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際法效力依據問題新實在法學派提出
① 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是
法律分析:1、自然法學派2、 實在法學派3、 國家意志說與國家自我限制說4、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5、 規范法學派6、 政策定向說。在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問題上,國際法學界的認識可謂莫衷一是。上述諸種理論或學說各有其合理性,分別試圖從歷史、社會、政治、道德、規範本身和法律本質等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國際法約束力的來源。
法律依據:《國際法院規約》
第三十八條 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子)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丑)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寅)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卯)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第五十九條 法院之裁判除對於當事國及本案外,無拘束力
② 國際法的國際法特徵
1、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
國內法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2、國際法是國家以協議的方式來制定的,
國內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定程序來制定的。
3、國際法採取與國內法不同的強制方式
國際法主要是依靠有組織的國際強制機關加以維護,保證實施,而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主要依靠國家的本身的行動。
但國際法仍然是法律
1、國際法為國家規定了一整套處理其對外關系的行為規則,為國家規定了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
2、國際法具有強制性,只不過與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特殊的強制方式仍然是強制方式。
3、一些重要的國際條約都明確規定了國際法的效力。
4、國際實踐證明,國際法作為國家之間的法律,不僅為世界各國所公認,而且各國也是遵守的。
戰後國際關系新發展的特徵:
1、自然法學派:維多利亞、蘇亞利茲、普芬道夫、
社會連帶法學派:狄冀、龐德
規范法學派:凱爾遜
2、實在法學派:邊沁、賓刻舒刻
3、格老秀斯(折衷法學派):格老秀斯、沃爾夫、瓦特爾
4、我們認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該是國家之間的協議:
A、國際法是國家之間 的法律,國家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只有國家之間達成的協議,都對各國具有拘束力
B、各國達成的協議是各國作為國際法的制訂者,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共同制訂的法律文件,因此,成為各國必須和應該遵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
C、各國之間的協議是各國強制執行國際法的根據。 1、新獨立國家的興起
2、國際組織的增加
3、國際經濟關系的變化
4、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現代國際關系的這些新變化
第一:確認了一系列指導現代國際關系的新的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第二:國際法調整的對象和范圍的擴大
第三:國際法內容的更新
第四:國際法系統化、法典化
第五:國際法產生了許多新的分支
國際法是由一系列調整國際關系的原則、規則、規章制度組成的,這些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第一次出現的地方,就是國際法的淵源。
《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
一)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1、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則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湊合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國際條約:凡是符合國際法和有效的條約,對締約國均有拘束力,都是法律淵源。
契約性條約:專為締約國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條約。
造法性條約:專門為確立或修改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條約
國際習慣:隨著國際關系的產生,國家交往中必然會形成許多慣例,這些慣例如被接受為法律,就成為國際習慣法。
國際習慣的形成有兩個要素:一是慣例的產生,這是「物質因素」,慣例來自國家在相當長時期內「反復」和「前後一致」的實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反復著前後一致的實踐,慣例便產生了。
另一個要素是這慣例能不能被接受為法律,這是一個心理因素:如國家認為這種規則是國際法所必需的,便相約接受它的拘束。這在國際法理論上被稱為法律確信或法律的必然確信。
一般法律原則:理解為各國法律體系所共有的原則。 編纂有兩個意義:一是把現有的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訂成法典,使分散的原則和規則法典化;二是按照法典形式把所有的原則和規則進行法律
上的整理,訂成新法律,並促進其發展。
編纂有兩種形式:一是把所有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納入一部完整的法典之中,這是全面的編纂,這個任務因過於繁重,迄今尚未實現;二是把各個部門法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進行系統化的編纂,成為部門法的專門法典。
國際法委員會的任務:1、就國際法尚未規定的一些問題或各國實踐尚未充分發展成為法律的一些問題草擬公約草案,以促進國際法的進步發展。2、編纂現有國際法,使國際法更加精確的條紋化和系統化。
委員會編纂國際法的程序是: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出選題或由大會提出選題,由委員會草擬公約草案,然後提交大會討論通過。公約草案一般由大會召開外交會議討論通過,開放給各國簽字和批准。
③ 國際法分哪些學派、各有什麼主張
由於對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什麼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同,因此形成的諸多不同的學派的統稱,國際法(International Law),舊稱萬國法,又稱國際公法[可疑] (討論),簡言之,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具體來說就是指處理各個國家及政府組織之間各種關系的規則和各項基本原則的總和,但有時也包括代表一定國家意志的法人和自然人等特殊主體。關於國際法的法律依據,早期西方社會是不承認的,19世紀英國法學家奧斯丁就認為其僅僅是一種實在道德,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目前就各國對國際法法律地位的承認和國際間所發生的貿易摩擦也常常被援引國際法進行解決這些跡象來看,國際法的法律地位已經得到了確認。不幸的是由於國際社會中沒有凌駕於國家之上的組織獨立地行使立法權和司法權,因此國際法在淵源上表現為兩國之間條約(或多邊公約)和習慣(又叫慣例)。從實證的角度來考察,名義上國際法對國傢具有約束力,但事實上國際社會缺乏有效制裁違法國家的手段。
