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學的特徵

立法學的特徵

發布時間: 2022-05-26 06:16:51

Ⅰ 請問立法學中授權立法的含義是什麼

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首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鑒賞.語言分析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等方面進行.
遣詞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詞義、典故、以及用詞、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點是那些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著關鍵作用的詞語和句子.例如,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鑒賞分析;對「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破」「弄」兩字的品味等.
語句含義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語句所蘊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選語句往往是那些言簡意豐的「立片言以居要」的關鍵語句.例如,對「前度劉郎今又來」語句含義的理解、對「落花時節又逢君」語句含義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在描寫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蘊的對國恨家仇的悲憤和人生無常的喟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寫燕子之外所包蘊的天涯遊子的惆悵心態和羈旅情懷,往往是考查的重點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詩詞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觀形象(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
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的「我」)
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敲棋子落燈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等等.
3.評價寫作技巧和風格.
分析古典詩歌的寫作技巧一般側重於從以下方面進行:
體會各種修辭方法的作用;
分析詩歌採用的表達方式;
分析詩歌的結構技巧;
分析其他寫作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復、頂針、襯托、反問
(賦比興、象徵)
2)表達方式: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
描寫方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 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3)結構技巧: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
4)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語序倒置等.
5)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6)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
想像:更開闊,別出心裁
襯托或烘托:又分正襯和反襯,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象徵:表達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徵
抑揚:突出於強調
白描:簡練的筆墨,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
分析詩歌的風格應結合時代特徵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寫作這首詩歌的背景來進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後詩歌風格的變化就是很好的體現.
4.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對於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致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閑適、熱愛、贊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
5.強化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的訓練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例清晰、邏輯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細說.雖然鑒賞的文字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先構思後再落筆,避免塗塗抹抹.卷面清爽,閱卷教師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後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後抵牾.
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邏輯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見解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高論,也應當能夠自圓其說.
詩歌內容
1. 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
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邊塞詩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徵,然後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詠懷詩
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
4. 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
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於清新明麗.
(2)平淡,也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後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唇��蹴罷鞦韆》,白居易的詩《草》等.
(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後期的詞等.
(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
古詩鑒賞題的六種答題範式
1. 分析意境類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解題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了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範式:描圖景(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點氛圍(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全國卷的第12題)
春行即景(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情」和「景」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明確: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描圖景).但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有「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點氛圍),從中更透露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
提問:這首詩(詞)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解題分析:表現手法是詩(詞)人用來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題範式:明手法(准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如何運用了這種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或刻畫了什麼形象,或表現了什麼主旨.
示例: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浙江卷第16題)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青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依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
明確: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闡運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析效果).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花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也嬌羞之態(闡運用),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詩(詞)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唱、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答題範式:明特色(有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重慶三檢)
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在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上有什麼突出的特色?試作簡要的賞析.
明確: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地抒發了農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享樂(列例證).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和憤慨滲透其間,溢於詩外(析感情).
4.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那一個字?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要求品味這些經過經過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讀,應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範式: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全國卷第三世界題)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註: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雜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中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明確:「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呤,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釋含義,描景象).「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了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點情境)
5. 一詞(句)統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句)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字、一詞或一句就能成為全詩的線索,構成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它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學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範式:思結構(它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慮主旨(它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2006年遼寧卷第16題)
東坡(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頭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註: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犖頭: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明確: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後東坡的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思結構),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慮主旨)
6. 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作答,一定要從原詩(詞)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題範式:找要點(找到原詩句中的關鍵點)+分條述(用翻譯的形式)
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題)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明確:遊子思鄉歸: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已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找要點,分條述).
思婦盼歸人:上片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高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找要點,分條述).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3.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像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後想像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餘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託了自己故國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像為虛.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詩詞鑒賞突破八法
1. 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
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2. 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後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3. 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
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託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於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4. 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
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麼?聯系下文方知,詩人是由於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5. 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
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6. 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
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7. 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典故,無疑會有助於把握作品的主題.
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後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8. 從詩詞的註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後附有註解,閱讀這些註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准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
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於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後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後註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後極其歡快的心情.

