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目標
❶ 消防法的立法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是為了預防火災和減少火災危害,加強應急救援工作,保護人身、財產安全,維護公共安全,制定的法律。
根據2019年4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等八部法律的決定》修正。[1]
中文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通過會議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五次
施行日期
2009年5月1日
最新修訂
2019年4月23日
快速
導航
法律全文
修訂情況
1998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2008年10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修訂[2]
根據2019年4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等八部法律的決定》修正[3] [4]
法律全文
目錄
第一章總 則
第二章火災預防
第三章消防組織
第四章滅火救援
第五章監督檢查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 則[2]
正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預防火災和減少火災危害,加強應急救援工作,保護人身、財產安全,維護公共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條消防工作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原則,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建立健全社會化的消防工作網路。
第三條國務院領導全國的消防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消防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消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消防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第四條國務院應急管理部門對全國的消防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急管理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消防工作實施監督管理,並由本級人民政府消防救援機構負責實施。軍事設施的消防工作,由其主管單位監督管理,消防救援機構協助;礦井地下部分、核電廠、海上石油天然氣設施的消防工作,由其主管單位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依照本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做好消防工作。
法律、行政法規對森林、草原的消防工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維護消防安全、保護消防設施、預防火災、報告火警的義務。任何單位和成年人都有參加有組織的滅火工作的義務。
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經常性的消防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識。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等單位,應當加強對本單位人員的消防宣傳教育。
應急管理部門及消防救援機構應當加強消防法律、法規的宣傳,並督促、指導、協助有關單位做好消防宣傳教育工作。
教育、人力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有關職業培訓機構應當將消防知識納入教育、教學、培訓的內容。
新聞、廣播、電視等有關單位,應當有針對性地面向社會進行消防宣傳教育。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等團體應當結合各自工作對象的特點,組織開展消防宣傳教育。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人民政府以及公安機關、應急管理等部門,加強消防宣傳教育。
第七條國家鼓勵、支持消防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推廣使用先進的消防和應急救援技術、設備;鼓勵、支持社會力量開展消防公益活動。
對在消防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❷ 唐代立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問:唐朝的主要立法。
答:(1)武德時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
(2)貞觀時期的《貞觀律》、《貞觀令》、《貞觀格》、《貞觀式》。
(3)庸徽時期的《庸徽律》、《庸徽律疏》。
(4)開元時期的《開元律》、《大唐六典》。
(5)大中時期的《大中刑律統類》。
問:唐朝的法律形式。
答:有律、令、格、式四種。律、令、格、式,互為配合,互相補充,構成了唐王朝完備的法律體系。
律是刑事法規,相當於近代的刑法典;
令是關於國家體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規;
格是國家機關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據以辦事的行政法規;
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
問:《唐律疏議》的結構。
答:(1)律文。即法律條文,十二篇,502條。
(2)疏議。即解釋律文,三十卷。
(3)問答。作者對可能出現疑問律文的疏議部分,採用問答的方式,對問題作進一步闡釋。
(4)注。作者對律文的解釋比較抽象的地方,再用贖議的方式加以解釋。
問:《唐六典》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答:《唐六典》是以唐朝現行各部門機關按卷分篇,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機構組織、職權、官員品級、編制員額、考課以及相關制度等方面的明確規定。
《唐六典》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國家行政法典性質的文獻。在中國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唐以後歷代會典的編纂具有深遠影響。
問:唐朝對科舉制度有何發展完善?
答:(1)擴大考生來源,參加考試的由國子監和州、縣學的生徒,還有不在學的自行向州、縣報考,合格後由州、縣舉送中央的鄉貢。
(2)增加考試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道舉、童子八科。
問:唐朝科舉制度的意義何在?
答:(1)打破了魏晉以來「門第」界限,改變了「上品無寒門」的現象,為中小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入仕創造了條件;
(2)為唐朝選拔優秀人才進入政權,推動封建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問:唐代吏部考試科舉生的標準是什麼?