國際法的特徵主要有
1、 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 國內法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2、國際法是國家以協議的方式來制定的, 國內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定程序來制定的。
3、國際法採取與國內法不同的強制方式 國際法主要是依靠有組織的國際強制機關加以維護,保證實施,而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主要依靠國家的本身的行動。 但國際法仍然是法律 1、國際法為國家規定了一整套處理其對外關系的行為規則,為國家規定了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
2、國際法具有強制性,只不過與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特殊的強制方式仍然是強制方式。
3、一些重要的國際條約都明確規定了國際法的效力。
4、國際實踐證明,國際法作為國家之間的法律,不僅為世界各國所公認,而 國際法
且各國也是遵守的。
戰後國際關系新發展的特徵:
1、自然法學派:維多利亞、蘇亞利茲、普芬道夫、
社會連帶法學派:狄冀、龐德 規范法學派:凱爾遜
2、實在法學派:邊沁、賓刻舒刻
3、格老秀斯(折衷法學派):格老秀斯、沃爾夫、瓦特爾
4、我們認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該是國家之間的協議:
A、國際法是國家之間 的法律,國家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只有國家之間達成的協議,都對各國具有拘束力
B、各國達成的協議是各國作為國際法的制訂者,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共同制訂的法律文件,因此,成為各國必須和應該遵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
C、各國之間的協議是各國強制執行國際法的根據。
現在西方法學理論通常將法學劃分出三大經典流派,即自然法學派、實證法學派和社會法學派
自然法學說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幾乎貫穿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全過程。從古希臘、古羅馬到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無不涉及自然法問題。或者說,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自然法學說是西方法學中一脈相承經久不衰的理論。因此,認真研究這一理論,對分析、批判和借鑒資產階級法學具有重大意義。
自然法學異源於古希臘哲學。著名的自然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到自然法與人為法,並認為法是戰爭的產物,將法歸結為永恆的產物。(公元前六世紀
)他甚至初步指出自然法與人為法的區別,但沒有作進一步的論證。但後來,詭辯學派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又對此作了闡述,認為法律起源於自然狀態,是正義的表現。蘇格拉底在此基礎上,正式把法律分成兩種:一是制定法,一是不成文法。並指出法是市民的行為准則。不成文法是人類行為的准則,是神的立法,而人的立法必須服從神的立法。他的學生柏拉圖,尤其是他是徒孫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正式從法學的角度提出和論證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但不系統。
率先把自然法系統化的是古羅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學家西塞羅。他的名作《法律篇》是系統闡述自然法理論的代表作。他不僅給自然法下了定義,而且把它同理性、正義聯系起來,並指出理性與正義均源於自然。他認為,自然法永世長存,萬古不變,是絕對正確的;而人定法(制定法)則有兩種情況:凡符合自然法原則的人定法是正當的法律,否則就不是法律。西塞羅把自然法理論推向其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而是古希臘思想家、法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但這一時期的自然法理論有明顯的局限性:一是最後把自然法與神聯系在一起;二是沒有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盡管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在他們對自然法極為重視,而仍然是「空中樓閣」,從而使他們的自然法理論只能成為一種文化遺產。
中世紀是整個法學的衰落時期,與其它社會科學一樣,法學成為神學的「附庸」與「婢女」。但神學家們沒有忘記自然法這一概念,經過他們的精心設計,毫不掩飾地把自然法披上了神學的外衣,公開提出自然法從屬於他們所講的上帝創造的永恆法,大大降低了自然法的地位。在他們看來,只有永恆法彩色至高無上的法律,它淵源於神的智慧,就是說,只有神才能使法律、正義、理性統一起來。
古典自然法學派
古典自然法學派形成於17-18世紀,創始人為格老秀斯(荷蘭)、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英國)、孟德斯鳩(法國)、盧梭(法國)、漢彌爾頓(美國)、傑弗遜(美國)等,這些資產階級思想家,繼承了歷史上自然法學說的某些觀點,以唯心史觀為理論基礎,並形成了古典自然法學派。格老秀斯宣稱:「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正義的標准」;他給自然法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自然法是真正理性的命令,是一切行為善惡的標准。」他心目中的理性、正義與古希臘的自然法學說有所不同,他把理性從天上引到了人間,即他講的理性是指人類的理性,而不歸結於神。更可貴的是,古典自然法學派把正義、理性同資產階級民主、人權、法治聯系起來,並成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武器。他們還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觀點: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基本觀點
法律理性論。自然法學說的基本原則,就在於認定除國家制定的實在法(行為法)之外,還存在一種凌駕於實在法之上的「超法律」的自然法。他們認為,自然法高於實在法,是實在法的基礎,是監督實在法的手段。自然法學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都把自然法與理性聯系在一起,但歸宿不同。古希臘把理性歸宿於自然,中世紀把理性、正義淵源於神,而資產階級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則歸結於人類。他們認為人類理性之中就有自然法,因此,凡是有理性的人類都要自然法的支配。
天賦人權論。天賦人權論首先是格老秀斯提出來的,洛克把它加以系統化,潘恩等人在《獨立宣言》和《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把它加以規范化;其主要內容有:1)人權是天賦的,與生俱來;2)人權的基點是個人;3)人權是抽象的,超階級的;4)人權主要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和財產權,而財產權是核心。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權又增加了新的內容。
