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民法學彭萬林

民法學彭萬林

發布時間: 2022-05-26 03:43:52

A. 要約的效力終止或者中止的情況有哪些

要約生效,但因為一定的法律事實,對要約人不再具有拘束力的:
1 受要約人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的
2 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的
3 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認為做出承諾的
4 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的
5 要約人死亡或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作為法人的要約人被撤銷的。
要約生效前,要約人依法撤回要約的
要約人依法撤回要約,屬於要約未生效,談不上失效,因為它本身從未生過效

B. 學習民法要看那些資料書

對於民法學初學者而言,首先,選一本好的民法教材,重要的吃是透教材的基本知識,然後對民事的案例進行分析學習與適用民法條文結合,努力鍛煉學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處理各類事務的實務能力。
一、必讀教材
王澤鑒著:《民法總則》 
鄭玉波著:《民法總則》 
王利明著:《民法總論研究》 
梁慧星著:《民法總論》 
龍衛球著:《民法總論》
郭明瑞等:《民商法原理》(第一卷)
李永軍:《民法總論》 
江平主編:《民法學》 
余延滿馬俊駒:《民法原論》 
魏振瀛主編:《民法學》 
彭萬林主編:《民法學》
王利明 主編 :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總則 篇)修訂本 
二、擴讀的民事法典及民事立法草案
1、法國民法典
2、德國民法典
3、瑞士民法典
4、日本民法典

C. 學習民法應讀那些課外著作

民法總論:王澤鑒《民法總則》、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
物權回法:謝在全《答民法物權論》、王澤鑒《民法物權》、王利明《物權法研究》
債法總論: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梅迪庫斯《德國債法總論》、史尚寬《債法總論》
合同法: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崔建遠《合同法總論》、韓世遠《合同法總論》
侵權法:王澤鑒《侵權行為法》、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楊立新《侵權法論》
民商法體系書: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江平《民商法學》
民法方法論: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梁慧星《民法解釋學》

D. 考華政民商法的指定教材是什麼

030105民商法學:《民法學》(高等政法院校規劃教材)彭萬林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或《民法學》高富平主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婚姻家庭繼承法學》許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近兩年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出版的復印報刊資料;《商法學》(高等政法院校教材)覃有土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或《商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綜合課:

★802法學綜合我校提供法學綜合課考試大綱
法理學部分:《法理學導論》徐永康主編、顧亞璐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四、六、九、十四、十五章。
法律史部分:《中國法制史》王立民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二章第一、二 、三節,第七章第二、三、四節,第十三章第一、二、三節;《外國法制史》(第四版)何勤華主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章、第十章。
憲法學部分:《憲法學要義》殷嘯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四章。

刑法學部分:《刑法學》劉憲權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二章第二節、第三 節、第四節,第四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五章第一節,第七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八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九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十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十一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第十二章第二節、第五節,第十三章第二節,第十六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十七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第六節,第二十二章第二節,第二十四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七節,第二十五章第二節、第四節,第二十八章第二節、第三節。

民法學部分:鄭雲瑞著《民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或2007年版,第二章第一節、第二節、第四節;第五章第一節至第七節、第十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七節、第十一章第一節、第二節。

訴訟法學部分:《刑事訴訟法學》(修訂版)葉青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章、第七章、第十五章;《民事訴訟法學》江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六章、第十二章。

經濟法學部分:《經濟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三章,第十三章第二節,第十四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二章第二、三節,第三十四章。

國際法學部分:《國際公法學》王虎華主編、丁成耀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第一、二、三節,第三章第一、二節,第四章第一、二、三節,第十一章第三節,第十三章第一、二、三節,第十四章第二節;《國際私法學》丁偉主編、劉曉紅、劉寧元、單海玲副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章第二節,第四章第一、三、四節,第五章第一、二、四節,第十三章第一、五節、第二十章第四、五、六節;《國際經濟法學》朱欖葉主編、陳憲民、賀小勇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第二、三、五節,第二章第三、四、五節,第三章第二節,第四章第二節,第五章第二、三節,第六章第四節。

