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不強求

道德經不強求

發布時間: 2022-05-26 03:56:39

① 《道德經》中老子提倡無欲無求,這不是與人的本性和生存相反嗎,

老子提倡的無欲無求是只內心中的無欲無求 凡事不能強求 而現在生活中是現實的社會給專逼出來的屬 你想想 現在的經濟社會 如果真的做到無欲無求 除非到達那種能滿足自己所需要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不然現實中永遠做不到 你今天都沒錢開飯了 你能無欲無求的過下去嗎 所以老子所提倡的只是理想當中的,是一種精神。

② 老子的《道德經》,其內涵,精髓,實質,是什麼啊

老抄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後)姓李名耳,字伯陽,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人稱為老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被尊為道祖。

③ 道德經詳解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聖人也不執求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作"芻狗"來看待。天地之間,不正像是氣囊或空管那樣的大空泡嗎?它雖空虛但卻不會塌縮,運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於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虛而順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虛神永遠存在,可以稱它為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這個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門徑,就是這個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綿延存在而又若有若無,它施展的作用無窮無盡。《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們不去強求一種非其不可的狀況維持,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後,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很無所謂嗎?這樣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上好的行為典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處,所以,接近於道。水,居處善於擇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遊共處諧和相親,言行表裡如一,公共關系易於清靜太平,辦事能幹,行動善於應機順勢而行。正因為水總是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所以,它很少患過失。《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畢露,難以長久。金玉滿堂,誰能守藏?富貴而驕橫,自埋禍殃。功成身退,是最應該奉行的行為准則。《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保持神魂與體魄的諧和統一,能不崩解離散嗎?圓融氣質以致柔順隨和,能像嬰兒一樣嗎?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體,能沒有任何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執著於名而順任自然嗎?在展身作為、功成身退的循環中,能像雌母一樣嗎?明於道而"發光"行進於一切領域,都能無須向顯學成見"借光"嗎?生它,養它,生了它並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雖獲取較高的資格權能卻不肆行宰制,這就叫做無限深得於道的"玄德"。《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ū),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a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用。【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於車轂而造車,有了其中的虛空,才發揮了車的作用;糅和陶土製作器皿,有了器皿內的虛空,才發揮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虛空,才發揮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給人以便利,是因為它營造的"無"發揮了作用。《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因此,聖人致力於基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於感官的享樂。所以要有所取捨。《老子》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譯文】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擾;重視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為什麼說得寵也像受辱一樣使人驚擾呢?因為:就其對人的驚擾程度而言,得寵更為下劣:得到它的時候為之驚喜難安,失去它的時候又為之驚慌恐懼,所以說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擾。為什麼說重視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呢?因為:我之所以會看重大患,是因為我有這個非顧慮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連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麼,還會有什麼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擾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樣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護天下;像愛養自己的身家一樣愛養天下的人,可以託付天下。《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譯文】看它看不見,就叫"夷";聽它聽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著,就叫"微"。從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渾融無名的元始。居於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現實世界是清晰具體的。它本身渺渺茫茫,無以名狀,不同於現實的具體存在。這就叫做沒有確定形狀的形狀,不可歸結於具體組分的顯象,它是不確定性的表徵。圍繞著它團團轉,我們永遠也搞不清它的模樣。維系於古已有之的道,以駕御現實的具體存在。能懂得返本復初,是維系於道的基本點。《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譯文】古來善於當士的人們,微妙、幽深而通達權變,深邃得令人難以測識。正因為難以測識,所以要勉強作形容:有時候,他們遲疑審慎得像是在冬天裡涉足江河,警覺戒備得像是隨處都有強敵環俟,恭謹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時候,他們又像冰塊就要崩解融化一樣松跨散漫,敦敦樸朴的,看不出什麼突出的能耐,曠放豁達得就像虛空一樣;他們的那些似乎不相調諧的多面目表現使他們顯得很渾濁。哪些人能在混濁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靜就能漸趨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穩得到長久的維持?懂得靈動權變就能漸得長久的安穩。保持這種生存方式的基本點就是不去追求"無不具足"。正因為沒有"無不具足",所以能歷久而常新。《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盡可能地使自己顯得虛若無有,盡可能地保持清靜,在事物波起雲涌似的事態演變中,我們可以因此而觀察它們的循環反復。事事物物雖然紛紜繁雜,但它們都可以歸結於它們的根本。歸結到根本它們就顯示出始終如一的清靜,這就叫做恢復到「本來」。懂得恢復「本來」就叫做達成了生存的恆常,懂得達到生存的恆常就叫做有明於道。不懂得達成生存的恆常而胡作非為,就會充滿凶險。懂得達成生存的恆常就能雍容裕如。能雍容裕如就能得到眾人的擁戴,得到眾人的擁戴就可以統攝全局,統攝全局就可以像天一樣,像天一樣就可以進而像道一樣,可以永久存在,終身沒有危險。《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人們覺察不到他的存在。 其次的統治者,人們親近他、贊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們畏懼他。最次的統治者,人們輕侮他。威信有所缺損,就會導致整個威信架構的倒塌,閑著點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最好是一切事情都辦理妥當了,百姓們卻說"我們是自然而然的"。