社會契約論。這是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基礎,霍布斯、洛克、盧梭都先後系統地論證了這個問題,盡管他們各自講的理由不同,但結論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自然狀態下,人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並讓出一部分權利賦予國家,由國家來保護每個公民的人權。他們的後繼者又把社會契約論擴展到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主權在民論。這是「天賦人權論」和「社會契約論」的引伸和發展。按照盧梭的說法,由於人們把一部分權利轉讓給國家,並不是奉獻給任何個人;他們放棄權利,因此,人民在國家中應該是自由的,國家的主權只能是屬於人民,人民可以更換政府。在此基礎上,盧梭提出 了「主權在民」或「人民主權」的理論,他指出:「人民主權」應包括如下原則:(1)主權不可轉讓;(2)主權不可分割;(3)主權不可代表;(4)主權至高無上和不可侵犯。
法治論。自然法學派主張建立法治國,強調法律至上,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依法辦事,強調權力制約,並把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和政治體制。
對古典自然法學派的評價
古典自然法學派是西方法學中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的法學流派,特別是 20世紀以來,成為了西方三大派別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曾一度廣泛傳播: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對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古典自然法學派關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等理論。既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又對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一定借鑒作用。
自然法學派的的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它所謂的「人類理性」、「天賦人權」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和虛偽性。
自然法學說的復興
19世紀,隨著資產階級政權的鞏固和階級斗爭的新的要求,自然法學派逐漸被歷史法學派所取代,分析法學派也隨之興起。
但到20世紀,自然法學派又出現「復興」的局面,德國法理學家斯塔姆勒提出「內容可變的自然法」學說。他認為法律在邏輯上應先與社會和經濟現象而存在,不是經濟決定法,而是法決定經濟。他把法區分「正當的法」與「不正當的法」,並認為「正當的法」是由「不正當的法」演變與發展而成。他所謂「正當」與「不正當」,不在於法的內容,而在於法的形式。只要法的形式與所定的標准相適當即為「正當的法」。
「復興自然法學派」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法學家信奉天主教義,亦稱新經院主義法學派,其代表人物是法國的馬里旦,他認為私人佔有財富屬於自然法,而「自然法之為法,是因為它是對於永恆法的分有。」另一部分法學家雖不公開站在宗教立場上,但提倡理性服從信仰,把自然法解釋為一種理想的永恆的正義,如義大利法學家迭爾維寇。
二次世界大戰,自然法學派的觀點進一步被重視,尤其通過幾次大論戰:如富勒與哈克,哈克與德沃金,使自然法學派威信大增。
自然法學在其發展的歷史中,大致經歷了自然主義自然法學、神學自然法學、理性自然法學和新自然法學四個發展階段。
新自然法學的特點
自然法學的復興嚴格地講,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有下列特點:
強調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新自然法學派有兩個支派或者說有兩個發展方向,即世俗的與神學的,但他們都強調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如威瑪政府的司法部長拉德勃魯赫認為,法律必須有絕對的價值准則,否認人權的法律是「絕對錯誤的法律」。他指出實證主義有利於法西斯政權對權力的濫用。他這些法律觀點,德國戰後審判法西斯分子起了重大作用。但拉德勃魯赫畢竟是一個相對主義者,是一個典型的不可論者,這當然應予以否定。馬里旦是新自然法學神學派代表,提倡以基督教教義改造社會。他們突出特點是強調人權,並專門寫了一本《人權與自然法》的名著,認為應用人權制約國家的權力。
強調當代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新自然法學派不是簡單重復自然狀態、自然法、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等說教,而是保留舊的形式,賦予新內容,或者乾脆放棄一切虛構,直接強調法律對道德的依賴性。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羅爾斯的正義論和德沃金的權利說。德沃金認為,個人具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這些權利不僅是法律規定而且是不限法律規定而存在的。
新實證分析學派的影響。新自然法學派開始重視法的形式因素,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富勒。他提出了「程序法自然法」理論,認為,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包含著固有的道德性,即法的內在道德,亦稱法制原則,是一種特殊的、擴大意義上的程序道德,包括:(1)法律的一般性;(2)公開性(3)非溯及既往;(4)法律的明確性;(5)避免法律中的矛盾;(6)法律不應要求不可能實現是事情;(7)法律穩定性;(8)官方行為與法的一致性。
新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新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拉德勃魯赫(RadBruch),法國的馬里旦美國的富勒、德沃金和羅爾斯。
對自然法學派的評價
自然法學派在西方法學中一脈相承,流傳至今,是當今西方三大派別之一。在西方法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對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自然法學派,關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等理念的提出既是人類進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又推動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一定借鑒作用,
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基礎的唯心史觀,它所謂「人類理性」「天賦人權」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和虛偽性。
社會法學派
概說
社會法學派亦稱社會學法學。這一學派的含義相當混亂,大體上有兩種解釋:一是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研究法律同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特別是研究法律的社會效果與目的;一是指法律強調社會利益,提倡「法律社會化」。
在20世紀初,這兩種解釋還是有意義的,因為第一種說法盡管主張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但他們仍然強調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法律社會化」已佔絕對優勢,上述兩種解釋實際上已經趨向一致。
本來,社會學法學、社會法學和法律社會學三個概念是一致的。當然,由於研究者本人是法學家還社會學家,其研究的重點和角度是不同的。一般講,法律社會學是「陳述性的」而社會學法學是「規定性的」,意思是說法學家著重於法律規定,社會學家側重於陳述有關事實。