書本可以全部買,也可以不全部買。每年新大綱出來的時候,學校的列印店裡會專門按照大綱的要求把需要的章節復印出來,訂成一本賣的,那個比較便宜。

老師的論文最全的就是在學校內的法律書店,在其他的書店也許有其中的幾本,但要全的就比較難了。

E. 求助:考民商法學時候,選彭萬林的民法好還是高富平的好呀~

我今年考的,366,民商111,估計考不上,英語53踩去年線上。 我個人覺得華東政法民商法題目還是比較靈活的,你拿了上面兩本書上去抄也不一定就抄得出答案。個人認為以高富平書為主,平時多看看一些經典的民商論著,培養民商的分析能力,考試時即使遇到新問題也可以多少寫點東西!商法我感覺看薄的那本就可以,厚的我也買了,但是沒看,太多了看了也記不住。商法考的東西不多的,完全可放棄,我商法裸考的,結果就考了道股東繼承的題,反正教材上沒有的,我就自己編的。本科階段學的商法知識夠應付了,就是民法要高度重視的!彭那本不提倡看!沒什麼用,充滿前蘇聯風味。

F. 大連海事大學本科生用的民法學教材是哪本是彭萬林主編的那本嗎謝謝~

是的,但是基本上只講總論,物權最好參考陳華彬的那本,債權看張廣興的總論,合同法看老翟自己編的就行,不過這本不好買了,崔健遠的也行。
如果你是考研的話,看彭的教材,多看歷年真題,或者任毅編的小冊子就行,沒有必要看那麼多

G. 哪裡有這本電子書啊:《民法學》彭萬林主編,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

我這里有彭萬林主編的《民法學》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的
2002年8月的
你要嗎?

H. 關於地上權、永佃權和地役權 萬分感謝啊

地上權是因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國家或集體土地的權利;、地上權,是指利用他人土地營造建築物,工作物或竹木,並對營造的建築物或竹木取得所有權的一種他物權。地上權制度的最大意義在於:排除了土地所有人依添附原則取得土地上營造的建築物、工作物或竹木所有權的可能性,使地上權人得單獨享有營造物之所有權。(1)地上權是以利用他人土地為目的的他物權;(2)地上權是以利用他人土地營造建築物等工作物或竹木為目的;(3)地上權的意義在於利用他人土地營造建築物、工作物或竹木;(4)地上權可以轉讓和繼承;(5)地上權的取得通常以支付地租為對價,但不以支付地租為要素。(彭萬林主編《民法學》,第292頁,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地役權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權利。
廣義地役權
土地所有權人(在我國包括土地使用權人)為了利用自己的土地而有限地利用他人土地的權利就是地役權。地役權一般涉及兩個地塊,且這兩塊土地分屬於兩個所有權人,其中一塊土地向另一塊土地提供服務。其中需要役使他人土地的地塊稱為需役地,而供他人行使的地塊則稱為供役地;對應地,前一塊土地所有權人被認為擁有地役權,稱為地役權人,後一塊土地所有權人被認為附帶有供役的義務,稱為地役人。因此,地役,從需役地的角度,地役權是一種權利,而從供役地的角度則是一種負擔或義務。
作為一種對他人土地的一種便宜性權利,地役權從取得方式或發生根據上有兩個,一個是依據法律規定,一個是依據當事人約定。於是,地役權被分為兩類:約定地役和法定地役。顧名思義,法定地役是依據法律規定產生的對他人土地的一種便宜性權利;而約定地役是依據當事人的約定而產生的對他人土地的一種便宜性權利。法律之所以規定某人對他人土地享有地役,主要是因為如果不給予他這樣的便宜,則他對自己的土地利用便不可能或不方便,法律強加給當事人供役義務,以使各自的土地都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在法律上無供役義務時,一方當事人可以基於約定而賦予另一方當事人利用其土地的權利,便產生了約定地役。
在地役權取得中還存在時效取得,即和平地、公然地(表見地)、連續利用他人土地達法定時效期間的,可以請求登記為地役權人。例如,甲和乙相鄰,甲原有道路通往公路,但須繞一個彎路,為取方便,即棄原路而改走乙之土地,乙礙於情面,一直未提出異議。如果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法定時效期間(比如20年)的話,那麼甲即可以請求將其形成的通行事實登記為通行地役權。這種地役權產生基礎為法律規定,但在采分別規范的模式國家裡,在地役權規范中也承認這種取得方式。在這一點上,分別規范模式中的地役權也並不完全是基於當事人約定而產生的。
一般的法定地役與時效取得地役的區別在於,法定地役的取得只要具備取得要件(最主要的是有此必要)即可立即取得,而時效取得本質上並沒有這樣的必要性,但經過法定期限後,法律上對這種事實予以承認,取得地役權。因此,法定取得仍然有別於時效取得。我們下面所講的法定地役(相鄰權意義上法定地役)均不包括時效取得。
總之,廣義上的地役權包括法定地役、時效取得的地役、約定地役。時效取得的地役兼具有法定地役與約定地役的一些特徵。