④ 關於《道德經》的理解!

絕對的無為當然不可能實現,相對的無為是可以實現的,

⑤ 道德經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5)道德經不強求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⑥ 老子一律不強求上一句怎麼說

該走走,該留留。
是一句俗語。完整是:該走走,該留留,老子一律不強求;該吃吃,該喝喝,破事不往心裡擱。表達一種不強求的豁達心境。
換句話說就是「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

⑦ 《道德經》智慧:為什麼老子排斥聰明而崇尚愚笨

《道德經》智慧:為什麼老子排斥聰明而崇尚愚笨?所有人都該看看

在《道德經》中,智與愚是老子經常提及的。「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意思是那些所謂的有遠見,能夠提前對事情有所預測的人,其實是「道」的一種虛華,正是愚蠢的開始。

顯然,這聽上去與我們通常的常識相違背,有遠見怎麼會是愚蠢的開始呢?

老子之所以如此說,其實與他對智與愚的理解行關。在老子看來,許多表面上看上去是聰明的行為,其實是愚蠢的;而表面上看似愚笨的行為,其實卻包含了最高的智慧,即所謂的大智若愚。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老子對於智巧的排斥態度。而老子之所以對「智」、 「愚」抱著這種與世人不同的態度,乃是因為他認為世人所謂的愚笨正是一種順應天道並且人們自己也沒有察覺的一種無為的大智,這種大智使人們保持著天性的平靜和快樂。

而所謂的智慧,則驅使著人們的貪欲,使人們總想去獲得更多的東西,最終變得越來越貪婪、詭詐,進而使人們失去自己純朴的本性,失去自己原本簡單、平靜而快樂的生活。

⑧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道德經。無為,不爭,不強求,不做作,不自以為是,服從客觀規律,不敢為怪力亂神,常居人下,虛心而實腹,不斷突破自我,考慮別人考慮不到的問題,做別人做不到而自己可做的事情,不居功,不強求圓滿。不自我欺騙,時刻承認事實。。。最後,坦然接受一切結果。