從社會學法學的發展歷史來看 ,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早期社會學法學。它產生於19世紀的後期,其創始人是法國的孔德。孔德又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早期社會學法學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法律,諸如生物學、人種學或心理學等等。如英國的社會學家斯賓塞(Spencer)便以生物學為依據,認為社會與國家如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劣汰,法律的任務在於保護個人自由,一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同樣的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隨著國家的出現就形成了國內的階級之間的斗爭以及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法律是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還有法國的社會學家塔爾德和美國的社會學家沃德,將法律解釋為心理現象,從而創立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
現代社會學法學。它又分為兩大派,即美國學派與法國學派。法國學派又稱歐洲學派,其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社會學家埃利希,他認為法律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和判決,而社會本身,應該是「活的法律」,他不同於制定法,而是社會組織的內在秩序。美國現代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是著名法學家龐德(以後專節論述)
早期社會學法學與現代社會學法學的重大區別有:(1)現代社會學法學不僅主張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而且特別強調法律是社會效果與社會目的;(2)早期社會學法學強調個人利益個人權利,現代社會學法學強調社會利益;(3)在解釋法律方面現代社會學法學不是從生物、人種、心理某一角度而是綜合各門學科加以解釋。
此外,還有一些現代西方法學派別與龐德的社會學法學有一定差別,一般不稱之為社會學法學,但從其基本趨向來看,仍屬於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可列為社會學法學的支派。如法國的法學家狄驥創立的社會連帶主義法學,美國現實主義法學、德國的利益法學等等。
分析法學派
分析法學派的由來與發展
分析法學派是19世紀西方法學三大派別之一,曾長期在英國占統治地位。現在,它仍然被認為是西方法學「三足鼎立」的一家。
分析法學派大致歷經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即以奧斯丁為創始人的早期分析法學派階段和以哈特為代表的新分析法學派階段。
分析法學派產生於英國,這並不是偶然的,而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妥協性在法律方面的直接後果。奧斯丁的主要觀點有:
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並以此引伸出「義務、制裁」為法學的基本范疇。在他看來,法律只有是一種命令,才能得到實行;如果僅僅是「告知」、「希望」,實際上是很難得到遵守。他認為,法律作為一種命令,只有來自主權者才有實際意義,才可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法律與道德沒有聯系,即劃分實在法與理想法。在他看來。法學就是研究法,「惡法亦法」,也屬於研究范圍。
他認為法律有兩種,應當法和實在法,法理學的任務在於研究實在法,從而開創法學領域實證研究和形式主義風氣。
毫無疑問,奧斯丁的觀點與自然法學派的觀點是矛盾的;同時,他將法律與道德分離是荒謬的;但他提出法學應研究實在法有一定價值,在客觀上促進法學的發展。
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
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創始人是英國的法理學家哈特(Hort),原為出庭律師,1952年由牛津大學教師升為該校法理學講座教授,1978年退休。主要著作有《法律的概念》(1961年),《法律、自由和道德》(1968年)、《法理學和哲學論文集》(1983年)。
新實證主義法學是在論戰中形成與發展的。戰後哈特與新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進行了三次大論戰:第一次是哈特與美國法理學家富勒長達數年的論戰;第二次的哈特與英國法官德夫林的論戰;第三次的哈特同美國法理學家德沃金的論戰。
1957年4月,哈特在哈佛大學演講時,作了一個《實證主義和法律與道德之分》的報告,為法律實證主義進行了辯護,並對富勒等人進行了攻擊,從而揭開了第一次論戰的畜牧。富勒當即發表了《實證主義和忠於法律—答哈特教授》予以反駁。60年代,兩人又各自出版自己的代表作---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和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並進一步批駁對方。這次論戰實際上是西方法理學中傳統的自然法學和法律實證主義兩大派之爭。分析法學認為,自然法學是一種形而上學,它研究的是理想的或正義的,而非實在的法律。自然法學則認為,實在法,通常指國家制定的法律,應符合代表某種正義、道德的自然法。
第二次論戰的焦點仍然是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具體問題是:法律是否禁止成年人同性戀的問題。法官德夫林主張禁止,而哈特根據自由派道德觀點,認為不應該禁止。在爭論中,有人支持德夫林,也有人支持哈特。
第三次論戰是哈特與德沃金。德沃金對哈特的主要規則與次要規則提出異議,並闡明了原則、規則和政策的關系
④ 國際法的效力依據是什麼
關於國際法的淵源的權威論述見於《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之規定。
一、法院對於陳述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1、不論普遍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59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國際法的淵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條約;
2、國際習慣法;
3、一般法律原則;
4、司法判例及學說。
(4)關於國際法效力依據問題新實在法學派提出擴展閱讀:
《國際法》的效力的作用:
1、它規范國家行為,並在國家之間因經濟、政治等利益發生沖突時進行糾紛解決。
2、明確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肯定國家依國際法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求其善意履行相應國際義務。在一國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時,國際法也為其提供應有的法律救濟。
3、在國家間建立平等關系,要求國家不分大小強弱,相互尊重,不容許以任何方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國,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和發展國家間的正常關系提供強大武器。
4、建立起相對有效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並針對國際法破壞者的不法行為,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維護國際秩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法
⑤ 論國際法的效力根據
各主權國家或政府締結協議並生效是主要依據,其次是政府部門之間簽定的協議,如國際刑警組織的參加和執行。
⑥ 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什麼