三、法定地役權(相鄰權)與約定地役權聯系與區別
(一)約定地役和法定地役的共同特徵
在大陸法國家,地役權是一種對他人土地的一種權利,即屬他物權的一種。但地役權與用益性質的他物權卻具有本質的不同。這些不同點構成地役權的最主要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它是服務於特定土地或附屬於特定土地的權利,它對「地」不對「人」,喪失需役地所有權或使用權即意味著喪失地役權;取得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通常也隨之取得為利用該土地所附帶的地役權,除非地役權是基於當事人約定產生的。例如,A土地使用權人甲為了避免繞道行走,與B土地使用權人乙達成一項約定通行權,如果甲將A土地轉讓給丙,那麼,A也就自然地喪失該約定地役,且丙不能當然地取得甲與乙之間約定地役權。因此,不管是約定地役,還是法定地役(相鄰權),地役權基本上是服務於特定土地的權利,它不能脫離特定的土地而存在,這在物權法中稱為地役權的從屬性和不可分性。
(2)地役權不以佔有他人土地內容或目的,而只是要求對方應盡某種容忍或不作為義務。地役權通常只是給予地役權人為了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為了低成本地利用自己的土地而利用他人土地的權利,供役人提供地役並不因此喪失對土地的佔有甚至利用,而只是承受了某種負擔或不便利,本質上對其土地沒有根本的影響。例如,相鄰通行權只是賦予其通行的權利,而不包括在土地上建築或種植樹木的權利;相鄰管線通過權僅限於管線地通過並進行必要施工的權利,而對通過的土地或建築物沒有任何權利。因此,地役權不是對他人土地全面佔有和享用的一種權利,傳統民法將其歸入用益物權,只是從它是對他人之物享有權利的角度講的。
(3)地役權不是一種獨立的他物權,不可獨立轉讓、繼承或進行其他處分。這是以上兩點得出的必然結論。而其他形態的用益物權,用益物權人基本上可以像所有權人那樣去利用物,甚至有些用益物權(指地上權、永佃權)還可以轉讓或被繼承。地役權則欠缺這種權能,它只是非獨立存在的不可單獨轉讓的附屬於需役地所有權的一種附屬性權利。
作者認為,不管約定地役,還是法定地役(相鄰關系)均具有上述特徵。而且地役權還具有共同的內容。根據使用的方式或用途地役可分為:通行地役、引水或排水地役、眺望地役權、採光地役、通風地役、鄰地利用地役等。另外,傳統大陸法中還將取土(沙石)地役、放牧權、採集權等也放入地役權,但是這類地役權本質上屬於一種取得權或收益權,與役使他人土地權利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因此作者不把它歸入地役權范疇。
總之,地役權是為了利用自己的土地而不得不役使他人土地而產生的權利。它的基本功能是調整不同土地所有者之間因共同利用各自土地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以使在相鄰土地歸屬於不同主體的情況下,使需要藉助他人土地才能夠利用自己土地的人,得以順利利用自己的土地。因此,只要在土地歸屬或利用分屬於不同的主體,就存在地役權或與地役權相類似的制度。也許對役使他人土地的權利稱謂在各國不同,或沒有賦予這種權利以物權地位,但總有調整相鄰土地之間發生的相互利用規范。正因此,在當今世界兩大法系中都存在地役權制度 。

