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本體
❶ 提升法制思維和法制方式運用能力的根本途徑是學習什麼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要求領導幹部在對法治的認識上,更加註重法治的本體性價值;在行為模式上,更加註重法治的基礎性作用。可以預見,這將是法治理念、法律知識、法治信仰以及法治自信循環往復和不斷攀升的過程,構成一個由思維到實踐更為完整、更為統一的領導幹部推進法治的工作體系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這表明,法治能力將成為領導幹部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重要內容,事關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落實,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一論斷的提出,也為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指明了方向。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組織實施部門,司法行政機關應充分履行職能作用,在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上進行思考與探索,努力取得新的成效。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體現了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時代要求
法治思維是以合法性為起點,以公平正義為中心的一個邏輯推理過程。具體講,是指人們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推理判斷和形成決定的思想活動的過程,法治思維強調思想轉變,突出黨對法治的理念和態度。而法治方式作為方法論,是一種行為准則,是法治思維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是在執行層面提出的明確要求。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思想和行動兩個方面為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指明了具體路徑,體現了加強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建設的時代性和必要性。
從黨的執政歷程來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加體現了黨的治國理念。我們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始終並愈加重視法治建設。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黨的十八大報告不僅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這一大背景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寫進十八大報告,成為全黨上下的共同要求。法治日益受到重視的進程,體現著我們黨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對執政使命的勇於擔當,對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自覺,這也意味著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幹部要做到憲法法律至上。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恰恰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理念的具體體現,應當成為各級領導幹部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提升執政水平、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從推進發展的要求來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加凝聚著深化改革的法治共識。當前,我國仍然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八大報告為我們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奮斗目標,深化改革成為中國加快發展的迫切要求。但是面對如何改革,特別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管理等領域內改革路徑選擇等重大課題,需要全社會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十八大報告強調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改革設計了法治的最優路徑,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則是凝聚法治共識的根本。區別於30年前的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使得有法可依成為當今時代的鮮明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偉大成就,使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項建設都基本納入法治化軌道。從這一層面來講,改革的成效將更加體現在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以切實保障改革沿著法治化的道路加快前進。因此,運用法治思維,學習法治方式應當更加成為各級領導幹部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的自覺需求。
從維護穩定的大局來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加順應社會管理的需要。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時期,利益調整引發的社會矛盾大量凸顯,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與此同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存在,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尚未完全樹立,少數領導幹部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時有發生,阻礙了群眾正常的利益訴求,損害了群眾的合法權益,成為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的部分誘因。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本。要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將利益訴求、糾紛解決納入法治軌道,為改革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法治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是領導幹部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更是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的基礎保障,強化這方面的能力建設,顯得更加緊迫和必要。
❷ 反腐如何才能治標治本
反腐能夠遏制公務員違法犯罪,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手段;建設廉政的法治環境是避免腐敗滋生的「規范動作」。十八大以來,中央採取了一系列高頻度、高強度的反腐措施,贏得了社會的高度認可,但如果沒有配套的制度建設,反腐就有可能出現「前腐後繼」的現象。因此,反腐必須與建設廉政的法治環境並舉,共其始終。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法治建設與廉政建設始終可以保持相輔相成的統一關系。毫無疑問,法治建設與廉政建設是相一致的,但二者又是存在本質差別的。法律明確反對腐敗,這一點從未改變;但廉與不廉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為選擇,受個人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的影響,現實中,要求所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都自覺地為政清廉,並不能在短期內實現。道德層面的要求只有在具有強制力的法律約束下,才有不斷完善提升的空間。那麼,我們就必須依靠法治,創造條件使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能為政不廉,不敢為政不廉。有了實現廉政的法治環境,廉政建設才能事半功倍,順利前進,才能實現反腐的根本目的。
建設廉政的法治環境是依法治國的一項系統工程。政府守法是法治國家的底線,法治的本體是廉潔的政府結構和廉潔負責高效進取的施政風范。打造這項系統工程,就必須明確廉政建設不是一項孤立的道德建設活動,而是要用法律規范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讓他們時刻牢記「法無授權不可為」。打造這項系統工程,就必須明確反腐與建設廉政的法治環境並行不悖,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刻也不能放鬆。一方面,建設廉政的法治環境為反腐提供有力支撐,任何觸犯法律、破壞法治的行為都不可能逃脫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反腐為建設廉政的法治環境發揮促進作用,而且有腐必反、非法必究,也是從嚴治黨、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