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是國際法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即國際法依據什麼對國際法主體有拘束力。對於這個問題,國際法學者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形成了不同的學派。早期,國際法學家對於這個基本理論問題,主要分為兩大派別:自然法學派和實在法學派。後來,在這兩個學派之間又出現了所謂折衷法學派,即格老秀斯法學派。(1)自然法學派。自然法學派是西方法學史上最早的法學流派,17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國際法上最早的自然法學派的代表是西班牙的維多利亞和蘇亞利茲,而後是德國的普芬道夫。維多利亞認為國際法是從自然法派生而來的。而蘇亞利茲認為國際法的基礎是整個人類根據相互之間博愛和寬恕的自然戒律而組成的道義和政治上的「聯合」,這個「聯合」就是自然法。換言之,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普芬道夫是17世紀自然法學派在國際法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完全否認實在法的存在,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國際法是自然法的組成部分;國際法之所以對國家有拘束力是由於它來源於自然法。自然法學派不僅於17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法學界還有復興的趨勢。如在西方法學界出現的「社會連帶法學派」以及「規范法學派」。社會連帶法學派認為一切法律的根據在於社會連帶關系,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在於從國際社會連帶關系所產生的「各民族的法律良知」。規范法學派認為一切法律無論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屬於同一個法律體系,其中的法律規范有不同等級,每一級規范效力的根據在於上一級規范。而整個法律體系的最上級是國際規范,它的效力來源於一個「最高規范」或稱「原始規范」。這個最高規范既是法律規范又是倫理規范,也就是從所謂人類的「正義感」或「法律良知」所產生的規范。其實,無論是社會連帶法學派,還是規范法學派他們完全抽掉了法律的社會內容,而把法律變成了一種與社會現實無關的「純粹法律規范」,當然不可能找到國際法效力的真正根據,最終又回到了舊自然法學派所主張的「人類良知」、「人類理性」、「人類法律意識」等結論上。(2)實在法學派。19世紀,實在法學派興起並取代了自然法學派在西方法學界中的統治地位。實在法學派的發起人是英國的邊泌,奧斯汀繼承並發展了邊泌的思想。他們否定從自然抽出來的抽象概念作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否定自然法學派關於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自然法,國際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的觀點;認為在現實世界中起作用的是國家的意志,從而國家的意志是國際法效力的依據。他們設想各國的意志可以合成為「共同意志」,或者強調每個國家的意志是國際法效力的決定因素。這個學派雖然遭到了批評,但還是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在新自然法學派出現的同時,也出現了新實在法學派。新實在法學派之中有一種學說——權力政治學說,認為國際政治支配著國際法,而國際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權力。在他們看來,國際法效力的依據是各國權力的均衡,即所謂「勢力均衡」。在國際法學界,更有影響的是所謂「政策定向」學說。這個學說把國際法視為國家對外政策的表現,國際法的效力取決於國家對外政策,而在國際關系中有些國家的政策處於支配的地位,從而在國際法的效力上起了主要的作用。(3)格老秀斯法學派。格老秀斯法學派又被稱為「折衷法學派」,因為這個法學派介於自然法學派和實在法學派之間。以格老秀斯為代表的這一學派一方面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另一方面又承認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但總的來說,格老秀斯更傾向於自然法。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德國的沃爾夫和瑞士的瓦特爾。這個學派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是拘束國家的最高法律,自然理性是檢驗國家行為的標准;但又認為國家的共同同意也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這個學派承認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這是應該肯定的,但它採取了折衷主義立場,結果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問題。關於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論,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國際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國家受國際法的拘束,同時又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在於國家本身,即在於國家的意志。當然,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在於所謂國家的意志,並不是指個別國家的意志,也不能說各國之間有「共同意志」,而所指的是各國的意志之間的協議。條約之所以對國家有拘束的效力,是因為條約是國家之間的協議;國際習慣的效力拘束的效力在於它既是各國的重復類似的行為,而且是被各國所認為具有法律拘束力;即使是作為國際法淵源的一般法律原則也是「文明各國所承認者」(《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第一項)。事實證明,即使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之間,也是可以達成協議而受拘束的。因此,各國之間的協議,或者說各國的意志之間的協議,構成了國際法效力的根據。
⑦ 來來來 誰科普一下什麼是國際法
摘自網路詞條國際法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於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後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作為國際法律關系主體的國家(或者地區)之間制定和實施的法律。
「國際法」,指適用於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
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國際法是西方世界的三重發展過程的產物:即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瓦解,進入近代歐洲社會的過程;近代歐洲社會向外擴張的過程;處在發展中的世界社會里,權力逐漸集中到數量迅速減少的主要世界強國手中的過程。
國際法的造法方式《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將國際法的主要造法方式即國際法規則形成的方式歸結為三:條約、國際習慣法和為各國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這已得到幾乎是普遍一致的贊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各國主權平等,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脅和使用武力,以及民族自決原則等。
條約:條約和其他經一致同意的協議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國際法主體可以通過它們(如果是國際習慣法不要求任何形式)宣布、修改或發展現行的國際法。它們也可以通過條約將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轉變為聯合的或凌駕於國家之上的全球性或區域性的國際社會。