(二)約定地役(狹義的地役權)與法定地役(相鄰權)區別
(1)產生基礎
約定地役和法定地役的區別主要是權利產生的依據或基礎不一樣。法定地役(或相鄰權)是依據法律取得,而約定地役(或狹義的地役權)則是根據當事人雙方自願達成供役或需役的協議而產生的。法律之所以強加給某地塊以供役義務或賦予某地塊以權利,必須有合理的理由。這種理由是兩塊土地之間的一種自然需要,或者因為地形、地勢,或者因為位置、距離,或者為了達到和睦利用各自土地的目的,法律有必要強加給某塊土地以義務,給予某塊土地以權利。因此,法定地役(相鄰權)是建立在一定范圍的每個土地權利人都能夠利用各自土地的自然需要性上的。一般來說,這種自然需要是以土地的相鄰、鄰近為基礎的。而約定地役則毋須有自然必要性,可以超越相鄰或鄰近關系(當然並不是必須的),某地塊之所以承擔某種義務或負擔是因為他作出承諾或同意。換言之,約定地役產生於當事人的合意,對地塊之間的自然關系沒有什麼限制。因此,法定地役和約定地役的區別主要是設兩種地役權的基礎不盡一致,法定地役只存在相鄰(含相近)不動產權人之間;約定地役既可以產生於相鄰不動產所有權人之間,也可以產生於不相鄰不動產權人之間。
(2)有償無償
法定地役(相鄰權)一般是無償的,因為土地上的供役負擔源自於自然需要,要求需役地人負擔費用違背其制度的宗旨。而在約定地役,某地塊本身並沒有負擔這樣的義務,要其負擔某種義務,除了經其同意外,通常還要支付一定報酬;當然如果對方不主張報酬,亦是可以的。亦即是,約定地役權既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主要取決於當事人的約定。
(3)對抗性
由於法定地役是基於土地的自然需要且是固定於或永久地附屬於土地之上的,其地役權或地役負擔並不因其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人改變而改變,因此,法定地役具有對抗第三人的天然屬性,或者說,它的對抗效力源自於土地本身,而不需要其他公示手段。而約定地役則因其源自於當事人的約定,則只有經公示後才能取得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這種公示手段,通常是登記。也即是約定地役權經登記後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地役權的登記通常是在供役地的登記簿上記載供役負擔,一旦作這樣的記載,需役地人即可以要求取得供役地所有權或使用權人承受供役負擔(即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否則沒有。
(4)獨立與否
在人們談到相鄰關系與地役權區別時,普遍地認為:相鄰關系為基於法律規定產生的對不動產所有權的擴張或限制(對供役地是限制,對需役地是擴張),不是一項獨立的物權;地役權為基於契約而產生的對他人土地利用的權利,為用益物權的一種。
不過應當指出的是,兩者都是非佔有他人土地而對他人不動產的某種權利,均是為了土地利用便利而設置的權利,具有相同的功能。約定地役的主要功能在於彌補法定地役的不足,在法定地役得不到調整或相鄰或鄰近不動產義務人沒有義務提供便利時,即可通過約定來加以彌補。法定地役權無非是經由契約形成的物權相鄰權。由於約定地役源自於當事人的約定,使得約定地役權具有脫離土地本身獨立存在的屬性,使這種權利接近其他用益物權,而法定地役權本質上只是調整相鄰不動產權利義務關系一種工具。

四、相鄰關系與法定地役權:稱謂問題
不管採取分別規范,還是采合並規范,相鄰關系(相鄰權)與法定地役權的內容大致相同。也就是說,相鄰關系或法定地役上的不動產權人之間基本上涉及以下幾項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1)關於道路通行、通過;2)關於排水和用水;3),關於相鄰管線的安設;4)關於通風、採光、眺望等相鄰空間距離;5)關於建築、竹木越界禁止;6)關於相鄰有害氣體、噪音等;7)關於相鄰不動產使用危險(對地基和建築物施工或其他設施設置等不得使鄰地造成損害)防止,等等。
但是,相鄰關系與法定地役立法規范角度不同。作為一種地役權,法定地役權規范更強調的是權利,可以說是從權利的角度進行規范法定地役的;而相鄰關系基本上是以相鄰人的義務作為規范基點的,但也不排除從權利的角度來規范。因此,在上述七個方面中,最後三個方面似乎更宜稱為相鄰關系的權利義務,而不是稱為地役權。因為這里似乎不是強調對他人土地的某種權利,而是對相鄰人的義務。
作者認為,上述差異更多的是稱謂問題、形式問題。不動產的特殊之處在於存在相鄰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不管是從權利的角度規范,還是從義務的角度規范,都涉及到特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一方享有權利,另一方即享有義務;一方的法定義務,即意味著另一方有相應的權利。而其共同點是:其法律依據來自於法律規定或自然需要。
本書認為相鄰關系即是法定地役。至於法定地役是稱為相鄰關系,規定在所有權章,還是與約定地役規定在一起,稱為地役權,這只是立法體例的問題,並不影響法定地役和相鄰關系的內容一致性。本書試圖從法定和約定兩個方面來論述相鄰關系中的問題(也就是在相鄰關系的框架下討論約定地役和法定地役兩個方面的問題),但為遵循現行立法和習慣,本書在論述法定權利義務關系時,使用相鄰關系或相鄰權,而在論述約定權利義務關系時,使用約定地役權。