Ⅱ 什麼是法理學他在法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導 論
1.法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以法(或法律)這一特定社會現象為其研究對象。
2.西方法學家對法的具體研究對象的理解:
⑴自然法學、哲理法學主張法代表正義、道德或哲理,認為法學應研究法的價值或最高目的(即正義的或理想的法);
⑵分析法學主張法是國家權力的產物,認為法學應研究法的形式(即法律規范的效力來源、邏輯結構和概念分析等);
⑶社會學法學主張法是一種社會現象,認為法學應研究法的事實(即法的社會功能、法的效果以及法和社會生活的關系等)。
以上三種理解都是片面的,作為科學的法學,以上三方面都應研究。即,法學既要研究法的內容和形式,又要研究法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
3.法學的詞源:
⑴中國:古代先秦(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的類似後世講的法學的名稱是「刑名法術之學」或「刑名之學」。'刑'指刑法、刑罰或廣義的法;'名'指循名責實、賞罰分明。'刑名'也可作刑種解。'術'泛指君主實行統治的策略、手段。自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類似於後世的法學。
⑵西方:最早出現的法學一詞通常指古代拉丁語中Jurisprudentia,原意為「法律的知識」和「法律的技術」。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對該詞下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
4.〔法學體系〕:是指法學研究的范圍和分科,是由法學的各個分支學科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5.法學產生的前提:a首要條件是法律的產生;b立法已發展到相當復雜和廣泛的程度;c社會上已出現一個職業法學家的集團。
6.法的起源的一般規律:從習慣演變為習慣法,再發展到成文法(廣義的立法)。
7.法學的特徵(實踐性和階級性):
⑴法學作為一門科學具有實踐性的特徵,是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它來源於社會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因而它是合乎科學的,即實事求是的。
⑵作為階級社會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法學又具有階級性的特徵。它的內容、性質和任務,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其階級性是指法學代表不同階級的意識形態,為不同階級利益服務。在階級社會中,作為一個整體來說的法學是有階級性的,超階級的法學是沒有的。
8.馬克思主義法學與以往法學的原則區別:
⑴以往的法學一般以唯心史觀為基礎,否認物質生活條件對法的決定作用。馬克思主義法學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它認為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由這一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並反過來為經濟基礎服務的。
⑵以往的法學都以不同形式否認法的階級性,或者認為法是超階級的「公共意志」的體現。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並不是超階級的,它是由掌握國家權力的階級制定出來並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的。
⑶以往的法學大都認為法是超歷史的,永恆存在的,馬克思主義則認為,階級意義上的法並不是超歷史的,而是人類的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隨著國家的消亡,階級意義上的法也將趨於消亡。
9.民主和法制的學說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內容包括:
⑴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不可分。
⑵民主與法制不可分,民主和集中、民主和黨的領導不可分,民主與法制建設不能超越歷史階段。
⑶應「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
⑷要法治不要人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⑸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⑹要遵循法制原則,不搞政治運動。
⑺解決消極現象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和法制;要在「全體人民中樹立法制觀念」。
⑻要堅決打擊各種犯罪活動。
⑼「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⑽在政治體制改革中,「不能搬用資產階級的民主,不能搞三權鼎立那一套」。
10.法學自身的方法論:社會調查;歷史調查;分析和比較法律;詞義分析;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
第一編 法的一般原理(法的概念、價值、作用、歷史發展和資本主義法)
12.法、法律的詞源和詞義:
⑴ 在古代漢語中,法和律二字最初是分開使用的,'法'和刑通用,「律,均布也」,意思是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則,可見它們的含義並不相同。在秦漢時,「法」「律」二字已同義,更合為法律一詞。一般地說,法的范圍較大,指整個制度;律則指具體准則,尤指刑律。
⑵ 廣義的法律指法律的整體。狹義的法律僅指全國人大和人大常委會所制定的法律。
⑶ 靜態的法通常指法律規則、制度;動態的法則泛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活動或過程。
13.法的本質和現象的關系:
⑴ 法是一種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是一種強制性規則,它規定了權利、義務和權力,這些都屬於法的現象,體現了法的外部聯系,依靠感官就能感覺出來;
⑵階級社會的法代表統治階級的意志,而這種意志歸根結底是由這一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等,這些才是法的不同層次的本質。體現了法的內部聯系,較深刻穩定,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才能把握。
14.法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
⑴ 法的本質屬性即直接體現法的本質的屬性(如法的階級性、人民性等);
⑵ 法的非本質的屬性,即直接體現法的現象的屬性(如國家強制性、規范性等)。
15.法不同於其他上層建築現象的基本特徵:
⑴ 法是調節人們行為的規范。
①這表明法不同於同一上層建築中的思想意識形態和政治組織(國家、政黨)的基本特徵。法是一種社會規范,是調整人們相互行為的准則。法主要由規范構成又不僅由規范構成;