國際習慣法:實質上就是適用於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國際習慣法的構成有兩個要素:1.普遍的或區域性的國家實踐;2.這種實踐為有關國家承認為法律。國際習慣法常常是以早期條約的某些條款為其淵源,這些條款後來就被承認為法規。但是也有個別的國際法規則是由世界列強的大致相同的實踐發展而成的。
為各國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只有在國際習慣法或條約法沒有相應的規則與之平衡的情況下才起作用,所以它的造法作用是輔助性的。這種原則必須是一般的法律原則,而不是作用范圍有限的法律規則;它還必須得到有相當多的國家(至少包括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法律體系)的承認。
概括為7個基本原則:即主權、承認、同意、信實、公海自由、國際責任和自衛。
主權
依照國際法,共處的各主權國家一律平等。它們只能對在其領域內的人和事行使管轄權,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從領海到公海的緊追權或者報復權)才被允許對在其領域外的人和事行
國際法
使管轄權。各個國際法主體除受普遍適用的國際習慣法的規則約束外,不經它同意,不得令其承擔任何外加的國際義務。
承認
承認的主要作用是,承認一個實體作為國際法主體而存在,或者承認它的首腦為該國的代表並希望與之維持外交關系。承認的主要形式是承認一個國家或政府在一塊領土上行使事實上的或法律上的管轄權,簡稱為事實上的承認和法律上的承認。承認可以是無條件的,也可以是有條件的;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承認也可能並不是全面的,而只限於承認一群人為交戰團體或叛亂團體,如果這些叛亂者事實上已經控制了該國部分領土。承認在原則上是可以自行斟酌決定的,但過早地承認別國的交戰團體或叛亂團體是和該國專有的國內管轄權不相容的,因而也是非法的。
同意
國際法主體在訂立協定時,在不損害第三者權利的情況下,可以修改和補充國際習慣法的某項規則或者為各文明國家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遵循國際法的要求所作出的同意,為締約雙方確定了相互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經締約雙方同意所訂立的協定,其中止、修改和終止也應經締約各方的同意或默認。
信實
在國際法發展的早期階段,所謂信實主要是指不背信棄義。以後,信實的含意逐漸與公平合理、符合常識的要求一致起來。締約雙方或者應對自己的單方面行為負責的一方,必須恪守信義地解釋和執行協定。
公海自由
公海航行自由的規則不準許任何國際法主體佔用公海的任何部分。在和平時期,一個國家只能對有權懸掛該國國旗的船舶行使管轄權;而在戰爭時期,則可根據海戰規則和捕獲法規干擾敵國
國際法
及中立國的航運。對於公海、公海上空和海床的利用,必須合理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海盜行為和販運奴隸都是對公海的非法利用。
國際責任
關於國際責任的規則要有兩個前提,1.國際法主體的下屬機構違反國際義務,構成了不法行為或國際侵權行為;2.這種國際侵權行為引起賠償的責任。這些規則所規定的義務是獨立於任何個別的國際法主體的意志之外的,但是它們是可以經過同意和默認加以修改,它們也可以用雙方同意的規則規定類似國內刑法的那種處罰來加以強化,或者通過默認和不行使權利而予以放棄(也稱消滅時效)。
自衛
國際習慣法允許國際法主體對其他國際法主體的不法行為採取自衛措施,也可以對不受任何其他國際法主體保護的個人、船舶或飛機的行為採取自衛措施。自衛必須是迫不得已、刻不容緩的。只有為了擊退即時的、緊迫的入侵才有權採取自衛行動。
支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各項規則相互作用的結果,又規定了一些次要規則和法定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有:領土、外交法及豁免、保護國外的僑民、貿易和航行自由、引渡和政治避難、國際權利與義務的繼承。
在有組織的國際社會里的國際法:在有組織的國際社會里,像國際聯盟和聯合國這樣的機構是在各國一致同意和聯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全球性的綜合性組織。它們對國際法的影響表現在三方面:1.經各成員國明示同意,對以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為基礎的那些規則進行修改。例如聯合國憲章限制了國際法主體按照國際習慣法可以以武力相威脅或者訴諸武裝報復和戰爭的權利。2.通過聯合國大會的決議對國際法的規則進行間接的修改,聯合國大會雖然不是行使造法職能的機構。但是它的許多決議具有間接的修改,因為這些決議確定了國際法的新規則,如果聯合國的大多數成員國和聯合國的絕大多數主要機構都接受這些國際法規則,認為它們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那麼,這些國際法規則遲早終究會過渡成為新的法律。3.對國際法作進一步的編纂和發展。國際法委員會作為聯合國大會的下屬機構,擔負著編纂
國際法
國際法的任務,但它同時也在開拓許多新的國際法領域。事實上,國際法委員會並未將下述兩項任務即編纂國際法(重申現行的國際法)和發展國際法(通過起草新的國際法規則──包括變更現行的國際習慣法),加以嚴格區分。除此之外,政府間海事協商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和海牙私法會議也曾分別就海洋法、國際勞工法、國際私法等專題完成了准立法性的起草工作。國際法在一些區域性集團的相互關系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國際法主要是國家在其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調整國家間關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則、規則、規章制度的總體。
國際法是法律的一個特殊體系
因這它具有階級性、規范性和強制性這些一切法律所具有的共性
特徵包括
1、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
國內法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2、國際法是國家以協議的方式來制定的,
國內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定程序來制定的。
3、國際法採取與國內法不同的強制方式
國際法主要是依靠有組織的國際強制機關加以維護,保證實施,而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主要依靠國家的本身的行動。
但國際法仍然是法律
1、國際法為國家規定了一整套處理其對外關系的行為規則,為國家規定了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
2、國際法具有強制性,只不過與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特殊的強制方式仍然是強制方式。
3、一些重要的國際條約都明確規定了國際法的效力。
4、國際實踐證明,國際法作為國家之間的法律,不僅為世界各國所公認,而
國際法
且各國也是遵守的。
戰後國際關系新發展的特徵:
1、自然法學派:維多利亞、蘇亞利茲、普芬道夫、
社會連帶法學派:狄冀、龐德
規范法學派:凱爾遜
2、實在法學派:邊沁、賓刻舒刻
3、格老秀斯(折衷法學派):格老秀斯、沃爾夫、瓦特爾
4、我們認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該是國家之間的協議:
A、國際法是國家之間 的法律,國家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只有國家之間達成的協議,都對各國具有拘束力
B、各國達成的協議是各國作為國際法的制訂者,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共同制訂的法律文件,因此,成為各國必須和應該遵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
C、各國之間的協議是各國強制執行國際法的根據。