五、我國對相鄰關系的規范
我國的相鄰關系規范確立於《民法通則》。《民法通則》僅用一條(第83條)確立了相鄰關系的基本原則、基本內容和責任形式。
不動產相鄰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有利於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違反相鄰關系義務給鄰人造成損害時,應承擔的責任形式,即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至於相鄰關系涉及的方面,該條僅以有限列舉方式,明確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至於其他方面,沒有列舉,但並不是不予調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8條至103條對相鄰關系作了進一步的細化和明確。但是這些規范遠遠不能適應復雜多樣的相鄰關系的調整。如何更好地規范相鄰關系,是我國物權立法過程中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永佃權,是按年向土地所有人交付租金而長期或永久地使用、收益其不動產的權利。永佃權源於羅馬法。日本和台灣的民法,仍然分別規定了"永小作權"和"永佃權",但權利范圍較羅馬法時代小,僅限於耕作、畜牧。日本民法第278條規定的永小作權期限為20-50年,與羅馬法永佃權之永久性相異。我們完全可以借鑒羅馬法、日本民法和台灣民法,建立我國的永佃權。
在我國建立永佃權,絕不是空中樓閣或痴人說夢,而是有著深厚的現實基礎。首先,永佃權的主體一方是土地所有人,另一方是租佃耕作人。在我國,農地所有人是集體或國家,農民是農地的使用人,這符合永佃權的主體要求。其次,永佃權的客體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客體完全一致,均為農地。再次,永佃權的內容是租佃,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內容是承包經營,二者雖有差異,但在基本方面相同,如二者均為使用他人土地進行耕作畜牧而取得收益,均須向土地所有人交納租金或承包費,均准許轉佃、轉包。也就是說,永佃權人和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對標的物都有使用、收益和部分的處分權能,而土地所有人僅享有部分的收益和處分權能。既然永佃權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有這么多的契合點,將不規范、不明確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造為永佃權就存在可行之處。
土地承包經營權與永佃權有這么多的契合點或許不是完全出於偶然,因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始於民間的創舉;而永佃權早在宋朝就出現於中國,直到民國還存在,故農民對其內容與運轉機制比較熟悉,在創造一項新制度的時候,就可能從現成的或熟悉的制度中吸取合理成分。有些人對永佃權代替土地承包經營權顧慮重重,總覺得它是維護剝削關系的工具,其實是庸人自擾。正如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一樣,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有永佃權的一席之地。在土地公有的基礎上重建永佃權,只是借用了永佃權的形式,吸收其合理內核,並沒有改變土地的所有制形式,並不會危及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不含有任何剝削成分;相反地,它有利於穩固當事人雙方的法律關系,彌補土地承包經營權變動不居的不足。不問制度本身的好壞,只因其名稱和"出身 "而將其一棒打死,不是真正的學者和實幹家的應有風范。
前面談到,《土地管理法》第14條、15條實際上規定了兩類土地承包經營權。其中,第一類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直接改造為永佃權,即將現行的承包合同無限期延長,構建永佃權,由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支付地租,在本集體所有的土地上耕作、畜牧、養殖。在改造之時若要對個別承包地進行調整,借鑒該法"必須經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由於永佃權是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建立的,制度變遷的成本就比較小。第二類土地承包經營權,由於其具有突出的債權特徵,不宜改造為永佃權,而應還其合同之債的本色。
(二)建立永佃權的意義