②從現象上說,法具有規范性和一般性(或稱普遍性和概括性)的非本質屬性。法的規范性是指它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一個用以遵循的模式、標准或方向。法的一般性是指法律規范是一種抽象、概括的規定,即:首先,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或事而不是特定的人或事。其次,在這一法律生效期間內,是反復適用的,而不是僅適用一次的。再次,同樣情況同樣適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從法的規范性和一般性還可以派生出其他一些屬性如連續性、穩定性和效率性。
④規范性文件屬於法的范圍,非規范性文件雖然也有一定法律效力,但不屬於法的范圍,只是適用一定法律規范的產物。如:委任令、逮捕證、營業執照、調解書等。在不承認法院判決是法的淵源之一的國家,法院判決也只是適用法律規范的產物。
⑵ 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①這表明法與其他社會規范的區別。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也就是使法具有「國家意志」的形式。
②制定或認可表明法的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的法,通稱為成文法和制定法,習慣被國家依法認可後即成為習慣法或轉化為成文法。並具有普遍約束力。
③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對以成文法和制定法為主的國家,如西方的民法法系國家(法、德等國)或當代中國而論,是特別適合的。對以英美等國為代表的普通法法系國家來說,他們以成文法和判例法並重,判例的形成則意味著國家授權特定法院對判例法的制定或認可。
④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表明法又具有權威性、普遍性和統一性的非本質屬性。權威性指法代表國家主權即最高權力的意志。普遍性和統一性則指在主權所及范圍內普遍有效並相互一致和協調。
法規定人們的權利、義務、權力。
①這一特徵也表明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如內容、范圍和保證實施的方式等方面。
②這里的'人們'是泛指,在法學上講是指能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個人、社會組織、國家機關以至國家本身。這里講的'權利和義務'有時也可以泛指,其中包括國家機關及其代理人在執行公務時所行使和承擔的權利、職權和職責。
③這一特徵說明法的現實性屬性,即法律具體規定了人們可以和不可以、應該和不應該如何行為。
⑷ 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①思想意識不具有任何強制性的特徵。法律以外的社會規范也都具有一定強制力,但不同於以國家名義並由國家專門機關所實施的強制力。
②法必須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指法具有制裁違法犯罪行為的功能。但法的強制力與法律制裁是既有聯系又相區別的。
③這一特徵表明法的強制性是法的一個非本質屬性。
16.法的要素:法由法律概念、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規范)三個要素構成,法律規則是法的主體。
⑴[法律規則]:是一種社會規范,即特定社會群體中一般成員共有的行為規則和標准。
⑵[法律概念]:是法律上規定的和人們在法律推理中通用的概念。
⑶[法律原則]:法律原則是法律上規定的用以進行法律推理的准則。
17.法律規則的邏輯構成:從邏輯上看,法律規則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
⑴ [行為模式]:是從大量實際行為中概括出來作為行為的理論抽象、基本框架或標准。
①可 以 這樣行為 → 授權性法律規范(鼓勵性規范、容許性規范)
②應 該 這樣行為 → 命令性法律規范(「令行」法律設定了積極的、行為的義務;)
③不應該這樣行為 → 禁止性法律規范(「禁止」法律設定了消極的、不行為的義務;)
⑵ [法律後果]:一般是指法律對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賦予某種結果。
①肯定性法律後果,即法律承認這種行為合法、有效並加以保護以至獎勵。
②否定性法律後果,即法律上不予承認,加以撤銷以至制裁。
18.法律規則的分類:
①授權性、命令性和禁止性三種,或者分為授權性與義務性(令行禁止)兩種;
②調控性和構成性規則;
③強行性與任意性規則;
④確定性、委託性和准用性規則。
19.法的本質:
⑴ 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法的本質的第一個層次。國家意志也就是指掌握國家政權階級的意志;法並非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意志」;階級意志和階級利益是不可分的。
⑵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國家意志內容的最終決定因素,它是法的第二層次的本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一般指生產方式,也是社會經濟基礎,因而法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既不能從「唯意志論」來理解法的本質,認為法是以意志為基礎的,甚至認為法能創造社會經濟關系;也不能否認法的階級意志而僅講法是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這也等於將法與經濟規律混為一談。
⑶ 經濟以外的因素,如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等,對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也有影響。他們是法的本質的第三層次。法和這些因素在經濟因素起最終決定作用的條件下相互作用。
20.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
⑴ 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首先在於它的階級本質,即它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既體現了它的鮮明的階級性,又體現了它的廣泛的人民性,兩者是統一的。
⑵ 當代中國的法反映了工人階級的意志及其領導下的農民和知識分子(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意志,還包括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意志。
⑶ 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是指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所形成的共同意志具有法的形式,而決不是指法本身是以意志為基礎的,更不是說這種意志創造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研究我國法的本質應認識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制定我國法律的根本依據。
法的價值——正義與利益
21.法的價值、正義與利益的概念
⑴ 法的價值,指三種含義:法促進哪些價值;法本身有哪些價值;在不同類價值之間或同類價值之間發生矛盾時,法根據什麼標准來對它們進行評價,或稱法的評價准則。