基本原則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國際法中被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貫穿於國際法各個領域、構成國際法基礎的法律原則。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屬於強行法的范疇,而並非可以任意選用或者廢棄的原則。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民族自決原則等。
⑧ 國際法問題求助
選A
因為英聯邦是一個鬆散的政治組織,已沒有國際法主體地位了。
個人的在國際法中的地位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但美國總統布希在本題里應該看作是以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身份出現,不僅代表個人,故屬國際法主體。
上合組織是國際組織,故有國際法地位。
巴解組織對外代表巴勒斯坦,得到國際社會大多數成員認可,算是國際法主體。
第二道題查一下國際法教材(周鯁生的就成),都有對各學派的系統介紹。此不贅述。
⑨ 請教國際法
第一,國際社會是國際法產生、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第二,國際法所調整的對象是國際關系
第三,國際法是對國際社會所有成員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各種原則、規則、制度的總稱
⑩ 國際法的效力來源
國家權力對國際法的影響
摘要
近年來,隨著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呼聲越來越高,國際法的效力問題也引起廣泛的關注。然而由於國際法本身固有的特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完全的公平公正,其的遵守以及履行也勢必受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干擾。其中最主要的干擾便是國家權力的問題。本文從國際法的淵源,效力來源以及執行上入手,試圖分析國家權力對國際法的影響並分析未來國際法的發展方向。
引言
從紐倫堡審判到科索沃戰爭,從人道主義干涉到剛剛結束的伊拉克戰爭,國際社會上不斷發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呼聲,國際會議的召開以及國際條約的簽署表達著未來國際法的發展趨勢,然而國家權力仍舊對國際社會乃至國際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國強權現象。比如,美英等聯軍在沒有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支持的情況下,悍然出兵伊拉克以及 「人道主義干涉」[①]的提出,無疑以本國利益為基點觸犯著國際法。除此之外,美國出於自身的利益,對於國際法主要淵源的國際公約,更是接連的放棄,包括有關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有關防止小型核武器擴散的協議以及《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以及單方面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等等,其理由及出發點皆是出於所謂的美國要避免恐怖分子和「無賴國家」的導彈襲擊以及「美國大量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神聖不可侵犯」等等 ,應該講,美國上述的做法,充分體現了其在現今國際關系中所遵循的強權做法,對現存的國際法原則及體系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國際法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因此,分析國家權力對國際法的影響,有利於把握國際法的發展趨勢。
一、 從淵源上來講,其同國家權力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
國際法的淵源主要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
對於前者,隨著舊有的殖民主義下的國際秩序被打破,國際法准則以及依國際法調整國際社會關系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除國際法的基本准則為國際社會接受外,現代國際法在淵源、形式、內容和數量上都有著較大的發展。國際法的發展呈現出成文化趨勢,雙邊條約、國際公約不斷涌現,內容涉及經濟、文化、軍事、天然資源等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面。然而在考慮國際法形成的過程時,應該注意到這也是各個國家行使主權的過程。公約、條約形成的內容正是各國主權的協調和讓渡的結果。國家權力在公約、條約的形成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滲透其中。並且通過國際法的造法運動,使得各國利益得到協調和均衡。因此在這個層面上來看,就不難看出國際法的形成乃至運行,很難與國家權力完全剝離開來。這也是我們在引言中所提到的,即使美國一次次破壞著國際法,也終難得到應有的審判與執行的原因之一了。
對於後者,是國際法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淵源,在國際條約出現之前,歷史上就有了國際習慣。在王鐵崖先生主編的《國際法》中,對國際習慣定義為:各國重復類似的行為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結果。[1]然而如此就產生了這樣一個時間的劃分: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獨立以前和其獨立以後。這一時間的區分是有意義的,因為所謂的國際習慣的規則的制訂主體不同。發展中國家獨立以前的規則,是由發達國家訂立的,其有著明顯的偏向--偏向於發達國家的利益。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國際經濟貿易上面。其表現為「文明國家」的表述。[2]許多發展中國家認為,西方國家傳統習慣國際法是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處於殖民統治時形成的,發展中國家在後來的實踐上並沒有接受這種習慣國際法。而且,許多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的傳統習慣國際法提出了挑戰,認為其沒有反映構成現代國際社會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的意志和利益,因此,沒有普遍效力。在20 世紀70 年代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中,發展中國家就表明了這一態度。[3]先不論其結果如何,這一過程也是國家權力對國際法立法的影響。
另外,在很多國際法的著作中,有關國際法淵源的部分多提到了司法判例以及國際組織的決議,並將其歸入到國際法淵源的一部分。[②]誠然,其在國際法中的確起到著一定的作用。然而終究也只能作為確定法律原則的輔助方法。[4]國際組織聯大決議形式上是一項建議或請求,也可以說是決定或命令,或者是聲明或宣言。因此,很難說它們具有同樣的法律意義。
二、從國際法的效力來源上來看,其效力來源於國家的授權
(一)國際法固有的特性,決定了在國際社會中沒有凌駕於國家權力之上的權力和權力組織,也就使的國際法在執行中很難有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國家間組織也是各國依公約形成的,對各國來講,並無超國家的權力的存在,對於大國的違反國際法的行為,往往很難受到懲處。[5]
(二)大國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迫使國際法的形成過程中充分體現大國意志,比如,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雙重否決」權,使得有關國際安全的重大決議的產生完全操縱在大國手中。