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改為永佃權,不僅僅是稱呼的簡單更改,而是整個農地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有利於擺脫土地承包經營權既非典型物權又非典型債權的尷尬局面。永佃權的性質很清楚,是一種他物權、限定物權、用益物權,而與租賃有別,不是債權。作為一種真正的物權,它不僅可以對抗一般人,而且可以對抗土地所有人,從而更好地維護農民的利益。
永佃權穩固了農地使用制度,有利於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長期投資和農地保護。在永佃權下,永佃權人有長期或永久的使用、收益權,並在不減損標的物的價值時可以改良標的物或變更其用途;孳息與土地分離時,歸永佃權人所有;永佃權人可任意處分其權利,無論無償或有償,死因行為或生前行為;永佃權人有轉移其權利於繼承人的權利,其繼承人有永佃權,除非依法定事由收回。總之,永佃權人的權利充分而廣泛,與所有人的權利幾乎重疊,這樣,農民就會煥發極大的生產積極性,象珍愛珠寶、女兒、自由一樣珍愛歸其使用的土地,進行精耕細作,進行長期投資,而改變土地承包經營制下固有的短期行為,不會對農地進行掠奪經營,有利於農地的保護。並且,中國人有為下一代謀劃打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深刻傳統,由於永佃權可繼承,故永佃權人不僅為自己投資,而且會為子孫後代投資,其進行的投資是真正的"永久"投資。再者,由於永佃權使農民對土地有一種強烈的擁有感,其權利主體的地位得到凸現,故當他人尤其是政府或村幹部侵犯永佃權,任意征地、調地時,他們就會用盡各種救濟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這也從另一角度保護了農地,使其免因新「圈地運動」而流失。
永佃權有利於促進農地的流轉,有利於實現規模經營。由於期限的長期性或永久性,永佃權人有時不需耕作或無力耕作大量的土地,如因人口減少而需要的地少了,就可能轉佃或出租,從而產生農地流轉的供給。由於永佃權人是農戶而非政府,農地流轉便是一種民事安排而非行政、准行政安排,交易雙方主體地位的平等性,使得流轉更公平、更有效率、更便捷。隨著農地流轉的順暢與市場化,農地就越來越集中在種田能手手中,實現規模經濟。此外,永佃權還會促進聯合經營或合作經營,提高農田基礎建設和水利設施投資。由於永佃權使農民對農地的使用、收益權大大擴展了,並有法定期限的保障,他們就有動力聯合起來進行經營,也有動力共同出資進行農田基建和水利設施投資,因投資的收益是歸他們自己所有的,而土地所有人除了取得地租,對他們不能橫加干涉。並且,以前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一般是按人口均分土地,這就使得農民有多生孩子的激勵;而在永佃權下,一戶的土地是永久固定或長期固定的,農民就會對生孩子有一個自我約束,無形中對計劃生育也是一大貢獻。
永佃權並沒有削弱國家對農地的管理和宏觀調控。為了加強國家對農地的管理,永佃權的成立、流轉(轉佃)應以書面為成立要件,登記為生效要件。考慮到《土地管理法》第11條的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相應地,可規定縣級人民政府為永佃權的登記管理機關。為防止土地的過分集中,可規定每一農戶佔有的永佃地的最高限額。依永佃權的內容,使用、收益永佃地,須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改良或變更永佃地及其用途時,不得減少其原有的價值。再配合《土地管理法》第4條規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農地能得到妥善的保護。此外,法律還可規定永佃權喪失的原因來對農地進行調控:(1)永佃權人死亡時無遺囑或無合法繼承人的;(2)永佃權被依法剝奪的,如出讓永佃權沒有事先通知所有人,永佃權人故意損壞或過失損毀標的物,永佃權人連續拋荒3年或累積拋荒5年,等等。
總之,永佃權制度在各種程度上克服或緩解了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弊端。在永佃制之下,農民有很大的經營自主權,能真正地根據自身和市場的需要,決定種什麼和種多少;而國家則在宏觀層面上對土地利用進行管理和調控,從而實現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真正分離,為農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當然,永佃權也並非包治百病,減輕農民的負擔,進行稅費清理,嚴懲腐敗,健全市場,建立健全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推行法治,等等,都是重振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18條19條 發布:2025-01-11 19:07:54 瀏覽:238
民法中的監護 發布:2025-01-11 18:17:39 瀏覽:606
央視社會與法平安365幾點 發布:2025-01-11 18:01:47 瀏覽:966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