⑵ 正 義,泛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事業、關系和制度等。從實質上講,正義是一種觀念形態,是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不管哪類正義,都是歷史的、相對的、階級的概念。但也存在人類社會普遍接受的某些正義觀念。
正義的分類:
①美國法學家龐德,從經濟、政治、道德和法律等不同角度來劃分。
②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提出:
a、分配正義指根據每個人的功績、價值來分配財富、官職、榮譽。(適用於立法、公法)
b、改正的正義指對任何人都一樣地看待,僅計算雙方利益與損失的平等。
③美國哲學家羅爾斯:
a、社會正義指社會制度的正義;個人正義指個人在特殊環境中行動的原則。只有首先確定社會正義原則,才能進一步確定個人正義原則。
b、實質正義指制度本身的正義;形式正義是對法律和制度的公正和一貫地執行。形式正義可以指法治,雖不能保證實現實質正義,但它可以消除某些不正義。
⑶ 利益,通常指好處,或某種需要或願望的滿足。利益有不同分類法:
利益的分類:
①存在領域不同:物質(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精神利益;
②計算角度不同:多數利益與少數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
③利益主體不同:個人利益、群體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
④法律與利益關系:合法利益,即法律所承認和保護的利益;非法利益,即法律所反對和否認的利益;法律不加過問或法律地位不明確的利益。
22.中國古代思想中義與利益之爭:
⑴ 義通常指正義,泛指道德;利則指物質利益。義與利之爭,指義與利何者為重。
⑵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重義輕利,而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則重利輕義。雙方都主張義和利是對立的。
⑶ 墨子、荀子認為義和利應並重,並論證了求利的合理性。
23.西方法律思想史中關於法與正義的觀點:
⑴ 關於法與正義的關系主要有三種觀點:
①法本身代表正義,法與正義是等同的;
②正義是衡量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正義)的標准。(如自然法學派)
③法與正義(道德)是無關的,至少兩者並無必然的聯系。(如分析法學派)
⑵ 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也有正義論與功利主義之爭。但與中國古代的義與利之爭不同,西方的兩派都重視法的作用。
24.當代中國利益關系的特別復雜性:
⑴ 由於中國是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大國,它的底子是薄的,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
⑵ 中國是一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
⑶ 我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體制改革;
⑷ 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和個人的心理因素的變化。
25.我國法律在調整正義與利益關系時的評價准則:
⑴ 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
⑵ 兼顧多數利益與少數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
⑶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⑷ 善於選擇最佳方案。
26.法在調節正義與利益關系中的作用:
⑴ 體制改革和市場行為都需要法律來加以調節,否則社會就可能陷入無序狀態或誤入歧途。
⑵ 從憲法到每一個法律、法規都離不開對各種利益關系的直接與間接的調節;
⑶ 法律調節利益關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積極方面講,包括對有關利益的確認、保護;對實現利益提供機會和條件;協調不同利益間的矛盾;預防利益矛盾的產生和激化等等。從消極方面講,包括對有關利益的限制、禁止;對利益糾紛的裁決;對受損害一方提供補救;對侵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實行制裁等等。
27.法在調節利益關系中的作用的限制:
⑴ 美國法學家龐德曾講到以下三種限制:
①法律所能處理的只是行為,即人與事物的外部,而不能及其內部;
②法律制裁所固有的限制,即以強力對人類意志施加強制;
③法律必須依靠某種外部手段來使其機器運轉,因為法律規則是不會自動執行的。
⑵ 利益關系是復雜的,社會和國家用於調節利益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法律是一個重要手段,但也只是其中之一。
法的作用
28.[法的作用]:又稱法的功能,泛指法對個人及社會發生影響的體現。
29.法的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的關系:
⑴ 法的規范作用,法主要是由法律規范(規則)構成的,它是一種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
⑵ 法的社會作用,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來說,法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為維護經濟基礎和發展生產力服務的。
⑶ 這兩種作用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但卻不是並列的。法通過調整人們行為這種規范作用(作為手段)來實現維護經濟基礎和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作用(作為目的)。法的作用的特徵之一就在於它是以自己特有的規范作用來實現它的社會作用的。
30.法的規范作用的體現:
根據行為的不同主體來看,法的規范作用可分為以下5種作用:職業、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
31.[法的指引作用]:指法的規范作用的首先體現,即對本人行為的指引。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
⑴ 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
[個別指引] 即個別調整,指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就具體的人和情況的指引。
[規范性指引] 即規范性調整,指通過一般的規則就同類的人和情況的指引。法是一種概括性的社會規范,它的指引作用的性質自然屬於規范性指引。
⑵ 義務性規范和授權性規范分別代表兩種指引形式:
[確定的指引]指人們必須根據法律規范的指引而行為。即法律規定:人們應該這樣行為和不應該這樣行為,違反這種規定,就應承擔某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如國家不予承認、加以撤銷或予以制裁等)。
[有選擇的指引]是指人們對法律規范所指引的行為有選擇餘地,法律容許人們自行決定是否這樣行為。即法律規定: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如果這樣行為將帶來某種肯定性的法律後果(如國家承認其有效、合法並加以保護和獎勵等)。