答:(1)體貌豐偉;(2)言詞辨正;(3)楷書遒美;(4)文理優秀。
問:唐代封建制五刑。
答:(1)笞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絞和斬二等。
問:唐代管理犯贓罪的種類。
答:(1)受財枉法贓,是指官吏受人請求收人財物違法處斷公事的行為。
(2)受財不枉法贓,是指官吏受人請求收取財物,對所請求之事並未違法處置。在量刑上比受財枉法較輕。
(3)監主受財枉法,是指官員接受下屬或所管轄內百姓財物的行為。
問:唐代法律規定的其他物權的取得方式。
答:其他物權的取得,除了買賣、繼承、增予等方式外,還有:
(1)山野之物的取得,以先佔為取得原則。
(2)宿藏物即地下埋藏物,應與地主均分。如果是古器物,須送官府,官府給一定酬金。
(3)闌遺物,應歸還原主。
(4)漂流物,先招人認領,原主要給予撈的人補償;若無人認領,撈的人取得所有權。
(5)孳息物,應歸原主。
問:唐代法律規定違律為婚的情況。
答:(1)同姓不婚; (2)非同姓有血緣關系的尊卑之間不得為婚;
(3)不準與逃亡婦女為婚; (4)不準監臨官與轄區內之監臨女為婚;
(5)不準良賤為婚; (6)不得妄冒為婚,如有意隱瞞身份、年齡、身體狀況等。
問:「兩稅法」的主要內容。
答:(1)中央根據財政支出定出總稅額,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數目向當地人戶徵收;
(2)土著戶和客居戶都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依照丁狀和財產的多少定戶等;
(3)兩稅分夏秋兩次徵收;
(4)租庸調和一切雜徭、雜稅全都取消,惟丁額不廢;
(5)兩稅依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粟;
(6)沒有固定住所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徵收三十分之一的稅。
問:唐代的中央司法機關。
答:中央司法機關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以上案件,以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
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發現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駁令原審機關重審或逕行復判,死刑案則移交大理寺重審。
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
問:唐代御史台的組織。
答:(1)台院。參加大理寺審判和審理皇帝交付的案件。
(2)殿院,掌糾察百官在宮殿中的違法失禮之事。
(3)察院,是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問:唐律的刑法原則。
答:(1)老、幼、廢疾、篤疾犯罪減免刑罰。
(2)自首減免刑罰。
(3)同居有罪相為隱。
(4)共犯區別首從。
(5)二罪以上俱發,合並處理。
(6) 本條別有制與例不同。
(7)斷罪無正條
(8)化外人相犯
問:唐律十二篇的篇名。
答:第一篇《名例律》;第二篇《衛禁律》;第三篇《職制律》;第四篇《戶婚律》;第五篇《廄庫律》;第六篇《擅興律》;第七篇《賊盜律》;第八篇《斗訟律》;第九篇《詐偽律》;第十篇《雜律》;第十一篇《捕亡律》;第十二篇《斷獄律》。
問:唐朝初期的立法指導思想。
答:(1)禮刑並用。唐太宗李世民總結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魏徵和封德彝辯論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由他主持制定的《貞觀律》,就是以禮刑並用作為立法指導思想之一。高宗李治繼承「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德禮」而設的遺風。
(2)法令簡約。法令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唐統治者認為隋朝敗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法王太密,所以唐歷代統治者提出「簡而易從,約法之章,疏而不漏」的立法指導原則。
(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罪犯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唐統治者以隋滅亡為鑒,從長治久安的目的出發,採取寬仁慎刑的立法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制定的《貞觀律》是封建社會對同種罪行處罰最輕的法典。
問:《唐律疏議》的篇目內容。
答:第一篇《名例律》,相當於現代刑法總則,主要規定了刑罰制度和基本原則;
第二篇《衛禁律》,主要是關於保護皇帝人身安全、國家主權與邊境安全;
第三篇《職制律》,主要是關於國家機關官員的設置、選任、職守以及懲治貪官枉法等;第四篇《戶婚律》,主要是關於戶籍、土地、賦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證國家賦役來源和維護封建婚姻家庭關系;
第五篇《廄庫律》,主要是關於飼養牲畜、庫藏管理,保護官有資財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興律》,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將帥職守、軍需供應、擅自興建和征發徭役等,以確保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並控制勞役征發,緩和社會矛盾;
第七篇《賊盜律》,主要是關於嚴刑鎮壓蓄意推翻封建政權,打擊其他嚴重犯罪,保護公私財產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訟律》,主要是關於懲治斗歐和維護封建的訴訟制度;
第九篇《詐偽律》,主要是關於打擊欺詐、騙人的犯罪行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
第十篇《雜律》,反不屬於其他「分則」篇的都在此規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關於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證封越國家兵役和徭役征發和社會安全;
第十二篇《斷獄律》,主要是關於審訊、判決、執行和監獄管理。
問:唐朝維護貴族官員及其親屬的法定特權有哪些?