因此,對於國際組織和國際法,是強權控制和利用的工具,其需要利用國際公約和國際組織的存在,並利用在國際組織中的強勢地位,獲取利益,使的自己的利益國際化;但同時,一旦國際法成為其強權政治的障礙時,其必然又利用本國的強勢地位來實現自己的強權。而囿於其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尤其在經濟往來日益密切、經濟依託日益加強的情況下,各國利益及生存方式較之以往更受制於強權國家,經濟的依託,實力上的差距,造成強權政治凌駕於國際法之上。而當國際法妨礙到國家利益的時候,自然也就產生了國際法的破壞。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國際法可能受到國家權力的影響,甚至是破壞,這一點已經是毋庸置疑。
三、從國際法的執行上來看,其受到國家權力的影響及制約
國際法的保障力量來源於個體對個體(國家對國家)的力量,因此國際法是與國際政治分是不開的,除非建立一個「地球國」[6],沒有一個國家之上的權威能讓這種秩序不打折扣的被遵守。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國際法的執行主要在於兩種情況:其一是國家的自律,其二在於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當然,這也不是說國際法完全沒有效用。國際法是國際社會各國、各民族、各組織多年長期交往中發展而來的,是各國長期交往的經驗教訓的結晶,是維護各國各民族獨立、公平、和平、發展的基石。但是當其觸碰到國家利益的時候,往往會成為國家間權力的制衡以及得到最終相互妥協的結果。
而在權力的抗衡當中,國家力量往往又占據主導地位。國際法把法律的執行付諸違法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強權分配的盛衰變化。「使強者輕而易舉地既違法又執法,因而使弱者的權利受到危害」。如果小國受到傷害,只能指望強大友邦的幫助,該友邦「是否要做出國際法的嘗試以及這種嘗試是否會成功,首先不取決於法律的考慮和執行機制的公正的運行。嘗試和成功取決於一項具體事例中的政治考慮和強權的實際分配。保護受到強國威脅的弱國的權利,於是決定於特定形勢中起作用的均勢。」[7]
四、從國際法發展趨勢來看,國家權力將會受到國際均勢的制約
國際法來源於國家的授權,其先天成因決定了其必將受到國家權力的制約。但在未來的國際法發展中,國家權力必然會受到國際均勢的制約,國際法將在曲折中發展。
(一)國際法准則是世界各國希望並且應該遵守的原則。和平與發展是國際社會的主題,一個和平穩定國際社會環境是所有社會成員所共同希望的。因此,主權原則這一國際法原則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也是發達國家的需要。
(二)當前的世界格局也客觀上要求各國間應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目有的世界格局是一極超強,多極並存。美國做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軍事上、經濟上有著別國無法比擬的優勢,其在聯合國、世貿組織、世界貨基金組織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同時,俄羅斯、中國、歐洲大國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印度、巴西等地區性大國也在地區事務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而且,歐盟等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增多和加強,使得在經濟、文化、區域、民族等方面存有共性的國家聯合起來,對國際事務的影響日益增強。在美國一枝獨秀的情況下,世界格局仍呈現多極化現象,國際局勢呈均勢狀態。
(三)在國際關系處理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民族性,恐怖主義是國際社
會公認的應遣責的行為,但卻不斷地發生,並會得到相關國家的支持,為什麼,其本質就是民族性,其民族理念、宗教理念及對強權主義的反抗,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911」事件後,說到:「不論此行為出於何種原因,但行為本身是應受到遣責的」,這里,實際上隱含了對事件原因的一種分析。一個主權國家或者一個主權政府可能會被推翻,但其民族信念不會消亡,歷史上反侵略的戰爭證實了這一事實,而美國時下正在推行的「中東和平路線圖」受阻也更印證了這一判斷[8]。應該講,恐怖主義的產生正是強權主義的結果,而防止恐怖主義僅依靠美國的強權手段是行不通的。
(四)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更提出了國際法保護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隨之也帶來了許多社會性問題,環境問題,氣候變暖,資源短缺,而這些問題,具有跨區域、超國界的特點,而且要求是長期的共同合作和努力。僅靠一國的力量是難以滿足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發展權的充分體現,必須由全體國際社會的個體共同實現。近期的非典疫情更使人認識到,人類在巨大的天災面前是多麼的脆弱,但同時,又是多麼的堅強,而維護整個生存環境是全部地球人的責任。
小結
通過對國際法淵源和效力以及國際法的未來發展趨勢的評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國際法的發展是人類對國際准則的承認和以國際法解決國際事務的共識的體現。雖然,因為國際法本身的特點,在其執行過程中會出現實力優與理想中的各國平等相沖突的現實,也使的國力強勁的國家在國際交往中出現了利用國際法、拋棄國際法的現象,但我們應該看到,國際社會仍然是一個平權社會,國家無論強弱,其主權是完整的,其潛在的民族、宗教、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力量是巨大的,現代社會已完全擺脫了過去的那種依附型的殖民社會,而殖民歷史也告訴我們,殖民統治、強權統治都是暫時的。當前,國家權力必然會在國際法中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的要求、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都使國際社會成員義無反顧地選擇國際法這一調整國際間關系的准則,以國家權力破壞國際法,以國內法代替國際法在現代社會中是沒有生命力的。
--------------------------------------------------------------------------------
[①]筆者認為,對「人道主義干涉」及其理論,應當作歷史地考查。近代國際法傳統意義上的「人道主義干涉」及其理論,雖然,其理論不成體系,概念模糊不清,但是,近代國際法並沒有明文禁止。1945年《聯合國憲章》制定以後,由於憲章明確規定了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和禁止使用武力,因此,所謂「人道主義干涉」,已經為國際法所禁止,其理論也被國際法所否定和摒棄。
[②] 如邵津主編的《國際法》認為國際法的淵源包括有:國際條約,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司法判例、權威國際法學家的學說,公允及善良原則以及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決議。
--------------------------------------------------------------------------------
參考文獻
[1] 王鐵崖:《國際法》p10。
[2] 朱奇武《中國國際法的理論與實踐》,法律版社,1998年版第7頁。
[3] 余勁松:外資的公平與公正待遇問題研究。
[4] 王鐵崖:《國際法》p12。
[5] 劉全德等《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國政法大出版社,1996第50頁。
[6] 變遷的國際體制中之國際法[M].2000.3.42-53。
[7]漢斯·摩根索。國際縱橫策論———爭強權,求和平[M].盧明華,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8] 陳魯直。全球化與主權國家的國際體制[J].國際政治。2001:(1)。
這是我在網上為你查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建議你去圖書館查一查有關國際法的書籍,結果會更加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