⑶ 規范性指引的優點和局限:
規范性指引是建立社會秩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具有連續性、穩定性和高效率的優點,也符合一般人的心理要求,即要求過一種符合理性的、較穩定的、個人有相對獨立性的生活。但是比較抽象,對個別情況不一定合適,還需要輔之以個別指引和其他補救辦法。
32.[法的評價作用]:
是指判斷、衡量他人行為是否合法或有無法律效力的作用。評價的對象是他人的行為。
優點和局限:法是一個重要的普遍的評價准則,它是客觀的,而不會感情用事;它是由較多的人認真研究所制定的;它比政策、道德等其他評價准則更為明確和具體。但它的局限性主要是一般只能作為判斷是否合法和有無法律效力的准則,很多行為並不由法律調整,或僅靠法律來評價是不夠的。
33.[法的教育作用]:
是指通過法的實施而對一般人今後的行為所發生的積極影響。這種作用的對象是一般人的行為。
34.[法的預測作用]:
又稱法的可預測性,即依靠法律人們可以預先估計到他們相互間將如何行為。這種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的行為,包括國家機關的行為。
35.[法的強製作用]:
是指制裁、懲罰違法犯罪行為。這種作用的對象是違法犯罪者的行為。法的強製作用還在於預防違法犯罪行為,增進社會成員的安全感。
36.階級對立社會中法的兩種社會作用及相互間的聯系和區別:
⑴ 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這是法的社會作用的核心。體現在:
①階級統治的含義極為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思想等各個領域。
②法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最重要的作用是確認和維護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制度以及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專政。
③法在調整統治階級內部和統治階級及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⑵ 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體現在:
①法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為維護人類社會基本生活條件的法律;有關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方面的法律;有關技術規范的法律;有關一般文化事務的法律等等。
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必然會日益復雜和增多。
⑶ 兩者的聯系和區別:
①這兩方面的作用是密切聯系的。首先,它們是相互依存的,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其次,就具體法律而論,有的明顯地體現這一或那一方面的作用,有的則兩種作用交錯存在,或者以某一方面為主,另一方面為次。
②這兩方面作用的差別主要是:
首先,前一方面作用的對象是階級統治,後一種是階級統治以外的事務。兩者保護的直接對象是不同的。其次,維護階級統治的法律當然僅有利於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則是剝奪和壓迫;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則有利於全社會而不是僅有利於統治階級。再次,執行社會公共事務作用的法律,即使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往往是相似的,可以相互借鑒。
37.從政治理論角度來看我國法的社會作用是什麼:
⑴ 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
⑵ 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⑶ 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
⑷ 保障和促進對外開放。
38.從法學角度來看我國法的社會作用是什麼:
⑴ 維護秩序,促進建設與改革開放,實現富強、民主與文明;
⑵ 根據一定的價值准則分配利益,確認和維護社會成員(公民和法人)的權利、義務;
⑶ 為國家機關和國家公職人員執行公務(行使權力)的行為提供法律根據,並對他們濫用權力或不盡職責的行為實行制約;
⑷ 預防和解決社會成員之間以及他們與國家機關之間或國家機關之間的爭端;
⑸ 預防和制裁違法行為;(法律良好的一個重要標準是預防違法行為,盡可能減少違法行為,對已發生的違法行為加以相應的制裁。)
⑹ 為法律本身的運行與發展提供製度和程序。(法律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一個特點是法律本身應規定它本身健全運行和發展的制度和程序,這是其他社會規范不可能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一個特點。)
39.怎樣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的重要性:
法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根本任務中具有重大作用,這種認識是從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有益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號召。而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越發展,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也必將隨之增長。經濟、政治等體制的改革,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以及良好的社會秩序,是和社會主義法制並行發展的。
40.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⑴ 法並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唯一手段,除法律外,還有經濟、政治、行政、道德等各種手段;法也不是唯一的社會規范。以國家名義規定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主要體現為憲法和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調整,法律具有主導地位,而對有些社會關系的調整,只能起輔助作用。有的問題不能應用法律。
⑵「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是制定得很好的法律,也需要合適的人正確地去執行和適用;還需要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支持;法律的實現必須要有相應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配合。
⑶ 法律的抽象性、穩定性與現實生活的矛盾。想制定一個包羅萬象、永久適用的法律只是一個幻想。法律本身存在缺陷也是難以避免的。
⑷ 法律所要適用的事實無法確定。

