯友一直說殺壞人要分開來看,說殺人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其行為是不道德的。
那麼說來,對方辯友是認為不論殺人的目的是什麼,即使目的是好的,它都是不道德的?
【對方可能回答一】:可以這么說。
【我方】:那麼我想請問您了,為什麼法律殺了那麼多人,難道法律也是不道德的嗎?
【對方可能回答二】:不是這個樣子的,評判道德不道德,是要看它是否對社會安定有利,如果,對社會安定有利,它就是道德的,如果它對社會安定不利,它就是不道德的。
【我方】:好,那麼我想請問對方辯友……(換問題)
3.【我方】:對方辯友,當今社會的絕大多數不安定因素都是由不公平所產生的。我們知道,道德是具有階級性,對方辯友同意這一點嗎?(道德具有階級性是大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本上的原話)
【對方】:同意,但是@#&*^#……
【我方】:也就是說各個階級的道德是不同的,而階級的沖突將必然導致不公平的產生,也就由此產生了不安定的因素,對方辯友,這種不公平如果用道德去治理的話只會越治越不公平,使社會越來越不安定啊!{然後換問題}
【對方一會可能會說】:這種不公平是由道德產生的,所以解玲還需系玲人,所以要靠道德解決啊
【我方】可是那也要系玲的人想去解才可以解開啊,不然你要是讓他解玲,他只會把玲系的更緊!正如現在我們的社會上還存不同的階級,還存在階級矛盾,要是現在讓道德去維護社會安定,恐怕只會使其越來越亂
4.
5.大家應該知道東郭先生吧!他處處善待別人,認為每個人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可是他的結果是被他道德
的善良所害,而且他還給社會帶來了危害。這個傳誦了幾百年的事難道大家都忘了嗎
6.如果我方無法回答對方問題,我們可以:【我方】:既然對方辯友這么說了,我倒想請問對方,你們是如
何界定社會安定的標準的?
7.現在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的社會是主要靠道德的?
8.

自由辯論時對方問題:
1.【對方】:大學之道,在於明德,在於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重德治的國家,以德教化
使百姓自古以來就安居樂業,在遠古時期,在沒有成文典法之前,依靠德治的力量,人民一樣可以生生不息
,所以,我方認為,德治先於法治,德治重於法治。
2.【對方】: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榜樣,他們有著崇高的道德,像雷鋒,他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難道對方辯友能說他對社會安定沒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嗎?
據我所知對方辯友中也有志願加入雷鋒營的啊,這不正說明了我方的觀點嗎?
【我方】:就是因為道德這么重要,我們在使社會安定時,才不是僅僅依靠法律,而是在主要依靠法律的
同時還輔以道德啊。對方辯友請不要把我方的觀點錯誤地理解成道德是無用的。
3.【對方】:法律在執行的過程中難免加上人的主觀感受,難免有誤差,從而對事物做出差別很大的判決。
【我方】:法律會在執行的過程中產生誤差,但是道德呢,剛根本連執行都不執行,因為怕產生誤差而不
去實際行動,這不是因噎廢食的做法嗎?
【對方】:誰說道德沒有去執行?道德是靠社會輿論,@#¥&*@#$%^……等等來執行的
【我方】:對方辯友說了道德要靠輿論來執行,那麼對方辯友不知道意識到沒有輿論本身就是主觀感受的
體現,它難道不比法律更容易使人誤解嗎?正如家樂福事件,那一群大學生,都在隨意地發表著自己對法國
的不滿的看法,由此在他們中間產生了一個錯誤的輿論,使那麼多人都以為抑制家樂福是一種愛國的行為,
從而導致了家樂福事件的發生。-{後面一句如果是一對一攻辯時就不要反問了}-難道對方辯友還沒有發現,
道德要比法律更容易使人誤解嗎?
4.

1.對方辯友說的守法的美德就是守法意識深入人心啊
2.