答:(1)議,即八議。指八種人除了犯「十惡」罪以外,可以享受「議」的特權。這八種人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這八種人犯死罪,司法機關不能直接審理,必須先將其所犯之罪行及符合「議」的條件,奏請皇帝,由大臣集議,最後由皇帝裁決。
(2)請,是通過上請的程序減輕刑罰。上請者的限制比享受「議」者嚴格。
(3)減,指七品以上的官員及有爵位應「請」者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犯流罪以下,可以享受減刑一等的優待。
(4)贖,指應議、請、減和九品以上的官及應「減」者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孫犯流刑以下的罪,享受以銅贖刑的優待。
(5)官當,指官員犯罪可以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罰。
(6)免官,指有品級的官員犯徒罪,通過免去官職折抵刑罰。
問:試述「十惡」。
答:「十惡」是以隋唐為代表的封建法律所規定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總稱。犯十惡者要受到嚴厲處罰,為「常赦所不原」,並不得享有議、請、減等優待辦法。
一曰謀反,企圖推翻唐王朝的統治,奪取皇位的行為。
二曰謀大逆,就是預謀毀壞宗廟山陵及宮闕的行為。
三曰謀叛,圖謀叛國投降敵方的行為。
四曰惡逆,指毆打和殺害尊親屬。
五曰不道,犯罪者手段殘忍,違背了做人的正道。
六曰大不敬,侵犯皇帝尊嚴的行為。
七曰不孝,嚴重違反孝道。
八曰不睦,即親族間互相侵犯的行為。
九曰不義,本非血緣關系,根據名分,應遵守道義,但卻被棄道義的行為。
十曰內亂,家族內部紊亂人倫的行為。
問:《唐律疏議》的主要特點。
答:(1)體例完備,結構嚴謹。
體例完善是說一部唐律幾乎把當時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法律關系,都囊括其中,從而使它成為具有典型性的封建法典。
結果嚴謹主要表現在《名例律》和其他各篇的關系,以及律條彼此之間的照應,特別是篇目排列的次序,反映了立法者運用法律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輕重緩急。縱觀唐律篇目的排列順序,結構嚴謹,一環扣一環,反映了唐代立法技術已達到相當成熟階段。
(2)用刑持平。
首先,主刑都是採用一罪一刑,而不是採用一罪數刑的辦法。
其次,唐朝處決死刑的方法比歷代律典少,指有絞和斬兩種。
再次,刑罰加減以從輕為原則。
最後,設立加役流,取代可殺可不殺而不殺的死刑犯。
問:《唐律疏議》的歷史地位。
答:(1)唐律將秦、漢以來的法律思想和行之有效的立法、司法經驗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成為一部完備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
(2)唐律不僅對唐朝封建法制秩序的形成以及保證經濟的恢復、政治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漫長的封建法制發展史中,處於承先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3)唐律對亞洲許多國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範作用。朝鮮的《高麗律》和日本的《大寶律令》都以唐律為藍本;
(4)唐律作為中華法系的典型代表,曾在古代大放異彩,在世界法律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❸ 專利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釋義:本條是關於本法立法目的的規定
一、保護發明創造專利權
所謂專利權,是指依照專利法的規定,權利人對其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發明、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在法定期限內所享有的獨占權或專有權。專利權具有以下特徵:
1、專有性或獨占性,專利權人對其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享有專有或獨占的權利。
2、地域性,在某一國家依照該國專利法取得的專利權,僅在該國法律管轄的范圍內有效,受該國法律的保護,在其他國家沒有法律約束力,不能得到他國的保護。要想在其他國家也得到專利保護,必須依照該國的法律向該國申請專利,取得該國的專利權。
3、時間性,專利權僅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有效。一旦期限屆滿或者因出現法律規定的提前終止事由而被公告終止,專利權人對其發明創造享有的專有權即行消滅,該項發明創造即成為社會公共財產,任何人均可無償利用。
4、法定授權性,專利權不是基於發明創造的事實自動產生的,而是由國家專利主管機關依法批准授予的。
二、鼓勵發明創造
依照專利法的規定,被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創造,專利權人享有專有權。專利權人可以通過自行實施專利取得收益,也可以通過許可他人實施專利取得許可使用費,還可以用專利權作為投資取得股權,當然也可以通過轉讓其專利權而獲得轉讓費。總之,通過專利法所確立的專利制度,使得那些具有實用價值和經濟意義,被依法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創造,成為專利權人的財產權利,專利權人可以依此在經濟上得到利益,這對於鼓勵發明創造,調動人們開展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資金、人力投入發明創造活動,會產生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於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