Ⅲ 自考公共政策復習資料:什麼是公共政策學

自考公共政策學復習資料

鏈接:https://pan..com/s/1tEAY5P2TMVaJvNdk7J_Arw

提取碼:b6wi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Ⅳ 法學專業的特點

法學專抄業是朝陽學科,從社襲會需要來看是大有發展前景的。從法律系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夠在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

就業前景非常廣泛,做警官、檢察官、法官、行政機關公務員,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務,做律師,到高校做法學教師,到研究所做法學研究者都是不錯的選擇。

(4)立法學的特徵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學習法律知識,並非單個的苦思冥想或者獨自奮斗,可以和朋友或者同事合作學習,用問題引導彼此進行探討,這個是學習法律的一個好方法,也是一個學習法律的人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問題。

學習法律需要養成一種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是需要通過不斷的訓練所能獲得的,而非是單純的記憶法律條文的方式而能獲得的。因此學習法律需要注意養成法律思維方式而費訓練大腦記憶力。

Ⅳ 法理學屬於理論法學嗎

法理學屬於理論法學,因為;
1,理論法學指主要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識版的法學分支學科,主要包括權法理學、法哲學、比較法學、法社會學、立法學、法律邏輯學、法律教育學和法律心理學等學科。
2,法理學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
3,法理學就其學科本性而言,是理論思維科學,而這種理論思維性科學必定是抽象的而非具體的,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具有較濃厚的哲學色彩。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法理學有時也被稱之為法哲學。
4,理論法學的概括性是指它將許許多多個別的、具體的法律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從中概括出一些帶有共性的、普遍性的結論,這種結論對那些具體的、個別的法律現象具有普遍性的闡釋作用。概括性在法理學學科和研究中處處都能體現出來。