Ⅵ 法律比道德重要的例子,還有道德比法律重要的例子

道德比法律重要的例子:

安定應該以法為主以德為輔。雖然說法律與道德對社會的安定對國家的治理都起著相當重要的重用,但是我們必須得主次分明,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社會的實踐角度出發。

我們不可否認道德對社會的安定是有多麼的重要,沒有道德的確不行。但是從我國的基本國情考慮,法律對社會的安定還是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法律的明文規定,法律的制裁才是最有效的,畢竟每個人都不是可以用道德就來治理的。即使以法治國,但是我們還是不可以忽視道德的作用。

我們應該在以法治國的同時以德治國,應該以法為主以德為輔,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維護社會的安定。

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的例子:

一、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道德往往並不立即對本人有利,如見義勇為,如隨地吐痰。特別是在一個人與人都不熟習的環境里,道德之柔性更是明顯。法律是剛性的,在嚴格執法的情況下,無論什麼人,無論是在你家鄉還是在北京上海乃至美國,只要違法必然被懲處。因此,絕大多數人在法律面前都會謹小慎微的,都會遵守。因為他知道,否則有牢獄之災。

二、犯罪的人之所以犯罪,並不是他缺乏道德。犯罪和道德並不屬於同一個范疇。如果沒有法律,缺少道德的人,會發展得更壞。

三、一個所謂缺乏道德的社會,只要有法律存在,就可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下去。從古至今,從沒有隻有道德而沒有法律的社會。即使原始社會,也存在原始習慣,法學界稱之為:習慣法。

四、說法律比道德重要,並不是說沒有道德的社會會長治久安。並不是說,我們的社會可以不需要道德。良好道德的存在,將有助於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道德,有道德才產生法律,但並不表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因為道德沒有約束性,並不能約束人們做不該做的事。因此我們需要法律來維持社會治安。很多蓄意犯罪的人們沒有道德。倘若我們沒有法律,就無法制裁他們,而妥善完整的法律,可以給人民帶來壓力,減少犯罪。如果沒有法律,只依靠道德,社會將會如何亂?眾所周知,中國人從古代就自稱文明人而稱外族為野蠻人。但現在我們常常看見有人破壞公共場所的東西,只能責怪其不道德。追根溯源,是因為沒有相應法律的制裁。所以一個社會的安定一個國家的安穩,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Ⅶ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論據

我覺得道德抄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已經襲被討論了很多年,很難說清楚。但是,如果確定一個前提的話,可以找到論據的,也有其意義。我拋磚引玉一下: 道德是法律的一個底線,法律在超越這個底線時,便會成為一個惡法,惡法非法,所以,道德是決定法律能夠成為法律的一個規制。 法律規范的導源必然指向原則,原則會指向法律精神,在往上就是價值判斷。進行價值判斷所依據的決不是法律了,只能是道德。所以,道德是產生特定法律的一個基石。 你可以在想想,我說得著裡面也是存在問題的,容易成為對方攻擊的靶子。所以,只是一個框架建議罷了。

Ⅷ 法律與道德誰更重要

法律和道德一樣重要。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中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許多法理學教科書均有專章討論這一問題。在古代,古希臘哲學中就有正義與美德之爭,我國先秦時期也有德治與法治之爭。這些爭論其實都與這一問題有關。

無論西方柏拉圖式的道德理想主義,還是我國儒家為萬世開太平的高遠追求,都把道德擺在首位,主張以德立國創制、以德生成社會、以德化育萬民;認為依靠道德就能構建一個美好社會,法律規則不過是道德的附屬物,是用於規范與懲戒不軌行為的,只要人人在道德上成為完善的人,就不需要法律規則。

這種道德至上主義從邏輯上看似乎是自洽的,問題在於這樣的道德社會只存在於理想中,現實中又何曾有過?當然,我們不排除任何時代都有一些道德高尚之人,他們熠熠生輝,成為人們的楷模。但我們也要承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無法成為道德完人。