⑨ 什麼是道德經的十善行和四准則

十善者,即十種之善心也。
1、 忠孝心:愛國孝親,乃立身處世之大節,世間萬善之根本,仙班中豈能容*佞小人欺親滅祖,不忠不孝之人乎?臣不忠則國無寧日,江山難保,子不孝則家道違和,倫常顛倒,故大忠大孝是善心之首也。
2 廉潔心:古人雲:「儉以養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不能不看到,上樑不正下樑偏,大吃大喝,貪污賄賂,貪贓枉法,未有如今日者。上行下效,都往銅錢眼裡鑽,腐敗極了。可曾看到有些小夥子小姑娘,白麵包子,咬上一口就丟了。這是多殘忍的行為、不良的風氣;欲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碗中全是剩飯,鍋中飯未盛完就洗掉,這種暴殄天物的行為,比比皆是,見之能不痛心。實際上這都是不廉不潔,貪官污吏的苗子,是社會渣子的起點。故廉潔之風,不能不急加提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3 博愛心:以寬大的胸襟,廣愛世人,普及萬物,尊老愛幼,恤孤憐貧,見人之急則扶持幫助,見物之危則救活解脫,或買命放生,或勸人釋放,務盡己力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少而為之。無是非之心,去好惡之心,是謂博愛。
4 慈悲心:莊子齊物之論,佛氏大慈平等,皆平等心之體現也。要知道宇宙萬類皆有佛性,禽獸草木昆蟲,莫不同此性也。故富貴貧*,矜寡孤獨,都應一視同仁,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皆宜平等待之。嘗聞古之聖王。都能恩庇草木,澤及蟲蟻。心地平和,自然濁氣全消,和氣周流,推己及物,平等待之,慈悲之心,豈可忽哉。
5 誠信心: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中庸〉〉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故君子誠之為貴。」這誠字的重要是無以復加的。誠即誠實無欺。誠便靈光朗照。故至誠之道,可以盡性,可以前知。至誠無息,可以博厚,可以高明,達到悠久無疆。信是誠的姐妹,人無信不立,將與禽獸等同,撲在地上爬行,真是一針見血。處世無誠信不行,煉功無誠信,永遠不能成功。不誠無物,豈虛語哉。
6 忠恕心:盡己之心之謂忠,推己之心之謂恕。故忠字中在心上,心在中中,謂不偏不倚,忠心耿耿,大中至正之心也。恕字心在如下,視己之心如人之心也。所以孔子說:忠恕之心,違離大道不遠,自己不歡喜的東西,也不要施捨給別人。進而言之,別人喜愛的東西,也不要強求。簡單的說,就是推己及人,視人如己。
7 和藹心:和為平和和氣;藹為慈祥微笑,和藹心者,和顏悅色,歡樂明朗,親切待人也。不孤高自傲,不盛氣凌人,勿因富貴貧*,而另眼相看,親疏遠近者要一視同仁,和藹親近。即使五洲百族,亦應視同兄弟姐妹,像一家人一樣。如此熙熙攘攘,不就一片大同氣氛?
8 敦化心:教功治病,化莠為良,濟困扶貧,勸惡從善,是當代氣功師的天職,也是大家的共同願望。所以必須形成一種風氣,互教互學,共同提高。古人雲: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非無香也,大家都香把香掩蓋了。故凡遇一善人,行一善事,便極力宣揚;見人做錯一事,便苦口婆心,諄諄告戒,務使改之而後己。平時多講因果報應,以便知所警惕,避免貪圖口腹,殺生害命。
9 決恆心:不管修道與積德,決心和恆心是決不可少的。功和德都須經長時間的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十暴九寒,忽勤忽怠,功夫一定練不好,所以如沒有決心恆心的人,是一定不會有出息的。
10 勇猛心:決恆是前進的原動力,勇猛是精進的摧熟劑。救人之難,濟人之厄,除暴安良,懲惡衛善,都是見義勇為之事。事出突然,有如急風暴雨,豈可慢條斯理,釀成災禍。故宜當機立斷,勇往直前,猛撲而進,制此強暴,達到排憂解難,濟困扶危的目的,謂之勇猛心。研究氣功科學,鍛煉氣功項目,如飢如渴,不遺餘力,亦謂之勇猛心。通過不斷努力,功能、智慧、知識等勢必不斷升華,大幅度增長,是謂精進。
能行此十善之心,待人處世自修,

⑩ 《老子》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句話能不能絕對話為什麼

道德經這一章里就一句話,我把我之所悟解釋一下,也想看大家對這句話的看法。

我把我的看法說一下:

反者是道的一種運動,萬事萬物都是這樣,順著順著就回出現不順。但逆著逆著又回出現順,相反運動,也是大道運行的普遍規律。所以,當人遇到不順,應該想得開,還有什麼憂愁煩惱的呢?
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說,人們不能爭強好勝,不然物極而反,只要不爭,不走向極端,才是修道的根本。人只有守弱守柔,這是修行的根本。所以,知足才能常樂。爭強就是傷害。比如吃多傷胃,色多傷精,爭財積勞成疾,爭懶,精氣耗散。

所以,不氣不爭,就是大道真精

熱點內容
法人變更了還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22:45:01 瀏覽:485
關於黨支部上牆張貼的規章 發布:2025-01-11 22:11:03 瀏覽:146
在職法律碩士報名條件 發布:2025-01-11 22:10:51 瀏覽:764
醫生的診斷證明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1 22:04:02 瀏覽:647
江蘇省法律援助機構接待的來訪咨詢量 發布:2025-01-11 21:56:07 瀏覽:884
環境法律責任的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1 21:24:29 瀏覽:906
泰州法院颶風行動 發布:2025-01-11 21:24:21 瀏覽:349
行政法原則口訣 發布:2025-01-11 21:15:06 瀏覽:775
印度勞動法裁員補償 發布:2025-01-11 21:07:39 瀏覽:247
醫療機構器械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1 21:06:04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