Ⅵ 立法學與法理學的關系

這個問題我也在找的啊。

Ⅶ 請問法學要學些什麼分哪幾個部分

法學(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是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是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
法學體系中的四大類分支學科
2.1理論法學
即:從總的方面探求法學研究對象的各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律的法學分支學科的總稱。
註:理論法學主要不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劃分出來的結果,而是依據法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劃分出來的。那些研究對象比較抽象、研究方法偏重於理論分析的分支學科基本都可列為理論法學,其主要代表是法理學。如果一國法學體系中不設綜合法學這個大的部類,那諸如立法學、法社會學、法解釋學、比較法學等也可視為理論法學。法學邊緣學科中側重於理論研究的也可列為理論法學。
2.2應用法學
即:旨在直接服務法律實際生活、幫助解決法律實際問題的法學分支學科的總稱。
註:應用法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法律實際生活中的經驗材料,其比之理論法學更具有實踐性,它是理論法學的具體化,也是理論法學的資料淵源。但應用法學並非沒有理論,其產生的理論不是用來起跨學科的普遍指導作用,而是為解決本應用學科的實際問題服務的。應用法學的代表性學科是各種部門法學,如憲法學、民商法學、刑法學、程序法學等等,有關法律實務的分支學科,法學邊緣學科中側重於解決實踐問題的分支學科也可列入應用法學。
2.3歷史法學
即:專門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中的歷史問題的法學分支學科的總稱。
註:歷史法學之所以作為法學體系中的一個專門的類別,主要因為它既包括理論內容(即論從史出),也包括應用內容(即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歷史法學主要研究歷史上不同國家、不同歷史類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研究研究這些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實質、內容、形式、特點及其產生、發展、消亡的規律等。它主要包括中外法律制度史學、中外法律思想史學、法學史學。
2.4綜合法學
即:具有相當大的跨越性的法學分支學科的總稱。
註:綜合法學有兩個顯著特徵:其一,它的研究對象跨越多種甚至各種法學分支學科;其二,理論、應用和歷史不是各有側重,而是三者兼容並包。法學總論或概論之類是典型的綜合法學。同時也包括立法學、法社會學、法解釋學、比較法學、國際法學等。

Ⅷ 法理學的法的特徵是什麼

法有五大特徵:①法是社會規范的一種;②法是由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③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規范;④法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范;⑤法是由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社會規范。(應該著重掌握每一個特徵背後的深層含義)

法是一種社會規范。①所謂規范是指對普遍的人、普遍的事情有約束力的規則,不同於「對每一件事情對每一個人均有約束力」的說法,掌握此點,即可以將法與具體的某個決定、某個判決書等區別開。②法不僅是一種規范,還是一種社會規范。需要將社會規范與技術規范區別開,技術規范調整人和自然、人和工具之間的關系,而社會規范是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技術規范與法律規范之間是可以轉化的,技術法律規范是技術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的一種表現。

法是由國家的公共機構制定或認可的。其他的規范如道德、習慣等,均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地形成的,還有如現代社會出現的道德規范、紀律規范等。(黨章也是一種紀律規范)

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近幾年的教材對於法的普遍性的認識的闡述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有了更多的提法。以往的觀點對「法的普遍性」的理解是指法對一些普遍的人和普遍的事具有約束力。而現代關於「法的普遍性」的理解包含了三層含義:首先,法在其效力范圍內,具有普遍的約束力,能夠約束廣泛的人和廣泛的事情;其次,現代的法律規范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之上形成的;最後,近代以來的法律,雖然還不能完全地反映全體社會成員的要求,但是越來越能夠反映出廣泛的人民的意見和要求。