正是這些普通人成為歷史人群或現世人群的主流。對於這樣一個「主流」,僅僅依靠道德顯然難以建成一個有序、美好的社會。

對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來說,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規則同樣重要。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對於法律規則來說,無論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還是社會習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適用於社會公共行為領域。在法律規則管轄的公共領域,維護社會正義、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個人內心的自我修為,它可以高標特立,但只能針對自己,不能強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為指針,道德以效法聖賢為理想;法律講求的是底線正義,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

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

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可見,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

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

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8)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事例擴展閱讀:

相關報道: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論語·為政》中記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表明,刑政固然有治理國家的功效,但卻無法使社會大眾獲得善良;一個安定有序的國家必然將法律與道德並重,只重其一難成氣候。

實際上,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早已是人類歷史發展史中老生常談的話題。法律在與其他事物交融與碰撞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對人類的法制建設和社會和諧有著重要影響。在法律還沒有產生之前,人們依靠社會習俗、習慣來規范行為。

法律是建立在社會道德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故二者的產生有母子衍生的關系。在當今的社會狀態下,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的關系基本不會改變。孟子曾經說「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原因就在於此。

道德是人們內心的行為准則,通過人們的內在意識影響人們的行為,需要人們自覺自願地遵守,不具強制性。而法律是社會強制性的規范准則,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施行於社會的行為規范。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本身應當具有善的意旨,是人們應當遵守的起碼價值標准。

關於法律和道德的區分原則,日本十九世紀末舊派刑法學家瀧川幸辰曾有過論述:「在社會價值標準的考量中,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那部分就是法律;依靠個人的內心期待實現的那部分就是道德。」

這是一句極其簡單的話,並不難理解,但它卻向我們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家治理過分強調剛性規制,社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也容易產生來自底層的反抗;

而過分專注於柔性指引又會使治理國家的方案難以落實,使整個社會喪失合理的預期,最終也將很難獲得進步,因此,剛柔相濟才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法律與道德不能分道揚鑣,更不能相互對立,而應當相互補充、渾然交融。

法律與道德向來是相互合作的。我國古代儒學家就特別注重德的作用,強調禮法並治。孔子主張德治,「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一思想為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所採納,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秦王朝只重視「治政以法」,焚書坑儒,雖大統於一時,但終歸迫使老百姓揭竿而起。歷史已經很明了地向主政者發出警示:在強調法的重要性的同時,德也同樣不能忽視。

在當今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我們似乎只重視法律的作用,而越來越忽視道德的存在。依法治國作為社會的主流意識的思路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人是法律的制定者,必定有所不足,這是人的認識局限性使然。

道德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其作用應引起人們重視。市場化的浪潮下,人們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越來越明顯,社會存在一種道德漏洞和缺失,與社會的發展極不相稱,這時候就需要法律在一定的道德領域施以合理的規制。

當然,法律與道德的碰撞並不意味著二者的相互排斥,卻恰恰可以看做是二者交融過程中的磨合和借鑒。

如果把法律看做是武者,把道德看做是文人,則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有如和珅和紀曉嵐一樣:和珅再怎麼強勢有時候也需要紀曉嵐的不溫不火式微調和,紀曉嵐再怎麼足智多謀有時候也需要和珅的果敢強硬適度平衡。法律和道德只有相互補充,才能真正描繪出社會治理的絕佳藍圖。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Ⅸ 怎樣辯論「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辨友!(熱烈掌聲)

當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例論證於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反方:古人說"蜀遭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佔了上風。

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面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面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惹火燒身。

(9)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事例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18條19條 發布:2025-01-11 19:07:54 瀏覽:238
民法中的監護 發布:2025-01-11 18:17:39 瀏覽:606
央視社會與法平安365幾點 發布:2025-01-11 18:01:47 瀏覽:966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