專利法對發明創造推廣應用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按照專利法的規定,專利權人對其取得專利的發明創造享有專有權,他可以通過自行實施其專利而取得收益,也可以按照專利法的規定,與他人訂立專利實施許可合同,通過許可他人實施其專利而取得被許可人支付的專利許可使用費。
2.在法律保護下的專利技術公開,是專利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制度。按照專利法的規定,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人,應當將其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的內容,按照清楚、完整,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準的要求,寫成說明書,提交給專利管理機關,並由專利管理機關依法予以公布。由於有了這項法定的公開制度,可以實現有關發明創造信息的全社會共享,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通過這一途徑查到所需要的技術,對已授予專利的發明創造,及時與專利權人聯系,取得使用許可,從而有利於發明創造得到推廣應用。
四、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❹ 我國《公務員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是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內強對公容務員的監督,促進公務員正確履職盡責,建設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高素質專業化公務員隊伍,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4)立法目標擴展閱讀: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根據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等八部法律的決定》修正。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修訂,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
❺ 立法的目的主要哪四個點
立法的目的應該是 在保障、促進社會公德目的下,提高生存環境質量。 目前還缺乏民間對政府主管負責人的民事附帶國家賠償訴訟的相關法律制定,特別是涉及環境保護、征地等方面。同時政府也應該形成責任追究制度,誰主導誰簽字誰負責。
❻ 立法的目的是什麼
從大的來方面說是為了依法治國。自通過立法用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人們清楚自己的行為規則,明確應該怎麼作、不應該怎麼作、違反了法律將會受到什麼樣的懲處。比如刑法上「殺人償命」、民法上「欠帳還錢」,就是人們口語化的法律准則,人們只有嚴格遵守這些法律,才能創造出一個安定和諧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
❼ 《安全生產法》立法的目的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制定目的:是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❽ 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根據環境保護法第一條的規定,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包括三方面的專任務,一是合理地利屬用環境與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二是維護清潔適宜的生活環境,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三是協調環境保護與發展經濟的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環境保護法的直接目的;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環境保護法的根本任務,也是環境保護立法的出發點和歸宿;促進經濟增長是因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內在的相互制約和依存的關系。這三項立法目的之間有著內在聯系。首先,社會生產水平決定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並進而決定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物質的豐富,人們會在要求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要求進一步建設清潔、安靜、優美、舒適的環境。因此,把發展經濟同環境保護、維護人民身體健康三者聯系起來作為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的反映。