法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范。權利和義務在其他的社會規范中也有規定,但是法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與其他的社會規范所規定的權利與義務有一定的區別,如在道德規范中,其所體現的往往是人民對義務的要求,而法律不僅規定公民的義務,還要規定公民的權利。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法越來越要求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來保證其施行的。這是一種程序保障,而其他的社會規范不能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後盾。法律強制是一種國家強制,是以軍隊、警察、監獄、法庭等暴力機器為後盾的強制,是所有的強制中最具強制力的強制。社會越發展,法律程序性的規范越多,即越來越重視程序法律規范。在所有的社會規范中,法律對程序性的要求也是最明顯的。

Ⅸ 法學分支學科和部門法有何區別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法學是研究法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社會科學。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其研究對象包括法的產生、本質、特徵、形式、發展、作用、制定和實施以及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法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特殊的科學,研究「法」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法學可以分為很多分支學科,主要有:①理論法學,又稱基礎法學。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中國法律院系為這個學科開設的課程稱為法學基礎理論(簡稱法理學)。②法律史學。可分為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③國內法學。指一國各部門法學,包括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經濟法學、勞動法學、環境法學、刑法學、訴訟程序法學以及軍事法學等。憲法是一國的根本法,因此,在國內法學體系中,憲法學佔有主導地位。④國際法學。包括國際公法學、國際私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等。⑤立法學。研究立法原則、規劃、立法體制、立法風格、立法程序、立法技術以及法律匯編、立法評價等問題。⑥法律解釋學。對法律條文的內容和文字進行闡釋,相當於中外歷史上所稱的注釋法學。⑦法社會學。通常指通過社會現實問題研究法律的社會功能、實行和效果等問題。⑧比較法學和外國法學。比較法學是對不同國家(或特定地區)法律(包括本國法和外國法之間,外國法之間)的比較研究。因此,比較法學和外國法學密切聯系。⑨法學和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或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的一些邊緣學科 。如科技法學 、 法醫學 、司法鑒定學、司法精神病學、法律統計學等。

部門法則是按照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的不同而劃分的,是法律體系的構成單位,而法律規范又是部門法的構成單位(不論是否有成文法典)。部門法是具有特定調整對象和調整方式的一定數量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如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國際法,經濟法,環境法,軍事法都屬於部門法。劃分部門法的標准有兩個:第一是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種類,它是劃分部門法的首要的、第一位的標准。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每個法律規范的制定都是對於某一社會關系的規定,由於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多樣性,社會關系的種類繁多、領域廣泛,但是它們又各具特徵,因而就可以區別,就可以按照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和種類不同作為劃分部門法的首要標准。第二,社會關系的法律調整機制是劃分部門法的第二位標准。僅利用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種類來劃分法律部門,不能全部解決法律部門劃分的問題,也就是說對於一些法律很難按社會關系予以劃分,於是需要用法律調整機制也就是指包括整個法律調整系統的結構、功能、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發生作用的過程和方式作為劃分部門法的另一個標准。

綜上所述,法學分支學科只是法學中的分類,是學習、研究、制訂法律法規的相關理論依據和實踐准則,而部門法是在法學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形成的現行法律法規。

Ⅹ 法理學簡答題:法的價值及其特徵

法的價值
就是法這種客體對於主體所具有的積極意義,是法對主體需要的滿回足及其程度。換而言答之,是法律的存在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美好的、正面的、積極的意義
法這樣一種社會規范有哪些為人所重視的性狀、屬性和作用。所謂價值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
法的特徵
1.法是具有規范性、概括性和可預測性的社會規范
2.法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
3.法是規定人們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4.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熱點內容
法人變更了還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22:45:01 瀏覽:485
關於黨支部上牆張貼的規章 發布:2025-01-11 22:11:03 瀏覽:146
在職法律碩士報名條件 發布:2025-01-11 22:10:51 瀏覽:764
醫生的診斷證明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1 22:04:02 瀏覽:647
江蘇省法律援助機構接待的來訪咨詢量 發布:2025-01-11 21:56:07 瀏覽:884
環境法律責任的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1 21:24:29 瀏覽:906
泰州法院颶風行動 發布:2025-01-11 21:24:21 瀏覽:349
行政法原則口訣 發布:2025-01-11 21:15:06 瀏覽:775
印度勞動法裁員補償 發布:2025-01-11 21:07:39 瀏覽:247
醫療機構器械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1 21:06:04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